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2017年最新版)(十)
2017-07-17 20:18:22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题。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日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下列句子中加粗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社稷之臣也——是:这
B.且尔言矣——过:超过
C.君子疾夫曰欲之——舍:避而不谈
D.而必为之——辞:托词
2.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冉有、季路于孔子
②图穷匕
③则将焉用彼
④今由与求也,夫子
A.两个“见”字相同,两个“相”字也相同
B.两个“见”字相同,两个“相”字不同
C.两个“见”字不同,两个“相”字相同
D.两个“见”字不同,两个“相”字也不同
3.从句式角度看,下列各句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B.……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C.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D.则将焉用彼相矣
4.下列各句中括号里补充出来的省略成分,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昔者先王以(颛臾)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
B.夫子欲之,吾二臣皆不欲(之)也
C.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之)也
D.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己)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5.以下五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孔子“主张礼治”的一组是(? )
①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②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③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④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⑤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A.②③⑤
B.①③⑤
C.③④⑤
D.①②④
6.把文段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D
3.C
4.D
5.B
6.(1)这是鲁国的臣属,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2)现在不夺取,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们的忱患。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唐邕,字道和,太原晋阳人也。其先自晋昌徙焉。邕少明敏,有材干。初直神武外兵曹,以干济见知,擢为文襄大将军督护。文襄崩,事出仓卒,文宣部分将校,镇压四方,夜中召邕支配,造次便了。帝甚重之。文宣频年出塞,邕必陪从,专掌兵机,承受敏速。自军吏已上劳效由绪,无不谙练,占对如响。或御前简阅,邕多不执文簿,唱官名未尝谬误。七年,于羊汾堤讲武,令邕总为诸军节度。事毕,仍监宴射之礼。亲执其手,引至太后前,坐于丞相斛律金上。启太后云:“邕一人当千。”仍别赐钱采。邕非唯强济明辩,亦善揣上意,是以委任弥重。帝尝白太后云:“邕手作文书,口且处分,耳又听受,实是异人。”一日中六度赐物。又尝解所服青鼠皮裘赐邕云:“朕意在与卿共弊。”后谓邕云:“高德正妄说卿短,而荐主书郭敬,朕已杀之。卿劬劳既久,欲除卿作州,频敕杨遵彦求堪代卿者,如卿实不可得,所以遂停。”文宣或切责侍臣云:“观卿等,不中与唐邕作奴!”其爱遇如此。
后拜护军将军,从武成幸晋阳,帝至武军驿,因醉责虞候都督范洪,将杀之。邕谏,以为若非酒行戮,族诛人无所怨;假实有大罪,因酒杀人,恐招横议。洪因得免死。邕又以军人教习田猎,依令十二月,月别三围,以为疲弊,请每月两围。帝从之。邕政颇严酷,然抑挫豪强,公事甚理。寻除中书监,仍侍中,迁尚书右仆射。
武平初,坐断事阿曲,为御史所劾,除名。久之,以旧恩,复除将军、开府,累迁尚书令,封晋昌王。隋开皇初,卒。
(取材于《北史·列传第四十三》)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宣部分将校,镇压四方?部分:指挥,分派
B.夜中召邕支配,造次便了?了:完结,停当
C.邕又以军人教习田猎?田:田地,农田
D.武平初,坐断事阿曲?阿:偏袒,庇护
2

3

(文宣帝)对太后说:“唐邕一人就应当赏赐千金。”
C.后拜护军将军,从武成幸晋阳
(唐邕)后来被封为护军将军,跟随武成帝到达晋阳
D.邕政颇严酷,然抑挫豪强,公事甚理
唐邕施政颇为严酷,但敢于(压制)打击豪强,处理公事非常合理
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邕聪明能干,反应敏捷,记忆力强,因而颇得器重
B.太后多次赏赐唐邕,高德正诋毁唐邕,被皇帝处死
C.武成帝要处死范洪,唐邕据理力谏,范洪得以幸免
D.唐邕被几代帝王恩宠,后被封王,一直活到隋朝初年
5.唐邕两次直言进谏都得到了皇帝采纳,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结合现实,请谈谈你的认识。(不少于200字)(10分)


参考答案:1.C(田:通“畋”,打猎)
2.A(焉:兼词,于此。B、为:前者动词,做,担任;后者介词,被。C、前者代词,代他;后者助词,用在时间词后,无实义。D、前者介词,在;后者介词,表被动。)
3.B(应译为:(文宣帝)对太后说:“唐邕(精明强干),一人可以抵得上一千人。”)
4.B(应为:皇帝多次赏赐唐邕)
5、略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徐绩字元功,宣州南陵人。举进士,选桂州教授。王师讨交趾,转运使檄绩从军。饷路瘴险,民当役者多避匿,捕得千余人,使者使绩杖之,绩曰:“是固有罪,然皆饥羸病乏,不足胜杖,姑涅臂以戒,亦可已。”使者怒,欲并劾绩,绩力争不变,使者不能夺。舒亶闻其名,将以御史荐,绩恶亶为人,辞不答。通判通州,濒海有捍堤,废不治,岁苦漂溺。绩躬督防卒护筑之,堤成,民赖其利。
徽宗立,迁中书舍人,修《神宗史》。时绍圣党与尚在朝,人怀异意,以沮新政。帝谓绩曰:“朕每听臣僚进对,非诈则谀;惟卿鲠正,朕所倚赖。”诏与蔡京同校《五朝宝训》。绩不肯与京联职,固辞。迁翰林学士。国史久不成,绩言:“《神宗正史》,今更五闰矣,未能成书。盖由元祜、绍圣史臣好恶不同,范祖禹等专主司马光家藏记事,蔡京兄弟纯用王安石《日录》,各为之说,故论议纷然。当时辅相之家,家藏记录,何得无之?臣谓宜尽取用,参订是非,勒成大典。”帝然之,命绩草诏戒史官,俾尽心去取,毋使失实。
绩与何执中偕事帝于王邸,蔡京以宫僚之旧,每曲意事二人,绩不少降节。谒归视亲病,或言翰林学士未有出外者,帝曰:“绩谒告归尔,非去朝廷也,奈何轻欲夺之!
大观三年,知太平州。召入觐,极论茶盐法为民病,帝曰:“以用度不足故也。”对曰:“生财有道,理财有义,用财有法。今国用不足,在陛下明诏有司,推讲而力行之耳。”帝曰:“不见卿久,今日乃闻嘉言。”蔡京自钱塘召还,微言撼之曰:“元功遭遇在伯通右,伯通既相矣。” 绩笑曰:“人各有志,吾岂以利禄易之哉?”京惭不能对,绩亦终不复用。
以疾卒,年七十九。绩挺挺持正,尤为帝所礼重,而不至大用,时议惜之。
(节选自《宋史·徐绩传》)
小题1:下列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者不能夺:强行改变
B.堤成,民其利赖:依赖、享用
C.尽心去取俾:通“卑”,谦恭
D.绩不降节少:稍稍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使者使绩杖填然鼓,兵刃既接
B.姑涅臂戒臣具表闻
C.推讲力行之耳因人之力敝之
D.今日闻嘉言臣敢上璧
小题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徐绩刚直守正的一组是 (?)
①绩力争不变,使者不能夺
②绩躬督防卒护筑之,堤成,民赖其利
③绩恶亶为人,辞不答
④宜尽取用,参订是非,勒成大典
⑤绩与何执中偕事帝于王邸
⑥人各有志,吾岂以利禄易之哉
A.①④⑤
B.①③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时绍圣党与尚在朝,人怀异意,以沮新政。(4分)
?
②绩谒告归尔,非去朝廷也,奈何轻欲夺之!(4分)
?
③蔡京自钱塘召还,微言撼之曰:“元功遭遇在伯通右,伯通既相矣。”(4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D
小题1:B
小题1:
①当时绍圣年间结党结盟(与:交好)的现象在朝中还存在,人怀贰心,来阻挠新政。
②绩请求谒告归省罢了,不是离开朝廷,(你们)怎么想要轻易改变他的诉求。
③蔡京从钱塘应诏回京,用隐晦的言辞打动徐绩,说:“您的功绩在伯通之上,伯通已经位居相位。”


本题解析:
小题1:俾,使
小题1:A代词,他/凑音节,无意义;B.连词,来/介词,用; C.表递进/表转折; D.才
小题1:②是说徐绩的政绩。④是说徐绩对修史的建议。④徐绩侍奉皇帝。
小题1:本题考查翻译能力。关键词为:①时、与:交好、沮、句意各一分。②谒、尔、去、夺各一分。③召、微言、右、既各一分。
【参考译文】徐绩字元功,是宣州南陵人。被举荐为进士,被选举(选拔举荐)为桂州教授。朝廷的军队讨伐交趾(今越南),转运使发文征召徐绩从军。运军饷的道路凶险瘴气弥漫,服役的百姓大多躲避藏匿,(官府)捕获一千多人,使者命徐绩杖打百姓,徐绩说:“这些人的确有罪,但都是些饥饿瘦弱困乏之人,不能承受杖打,姑且染黑臂膀以示警戒,这样做就可以了。”使者发怒,想要连同徐绩弹劾,徐绩据理力争,秉持自己的主张,使者不能强行改变。舒亶听说他的名声,将举荐他为御史,徐绩不齿他的为人,拒绝不回应。徐绩担任通州通判,海边有防护大堤,废弃未曾整治,每年海水泛滥成灾,百姓以此为苦。徐绩亲自督促防卒防护筑修,堤成,百姓依赖(享用)徐绩的功绩好处。
徽宗即位,升迁为中书舍人,修订《神宗史》。当时绍圣年间结党结盟(与:交好)的现象在朝中还存在,人怀贰心,来阻挠新政。帝对徐绩说:“我每次听百官进谏回答,不是欺诈就是谄媚,只有你是骨鲠之臣,是我所倚赖的。”诏令与蔡京共同校订《五朝宝训》。徐绩不愿与京供事,坚决拒绝。迁任翰林学士。国史长时间未能修成,绩说:“编修《神宗正史》,已经历14年了(5年?20年?望指正)。未能成书。这是因为元佑绍圣年间的史臣好恶不同,范祖禹等专门主管依靠司马光的家藏记事,蔡京兄弟纯乎采用王安石的《日录》,各自著述,所以评议一片杂乱。当时辅相之家,家藏记录,哪一家能没有呢?我认为应该全部取用,参验修订是非,集成大典。”帝认为言之有理,命徐绩起草诏书警戒史官,使他们尽心选取剔除,不要使史书失实。
徐绩与何执申一起在宫中随侍皇上,蔡京用皇上旧宫僚的身份,常常曲意逢迎两人,徐绩未曾稍稍降低节操。请求归省看望生病的亲人,有人进言说翰林学士未有出京的,帝说:“绩请求谒告归省罢了,不是离开朝廷,(你们)怎么想要轻易改变他的诉求。”
大观三年,为太平州知州。应召觐见,极力阐述茶盐法已成为百姓苦痛,帝说:“因为财政用度不足,(所以推行茶盐法)。”绩回答道:“生财有道,理财有义,用财有法。现在国库空虚,只要陛下明确诏令有关部门,研究商议,勉力行事就可解决。”帝说:“长时间没见你,今日一见才听到美芹之献。”蔡京从钱塘应诏回京,用隐晦的言辞打动徐绩,说:“您的功绩在伯通(何执中,字伯通,与蔡并为左右相)之上,伯通已经位居相位。”绩笑道:“人各自有自己的志趣,我怎么能因为利禄而改变呢?”京惭愧不能对答,绩也始终未被重用。
因病辞世,年79岁。绩正直公正,尤其被皇上礼遇推崇,却未被重用,当时的议论为他感到惋惜。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赵普,字则平,幽州蓟人。世宗用兵淮上,宰相范质奏普为军事判官。太祖尝与语,奇之。太祖北征至陈桥,被酒卧帐中,众军推戴,普与太宗排闼入告。太祖欠伸徐起,而众军擐甲露刃,喧拥麾下。及受禅,以佐命功,授右谏议大夫,充枢密直学士。太祖数微行过功臣家,普每退朝,不敢便衣冠。一日,大雪向夜,普意帝不出。久之,闻叩门声,普亟出,帝立风雪中,普惶惧迎拜。帝曰:“已约晋王矣。”已而太宗至,设重裀地坐堂中,炽炭烧肉。普妻行酒,帝以嫂呼之。因与普计下太原。普曰:“太原当西、北二面,太原既下,则我独当之,不如姑俟削平诸国,则弹丸黑子之地,将安逃乎?”帝笑曰:“吾意正如此,特试卿尔。”初,太祖侧微,普从之游,既有天下,普屡以微时所不足者言之。太祖豁达,谓普曰:“若尘埃中可识天子、宰相,则人皆物色之矣。”自是不复言。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普性深沈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
有群臣当迁官,太祖素恶其人,不与。普坚以为请,太祖怒曰:“朕固不为迁官,卿若之何?”普曰:“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古今通道也且刑赏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太祖怒甚,起,普亦随之,久之不去,竟得俞允。?
《宋史·赵普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普与太宗排入告。闼:门
B.吾正如此,特试卿尔。意:料想
C.初,太祖侧微,普从之。游:交游
D.家人箧视之。发:打开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佐命功,授右谏议大夫。夫夷近,则游者众。
B.与普计下太原。不如而厚遇之。
C.普刚毅果断,未有比。而余亦悔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朕固不迁官,卿若之何?既自以心形役
小题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古/今通道也/且刑赏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
B.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古/今通道也/且刑赏/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
C.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古今通道也/且刑赏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
D.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古今通道也/且刑赏/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太祖数微行过功臣家,普每退朝,不敢便衣冠。(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初,太祖侧微,普从之游,既有天下,普屡以微时所不足者言之。(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B
小题3:C
小题4:(1)太祖多次微服私访功臣之家,赵普每次退朝后都不敢穿便服。(“数”“微行”“便”和句意各一分)
(2)当初,太祖地位卑微时,赵普跟他交游,得了天下之后,赵普屡次谈起卑微时二人交往中的一些不足之处。(“侧微”“游”“所”和句意各一分)
(3)赵普晚年手不释卷,每次回到家,就关起门来开箱取书,整天阅读。(“私第”“启箧”“竟”和句意各一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意:名词,意图,想法。此类试题应将原句放在文中,推断原句大意,继而推断出加点词意思。
小题2:B.因:介词,趁机。A.以:介词,因为;连词,表并列。C.其:代词,他;代词,自己。D.为:介词,替;介词,表被动。
小题3: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的断句能力。解答此题主要从句意和对偶句的修辞入手。如:刑以惩恶与赏以酬功形成对偶,可以排除A、B两项;根据句意和“岂“的发语词,可排除D项。
小题4:
(1)注意以下得分点的翻译,数:多次,联系学过的课文《鸿门宴》中“范增数目项王”,《陈涉世家》中“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微行:微服私访(结合下文过时拜访之意);便:便服。
(2)注意以下得分点的翻译,侧微 :地位卑微;游:交游。联系学过的课文《送东阳马生序》中“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所子结构的使用。
(3)注意以下得分点的翻译,私第:私人住宅,即家里。;启箧:打开箱子;竟:整,竟夜,竟日。
【参考译文】
赵普、表字则平,是幽州蓟县人。周世宗在淮河地区作战,宰相范质上奏任命赵普为军事判官。太祖(赵匡胤)曾和他交谈,认为是他个奇才。太祖率兵征伐北汉到了陈桥驿,喝酒后醉卧在军帐里,将士们要拥戴他做皇帝,赵普和太宗推门进来禀告。太祖打着呵欠,伸着懒腰,慢慢起身,而将士们穿戴着盔甲、露出兵刃,吵吵嚷嚷地把太祖拥到军旗下面。等到太祖接受禅让做了皇帝,赵普因为辅佐有功,被任命为 右谏议大夫,并担当枢密直学士。
太祖多次微服私访功臣之家,赵普每次退朝后都不敢穿便服。一天,大雪一直下到夜里,赵普以为皇上不会出来了。过了一会儿,听到敲门声,赵普赶忙出来,见太祖正立在风雪之中,赵普慌忙叩拜迎接。太祖说:“我已经约了晋王了。”随后太宗也到了,在厅堂铺上双层垫褥,三人席地而坐,用炭火烤肉吃,赵普的妻子在旁斟酒,太祖把她喊作嫂嫂。趁机与赵为策划攻打太原。赵普说:“太原阻挡着西、北两面,太原攻下来后,就要由我们来独挡了,不如暂且等到平定各国后,那么太原这样的弹丸棋子大的地方,还能逃到哪里去吗?”太祖笑道:“我的想法正是这样,只是试探一下你罢了。”当初,太祖地位卑微时,赵普跟他交游,得了天下之后,赵普屡次谈起卑微时二人交往中的一些不足之处。太祖性格豁达,对赵普说:“假如在尘土中就可以辨识天子、宰相,那么人人都可以去访求了。”从此赵普不再谈论。
赵普 年轻时熟悉吏事,但没有学问,等做了宰相,太祖经常劝他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次回到家,就关起门来开箱取书,整天阅读。等第二天处理政务,得心应手。他去世后,家里人打开箱子一看,原来是《论语》二十篇。赵普性格沉稳有城府,虽然很爱嫉妒别人,但能够以天下为己任。宋朝初年,当宰相的人大多心胸狭窄、因循保守,赵普刚毅果断,没有能与他相比。
有一名大臣应当升官,太祖一向讨厌他的为人,不答应升他的官。赵普坚决地为他请求,太祖发怒道:“我就是不给他升官,你能怎么说?”赵普说:“刑罪是用来惩治罪恶的,赏赐是用来酬谢有功之人的,这是古往今来共同的道理。况且刑赏是天下的刑赏,不是陛下个人的刑赏,怎能凭自己的喜怒而独断专行呢?”太祖更加愤怒,起身就走,赵普也紧跟在他身后,过了很长时间也不离去,最终得到了太祖的认可。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曹锡宝,字鸿书,上海人。乾隆初,以举人考授内阁中书,充军机处章京。资深当擢侍读锡宝辞。二十二年,改庶吉士。?以母忧归,病疡,数年乃愈。三十一年,改刑部主事。再迁郎中。授山东粮道。上巡山东,召见,命来京以部属用。以大学士阿桂奏,令入四库全书馆自效。书成,以国子监司业升用。
居三年,上以锡宝补司业无期,特授陕西道监察御史。时协办大学士和珅执政,其奴刘全恃势营私,衣服、车马、居室皆逾制。锡宝将论劾,侍郎南汇吴省钦与锡宝同乡里,闻其事,和珅方从上热河行在,驰以告和珅,令全毁其室,衣服、车马有逾制,皆匿无迹。锡宝疏至,上诘和珅。和珅言平时戒约严,或扈从日久渐生事,乞严察重惩。乃命留京办事王大臣召锡宝问状,又令步军统领遣官从锡宝至全家察视,无迹,锡宝自承冒昧。上召锡宝诣行在面诘,锡宝奏全倚势营私,未有实迹,第为和珅“杜渐防微”,乃有此奏。复谕军机大臣、大学士梁国治等覆询,锡宝又承“杜渐防微”语失当,请治罪。下部议,当左迁。上手诏略言:“平时用人行政,不肯存逆诈亿不信之见。若委用臣工不能推诚布公,而猜疑防范,据一时无根之谈,遽入人以罪,使天下重足而立、侧目而视,断无此政体。锡宝未察虚实,以书生拘迂之见,托为正言陈奏。姑宽其罚,改革职留任。”五十七年,卒。
仁宗亲政,诛和珅,并籍全家,乃追思锡宝直言,谕曰:“故御史曹锡宝,尝劾和珅奴刘全倚势营私,家赀丰厚。彼时和珅声势薰灼,举朝无一人敢于纠劾,而锡宝独能抗辞执奏,不愧诤臣。今和珅治罪后,并籍全家,赀产至二十余万。是锡宝所劾不虚,宜加优奖,以旌直言。锡宝赠副都御史,其子江视赠官予荫。”锡宝,一士从子,再世居台省,敢言名。家有瓮,焚谏草,江尝乞诸能文者为诗歌,传一时云。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资深当擢侍读            擢:提拔
B.锡宝将论劾      论:论告
C.诛和珅,并籍全家籍:抄没
D.未有实迹,第为和珅“杜渐防微”第:次第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以母忧归,病疡,数年乃愈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B.驰以告和珅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C.而锡宝独能抗辞独奏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是锡宝所劾不虚失其所与,不知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明曹锡宝是一个谏诤之臣的一组是(?)(3分)
①资深当擢侍读,锡宝辞? ②时协办大学士和珅执政,其奴刘全恃势营私 ③上召锡宝诣行在面诘,锡宝奏全倚势营私,未有实迹,第为和珅“杜渐防微” ④而锡宝独能抗辞执奏,不愧诤臣 ⑤锡宝赠副都御史,其子江视赠官予荫 ⑥家有瓮,焚
A.②③④
B.③④⑥
C.③⑤⑥
D.①②③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曹锡宝因别人的奏举推荐,进入四库全书馆工作。《四库全书》编成以后,朝廷以国子监司业一职来提拔任用他。
B.上海南汇人吴省钦和曹锡宝是同乡,他得知曹锡宝将要弹劾和珅之后,立即将消息告诉了和珅。
C.和珅装模作样地“乞严察重惩”后,立即指示刘全迅速销毁罪证,因此曹锡宝派人到刘全家查看却什么也没有发现,只好承认自己鲁莽轻率。
D.敢于直言的曹锡宝在和珅气焰嚣张、声势凌人的当权时期,挺身而出,弹劾举报和珅,虽然失败,但仍不愧为一个谏诤之臣。
小题5: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6分)
(1)锡宝未察虚实,以书生拘迂之见,托为正言陈奏。
(2)江尝乞诸能文者为诗歌,传一时云。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B
小题4:C
小题5:
(1)曹锡宝没有查清实际情况,仅拿书生拘泥迂腐的见解,假托是合于正道的话来向君王进言。
(2)曹江曾经请擅长写文章的人(关于这件事)写了诗歌,传诵一时。


本题解析:
小题1:第:只是。一词多义:要结合具体语言环境理解辨别,平时要多积累。
小题2:A均为“才”。B均为表目的的连词。C表转折/表递进。D都与后面的动词构成名词性结构。
小题3:①句说他拒绝提拔。②句表明和珅的家奴刘全仗势谋私。⑤句说清仁宗对锡宝的赏赐。
小题4:和珅是在指示刘全销毁证据后,面对皇上的询问时,才装模作样的“乞严察重惩”的,C项颠倒了先后顺序,另外曹锡宝是亲自到刘全家查看的,并非的派人去的。
小题5: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要有得分点意识,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关键字(1) (大意1分,关键词:(1)“察” “拘迂” “托”;(2) “乞” “为” “尝”。
【参考译文】
曹锡宝,字鸿书,上海人。乾隆初年,以举人身份考取功名,被授予内阁中书,担任军机处章京一职。资历深了以后,应当提拔为侍读,锡宝推辞没有就任。乾隆二十二年改任庶吉士。因为母亲的丧事回家,又生了溃烂之病,几年后才好转。乾隆三十一年,改任刑部主事。再次升官担任郎中。被授予山东一职。皇上到山东巡视,召见曹锡宝,让他到京城当做部属使用。因为大学士阿桂的奏举推荐,皇上让他进入四库全书馆贡献自己的力量。《四库全书》编成以后,朝廷以国子监司业一职来提拔任用他。
过了三年,皇上因为曹锡宝补任司业没有期限,特意授予他陕西道监察御史一职。当时协办大学士和珅掌握大权,他的奴仆刘全依仗权势谋求私利,衣服、车马、居室都超出了规格。曹锡宝打算论告弹劾,侍郎上海南汇人吴省钦与曹锡宝是同乡,听说了这件事,和珅此时正随着皇上在热河,吴省钦飞马把这件事告诉了和珅,和珅命令刘全拆掉超出规格的房屋,衣服、车马只要是超出规格的,都隐藏得没有踪迹。曹锡宝的奏章到了后上那里,皇上责问和珅。和珅回奏说自己平时对属下警戒约束很严格,但是或许自己随从护驾在外,奴仆无人管束,逐渐惹是生非,请求严格查办加重惩罚。皇上就命令留在京城处理事务的亲王大臣召见曹锡宝到刘全家去检察查看,没有发现证据,自己承认鲁莽轻率。皇上下诏命令曹锡宝到刘全家去检察查看,没有发到热河当面责问,曹锡宝上奏说刘全依仗权势谋 求私利,但是没有实际证据,自己只是为了帮助和珅杜渐防微,才有这次上奏。皇上又让军机大臣、大学士梁国治等人审察询问,曹锡宝又承认“杜渐防微”的话不恰当,请求给自己治罪。交给相关部门议罪,应当降官贬职。皇帝亲手写了诏书,大意说:“朕平时任用人才,处理政事,从来没有事先猜疑别人心存欺诈怀疑别人不诚信的想法。如果委任群臣百官却不能示人以诚,公正无私,而猜疑防范,根据一时没有根据的谈论,仓促地给别人罪名,使得全天下人重叠着脚站立,斜着眼睛看人,十分恐惧,绝对没有这样为政的。曹锡宝没有查清实际情况,拿书生拘泥于腐的见解,假托是合于正道的话来向君王进言。姑且宽恕他的罪行,改为革职留任。”乾隆五十七年,曹锡宝去世。
清仁宗亲理朝政,诛杀了和珅,一并抄没了刘全的家产,才回想起曹锡宝的直言进谏,下诏说:“先前的御史曹锡宝,曾经弹劾和珅的奴仆刘全依仗权势谋求私利,家财丰厚。那时和珅被治罪后,一并抄没了刘全的家产,发现财产达到二十多万。这样看来曹锡宝所弹劾的没有虚假,应该加以优待奖赏,以表彰他的敢于直言。追授曹锡宝为副都御史,他的儿子曹江也照此封官职。”曹锡宝,是一个读书人的侄子,经历两代就位居台省,以敢于直言进谏而闻名。家里有个饔,用来焚毁谏书的草稿,曹江曾经请擅长写文章的人(关于这件事)写了诗歌,传诵一时。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