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语文知识点《文学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2017年最新版)(一)
2017-03-06 06:46:29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25分) 一天的等待 [美国]厄内斯特·海明威 他走进我们房间关窗户的时候,我们还未起床。我见他一副病容,全身哆嗦,脸色苍白,步履缓慢,好像一动就会引起疼痛。 “怎么啦,宝贝?” “我头痛。” “你先上床。我穿好衣服就来看你。” 可是当我来到楼下时,他已穿好衣服,坐在火炉旁,一看就是个病得不轻、可怜巴巴的九岁男孩。我摸了摸他的额头,知道他发烧了。 “你上楼去睡吧,”我说,“你病了。” 医生来后,量了孩子的体温。 “多少度?”我问医生。 “一百零二度,” 下楼后,医生留下用不同颜色胶囊包装的三种药,并嘱咐如何服用。并说,如果高烧不超过一百零四度,就用不着担心。这是轻度流感,要是不引起肺炎,就没有危险。 我回到房里,记下了孩子的体温,并对各种胶囊的服用时间作了记录。 “想让我读点书给你听吗?” “好的,如果你想读的话。”孩子说。他脸色苍白,眼窝下方有黑晕。他躺在床上一动不动,对周围发生的一切无动于衷。 我朗读霍华德·派尔的《海盗故事》,但我看得出他并没在听我读书。 “你感觉怎么样,宝贝?”我问他。 “到目前为止,还是老样子。”他说。 我坐在床脚边自个儿看书,等着到时间再给他服一粒胶囊。按理,他本该睡着了,然而,当我抬头看时,他却双眼盯着床脚,神情异常。 “你为什么不试着睡觉呢?到吃药时,我会叫醒你的。” “我宁愿醒着。” 过了一会儿,他对我说:“你不必呆在这里陪我,爸爸,要是你嫌麻烦的话。” “不嫌麻烦。” “不,我是说,要是你过一会儿嫌麻烦的话,你就不必呆在这里。” 我想,或许他有点儿神志不清了。十一点钟,照规定给他服药后,我便出去了一会儿。 那是个晴朗而又寒冷的日子,地上覆盖着一层已结成冰的冻雨。我带着我那条爱尔兰红毛小猎犬,沿着大路和一条冰冻的小溪散步,但在这玻璃般光滑的地面上站立和行走是很困难的。那条红毛狗一路上连跌带滑,我自己也重重摔了两跤。 高高的土堤上长着倒垂下来的灌木丛,我们从那下面撵起了一群鹌鹑,我击落了两只。 有几只鹌鹑停落在树上,但大部分飞进了一堆堆的柴垛中。动身返回时,我感到很高兴,因为我在离房子不远的地方发现了一群鹌鹑,而且还剩下许多,改日可再去搜寻猎取。 回到屋里,他们说孩子不让任何人进入他的房间。 “你们不能进来,”他说,“你们千万不要传染上我的病。” 我来到他身边,发现他仍像我离开时那样躺着。他脸色苍白,但两颊上部烧得发红,眼睛依旧一动不动地盯着床脚。 我量了他的体温。 “多少?” “大约一百。”我说。实际上是一百零二度四分。 “原先是一百零二度。”他说。 “谁说的?” “医生。” “你的体温没问题,”我说“用不着担心。” “我不担心,”他说,“但是我不能不想。” “不要想,”我说,“放心好了。” “我很放心。”他说着,眼睛直盯着前方。显然,他有什么心事,但在尽力控制着自己。 “将这个用水服下。” “你看这有用吗?” “当然有用。” 我坐下来,打开了《海盗故事》,开始读给他听,但我看得出来他不在听,于是我停了下来。 “你看我大概什么时候会死?”他问道。 “什么?”? “我大概还有多少时间就要死了?” “你不会死。你怎么啦?” “啊,不,我会死的。我听到他说一百零二度。” “人不会因为得了一百零二度的高烧而死去的。你是在说傻话。” “我知道会的。在法国上学时,同学告诉我说,发烧到四十四度就不能活了。我已经一百零二度了。” 原来自上午九点起,整整一天他都在等死。 “你这可怜的宝贝,”我说,“你不会死的。那种温度计不一样。在那种温度上,三十七度是正常的。在这种温度上,正常体温是九十八度。” “你肯定?” “绝对没错,”我说,“这跟英里和公里的区别一样。你知道,就像我们车速开到七十英里该折合成多少公里一样。” “噢。”他说。 他那凝视着床脚的目光松弛了。他的紧张状态也终于缓解了。第二天,越发轻松了。为了一点无关紧要的小事,他会动辄哭起来。? (有删节) (1)下列对这部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九岁男孩因为不懂得华氏温度与摄氏温度的区别,误以为自己将要死去而等待一天,备受精神折磨。小说借此说明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B.男孩在等待死亡的一天中没有哭泣,可当他知道自己不会死去以后却“为了一点无关紧要的小事”“动辄哭起来”。这样写男孩的性格显得不够统一。 C.男孩的反常动作、神态暗示了他等待的是死亡,如躺在床上一动不动,对周围的一切无动于衷,不肯吃药、让人接近等等。 D.男孩误以为自己即将死去后,虽然竭力保持平静,但内心是恐惧的。当他不断用行动和语言暗示父亲时,父亲却始终没有意识到。
| E.尽管9岁的小男孩面对死亡表现得异常镇静,但仍掩盖不了消极等待、无能为力的悲观情绪,贯穿全篇的是一种忧郁痛苦的基调,使人读后感到压抑无奈。 (2)小说中的男孩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的标题“一天的等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4)有人认为小说中间插入父亲外出打猎的两段文字是多余的,也有人认为这样写恰恰体现了小说构思的精巧。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
2、阅读题 《刘皇叔北海救孔融?吕温侯濮阳破曹操》章节中刘备为什么坚决拒绝陶谦的徐州之托?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7一10题。 人类进化的启示 应该说明的是,由于出土的化石数量有限,而且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都是不连续的,所以到目前为止,我们对人类进化过程的了解,还只是初步的,相当概括性的。然而,即使从这个相当粗略的轮廓当中,已经足可以得出一些令人惊叹不已、相当确切的结论和认识。那么,我们从中可以得到一些怎样的启示呢? 首先,可以肯定人类确实是由类人猿、原始人和现代人类这样一步步的进化而来的,而不是像圣经上所说的那样,是由上帝在一夜之间造出来的。对于这一点,除了那些狂热的宗教信仰者之外,大概已经没有什么异议。为什么会有一部分猿类能从动物群体中分化出来,最终进化成人呢?这完全是由于气候变化所致。也就是说,气候的变化是人类进化,当然也是其他生物进化的原动力之一。或者说,气候变化正是人类进化的催化剂。在人和猿之间之所以会产生巨大的分化,正是因为它们的祖先宁肯跟着热带森林迁移,而我们的祖先却勇敢地从茂密的森林走向了空旷的草地。 另外一个十分有趣的问题是,人和动物都在进化之中,为什么人类进化得如此之快,而动物进化得却如此之慢呢?其根本的区别在于,动物在接近10亿年的漫长时期中,是仅仅通过突变和自然淘汰而进化的。而人类在这短短的1400万年的瞬息时刻却发展和演化出了非遗传性的继承和演变系统,即通过独一无二的文化媒介,把知识和传统留给了后代。这完全是由于人类的大脑比其他任何动物都要发达得多,因而能有日益增强的对环境的控制力量,例如利用穿兽皮、烤火、住山洞来造小气候以利于自己的生存等。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日益发达的文化,从而使遗传进化退居于次要的位置。由此可见,人类在控制本身进化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仅次于生命的起源。 然而,有其利也必有其弊,大概正因为人类有了文化媒介可以把信息传递给后代,所以通过本身遗传系统所传递的信息也就愈来愈少,例如人生下来不会盖房子,必须要靠后天去学习。总之,动物有许多生存的本领是通过遗传系统直接传递给后代的,而人除了吃喝哭叫之外,绝大部分生存本领却只有靠后天去学习。 最后,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事实值得人们去深思。从表中可以看出,在这1400万年的漫长历史中,人类进化的速度并不是均匀的,而是以很高的加速度往前演化着的。例如,从腊玛古猿进化到南方古猿足足用了1000多万年,而南方古猿进化到能人却只用了300多万年,依次类推。也就是说,在人类进化的过程当中,每完成一个飞跃的时间大约正好等于前一个飞跃所需时间的1/3,而等于后一个飞跃所需时间的3倍。 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的大脑愈来愈发达;二是随着实践的积累,人类的知识愈来愈丰富。由此可见,人类今天所享有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并不是在短期内创造出来的,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如果追根溯源地想一想,这一积累的过程早在1000多万年以前就开始了,没有那时的直立行走,怎么会有后来的各种知识?也许,这可以叫做“积累效应”吧。因此,当我们思考现在的问题时,不应该忘记过去的历史。当我们沾沾自喜于自己的成绩时,不应该忘记别人的帮助。 小题1: 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与原文不符合的一项是 ( ) A.到目前为止,我们对人类进化过程的了解,还只是初步的,相当概括性的,原因是出土的化石数量有限,而且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都是不连续的。 B.《圣经》上所说的人是由上帝在一夜之间造出来的,这个说法是错误的,根据我们的研究,人类是由类人猿、原始人和现代人类一步步的进化而来的。 C.第二段中的“这一点”指的是人类是由类人猿、原始人和现代人类一步步的进化而来的,而不是像《圣经》上所说的是由上帝在一夜之间造出来的。 D.“气候变化正是人类进化的催化剂”就是说,凡是跟着热带森林迁移的的猿类都没有进化成人,凡是走向了空旷的草地的猿类都进化成了人类。
|
小题2:
下列关于人类进化的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动物比人类进化得缓慢的原因是动物仅仅通过突变和自然淘汰而进化,其进化始终是在遗传性的继承和演变系统范围内进行。
B.人类比动物进化的快的原因是人类能通过独一无二的文化媒介,把知识和传统留给后代,具有了非遗传性的继承和演变系统。
C.因为人类明白对环境的有效控制有利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所以人类的大脑在进化过程中日渐发达从而使遗传进化退居于次要的位置。
D.由于其他动物的大脑没有人类的发达,他们不可能如人类那样能有日益增强的对环境的控制力量,不可能使遗传进化退居于次要的位置。
小题3:
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人类必须要靠后天去学习如盖房子一类的事情,根本原因就是人类不能通过本身遗传系统而只有依赖文化媒介传递信息。
B.如果动物不能通过遗传系统将许多生存的本领直接传递给后代的话,那么它们的后代就不可能像人那样依靠后天学习而生存。
C.在人类进化的过程当中,每完成一个飞跃的时间正好等于前一个飞跃所需时间的
1/3,而等于后一个飞跃所需时间的3倍。
D.人类进化以很高的加速度往前演化的原因之一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的大脑愈来愈发达,从而使遗传信息的传递功能愈来愈强大。
小题4:
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 )
A.“人类确实是由类人猿、原始人和现代人类这样一步步的进化而来的”就是作者说的“得出相当确切的结论和认识”之一。
B.人类在不断进化过程中,文化会更加发达,尤其是高科技的飞速发展,如基因工程等会使遗传对人类的进化没有任何影响。
C.人类从直立行走开始,就在为我们今天所享有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开始了知识积累,面向未来,人类这种知识积累只会越来越丰富。
D.“当我们思考现在的问题时,不应该忘记过去的历史。当我们沾沾自喜于自己的成绩时,不应该忘记别人的帮助”是作者得到的启示。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美国人尼古拉斯?卡尔写了一本书叫《浅薄》。他提出了我们这个时代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在尽情享受互联网慷慨施舍的同时,是否也正在牺牲深度阅读和深度思考的能力。
卡尔认为,互联 网虽带来了不胜枚举的好处,但也带来了碎片化的问题。超级链接鼓励我们在一系列文章之间跳来跳去,导致精力的分散。我们在网页上的每一次点击,都标志着专 注思想的一次中断,是注意力的一次瓦解。互联网让我们变得对“扫描”和“略读”越来越得心应手,而我们正在丧失的是专注能力、深思能力和反省能力。
卡尔在书里引用了一些大脑结构方面的研究成果,认为人的大脑是高度可塑的。长期碎片化方式接收信息,会改变我们的大脑神经系统,从而影响人的思维方式。我们 正变得更加容易接受支离破碎的“非线性”阅读浏览方式,这一方面是人们应对信息过载的无奈之举,另一方面也是人的大脑神经系统在悄悄变化的直接依据。
卡尔的观点有一定的逻辑性和说服力,但难道互联网式的阅读就没有给我们带来任何好处吗?
首先,互联网从总体上提升了大多数人的阅读时间。以前很多不会用来阅读的时间被充分利用了起来。很多人正是在开始频繁使用微信后,每天花在阅读文字上的时间才成倍增加。
同时,互联网式的碎片化阅读,让随时阅读成为了可能和习惯。以我个人的经验,越是大部头的书籍,如果有电子书的辅助越有可能读完。比如我前段时间看的《三体》和《失控》,正是利用出差、坐车时的碎片时间,才把它看完的。
伴随纸质书籍阅读的有可能是浅层思考,而电子化阅读也有可能促发深度思考。我觉得比较合理的方式是“碎片化阅读,体系化思考”,也就是从被动的、漫无目的的阅读,转化为有框架、有体系、主动性的阅读。
而且,当我们的阅读具有一定的目标性的时候,互联网式的非线性阅读就能体现出比纸质书籍这种线性阅读更大的好处。当需要对某一个点进行深度研究时,我们可以利用互联网的交互式和可拓展性,让阅读走得更远更深入。比如看《浅薄》这本书,我们在看之前可以先去网上查一下其他阅读者对书的评价,了解到作者主要的观点并判断其相对于自己的可读性,在读完之后还可以去查看书里所提到观点的相关文章,去看看作者的博客,也可以进入专门的讨论区间和其他的读者进行交流,这些都能加强阅读的深度。
(取材于付伟的《拯救阅读》,有删改)
小题1: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互联网式的阅读,导致人们丧失了深度阅读和深度思考的能力。
B.美国人卡尔认为互联网让人的专注、深思和反省能力正在丧失。
C.通过研究大脑结构,卡尔进一步证实了人的大脑是高度可塑的。
D.长期碎片化方式接收信息,改变了大脑的神经系统和思维方式。
E.我们在享受互联网时,也要警惕互联网带来的精力分散等问题。
小题2:作者认为互联网式阅读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好处?请分条概括。(4分)
小题3:下列材料中的数据说明了什么?请加以解释。结合上文的相关理论,请你给小学生的网络阅读提一条建议。(4分)
多家研究机构联合主办的首份“全国小学生阅读状况在线调查”显示,有46.7%的小学生把“看书、看报、看期刊”作为自己的主要网络活动之一。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寻找生命的磨盘?陆寿铭
我十七岁时在乡下,村上人给我起了一个绰号叫“小X光机”,这个绰号其实是夸我为人搭脉搭得准。我家是祖传中医,我父亲在世时为人看病,常用一句“病家不用开口,便知病的根源”的话来说明搭脉的作用。其实,父亲比我搭脉还要神奇,我幼时跟父亲学医,看父亲给人搭脉,一般都是双手齐上,双目微闭,那时四周很安静,似乎能听见父亲的心和病人的心一齐跳着。
父亲为人搭脉时,一般都坐在院子里的瓷石鼓上,如果此时遥望父亲,就会觉得瓷石鼓和搭脉之间存在某些必然的关联,只能意会,不可言传,就像夜晚站在院子里遥望茫茫宇宙中的星星,看不清时只能用自己的心去体会。一度时期,我曾饶有兴趣地怀想大自然中的石头和中医似乎也存在一些神奇的关联。以前听父亲说,他年轻时在石鼓路口的一处老宅中跟随名医施今墨先生学过一段时间的中医。施老先生家中全是石桌,石凳,父亲就在石桌上帮施老先生抄了几年药方,父亲感觉医术长进了许多。后来父亲自己也买了几只瓷石鼓当凳子放在自家的院子里,每天黎明,瓷石鼓会在晨曦中发出一种迷人的光芒,我相信这是智慧之光。等到我也能像父亲一样为人搭脉时,早已下放到了农村,那时我住在生产队的养猪场,自然没有美丽的瓷石鼓当凳子,甚至连一张桌子也没有。有一天我偶然在仓库里发现有一个青石大磨子,圆圆的磨盘正好用来当桌面,当时真的很高兴。从此,只要有人来找我搭脉,我就会把来人带到这石磨前,好在乡下人见惯了石磨,并不觉得吃惊,但是等到把手臂卷起,把手腕枕在冰凉的石磨上的时候,还是会觉得有些粗糙,我觉得粗糙的磨盘正是上天送给我的礼物,只要坐在石磨旁,许多灵感就会突涌而来。说来也奇怪,在石磨上为人搭脉的日子里,我不但每次为人搭脉都搭得很准,而且名声也渐渐地传了出去,连三十里外的东坝镇也有人来找我搭脉。记得那年春天,因为找我的人多,竟然把屋后的那片苦麻菜也踩平了许多。
但是人的命运安排往往身不由己,我从农村返城以后,曾经辗转换过好几种工作,年轻时一直想当一名出色的中医,但始终未能如愿。前年12月28日是知青下放三十周年纪念日,我随朋友又回到了当年的乡村,一下车我就直奔养猪场,想去看看那个大青石磨盘,谁知养猪场的房子早就拆掉了,我怅怅地回到村子里,却见队长家的长凳上坐了一排人都在等我,全是找我搭脉的熟人。三十年不见,有许多话要说,但是那天我因急着赶车,最终也没顾上问一问养猪场石磨的下落。再想想那个青石磨盘或许也有生命,既然流落到人世间,尘埃就不会永远将它湮没,有可能还会再见。
1.文章的题目为“寻找生命的磨盘”。作者为什么把青石磨盘称为“生命的磨盘”?请分点阐述。(6分)
2.根据下列要求,分析文中划线的两个句子。(4分)
⑴“瓷石鼓会在晨曦中发出一种迷人的光芒”——为什么说瓷石鼓会发出“迷人的光芒”?
⑵“我觉得粗糙的磨盘正是上天送给我的礼物”——为什么说磨盘“是上天送给”的?
3.文章最后一段,⑴“我”未能看当年那个青石磨盘时,心里为什么“怅怅”的?⑵接着写到在队长家见到那些等我的人全是当年找我搭脉的熟人,文章记叙这个内容有什么作用?(4分)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从施今墨先生到“父亲”到“我”,文中的人物都和石头相关联,都对中医有着石头般倔强不懈的追求。
B.从考究的石桌、石凳,到瓷石鼓,再到粗糙的石磨,既表现了其主人在从医过程中形成的共同的嗜好,也暗示了他们各自不同的生活境遇。
C.“我”用磨盘搭脉时,乡下人并不觉得吃惊,但是石磨有些冰凉和粗糙,毕竟是个遗憾。但由于当时生活的艰苦,只好因陋就简。
D.“我”对青石磨盘流落到人世间感伤而不沮丧;“我”相信它有可能还会再见,表现了“我”的“未能如愿”的从医愿望终有实现的一天。
E.文章语言朴实,淡淡写来,叙述了几辈人的从医故事,字里行间无不表现了对中医这份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的痴迷和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