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后面题目。(8分)秋雨夜眠 【古代诗歌鉴赏】
2017-03-13 14:18:38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阅读题 &nb 91exam.orgsp;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后面题目。(8分)
秋雨夜眠   白居易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
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
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注】这首诗大约是白居易任河南尹时所作。这时诗人体衰多病,官务清闲,亲密的诗友元稹也已经谢世。
【小题1】诗人是怎样围绕“夜眠”来表现“老翁”的“安闲”的?请联系全诗,简要分析。(4分)
【小题2】“晓晴寒未起”中的“寒”有何意蕴?请结合全诗,简要回答。(4分)



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后面题目。(8分)
秋雨夜眠   白居易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
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
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注】这首诗大约是白居易任河南尹时所作。这时诗人体衰多病,官务清闲,亲密的诗友元稹也已经谢世。
【小题1】诗人是怎样围绕“夜眠”来表现“老翁”的“安闲”的?请联系全诗,简要分 析。(4分)
【小题2】“晓晴寒未起”中的“寒”有何意蕴?请结合全诗,简要回答。(4分)
本题答案:
【小题1】①秋雨夜眠:“卧迟”“睡美”等句描绘出老翁在秋雨之夜安然美睡的情景,这表现了老翁心无所虑,心境闲淡。(2分)②夜眠之后:“香添暖被”“晓晴未起”等句表现老翁本应起床而不起,继续躺在被窝中,表现了老翁闲散无事、清静淡泊。(2分)
【小题2】“寒”字写出了风雨过后,深秋的气氛寒冷,交代了老翁“未起”的原因,(2分)反映了诗人暮年政治上的心灰意懒和生活上孤寂闲散的心境。(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第一步,找到诗人夜眠的相关语句,准确理解基本含义。“凉冷三秋夜,”,诗人用气候环境给予人的“凉冷”感觉来形容深秋之夜, “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两联是从老翁在秋雨之夜就寝情况刻画他的性格。“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以烘瓶里的燃料经夜已化为灰烬,才三秋之夜已经要烤火,夜已经过去,按理说老翁应该起床了,却还要“香添暖被笼”,打算继续躺着,“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风雨过后,深秋的气候更加寒冷,不久前还红似二月花的树叶,一夜之间就被秋风秋雨无情地扫得飘零满阶,诗的下半则从老翁睡醒之后情况作进一步描绘。第二步,抓关键字词分析“老翁”的“安闲”之态。“卧迟”写出老翁的特性。老年人瞌睡少,宁可闲坐闭目养神,不喜早上床,免得到夜间睡不着,老翁若不是“卧迟”,恐亦难于雨声中“睡美”。以“灯灭后”三字说明“卧迟”时间,颇耐人玩味。窗外秋雨淅沥,屋内“老翁”安然“睡美”,正说明他心无所虚,具有闲淡的情怀。“香添暖被”“晓晴未起”等句表现老翁本应起床而不起,继续躺在被窝中,第三步,结合文章内容指出“安闲”形象的精确内涵。第四步,紧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 第一步,阐明诗句的意思,在上下文中分析“寒”字在内容上的作用,从下文“霜叶满阶红”得知“寒”字写出了风雨过后,深秋的气氛寒冷,从“未起”得知交代了老翁“未起”的原因。第二步,联系全诗内容和相关背景得知,“寒”字的深层含义:反映了诗人暮年政治上的心灰意懒和生活上孤寂闲散的心境。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鉴赏资料】“秋雨夜眠”是古人写得腻熟的题材。白居易却能开拓意境,抓住特定环境中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行细致的描写,成功地刻画出一个安适闲淡的老翁形象。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诗人用气候环境给予人的“凉冷”感觉来形容深秋之夜,这就给整首诗抹上了深秋的基调。未见风雨,尚且如此凉冷,加上秋风秋雨的袭击,自然更感到寒气逼人。运用这种衬叠手法能充分调动读者的想象力,增强诗的感染力。次句点明人物。“安闲”二字勾画出“老翁”喜静厌动、恬淡寡欲的形象。
“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卧迟”写出老翁的特性。老年人瞌睡少,宁可闲坐闭目养神,不喜早上床,免得到夜间睡不着,老翁若不是“卧迟”,恐亦难于雨声中“睡美”。以“灯灭后”三字说明“卧迟”时间,颇耐人玩味。窗外秋雨淅沥,屋内“老翁”安然“睡美”,正说明他心无所虚,具有闲淡的情怀。
以上两联是从老翁在秋雨之夜就寝情况刻画他的性格。诗的下半则从老翁睡醒之后情况作进一步描绘。“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以烘瓶里的燃料经夜已化为灰烬,照应老翁的“睡美”。才三秋之夜已经要烤火,突出老翁的怕冷。夜已经过去,按理说老翁应该起床了,却还要“香添暖被笼”,打算继续躺着,生动地描绘出体衰闲散的老翁形象。
“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与首句遥相呼应,写气候对花木和老翁的影响。风雨过后,深秋的气候更加寒冷,“寒”字交代了老翁“未起”的原因。“霜叶满阶红”,夜来风雨加深了“寒”意,不久前还红似二月花的树叶,一夜之间就被秋风秋雨无情地扫得飘零满阶,多么冷酷的大自然啊!从树木移情到人,从自然想到社会,岂能无感触!然而“老翁”却“晓晴寒未起”,对它漫不经心,突出了老翁的心境清静淡泊。全诗紧紧把握老翁秋雨之夜安眠的特征,写得生动逼真,亲切感人,富有生活气息。
这首诗大约是大和六年(832)秋白居易任河南尹时所作。这时诗人已六十多岁,体衰多病,官务清闲,加上亲密的诗友元稹已经谢世,心情特别寂寞冷淡。诗中多少反映了诗人暮年政治上心灰意懒、生活上孤寂闲散的状况。


本题所属考点:【古代诗歌鉴赏】
本题难易程度:【困难】



The deepest turths are the simplest and the most common. 最深刻的真理是最简单,最普通的道理.
Tags:高考语文 题库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8分..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