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预测(2017年最新版)(三)
2017-03-06 06:18:01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中国古代的“罢市”
“罢市”,是指工商业者采取集体行动,非正常地终止商业交易活动。除了因经济利益受到损害,罢市还往往因为政治或社会因素而通过经济手段表达人们的意志和愿望。
在中国历史上,罢市的行为很早就出现了。西晋羊祜正直忠贞,刚正清廉,他去世当日,人们“莫不号恸,罢市,巷哭者声相接”,对他的离世表示悲痛哀悼之情。北宋徽宗朝,童贯宣抚陕西,当时长安物价踊贵,童贯有心抑制物价,负责财经的官员曲意逢迎,规定市场物价一律降低40%,违者重罚,商人被迫以罢市加以抵制。罢市虽有主动与被动之别,却表达了工商业者在联合普通市民争取话语权方面的努力。当然,普通市民表达意愿的方式不仅仅限于罢市本身,史书上记载了他们还采用过拦邀诉求、聚众喧嚣、街衢诟骂、投掷瓦砾等衍生行为。
唐宋时期,市民群体很活跃,罢市及衍生行为往往能影响到政府的决策或起到调整措施的效果。法典中,也没有对罢市行为的具体惩治条文和举措。事态激化时,罢市的衍生行为往往成为市民自己开辟的民意表达和民情宣泄的渠道,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缓解事态压力的作用,也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政府的决策和措施。但在民情失控的状态下,有可能引发一定规模的社会动乱,也有可能被居心叵测者操控,或酿成暴乱。其实,被迫罢市及其衍生行为也损害了工商业者的经济利益,影响到市民的正常生活,同时也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朝廷的统治。清朝正式将罢市及其衍生行为列入法律禁止的内容中,罢市与其衍生行为已经到了愈演愈烈的程度,而严禁、严惩成为统治者治理罢市的主要手段。
工商业者和普通市民在城市人口结构中的比重不断加大,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和作用也在不断加强,政府施行的很多政策和举措直接关系到他们共同的经济利益或影响到他们的生活甚至生存,罢市就是一种有形的利益诉求方式。争取话语权和参与权的力度与意识的增强,更积极参与城市社会建设,影响政府政策、决策,这都表明了市民阶层的逐渐形成和崛起。明清大中城市屡屡发生的以手工业者、中小商人和城市贫民为主体的城市居民为自身利益公开、持续的罢市行为,就是社会转型期官府与市民、商人与工匠矛盾激化的表现,罢市中冲突的主体发生了变化,而且具有了行业特点。
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市民力量的成长和商业、手工业行会组织的规模化,为了争取话语权,罢市活动愈加频繁和激烈,在控制与反控制中,从抗争的无组织向有组织转化,从无固定利益群体向形成相关利益群体转化。罢市及其衍生行为表明原有的社会调节功能已经滞后,城市管理体制的很多方面已经不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如何走出回避、严禁和镇压的困境,是传统社会的政府面临的难题。?
(节选自《文史知识》2012年第2期)
小题1:下列对于“罢市”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无论主动或被动罢市,都能表达工商业者争取话语权的努力。
B.通过经济手段表达人们的意志和愿望是主动罢市的重要方式。
C.中国历史上因为政治或社会因素而出现的罢市很早就出现了。
D.罢市是工商业者非正常地终止商业交易活动的一种集体行动。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传统社会的政府面临着如何走出回避、严禁和镇压城市罢市及其衍生行为的困境。
B.中国历史上,普通市民罢市时会采取一些比较过激的衍生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意愿。
C.被迫罢市及其衍生行为会产生一些损害和影响,也会影响社会稳定和朝廷的统治。
D.唐宋时期的法典中缺乏对罢市行为的具体惩治条文和举措,致使市民群体很活跃。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等变化,频繁和激烈地促进了市民的抗争向有组织和形成相关利益群体的转化。
B.唐宋时期,市民群体罢市的衍生行为有时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事态的压力和影响政府的决策与措施。
C.明清大中城市发生的罢市行为,是特定时期社会中,具有行业特点的冲突主体之间矛盾激化的表现。
D.与唐宋时期相比,清朝的罢市及其衍生行为愈演愈烈,而统治者相应的治理手段也趋于全面和严。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大堰河,含泪的去了!
同着四十几年的人世生活的凌侮,
同着数不尽的奴隶的凄苦,
同着四块钱的棺材和几束稻草,
同着几尺长方的埋棺材的土地,
同着一手把的纸钱的灰,
大堰河,她含泪的去了。
……
大堰河!今天,你的乳儿是在狱里,
写着一首呈给你的赞美诗,
呈给你黄土下紫色的灵魂,
呈给你拥抱过我的直伸着的手,
呈给你吻过我的唇,
呈给你泥黑的温柔的脸颜,
呈给你养育了我的乳房,
呈给你的儿子们,我的兄弟们,
呈给大地上一切的,
我的大堰河般的保姆和她们的儿子,
呈给爱我如爱她自己的儿子般的大堰河。
1.作者为什么说灵魂是“紫色”的?你对“紫色的灵魂”是怎样理解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在写到“大堰河,含泪的去了”时,用了一连串的数量词,有什么意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歌的题目是《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为什么诗歌的结尾却说这首诗是“呈给大地上一切的,我的大堰河般的保姆和她们的儿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各题。
我的梦想
史铁生
  也许是因为人缺了什么就更喜欢什么吧,我的两条腿一动不能动,却是个体育迷。我不光喜欢看足球、篮球以及其他球类比赛,也喜欢看田径、游泳、拳击、滑冰、滑雪、自行车和汽车比赛,总之我是个全能体育迷。
  我最喜欢并且羡慕的人就是刘易斯。他身高1.88米,肩宽腿长,像一头黑色的猎豹,随便一跑就是10秒以内,随便一跳就在8米开外。不怕读者诸君笑话,我常暗自祈祷上苍,假若人真能有来世,我不要求别的,只要求有刘易斯那样一副身材就好。我还设想,那时的人又会普遍比现在高了,我至少要有1.90米以上的身材;那时的百米速度也会普遍比现在快,所以我不能只跑9秒9几。作小说的人多是白日梦患者。好在这白日梦并不令我沮丧,我是因为现实的这个史铁生太令人沮丧,才想出这个法子来给他宽慰与向往。我对刘易斯的喜爱与日俱增。相信他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我想若是有什么办法能使我变成他,我肯定不惜一切代价;如果我来世能有那样一个健美的躯体,今生这一身残疾的折磨也就得到了足够的补偿。
  奥运会上,约翰逊战胜刘易斯的那个中午我难过极了,刘易斯当时茫然若失的目光就像个可怜的孩子,让我一阵阵的心疼,我竞似比刘易斯败得还惨,还迷失得深重。这岂不是怪事么?在外人看来这岂不是发精神病么?我慢慢去想其中的原因。是因为一个美的偶像被打碎了么?如果仅仅是这样,我完全可以惋惜一阵再去竖立起约翰逊嘛,约翰逊的雄姿并不比刘易斯逊色。我非常明白,后来者居上是最应该庆祝的事。或者是刘易斯没跑好让我遗憾?可是9.92秒是他最好的成绩。到底为什么呢?最后我知道了:我看见了所谓“最幸福的人”的不幸,刘易斯那茫然的目光使我的“最幸福”的定义动摇了继而粉碎了。上帝从来不对任何人施舍“最幸福”这三个字,他在所有人的欲望前面设下永恒的距离,公平地给每一个人以局限。如果不能在超越自我局限的无尽路途上去理解幸福,那么史铁生的不能跑与刘易斯的不能跑得更快就完全等同,都是沮丧与痛苦的根源。假若刘易斯不能懂得这些事,我相信,在前述那个中午,他一定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
  在百米决赛后的第二天,刘易斯在跳远决赛中跳出了8.72米,他是个好样的。看来他懂,他知道奥林匹斯山上的神火为何而燃烧,那不是为了一个人把另一个人战败而是为了有机会向诸神炫耀人类的不屈。命定的局限尽可永在,不屈的挑战却不可须臾或缺。我不敢说刘易斯就是这样,但我希望刘易斯是这样,我一往情深地喜爱并崇拜这样一个刘易斯。
  这样,我的白日梦就需要重新设计一番了。至少我不再愿意用我领悟到的这一切,仅仅去换一个健美的躯体,去换1.90米以上的身高和9.79秒乃至9.69秒的速度,愿因很简单,我不想在来世的某一个中午成为最不幸的人;即使人可以跑出9.59秒,也仍然意味着局限。我希望既有一个健美的躯体又有一个了悟人生意义的灵魂,我希望二者兼得。但是,前者可以祈望上帝的恩赐,后者却必须在千难万苦中靠自己去获取--我的白日梦到底该怎样设计呢?千万不要说,倘若二者不可兼得你要哪一个?不要这样说,因为人活着必须有一个最美的梦想。
  后来得知,约翰逊跑出了9.79秒是因为服用了兴奋剂。对此我们该说什么呢?我在报纸上见了这样一个消息,他的牙买加故乡的人们说:“约翰逊什么时候愿意回来,我们都会欢迎他,不管他做错了什么事,他都是牙买加的儿子。”这几句话让我感动至深。难道我们不该对灵魂有了残疾的人,比对肢体有了残疾的人,给予更多的同情和爱吗?
1.作者当初认为刘易斯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这里“最幸福”的含义是什么?后来他的“最幸福”的定义动摇并粉碎了,对“幸福”有了新的认识,这时他认为怎样做才能成为“幸福”的人?
(1)“最幸福”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要成为真正“幸福”的人,具体的做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段中说:“我是因为现实的这个史铁生太令人沮丧,才想出这个法子来给他宽慰与向往。”全文都是第一人称,这里突然换成了第三人称,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全文的内容和主旨看,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人生的四种境界
张世英
  按照人的自我发展历程、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人生境界可分为四个层次,即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和审美境界。
  最低的境界为“欲求的境界”。人生之初,这种境界中只知道满足个人生存所必需的最低欲望,故以“欲求”称之。当人有了自我意识以后,生活于越来越高级的境界时,此种最低境界仍潜存于人生之中。现实中,也许没有一个成人的精神境界会低级到唯有“食色”的“欲求境界”,而丝毫没有一点高级境界。以欲求境界占人生主导地位的人是境界低下而“趣味低级”的人。
  第二种境界为“求知的境界”。在这一境界,自我作为主体,有了进一步认知作为客体之物的规律和秩序的要求。有了知识,掌握了规律,人的精神自由程度、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就大大提升了一步。所以,求知境界不仅从心理学和自我发展的时间进程来看在欲求境界之后,而且从哲学和人生价值、自由之实现的角度来看,也显然比欲求境界高一个层次。
  第三种境界为“道德境界”。它和求和境界的出现几乎同时发生,也许稍后。就此而言,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只具有相对的意义。但从实现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角度和实现精神自由的角度而言,则道德境界之高于求知境界,是不待言的。发展到这一水平的“自我”具有责任感和义务感,这也意味着他有了自我选择、自我决定的能力,把自己看作是命运的主人,而不是听凭命运摆布的小卒。但个人的道德意识也有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当独立的个体性自我尚未从所属群体的“我们”中显现出来之时,其道德意识从“我们”出发,推及“我们”之外的他人。
  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是“审美境界”。这是因为此时审美意识超越了求知境界的认识关系,它把对象融入自我之中,而达到情景交融的意识;审美意识也超越了求知境界和道德境界中的实践关系。这样,审美境界既超越了认识的限制,也超越了功用、欲念和外在目的以及“应该”的限制,而成为超然于现实之外的自由境界。
  在现实的人生中,这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很难想象一个人只有其中一种境界而不掺杂其他境界,只不过现实的人,往往以某一种境界占主导地位,其他次之。于是我们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区分出某人是低级境界、低级趣味的人生,某人是高级境界、高级趣味的人,某人是以道德境界占主导地位的道德家,某人是以审美境界占主导地位的真正的诗人、真正的艺术家。(节选自2009年12月31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关于“人生境界”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它存在于人的自我发展历程中,体现着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
B.它由四个层次组成,从幼年到成人,人的每一个时期都要经历这四个层次。
C.现实的人生中,这是一个整体,是由从低到高的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的。
D.每个人的人生境界表现错综复杂,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分别主导着人生的不同阶段。
2.对于“求知境界”与“道德境界”关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并不意味着前者就一定比后者出现得晚。
B.达到了“求知境界”,人具备了知识,掌握了规律,为“道德境界”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C.责任感与义务感使“道德境界”不同于“求知境界”,并高于“求知境界”。
D.“求知境界”虽也把“自我”作为主体,但这个“自我”却不同于“道德境界”中的“自我”。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欲求境界”是人生的最低境界,这种境界是任何一个具有高级境界的人所极力排斥的。
B.“求知境界”中的“自我”已不再仅满足于个人生存所必需的最低欲望,而对规律与秩序有了认知的要求。
C.“道德境界”中的人不再关注自我,而已经有意识地把“我们”作为自我选择、决定时的中心了。
D.“审美境界”是人生最高的精神境界,到了这一境界就能自由地超越并摒弃其他三种境界。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一19题。
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开始,中国知识分子就反复研究着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异同,很多学者都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观点。但我认为,似乎有一点人们都有所忽略,即中国文化就其根柢就是平民文化,而西方文化就其根柢则为贵族文化
西方的文化与中国的文化是不同的。在古希腊,有奴隶主、平民和奴隶,国家不是属于哪个家族,而是属于奴隶主和平民,只有奴隶没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当时的知识分子不是奴隶,而是国家的公民,他在本能中就认为这个国家不仅仅是“别人”的,同时还是“自己”的,对这个国家负有责任,也有为国家负责的权利。这就使西方文化从一开始就带有异常明显的贵族性。在这里,我们可以比较一下孟子与梁惠王的谈话同苏格拉底在法庭上的谈话。孟子对梁惠王也有批评,但却是一个平民知识分子对政治权力执掌者的批评,这种批评没有平等对抗的性质,而是劝谕性的:国家是你的,我劝你这样治理,因为这样治理才能治理好,对你是有好处的。你要实在不听,我也没有法子,但那对你是不利的。苏格拉底就不同了,他是自行其是,在法庭上还侃侃而谈,一副目中无人的样子,因为他并不觉得除了真理之外还应该屈从于谁的意志。在这种根本的文化精神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是苏格拉底的继承者。即使那些悲剧家和喜剧家,也不像中国知识分子那么谦虚,他们不是载他人之道,而是载自己之道,直接揭出人生的苦难和人性的弱点,让人类能够看到自己和自己的局限性。到了中世纪,教皇和牧师就是知识分子,因为政教是分离的,所以这些知识分子只服从上帝,而不服从国王和官吏。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重视‘人”的智慧、“人”的幸福,但这个“人”不同于中国的“民”。中国的“民”指的是没有政治权力的普通老百姓,而西方的“人”是相对于宗教的“神”而言的。是包括贵族,并且当时是以贵族为主体的。在薄伽丘的《十日谈》里,讲故事、发议论的是一些贵族青年;在莎士比亚的戏剧里,讲的多是贵族的故事,大概只有福斯塔夫这个人物,才是真正的平民典型。但他在整个莎士比亚的戏剧里,只是一个穿插性的喜剧人物。直到19世纪,像福楼拜、乔治·桑、屠格涅夫、列夫·托尔斯泰等很多作家还是贵族出身,他们对下层社会群众的同情不是自怜或自恋,他们对贵族阶级的批判不是报复或泄愤。前者带有关心人类命运的性质,后者带有自我忏悔的性质。都不是旁观者的冷嘲和幸灾乐祸。我们现在最关心的是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我认为,恰恰是从现代主义开始,平民知识分子的作家才占了绝对的优势,但在这时,西方社会也民主化了。他们是平民知识分子,但却不是社会之外的、与国家无关的人。他们关心着自己,同时也是关心着人类。自然没有了贵族和平民之分,也就无所谓贵族意识与平民意识了。尽管如此,西方平民知识分子还是担心着文化的平庸化,尼采就是一个平民知识分子,但他呼唤“超人”的出现。按照我的理解,“超人”就是平民出身的贵族,出身平民,但不能没有贵族的精神。
16.下列关于“西方文化就其根柢则为贵族文化”的理解与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在古希腊,西方当时的知识分子是国家的公民,在本能中认为自己对这个国家负有责任,也有为国家负责的权利。
B.西方文化从一开始就带有异常明显的贵族性,直到19世纪,很多知识分子都还是贵族出身。
C、西方的知识分子,如同苏格拉底,总是自行其是,一副目中无人的样子,他们的性格决定了他们如同贵族般不会屈从于别人的意志。
D、即使是西方社会进入了平民时代,西方知识分子也仍然具有贵族的精神。
17.“这个‘人’不同于中国的‘民”’一句中,对“人”和“民”含义的理解与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A.西方的“人”是相对于宗教的“神”而言的。
B.中国的“民”是相对于拥有政治权力的统治阶层而言的。
C.西方的“人”在文艺复兴时期包括贵族,并且是以贵族为主体的。
D.中国的“民”指的是没有政治权力的普通老百姓,孟子这类平民知识分子能够对政治权力执掌者提出批评,因而不属于“民”。
18、作者说“西方平民知识分子还是担心着文化的平庸化”,这句话应怎样理解?(6分)
答:
19.文章说“中国文化就其根柢就是平民文化”,请结合全文,概括作者这样说的原因。(6分)
答:



Tags:高考 语文 文学类文本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