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七)
小题2:“左右两岸,鸟群在自由飞翔,有时它们盘旋在他的头顶,和他亲昵地打招呼。”小说中这一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3分) 小题3:文中的主人公“经历过两年半炮火洗礼、荣获过十字勋章”。但当他面对敌人的时候,明明“击中对面那人的脑袋实在太简单了”,他却“无论如何开不了枪”“实在无法扣动扳机”。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主人公无法扣动扳机射杀敌人的原因。(4分) 小题4:结合本文的结尾,说说本文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对此的认识。(字数不少于200字,共10分)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
3、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元杂剧作者的特殊性,时常为论者所忽略。书会才人加工整理或者创作的杂剧,其作者究竟是哪些才人?数个作者合写的一本杂剧,何以有异同之辨?“正本”“次本”“旦本”“末本”的作者如何辨析?都有深入探讨的必要。
其实,元杂剧是“万人糕”,是多层宝塔,不管塔顶是谁耸立,都并非仅只今之所见署名的某一作者。杂剧的最初形态当是框架式的,敷演士庶民众喜闻乐见、早已流传的故事,靠艺人口耳相传加以承续,后经书会才人参与整理加工或者创作,才渐有剧本流传。北宋时期,教坊就罗致才人编写杂剧。南渡之后,教坊废置,杂剧唯靠艺人传唱。端平年间,临安等地书会纷纷涌现,这本为书生聚读之所,显系民间书塾。其中书生,亦参与市民文艺活动,渐成民间艺人为主体的行会组织,才人也为勾栏瓦舍演出的杂剧、讲史、唱赚、诸宫调等通俗文艺撰写脚本,故有杂剧剧本得以流传。于是,下层文人和书会艺人也就成为杂剧作者的主体。
至元代科举的长期停滞,迫使不少文人学士投身书会。《录鬼簿》所记前辈才人和方今才人,《录鬼簿续编》所记70多位曲家,大半为书会才人。他们的加盟,奠定了元杂剧成为中国戏曲史上第一座高峰的坚实基础。由此可知,元杂剧的作者有变化流动而并非固定为某一作者的特点。
再者,古代诗文,绝大多数出自作者一人之手,数人联句之诗仅是酬和之作中的特例。而元杂剧中,数人合作一剧者,并非罕见。鲍吉甫、汪勉之合写《曹娥泣江》、范冰壶、施君美、黄德润、沈珙之合编《鹔鹴裘》,都是有案可稽的。
如果说,这种数人合作一剧,主要反映出元代杂剧作者彼此协作的一面,那么,同一题材的杂剧,常有不同作家署名的多个剧本,则主要显示出元代作者又有相互竞争的一面。因而也就出现了所谓“次本”。赵公辅《东山高卧》、武汉臣《错勘贼》、尚仲贤《崔护谒浆》、《张生煮海》等,都有“次本”。有的杂剧,还标有“旦本”或“末本”。“次本”与“二本”到底含义如何,至今争论不休,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他们都有与“次”“二”相对应的其他本子存在。“末本”“旦本”也是如此,有“末本”就有“旦本”与之对应,有“旦本”同样有“末本”与之对应。这说明在杂剧创作中,相互合作、竞争、借鉴、模仿现象的并非罕见,决定了作者的特殊性,与诗文作者的单一性有所不同。
元杂剧不同于重在抒发作者个人感情的诗文,也有别于明清的“案头”之作,主要是作为“商品”用于演出的,不能不更多地关注观众的欣赏情趣、审美爱好,并据以不断在演出中加以修改,而要消解掉作者的独特个性。因此,剧本创作之时观众已经参与进去,成了“意图”作者。观众既是创作动机的最初激发者,也是创作是否成功的检校者。“票房价值”的制约作用,自杂剧产生之日起,就是“铁的规律”。
元杂剧剧本是书会人才与教坊或者露台子弟等艺人相结合的产物,元代文人进入勾栏瓦舍,并非像前代文人抱着“补充”或者“聊寄”的心态走向文坛,而是为生活所迫全身心地投入市井文化,以其文学修养提高了杂剧的文学水平,而艺人的舞台实践经济,使其剧本变为观众喜闻乐见的场上之作。
小题1:下列选项中关于“杂剧”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宋时期,杂剧由教坊罗致才人编写,南渡后,杂剧唯靠艺人传唱。
B.南宋时,杂剧都是由逐渐形成的行会组织中的主体民间艺人创作的。
C.元杂剧与诗文不同,其演出具有商业性质,更关注观众的欣赏情趣、审美爱好。
D.与两宋杂剧不同,元杂剧创作动机的最初激发者和创作是否成功的检校者是观众。
小题2:下列对于“元杂剧作者特殊性”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元杂剧的作者大多为书会才人。
B.元杂剧的作者并非固定为某一人且有变化流动性。
C.元杂剧作者有合作也有竞争。
D.元杂剧作者抱着“补充”和“聊寄”心态进行创作。
小题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元杂剧最初形态为框架式,用以敷演士庶民众喜闻乐见、早已流传的故事,其传播方式为“口耳相传”,后文人参与才有剧本流传。
B.元代科举长期停滞,使得文人学士投身书会,他们的加盟奠定了元杂剧坚实基础。
C.古代诗人因酬和出现数人联句仅是特例,而元杂剧数人合作一剧的现象并不少见。
D.元杂剧中“次本”情况亦非罕见。如赵公辅《东山高卧》、武汉臣《错勘贼》、尚仲贤《崔护谒浆》、《张生煮海》等,都有“次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9分)
如果说,五四运动时期,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新兴反传统力量,在与保守主义者的交锋中以大获全胜告终的话,那么在21世纪的今天,新兴的思潮则对传统文化有了更多的亲和态度。
20世纪是中国传统文化消逝最快的一个世纪。以五四时期“打倒孔家店”为先声,作为中华文明表征的儒教文明,在整整一个世纪内受到了持久的打击。1966年展开的“破四旧”活动,将这种打击发挥到了极致。及至上世纪80年代,中国与西方的巨大现实反差,刺激了当时的知识分子群体,“西学东渐”渐成风流。在此一时期的知识分子眼中,中国之所以落后,很大程度上肇因于顽固的“传统”。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仍旧继续了其受批判的命运。
变化发生在90年代初。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思想淡出,学术突显”,“国学热”适时产生。文化部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刘军宁,是较早提出“儒家传统未必是中国现代化的根本障碍”的主张的人。在对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他所称的“儒教自由主义社会”进行考察之后,刘军宁得出儒教可以和自由主义成功对话的结论。在他看来,破坏传统未必意味着现代化的必然实现,相反却可能导致价值体系的解体和文化认同的失落,从而损害到现代化秩序建构过程本身。
进入21世纪之后,主动向传统思想伸出橄榄枝者更是络绎不绝。时常参与政策制定的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杜钢建,最近提出了“儒家宪政主义”——“仁义礼智信的宪政主义”的概念。而著名学者甘阳,最近也提倡文化“复古”,他认为,成功的改革必然顾及到历史文化的延续性。
国家环保局环境经济政策研究中心政策室主任杨鹏,在“老子与自由主义及执政学”的研究上颇有建树,老子的理念在其参与制定环保政策时也时常发挥作用。但当与记者谈到儒学时,杨鹏却表现出一种排斥的态度,对他的朋友——“新儒家”陈明和蒋庆倡导的“政治儒学”观点,他也表现出不以为然。
从对传统进行重新审视的角度出发,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给中国的未来开出了不同“药方”。中国科学院国情研究中心研究员康晓光提出“文化民族主义”理论,希望能够发动一场遍及全球的中华文化复兴运动。这一运动的核心目标是,把儒学重塑为与现代社会生活相适应的、遍及全球的现代宗教。刘军宁则对“五四”进行再思考,并认为当时的人们对传统存在错误认知。“他们认为可以离开传统,把传统变成一块白板,然后重新写东西。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他主张,中国传统虽有许多有价值的东西,但无法独立开发出一套适应现代社会的政治制度来,因此与外来文化的接轨与融合是必要的。他认为,“传统作为一种文化因素,其内容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它会不断获得新的内容。”
对中国传统文化是与非的争论仍在,并且其观点的多样繁复甚至并不比近一个世纪前少,所不同的是,中国思想界有越来越多的人,从一种激烈的反传统情绪中走了出来。
小题1:下列不属于对“新兴思潮对传统文化表现出越来越多的亲和态度”进行阐述的一项是
A.儒教可以和自由主义成功对话,破坏传统可能最终损害到现代化秩序建构过程本身。
B.提倡文化“复古”,认为成功的改革必然要顾及到历史文化的延续性。
C.对中国传统文化是与非的争论仍大有人在,其观点的多样化、繁复性甚至并不比近一个世纪前少。
D.儒家传统未必是中国现代化的根本障碍,传统文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会不断获得新的内容。
小题2:根据文本提供的信息,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五四”运动到改革开放初期,传统文化受到打击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反传统”的认知与需要。
B.现在人们对传统文化是与非的争论依然很多,可以用“百家争鸣”这个词语来形容。
C.文中谈到的人们给中国的未来开出的不同药方中,不同程度地体现了重塑儒学的思想和主张。
D.传统的儒家思想现在已经超出哲学范畴,进入政治领域,参与到政策法令的制定中,成为了“政治儒学”。
小题3:根据文意,概括中国思想界对待传统文化的三种态度。(不超过30个字)(3分)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赵局长的酸菜
唐宏建
①某局赵局长从邻县调来不久,由于他平易近人、忠厚朴实、慷慨大方,很多同事、乡镇财政所所长都成了他的朋友。赵局长酒量不小,东家喝一场、西家吃一顿的事儿也就与日俱增了。一喝多了,赵局长就反复地说:“人生在世,最宝贵的是什么?不是金钱,也不是官职,是朋友!”闻者无不点头称是,感慨系之。
②一日,客人们来到赵局长家,赵夫人端来一大盆热气腾腾的酸菜猪肉炖粉条。赵局长挥舞着筷子豪爽地号召:“来来来,尝尝我家的酸菜!”于是大家兴致勃勃地夹菜品尝,争先恐后地评价:“嘿!这酸菜,真够味!”“又脆又爽,这才叫酸菜!”赵局长异常兴奋地说:“不瞒你们,我家的酸菜,在我们县堪称一绝!到我家吃饭的,不管是县长,还是同事,都是奔我家酸菜来的。你们跟我来……”他领着大家来到厨房。“这口缸能装五百斤菜。我每年都腌两大缸,可结果呢一一大伙儿连吃带拿,过了春节就空了。根本不够!”大家拍拍缸,望望里面的酸菜,惊叹不已。回到座位,有人问这酸菜是怎么腌的。赵夫人谦逊地笑笑:“其实没什么特别的,跟别人的腌法都一样。酸菜这东西,一家一个味儿。”“对对对!一家一个味儿,学是学不来的。”
③酒足饭饱后,每人得到一个塑料袋,里面装有两棵酸菜。大家提着塑料袋,如获至宝,连声道谢。有的还说:“让我老伴儿也开开眼,找找差距!”
④很快,赵局长家的酸菜在县里出了名,到他家尝酸菜的人越来越多一一有县级领导,有兄弟科局领导……。大家点酸菜、品酸菜、赞酸菜、论酸菜,眉飞色舞,其乐无穷。赵局长则又说起那句话:“人生在世,最宝贵的是什么?……”开始,客人走时,赵局长都要主动送两棵酸菜:后来送一棵;再后来只对极要好或极重要的人物才赠送;最后.即使客人主动索要,赵局长也只能惭愧地拍大腿说:“今年腌少了,明天秋天,我腌上三大缸,包你吃个够!”
⑤第二年秋天,赵局长果真买了一口大缸,并用三天的时间选来一拖拉机上好的白菜。老两口废寝忘食地择菜、洗菜、搬菜、腌菜,忙了整整两天。当他们艰难地把三大石头分别压好后,顿感腰酸腿软。赵局长瘫坐在椅子上,自言自语地说:“这回够了一一这些馋小子!”他眼前浮现出一副副吃酸菜、要酸菜、提着酸菜喜不自禁的面孔一一他笑了。
⑥酸菜腌好了,但来吃酸菜的人却明显减少。春节快到了,三缸酸菜还剩两缸半。赵局长犯疑了,多次用挑剔的心理和老伴儿共同鉴定品评,结果都是:这十几年来腌得最好的酸菜,无论色泽还是味道。
⑦这一天,新任局长李云志来做客。他是赵局长在任时的副局长一一赵局长十二月份办理了退休手续。赵局长格外高兴,特意做了酸菜炒肉、酸菜猪肉粉条,还有酸菜心拌白糖一一这是李云志最喜欢的菜。李云志边吃酸菜边赞美,称这是酸菜中的极品,建议创办一个赵氏酸菜公司,并说为适应生意火爆的局面,等到开业那天自己要送一台最好的点钞机。赵局长遇到知音,欣喜万分,自然多喝了几杯。他紧紧拉着李云志的手说:“人生在世……”李云志听了颇有同感,他是赵局长一手提拔的。
⑧临走时。赵夫人用两个塑料袋装了六棵酸菜,送给李云志。李云志受宠若惊,连声说:“今年你的酸菜元与伦比!我得向大伙儿宣传宣传,小心你家的酸菜不够吃!”“没问题!哈哈哈……”
⑨赵局长摇摇晃晃地送李云志到街口,看着李云志在路灯下渐渐走远,心里好舒坦。他已经好久没有这么痛快地喝酒了。就在他要转身回家时,却突然停住不动了,关切地睁大了眼睛一一他看见李云志向路边暗处走去。怎么,喝多了?要吐还是……只见李云志停下来,用力一抬手,两个塑料袋准确地落进了路边的垃圾箱,同时发出了“噗”的一声,在宁静的夜里显得清晰而又沉闷。
(选自《小小说》)
小题1:“酸菜”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析。(3分)?
小题2:小说第⑤段详细地描写了赵局长老两口腌制酸菜的过程,这有何用意?请联系全文加以解说。(4分)
小题3:小说的结尾写道,李云志扔酸菜的声音“在宁静的夜里显得清晰而又沉闷”,请结合全文赏析这句话。(5分)
小题4:“人生在世……”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三次,你认为它们在文中的含意相同吗?请说明自己的观点并阐述理由。(6分)
|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语言文字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