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个人的春天
艾小羊
咖啡馆里并不常见老先生。
他来的时候,穿一件浅蓝夹深灰的格子衬衣,深灰西裤,没有系皮带,而是用了深米色的皮质外用背带。衬衣里面一定穿了保暖衣,春寒料峭,大多数人还穿着短风衣。
老先生的头发已经灰白,没有染,国字脸上有很深的法令纹。他自我介绍姓方,我们便称他为方先生。
方先生在某个下午轻轻推门而入,接下来的几天,总在午后的三四点钟准时到来。他点一杯蓝山咖啡,不加糖与奶精,手机随意地放在桌上,是很老款的诺基亚,早已下线,却不知他用什么办法保持了它的崭新与清洁。打过几通电话后,会有一两个人来与他碰面,从偶然传来的只言片语,我知道他是一个来出差的生意人。
咖啡馆优雅宁静的外衣下,有一颗八卦喧嚣的心。大家纷纷好奇一位年长的男人,经历了什么样的半生,才会习惯于在异乡的咖啡馆里谈生意。
那日,方先生约的人似乎爽约了。他喝完咖啡,百无聊赖地坐在靠窗的桌边。他的手机仅有接打电话功能,他也没有随身携带笔记本电脑的习惯。
咖啡馆的旁边有一所小学,正逢学生下课。家长领着小学生从窗前经过,不时有孩子将脸紧贴在落地窗上,苹果似的小脸蛋挤成了一个比萨饼。
“有点吵。”我抱歉地说。
“我喜欢。”方先生笑笑。
“您一个人出差?”我问。
“去年冬天,我太太走了。我把本来已经交给儿子的生意接过来。一个人,在家呆不住。尤其……”他顿了一下,深深的法令纹为笑容蒙上了一层阴影,接着说道:“这春天来了。”
“夫人很漂亮吧?”这样的时候,他一定愿意谈谈与她有关的事。
“唔,很爱漂亮。”他沉静的眼眸里跃起一丝顽皮的火花,仿佛要故意保留自己的赞美,以免让她太过骄傲。“她每天晚上都问我第二天穿什么,然后熨烫整齐挂在衣帽钩上。有时候我不耐烦,年轻气盛的时候还经常为此吵架。现在,她走了,每晚睡前准备好第二天的衣服倒成了我的习惯。”
“您是我所见过穿着最优雅的老人。”我想换个话题。
“她听到要高兴死了,比夸她自己还高兴。”方先生把话题又拉回太太身上。
得知方先生明天就要离开,我请他吃一块大理石芝士蛋糕,算作饯行。他点了一杯鲜榨西芹汁,说这是一顿健康而完美的晚餐。我转身欲走,他忽然又开口了。“你一定在想,我一个人,为什么还要这样注重保养?因为如果我的生命没有熄灭,她的记忆就不会死亡。”我什么也没有说,想说的话,被一种美好而感伤的情绪紧紧地凝结在喉管。
那一天晚些时候,我打电话给一位对婚姻持否定态度的朋友,讲了方先生的故事。
(《中国青年报》 2012年5月8日,有删节)
小题1:简析文中画线段落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4分)
小题2:方先生的“优雅”体现在哪些方面?(5分)
小题3:说说题目“一个人的春天”的含义。(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与上文大家对他的好奇相呼应,②引出下文“我”与方先生的对话。(每点2分,)
小题2:①衣着考究,春寒料峭时穿起了格子衬衣背带西裤。②习惯在优雅宁静的咖啡馆里谈生意。③饮食注重保养。④言谈举止儒雅有节制。(每点1分,两点3分,三点5分。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
小题3:①当时正是春天,方先生丧妻不久,孤身一人。②尽管方先生痛失爱妻,但他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③方先生关于妻子的美好追忆是属于他自己一个人的春天体验。(每点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这段貌似突兀的一句话,其实是文章的重要的转折,正是由于这样的喧闹,才引发了后面“我”和方先生的对话,而“我”和方先生的对话,又是由前面人们对方先生的好奇而起的。
点评:作用题的答题思路:1)确认指定段落(句子)在行文中的位置 。1.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2. 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3. 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照应上文,前后呼应;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2)明确段落的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入手)
小题2:试题分析:“他来的时候,穿一件浅蓝夹深灰的格子衬衣,深灰西裤,没有系皮带,而是用了深米色的皮质外用背带。衬衣里面一定穿了保暖衣,春寒料峭,大多数人还穿着短风衣。”说明衣着考究;“他点一杯蓝山咖啡,不加糖与奶精”“我请他吃一块大理石芝士蛋糕,算作饯行。他点了一杯鲜榨西芹汁,说这是一顿健康而完美的晚餐”说明他饮食注重保养;在整个谈话过程中,虽然作者没有正面评论他,但是从言谈举止中都能体现出他儒雅有节制。
点评:方先生的优雅,从很多地方都能体现出来,言谈举止,穿着打扮,饮食规律等,最重要的要把他在咖啡馆里谈生意这件事要概括进去。一般情况下人们都会选择在酒店谈生意,呼朋唤友的热闹非凡,而这样在优雅宁静的咖啡馆里谈生意的本身就说明了他的优雅。
小题3:试题分析:文章第一段写“春寒料峭”,说明了是季节上的春天;他衣着考究、注重饮食,言谈举止都很儒雅,都体现出他对生活的热爱;他回忆他的妻子时,“沉静的眼眸里跃起一丝顽皮的火花”,他一次又一次的将话题转移到他的妻子身上,无不体现出他对妻子的爱,这种回忆,是属于他自己一个人的春天体验。
点评:该题第一点和最后一点比较好概括,第二点概括起来可能比较难,容易被忽略。引导学生可以从他对生活的热爱入手去分析概括。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跨越文化传播的时代落差
处在不同文化语境中的人,谋求相互之间的尊重与认同,有赖于对各自文化的相互了解,这种了解的路径有时是依靠将文字进行准确生动的翻译.有时则是依靠非文字类文化符号的直接传播。相对于复杂的文字语言符号系统,非文字类文化符号在跨文化传播中往往能起到直观、生动、易懂的传播效应,因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尽管视觉语言在文化传播方面具有如此强大的可能性.可是我们在跨文化传播中,更多地还是习惯于依赖文字作为相互交流的工具,期望通过语言文字的识别理解来实现不同文化的相互认同。目前德国的歌德学院、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学院、中国的孔子学院都是把语言作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给予推广,也就是说我们建立在印别时代的文化传播理念并没有随着影像时代的来临而相应地有所改变,它在某种意义上造成了文化传播方式的时代落差。
西班牙语可能是世界上最难以掌握的语种之一,有些人可能一生都无法掌拯它的发音技巧,更不用说用流利自如的西班牙语进行交流了。也许我们倒不如去领略一下最具有代表性的西班牙弗拉门戈舞—它将轻声吟唱与激情的舞蹈、将吉他的弹奏与热烈的击掌融为一体,舞蹈者在表演时那种自由舒展热情奔放的舞姿,以及在即兴的表演中释放出的畅快淋漓的狂喜,无不显示出西班牙特有的文化性格。这一生动直观的文化形态,在文字语言中是很难得到尽情传达的。
我们不得不承认,今天是一个影像主导传播的时代,人们信息的获取果道主要来自四块屏幕—电脑、电视、电影和手机,它们主导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感知系统,甚至决定着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如果我们不能利用视觉媒介有效地传播我们的文化,还只停留在文字语言的界地内,我们也许就要被这个由视觉符号覆盖的时代淘汰。
视觉语言虽然在我们这个时代得到比文字语言更优先的地位,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在视觉传播领域同样面临种种困境。在令人眼花燎乱的视觉表达语境中,我们已经很难建立一种像古人那样可以被共同使用的视觉语汇,我们对视觉语言的意义认同并没有形成一套可以共享的识别系统。这其中除了不同文化自身的认同差异外,我们对视觉语言的表述规范显然没有足够的重视。一方面我们依赖视觉符号表达我们的各种诉求,一方面我们又没有形成普遍依循的视觉意义的表述规则。在古人看来特定的视觉表达保留着某些一致的象征意义,比如绿色代表安全,蓝色代表真理。我们今天反倒欠缺一种既深刻而又准确的视觉共通语。
我们中国的非文字类语言符号的文化资源极其丰富,但我们作为国家文化形象主要媒介的视觉文化仍处于缺席状态。我们并不是说,非要在每个领域都刻意寻找一个国家形象的象征之物,我们想强调的是,一个国家的形象是一个被建构的历史演进过程,而不是一个自在的历史生成过程。最起码,我们要在人们行走的“精神航线”和“文化公路”上设置“路标”,才能使人们知道通往不同文化国家的道路在哪里。
1.下列关于“文化传播的时代落差”产生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文化传播中,人们更多地还是习惯于依赖文字作为相互交流的工具,期望通过语言文字的识别理解相互认同不同的文化。
B.建立在印刷时代的文化传播理念并没有随着影像时代的来临而有所改变,仍然把语言作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给予推广。
C.我们利用视觉媒介有效地传播我们的文化,而不是只停留在文字语言的界地内,也许就不会被由视觉符号所覆盖的时代淘汰。
D.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主要来自电脑、电视、电影和手机,影像主导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感知系统,甚至决定着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
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因为非文字类文化符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所以在跨文化传播中它往往能起到直观、生动、易懂的传播效应。
B.今天虽然是一个影像主导传播的时代,但是有些国家的某些学院仍然把语言作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给予推广。
C.西班牙语是世界上最难掌握的一门语种,所以用西班牙语交流不如欣赏西班牙艺术更利于文化传播。
D.我们对视觉语言的表述规范没有重视,不仅因为依赖视觉符号表达各种诉求,更是因为没有形成普遍依循的视觉意义的表述规则。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依靠将文字进行准确生动的翻译,或是依靠非文字类文化符号的直接传播,均有利于不同文化语境中的人对各自文化的相互了解。
B.西班牙弗拉门戈舞比西班牙语更能表现出西班牙特有的文化性格,可见在当今时代,视觉语言比文字语言地位更优先。
C.在古代,人们拥有可以被共同使用的视觉语汇,特定的视觉表达保留着某些一致的象征意义,比如绿色代表安全,蓝色代表真理。
D.我们作为国家形象主要媒介的视觉文化现今仍处于缺席状态,需要我们主动建构,以期找到通往不同文化国家的道路。
参考答案:1.C
2.B
3.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但实际上,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却是数见不鲜的。中国的百姓是中立的,战时连自己也不知道属于哪一面,但又属于无论哪一面。强盗来了,就属于官,当然该被杀掠;官兵既到,该是自家人了罢,但仍然要被杀掠,仿佛又属于强盗似的。这时候,百姓就希望有一个一定的主子,拿他们去做百姓,——不敢,是拿他们去做牛马,情愿自己寻草吃,只求他决定他们怎样跑。假使真有谁能够替他们决定,定下什么奴隶规则来,自然就“皇恩浩荡”了。可惜的是往往暂时没有谁能定。举其大者,则如五胡十六国的时候,黄巢的时候,五代时候,宋末元末时候,除了老例的服役纳粮以外,都还要受意外的灾殃。张献忠的脾气更古怪了,不服役纳粮的要杀,服役纳粮的也要杀,敌他的要杀,降他的也要杀:将奴隶规则毁得粉碎。这时候,百姓就希望来一个另外的主子,较为顾及他们的奴隶规则的,无论仍旧,或者新颁,总之是有一种规则,使他们可上奴隶的轨道。
“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愤言而已,决心实行的不多见。实际上大概是群盗如麻,纷乱至极之后,就有一个较强,或较聪明,或较狡猾,或是外族的人物出来,较有秩序地收拾了天下。厘定规则: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而且这规则是不像现?在那样朝三暮四的。于是便“万姓胪欢”了;用成语来说,就叫作“天下太平”。任凭你爱排场的学者们怎样铺张,修史时候设些什么“汉族发?祥时代”“汉族发达时代”“汉族中兴时代”的好题目,好意诚然是可感的,但措辞太绕湾子了。有更其直捷了当的说法在这里——
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这一种循环,也就是“先儒”之所谓“一治一乱”;那些作乱人物,从后日的“臣民”看来,是给“主子”清道辟路的,所以说:“为圣天子驱除云尔。”
现在入了哪一时代,我也不了然。但看国学家的崇奉国粹,文学家的赞叹固有文明,道学家的热心复古,可见于现状都已不满了。然而我们究竟正向着哪一条路走呢?百姓是一遇到莫名其妙的战争,稍富的迁进租界,妇孺则避入教堂里去了,因为那些地方都比较的“稳”,暂不至于想做奴隶而不得。总而言之,复古的,避难的,无智愚贤不肖,似乎都已神往于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就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了。但我们也就都像古人一样,永久满足于“古已有之”的时代么?都像复古家一样,不满于现在,就神往于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么?
自然,也不满于现在的,但是,无须反顾,因为前面还有道路在。而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
1.作者把中国百姓在几千年封建社会历史中的处境概括为:“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试从文中找出上述论断的依据,并谈谈你对这种观点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作者说:“现在入了哪一时代,我也不了然。”真的不了然吗?谈谈你对文意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简要分析文中画线语句中包含的作者强烈的感情倾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鲁迅号召青年创造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这是一个怎样的时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1)论断的依据:①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在“乱”世,连奴隶(牛马)也做不成,所以情愿做“治”世的奴隶(牛马)。②百姓渴望有人定出奴隶的规则,过“治世”正常的奴隶生活,一旦有人出来定了规则,便“万姓胪欢”了。③中国历史总陷入“一治”(暂时做稳了奴隶)“一乱”(想做奴隶而不得)的循环怪圈之中。
(2)看法:这篇文章表现了鲁迅前期作为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所具有的彻底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精神,但是,鲁迅当时还不是一个阶级论者,他一方面指出了中国人民做了几千年奴隶,而另一方面则忽略了中国劳动农民几千年来进行过无数次的农民起义斗争。
2.这是一种委婉的说法,具有讽刺意味,从反动文人提倡热心复古,可知现在?正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3.对历史上中国人民毫无生命保障、横遭杀掠、孤苦无告的悲惨遭遇寄予深切的同情,哀百姓之不幸。
4.“第三样时代”是指走出“一治一乱”的中国封建历史循环的怪圈而迈向自由和民主的时代,老百姓也告别“想做奴隶而不得”和“暂时做稳了奴隶”这两个时代,体现真正做“人”的价值,成为社会的主人。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学?问
⑴有些人学问渊博,但少才识,往往只成为供人查阅的活字典。唐朝李善,学淹古今,精通典故,为《昭明文选》做注,旁征博引,后人叹服。他的工作是有益的,但也有人说他才识不高,缺乏创造,没有起到更大的作用。
⑵苏轼《贾谊论》说,贾谊才学虽高,但不善
于分析把握形势,以致郁郁而死,没有发挥自己的才能。苏轼分析说:“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尽管苏轼意见未必正确,因为导致这场悲剧主要是统治者的错误;但是贾谊未尽其才,却是历史事实。在这点上他不如司马迁。司马迁为了写成《史记》忍受人间最大的侮辱,终于达到目的。
⑶由此可见,一个人有学问未必有才能;进一步说,即使才学有余也可能识见不高。这就需要有自知之明,在实践中针对自己的弱点有意识地进行锻炼,弥补不足。
⑷1781年,赫歇尔认定天王星是行星。其实,在这以前,已有好几位天文学家观察过它了。当时流行着一种陈腐的观念,认为太阳系的范围只到土星为止,土星以外,再没有行星了。要打破这观念,需要胆识和勇气。持这种观念的天文学家因循守旧,他们既不敢、也未想到应该扩大太阳系的领域,因而总是把天王星当作恒星而不加注意。勒莫尼耶甚至观察过它达十二次之多,最后还是让它逃之夭夭。识见不高,可为发一浩叹!“自谓已穷千里目,谁知才上一层楼”。谁又能断定,我们今天所认识的太阳系已经到了尽头呢?
⑸为了说明才学识见兼备,不妨再举两个例子。
⑹万有引力是自然科学中的最大发现之一,几个世纪以来,人们都归功于牛顿。其实,这是许多人共同努力的成果。例如罗伯特、胡克等人早已有了引力的观念。胡克是卓越的实验物理学家,具有出色的实验才能,在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都有贡献,包括众所周知的弹性力学中的胡克定律。然而在数理方面缺少牛顿那样横绝一世的创造才能,他虽然走到了万有引力跟前,却仍然无力抓住它。就像一个不会爬树又无工具的人,尽管看到橘子高悬枝头,却无法搞到一样。胡克的故事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有多少原可发现的东西由
于才能有限而失之交臂。
⑺丹麦天文学家第谷,用了三十年的功夫,精密地观察行星的位置。他观察
才能非常出色,不幸却短于理论研究。从长期观察的资料中,他得到的是错误的结论。后来第谷请了德国人开普勒做助手。开普勒与第谷相反,观察技术远不如第谷,但理论研究却很有才华。通过对第谷资料的分析,他大胆创新,提出了“火星运动轨道是椭圆,太阳位于椭圆一个焦点上”的假设,结论与观察资料
符合。就这样,第谷的精确观察与开普勒的深刻研究相结合,引导到行星运动定律的发现。这是一个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范例。如果没有开普勒,第谷的辛勤积累也许会成为一堆废纸;反过来,没有第谷,也根本不会有开普勒的卓越成就。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
小题1:根据文意,以下说法不准确的两项是?(6分)
A.勒莫尼耶未能认定天王星是行星,是由于识见不高。
B.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主要依靠的是他在数理理论方面横绝一世的创造才能。
C.丹麦天文学家第谷的观察才能非常出色,但因为识见不足,未能成功。
D.胆识和勇气使得赫歇尔发现天王星是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