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提分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预测(2017年最新版)(五)
2017-03-06 06:45:10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在考究中国古代美学的过程里,我们的注意力常常给名牌的理论著作垄断去了。不用说,《乐记》、《诗品》、《文心雕龙》、诗文话、画说、曲论以及无数挂出牌子来讨论文艺的书信、序跋等等是研究对象。同时,一个老实人得坦白承认,大量这类文献的探讨并无相应的大量收获。好多是陈言加空话,只能算作者礼节性的表了个态。叶燮论诗文选本,曾慨叹说:“名为‘文选’,实则人选。”一般“名为”文艺评论史也“实质”是“历史文艺界名人发言纪要”,人物个个有名气,言论常常无实质,倒是诗、词、随笔里,小说、戏曲里,乃至谣谚和训诂里,往往无意中三言两语,说出了精辟的见解,益人神智;把它们演绎出来,对文艺理论很有贡献。也许有人说,这些鸡零狗碎的东西不成气候,值不得搜采和表彰,充其量是孤立的、自发的偶见,够不上系统的、自觉的理论。不过,正因为零星琐屑的东西易被忽视和忘记,就愈需要收拾和爱惜,自发的孤单见解是自觉的周密理论的根苗。再说,我们孜孜阅读的诗话、文论之类,未必都说得上有什么理论系统。我们不妨回顾一下思想史罢。许多严密周全的思想和哲学系统经不起时间的推排销蚀,在整体上都垮塌了,但是它们的一些个别见解还为后世所采取而未失去时效。好比庞大的建筑物已遭破坏,住不得人了,而构成它的一些木石砖瓦仍不失为可资利用的好材料。往往整个理论系统剩下来的有价值的东西只是一些片断思想①。脱离了系统而遗留的片断思想②和萌发而未构成系统的片断思想③,两者同样是零碎的。眼里只有长篇大论,瞧不起片言只语,甚至陶醉于数量,重视废话一吨,轻视微言一克,那是浅薄庸俗的看法——假使不是懒惰粗浮的借口。
(节选钱锺书《读<拉奥孔>》)
1.“言论常常无实质”的“实质”是指什么?
答:“实质”是指?
2.文中与加点的“三言两语”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个短语是:?
3.文中有三个加点并标了序号的“片断思想”,它们所指是否相同?
答:①和②?;②和③?;①和③?
4.“重视废话一吨,轻视微言一克”这一句在文中的意思是:?



2、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们今天如何阅读经典(节选)
张汝伦
经典之为经典,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这就是经受了时间的考验和历久弥新。与畅销书不同,经典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未必有很多的知音,但却能经久不衰,永远能引起人们的阅读兴趣。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经典以经典的方式触及、思考和表达了人类生存的基本问题。这些问题不会因时代的变迁而消失,改变的最多是它们呈现的方式。正因为经典以无与伦比的方式思考和表达了这些问题,其深度和广度为后世难以超越,它们对人类就有永久的魅力。柏拉图的《理想国》或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距今已两千余年,可至今人们仍很容易在西方国家机场的袖珍畅销书架上找到它们;不是因为它们提供了什么永恒的真理,而是其中有大智慧在。今天的人们包括中学生阅读它们,当然不是因为可以在它们那里找到今天的问题的答案,而是它们总是可以给我们以新的启示。经典是没有时间性的,所以它们也就不会过时。
经典不等于真理,经典所说的也不可能都正确,经典之所以吸引一代又一代的人去读它们,不在于它们保证了真理,也不在于它们具有超越时空的消闲功能,或“工具理性”的实用功效,而是在于它们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结晶和体现。人类文明的特点在于它的延续性,人类文明需要沿袭和继承。没有传统的文明不成其为文明,没有经典的文化也不成其为文化。因此,传统的毁灭就是文明的毁灭,经典的消失就是文化的消失。接受经典和珍惜经典,是文明的标志,也是创造的开始。摒弃经典,或将经典视为收藏的文物,都是在断送文化。经典是文化之母,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只能从阅读经典开始。所以,在当今“快餐式”“工具性”阅读成为一种“时尚”之时,中学生课外阅读自发呈现的“重文轻理”倾向,就并非是一种什么“缺陷”。
事实上,“经典”与“创新”并不相悖。没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人是谈不上真正的、有价值的创新的。而拒绝阅读经典的人是根本谈不上什么文化底蕴的。任何真正的创造者,总是从传统经典中吸取充分的资源与养料,作为自己创新的源泉。无论是马克思还是鲁迅,我们在读他们著作的时候,都会发现他们引经据典,挥洒自如,将传统的资源化为自己的创造。相反,缺乏经典,往往是由于拒绝经典。很难设想一个对唐诗宋词极少涉猎的人会成为一个大诗人。
当然,在任何时代,创造者总是少数。阅读经典,对于普通的人来说,并不一定是有什么创新的宏伟计划,却往往是出于对比较高级的智慧的追求。这种追求的欲望,自然反映了一种较高的素质;而这种素质在此一追求中,又会得到明显的提升。现在到处都在讲素质教育和人的素质,但人的素质单靠学英语和电脑是培养不出来的。人的素质只能靠人文教育来培养;而阅读经典,应该是人文教育必不可少的一环。
因此,我们没有理由不把阅读经典作为我们读书活动的主要内容。一个真正的国际大都市,必然会拥抱经典。经典将提升市民的素质,陶冶市民的品格,赋予一种内在的大气和高贵,给予前所未有的厚实和高度。
1.经典对人类有永久的魅力,对其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典以经典的方式触及、思考和表达了人类生存的基本问题。
B.经典虽然没有提供永恒的真理,但是其中往往有大智慧存在。
C.经典虽然没有包含今天问题的答案,但总是可以给我们以新的启示。
D.经典具有“工具理性”的实用功效,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结晶和体现。
2.以下不是“把阅读经典作为我们读书活动的主要内容”的理由的一项是
A.阅读经典,可以有效地抑制中学生课外阅读中呈现的“重理轻文”倾向。
B.创造者可以从传统经典中吸取充分的资源与养料作为自己创新的源泉。
C.对于普通的人来说,通过阅读经典可以获得对比较高级的智慧的追求。
D.人的素质只能靠人文教育来培养,而阅读经典是人文教育必不可少的一环。
3.综观全文,以下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典能永远引起人们的阅读兴趣,原因是它们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有知音。
B.经典所说的不可能都是真理,但抛弃经典就意味着断送文化和创造。
C.经典是文化之母,要想继承与发展人类文化,只能从阅读经典开始。
D.经典能提升人的素质,陶冶人的品格,赋予人一种内在的大气和高贵。



3、阅读题  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报业第一人:王韬
施?亮
林语堂曾经称赞王韬是“中国新闻报纸之父”
王韬是江苏省苏州人,他的父亲为乡村塾师,亦是饱学之士。王韬少年聪慧,从父苦读古代经史。1847年,王韬父亲在上海设馆授徒,也有学者推测他为英人所设的墨海书馆服务。次年春天,王韬至上海探望父亲,在墨海书馆首次与英国传教士麦都思及两个女儿会面,这是他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这次相见时,麦都思盛意邀请王韬留墨海书馆工作,但王韬却未应邀。第二年农历六月其父去世,王韬因经济窘迫,遂应聘至墨海书馆,从此接触西学,耳目为之一新,一生事业始发轫于斯。
王韬于1870年重返香港,曾经在一段时间内为《华字日报》撰稿。不过,这份由外国人掌控的报纸当然不会为中国人说话。他颇感言论不自由的束缚,很多自己的政见不能得到充分表达。四年后,他在友人黄平甫帮助下集资买下原英华印书院的印刷设备,成立了中华印务总局。随后又创办了《循环日报》。这是第一份“华人资本、华人操权”的新闻政论性报纸,也是清末第一份传播改良主义思想的报纸。也可以说,是当时中国人自办报纸出版时间最长也影响最大的。王韬担任首任《循环日报》主编,他与香港报业人士交往甚密,比如《华字日报》的陈廷蔼等都是其好友,良好的人脉关系使他在报业声望很高。中国知识分子古来就有“清议”传统,王韬在报纸上以“遁窟废民”、“天南遁叟”、“欧西寓公”等笔名撰写的政论文章大都刊登在“中外新闻”栏目里,据学者研究约有上千篇,大概分为三种内容:一是评说国际时事和中外关系;二是呼唤社会改革,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各方面;三是议论社会生活中如防火、防盗、禁赌、赈灾等实际问题。他还邀请了郑观应等具有早期改良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写文章,痛陈列强瓜分中国的危险,主张学习西方,变法自强。《循环日报》的新闻版分“京报选录”、“羊城新闻”、“中外新闻”等栏目。除日报外,每月另出月报一册,选择重要新闻和评论文章汇编而成,单独发行。《循环日报》还有固定的商业性专栏,如“香港目下棉纱花匹头杂货行情”、“公司股份行情”、“船期消息”等,商业经济信息占了一版、四版两个版面,新闻占了二版全版和三版半个版面。全报约一万八千字,商业经济交通信息占一万一千字,新闻占七千字。由于经济版适应了香港、广州及澳门地区华人贸易的需要,成为了报社的主要收入来源,使之能长期维持经济独立。
经过多年办报,王韬形成了自己的新闻思想,他在许多论文中阐述了办报目的、报纸职能与作用,报纸应该坚持的立场及主笔的遴选等。他提倡报刊应发表自由言论,彰显其民主议政的职能;主张加强报刊信息沟通的功能,担负起“广见闻、通上下”的桥梁作用;还强调报刊应当“辅教化”,明确其去恶扬善和开启民智的社会责任。他特别呼吁报业从业人员应该道德高尚,通晓古今,因为报纸不仅要“博采群言、兼收并蓄”,传播新知识,而且要评论时事,开启民智;“纪事”和“述情”两方面都要求报人有“通才”的业务素质。
王韬以《循环日报》主编身份,应日本《报知新闻》邀请,1879年前往日本进行为期四月的访问。这次访问被认为是“中日两国新闻工作者之间的第一次交流”。王韬考察了东京、大阪、神户、横滨等城市,他深刻感受到明治维新后日本社会发生的巨变。日本与中国一衣带水,国内的文字、文化、风俗甚至政治生活领域都存有中国古风,所以他总情不自禁将两国加以互相比较。他认为,中国应该学习日本明治维新以来的政治变革经验,提倡西学,发展工商业和新式交通事业。但是,他也对当时日本社会盲目崇拜西方、全盘西化等种种做法持否定态度。日本之行使他思考了很多,后来写成了《扶桑纪游》一书。他晚年时中日关系紧张,发生甲午战争,他由于对日本社会状况有较深入的了解,所以能够提出对付日本的诸多方策。
王韬于1884年重归故国,主持格致学院,后来发展为岭南大学,曾经为国内培养了许多人材。王韬在这一段时间,曾经与洋务派的丁日昌、盛宣怀等官宦交往甚密切,但他更多的精力放在著书立说上,写了不少文章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政体,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发展近代民族工商业。他反对闭关自守,呼吁变法图强以挽救民族危机。
1897年秋,王韬阖然长逝于上海寓所。
【注】王韬(1828-1897):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原名得宾,1862年改名韬,字紫诠,号仲韬,又号天南遁叟、蘅华馆主等。
小题1: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王韬曾经为香港《华字日报》撰稿,自己的政见无法得到充分表达,这是他自办报纸的动因之一。
B.王韬担任首任《循环日报》主编之后,身体力行,经常在该报纸发表政论文章,针砭时事,主张西化。
C.王韬在业界具有良好的人脉关系,报纸又办得内容丰富务实,形式多样,因而能长期保持经济独立。
D.文章写王韬应《报知新闻》的邀请前往日本进行访问一事,从交流角度突出了他是中国报业第一人。

E、文章写王韬主持格致学院,与洋务派的盛怀宣等官宦交往,照应前文,表现王韬对教育的重视与开明。
小题2:文中说“这是他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为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3:林语堂称赞王韬是“中国新闻报纸之父”,你赞成这一观点吗?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6分)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先生博闻强记,在笔写的讲稿之外,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诵得出。有时候,他背诵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记忆力便又畅通,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了。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襟了!又听他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这一篇讲演分三次讲究,每次讲过,先生大汗淋漓,状极愉快。听过这讲演的人,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
  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1.文中说“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这说明梁任公先生的演讲有什么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提到梁任公先生演讲时讲到《桃花扇》时竟会“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梁任公先生为什么会如此动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主要是通过什么手法描写了梁任公先生的演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梁任公先生演讲后,为什么“大汗淋漓”,却“状极愉快”?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英科学家声称:设计出程序可翻译外星人语言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许多科学家都曾担忧,即使人类有朝一日真的发现了外星人,双方也会因为语言障碍而无法沟通。但英国科学家日前表示,他们目前已经开发出一套能够解密外星人语言结构的计算机程序,该程序将能够理解并翻译外星人所要表达的意思。
新程序可翻译外星人语言
英国利兹城市大学科学家约翰·艾利欧特说,这一程序的原理就是将外星语言与地球上的60多种语言作对比研究,看它们是否具有相似的结构。艾利欧特认为,任何外星语言,不管其距离地球有多远,都有其特定的可识别模式。这种可识别模式恰好可以表明外星生命形式的智能程度。此前的一些研究已表明,在技术层面上,判断某一信号是携带一种语言而不是图片或音乐已成为一种可能。在此基础上,艾利欧特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他的程序可以从信号中筛选出可能的语句或单词。人类的所有语言都有一些固定用法的短语,如英语中的“如果”和“但是”等。艾利欧特认为,诸如此类的短语在任何人类语言中,都是由不超过9个单词或字母组成。这种对短语长度的限制好像也与人类的认知能力相对应。
根据艾利欧特的观点,对于某种外星语言,只要分析语言中固定短语的长度就有可能衡量该外星语言使用者的聪明程度。如果他们比我们聪明,那么这些短语里肯定包含更多的单词。艾利欧特的程序可以将一组语句分解为一系列关键词,如名词或动词,即使并不一定要知道它们的真正含义。比如,它可以根据形容词通常紧跟在名词之后的事实,在语句中快速找到形容词。由于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单词顺序,因此艾利欧特正在整理并组建了一个由60多种人类语言语法所组成的数据库。一旦收到外太空信息,就可以将它与数据库相比较。科学家以此可以判断它是否与人类语言结构相似。当然,艾利欧特也承认,翻译外星语言仍然还需要某种“密码本”。
是否存在“宇宙语”
在18世纪和19世纪初,人类还未确知火星上有无生命存在的情况下,曾经出现过多种与火星人通讯的构想,其中包括大面积砍伐西伯利亚的森林,从而在地面上形成火星上可见的几何形状,以及向太空发送摩尔斯电码等等。这些构想绝大多数都停留在理论阶段。一些科学家想到,应该设计一种“宇宙语”。早在1896年,数学家和人类学家弗朗西斯·哥尔登就做过这方面的探讨。他们指出,在一个发达的文明社会中,数学必定是科学的皇冠,没有数学,也就没有文明。因此,把语言用数学方法来表达是最理想的,最易于被外星人所接受的。
荷兰数学家汉斯·弗洛依登萨尔循着这一思路,正式设计出一种“宇宙语”。他指出,凡是智慧生物都会懂得1+1=2这些基本的数学概念,所以有可能设计出一种大家都能明白的数学化的宇宙语言。我们可以靠发射不同波长的无线电波来表示不同的意思。可以用短的无线电波信号代表数字,长的无线电波信号代表加减符号,利用它们之间的不同组合来表示不同的含义。这种信号刚发射时,收听到这种信号的外星人也许不会明白什么意思,但在经过类似信号的大量发射后,他们终将明白其中所包含的意义。这套宇宙语设计得比较周到,但很复杂,它只适宜在我们与外星人建立联系以后,进行长期的信息交换,不适合最初的问候。因此,科学家又设计了一种更加简便明了的图像语言。
用数学语言与外星人联系
早在17世纪初,意大利哲学家和天文学家伽利略就认为,数学语言是解读宇宙语言的钥匙。当代美国天文学家卡尔·萨根深信,宇宙中的技术文明无论差异多大,都有一种共同的语言——数学语言。中国数学家和语言学家周海中在论文《宇宙语言:设计、发送与监听》中指出,数学语言具有明确性、单义性、紧凑性、普遍性、抽象性、逻辑性等优点,是星际交流的理想工具。荷兰数学家和天文学家汉斯·弗罗登萨尔则精心设计了一种以数学为基础的宇宙语,靠发射不同波长的无线电波来表示不同的意思。1999年和2003年,加拿大天文学家伊万·达蒂尔和史蒂芬·杜马斯分别将载有他们自行设计的数学语言信息发送到太空。然而,印度哲学家和物理学家森达·萨勒凯却认为,外星人的数学也许与地球人的数学存在很大程度上的差异,相同的算术基础并不一定衍生出相同或相识的高级数学。因此,他怀疑用数学语言与外星人交流的做法是否可行。
另一些科学家认为,音乐语言也可作为星际交流的共同语言。2001年3月,科学家利用乌克兰叶夫帕托里亚天文台的射电望远镜,将由捷尔缅电子琴高手演奏的经典音乐作品发往47Uma恒星。但用音乐语言与外星人交流的做法却引发非议,一些科学家认为,地球人觉得悦耳动听的音乐对外星人来说可能是刺耳难听的噪音,从而激怒它们。英国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巴利·琼斯就称,这种做法有可能会使地球陷入遭受不友好外星人攻击的危险之中。
(选自《世界科技报道》)
1.下列表述不完全符合约翰·艾利欧特关于解密外星人语言结构的计算机程序原理的一项是()
A.任何外星语言,不管其距离地球有多远,都有其特定的可识别模式。
B.约翰·艾利欧特的程序可以从外星语言信号中筛选出可能的语句或单词。
C.固定用法的短语在任何人类语言中,都是由不超过9个单词或字母组成。
D.约翰·艾利欧特的程序可以将一组语句分解为一系列关键词。
2.汉斯·弗罗登萨尔精心设计了一种以数学为基础的“宇宙语”,下列对这种“宇宙语”的概括准确的一项是()
A.在18世纪和19世纪初,曾经出现过多种与火星人通讯的构想,一些科学家想到,应该设计一种“宇宙语”。
B.数学是科学的皇冠,把语言用数学方法来表达是最理想的,最易于外星人接受。
C.凡是智慧生物都会懂得1+1=2这些基本的数学概念。
D.这种“宇宙语”,靠发射不同波长的无线电波来表示不同的意思。
3.为了解决最初与外星人建立联系的问题,科学家们进行了探索,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伊万·达蒂尔和史蒂芬·杜马斯分别将载有他们自行设计的数学语言信息发送到太空。
B.森达·萨勒凯认为,外星人的数学与地球人的数学存在很大差异,用数学语言与外星人交流的做法不可行。
C.一些科学家认为,音乐语言也可作为星际交流的共同语言,并将经典音乐作品发往47Uma恒星。
D.一些科学家认为,地球人觉得悦耳动听的音乐对外星人来说可能是刺耳难听的噪音,从而激怒它们。



Tags:高考 语文 文学类文本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理解、分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