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省级导航 | |
|
|
|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预测(2017年最新版)(四)
A.传统社会的政府面临着如何走出回避、严禁和镇压城市罢市及其衍生行为的困境。 B.中国历史上,普通市民罢市时会采取一些比较过激的衍生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意愿。 C.被迫罢市及其衍生行为会产生一些损害和影响,也会影响社会稳定和朝廷的统治。 D.唐宋时期的法典中缺乏对罢市行为的具体惩治条文和举措,致使市民群体很活跃。 |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A
本题解析:
小题1: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B对应的原文“除了因经济利益受到损害,罢市还往往因为政治或社会因素而通过经济手段表达人们的意志和愿望”,应该简化表述为“罢市是通过经济手段表达人们的意志和愿望的重要方式”,选项为“通过经济手段表达人们的意志和愿望是主动罢市的重要方式”主客颠倒,曲解文意。
小题2:选项D对应的原文“唐宋时期,市民群体很活跃,罢市及衍生行为往往能影响到政府的决策或起到调整措施的效果。法典中,也没有对罢市行为的具体惩治条文和举措”,文中只是叙述事实,“群体很活跃”和后面的“没有对罢市行为的具体惩治条文和举措”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选项强拉因果。
小题3:选项A对应的原文“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市民力量的成长和商业、手工业行会组织的规模化,为了争取话语权,罢市活动愈加频繁和激烈”选项“频繁和激烈地促进了市民的抗争”表述不通顺,且抗争这种应有“商业、手工业行会”不完全都是“市民”,混淆范围。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参考答案:1.紫色是高贵的象征。在古代,帝王称为“紫微星”,宫墙的颜色用紫红色,“紫气”用来指帝王之气,皇城称为“紫禁城”,皇宫称为“紫阁”、“紫台”,等等。由此可知,“紫色的灵魂”是高贵的灵魂。(意对即可)
2.数量词组“四十几年”、“数不尽”跟“四块钱”、“几尺长方”、“几束”、“一手把”的尖锐对比,突出了诗人对“不公道的世界”的揭发和控诉:这就是她辛苦一生所得的最后报偿!诗人强烈的愤慨包含在这数量词组的对比之中。(意对即可)
3.诗人的感情并没有停留在大堰河一个人身上,而是通过对大堰河勤劳、善良、宽厚、淳朴的形象的塑造,写出r整个旧中国农民的悲惨命运。结尾这样写,就使诗的主题思想有了更深广的社会意义。(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各题。
我的梦想
史铁生
也许是因为人缺了什么就更喜欢什么吧,我的两条腿一动不能动,却是个体育迷。我不光喜欢看足球、篮球以及其他球类比赛,也喜欢看田径、游泳、拳击、滑冰、滑雪、自行车和汽车比赛,总之我是个全能体育迷。
我最喜欢并且羡慕的人就是刘易斯。他身高1.88米,肩宽腿长,像一头黑色的猎豹,随便一跑就是10秒以内,随便一跳就在8米开外。不怕读者诸君笑话,我常暗自祈祷上苍,假若人真能有来世,我不要求别的,只要求有刘易斯那样一副身材就好。我还设想,那时的人又会普遍比现在高了,我至少要有1.90米以上的身材;那时的百米速度也会普遍比现在快,所以我不能只跑9秒9几。作小说的人多是白日梦患者。好在这白日梦并不令我沮丧,我是因为现实的这个史铁生太令人沮丧,才想出这个法子来给他宽慰与向往。我对刘易斯的喜爱与日俱增。相信他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我想若是有什么办法能使我变成他,我肯定不惜一切代价;如果我来世能有那样一个健美的躯体,今生这一身残疾的折磨也就得到了足够的补偿。
奥运会上,约翰逊战胜刘易斯的那个中午我难过极了,刘易斯当时茫然若失的目光就像个可怜的孩子,让我一阵阵的心疼,我竞似比刘易斯败得还惨,还迷失得深重。这岂不是怪事么?在外人看来这岂不是发精神病么?我慢慢去想其中的原因。是因为一个美的偶像被打碎了么?如果仅仅是这样,我完全可以惋惜一阵再去竖立起约翰逊嘛,约翰逊的雄姿并不比刘易斯逊色。我非常明白,后来者居上是最应该庆祝的事。或者是刘易斯没跑好让我遗憾?可是9.92秒是他最好的成绩。到底为什么呢?最后我知道了:我看见了所谓“最幸福的人”的不幸,刘易斯那茫然的目光使我的“最幸福”的定义动摇了继而粉碎了。上帝从来不对任何人施舍“最幸福”这三个字,他在所有人的欲望前面设下永恒的距离,公平地给每一个人以局限。如果不能在超越自我局限的无尽路途上去理解幸福,那么史铁生的不能跑与刘易斯的不能跑得更快就完全等同,都是沮丧与痛苦的根源。假若刘易斯不能懂得这些事,我相信,在前述那个中午,他一定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
在百米决赛后的第二天,刘易斯在跳远决赛中跳出了8.72米,他是个好样的。看来他懂,他知道奥林匹斯山上的神火为何而燃烧,那不是为了一个人把另一个人战败而是为了有机会向诸神炫耀人类的不屈。命定的局限尽可永在,不屈的挑战却不可须臾或缺。我不敢说刘易斯就是这样,但我希望刘易斯是这样,我一往情深地喜爱并崇拜这样一个刘易斯。
这样,我的白日梦就需要重新设计一番了。至少我不再愿意用我领悟到的这一切,仅仅去换一个健美的躯体,去换1.90米以上的身高和9.79秒乃至9.69秒的速度,愿因很简单,我不想在来世的某一个中午成为最不幸的人;即使人可以跑出9.59秒,也仍然意味着局限。我希望既有一个健美的躯体又有一个了悟人生意义的灵魂,我希望二者兼得。但是,前者可以祈望上帝的恩赐,后者却必须在千难万苦中靠自己去获取--我的白日梦到底该怎样设计呢?千万不要说,倘若二者不可兼得你要哪一个?不要这样说,因为人活着必须有一个最美的梦想。
后来得知,约翰逊跑出了9.79秒是因为服用了兴奋剂。对此我们该说什么呢?我在报纸上见了这样一个消息,他的牙买加故乡的人们说:“约翰逊什么时候愿意回来,我们都会欢迎他,不管他做错了什么事,他都是牙买加的儿子。”这几句话让我感动至深。难道我们不该对灵魂有了残疾的人,比对肢体有了残疾的人,给予更多的同情和爱吗?
1.作者当初认为刘易斯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这里“最幸福”的含义是什么?后来他的“最幸福”的定义动摇并粉碎了,对“幸福”有了新的认识,这时他认为怎样做才能成为“幸福”的人?
(1)“最幸福”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要成为真正“幸福”的人,具体的做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段中说:“我是因为现实的这个史铁生太令人沮丧,才想出这个法子来给他宽慰与向往。”全文都是第一人称,这里突然换成了第三人称,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全文的内容和主旨看,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1)有一副好身材,随心所欲,无往不胜。(答“有一个健美的躯体”或“随便一跑就是10秒以内,随便一跳就在8米开外”也算对)
(2)向命运挑战,在无尽的路途上不断超越自我局限。
2.换成第三人称,仿佛史铁生不是“我”,这样就使“我”可以更随便地“指着他”说三道四,并且略带幽默感。(或:跳出第一人称,以另一个人对自己进行调侃)
3.从内容上看,交代约翰逊服用了兴奋剂,证明刘易斯并非真的失败,使叙事更加完整;从主旨上看,进一步说明灵魂的残疾是更重的残疾,深化了主题。(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参考答案:1、C
2、B
3、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一19题。
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开始,中国知识分子就反复研究着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异同,很多学者都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观点。但我认为,似乎有一点人们都有所忽略,即中国文化就其根柢就是平民文化,而西方文化就其根柢则为贵族文化。
西方的文化与中国的文化是不同的。在古希腊,有奴隶主、平民和奴隶,国家不是属于哪个家族,而是属于奴隶主和平民,只有奴隶没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当时的知识分子不是奴隶,而是国家的公民,他在本能中就认为这个国家不仅仅是“别人”的,同时还是“自己”的,对这个国家负有责任,也有为国家负责的权利。这就使西方文化从一开始就带有异常明显的贵族性。在这里,我们可以比较一下孟子与梁惠王的谈话同苏格拉底在法庭上的谈话。孟子对梁惠王也有批评,但却是一个平民知识分子对政治权力执掌者的批评,这种批评没有平等对抗的性质,而是劝谕性的:国家是你的,我劝你这样治理,因为这样治理才能治理好,对你是有好处的。你要实在不听,我也没有法子,但那对你是不利的。苏格拉底就不同了,他是自行其是,在法庭上还侃侃而谈,一副目中无人的样子,因为他并不觉得除了真理之外还应该屈从于谁的意志。在这种根本的文化精神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是苏格拉底的继承者。即使那些悲剧家和喜剧家,也不像中国知识分子那么谦虚,他们不是载他人之道,而是载自己之道,直接揭出人生的苦难和人性的弱点,让人类能够看到自己和自己的局限性。到了中世纪,教皇和牧师就是知识分子,因为政教是分离的,所以这些知识分子只服从上帝,而不服从国王和官吏。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重视‘人”的智慧、“人”的幸福,但这个“人”不同于中国的“民”。中国的“民”指的是没有政治权力的普通老百姓,而西方的“人”是相对于宗教的“神”而言的。是包括贵族,并且当时是以贵族为主体的。在薄伽丘的《十日谈》里,讲故事、发议论的是一些贵族青年;在莎士比亚的戏剧里,讲的多是贵族的故事,大概只有福斯塔夫这个人物,才是真正的平民典型。但他在整个莎士比亚的戏剧里,只是一个穿插性的喜剧人物。直到19世纪,像福楼拜、乔治·桑、屠格涅夫、列夫·托尔斯泰等很多作家还是贵族出身,他们对下层社会群众的同情不是自怜或自恋,他们对贵族阶级的批判不是报复或泄愤。前者带有关心人类命运的性质,后者带有自我忏悔的性质。都不是旁观者的冷嘲和幸灾乐祸。我们现在最关心的是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我认为,恰恰是从现代主义开始,平民知识分子的作家才占了绝对的优势,但在这时,西方社会也民主化了。他们是平民知识分子,但却不是社会之外的、与国家无关的人。他们关心着自己,同时也是关心着人类。自然没有了贵族和平民之分,也就无所谓贵族意识与平民意识了。尽管如此,西方平民知识分子还是担心着文化的平庸化,尼采就是一个平民知识分子,但他呼唤“超人”的出现。按照我的理解,“超人”就是平民出身的贵族,出身平民,但不能没有贵族的精神。
16.下列关于“西方文化就其根柢则为贵族文化”的理解与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在古希腊,西方当时的知识分子是国家的公民,在本能中认为自己对这个国家负有责任,也有为国家负责的权利。
B.西方文化从一开始就带有异常明显的贵族性,直到19世纪,很多知识分子都还是贵族出身。
C、西方的知识分子,如同苏格拉底,总是自行其是,一副目中无人的样子,他们的性格决定了他们如同贵族般不会屈从于别人的意志。
D、即使是西方社会进入了平民时代,西方知识分子也仍然具有贵族的精神。
17.“这个‘人’不同于中国的‘民”’一句中,对“人”和“民”含义的理解与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A.西方的“人”是相对于宗教的“神”而言的。
B.中国的“民”是相对于拥有政治权力的统治阶层而言的。
C.西方的“人”在文艺复兴时期包括贵族,并且是以贵族为主体的。
D.中国的“民”指的是没有政治权力的普通老百姓,孟子这类平民知识分子能够对政治权力执掌者提出批评,因而不属于“民”。
18、作者说“西方平民知识分子还是担心着文化的平庸化”,这句话应怎样理解?(6分)
答:
19.文章说“中国文化就其根柢就是平民文化”,请结合全文,概括作者这样说的原因。(6分)
答:
参考答案:16.D
17.D
18.①毕加索是一个非凡的绘画天才(或“有无穷无尽的创造力”);②毕加索的心底从来都在怀疑自己的意义、创造和人生道路;③他坚持不断地探求,创作经历了无数次激变。(每个要点2分)
19.答题要点:①有着无穷无尽的刨造力(或“有着漫长的创造的历史”);②其作品风格和情绪多种多样,领略不完也诠释不尽;,③他几乎开创了所有潮流的先河。(每个要点2分。)
本题解析:16.文章从毕加索“伟大”和“屈服”两方面来阐述,总体上持肯定态度。
17.文中“惊叹”和“惋惜”的情感是结合在一起的。
本题难度:一般
|
||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 下一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语言文字运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