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四)
2017-03-06 06:08:12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贺江,发源于湘桂交界的黄沙岭南麓,是西江的主干支流之一。古称封水,有两个源头,一是富江,源于富川瑶族自治县的麦岭镇,流经富阳、钟山、西湾后称为临水;二是桂岭河,源于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大圩镇,向南流经开山、桂岭、大宁、黄洞,至贺街东南与临水相汇。两河交汇后称贺江,自北而南流经八步区的信都、铺门和封开县的南丰、大玉口、都平、大洲等地,在封开县城注入西江,全长433公里。
  贺江是当年封建王朝平定岭南、沟通南北、弘扬文化的“海陆丝绸之路”和“安南贡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西边的富江、临水河道,“可通巨舰”,连接湘、贺;东边的桂岭河道,虽然“水浅滩高,仅容小舠”,但紧扣湘、粤、桂三省,亦为古代的重要通衢。
  秦始皇统一中原后,于公元前219年派遣50万大军兵分五路进攻岭南,开辟了贺江通道。此后,历代王朝对岭南用兵,包括汉武帝讨伐吕嘉之乱,光武帝平定“二征”起事,唐李靖平定临贺,宋岳飞战曹成、狄青南征侬智高等,都充分利用这一水道。而且,贺江良好的水运条件,还是岭南贡品、海外商品和中原出口货物的主要运输通道。近几十年在封开、贺州、钟山、富川等县(市)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大量汉、唐及其以前的文物,封开县和贺州市博物馆各自藏有文物一万多件,均以两汉为最多。从这一点可以推断,秦汉至唐初近千年时间里,贺江是沟通岭南与中原的主要交通线,是南方“海陆丝绸之路”的主干道,中原的经济文化由此向东南亚等海外国家传播。
  既然贺江是古代中原沟通岭南的重要通道,维持其畅通必然是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举措。所以,历代王朝都在要冲之地修筑城池,派重兵防守,确保对这一通道的有效控制。汉武帝平定南越后,即在贺江河岸密集设置广信、封阳、临贺、富川四县,如果加上北部近邻的谢沐、冯乘,东翼的端溪、高要,西翼的猛陵、荔浦,有十县之多。而且,县治的规模十分庞大,在广西境内少有。封阳古城,城址南北长200米、东西宽180米,残城墙高约4米、厚10米;临贺古城,城址南北长180米、东西宽150米,残城墙高约1.5米、厚3~4米;在贺江与珠江汇合处,还有今属广东的封川古城。三城均处于流域的小盆地内,水运交通十分便利,无论从政治、军事还是交通考察,其布局都比较合理。由中原南来的人员、物资,逆潇水而上,转陆路通过萌渚岭、进入贺江,然后即可南下苍梧,东趋番禺、出大海;西通云、贵,南达交趾,纵横整个珠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因而直到唐初,这里都是岭南设置郡县最密集的地方。
  行政机构的设置,伴随而来的有官吏、士兵以及随从人员和家属,无形中带来了大量定居的人口。同时,由于南岭隔阻,无论是秦末还是汉末等多次农民反叛,魏晋南北朝的中原战乱,贺江流域都免于蹂躏,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并以良好的治安环境和自然地理条件,吸引着北方移民。由此,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随着人口的迁移首先在贺江流域使用并逐步推广。1982年3月,在贺江东岸发掘两座三国时期吴国的平民墓葬,共出土遗物79件,其中锄、镰、刀、削、锯、凿等铁器有19件;莲塘镇的汉墓中还出土有使用牛耕的铁铧。这是农业发展的最好例证。因为有城池、有官吏、有驻军,自然增加了人口数量,人要吃饭、穿衣,自然离不开农业生产。但城池又不直接生产粮食,只能依靠其他地方供给。在商品经济不发达,交通运输能力有限,不可能进行大规模长途贩运的情况下,开垦土地,发展当地农业生产以保障供给,是理所当然的。每个县城实际上还是具有经济职能的小区域中心,成为开垦土地、进行农业开发、推广先进生产技术和先进生产工具的据点。通过它们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整个流域社会经济的发展。
  所以,汉唐以来,贺江河道上始终保持着几个郡、县治所,自北而南,富川、钟山、建兴、临贺、封阳(信都)、广信等依次排列,是河道与古城相互依存的典型区域。
1.根据文章,下面对于“贺江通道”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富江与桂岭河交会后称贺江,自北而南流经八步区的信都、铺门和封开县的南丰、大玉口、都平、大洲等地,在封开县城注入西江,是西江的主干。
B.贺江是当年封建王朝平定岭南、沟通南北、弘扬文化的“海陆丝绸之路”和“安南贡道”的主要组成部分。其西边的富江,临水河道,“可通巨舰”比东边的桂岭河道更重要。
C.秦始皇统一中原后,于公元前219年派遣50万大军兵分五路进攻岭南,开辟了贺江通道。此后,历代王朝对岭南用兵,都是利用贺江通道水道,从中原进入岭南。
D.之所以历代王朝都在要贺江两岸的冲之地修筑城池,派重兵防守,确保对这一通道的有效控制,是因为贺江是古代中原沟通岭南的重要通道,维持其畅通必然是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举措。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汉武帝平定南越后,即在贺江河岸北部、北部近邻、东翼、西翼设置县治十处之多。县治的规模十分庞大,在广西境内少有。
B.由中原南来的人员、物资,逆潇水而上,转陆路通过萌渚岭、进入贺江,即可南下苍梧,东趋番禺、出大海;西通云、贵,南达交趾,纵横整个珠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因而从秦至今,贺江刘宇都是岭南设置郡县最密集的地方。
C.贺江通道虽然在秦朝就已开通,但由于有南岭隔阻,历朝的几次战乱,贺江流域都免于蹂躏,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并以良好的治安环境和自然地理条件,吸引着北方移民。
D.汉唐以来,贺江河道上始终保持着几个郡、县治所,自北而南,富川、钟山、建兴、临贺、封阳(信都)、广信等依次排列,是河道与古城相互依存的典型区域。
3.根据原文,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始皇派兵开辟贺江通道,本意是方便运输作战的粮草军械、方便行军行军用道,无意中却使贺江通道成为了岭南贡品、海外商品和中原出口货物的主要运输通道。
B.近几十年,在贺江郡治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大量汉、唐及其以前的文物,以两汉为最多。从这一点可以推断,秦汉至唐初近千年时间里,贺江是沟通岭南与中原的主要交通线,是南方“海陆丝绸之路”的主干道,中原的经济文化由此向东南亚等海外国家传播。
C.封阳古城、临贺古城、封川古城三城均处于流域的小盆地内,这样的布局,是为了军事作战考虑,遇敌入侵既可以在盆地四周居高临下守,也可以依水而守,布局合理。
D.贺江通道的开辟,岭南贡品、海外商品可通过贺江通道运往中原,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随着人口的迁移首先在贺江流域使用并逐步推广。


参考答案:1.D
2.B
3.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在中国历史上存在1300年的科举制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由于科举制影响巨大,人们的评价向来都有很大的差异。
现在多数学者都赞同唐宋时期的科举在历史上起了进步作用,分歧主要在对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评价。过去对科举的认识往往以偏概全,例如,很多人到现在还以为明清科举只考八股文。其实,科举考试内容繁多,即使是明清时期的科举,八股文也仅为多种考试内容的一部分或者一科,只是其重要性有点像当代高考或研究生考试中的英语,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罢了。但明清两代科举也要考三场,除头场考八股文以外,第二场考论、判、诏、表等当时政府的应用文,第三场考经史时务策,只通八股文而不懂其他知识,也是无法考上的。
在1300年的中国科举史上,无论哪个朝代,策问与对策都是重要的考试题型。策问的内容也非常丰富,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文化、教育、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种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或经史典籍中的问题,都可以作为策问题目,统治者也往往通过举子的对策来了解民情、征询解决问题的对策。同时,策试这种形式可以考查应试者的德、识、才、学以及对“时务”即现实问题的见解。特别是时务策,主要是与国计民生有关的问题。
在传统社会,教育和考试以人文知识为主要内容,西方的中世纪大学和东亚的书院、科举皆然。只有到文艺复兴、特别是工业革命之后,教育的内容才逐渐转到自然科学方面来,注重自然科学,即所谓的实科,是工业文明时代教育的重要特征。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坚船利炮强劲东来的西学代表先进的工业文明,而当时的中国还处于农业文明的时代,科举考试内容基本上还停留在古代的古典人文知识,自然逃脱不了被停废的命运。
科举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然而,在现代中国人对传统事物的看法中,科举大概也是被误解最深的制度。我们不应忽略科举制的历史性。评价历史制度,需将其还原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这样才不至于使讨论脱离了历史实际。试想在传统社会,能构想出其他更好的选才制度来吗?古代的中国统治者和许多文化巨人并不是没有看到科举制的局限和弊端,也不都是因循守旧之辈。但经过反复比较,最后还是选择了科举制,这实际上是一种择善而从。古代一些学者批评科举取士并不等于反对科举制度。从古代到近代的学者对科举制的批判主要是对应试现象、对考试内容和形式的批判,特别是对八股取士的批判,很少有人否定科举制本身。如朱熹批评只重举业而忽略真实学问的现象,顾炎武严厉批判八肢文,但都没有否定科举制本身。吴敬梓的《儒林外史》、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两位文人久困科场,屡试屡败之后转而撰写的抨击和讽刺科举的文学作品.其中的《范进中举》等篇章长久以来作为中学教材,主导着对科举制的看法。但是,你找得到从韩愈、柳宗元、白居易、欧阳修、苏东坡、辛弃疾到文天祥、林则徐、纪晓岚等成千上万进士出身的人才对科举制的否定评价吗?科举是有很多弊端,也对古代教育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但古人始终没有找到更加公平合理而可操作的办法来替代它。因此,一千多年中伴随着连绵不断的批评,科举还是在选拔官员中起主要作用。
(选自《新华文摘》08年20期)
小题1:下列对“中国科举制度”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科举制在唐宋时期有进步作用。而明清时期,由予考试内容的单一化,其弊端就越
来越明显。
B.八股文在明清科举考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八股文过关了。也就意味着科举考试过
关了。
C.策问始终是科举考试重要的考试题型,时务策考查了应试举子对与国计民生有关的
的现实问题的见解。
D.20世纪初,科举制度没有逃脱被停废的命运,说明这一制度本身就是不合理的。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现代中国人对科举制度的误解,是由于脱离了当时的历史环境,受了《儒林外史》
等文学作品的影响。
B.考试内容停留在古典人文知识的科举制度被停废,意味着它抗衡不了代表工业文明
的西学东进。
C.科举制度不注重自然科学,其根源在于它是农业文明传统社会的产物,是排拒新事
物和现实问题的。
D.尽管长期以来,科举制度伴随着连绵不断的严厉批评,但它一直在中国古代1300
年的人才选拔中起着重要作用。
小题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历史上存在1300年的科举制度,为社会选拔了大量的治国之才,在历史上
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B.明清科举制在考试内容和形式上存在不少弊端.但也绝非仅考八股文一科.其三场
考试还是较全面的考查了应试者的人文知识。
C.科举制度被古代统治者择善而从,是因为考试选才制度要优于其他传统的人才选拔
制度。
D.一些有真才实学却在考场上屡试屡败的学者,如朱熹、顾炎武、蒲橙龄、吴敬梓等
都对科举制度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和讽刺。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C
小题3:D


本题解析:
小题1:C?(A项中“明清时期,由于考试内容的单一化”错。明清的科举考试依然不是单一的。三场考试内容也是较全面地考查了应试者的人文知识;B项“八股文过关了”“就意味着科举考试过关了”错。“只通八股文而不懂其他知识,也是无法考上的”;D项“这一制度本身就是不会理的”错)
小题2:C?(该项中“它是排拒新事物和现实问题的”错,见第二段的论述就可知)
小题3:D?(朱熹、顾炎武不是在科场“屡试屡败”的学者,也没有对科举度《本身进行过批判)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秋天的心
林清玄
①我喜欢《唐子西语录》中的两句诗: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这是说山上的和尚不知道如何计算甲子日历,只知道观察自然,看到一片树叶落下就知道天下都已是秋天了。从前读贾岛的诗,有“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之句,对秋天萧瑟的景象颇有感触,但说到气派悠闲,就不如“一叶落知天下秋”了。
②现代都市人正好相反,可以说是“落叶满天不知秋,世人只会数甲子”,对现代人而言,时间观念只剩下日历,有时日历犹不足以形容,而是只剩下钟表了,谁会去管是什么日子呢?三百多年前,当汉人到台湾来垦植移民的时候,发现台湾的平埔族山胞非但没有日历,甚至没有年岁,不能分辩四时,而是以山上的刺桐花开为一年,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初到的汉人想当然地感慨其“文化”落后,逐渐同化了平埔族。到今天,平埔族快要成为历史名词,他们有了年岁,知道四时,可是平埔族后裔有很多已经不知道什么是刺桐花了。
③对岁月的感知变化由立体到平面可以如此迅速,怎不让人兴叹?以现代人为例,在农业社会还深刻知道天气、岁时、植物、种作等等变化是和人密切结合的。但是,商业形态改变了我们,春天是朝九晚五,冬天也是朝九晚五;晴天和雨天已经没有任何差别了。这虽使人离开了“看天吃饭”的阴影,却也多少让人失去了感时忧国的情怀和胸怀天下的襟抱了。
④记得住在乡下的时候,大厅墙壁上总挂着一册农民历,大人要办事,大至播种耕耘、搬家嫁娶,小至安床沐浴、立券交易都会去看农民历。因此到了年尾,一本农民历差不多翻烂了,使我从小对农民历书就有一种特别亲切的感情。一直到现在,我还保持着看农民历的习惯,觉得读农民历是快乐的事,就看秋天吧,从立秋、处暑、白露到秋分、寒露、霜降,都是美极了,那清晨田野中白色的露珠,黄昏林园里清黄的落叶,不都是在说秋天吗?所以,虽然时光不再,我们都不应该失去农民那种在自然中安身立命的心情。
⑤城市不是没有秋天,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就会知道,本来从东南方吹来的风,现在转到北方了;早晚气候的寒凉,就如同北地里的霜降;早晨的旭日与黄昏的彩霞,都与春天时大有不同了。变化最大的是天空和云彩,在夏日明亮的天空,渐渐地加深蓝色的调子,云更高、更白,飘动的时候仿佛带着轻微的风。每天我走到阳台抬头看天空,知道这是真正的秋天,是童年田园记忆中的那个秋天,是平埔族刺桐花开的那个秋天,也是唐朝山僧在山上见到落叶的同一个秋天。
⑥若能感知天下,能与落叶飞花同呼吸,能保有在自然中谦卑的心情,就是住在最热闹的城市。秋天也不会远去,如果眼里只有手表、金钱、工作,即使在路上被落叶击中,也见不到秋天的美。
⑦秋天的美多少带点潇湘之意,就像宋人吴文英写的词“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一般人认为秋天的心情会有些愁恼肃杀。其实,秋天是禾熟的季节,何尝没有清朗圆满的启示呢?
⑧我也喜欢韦应物一首秋天的诗: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⑨在这风云滔滔的人世,就是秋天如此美丽清明的季节,要在空山的落叶中寻找朋友的足迹是多么困难!但是,即使在红砖道上,淹没在人潮车流之中,要找自己的足迹,更是艰辛呀!
小题1:本文在开篇和接近结尾两处各引用了诗句,请分析这样写各有什么作用。(4分)
?
??
小题2:作者笔下的“秋天的心”,体现在哪些方面?(4分)
?
小题3:理解下面两句话的含义。(4分)
(1)可是平埔族后裔有很多已经不知道什么是刺桐花了。(2分)
?
(2)春天是朝九晚五,冬天也是朝九晚五;晴天和雨天已经没有任何差别了。(2分)
?
小题4:作者认为“即使在红砖道上,淹没在人潮车流之中,要找自己的足迹,更是艰辛呀”,谈谈你的理解。(6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开篇两句诗,突出了秋天给人一种气派悠闲的感觉,引出话题。(2分)近结尾诗,表现出秋天的清朗圆满,美丽清明,为后文作者抒发寻找自己的足迹更是艰辛的感慨作铺垫。(2分)(意思相近即可)
小题2:“秋天的心”体现在:①气派悠闲之意;②感知自然之心;③感时忧国的情怀和胸怀天下的襟抱;④在自然中安身立命的心情;⑤谦卑的心情;⑥清朗圆满,美丽清明的情怀。(4分)(答出4点,意思相近即可)?
小题3:(1)汉族逐渐同化了平埔族,使他们有了“文化”,却远离了自然,平埔族后裔已经失去了感知自然、逍遥自在的心。(2分)(2)商业形态改变了人们对岁月的感知,春夏秋冬千篇一律,失去了感时忧国的情怀和胸怀天下的襟抱了。(2分)(意思相近即可)
小题4:随着文化和商业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失去了感知自然的情怀,(2分)进而失去了悠闲、谦卑、清明美丽的心灵,忙忙碌碌的生活会让人们不断地脱离自然,(2分)忙碌追逐过程中很少有人会静下心来审视自己,这样会逐渐失去自我,被社会同化。(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开篇就应想到“为下文作铺垫”类似的术语,再读一读作品,还要想到“设置悬念,引发阅读兴趣”这样的术语。结尾的作用,就要考虑到与开头有无呼应关系,结构是否严谨,对深化主题所起到的作用。
小题2:抓住第1段中“只知道观察自然,看到一片树叶落下就知道天下都已是秋天了”,“但说到气派悠闲,就不如‘一叶落知天下秋’了”,第3段中“却也多少让人失去了感时忧国的情怀和胸怀天下的襟抱了”,第4段中“所以,虽然时光不再,我们都不应该失去农民那种在自然中安身立命的心情”,第6段中“若能感知天下,能与落叶飞花同呼吸,能保有在自然中谦卑的心情”,第7段中“其实,秋天是禾熟的季节,何尝没有清朗圆满的启示呢?”这些关键句子加以分析概括即可。
小题3:本题考查句意的理解。解答第一问时抓住前面“初到的汉人想当然地感慨其‘文化’落后,逐渐同化了平埔族。到今天,平埔族快要成为历史名词”来揣摩;解答第二问时抓住句前“但是,商业形态改变了我们”与句后“却也多少让人失去了感时忧国的情怀和胸怀天下的襟抱了”来揣摩。
小题4:本题考查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解答本题可与小题2相结合,根据小题2中的句子揣摩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大度读人冯骥才 一个人就是一本书。
  读人,比读其它文字写就的书更难。我认认真真的读,读了大半辈子,至今还没有读懂这本“人之书”。
  有的人,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愿意把伞借给你,而下雨的时候,他却打着伞悄悄的走了。
  ——你读他时,千万别埋怨他。因为他自己不愿意被雨淋着(况且是人家的雨伞),也不愿意分担别人的困难,你能说什么呢?还是自己常备一把伞吧。
  有的人,在你有权有势的时候,围着你团团转,而你离职了,或是无权无势了,他却躲得远远的。
  ——你读他时,千万要理解他。因为他过去是为了某种需要而赞美你,现在你没有那种功力了,也就没有必要再为你吟唱赞美诗了。在此,你就需要静下心来,先反思一下自己过去是否太轻信别人呢?
  有的人,在面对你倾诉深情的时候,语言的表述像流淌一条清亮、甜美的大河,而在河床底下,却潜藏着一股污浊的暗流。
  ——你读他时,千万别憎恨他。因为凡是以虚伪为假面来欺骗别人的人,人前人后活得也挺艰难,弄不好还会被同类的虚伪所惩罚,你应该体谅他的这种人生方式,等待他的人性回归和自省吧。
  有的人,在你辛勤播种的时候,他袖手旁观,而当你收获的时候,他却毫无愧色的以各种理由来分享你的果实。
  ——你读他时,千万别有反感。因为有人肯于分享你丰收的甜蜜,不管他怀着一种什么样的心理,都应该持欢迎的态度。你作出一点牺牲,却成全了一个人的业绩欲,慢慢的,会让他学会一些自尊和自爱。
  有的人,注重外表的修饰,且穿着显示出一种华贵,而内心深处却充满了空虚,充满了无知和愚昧。那种无文化的形态,常常不自觉的流露在他的言语行动中。
  ——你读他时,千万别鄙视他。因为他不懂得服装是裁缝师制作的,仅仅是货币的标志,而人的知识、品德和气质,却是一个人的真正的人生价值。对于庸俗的人,你可以反观对照一下自己的行。
   ……
  读别人,其实也是在读自己,读真、读善、读美的同时,也读道貌岸然背后的伪善,也读美丽背后的丑恶,也读微笑背后的狡诈……
  读人,最重要的是读懂怎样为人。
  读人,是为了要做一个真正的人。
  因此,读人时,要学会宽容,要学会大度,由此才能读到一些有益于自己的东西,才能读出高尚,才能读出欢乐,才能读出幸福。
  尽管我还没有读完这本“人之书”,但我会一直努力从各个方面去阅读。
1、读人的“读”在文中的语境义是什么?(6字内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正文中有五组“有的人……你读他时……”,请把这五组共十段文字的内容概括出5个要点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在文中说“读别人,也是在读自己”,请你说出其中的道理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不属于“大度读人”内涵的两项是:


[? ]
A、一个人就是一本书。读书,比读文字写就的书更难。
B、读人,就是要善于体谅别人的困难,不依赖别人。
C、读人,也不要埋怨别人太势利,要反思自己而不轻信于人。
D、读人,不要反感别人来分享你的胜利果实,这是让他学会自尊自爱。
E、读人,要努力从各个方面去读他,读出其本质来。


参考答案:1、观察研究的意思。(意对即可)
2、(1)不要埋怨自私的人;
  (2)要理解势利的人
  (3)别憎恨虚伪的人;
  (4)别反感分享你丰收果实的人;
  (5)别鄙视内心空虚、无知愚昧的人。(意对即可)
3、读别人优点,是为了学习真善美;读别人的缺点,是为了引以为戒,自警自醒。对此宽容大度,才能有益于己。(意对即可)
4、AE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汉装,中国华彩
  我们的传统服装究竟是怎样的呢?即使没有见过出土的实物,在历代的画典以及文学作品中,这种特征也不难总结。中华民族作为最源远流长的民族之一,1.8万年前山顶洞人就开始使用骨针,7000年前河姆渡出现纺轮,“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而其他古文明如埃及、爱琴文明都是发源于公元前3000年前。
  从商朝出土的玉人可以看出当时的服装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外形特征,如上衣下裳,交领右衽。西周东周是中国历史上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化的重要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土地所有制的变化,西周的等级制度逐步确立。与这种等级制度相适应,产生了完整的冠服制度。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上衣下裳连成一体的“深衣”(上下一体的长衣)。作为汉装原型的深衣,在《礼记》中有记载:“制十有二幅,以应十有二月,袂(袖子)圆以应规,曲袷(领)如矩以应方。负绳及踝以应直,下齐如权衡以应平。”
  中国服装在这时就已经与西洋服装彻底分道扬镳,在形制的细节处、颜色上等都蕴涵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一般认为汉装自身显著的特点成熟于汉,至宋明仍保留有其鲜明的特征,即宽衣博带、大襟右衽、交领大袖,整体风格含蓄柔静、随和典雅。风格最清晰的莫过于三个时期:魏晋、盛唐和宋明。其中魏晋和宋明是鲁迅所认为的中华民族有自觉意识的朝代。
  魏晋时地主阶级世袭门阀贵族崛起,反儒倡道,老庄玄学盛行。此时作为“人”的意识觉醒,不拘小节,不做作,任其自然。如在鲁迅的《故事新编》中记载,“鸟有羽,兽有毛,黄瓜茄子赤条条。”认为衣服乃身外之物,可有可无。穿着也不拘礼教,甚至袒胸露脯。最极至的是放浪形骸?,以天地为裈(裤子)的竹林七贤。这个时期是中国服饰史上男子士儒最为风雅潇洒的一个时期。士人流行飘逸的长衫,“得意而忘形”,如晋武帝间“冬天尽日不着复衣,但着单练衫五六层”。男子还崇尚扎巾,羽扇纶巾,颇有一种厌弃冠冕公服的风气。于是此时出现风度,风采,风姿,风韵,云中白鹤等自喻。女子形象也可以从敦煌壁画的“飞天”中看出,袖子宽大,衣带飘飘。
  盛唐开放繁荣,也是服饰史上的一个高峰时期。华丽的服饰,体现出一个强盛民族的自信。男子相对俭敛,不再穿裙。而多是圆领袍衫加襥头(一种搭拉两个脚的软帽子),一直沿用至明,并有严明的官服制度,“唐百官服?色,视阶官之品”。武则天时还以不同的图案纹样来区别文武官衔。而女子服装则表现出空前绝后的开放、华贵和宽大。孟浩然《春情》中描写“坐时衣带萦纤草,行即裙裾扫落梅”,可见衣带和裙摆之长。白居易在《霓裳羽衣歌和微之》中写道“虹裳霞帔步摇冠,钿璎累累佩珊珊”,都是当时华丽的时世装。
  至宋明,随着汉文化的沉淀,服饰也表现的更沉稳严谨,形成了更严格的官服制度。同时,民间服饰的细节装饰也趋繁复。裙子式样修长,穿着时在腰间扎以绸带,带上垂绶环。尤其宋朝程朱理学强调封建伦理思想,禁锢人们思想,服饰美学上更趋向纤弱、拘谨,与当时的建筑绘画等其他艺术风格一致(建筑上白墙黑瓦,绘画上清秀简洁的水墨画和淡彩画)。并且此时缠足风盛行。明代资本主义萌芽,但服制仍多沿用宋制,同时随着棉丝的大量生产,民间服饰也异彩纷呈,多了些市井之趣。如将不同色彩拼接起来的“水田衣”。至此,中国服饰形成了非常完备的体系。从形制上来说,官服已经明确到可以用颜色和补子(胸前的绣花图案)指代官衔,如上海俚语中的“无啥花头”原意就是指没有什么官衔。一般男服都是“直缀”,即一种类似道袍的简单长衫,简单的服饰外形将男性的社会意义定义在“理性”。从寓意上来说,已经超越了简单的形象比喻,而发展到非常繁复的抽象寓意。如谐音,画鱼以代“余”,磬代“庆”等。
  中国服饰虽是平面的一块面料,但知情的人都知道,里面蕴涵了丰富的历史文化沉淀,是一本书,可以慢慢品,细细读,而远非一种单纯的视觉艺术,成为神秘东方文化的杰出代表。
1.下列有关“唐朝及宋明服饰解说”的叙述,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唐朝女子服饰开放、华贵和宽大,体现出一个强盛民族的自信心。
B.明代的民间服饰异彩纷呈,多了些市井之趣,“水田衣”就很能体现这个特点。
C.宋朝服饰美学更趋向纤弱、拘谨,受程朱理学的影响颇深。
D.宋明的官服制度更为严格,从形制上说已经明确到可以用颜色和补子(胸前的绣花图案)指代官衔。
2.根据文本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的服饰其实有着自己的传统,早在7000年前就已形成自己的特色。
B.西周时期等级制度逐步确立,与之相适应产生了完整的冠服制度,说明生产力的发展是影响中国服饰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C.汉装自身显著的特点成熟于汉,至宋明仍保留其鲜明的特征,整体风格含蓄柔静、随和典雅,体现出民族自觉意识的觉醒及宽广博大的胸怀。
D.鲁迅《故事新编》中的记载,形象地写出了魏晋时期士大夫阶层对服饰的看法,体现出地主阶级世袭门阀贵族意识的崛起。
3.请概括出魏晋时期汉服饰的特点及其反映出的精神实质。
__________________来源:91考试 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观全文,作者为什么在文章结尾说中国服饰成为“神秘东方文化的杰出代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B
3.男装流?行飘逸长衫,崇尚扎巾。女装袖子宽大,衣带飘飘。体现出反儒倡道的精神实质,具体表现为:不拘礼教,不拘小节,不做作,任其自然。
4.①中国传统服饰历史悠久,起源很早。
  ②中国的服饰有别于西洋服装,在形制的细节处、颜色上都蕴涵丰富的象征意义。
  ③不同朝代的中国服饰,能反映出不同时期的中国特有的官场文化及民族心理和趣味。(以上主观题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Tags:高考 语文 文学类文本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