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提分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十)
A.说明悲哀与哭泣的关系,强调哭泣比悲哀更加重要 B.说明明自然与艺术的关系,强调艺术对自然的模仿 C.说明生活与艺术的关系,强调艺术对生活的反作用 D.说明园林与绘画的关系,强调园林队绘画的仿效 |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中国文人通过山水艺术达到身处卧室而畅游大千世界的境界。
小题4:中国文人通过什么来亲近自然(或:中国文人如何表现自然)。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和筛选概括。
此题对应的语境区间是文章的第一段。“园林”这一对象从属于“山水”,所以找到这段总结句或者关键性的议论句,特别是最后依据概括性的句子,就能确定答案。而其它三项的错误都是以偏概全。
小题2:此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此题的答题区间在文章的最后一段,这个段落的结构是总——分——总,要紧紧抓住段首的中心句,就可以确定答案。A项脱离了语境,B项语意相反,D项表述的对象有失偏颇。
小题3: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此题的对应语境区间在文章第一段的第二句话。这是一个因果关系的复句,表原因的从句里明确表示了“卧游”的含义。
小题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品主题。
解答时,首先要抓住文章说明的主体对象和客体对象。主体对象是中国文人,客体对象是自然。其次要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中国文人怎么对待自然,自然对中国文人的影响是什么。最后按题干要求组织一个问句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简答题。(任选一题,100字左右)(5分)
(1)“你瞧瞧我忙的,那一处少了我。既应了你,自然快快的了结。”(《红楼梦》)
上面是王熙凤答应净虚老尼的话,请简述这件事的起因、结果。
(2)“啊,啊,孩子!” 他吻了吻女儿的双颊,“我操劳都是为了你呀,你看到了吗?……好家伙,家里一点儿金子都没的了。只有你还藏着金子。拿出来给我瞧瞧,宝贝儿。”
(《欧也妮?葛朗台》)
请简述此后发生的事。
答第(?)题
参考答案:(5分)
(1)长安府太爷的小舅子李衙内想娶张金哥,(1分)可金哥已与长安守备的公子订了亲,张财主想与守备退亲,守备不答应,两家打起官司。(2分)净虚老尼请王熙凤帮忙让守备退亲。(1分)王熙凤派手下假托贾琏名义,叫人写了一封信请长安节度使摆平此事。(1分)
(2)欧也妮对葛朗台说金币没有了。(1分)经过了一番逼问,葛朗台猜出女儿把积蓄都给了查理,于是就把女儿锁在房子里,只给她面包和冷水。无论谁来讲情,他都置之不理。(2分)为此,妻子被吓病了,直到公证人克罗旭告诉他,一旦他的妻子死了,欧也妮就有权继承母亲的遗产,他才把女儿放出来。(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雨 韵
从维熙进入生命的夕阳黄昏,才理解了“雨”这个简单的汉字,包容着人生四季。按着化学的分子式来解读雨,是地面上的气体,在天空成为水,然后返还到地面上来的物质。它在不同季节,有着变形的本能:春雨悄然无声,充满了孩子气的稚嫩和温柔,像刚刚出生不久的婴儿那般,形象上有点腼腆;夏雨滂沱,象征着旺盛的生命力量,在这个时节草长莺飞、庄稼拔节上蹿,就如同一个人从童年进入青年时期,显示出无与伦比的阳刚气势;秋天的雨声,欢乐的音符里掺杂进一些忧伤的咏叹,那淅淅沥沥不绝于耳的雨声,除去让人看见果实的成熟,感到收获的喜悦之外,还容易让人联想起《红楼梦》里的黛玉悲秋,这是人与自然同时走向了成熟的标志;到了冬天,雨的体形变为片片白雪,与老人的银发一色,这寓意人已经走到了生命暮年;待到白雪结成寒冰的日子,就是人生终点站到了,于是在墓园里,耸立起一座座白色的人生纪念碑。
步入老年,我更加喜欢雨了,尤其偏爱在雨天散步。每逢雨天,公园里少了游人,街道上少了行者,连两旁的树木花草,都因为雨滴的洗礼而流露出它的灵性。树更绿了,花更鲜了,就连街道和公园的石头,都在雨洗之后,裸露出它的生命花纹。我惬意地打着一把雨伞,在雨中踽踽而行时,倾听着人生四季中雨的各种音韵旋律:少年时无拘无束的童真,青年时的学海苦渡,中年时在“老君炉”中之修炼,花甲之后的心若静水在雨中回眸人生的苦乐酸甜,与在书斋中伏案回忆往事,是迥然不同的两种境界。后者,因为缺少了雨作衬托,如同人生戏剧少了背景,多少有点禅佛晨钟暮鼓的意味;而把记忆带到雨中来燃烧,不仅可以升华记忆的色彩,雨在此刻还能转化为助燃之剂,让记忆铭刻上雷鸣与电闪的音韵,成为浪漫的抒情和感伤的咏叹。
记得在一个雨天,我看见一个老者领着一个娃儿---身后还有一条小狗,一起来到公园的湖边。那条小狗对于雨天出游表现出了无限惊喜,它一会儿蹿到老人和娃儿前面,一会儿又溜到一老一小身后。但是那个男娃儿,与那条小狗的欢快相反——虽然老人为他打着雨伞,他仿佛仍然无法走入雨的梦幻之中。老人说:“ 你看那荷叶上的水珠儿,多好看!”
孩子仍然噘着他那张小嘴,向湖里乜斜了一眼,但无动于衷。老人又说:“ 天一起风,那水珠儿就看不见了。”
孩子似乎并不喜欢雨中的静物世界,他在百般无聊之际,把那条小狗招呼到脚下,喊了“一、二、三”之后,在雨中与那条小狗开始了赛跑。老人出于心疼孩子,拼命想阻拦这场人与狗的雨中嬉戏,但他刚刚张开胳膊,那男娃和那条狗已然跑进了雨幕之中。老人无可奈何地叹了口气,坐在我身旁的长椅上,对我说:“ 您看..”我立刻截断他要说的话,对这位老人说:“孩子难得有在雨中撒欢的时机,这会写进他的生命记忆,到你我的年纪都忘却不了,多好!”果不其然,待那娃儿与狗环湖赛跑回来,虽然人和狗都像从水里捞出来的一般。但那个男娃和那条狗,一个开心地笑个不住,一个欢喜地对天狂吠起来……那老人阴沉的脸,终于渐渐还阳了,最后终于与孩子笑在了一起。多好!这真是一幅难觅的雨中写意画面,但其更为重要的意义,还在于这幅画的画面之外---因为没有这第一次的勇敢,在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那个在惊涛骇浪中与鲨鱼顽强搏斗的主人公,或许就不会在地球上诞生。难道不是吗?
看着这个充满动感的雨中画卷,我情不自禁想起自己的童年。虽然儿时我的雨中寻觅,与这男娃在雨中的动态进击,是完全属于两个世界的东西,但我们都在雨中感受到了不同的快乐。因而,在我眼里,雨是有灵性的东西。它不仅能洗涤人的肉体污秽,安抚人的伤痛灵魂;它还给各种人以向往,以各种不同的满足。雨丝,从其造型上去看,像是连接了天和地之间的条条琴弦;每个雨滴,是在琴弦上跳跃着的音符;天空和大地,是它演出的无边无垠的舞台;它演出的,是人世间无与伦比的大自然的美丽的乐章。宇宙的万物之中,它还有着极为博大的胸襟。在它心中,没有贫贱与富贵之分,没有肤色与人种之别,没有国界的樊篱,也不受各种信仰的局限——它很自由,愿意到哪儿去潇洒,它就随着云彩去了,并在哪儿的天空织成雨后彩虹,聚成江河,流向大海,给高山编织银冠,给大地献出冰川。
1、作者为什么说“进入生命的夕阳黄昏,才理解了‘雨’这个简单的汉字里,包容着人生四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二段说:“步入老年,我更加喜欢雨了,尤其偏爱在雨天散步。”请分条简述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用不少篇幅描写孩子与小狗在雨中赛跑的情景,试指出这样写的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这是一篇情景交融、意蕴深邃的优美散文。它不仅以形象生动的文字向人们展示了雨韵雨趣,而且以富含哲思的语言告诉读者,雨既能洗涤人肉体的污秽,也能给人的心灵以慰藉和满足。
B、第二段开头“按化学的分子式来解读雨”,体现了这篇散文人文性与科学性完美结合,让读者在文章的赏析中,不仅接受了文学美的熏陶,也丰富了自己的科技知识。
C、本文先写“雨”包容四季,次写作者更喜欢雨的原因,再次勾勒人狗雨中赛跑的画面,最后生发议论,点明题旨。全文以“ 雨”为线索,脉络清晰,结构严谨,浑然天成,无懈可击。
D、本文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委婉含蓄、曲尽其妙地抒写了作者对雨韵的体验,对人生的感悟。
E、本文语言清丽典雅,耐人寻味,极富文采。这既与作者运用排比、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密不可分,也是作者善于观察,巧妙于联想,精于推敲的结果。
参考答案:1、春雨悄然,充满孩子的稚嫩与温柔;夏雨滂沱,象征着年轻人旺盛的活力;秋雨的 淅沥,欢乐中夹杂着咏叹,是人走向成熟的标志;冬日冰雪,寓意人走到生命的暮年和终点。(意对即可)
2、(1)树木花草乃至周围的石头,都因雨的洗礼而流露出灵性,裸露出生命的本真。
(2)在雨中行走,能倾听雨的各种旋律,品味人生各阶段的美好。
(3)在雨中回 眸人生,能升华记忆色彩,让记忆铭刻雷鸣与电闪的音韵,成为浪漫的抒情和感伤的咏叹。(意对即可)
3、意义:描写这样的情景,不仅展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乐趣,而且砥砺了人的意志,锻炼了人的勇敢精神。(意对即可)
4、B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则新闻,回答问题。
我国成功发射“亚洲一号”卫星
——“长征三号”火箭进入国际
空间技术商务领域
本报西昌4月7日22时电(记者张何平)我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于北京时间今晚21时30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地发射了“亚洲一号”通信卫星。21分钟后,卫星准确进入转移轨道。我国首次承揽国外商用卫星发射服务的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已进入国际空间技术商务领域。
“亚洲一号”卫星于北京时间今晚21时30分由竖立在巨型塔架上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在电子计算机和发射场指挥员下达“点火”指令后,“长征三号”喷着绚丽耀目的烈焰,在山呼海啸般的轰鸣声中拔地而起,直冲云天。发射升空后,一、二级火箭先后脱落成功,三级火箭相继两次点火,载着“亚洲一号”卫星在太空飞行。三级火箭工作16分钟以后,星箭分离,卫星进入近地点距地球200公里、远地点距地球36000多公里的大椭圆轨道。从火箭点火起飞到实现星箭分离,为时21分22秒。
“亚洲一号”卫星的制造厂商美国休斯公司和亚洲卫星公司的专家,与中国航天专家一道进行了这次发射合作。成千上万的汉、彝、藏等各族人民,以及来自17个国家和香港、台湾地区的200多位嘉宾,聚集在发射现场,目睹了中国运载火箭发射外国卫星的壮观景象。这是“长征三号”火箭连续成功进行的第六次发射。自1984年4月8日以来,“长征三号”火箭已成功地将我国自行研制的五颗通信卫星送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
由中国长城工业公司承揽的这次发射“亚洲一号”卫星服务的合同,是1989年1月23日在北京签订的。从签订合同到发射为时仅14个月。
1.上文是一则消息。消息通常所不可缺少的三个部分是标题、导语和主体。请将该则消息的导语部分写出来,用“(? )”将主体部分标示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新闻应“用事实说话”,但这则消息第2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却用了描写,这样写是否与“用事实说话”的原则相违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则消息中用了许多表示时间的词语,如“北京时间今晚21时30分”“21分钟后”……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么多表示时间的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导语:“我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于北京时间今晚21时30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地发射了‘亚洲一号’通信卫星。21分钟后,卫星准确进入转移轨道。我国首次承揽国外商用卫星发射服务的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已进入国际空间技术商务领域。”主体:从“亚洲一号”卫星于北京时间今晚21时30分由竖立在巨型塔架上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到最后。
2.既是描写也是写实,是对火箭发射情况的逼真描写,它能更好地体现主标题中的“成功发射”四个字,因而它并不违背“用事实说话”的新闻原则。
3.作者在文中运用时间词语有两个作用,一是体现火箭发射这种科技含量极高的高科技行为在时间要求上的精确性,二是体现我国火箭发射技术的成熟。(主观题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记得有人说过,一个人须从古今中外的作家里去寻找和自己性情相近的人。一旦找到思想相近之作家,心中必万分痛快,灵魂亦发生剧烈震撼,如春雷一鸣,蚕卵孵出,得一新生命,入一新世界,于是流连忘返,乐此不疲,如受春风化雨之赐,终获学业大进之益。
这个主张阐发了读书活动中一条基本规律。心理学和接受美学都认为,阅读活动可看成是作者与读者双向交流的心灵对话,是阅读主体为了寻找“自我”和发现“自我”的一次精神探险,因而当阅读主体面对一个陌生的又是高于“自我”的“自我”,其潜在的精神气质和智慧,就如“电击”一般被唤醒、被激活了。当然,一个人面对一本书,仿佛看到了另一个“自我”走来而产生灵魂上全方位的震动和惊喜,或者说一个新的“自我”从“旧我”的躯壳里诞生的情形,一生中难得一遇。这种情形多半发生在某些文学艺术家或人文科学家身上。在其他人那里,则偏重于智慧的激活和治学方法的重铸。
“得一新生命,入一新世界”的情形因人而异,多数是部分得到更新,别开生面。至于气质和心灵完全吻合的情形,是决不会有的。如果完全认同,则无异于泯灭自我的心智。俄国诗人帕斯捷尔纳克说,当他发现自己身上的英雄主义气质与当时名声在他之上的马雅可夫斯基相近时,他就抑制自己的英雄主义气质。帕氏的例子,值得深思,值得曾受惠或脱胎于某些外国作家且已声名远播的当代中国青年作家们反省。
1.下列句中的“自我”的含义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为了寻找“自我”和发现“自我”
B.一个陌生的又是高于“自我”的“自我”
C.仿佛看到了另一个“自我”走来
D.一个新的“自我”从“旧我”的躯壳里诞生
2.第三段中说“如果完全认同,则无异于泯灭自我的心智”,其主要理由是
A.今人和今人、今人和古人,灵魂气质是不可能相同的。
B.完全认同,失去“自我”,无新生命可言。
C.先贤和今贤只能启发和帮助读书人认识“自我”。
D.如果完全认同,读书与不读书就没有区别了。
3.对文中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人一旦从古今中外的作家中找到与自己思想相近的人,灵魂必受到震撼,仿佛得一新生命,入一新世界一样,经不懈努力,对学业的成功大有裨益。
B.唤醒、激活阅读主体潜在的精神气质和智慧的前提是它必须在寻找“自我”和发现“自我”的过程中找到一个陌生的又高于“自我”的“自我”。
C.文学艺术家或人文科学家在智慧的激活和治学方法的重铸方面往往能在“旧我”的躯壳里诞生出一个新的“自我”,从而产生灵魂的全方位的震动和惊喜。
D.阅读活动中要想“得一新生命,入一新世界”,需不断更新,别开生面,绝不能机械模仿别人的性情,从而在阅读鉴赏过程中流失了“自我”。
4.对这几段文字的中心,概括较为恰当的一项是
A.阅读活动和读者“自我”
B.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C.得一新生命,入一新世界
D.小议读书艺术
参考答案:
1.D
2.B?
3.C
4.C
本题解析:
1.D[D为灵魂发生剧烈震撼后的读者,A、B、C三项为“和自己性情相近的人”(“思想相近之作家”)]?
2.B(扣住“完全认同”和“泯灭自我的心智”这两个关键性的词语理解)?
3.C(“智慧的激活和治学方法的重铸”讲的是“其他人”面对一本书时的偏重点)?
4.C(这几段文字讲的是读书活动中的一条基本规律,C项扣住读者找到与自己思想相近之作家后的新体验说,较为恰当。A、B、D三项均说得太大太空)
本题难度:一般
|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语言文字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