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七)
2017-03-06 06:08:12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界 河?
[希腊]安东尼斯?萨马拉基斯
命令很明确:禁止下河洗澡!同时规定沿岸200公尺内任何人不得擅入。
大约3周之前,他们来到河岸这边就停顿下来,对岸就是敌军——通常被称之为“那边的人”。
河两岸的纵深处尽是茂密的丛林,林子里驻扎着敌对双方的部队。
据情报,那边有两个营,但他们并未发动攻势。谁知道眼下他们正打着什么鬼算盘。与此同时,双方都派出哨兵隐蔽在两岸的密林里,戒备着随时可能出现的情况。
记得他们初抵此地时,还是春寒料峭。然而几天前却突然放晴,现在竟是明媚和煦的春天了!
第一个潜下界河的是位中士。一天早晨他偷偷溜了出去,跳入水中,不久当他爬回此岸时,肋下已中了两弹,后来只活了几个小时。
翌日,又是两个士兵下去了。没人再能见到他们,只听到几阵机枪的扫射,然后,便是一片沉寂。
此后,司令部就下了那道禁令。
然而,那条河依然具有不可抗拒的诱惑力。听到潺潺的水声,渴望便从他们心底油然而生。两年半的野战生活已使他们变得蓬头垢面,邋里邋遢。在这两年半里他们享受不到一丝的快乐。而此时他们却邂逅了这条河……
“这该死的命令!”那天夜里他忿忿地诅咒道。
这一夜,他辗转反侧,难以入眠。远处,滔滔河水依稀可闻,令他难以安适。
对,明天要去,他一定要去——让那禁令见鬼去吧!
士兵们都在酣睡,最后,他也渐入梦乡。梦中,他似乎看到了它——一条河。那河就在他的面前,期待着他。他站在岸边,脱了衣服,正欲跃入水中。就在此刻,那条河竟然变成了他的恋人,她正待他奔来——突然,一只无形的手却紧紧攫住了他的后颈!
这是一场噩梦。醒来时他已精疲力竭,幸好天还未放亮……
他终于站到河边。他注视这条河,它的确存在着!一连几个小时他都在担心这只是一种想象,抑或只是大兵们的一种普遍的幻觉。
天气多好啊!他把衣服和枪靠放在树干旁,纵身跳入水中。承受了两年半的折磨,他那迄今还留有两道弹痕的躯体,顿时化作了另一个人。无形中,仿佛有一只拿着海绵的手抚过他的全身,为他抹去这两年半中留下的一切印迹。
他时而仰泳,时而俯泳。他顺流漂浮,又长时间地潜入水中……当兵的他一下子变成了一个孩子——他毕竟只有23岁。
左右两岸,鸟群在自由飞翔,有时它们盘旋在他的头顶,和他亲昵地打招呼。
少顷,顺流漂下的一根树干出现在他的前方。他一个长潜试图抓住树干。他真的抓住了!就在他浮出水面的刹那间,他发现约在30公尺开外的前方有一个脑袋。
他停下来,想看得清楚些。那另一个游泳者也停了下来。他们彼此默默注视着。
他立刻回过神来,恢复到原来的自己——一个经历过两年半炮火洗礼、荣获过十字勋章的士兵。
他不知道对面的家伙是自己人还是那边的人。他怎么认得出来呢?只凭一个脑袋。
几分钟的时间两人在水中一动不动。一个响亮的喷嚏打破了死一样的寂静,是他打的,而且像往常一样大声咒骂了一句。那个人掉转身去很快游向对岸。他亦飞速向岸边游回。他先行出水,狂奔到那棵树下,一把抓起枪。还好,那边的人刚刚爬出水面。
他举起枪,瞄准。要击中对面那人的脑袋实在太简单了。20米开外奔跑着的一丝不挂的人体,是一个很容易击中的靶子。
突然,他觉得自己无法扣动扳机。对方那人在彼岸,赤条条的像刚从娘胎里出来时一般。而自己端枪在岸的这边,同样也赤条条的。
他无论如何开不了枪。两个人都赤裸着!两个赤裸的人,脱掉了国籍,脱掉了姓名,脱掉了卡其布的军装。
他实在无法扣动扳机,他觉得此刻这条恋人般的河未能把他们隔开;相反,却把他们联合在一起了……
随着彼岸的一声枪响,他只是瞥见鸟群被惊起。他应声倒下,先是膝盖跪下,随后平扑在地。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这篇作品写战场交锋,没有枪林弹雨和弥漫的硝烟,代之以双方的对峙与两个人的交锋,读来却有撼人心魄的力量,在同类题材的作品中可谓别出心裁。
B.年仅二十三岁的 “他”,将“河”想象成恋人,对其向往之情就不再是洗去污秽这般简单,同时寓有对爱的渴望、对家的思念,作品流露出士兵在特定环境中真实的心理。
C.界河曾夺去了三个人的生命,以“他”为代表的士兵们,甚至怀疑这条河是否真的存在,作品通过大兵们的想象与普遍的幻觉,写出了界河带给将士们的痛苦与折磨。
D.作品善于将人物置于复杂的矛盾中去塑造,以“他”为代表的士兵,徘徊在军纪与人愿之间,既有普通人的情感,又须履行军人的职责,人物形象丰满,富于感染力。

E、这篇作品最大的悲剧性在于,一个战士的心中若是人性占了上风,给了对手以喘息之机,必会为自身酿成灾难。在对敌斗争中,这是一个我们应当记取的教训。
小题2:“左右两岸,鸟群在自由飞翔,有时它们盘旋在他的头顶,和他亲昵地打招呼。”小说中这一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3分)
小题3:文中的主人公“经历过两年半炮火洗礼、荣获过十字勋章”。但当他面对敌人的时候,明明“击中对面那人的脑袋实在太简单了”,他却“无论如何开不了枪”“实在无法扣动扳机”。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主人公无法扣动扳机射杀敌人的原因。(4分)
小题4:结合本文的结尾,说说本文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对此的认识。(字数不少于200字,共10分)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历经近30年,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大型强子对撞机(简称LHC)按计划即将投入运行。它将会以接近光速的速度,让两束粒子流撞击,模拟出宇宙大爆炸后的状态。宇宙大爆炸学说是目前影响力最广的宇宙起源学说,产生于上个世纪20年代。但宇宙是否真的起源于大爆炸,至今仍缺乏足够的令人信服的证据。科学家们将在LHC对撞实验中加速粒子并使它们相撞,创造出与宇宙大爆炸之后万亿分之一秒时的状态类似的条件,接着细致分析撞击产生的残骸,从而解开诸多宇宙之谜。
“大型强子对撞机”不仅是世界上最大的粒子加速器,而且是世界上最大的机器。它位于法国和瑞士边境地区的地下100米深的环形隧道中,隧道全长26.659千米。如果“开足马力”,数以百万计的粒子将在环形隧道内产生每秒11245圈的速度,约等于光速的99.99%。为避免粒子流与气体分子发生碰撞,粒子流都在超高真空的“通道”内运行,其间如同星际空间一样“空旷”,气压仅为10-13个标准大气压,是月球上大气压的十分之一。大型强子对撞机是个既极端热又极端冷的机器。当两束粒子流对撞的时候,碰撞点将产生极端高温,可以达到太阳中心温度的10万倍。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由于采用了超流体氦冷却等手段,对撞机中粒子运行的加速腔在工作时温度仅为零下271.3℃,比宇宙深处还要冷。不过,自LHC建立之初,反对的声音就一直没有平息过。更多的担心集中于黑洞——根据各种版本的弦理论,黑洞可能会在对撞机上显现。为此,两位科学家甚至把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告上了法庭,他们认为实验可能会制造出能吞噬地球的黑洞或粒子,比如“杀手奇异子”。如果一种奇异子十分稳定并且带有负电,它们就有可能“吞下”普通物质的原子核,并将其转变为“奇异物质”,最终一系列危险的连锁反应会毁灭整个地球。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大型强子对撞机有可能制造出大量微型黑洞,帮助理论物理学家研究物质和时空的一些基本性质。美国斯坦福大学和布朗大学的两位科学家在美国《物理评论快报》上说,大型强子对撞机可能以每秒1个的速度制造大量极为微小的黑洞。黑洞是把大量质量压缩在极小的空间里形成的引力场极强的天体,它能够吞下周围所有的东西。而大型强子对撞机能把大量的能量压缩在很小的空间里,也会形成黑洞。这种黑洞的体积还不到一个原子核的百万分之一,只能生存很短的时间。一般说来,物质只能掉进黑洞,而不能离开。但英国物理学家霍金曾经预言,黑洞会以一种特殊辐射的形式“蒸发”。对由质量巨大恒星形成的普通黑洞来说,这一过程极为缓慢。但大型强子对撞机制造的微小黑洞可能会像雪花一样迅速消融。
小题1:对大型强子对撞机特点功能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它位于百米深的地下,高速运行时能让粒子流撞击,模拟出宇宙大爆炸后的状态。
B.它工作起来产生的高温将达到太阳中心的10万倍,而一旦用超流体氦冷却等手段后,加速腔的温度只是零下二百多度。
C.当粒子流在超高真空的通道中运行时,气压仅为月球大气压的十分之一。
D.它会用接近光速的速度,让粒子流撞击,以产生吞噬地球的黑洞或粒子。

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宇宙大爆炸学说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这个宇宙起源说影响面最大,但并非不容置疑。
B.天体黑洞把大量质量压缩在极小的空间里,形成较强的引力场,用以吸引其它的物质。
C.有科学家认为,如果一种奇异子十分稳定并且带有负电,它们就可能具有吞下普通物质的原子核的能力。
D.大型强子对撞机将制造出大量极为微小的黑洞,但它们会迅速消融,这点不同于天体黑洞。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两位科学家将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告上法庭一事,可知科学家对人造黑洞的未来看法不一。
B.大型强子对撞机的“最大”“最空旷”“最冷又最热”等惊人功能,昭示着人们长久的艰辛付出有了回报。
C.因为大型强子对撞机可能以每秒一个的速度制造出的大量黑洞极为微小,所以它不可能具有揭示宇宙之谜的功效。
D.真正的天体黑洞是由质量巨大的恒星形成的,而行星则不论质量大小都不可能形成黑洞。



3、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元杂剧作者的特殊性,时常为论者所忽略。书会才人加工整理或者创作的杂剧,其作者究竟是哪些才人?数个作者合写的一本杂剧,何以有异同之辨?“正本”“次本”“旦本”“末本”的作者如何辨析?都有深入探讨的必要。
其实,元杂剧是“万人糕”,是多层宝塔,不管塔顶是谁耸立,都并非仅只今之所见署名的某一作者。杂剧的最初形态当是框架式的,敷演士庶民众喜闻乐见、早已流传的故事,靠艺人口耳相传加以承续,后经书会才人参与整理加工或者创作,才渐有剧本流传。北宋时期,教坊就罗致才人编写杂剧。南渡之后,教坊废置,杂剧唯靠艺人传唱。端平年间,临安等地书会纷纷涌现,这本为书生聚读之所,显系民间书塾。其中书生,亦参与市民文艺活动,渐成民间艺人为主体的行会组织,才人也为勾栏瓦舍演出的杂剧、讲史、唱赚、诸宫调等通俗文艺撰写脚本,故有杂剧剧本得以流传。于是,下层文人和书会艺人也就成为杂剧作者的主体。
至元代科举的长期停滞,迫使不少文人学士投身书会。《录鬼簿》所记前辈才人和方今才人,《录鬼簿续编》所记70多位曲家,大半为书会才人。他们的加盟,奠定了元杂剧成为中国戏曲史上第一座高峰的坚实基础。由此可知,元杂剧的作者有变化流动而并非固定为某一作者的特点。
再者,古代诗文,绝大多数出自作者一人之手,数人联句之诗仅是酬和之作中的特例。而元杂剧中,数人合作一剧者,并非罕见。鲍吉甫、汪勉之合写《曹娥泣江》、范冰壶、施君美、黄德润、沈珙之合编《鹔鹴裘》,都是有案可稽的。
如果说,这种数人合作一剧,主要反映出元代杂剧作者彼此协作的一面,那么,同一题材的杂剧,常有不同作家署名的多个剧本,则主要显示出元代作者又有相互竞争的一面。因而也就出现了所谓“次本”。赵公辅《东山高卧》、武汉臣《错勘贼》、尚仲贤《崔护谒浆》、《张生煮海》等,都有“次本”。有的杂剧,还标有“旦本”或“末本”。“次本”与“二本”到底含义如何,至今争论不休,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他们都有与“次”“二”相对应的其他本子存在。“末本”“旦本”也是如此,有“末本”就有“旦本”与之对应,有“旦本”同样有“末本”与之对应。这说明在杂剧创作中,相互合作、竞争、借鉴、模仿现象的并非罕见,决定了作者的特殊性,与诗文作者的单一性有所不同。
元杂剧不同于重在抒发作者个人感情的诗文,也有别于明清的“案头”之作,主要是作为“商品”用于演出的,不能不更多地关注观众的欣赏情趣、审美爱好,并据以不断在演出中加以修改,而要消解掉作者的独特个性。因此,剧本创作之时观众已经参与进去,成了“意图”作者。观众既是创作动机的最初激发者,也是创作是否成功的检校者。“票房价值”的制约作用,自杂剧产生之日起,就是“铁的规律”。
元杂剧剧本是书会人才与教坊或者露台子弟等艺人相结合的产物,元代文人进入勾栏瓦舍,并非像前代文人抱着“补充”或者“聊寄”的心态走向文坛,而是为生活所迫全身心地投入市井文化,以其文学修养提高了杂剧的文学水平,而艺人的舞台实践经济,使其剧本变为观众喜闻乐见的场上之作。
小题1:下列选项中关于“杂剧”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宋时期,杂剧由教坊罗致才人编写,南渡后,杂剧唯靠艺人传唱。
B.南宋时,杂剧都是由逐渐形成的行会组织中的主体民间艺人创作的。
C.元杂剧与诗文不同,其演出具有商业性质,更关注观众的欣赏情趣、审美爱好。
D.与两宋杂剧不同,元杂剧创作动机的最初激发者和创作是否成功的检校者是观众。
小题2:下列对于“元杂剧作者特殊性”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元杂剧的作者大多为书会才人。
B.元杂剧的作者并非固定为某一人且有变化流动性。
C.元杂剧作者有合作也有竞争。
D.元杂剧作者抱着“补充”和“聊寄”心态进行创作。
小题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元杂剧最初形态为框架式,用以敷演士庶民众喜闻乐见、早已流传的故事,其传播方式为“口耳相传”,后文人参与才有剧本流传。
B.元代科举长期停滞,使得文人学士投身书会,他们的加盟奠定了元杂剧坚实基础。
C.古代诗人因酬和出现数人联句仅是特例,而元杂剧数人合作一剧的现象并不少见。
D.元杂剧中“次本”情况亦非罕见。如赵公辅《东山高卧》、武汉臣《错勘贼》、尚仲贤《崔护谒浆》、《张生煮海》等,都有“次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9分)
如果说,五四运动时期,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新兴反传统力量,在与保守主义者的交锋中以大获全胜告终的话,那么在21世纪的今天,新兴的思潮则对传统文化有了更多的亲和态度。
20世纪是中国传统文化消逝最快的一个世纪。以五四时期“打倒孔家店”为先声,作为中华文明表征的儒教文明,在整整一个世纪内受到了持久的打击。1966年展开的“破四旧”活动,将这种打击发挥到了极致。及至上世纪80年代,中国与西方的巨大现实反差,刺激了当时的知识分子群体,“西学东渐”渐成风流。在此一时期的知识分子眼中,中国之所以落后,很大程度上肇因于顽固的“传统”。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仍旧继续了其受批判的命运。
变化发生在90年代初。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思想淡出,学术突显”,“国学热”适时产生。文化部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刘军宁,是较早提出“儒家传统未必是中国现代化的根本障碍”的主张的人。在对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他所称的“儒教自由主义社会”进行考察之后,刘军宁得出儒教可以和自由主义成功对话的结论。在他看来,破坏传统未必意味着现代化的必然实现,相反却可能导致价值体系的解体和文化认同的失落,从而损害到现代化秩序建构过程本身。
进入21世纪之后,主动向传统思想伸出橄榄枝者更是络绎不绝。时常参与政策制定的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杜钢建,最近提出了“儒家宪政主义”——“仁义礼智信的宪政主义”的概念。而著名学者甘阳,最近也提倡文化“复古”,他认为,成功的改革必然顾及到历史文化的延续性。
国家环保局环境经济政策研究中心政策室主任杨鹏,在“老子与自由主义及执政学”的研究上颇有建树,老子的理念在其参与制定环保政策时也时常发挥作用。但当与记者谈到儒学时,杨鹏却表现出一种排斥的态度,对他的朋友——“新儒家”陈明和蒋庆倡导的“政治儒学”观点,他也表现出不以为然。
从对传统进行重新审视的角度出发,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给中国的未来开出了不同“药方”。中国科学院国情研究中心研究员康晓光提出“文化民族主义”理论,希望能够发动一场遍及全球的中华文化复兴运动。这一运动的核心目标是,把儒学重塑为与现代社会生活相适应的、遍及全球的现代宗教。刘军宁则对“五四”进行再思考,并认为当时的人们对传统存在错误认知。“他们认为可以离开传统,把传统变成一块白板,然后重新写东西。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他主张,中国传统虽有许多有价值的东西,但无法独立开发出一套适应现代社会的政治制度来,因此与外来文化的接轨与融合是必要的。他认为,“传统作为一种文化因素,其内容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它会不断获得新的内容。”
对中国传统文化是与非的争论仍在,并且其观点的多样繁复甚至并不比近一个世纪前少,所不同的是,中国思想界有越来越多的人,从一种激烈的反传统情绪中走了出来。
小题1:下列不属于对“新兴思潮对传统文化表现出越来越多的亲和态度”进行阐述的一项是
A.儒教可以和自由主义成功对话,破坏传统可能最终损害到现代化秩序建构过程本身。
B.提倡文化“复古”,认为成功的改革必然要顾及到历史文化的延续性。
C.对中国传统文化是与非的争论仍大有人在,其观点的多样化、繁复性甚至并不比近一个世纪前少。
D.儒家传统未必是中国现代化的根本障碍,传统文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会不断获得新的内容。
小题2:根据文本提供的信息,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五四”运动到改革开放初期,传统文化受到打击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反传统”的认知与需要。
B.现在人们对传统文化是与非的争论依然很多,可以用“百家争鸣”这个词语来形容。
C.文中谈到的人们给中国的未来开出的不同药方中,不同程度地体现了重塑儒学的思想和主张。
D.传统的儒家思想现在已经超出哲学范畴,进入政治领域,参与到政策法令的制定中,成为了“政治儒学”。
小题3:根据文意,概括中国思想界对待传统文化的三种态度。(不超过30个字)(3分)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赵局长的酸菜
唐宏建
①某局赵局长从邻县调来不久,由于他平易近人、忠厚朴实、慷慨大方,很多同事、乡镇财政所所长都成了他的朋友。赵局长酒量不小,东家喝一场、西家吃一顿的事儿也就与日俱增了。一喝多了,赵局长就反复地说:“人生在世,最宝贵的是什么?不是金钱,也不是官职,是朋友!”闻者无不点头称是,感慨系之。
②一日,客人们来到赵局长家,赵夫人端来一大盆热气腾腾的酸菜猪肉炖粉条。赵局长挥舞着筷子豪爽地号召:“来来来,尝尝我家的酸菜!”于是大家兴致勃勃地夹菜品尝,争先恐后地评价:“嘿!这酸菜,真够味!”“又脆又爽,这才叫酸菜!”赵局长异常兴奋地说:“不瞒你们,我家的酸菜,在我们县堪称一绝!到我家吃饭的,不管是县长,还是同事,都是奔我家酸菜来的。你们跟我来……”他领着大家来到厨房。“这口缸能装五百斤菜。我每年都腌两大缸,可结果呢一一大伙儿连吃带拿,过了春节就空了。根本不够!”大家拍拍缸,望望里面的酸菜,惊叹不已。回到座位,有人问这酸菜是怎么腌的。赵夫人谦逊地笑笑:“其实没什么特别的,跟别人的腌法都一样。酸菜这东西,一家一个味儿。”“对对对!一家一个味儿,学是学不来的。”
③酒足饭饱后,每人得到一个塑料袋,里面装有两棵酸菜。大家提着塑料袋,如获至宝,连声道谢。有的还说:“让我老伴儿也开开眼,找找差距!”
④很快,赵局长家的酸菜在县里出了名,到他家尝酸菜的人越来越多一一有县级领导,有兄弟科局领导……。大家点酸菜、品酸菜、赞酸菜、论酸菜,眉飞色舞,其乐无穷。赵局长则又说起那句话:“人生在世,最宝贵的是什么?……”开始,客人走时,赵局长都要主动送两棵酸菜:后来送一棵;再后来只对极要好或极重要的人物才赠送;最后.即使客人主动索要,赵局长也只能惭愧地拍大腿说:“今年腌少了,明天秋天,我腌上三大缸,包你吃个够!”
⑤第二年秋天,赵局长果真买了一口大缸,并用三天的时间选来一拖拉机上好的白菜。老两口废寝忘食地择菜、洗菜、搬菜、腌菜,忙了整整两天。当他们艰难地把三大石头分别压好后,顿感腰酸腿软。赵局长瘫坐在椅子上,自言自语地说:“这回够了一一这些馋小子!”他眼前浮现出一副副吃酸菜、要酸菜、提着酸菜喜不自禁的面孔一一他笑了。
⑥酸菜腌好了,但来吃酸菜的人却明显减少。春节快到了,三缸酸菜还剩两缸半。赵局长犯疑了,多次用挑剔的心理和老伴儿共同鉴定品评,结果都是:这十几年来腌得最好的酸菜,无论色泽还是味道。
⑦这一天,新任局长李云志来做客。他是赵局长在任时的副局长一一赵局长十二月份办理了退休手续。赵局长格外高兴,特意做了酸菜炒肉、酸菜猪肉粉条,还有酸菜心拌白糖一一这是李云志最喜欢的菜。李云志边吃酸菜边赞美,称这是酸菜中的极品,建议创办一个赵氏酸菜公司,并说为适应生意火爆的局面,等到开业那天自己要送一台最好的点钞机。赵局长遇到知音,欣喜万分,自然多喝了几杯。他紧紧拉着李云志的手说:“人生在世……”李云志听了颇有同感,他是赵局长一手提拔的。
⑧临走时。赵夫人用两个塑料袋装了六棵酸菜,送给李云志。李云志受宠若惊,连声说:“今年你的酸菜元与伦比!我得向大伙儿宣传宣传,小心你家的酸菜不够吃!”“没问题!哈哈哈……”
⑨赵局长摇摇晃晃地送李云志到街口,看着李云志在路灯下渐渐走远,心里好舒坦。他已经好久没有这么痛快地喝酒了。就在他要转身回家时,却突然停住不动了,关切地睁大了眼睛一一他看见李云志向路边暗处走去。怎么,喝多了?要吐还是……只见李云志停下来,用力一抬手,两个塑料袋准确地落进了路边的垃圾箱,同时发出了“噗”的一声,在宁静的夜里显得清晰而又沉闷
(选自《小小说》)
小题1:“酸菜”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析。(3分)?
小题2:小说第⑤段详细地描写了赵局长老两口腌制酸菜的过程,这有何用意?请联系全文加以解说。(4分)
小题3:小说的结尾写道,李云志扔酸菜的声音“在宁静的夜里显得清晰而又沉闷”,请结合全文赏析这句话。(5分)
小题4:“人生在世……”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三次,你认为它们在文中的含意相同吗?请说明自己的观点并阐述理由。(6分)



Tags:高考 语文 文学类文本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