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强化练习(2017年练习版)(四)
2017-07-17 20:46:52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冰冻圈变化对亚洲和我国的水安全有突出影响。我国冰冻圈作用区是亚洲10条大江、大河(长江、黄河、塔里木河、怒江、澜沧江、伊犁河、额尔齐斯河、雅鲁藏布江、印度河、恒河)的源区,冰川、冻土和积雪对这些江河水资源的形成与变化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冰川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表现为:短期内,冰川的加速萎缩可导致河川径流增加,随着冰川的大幅度萎缩,势必引发河川径流的持续减少,不仅减少水资源量,更使冰川失去对河川径流的调节作用,导致水资源生态与环境恶化的连锁反应,进而影响人类发展。
  冰冻圈维系着我国西部高寒和干旱区生态系统的稳定。以冰川、冻土和积雪为核心要素构成的我国冰冻圈系统对高寒和干旱区生态系统有重要影响。冰川变化影响寒区和干旱区河川径流、湖泊湿地等水域的变化,通过水循环的改变,影响生态系统的变化。由于冻土分布面积广阔,冻融过程中的水量、能量循环对水文、生态和气候的影响十分显著。
  冰冻圈是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变化对我国及周边地区的气候有重要影响。冰冻圈作为冻结的水体,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气候变化影响冰冻圈的变化,反之,冰冻圈通过其反照率、温室气体源汇、气溶胶等作用影响气候变化。冰冻圈的扩展或萎缩会导致参与局地、区域或全球能水循环的能量和水量减少或增加,并伴随着能水平衡的改变使其与气候、水文、环境和生态等之间产生一系列相互作用。
1.下列对第一段有关内容的解读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冰冻圈变化对我国的水安全有突出影响,因为我国冰冻圈作用区是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的源区。 B.冰冻圈对水的影响,是指圈内冰川、冻土、积雪对江河水资源的形成与变化的影响。
C.冰川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首先是导致河川径流增加,然后是引发河川径流持续减少。
D.河川径流的持续减少意味着冰川失去对河川径流的调节作用,将导致水资源一生态与环境恶化的连锁反应。
2.下列说法支持“冰冻圈维系着我国西部高寒和干旱区生态系统的稳定”的一项是(? ) A.冰川、冻土和积雪对江河水资源的形成与变化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B.冰川变化影响寒区和干旱区河川径流、湖泊湿地等水域的变化。
C.我国的冰冻圈系统是以冰川、冻土和积雪为核心要素构成的。
D.冰冻圈是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及周边地区的气候有重要影响。
3.下列不属于对冰冻圈作用的阐释的一项是(? )
A.冰冻圈变化对水安全有突出影响。
B.冰冻圈作用区是大江、大河的源区。
C.冰冻圈维系生态系统的稳定。
D.冰冻圈是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答案:1.C
2.B
3.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基因检测可预知秃顶几率
那些担心自己过早失去头发的年轻人现在不必再紧张地盯着家族中秃了顶的亲人发呆了,只需进行一次DNA检测,他们就能知道自己在40岁前秃顶的几率究竟有多高。
总部设在加利福尼亚州的“头发DX”公司发明了这一检测方法。该公司说,通过寻找95%的秃顶人士都拥有的一种基因变体便可以预知受检测者过早秃顶的几率。如果在检测中发现了这一基因变体,那么便有60%的几率在40岁前秃顶。该检测还可辨别另一种不太常见的基因变体,如果拥有这一基因变体,那么受检测者就有85%的几率不会在40岁前秃顶。
人们可以采取自己脸颊内侧的物质做DNA样本寄往该公司进行检测,该公司会将检测结果寄回,结果中包括受检测者头发的所有细节。这一检测于今年1月推出,收费149美元,可通过“头发DX”公司的网站进行,一些医生的办公室也可进行这一检测。
该公司总裁安迪?戈伦说,目前市面上99%治疗秃顶的产品都是骗人的,DNA测试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扎实可靠的依据,可以知道应该在什么时候、怎样治疗掉发问题。戈伦说:“我们的检测提供了科学依据,消费者喜欢这一点。”
对这一检测的可信度持怀疑态度的哥伦比亚大学基因工程学副教授安杰拉?克里斯蒂亚诺说,目前还很难确定导致秃顶的原因,因为目前已经发现的与掉发有关的基因少之又少。
她说,虽然“头发DX”公司对导致掉发的一种基因变体进行了分析,但仍有许多其它尚不为人知的基因变体在决定秃顶的问题上起了重要作用。
克里斯蒂亚诺说:“只挑出一种基因的做法有点武断。不过其他能做的事情的确很少。如果我们不知道起作用的另外10种基因是什么,就很难知道这种基因究竟起多大作用。”
美国掉发协会创始人斯宾塞?科布伦承认,这一检测并不完美,但该协会对这一检测提供了支持。
科布伦说:“人们一般要等到已经出现了秃顶的征兆时才会采取措施,但如果知道自己的基因注定要掉发,就可以提供一个要保护好自己头发的理由。”
(据2008年3月3日《今日美国报》报道)
小题1:下列关于基因检测预知秃顶几率检测法的表述无误的一项是(?)(3分)
A.这种检测方法是总部设在加利福尼亚州的一家公司于今年1月发明的。
B.这种检测方法可准确预知一个人在40岁前是否秃顶。
C.这种检测方法规定受检者采取自己脸颊内侧的物质做成DNA样本。
D.这种检测方法可通过该公司的网站或一些医生的办公室进行。

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头发DX” 公司提出的基因检测法原理的一项是(?)(3分)
A.秃顶是基因变体造成的,通过寻找95%的秃顶人士都拥有的一种基因变体便可以预知受检者过早秃顶的几率。
B.如果在检测中发现了该公司找到的那种影响秃顶的基因变体,那么受检者就有可能在40岁前秃顶。
C.该检测还可辨别另一种不太常见的基因变体,该变体抑制着秃顶的发生。
D.如果受检者拥有他们辨别出的那种不太常见的基因变体,那么在40岁前就不大可能秃顶。
小题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基因检测法是目前预知秃顶几率最完美的检测方法,因而会受到消费者的喜欢。
B.从分析基因着手,有可能找到秃发的真正原因,从而找到治疗秃顶的办法。
C.因为没有找到秃顶的真正原因,目前市面上治疗秃顶的产品都是无效的。
D.家族中有秃顶亲人的年轻人担心自己也会秃顶,主要是因为秃顶是可以遗传的。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错误项多数属于“表述不准”类错误。A项中“今年1月发明的”有误,原文是说“这一检测于今年1月推出”。B项“准确预知”有误,原文是说“能知道自己在40岁前秃顶的几率究竟有多高”。C项“规定受检者采取自己脸颊内侧的物质”有误,原文是说“可以采取自己脸颊内侧的物质做DNA样本”,并不排斥用其他部位的物质做样本。
小题2:属于“无中生有”类错误。“抑制着秃顶的发生”有误,原文第二段末尾只说,有这种基因的人可能在40岁前不秃顶,但未说这种基因抑制着秃顶的发生。
小题3:错误项多数属于“绝对化”类错误。A中“最完美的检测方法”有误,C中“都是无效的”有误。D中“秃顶是可以遗传的”“以偏概全”,因为年轻人的担心有多方面原因且“可以遗传”不一定是主要原因。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的小题。
渡头闲想
施蛰存
  ①乡间的小径把我引到这渡头来了。我该说它是古渡吗?“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似乎以古渡较有诗意,然而恐怕这个渡头未必古;倘若说是野渡呢,“野渡无人舟自横”,也未尝不妙。无奈这里的渡船上明明有人,船也忙得没有横的工夫,喔,让我想来,还有什么形容渡头的现成字眼呢?虽然花工夫翻几部书,也许会搜索出一些来的,可是一个形容词又值得了几文钱!
  ②当我走到渡头时,在我前面的三个人都已经下了船。我立在岸上,看着这三个静静地站立在船中的渡客和把着橹的舟子。说不定这时候他们对于我的怀疑比我对于他们的更大,这是从舟子招呼我的语气中可以分明地听懂的:摆渡吗?——在没有回话之前,我先在自己心中照样问了一句,“摆渡吗?”于是我摇摇头。这摇摇头,在那舟子眼里,一定是以为我表示了并无摆渡之意,而实际上呢,我只是一种蒙蒙昧昧的不置可否的举动。
  ③何以不置可否?那是因为我根本不知道这摆渡的意味。我知道在一刻之后,这渡船就会撑到对岸去的,船里的这些渡客也会在对岸上了岸,继续他们的行程。但我呢?我非但不知道对岸是什么地方,就连现在我伫立着的究竟是什么处所也全不熟悉。我将从什么地方到什么地方去呢?
  ④当我沉思的一刹那,已又有四五个乡人从田垄走来,相扶着下船。小小的渡船的两舷,已经贴着水面了。那舟子摇动着橹,发着轻柔的欸乃声,于是这渡船横流而去了。
  ⑤“容与乎中流”,“春水船如天上坐”,我以为通常的情形下,坐船是一种人生的逸趣,不管坐船的或撑船的是忙人抑是闲人,是快乐人抑是忧愁人,当他在这飘浮之际,我想他一定能有至少十分钟来欣赏这乘船的滋味的。可是我觉得这乘船的趣味却不足以描绘那些摆渡的客人们。
  ⑥你试回头一看那渡船上的情形怎样?渡船的行程是不自然的,它的橹自如一把截断江流的利剪。然而它又并不爽快地剪,它还得防备着拦腰而来的船头,因此只好曲曲折折地剪过去。那些渡客们既无风景可看,又无并行的船舶可以引为伴侣,而且更无那样闲逸的兴致。只因他们在下船的时候,心中就想到了上岸。他们乘船的观念,是无异于在岸上匆急地步行的——不,恐怕还更为严肃一些,你看他们各自静悄悄地鹄立着,即使是相识的同行者,也不再像在岸上步行时那样地谈笑自若了。
  ⑦至于那舟子呢?他的命运也不同于普通的舟子。他没有浮家泛宅的乐趣,却又必须每天生活于水上。他终日沉默地摇着橹,从此岸到彼岸地转运着一些匆急的旅人。“逝者如斯夫!”而他却永远停留在一个地方。真是单调的生涯啊!
  ⑧我想,做渡船上的舟子的,必须是个头脑简单的人,或是乐天安命的人。我想起以前所见到过的许多摇渡船的,他们好像都是一个类型的人物。也许他们并不觉得生涯之单调,他们并不嫌厌他们的职业。看他们漠不经心地等候着渡客,又漠不经心地摇着船到对岸去,又漠不经心地从船板底下取出一瓶酒来仰头饮着——是的,他们大多是喝酒的,这种对于生活的恬淡态度,真使如我这样为衣食而奔走的人觉得不可理解了。倘若他不是一个简单的白痴,就一定是一个善于处世的哲人;然而这两种人在外表上是本来没有什么差异的。
  ⑨现在,他已经从对岸渡了一船的客人回来了——回来?喔,我不知道这在他可算得是回来否?一左一右的欹侧着,这笨拙的渡船已经在渐渐地迫近了。我分明看见,那舟子老是望着我。我知道他不能了解我,也许更甚于我不能了解他。明明走到了渡口,却决无渡江之意,既然如此,那么独自匆急地踱到渡头来做什么呢?至于既非觅渡,又不回步,这样痴呆地立在岸上,又是什么用意呢?我想这喝饱了老酒的舟子恐怕未必会感觉到我因为正踟蹰于生命的江流的渡头,而不禁有单调之感吧。
  ⑩客人们一个个地上岸了。他们各人付给了渡资——并不交与舟子的手掌中,他们都很熟悉地把铜元放在船板上,兴奋地一跃上岸,继续各人的行程了。这使我偶然想起德国诗人乌兰的《渡头咏》?的末一节来:
    哦,船夫,拿去吧,
    我出三倍的摆渡钱。
    因为除了岸边的我,
    还有你所看不见的一双魂灵在我身边。喔!这样说来,或许每个人都负载着灵魂行路,做人的责任也太重得可怕了,四野苍茫,我真凛然于这出三倍渡船钱的客人身旁看不见的一双魂灵了。
  注释:乌兰,一般翻译为乌兰德,德国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许多诗歌及民谣有民间传说的风格。本诗描绘了一个人带着自己(以及友人)的灵魂摆渡的情形。
1.从全文看,第③段中“摆渡的意味”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⑤段写了通常情况下泛舟的“逸趣”,简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第⑦段与第⑨段末尾,作者都用了“单调”一词,但含义不同。
第⑦段的“单调”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⑨段的“单调”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⑨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对文章的理解或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从不知如何形容眼前的渡口入笔,开篇诙谐幽默又引人入胜。
B.第④段欸乃的桨声,既写眼前景况,又起到引出作者思绪的作用。
C.文章第②段与第⑨段相互照应,表达出作者恨无知音的沮丧之情。
D.第⑩小节的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出渡船上客人们的淳朴与诚信。
E.文章由渡口所见引发感慨,展现了一个文人苦闷迷茫的精神世界。
F.文章引用古诗文名句,既增强了文章的趣味,又丰富了文章内涵。
6.文章结尾引用了德国诗人乌兰的《渡头咏》,这样的结尾耐人寻味,请作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人生的方向。
2.将自己泛舟的感受与渡船上的人们感受进行对比,突出了渡船上人们为生计奔忙的无趣,表达了作者对于生计重压下的人生状况的不满。
3.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所感受到的彷徨、惆怅、苦闷。
4.设问、反复。引发人们对舟子生存状态的思考。强调了作者对单调重复的人生的否定。
5.B、E
6.作者引用《渡头咏》,意在指出渡口不仅是路途中的渡口,更是人的灵魂的渡口,增强了作者因找不到人生方向的苦闷与沉重之感,深化了全文的主旨,增加了文学色彩,使内含更丰富。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人生存于实况,却又不满足于实况,于是常常产生一种幽微的情意。这种情意有所求,是处于十字街头而向往象牙之塔。这样的情意就是诗情。本此情而创造各种形式的象牙之塔,所创造的就是诗境。诗情诗境源于人类的“欲”,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人人都有的,即使不会表现,不肯表现或不能表现。而文艺作品中或浓或淡的诗情,或隐或显的诗境,则决定其品位的雅俗。诗情诗境关系密切。诗情中有诗境,只是还欠明朗,欠固定;诗境画成,欣赏,神游,感受的仍是诗情。深而言之,诗境“象”是在外,却只有变为在内时才能成为现实。如“白云生处有人家”,实况中有,是实境,不入诗句就不能具有想像中的纯粹而明晰之美;而诗句只是文字,须经过领会、感受才能成为诗境。因此,谈诗词,兼顾内情外境,可以总称为诗的意境。意境是所想见的一切境,包括不美的和不适意的,而诗的意境则不能是不美的,不适意的。
人所经历,如果都称为境,可分为实境、梦境和意境。午饭吃烤鸭是实境,夜里梦见吃烤鸭则是梦境。实境自然是大户,但清规戒律多,如烤鸭,钱袋空空不能吃;梦境就可以,如庄周梦为蝴蝶。但梦境有个大缺点,是醒前欠明晰,醒后即断灭。实境和梦境的分别,前者实而后者虚,前者外而后者内。诗的意境,离实境较远而离梦境较近,因为它也不在外而在内。但它与梦境又有大分别。诗的意境是主动的,而梦境不是。因为是人所造,就可以从心所欲,取舍适意。它是选择之后经过组织的,所以简洁而明晰。别于梦境的繁芜模糊这一点,使诗的意境大有作用。时间短的,吟“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心里会一阵子飘飘然;时间长的,一些所谓高士真就踏雪寻梅去了。如果没有诗的意境,生活要枯燥得多。这样,为诗的意境定性,我们未尝不可以说它是“现实的梦”。
人,不免于惆怅而言,都是心高于天,命薄如纸。生涯只此一度,实况中无能为力,就只好作梦,以求慰情聊胜于无。黑夜梦太渺茫,所以要白日的,即现实的梦。诗词的创作或吟读,都是在作白日梦。这或者是可怜的,但“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希求而不能有既是常事,就只好退而安于其次,念念“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以至“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之类,以求“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愁苦短时间能够“化”。化是移情,移情就是移境。比如“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之类,短时间因念彼而忘此的情况就更加明显。由人生的角度看,诗词的大用就在于帮助人们取得这种变,纵使只是片时的“境由心造”。
小题1:对第一段内容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
A.诗情诗境源于人类的“欲”,是人类与生俱来,人人都有的。
B.诗情的浓淡,诗境的隐显,决定着文艺作品品位的雅俗。
C.诗情诗境关系密切,总称为诗的意境。
D.诗的意境是美的,适意的。
小题2:对“诗境‘象’是在外,却只有变为在内时才能成为现实”一句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
A.诗情中已有尚欠明朗固定的诗境,而透过诗境感受到的仍是诗情。
B.外在实境用诗句加以描绘就成为诗境。
C.外在实境经过领会和感受就成为诗境。
D.将实境写入诗句,再经过领会和感受就成为诗境。
小题3:从第二段文字中,概括“诗的意境”的特点是:?(3分)
小题4:“由人生的角度看,诗词的大用就在于帮助人们取得这种变”,从文意看,“变”指的是什么?试另举一句诗词作简要说明。(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①是主动的,可以从心所欲,取舍适意②是选择之后经过组织的,简洁明晰③是“现实的梦”,有淡化生活枯燥的大作用。(答出1点给1分)
小题4:“变”指化解人生的愁苦,例略,如“何以解忧――”等句。(“变”1分,例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梨花满山
尚彦
  ①静是我的表姐,矮矮的个子,平凡的五官。从省林校毕业后,分配到林厂厂部工作,找了个本单位的男友,在单位买了一套两室一厅的集资房,结了婚。谁都以为静的日子会安稳平静地过下去。三年前,单位改革,平凡的静做出了不平凡的选择:夫妻双双脱离原岗位,承包了单位的一片梨园。亲戚朋友阻拦,没用。因为静既是我的表姐,又是我的同学兼好友,母亲让我去试试。静说:“我们两口子都是学林业的,办公室里抄写填表的工作不适合我们,眼前这个既是自己热爱的事业、又是能为自己创造财富的好机会,我们不能放弃。”我认为静的话很有道理,想好的劝说变成了祝福。
  ②后来,各自为生计奔忙,少了联络。消息却陆续从前去探望的亲戚们口中传来。
  ③和丈夫一商议,决定到梨园看看。看看亲戚们口中“水深火热”的静两口子。
  ④选择了一个晴朗的天,来到了梨园。好一派农家乐的景致:一栋青砖青瓦的房舍坐落在路边,背后是整齐的果树,前面是碧绿的茶山,房顶上白色的电视卫星接收器格外耀眼。房前屋后,到处是跑动觅食的鸡,房子两侧的猪厩里,左边躺的是三头活泼的架子猪,右边躺的是一头老母猪,一群小猪哼哼唧唧在吃奶……
  ⑤我和丈夫正在兴奋地看着,议论着,突然,一黑一白两条狗吠咬着,从梨园里冲了出来,我们还没反应过来,马上传来呵斥声,斥退了两条狗。原来,静和丈夫荷着锄头,收早工回来了。
  ⑥久不相见,自是格外亲热,一边拉家常,一边做饭。我和静吃罢饭,丢下两个喝酒的男人,漫步梨园。静一一指给我看:哪里是梨园的起止点;哪一片是嫁接好的梨树;哪一片是酥梨,哪一片是金秋梨;哪一片是新培育的油桃;哪一棵树上挂果了……我静静地看着静,脸庞是晒黑了,可眼睛里却光芒四射,话也多了,看上去非但没有老了几岁,反而更多了几分生机与活力,还有一样:自信。
  ⑦爬到山腰,我俩坐到一株梨树下,静说:“这片梨树已经是七龄了,按常理早该挂果了,由于以前属于公有,管理不善,一直没有挂果。去年,我们给果树重新嫁接,补了一年的水和肥,开花时,把花打掉了,没让挂果。今年,留了一些强壮的,挂了果。”停顿了一下,她指着房子背面屋檐下的木箱给我看:“知道那是什么吗?”我摇头。“是蜂箱,给果树授粉的。”我这才明白过来,怎么会看到那么多的蜜蜂。
  ⑧望着洗尽铅华一副村妇模样的静,我问:“姐,苦吗?”静沉默了一会儿,把她的手和我的手放在一起:“比比就知道了。”平时我稍显粗糙的手在她的手的映衬下反倒显得细腻白嫩,静轻轻地吐了口气说:“苦我倒不怕,怕的是失败。去年我养的老母猪下了11头小猪,由于没经验,夜里接生完,我想小猪要吃奶,就把小猪留在了老母猪身边,第二天一早起来一看,被老母猪压死了9只,我蹲在猪厩里哭了一上午。年初,我们按着科技书找来材料,自制了一个温箱孵小鸡,开始,一切正常,可小鸡刚要出壳时,突然停电了,毁了我400多个蛋不说,也毁了我发展电孵鸡的信心。”“后悔吗?”我问。“不后悔!以前在办公室上班,遇到点儿挫折就很灰心,现在可不。电孵鸡不成我改用老母鸡孵,还不照样是几百只鸡,并且全放养,属于绿色生态鸡。猪厩里的猪你看过了吧?现在我摸索出一套养猪的方法。再看看这些梨树,都是我们一棵棵嫁接、施肥、浇水,长势都不错。现在是苦点儿,因为没钱,很多事都得自己做,可眼光得放长远点儿,将来梨树全部挂果,产生的效益,再加上科学养殖的猪、鸡,收入会很好呢。”“姐,想没想过要是不成功呢?”静答非所问地说:“前几天我们刚把房产证拿去抵押贷款,贷来的钱我们打算修个水池,再买台抽水机,这样,果树缺水的问题就解决了。剩下的钱,买农家肥,今冬请几个工人给施上,明年,果树就可以全部挂果了。”说着说着,静的声音低了下来:“我们已经没有退路了,我们所有的钱、精力、希望都投入在这片果园里了,我们也谈论过,如果真有什么天灾人祸,我们也认了,毕竟我们为自己的梦想付出过。”
  ⑨望着静,我觉得她变了,成熟了,同是二十八九岁的人,她的脚踏实地,她的思想见地让我自愧不如,同时我觉得:亲戚们错了。
  ⑩一转眼,从静那儿回来已有大半年,现在已是阳春三月。正想找个地方去踏青呢,静打来了电话:“彦,梨花开了,满山的雪白,快来吧,别忘了带相机。”
  那夜梦里,梨花满山。 (选自2008年5月4日《云南交通报》)
1.第3自然段说,亲戚们传言静两口子的日子过得“水深火热”,请用自己的话分条概括“水深火热”的表现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4自然段中描写的景物有何特点?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分析结尾画线句子的含意和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探究本文人物外貌描写都有哪些作用,请结合例子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1)缺乏经验,导致家畜养殖失败。
  (2)资金、设备、物资缺乏,日子过得很苦。(意对即可)
2.特点:整洁干净、富有生机、温馨快乐。作用:点明人物生活、工作的环境,烘托人物形象,侧面表现出 主人公的勤劳能干。(意对即可)
3.含意:梨花满山,意味着表姐辛苦的工作有了回报, 也暗示着表姐的将来会如满山的梨花一样美丽灿 烂。作用:照应题目,深化中心,引人回味和深思。(意对即可)
4.本文外貌描写的主要作用有两个。一是用外貌的 变化暗示人物生活经历、生活轨迹的变化(洗尽铅华一副村妇模样,我稍显粗糙的手在她的手的映衬下反倒显得细腻白嫩)。(意对即可)
二是用外貌(矮矮的个子,平凡的五官;脸庞是晒黑了,可眼睛里却光芒四射)烘托人物不甘平凡、充实强大的精神世界。(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提分技巧《名句名篇默写..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