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世界遗产公约规定,世界遗产所在地国家必须保证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世界遗产的功能,第一层是科学研究,第二层是教育功能,最后才是旅游功能。目前很多地方都在逐步改正,但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从这段文字我们不能推出的是()。
A.世界遗产所在地国家应该妥善保护世界遗产
B.世界遗产最宝贵的价值是其科学研究价值
C.目前仍有不少违反遗产公约的行为存在
D.所有世界遗产所在地国家都过分注意其旅游功能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析:
D项“所有”与文章“目前很多”相矛盾,故选D。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这个世界的音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我们面临的问题之一,是随着我们生活在一起越来越拥挤,我们的通讯系统越来越复杂,我们彼此发出的声音变得更像噪声,是偶然的或无关紧要的,我们很难从这噪声里选择出有意义的信号来。当然,原因之一,是我们似乎不能把通讯仅限于携带信息的、切题的信号。假如有任何新的技术来传播信息,我们好像一定会用它来进行大量的闲聊。我们之所以没有灭顶于废话之中,只是因为我们还有音乐。
使人聊以慰藉的是,听说较新的学科生物声学须得研究别的动物相互发出的声音中存在的类似问题。不管它们有什么样的发声装置,大多数动物都要发出大量含糊不清的嘟哝声。需要长期的耐心观察,才能把那些缺乏句法和意义的部分加以剔除。为保持聚会进行而设计的那些无关紧要的社交谈话占了主导地位,大自然不喜欢长时间的沉寂。
然而总有一种持续不断的音乐潜在于所有其他信号之下。白蚁在蚁穴中黑暗的、发着回响的走廊里用头部敲击地面,彼此发出一种打击乐式的声音。据描述,这声音在人的耳朵听起来,像是沙粒落在纸上,但最近对这种声音的录音进行的摄谱学分析显示,在这敲打声中,有着高度的组织规律。这敲击声以有规律的、有节奏的、长度不同的短句出现,就像定音鼓部的谱号。
某些白蚁有时用上鄂的颤动来发出一种很响的、高音的咔嗒声,10米之外都能听见。费这么大的力气来制造这样一个音符,其中一定有紧急的意义,至少对发音者是这样。发出这样的大声,它必顺猛力扭动身体,以至于让反冲力把它弹到两三厘米的空中。
蝙蝠必须几乎连续不停地发出声音,以便借助声纳来察知周围所有的物体。它们可以在飞行时准确地发现小昆虫,并像有导向装置一样准确无误地向喜欢的目标快速前进。有这种高超的系统来代替眼睛的扫视,它们必定是生活在一个常伴有工业声、机器声的蝙蝠的超声世界里。然而,它们也彼此交流,也发出咔嗒声和高调的问候。另外,有人还听见,它们在树林深处倒挂身体休息时,还发出一种奇异的、孤凄的、清脆如铃的可爱声音。
1、对“我们面临的问题之一”中“面临的问题”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随着通讯系统的复杂,我们发出的声音越来越嘈杂。
B、由于“声音”的嘈杂,一些有意义的信号我们很难从中选择出来。
C、我们在通讯中所传递的信号并非全部是携带信息的、切题的。
D、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之一是人口的不断增长,生活空间变得越来越拥挤。
2、对“大自然不喜欢长时间的沉寂”一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大自然中短暂的沉寂是可以的,但长时间的沉寂就会令人恐惧。
B、自然界中需要对生物改进发声装置,过滤那些含糊不清的嘟哝声。这时就要有短暂的“沉寂过程”。
C、大自然中虽然存在着令人厌烦的“嘈杂”声,但生物的发声是必须的,有些还非常可爱,所以完全摒弃“声音”是绝对不行的。
D、因为自然界中的生物在树林深处倒挂身体休息时,还发出一种奇异的、孤凄的、清脆如铃的可爱声音,所以我们不能禁止生物休息。
3、下列说法中与文章内容不完全符合的一项是(?)
A、白蚁发出的打击乐似的声音有着高度的组织规律。
B、白蚁为表达一种紧急的意义可以通过上鄂的颤动来发出一种很强大的声音。
C、蝙蝠为察知周围所有的物体必须几乎连续不断地发出声音。
D、白蚁只有在蚁穴中黑暗的、发着回响的走廊里用头部敲击地面,彼此发出一种打击乐式的声音。
4、下列根据文章内容所作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为了利用声音来进行大量的闲聊,必须通过新的技术来传播信息。
B、要从动物都要发出大量含糊不清的嘟哝声中剔除那些缺乏句法和意义的部份,需要我们人类长期的富有耐心的观察。
C、蝙蝠用连续不断地发出声音来代替眼睛的扫视,目的是用来准确无误地发现小昆虫。
D、蝙蝠只有在进化中配有一定的导向装置才能在飞行中准确地发现周围的一切小昆虫。
参考答案:1、A
2、C
3、D
4、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河边的女子
修祥明
这是一个夏日的早晨。天亮得透透的了。日头还没有露脸。女子坐在河边的石蓬上洗衣裳。衣裳有一大堆——爹的、娘的、她的,还有仨门帘、俩被单、三块枕巾、一条线毯。没有云,也没有风,天蓝得像一湾清水似的。女子把一大堆衣裳泡湿和打上肥皂后日头才从天边冒出了一小块儿来。那红红的一小块日头;像早起化妆的女人剩在那里的一堆胭脂似的。如果那真是一堆胭脂,她会不惜脚步和力气,回家拿一个雪花膏瓶子把它装起来。从河边到天边,看起来只有一两里地那么远,喝碗水的工夫就能走过去。但她明白,不用说这一辈子,就是再活一辈子,她日夜不停地走,也走不到天边。走不到那日头的身旁去。一群喜鹊飞了来。它们呼啦着翅膀在她的头顶转了一圈,然后在河南沿的两棵柳树上落下来。是五只吧?她数了数,是五又。数着喜鹊,她擦了擦前额上的汗,把贴在脸上的几根头发理到头上去。这群喜鹊住在她家天井的那棵老槐树上。喜鹊没有忧愁,成天价快快乐乐的。只要它们愿意,可以长久地在她家里住下去。但她却要走了,马上要嫁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去。日头又往上冒了二扁指。日光洒下来,河面上像漂着一层厚厚的、闪亮的蜂蜜似的。再过一集,她就要嫁到离村五十里远的南镇去。喜鹊能跟着飞去吗?喜鹊把两棵柳树的柱条压得摇摇晃晃,喜鹊也跟着摇晃着,似要闪下来,却又那么牢靠地立在上面。爹娘对这门亲事很满意,但她真要走了,他们又舍不得了。一群小鱼游到她身前的水面上来。这些日子,爹天天喘粗气。小鱼像线一样细、针那么长,粗一看,像一包针撒在水面上还没沉下去。那天,她和女婿去登了记,回到家,爹拿着那个登记证手抖,胳膊也抖,脸上的肉一揪一揪,嘴搅别来搅别去却说不出话,倒是落下一串比豆粒还大的热泪来。两棵柳树的枝条刚要停下来,喜鹊们跳来跳去又把它们弄得摇摆起来。喜鹊们来回晃着,像荡秋千似的。它们是特意找这种享受的吧?小鱼下面有一条大鲫鱼,比她家水瓮里的那条还大哩。娘对她是另一种疼法和牵挂。鲫鱼吃小鱼吗?娘一天到晚说,女曼,你爱吃什么就说,我一样样做给你吃。今早晨,娘在家里熬小米稀饭,烙锅饼,还蒸了一盘小咸鱼。娘说,女曼,我给你做不了几天饭吃了。大半个日头冒了出来。一只喜鹊落到河套的草丛里。是只老喜鹊,小喜鹊们应该叫它娘。娘还说,女曼,等你走了,我会几天几夜困不着觉、吃不下饭。这句话最让她动心。那四只喜鹊也落到草丛里,几只白色的蝴蝶被撵飞了。娘说,你是我身上掉下的一块肉,一下子走了,我怎么受得了?蝴蝶飞到一片苦菜花上,采着花粉,亮着翅儿。说完了,娘两个就搂到一起哭。她说,娘,我也不想走,让我在家里帮着您干两年活吧。这时候,娘就止住哭,抹着哭红的眼圈说,你已经二十五了,该走了,再不走,就像霜打的韭菜那样不值钱了。娘叉给她擦着眼窝说,咱两个这是哭的啥,你出嫁该欢喜才是,你要是嫁不出去,我才害愁呢。喜鹊们高抬着头,大张着嘴,似在甜美地喝着湿鲜的空气。又似在抢着吃香喷喷的阳光哩。小鱼游向哪里去了?鲫鱼还在那里悬着。本来,她不想嫁到那么远的地方去。五十里地,没有一天的工夫,是难回来一趟的。那几只蝴蝶越过河面朝她飞了来。水面上蝴蝶的影子像一群小鸟飞着的样子。去年秋,她差点和东庄的那个小伙定了亲。定亲前的那个晚上,小伙子约她到河边来见面。当时,两个人也坐在这块石蓬上。那时河水没有这么深。小伙子的个头、身架和家境都不错,就是动手动脚的这个德行她看不中。女孩子不是一个耍物,也不是一件家什,不该碰的时候是万万碰不得的。喜鹊们并排着到河边来喝水。喝一口,咂一咂嘴,好像这是世界上最甜的河水似的。那天晚上,小伙子的毛病又犯了。可能他认为第二天就要定亲了,所以比前几次更撒野,以至于把她衬衣上面的那个扣子弄了下来。喜鹊们喳喳地叫着朝村里飞了去。第二天,她让娘把所有的彩礼退了回去,这门眼看要成的亲事就这么拉倒了。小鱼们又游了回来,只更少了一些,但离水面更近了。过了没几天,后屋的二婶子给她扯上了南镇上的这门亲。这个女婿——可以叫女婿了,登记了嘛。女婿真老实,到现在连她的手都没拉一拉。日头升到柳树梢上来,像个红灯笼一样俊美耐看。其实他不碰着俺,俺也是他的。到7结婚那一天,一个清清白白的俺全是他的了……羞煞了,羞煞了。喜鹊又飞了回来。这遭,它们没有落到柳树上,而是在她的身旁转圈儿。喜鹊通人性,它们是来叫她回家去吃饭。正好衣裳洗完了,她端起衣裳往家走,喜鹊们前呼后应着她,喳喳地叫着,像她的一群姊妹似的。 ?
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这篇小说没有故事情节,它主要是通过展现在读者面前的一幅幅色彩艳丽多变而又充满动感的画面和人物的心理活动来表现人物的。 ?
B.从“爹拿着那个登记证手抖,胳膊也抖……落下一串比豆粒还大的热泪来”的描写来看,“女子”的父亲是不希望她马上出嫁离家的。 ?
C.小说对女子没有详细交代,只知道她叫“女曼”;对她生活的场所也没有交代,只写她在河边洗衣服,这一切都说明了她生活环境的封闭落后。 ?
D.“日头升到柳树梢上来,像个红灯笼一样俊美耐看”,这种喜庆洋溢的景物描写明显是在象征她对也嫁的满意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
E.小说在表达上采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一边叙述女子即将出嫁的事,一边对女子出嫁前的矛盾心理、对父母割舍不开的情感加以议论。 ?
2.“日头”“目光”的描写在小说中具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小说中的“女子”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小说的写法很特别,在写女子时还写了喜鹊、小鱼、蝴蝶等。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D ?
2.①具有线索作用,女子洗衣服及同时伴随的心理活动是由“日头还没有露脸”到“日头升到柳树梢上来”几个时间段来步步推进的;
②具有衬托作用,“日头还没有露脸”,女子就来到河边洗一大堆衣服,衬托出女子的勤劳;
③具有象征(或比兴)作用,把洒在河面上的日光比喻为蜂蜜,把日头比喻为俊美耐看的红灯笼,象征女子的甜美的心情。
3.①她是一个勤劳的女子,这从她日头还没有露脸就坐在河边的石蓬上洗衣裳和出嫁前还想再帮娘干两年活可以看出;
②热爱生活,孝敬父母,从她对父母的态度和父母对她的疼爱可以看出;
③自尊自爱,具有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情操,从她的退了先前的亲事和对要与之结婚的小伙子的满意可以看出。 ?
4.从总体上看,对人物起到了一种烘托的作用。
①把人物置身于一幅幅充满生机的精美图画中,烘托出入物的内心世界,使读者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②使原本静止的画面、孤单的一个人,因为有了喜鹊等的活动而生动活泼起来,使场面充满了活力,使舒畅的心情和美好的自然景物浑然一体;
③以景物象征(比兴)女子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喜鹊母子的和谐也象征着女子与父母之间的和谐。(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文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题目。
一棵葫芦爬过墙
吴德欣
①那还是我们家住在乡下的一段日子。乡政府被叫做“人民公社”,几十个庄子上的男女老少一律叫“社员”,他们去供销社购物,到邻居家赊粮,手里用的工具是一只干瓢。比如,买一瓢盐,用一瓢鸡蛋换回烟酒糖茶,或借一瓢玉米面。这里实在有必要提一下,就是被借的那户人家,即便自己揭不开锅,只要罐底能刮出来多少就借给人家多少,是毫不含糊的。而还粮的社员总要比先前多出来一个“牙印”儿。细看那些出出入入的瓢儿,有的竟用细麻绳密密实实地补缀起来。可见当时物资的匮乏,经济的拮据及贯穿其中的亲情。
②我家的水瓢有时候要被我拿出去装沙玩,在稻田里戽水捉泥鳅。损坏了,我就会把它往家里一丢,再狼狈不堪地躲到外面,甚至一天都不敢露面。坏了的水瓢也会被我妈用针线补起来。可用它舀水,就会看见一道水流顺着裂缝滋滋地冒出。这样坚持用了一个秋天和一个冬天,春暖花开的时节,母亲在墙根栽下了一棵秧苗,我们就经常给它浇水,上一点鸡粪,一心盼着它快快长大。
③一只葫芦能开两只瓢,用来舀水做饭,淘水浇地的叫水瓢;用来盛粮盛盐的叫干瓢,它们是孪生的姐妹,灶前灶后家里家外地忙活着,为老老少少理家过日子。我们家的葫芦不负众望,藤秧沿着墙体越过了墙头,今天墙这边开花,后天就在墙那边结纽了。隔几天,我就攀着青砖看见它在墙外一天大似一天。我对妈说,要不要把藤秧扯过来?我妈说,强扭的瓜不甜,它愿那样随它去。妈还号召我们勤浇水多施肥,我们不懂,发了一些怨言。因为一墙之隔是公社的大院,那边也住了一户人家,况且他们顺着葫芦秧搭了一个凉棚,那只葫芦就吊在中央滋意地生长。时隔多日,我又看见那只葫芦被草绳编织的网子揽底兜住。他们是不是要占为己有?当我把这个想法当众说出,妈就用竹筷敲起我的头颅,说我的心眼只有针鼻儿那般大。我心想,等着瞧吧,看咱一家瞎忙乎个啥劲儿?!
④秋来了,霜降了,葫芦架也蔫了,墙那边的葫芦落到了咱家。当时我真怀疑世上还会有这事?那天我放学回家,看见院子的石板上放着一个硕大无比的葫芦头,橙黄橙黄的,是眼睛为之放亮的那种。妈请木匠沿中线一剖两瓣,葫芦籽放在窗台上晾着像灿灿的玉米。妈说,留下来做种子,待来年清明多种几棵。锯开的葫芦就成了两只瓢,放在一个人的家里做干瓢当水瓢自然很好,妈偏偏把另一只瓢给墙那边的人家送去。我们说凭啥?妈说,不为啥,就是谢人家。咱埋下的秧苗长出的藤秧,咱浇下的水施上的肥,到头来还要谢谁?妈的举动让我们成了闷葫芦。妈说,我们是一伙子青皮还没有熟透,只有等长大了才懂。
⑤那孪生的两只水瓢,就有一只留在了墙那边的一家,它们像姐妹俩一样经常见面。我们家摘了豆子就会用它盛了送过去;那户人家打了一瓢红枣也会送过来。因为一只葫芦我们两家像亲戚一样走动。
⑥还是妈说得对,长大了才能明晓事理。假若那户人家不闻不问,要么被小孩子糟蹋,要么长成歪七扭八的模样。要是他们占为己有,你又有什么办法呢?总不能为了一只葫芦以命相拼吧?那时的生活捉襟见肘,可人的心胸宽厚,心眼儿出奇的好。可现在倒好,生活富足了,人的心地倒狭窄了,为了鸡毛蒜皮的丁点儿事争来争去,不是打得狗血喷头就是动辄对簿公堂。正像一只掏空的葫芦,能装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灵丹妙药,也能灌夺财害命的“麻拂散”,关键要看我们的个人内心,是红籽还是黑籽。
⑦因为眼见一些龌龊,使我想起了一棵爬过墙去的葫芦,那些美妙的往事纷至沓来,使我激动不已。谨以此文,牢记心中。
(2008年1月26日《农民日报》)
小题1:第①段画线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2:简要概括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出了那时的人“心胸宽厚,心眼儿出奇的好”的。(6分)
小题3:有人认为第⑦段是画蛇添足,删去更佳,你认为呢?请说明理由。(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一只只不值钱的瓢竟要认真补缀, 表现了当时物资的匮乏,经济的拮据。(2)为下文写我家的水瓢坏了,母亲在墙根栽下了一棵葫芦秧苗等事作铺垫。
小题2:(1)即便自家揭不开锅,也爽快从罐底刮出来全部余粮借给人家,而还粮的总要比先前多一点。(2)不图任何回报,仔细帮邻居照顾爬过墙来的植物;(3)知恩图报,与帮助自己的邻居分享仅有的一点物资。(4)邻里之间没有隔阂,礼尚往来,其乐融融。 (6分)
小题3:示例一:删去更佳。文章第⑥段已经对前文进行了总结,通过今昔对比,突出了文章的主旨:歌颂物质贫乏的年代里人们的宽厚、友善以及和谐美好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批判富足的今天人心的狭窄与丑陋;并且,用哲理句“正像一只掏空的葫芦,能装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灵丹妙药,也能灌夺财害命的‘麻拂散’,关键要看我们的个人内心,是红籽还是黑籽。”结尾,给人留下思考的空间,再加上第⑦段就显得画蛇添足了。
示例二:保留更好。文章第⑦段点明写作的意图,批判“龌龊”的今天,追忆歌颂美好的往昔;并且,用“使我想起了一棵爬过墙去的葫芦”在篇末点题,与文章开头相照应,使文章结构完整。
本题解析:
小题1:句子的作用一般从思想内容上和结构形式上去思考。本题两个要点,每点2分。
小题2:凡是能表现人物“心胸宽厚,心眼儿出奇的好”内容都作适当的概括,提炼成要点。本题共4点,每点2分,答对3点满分。
小题3:这是一道探究开放性题。一般两说皆可,但在做题时一般顺着作者的思路答题较稳妥。在组织答案上,观点明确1分,结合文本说出2条理由得4分。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并完成下面的题。 ?
留存至今的古镇,是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活化石。古镇大多有独特的建筑风貌、街巷格局和有关的民间传说。古镇保留了旧时代的生活痕迹,徜徉在古镇老街,可以发思古之幽情。古镇延续着的城乡商品交流,构成了中国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一环。古镇往往是中国文化主要的传承所在,也是文人荟萃之地。古代著名书院和藏书楼大都位于宁静又不失文化氛围的集镇,许多著名学者文人也都生长在古镇的小巷中,名人故里成了世人瞻仰的胜地。中国民俗文化保留最多、展示最集中之地,也是介于城乡之间的集镇。古镇上逢年过节的祭祀,庙会和迎神赛灯的游行,婚丧喜事的筵宴,都反映了民俗传统的绵延赓续。随着人口增多和各项事业的发展,一些古镇在改造中填河扩路,建设现代化住宅小区;有的为了大造商业街扩建名人故居,而把居民搬迁一空;有的过度开发旅游,甚至建起了大型游乐场。这就造成一些古镇特有的情韵不复存在。
1.从材料看,古镇一般有什么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说说应当如何保护古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有历史建筑(“独特的建筑风貌”、独特的建筑格局),是城乡商品交流之地(城乡经济交流场所、城乡商品交流中心),有文人遗迹(出过许多文人学者、有文化遗存、有“书院和藏书楼”),保留了民俗(有祭祀、庙会等民俗)。
2.要珍惜文化遗产,保留占镇原有的建筑风貌(不能改变建筑格局);保留古镇的居住功能;修复名人故居宜修旧如旧;有序地、适度地开发旅游(防止过度商业化)。(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