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文学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2017年最新版)(十)
2017-07-17 20:43:21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让我们一起奔腾吧》中的选段,回答问题。?
我们结识了。岩石 用大海翡翠的语言交谈 用坦白得像沙滩一样的语言 雪花似的水鸟栖息在我们的肩头 飞去又回来,我们就这样和天空对话 我们结识了。江河 蔚蓝地在黑土地上流过 太阳和星星睡在我们的怀里 闪闪发光,颤动着金碧辉煌的梦 点点白帆像纯洁的姑娘们伴随着我们
1.这节诗歌在结构形式上有何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节诗歌在诗句的排列上让你联想到了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节诗歌写了什么内容?诗句的排列对内容的表达起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这节诗歌采用了图像式的排列方式,语言形式富有建筑美或造型美。 2.叠加的岩石或金字塔。 3.写朋友间的友谊,使人把诗行排列成叠加的岩石状,暗示了朋友间友谊如岩石般坚固。(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14分) 乱世中的美神(有删改) 梁衡 李清照是因为那首著名的《声声慢》被人们记住的。那是一种凄冷的美,特别是那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简直成了她个人的专有品牌,她被当作了愁的化身,而对她的解读又“怎一个愁字了得”。? 其实李清照在写这首词前,曾经有过太多太多的快乐。当李清照满载着闺中少女所能得到的一切幸福,步入爱河时,她的美好人生又更上一层楼。夫婿赵明诚是一位翩翩少年,两人又是文学知己,情投意合。他们二人除一般文人诗词琴棋的雅兴外,还有更相投的事业结合点——金石研究。蜜一样的生活,滋养着她绰约的风姿和旺盛的艺术创造。请看两首词: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教郎比比看。(《减字木兰花》) 金人一锤砸烂了都城汴京的琼楼玉苑,李清照在山东青州的爱巢也树倒窝散,一家人开始过漂泊无定的生活。南渡第二年,赵明诚急病而亡。一个叫张汝舟的人走进她的生活。刚结婚之后张对她照顾得也还不错,但很快就露出原形,原来他是想占有李清照身边尚存的文物。这些东西李视之如命,而且《金石录》也还没有整理成书,当然不能失去。无奈之中,李清照走上一条绝路,鱼死网破,告发张汝舟的欺君之罪,李清照也随之入狱。由于友人帮忙,李只坐了九天牢便被释放了。但这在她心灵深处留下了重重的一道伤痕。一个女人心中爱的火花就这样永远地熄灭了,这怎么能不令她沮丧犯愁呢? 1134年,金人又一次南侵,赵构又弃都再逃。李清照第二次流亡到了金华。国运维艰,愁压心头。有人请她去游附近的双溪名胜,她长叹一声,无心出游: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 已渐入暮年的李清照没有孩子,守看孤清的小院落,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国事已难问,家事怕再提,只有秋风扫着黄叶在门前盘旋,偶尔有一两个旧友来访。她有一孙姓朋友,其小女十岁,极为聪颖。一日孩子来玩时,李清照对她说,愿将平生所学相授。①不想这孩子脱口说道:“才藻非女子事也。”李清照不由得倒抽一口凉气,她觉得一阵晕眩,手扶门框,才使自己勉强没有摔倒。李清照感到她像是落在四面不着边际的深渊里,一种可怕的孤独向她袭来。她茫然地行走在杭州深秋的落叶黄花中,吟出这首浓缩了她一生和全身心痛楚的,也确立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的《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所寻寻觅觅的是什么呢?身为女人,她既不能像岳飞那样驰骋疆场,也不能像辛弃疾那样上朝议事,甚至不能像陆、辛那样有政界、文坛朋友可以痛痛快快地使酒骂座,痛拍栏杆。她甚至没有机会和他们交往,只有独自一人愁。她以非凡的才华和勤奋,又借着爱情的力量,在学术上完成了《金石录》巨著,在词艺上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但是,那个社会不以为奇,不以为功,②连那十岁的小女孩都说“才藻非女子事”。李清照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她只好一人咀嚼自己的凄凉,又是只有一个愁。 随着时代的进步,李清照当年许多痛苦着的事和情都有了答案,可是我们偶然再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的寻寻觅觅的美神。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作者认为甜蜜的爱情激发了李清照的创作灵感也丰富了她的词作内容,从她早期的诗作宛然可见她迷人的风姿。 B.读李清照的词要善于解读她的“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中的“愁”都表达了诗人的“相思之愁”。 C.李清照是婉约派词人,但她也写过一些比较豪放、意境开阔的词作,比如,《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 D.乱世中美神的美,不仅在容颜的美、自信的美,心灵的美,更在于才藻的美、独立不迁的美。
| E、国家不幸诗人幸,多灾多难的乱世成全了李清照,她的作品之所以达到这样的高度,是因为她超越了一己的愁怨,把山河破碎爱巢倾覆的痛楚融入了诗作。 小题2:联系原文,请用几个词(或短语)概括出“怎一个愁字了得”一句中“愁”的内涵。(3分) 小题3:文章第二次提到那个“孙姓女子”,是否重复?请结合具体语言环境逐一分析(2分) 小题4:(1)这篇文章多处运用反衬手法,请写出其中两处。(2分) (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C 小题1:国愁,家愁,情愁,学术著作未成之愁。(只要答到三点就给3分。) 小题1:不重复。 第一次是为了揭示李清照超越时空孤独的缘起。第二次是为了说明李清照的才华不被当时任何人理解。(3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1:(1)①以早年的幸福生活反衬李清照晚境的凄凉;②以世道的艰难反衬李清照的理想美;③以爱情、生活的磨难反衬李清照的心灵美、诗歌美;④以世风“才藻非女子事”来反衬李清照的执著。(2分,只要答到其中两点即可。) (2)通过多角度的反衬,突出了李清照身处逆境,关心国事,仍然进行不懈的艺术追求的坚强品格,使“乱世中的美神”形象更加光彩照人。(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B、“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是家愁、情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中的“愁”包含国愁。C、《武陵春》是婉约词。 小题1:概括“怎一个愁字了得”一句中“愁”的内涵,可以结合文中对李清照经历概括出国愁,家愁,情愁,学术著作未成之愁。 小题1:首先回答出“重复与否”,再答理由,结合“李清照感到她像是落在四面不着边际的深渊里,一种可怕的孤独向她袭来”可得出“第一次是为了揭示李清照超越时空孤独的缘起”,结合“她以非凡的才华和勤奋,又借着爱情的力量,在学术上完成了《金石录》巨著,在词艺上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但是,那个社会不以为奇,不以为功,”可得出“第二次是为了说明李清照的才华不被当时任何人理解”。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技巧”考点,能力层次为E,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此题考查运用反衬手法的妙处。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世界上最早出现律师行当的地方或许是中国。据《吕氏春秋》一书说,春秋早期,郑国就有个叫邓析的人,专门帮人打官司,小案子要人一件衣服,大案子要人一条裤子作为报酬,教人“以非为是,以是为非”,委托人想打赢官司他就有办法让他赢,想让人罪名成立他也有办法使人身败名裂。弄得郑国“是非无度”,郑国的执政大夫子产于是就把邓析杀了。 中国律师出现虽早,可是被禁止的时间也早。儒家以为争讼是件不值得提倡的事,像邓析这样教导人们如何去打官司,为蝇头小利争论不休,是毒化人们的善良天性,必须要予以严惩。后世的统治者继续着这一思路,把这一行当称之为“讼师”,或者叫做“讼棍”,立法严禁。秦汉律严格规定,凡是诉讼活动都必须当事人自行进行诉讼活动,不得有代理人代为办理。除了妇女、老幼、现任或退休官员及士大夫,可以由家人代为出庭应诉,其他人一律都要亲自出庭。 除了直接替人诉讼外,向人传授诉讼的知识更被视为大罪,南宋绍兴十三年敕规定:凡是聚集生徒教授辞讼文书者,处杖一百。并允许告发。再犯者,不得因大赦减免刑罚,一律要“邻州编管”。从学者,各处杖八十。明清律撰写“构讼之书”者,要比照“淫词小说例,杖一百流三千里”,如果是为人写作诉状没有增减情节,真实反映事实的,才是被允许的。 尽管法律如此严禁,可是民间诉讼活动总是需要有人帮助,所以这一行当还是禁止不了的,官府的禁令只不过是把这个行当变成了一种“地下行业”而已。在民间从事诉讼指导的讼师,有不少人是正直的人士,尽力为委托人服务,“受人钱财,与人消灾”,为人们提供必要的法律诉讼知识,颇有点近代律师的作用,不能一概都斥为“讼棍”。不过就总体上来说,讼师的素质确实不高。大多数讼师确实是兴风作浪,惟恐天下不乱的无赖。很多人不顾事实、法律,一味翻云覆雨,颠倒黑白。 由于讼师的名声太臭,到了近代,为了引进西方的法律,在翻译西文中lawyer一词,学者们还是动了脑筋的。日本当初引进西方法律时,把律师翻译为“代言人”,后来又改为“辩护士”。这个译法没有被中国的学者沿用。就想出了“律师”这个词。成书于1879年的薛福成《筹洋刍议》,大概是最早采用“律师”一词的。以后律师一词被普遍接受。民国成立后的不久就公布了第一部律师法律,这样在历史上第一个开业律师被杀两千五百多年后,中国才有了正式的律师。——(摘自《豸的投影》,上海三联书店) 1.下列有关“律师”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邓析是我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专门帮人打官司的专业“律师”。 B.律师是替人们进行诉讼活动的,古代把从事诉讼活动的人称之为“讼师”,?或者叫做“讼棍”。 C.“律师”一词是由西文lawyer一词翻译而来的,翻译时故意避开了“讼师”这个恶名称。 D.薛福成《筹洋刍议》最早采用“律师”一词,以后“律师”一词被普遍使用。 2.下列表述不能说明“讼师”在我们古代遭歧视的原因的一项是(?) A.邓析这个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从事从事诉讼活动的人,为了获得报酬混淆是非,弄得郑国“是非无度”。 B.由于受儒家的影响,后世的统治者认为争讼只是为了为蝇头小利,毒化了人们的善良天性。 C.讼师的行业是一种“地下行业”,我国古代法律上严令禁止专业性的“讼师”的存在。 D.讼师的素质总体上不高,大多数讼师确实是兴风作浪,惟恐天下不乱的无赖。很多人不顾事实、法律,一味翻云覆雨,颠倒黑白。 3.下列理解与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秦汉律虽然规定可以让家人为妇女、老幼、现任或退休官员及士大夫代为出庭应诉,但不允许专业讼师代理应诉。 B.明清律虽规定严禁写“构讼之书”,但允许替人写真实反映事实的诉状,说明此时已经允许讼师公开存在。 C.古代民间不少讼师不能一概认定为“讼棍”,他们为了生活,“受人钱财,与人消灾”,帮助不少需要帮助的人。 D.讼师这个行业在我国古代的漫长时期都戴着恶名,到了近代才为其正名,成为一种正式的行业而存在。
参考答案:1.D? 2.C 3.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城镇化不是给“房地产化”代言 邓海建 ①城镇化是最近最热门的议题,与城镇化相关的提案也最多。全国人大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直言,“参加两会21年,研究城镇化28年,深感今年城镇化最热”。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提“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然而与往年所不同的是,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直指城镇化三大核心问题,即“遵循城市发展规律”、“落实人口城镇化”以及“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并行”,推动城镇化实至名归。 ②中国的新型城镇化,是确凿无疑的大方向。这是世界最多人口的城镇化。仅此观之,正如政府工作报告所言:五年转移农村人口8463万人,城镇化率由45.9%提高到52.6%——中国城乡结构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这种变化得益于两个因素:一是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推动,二是有关户籍等政策逐步调整,公平的“城门”在制度层面逐渐打开。 ③城镇化是中国发展的重头戏。这不仅因为美国城镇化率达到90%、韩国达到80%等现实差距,更因为城镇化背负着扩大内需、拉动增长的重任。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新型城镇化”概念,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把“加快城镇化建设速度”列为2013年经济工作六大任务之一。发改委领导近日更在人大记者会上表示,发改委正会同有关部门编制中国城镇化发展规划,今年如果顺利的话,今年上半年有可能出台。这些信号都表明——新型城镇化已成为新时期的国家战略。 ④城镇化当然要圈地扩容、要盖楼建房,但是,中国的新型城镇化,显然不是房地产化。以城镇化的方向来修复地产股估值等逻辑,显然忽略了以下几层思考。一者,1995年以来,我国城镇化经历了历史上最快的发展阶段,同时也带来一个更令人头痛的问题——市场房价进入快速上涨甚至暴涨期。房价问题的背后,还有以下值得注意的数据:从2000年至2010年的10年内,国内城市建设用地扩张83%,但同期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城镇人口仅增长45%,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速度极不匹配。那么,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积极稳妥”之意,当然在于纠偏类似失衡,在平抑房价的同时,引导地产业理性归位。 ⑤二者,新型城镇化之“新”,就是要区别于“造城运动”,真正将工作重心转移到进城人口权益的市民化上来。有数据显示:全国人户分离的人口为2.79亿人,其中流动人口为2.36亿人。今日中国城镇化的发展速度,恐怕还要再等等“市民化”的进程。换句话说,“城镇化”固然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一个过程,但这种“转化”不仅要有“广度”、更要有“深度”——即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提高城镇化质量,使之健康发展”。 ⑥三者,城镇化固然是农民进城的过程,但这个过程绝不仅仅停留在盖房子层面。社科院发布的蓝皮书称,按照世界城市的发展规律,当城镇化率达到40%—60%的时候,标志着城市进入成长关键期,“城市病”进入多发期和爆发期。此时,继续推进城镇化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因此,即便是硬件而言,我们更需要对城市交通、环境、社会等方面统筹安排,还得考量城市群内部的协调发展问题。 ⑦真正的城市化,或者说我们吁求的新型城镇化,正如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主任慕海平所言,不仅要有“人口的城镇化”,更应是产业、人口、土地、社会、农村五位一体的城镇化。城镇化不是给“房地产化”代言。 (2013年03月09日 ?人民网) 小题1:“城镇化”成为今年两会最热门议题的原因是什么?请分点概括。(4分) 小题2:新闻评论是新闻体裁的一种,又与传统的新闻文体有明显的不同。新闻评论在表现新闻事实上有什么优势?请结合文本分析。(5分) 小题3:作者以“城镇化不是为房地产化‘代言’”为标题的意图是什么?你认为“城镇化”应该为什么代言?(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中国城乡结构发生了历史性变化。②我国城镇化水平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水平。③背负着拉动增长的重任。④是新时期的国家战略(是中国发展的重头戏)。⑤出现了发展不均衡的问题。⑥市场房价快速上涨甚至暴涨。⑦“市民化”的进程跟不上城镇化的发展速度。⑧“城市病”进入多发期和爆发期。(每点1分,表达要准确简略,过多照抄原文扣1分。) 小题2:示例1.①新闻要求客观地反映现实,一般不掺进作者的观点。而新闻评论观点鲜明,有明显的主观倾向性;②作者在文中旗帜鲜明地表明“城镇化不是给“房地产化”代言”,③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城镇化过程中房地产化的错误倾向,同时起了监督舆论、引导舆论的作用。 示例2.①新闻以报道当前事件为主,而新闻评论的材料既有当前,又可以有史料等;②作者在文中用了充分的数据和历史资料,说明了城镇化过程中,城市用地扩张远高于城镇人口的增长,③使读者对新闻事件有更清晰的认识,有理有据地指出了问题的症结,有助于“房地产化”问题的解决。 示例3.①新闻报道要求简洁,而新闻评论篇幅较长;②作者分三点分别对城镇化过程中的问题做了详细的分析,③帮助读者正确认识这一新闻事实。 小题3:(1)作者以“城镇化不是为房地产化‘代言’”为标题,意图是:①表明了文章的中心——针对的是当下错将“城镇化”往“房地产化”方向发展,以致出现的房价上涨过快的现象,②提出明确的观点态度,③从而吸引了读者的关注与思考。 (2)①城镇化应该为进城人口的权益代言,②为城市群内部的协调发展代言,③为建设以人为本的现代化新型城市代言。
本题解析: 小题1:答案在第一、二、三自然段中,需要学生能从中概括归纳出问题的答案。 小题2:答出“不同点”3分,其中“新闻特点”1分,“新闻评论特点”2分;结合文本1分;“好处”1分,考生答出其他的特点,只要言之成理也可以。 小题3:答出标题意图4分,其中指出针对的对象2分,提出明确的观点态度1分,吸引读者1分;第二个问1点1分,任答两点2分。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小题。 素面朝天毕淑敏 迟子建 ①齐耳短发,白皙红润的脸色,善意的双眸,黑色圆口拉带布鞋,白底带着蚕丝一样细的黑纹棉布夹克,这就是毕淑敏就读鲁迅文学院时留给我的印象。她在装束上那么普通,走在大街上,你确实很难想象她就是以《昆仑殇》享誉文坛的作家毕淑敏。她钻入菜摊儿,站在公共汽车站牌下,跻身于商场等等,确实与别的妇女相差无二。这也就是毕淑敏的平常,同时也是不平常之处。我常常觉得,那些装束上很前卫,言谈举止很新潮的女性,其骨子往往却是计较、琐碎、世俗的;而装束庄重、言语谦和的知识女性,其灵魂深处才真正拥有对世俗生活的批判力量,对艺术探索的执着和标新立异。 ②谦和的毕淑敏在研究生班里是一个热心肠的人。身为医生的她,对待同学们各种身体不适的咨询总是显得那么有耐心,而且还积极地带一些药送给同学。她总是笑微微的,雍容大度,从未听说她与谁隔阂或者给谁难堪过,可以想见她良好的修养和出色的心理素质。我曾暗自勾勒过毕淑敏的晚年形象,一个慈祥的胖老太太坐在环绕着花草的庭院里,她是坐在藤椅里的,眯缝着眼,在享受滋润的太阳。她膝下儿孙满堂。毕淑敏是个有福之人,因而会有这么理想的晚年。不是什么人都可以让我们能联想到晚年的,而你一望毕淑敏,便知这个来自雪域高原的人会有一个洗尽铅华、归于平淡的美好晚年。 ③算起来,与毕淑敏在研究生班三年同窗的交往是极为有限的。真正交往却是在毕业之后。虽然这时也较少见面,但电话却成了联络情感、交换创作想法的好方式。我只要去北京开会,总要和她联系一下,彼此聊天,谈身体,谈现状,谈未来,谈创作,等等等等,总有说不完的话题。记得一九九七年盛夏我从美国回到北京,当夜毕淑敏来看我,提起不久前有一个国际性学术会议在纽约召开,邀她前往,而会期只有三天。毕淑敏说她决定不去了,理由是刚到那里时差还没倒过来,就得登机返程。毕淑敏笑言:“美国搁在那儿,又跑不了,以后再说吧。”这是我印象中的毕淑敏说过的最豪迈最幽默最有寓意的话了。把它套用她的文学观,我想也一样适合。那便是从容、不急不躁、自信和有耐性。 ④毕淑敏的生活经历我想很多热爱她的读者比我还要熟悉。她出身于一个高干家庭,青年时代到了西藏当兵。毕淑敏是个飒爽英姿的女兵。然而在雪域高原上,恶劣的气候对女兵来讲怎么说都是一种摧残。然而她挺下来了,不仅挺了下来,还将这种苦难变成了巨大的精神财富,使经过了净化的灵魂得以在京城无边的烟尘和喧嚣之中,流淌出那么多有关西藏、有关生与死的凄美故事。苦难之于人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一种是对生活永久的怨艾和变本加厉的报复,一种则是对生活的珍惜和积极的不遗余力的创造。毕淑敏属于后一种,她用自己的笔,使那片雪域成为我们心中永远的梦想和圣地,而不是埋葬之地。 ⑤毕淑敏的创作是勤奋的。她有一些脍炙人口的中短篇小说为我们所熟悉,最近她的长篇处女作《红处方》又引起轰动,我打心眼里为她高兴。我婚后在大兴安岭休闲的一段日子里,正赶上各有线台在播放《红处方》,于是每日很守时很积极地坐在电视机前观看。可惜的是电视剧的《红处方》拍得不尽如人意,还是读原作的感觉更好。这也就是很多作家在把自己喜爱的作品改编权交与影视单位后,总有些惴惴不安的原因。那滋味就像把爱子送人了,不知道他摊得摊不上个好人家而牵肠挂肚。好在连最普通的读者都知道这个简单的道理:要想真正了解和判断一个作家,还是去读她的作品。 小题1:毕淑敏是享誉文坛的知名作家,在本文作者的眼中,她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文章开头部分的外貌描写有怎样的特点和作用?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文中有多处议论性的语句,请选一句进行赏析(答题时说出第几段哪一句即可),并谈谈作者议论的意图。(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①装束普通;②谦和热心;③从容自信;④珍惜生活;⑤积极创造;⑥坚韧乐观;⑦创作勤奋。(答出5点即可) 小题2:用白描的手法,写出了人物的外貌特征,短发、布鞋的普通装束,表现人物外表上的平常,更表现了其内心世界的不平常。“白皙红润的脸色,善意的双眸”的肖像描写表现了人物谦和热心、善良、从容自信的性格。 小题3:如第4段第6句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深入挖掘和表现人物内在的精神世界(需结合所选的语句就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世界方面稍加分析)。议论性的语句有利于更深层次地表达作者对人物的认识(或:更有利于读者深入地认识作家笔下的人物)
本题解析: 小题1:她在装束上那么普通,确实与别的妇女相差无二。这也就是毕淑敏的平常,同时也是不平常之处。谦和的毕淑敏在研究生班里是一个热心肠的人。她总是笑微微的,雍容大度,有良好的修养和出色的心理素质。从容、不急不躁、自信和有耐性的人。生活的珍惜和积极的不遗余力的创造的人。创作是勤奋的。 小题2:用白描的手法,写出了人物的外貌特征,她在装束上那么普通,确实与别的妇女相差无二。这也就是毕淑敏的平常,同时也更表现了其内心世界的不平常。肖像描写表现了人物谦和热心、善良、从容自信的性格。雍容大度,有良好的修养和出色的心理素质。从容、不急不躁、自信和有耐性。 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3:说明选择语句,仔细分析其是否运用修辞,结合所选的语句就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世界方面稍加分析,议论性的语句更有利于读者深入地认识作家笔下的人物。
本题难度:一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