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第下列各题。
说品味
董桥
①中国化学家张子高业余收藏古墨出名,藏品近千方,其中不少是明清墨中至宝,写过多篇考证古墨的文章。难怪他说:“藏墨是我的爱好,也是我研究化学史的一个小方面。”职业和趣味竟如绿叶配牡丹,很难得。中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也有这分福气,他一生游历不少山川,《平郊建筑杂录》里提到他和夫人林徽因1923率在游香山途中发现杏子口山询南北两崖上的三座小小石佛龛、。几块青石板经历了七百多年风霜,石雕的南来风貌依稀可辨,说是“虽然很小,却顶着一种超然的庄严,镶在碧澄澄的天空里,给辛苦的行人一种神秘的快感和美感”。建筑家有这样的领会,梁思成名之为“建筑意”。
②“意”,不太容易言使,等于品味、癖好之微妙,总是蕴涵一点“趣”的神韵,属于纯主观的爱恶,玄虚不可方物,如声色之醉人,几乎不能理喻。袁宏道所谓“世人所难得者惟趣。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中、花中之光、女中之态,虽善说者不能下一语,惟会心者知之。” 夫趣,得之自然者深,得之学问者浅,一心追求高级文化之神情旨趣,恐怕变得有身如桎,有心如棘,入理愈深,去趣愈远,终致身价太高而找不到市场出路。张岱好精舍,好美婢,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跟大学问家的心境虽然不同,但断非胸元丘壑,一俗到底,不然明亡后他又何苦入山著书?萧伯纳说凯萨有“知卵有?趣:,所以一生毫无发明,更无道德勇气。萧翁此论当不得真,他只是在故意挖苦西方用其人的“趣味”判斯其人的精神境界之标准。
③品味跟精神境界当然分不开,可惜庸俗商业社会中把人的道德操守和文化修养都化成“交换价值”, 视之如同“成品”, 只认标签不认内涵,品味从此去“品”何止千里!梁启超向清华校长曹云祥推荐陈寅恪,曹问“陈是哪一国博士?”梁答:“他非博士,也非硕士。”曹又问:“他有没有著作?”梁答:“也没有著作。”曹说:“既不是博士,又没有著作,就难了!梁大怒,说:“我梁某也没有博士学位,著作算是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由此可知梁任公学问、胸襟跟曹云祥不同:前者知趣,后者乏味;明乎此则会心微笑可也!
④懂得看破功利社会怪现象而发出会心微笑的人,才能洞识“现代品味”的真谛,才可以在交换价值市场上立足且自得其趣。在这样精致的按钮时代里,没有一点品味的人注定寂寞。品无高下,要在一“巧”字耳!美国有个Dna Hurle;y专写一分钟小说,他有一篇小说的故事说一位汉子半生潦倒,事业屡试屡败,终于决心放弃追求成功,转而向世人袒露心中的失败意识,开设一家招叫“温啤酒坏食品”的馆子;岂料人人看了大为赞赏,都说他至情至世,天下一怪,馆子客似云来,汉子从此腾达了。说知趣,说品味,这个人算是正等正觉最上乘了;计穷虑迫、心机震撼之后灵机畅通,既不孤芳自赏,也不随波速流,结果性情和生计都保住了。所谓“窗内人于窗纸上作字,吾于窗外观之,极佳”,他深谙此趣。
⑤虽说“花不可以无蝶”、“石不可以无苔”,到底“居城市中,当以画幅当山水,以盆景当花圆”;现代人身在城中,心在城中,殊难培养层次太高深的文化品昧;但是,培养求知的兴趣,多少可以摆脱心中的围城。知识可旧可新,可中可西,可真迹,可复制,不必僵持,也不一定都能化成力量,却大半可以增添生活情趣,减轻典章制度消磨出来的精神溃疡。张子高耽悦古墨,梁思成醉心山川,张石公酷爱繁华;说是求“知”求“趣”,实际上也流露出他们对人性的无限体贴。品味僳是可以这样调节出来的。
(选自《20世纪中国散文》,有删改)
小题1: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列句子的含意。(6分)
(1)只认标签不认内涵,品味从此去“品”何止千里!
(2)减轻典章制度消磨出来的精神溃疡。
小题2:本文第二自然段的语言颇有特色,请简要赏析。(6分)
小题3:第四自然段弓l述美国小说中的故事有何作用?(4分)
小题4:作者认为“现代人身在城中,心在城中,殊难培养层次太高深的文化品味;但是,培养求知的兴趣,多少可以摆脱心中的围城。”结合全文,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现代社会只注重人的名利
、地位和身份等外在标志,而忽视人的道德操守和文化修养,这样离品味就十分遥远了。
(2)知识可以部分弥补现代社会刻板的规则所给人带来的精神缺失。
小题2:①运用比喻,如“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等句,形象说明趣味的含蓄抽象,如“有身如桎,有心如棘”,形象表现一心追求高级文化的痛苦和无趣;引用,如引用袁宏道对“趣味”的看法。
②便用排比,构成整句,如“好精舍,好美婢”等句,与散句相搭配,显得错落有致;
③语言风格典雅,文段中大量运用文言的句式,增添了语言的典雅。
小题3:①引述小说中的故事意在论述现代社会中人应该看破功利,巧妙地寻找品味这一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②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加阅读的趣味性。
小题4:观点分析:现代人已经很难从自然中去培养情趣和品味了,通过对知识的追求,尚可以培养人的品味,帮助人们摆脱现实生活中的精神困境。
评价:,赞同作者的观点。现代人生活在城市之中,远离自然,让心灵陷入物质的困境之中,对趣味和品味显得更为艰难了;我们对品味的培养,既可以亲近自然,也可以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增添生活的情趣。
本题解析:
小题1:(1)“标签”和t。内涵”是置换要点。
(2)“减轻”“典章制度”和“精神溃疡”是置换要点。
小题2:略
小题3:略
小题4:略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即时小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黄河之水天上来,如果说往前往后的黄河都是平面的话,到了壶口,黄河一下子像愤怒像高昂像要直抒胸臆地站了起来。这时的黄河是立体的黄河了,像猴子站立起来是人进化的重要标志,黄河站立起来也是一个飞跃,就像个顶天立地的人活了。活了便要说话,那浪涛卷起雷鸣般的吼声,便是她第一声啼哭,第一声就不同凡响。注视着从上而下的水,第一次看到自然里的生命在毫无羁绊的状态下的兴奋和放纵。那啪啪的水击之声便是欢笑,真正的快感,真正的淋漓尽致。看久了,心也会溶进那飞溅的黄色水流里。
抬起头,极目四望,北方,阳光打过去,一片白色,水和天连在一起,汪洋恣肆在那里;下游水会渐渐宽阔,毕竟快到海了,快到生命的终结抑或是升华的地方了,便也心平气和。只有在这里,给予黄河的天地竟仅仅小到一个壶口,考验也就在这里了。过去了,黄河便拐了一直角,再往后便没有什么能挡住她的了,一泻千里,奔流到海不复回。
(《壶口的黄河》选段)
怎样理解画线句“黄河站立起来也是一个飞跃”这句话的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①站起来的黄河像人一样活了,体现出自由生命的淋漓尽致的活力(或表现出“生命在毫无羁绊的状态下的兴奋和放纵”);②经受住壶口的考验后,黄河从此便无法阻拦一往无前(或“再往后便没有什么能挡住她的了,一泻千里,奔流到海不复回”)。
本题解析:该句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也是一个飞跃”是说现在的黄河与以前不同。怎么“飞跃”,答案在后面,下文说这时的黄河活了,有了毫无羁绊的兴奋和放纵,再往下“考验也就在这里……”,是说黄河到这里有了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气势。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清兵卫与葫芦
[日本]志贺直哉
这是一个叫清兵卫的孩子跟葫芦的故事。自从发生了这件事以后,清兵卫和葫芦就断了关系。过了不久,他又有了代替葫芦的东西,那便是绘画。正如他过去热衷于葫芦一样,现在他正热衷着绘画……
清兵卫常常买了葫芦来玩,他爸妈是知道的。从三四分钱到一毛五分钱一个的带皮葫芦,他已有十来个了。他能够自己把葫芦口切开,把里边的籽掏出来,技巧很好,塞子也是自己装上的。先用茶卤一泡,把气味泡干净了,然后就把父亲喝剩的淡酒装在里面,不停地把表面擦亮。
他对于这爱好异常专心。有一天,他在海边的街上走,心里依然想着葫芦,忽然眼前一亮,看见一件东西,把他吓了一跳。原来路边背海一带都是摊户,这时候忽然从一个摊户伸出一个老头儿的秃脑袋,清兵卫把它错看做葫芦了。“这葫芦真好!”心里这么想着,有好一会儿没有看清楚——再仔细一看,连自己也吃惊了。那老头儿昂着光彩熠熠的秃脑袋,走进巷子里去了。清兵卫觉得好笑,就大声地笑了起来,一边不住地笑着,一边跑过了半条街,还是忍不住地笑。
因为他热衷得这么厉害,所以他每次上街的时候,走过古董店、水果铺、旧货店、粮食店以及专门卖葫芦的铺子或仅仅门口挂着葫芦的店铺,总是呆呆地站在门前望。
清兵卫是一个才十二岁的小学生,每天学校里放学回来,他也不跟别的孩子一起玩,常常一个人到街上去看葫芦。一到晚上,就坐在起居室里收拾葫芦;收拾好了,就装上酒,用手巾包好,放在罐子里,又把罐子藏在火炉箱中,然后去睡觉。第二天早晨起来,立刻又打开罐子看,葫芦皮上冒出了许多水珠。他永远不倦地看着,看过之后,很郑重地系好络绳,挂在朝阳的檐廊下,然后上学校去。
清兵卫居住的小镇,是个商业码头,虽然算个市镇,其实是很狭小的,一条细长的市街,只要二十分钟就可以走完了。所以卖葫芦的店铺纵使多,像清兵卫这样几乎每天都跑去看,大概所有的葫芦,也都已被他—一看过了。
他对于旧的葫芦,没有多大的兴趣,他喜欢的是还没有开过口的带皮葫芦。而且他所有的大抵都是葫芦形很周正的平常的东西。
“真是小孩子呢,不是这种葫芦他就不喜欢。”一位客人来看望他做木匠的爸爸,看见清兵卫在一旁很专心地擦葫芦,就这样说。
“是呀,一个小孩子,却喜欢这种玩意……”他爸爸很不高兴地向他那边看了一眼。
“阿清,这些并不见什么好,再去买几个奇特点的来呀。”客人说。
“这样的好呀。”清兵卫只是这样回答了一句。
清兵卫的父亲与客人就谈到了葫芦。
“今年春天开评品会时,有人拿出了马琴的葫芦来做参考品,那才是出色的呢。”清兵卫的父亲说了。
“是一个很大的葫芦吧。”
“又大又长。”
听见这样的话,清兵卫偷偷地发笑。他们所说的马琴的葫芦,是那时候一件很有名的东西,他也去看了看——他不知道马琴是什么人——立刻觉得并不见得怎样好,就掉头走了。
“那种葫芦我可不喜欢,不过大一点就是了。”他插嘴说。
听了这话父亲就圆睁着眼呵叱:
“什么话,你懂得什么,也来多嘴!”
清兵卫沉默了。
有一天,清兵卫走过后街,在平时不大注意的地方,一家闭了门的住房前,有一个老婆婆摆着一个卖柿子橘子的摊子。他发现摊子后边的店板门上,挂着二十来个葫芦,就立刻说:
“让我看一看。”说着走过去一个一个地仔细把玩。其中有一个,约五寸高,看那模样是很普通的,他却喜欢得什么似的。
他心头发着跳,问了:“这个葫芦卖多少钱?”
“看你是个小哥儿,就便宜点算一毛钱吧。”老婆婆回答。他喘着气:
“好,你别卖给别人,我回家去马上拿钱来。”急匆匆地说完,就跑回家去。
不多一会儿,他红着脸,呼呼地喘着气跑回来,买了葫芦就跑着回去了。
从此,他片刻也不离这个葫芦,还带到学校里去。终于因为在上课的时候偷偷地藏在桌子底下摩擦,给级任教员看见了。恰巧上的是修身课,所以教员更加生气。
这位外来的教员,对于本地人爱好葫芦的风气心里本来不舒服;他是喜欢武士道的,每次名伶云右卫门来的时候,演四天戏,他倒要去听三天。学生在操场里唱戏,他也不怎么生气,可是对于清兵卫的葫芦,却气得连声音都抖起来,甚至说:“这种小孩子将来不会有出息的。”于是这个清兵卫葫芦,终于被当场没收,清兵卫连哭也没有哭一声。
他脸无人色地回到家里,靠在火炉边发呆。
这时候,教员夹着一只书包来访问他的父亲,父亲恰巧不在家。
“这种事情,家里应该干涉他……”教员对清兵卫的母亲这样说,母亲吓得只是战战兢兢地不敢出声。
清兵卫对于这位教员的顽固,吓得什么似的,哆嗦着嘴唇,在屋角里缩成一团。在教员身后边的柱子上正挂着许多收拾好了的葫芦。清兵卫心头别别地跳着,怕他会注意到。
训斥了一顿之后,教员终于没有注意到葫芦,回去了。清兵卫透了一口大气。清兵卫的母亲却哭了起来,唠唠叨叨发了许多没意味的怨言。
不多一会儿,清兵卫的父亲做工回来了,听了这话,立刻抓住正在身边的清兵卫,使劲揍了一顿。清兵卫又被骂做“没出息的孩子”!他的父亲还说:“像你这种家伙,赶快给我滚蛋吧。”
清兵卫的父亲忽然注意到柱子上的葫芦,就拿起锤子来一个一个地砸碎;清兵卫只是脸色发青,不敢做声。
教员把在清兵卫那儿没收来的那个葫芦,当做脏东西似的交给老年的校役,叫他去扔了。校役拿了来挂在自己那间煤污的小屋子的柱子上。
约摸过了两个月,校役恰巧因为没有钱花,想起这葫芦,准备多少换几个钱,就拿到附近的古董店里去看。
古董店老板横捧竖捧地仔细瞧了半天,马上做出一副冷淡的神气,把葫芦向校役一推:“要卖就算五块钱吧。”
校役暗暗吃了一惊,可是他是乖觉的,连忙板起脸回答:“五块钱可不卖。”古董店老板马上加到了十块;可是校役还不肯答应。
结果是五十块钱成了交——校役从那位教员手中好像平白地得了四个月的薪水,心里偷偷地高兴。他当然不会告诉教员,对清兵卫也隐瞒到底。因此这个葫芦的去处,终究没有人知道。
可是凭校役怎样聪明,也不会想到古董店老板把这个葫芦卖给当地的富家,价钱是六百块。
……清兵卫现在正热衷于绘画,自从有了新的寄托,他早已不怨恨教员和用锤子打破了他十多只葫芦的父亲了。
可是他的父亲,对于他的喜欢绘画,又在开始嘀咕了。
(楼适夷 译)
小题1:请用恰当的词语分别概括清兵卫的父亲和教员这两位人物的形象特点。(4分)
小题2:小说运用了哪些手法来描写清兵卫对葫芦的热衷?请简要分析。(5分)
小题3:葫芦被教员没收后又被校役、古董店老板倒卖,为什么要安排这一段情节?(4分)
小题4:小说的开头和结尾在结构上有何特点?对表现主题起什么作用?(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父亲——粗暴、独断专行、扼杀孩子的个性(2分)②教员——自私虚伪、固执专横、宽以待己而严以律人,崇尚暴力和强权(答出前两点即可得2分)
小题2:小说运用了以下几种描写手法:①行动(动作)描写,如第2段“他能够自己把葫芦口切开……不停地把表面擦亮”,从这一段描写可以看出清兵卫收集葫芦时的娴熟技艺;第4段“所以他每次上街的时候……总是呆呆地站在门前望”,说明清兵卫对葫芦极其热衷;第5段“一到晚上,就坐在起居室里收拾葫芦……挂在朝阳的檐廊下,然后上学校去”,这些动作和行为彰显出清兵卫为了自己的爱好而孜孜不倦;②语言描写,如第23-25段“他心头发着跳,问了:‘这个葫芦卖多少钱?’”、“好,你别卖给别人,我回家去马上拿钱来”,这段描写体现出清兵卫对葫芦的挚爱;③细节描写,如第3段“这时候忽然从一个摊户伸出一个老头儿的秃脑袋,清兵卫把它错看做葫芦了”,这段令人忍俊不禁的细节描写,表现出清兵卫对葫芦的痴迷。【找出一种描写手法并举例恰当,得2分,找到行动、语言、细节三种描写手法并有适当例子,得5分;其他描写手法如神态描写、心理描写,举例与分析恰当,每种可得1分】
小题3:①这一情节的安排,证明了清兵卫是一个拥有非凡审美能力和鉴赏力的孩子,与前文清兵卫花一毛钱买葫芦、父亲及客人否定他的爱好和审美等情节形成了鲜明对比(2分);②作者还借此情节讽刺了长辈的愚昧,批判了长辈由于独断专行、自以为是而让孩子丧失了追求爱好的权利,并扼杀了孩子的个性和能力(2分)。
小题4:①小说的开头和结尾相互呼应(1分),都写到清兵卫放弃了对葫芦的爱好,转而喜欢绘画,这体现出孩子在家长的强压和社会环境的压迫下难以坚持自己的个性,而结尾又说到“他的父亲,对于他的喜欢绘画,又在开始嘀咕了”,预示着清兵卫的爱好有可能再一次被扼杀,仿佛陷入了一个循环(2分);②通过小说的首尾呼应,进一步深化了主题,即批判长辈对孩子个性与天赋的扼杀,呼吁人们应尊重孩子的个性,使其健康成长发展(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考查小说的人物形象。分析人物的形象性格时,应从情节、直接描写人物(如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等),侧面描写人物,细节描写等方面入手。
从父亲和客人的对话、对清兵卫的呵叱、责打、砸碎清兵卫的葫芦等情节中可以看出他的粗暴、专横,对孩子天性的无情扼杀;从教官自己喜欢看戏而不喜欢葫芦,因而不管学生唱戏却干涉清兵卫对于葫芦的喜爱这件事情中可以看出他的自私虚伪、专横、宽以待己而严以律人,他喜欢武士道则暗示他崇尚暴力和强权。
小题2:此题问“小说运用了哪些手法来描写”已经提示它要考查的是描写手法。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等常用的描写手法有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和细节描写等。从文本中找出描写手法并举例分析后,应对其作用稍作分析,如找出行动(动作)描写,第2段“他能够自己把葫芦口切开……不停地把表面擦亮”,还应把这一段描写的作简要说明,那就是“看出清兵卫收集葫芦时的娴熟技艺”。
小题3:小说情节的考查大致分为两类,情节概述类和情节作用类。小说情节发展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小说情节一般据此概述。小说中某一情节的作用则从结构、人物形象的表现、主旨的突出等几个方面着手。
此题考查的是小说情节的作用。清卫兵钟爱的葫芦能卖上好价钱这一情节表现了清卫兵的鉴赏力和审美能力,也突出了小说的主旨,即对清卫兵的父亲及教员独断专行、扼杀孩子个性和能力的揭露和批判,呼吁人们尊重孩子的个性。
小题4:“小说开头和结尾在结构上的特点”属小说情节的考查范围。此处问的是它们在结构上的特点,如此问一般可以考虑首尾呼应,这里的特点比首尾呼应更特别一些,它像一个首尾衔接的环,开头是一个爱好的结束和另一个爱好的开始,结尾是这个开始的爱好又遭受父亲的嘀咕了。
至于对主题的作用即突出和深化。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下面问题。?
父爱,在我的名字里?
金翔?
我一直很羡慕那些从小就得到父爱并懂得父爱的人。
因为我对父爱的认识是经过长期的恨才转化过来的。我的名字不是父亲取的。父亲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一个地地道道的文盲。在我满月的时候,父亲特意请来乡里一个挺出名的算命先生,得知我五行缺金,又因为父亲希望我长大有出息,能够跳出穷山村,于是算命先生便给我掐出这样一个名字:金翔。然而,就因为这个名字,我的童年很孤寂——小伙伴们常玩的“打仗”游戏,是不会让我加入其中的——他们会咬文嚼字般地说:金——翔,今天要投降,多不吉利呀!于是就把我一个人孤零零地晾在一旁。那种感受是父亲所顾及不到的。
父亲的脾气不好,也不知父亲是因为没进一天学堂,还是由于成天忙于繁重的农活却仍无法摆脱贫困,而造成他长年阴沉着脸和暴躁的性情。加上那望子成龙的心切,便构成他对我独特的管教方式——娃儿的出息是骂出来打出来的!而我对父亲的恨,也正是在这一次次的打骂中,不断加剧加深的。尽管我的学习成绩应验了他那句全村闻名的“至理名言”。为此,我时常想,也许就因为这种应验现象,才使我的整个童年和少年时代都是在父亲的“至理名言”中度过。
所以,当我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天,我一口气冲上山顶,哭了,不是为自己十年寒窗所获的美好前途,成为全村羡慕的第一个大学生,而是为自己终于可以脱离父亲的管制,实现不想见到他的梦想而喜极而泣!所以,对向来节俭的父亲大办酒席,忙着招待前来祝贺的乡亲的那个高兴劲儿,我不屑一顾;所以,在冲出家门的时候,我是那样急急迫迫而义无反顾,一点儿也不顾及父亲的黯然神伤……
在省城念书的前两年,我没有回过一次家,没有认真给父亲写过一封信,就连每次收到他托人寄来的生活费,我也只是应付性地写上“钱已收到,勿挂念”的类似短语。直到大三那年,直到父亲托人给我写来一封书信时,我的灵魂和良知才受到了一次强烈的震撼,我才开始懂得该如何去咀嚼和阅读自己生命中那份一再被忽略的、仇恨的、沉重的父爱——信是父亲找上初中的小侄子写来的,没什么要紧事,只是问我好不好而已。可信写了满满几页,只因小侄子详细地讲明父亲来信的原因,说是父亲那晚做了一个梦:他梦见自己吃馍,拿起来刚咬一口,两颗大牙就莫名其妙地没了,一看呢,馍上一片血红,牙都粘在上面……惊醒之后,父亲便再也睡不着了。于是天刚亮就找小侄子写信。而这一切呢,仅仅因为老家流传着一种说法,说是梦见大牙掉是要死亲人的。而父亲首先想到的是他离家在外求学的儿子。
读到这里,我对迷信的父亲的举动嗤之以鼻,甚至愤然。最后,小侄子讲了一个令他惊讶不解的事,说他就在铺开纸,提笔欲写时,却因一时记不起我的名字而猛然顿住了,结果遭到父亲的训斥:“亏你狗崽子还念了这么多书,记性也忒赖,叫——金翔!”“金——祥”于是小侄子一边念叨一边写在纸上。“写错了!写错了!……”小侄子说当时父亲望着他刚写下的名字大声喊道,紧接着,从他手里夺过笔,在纸上硬邦邦地写下“金翔”两个字后,讷讷地告诉他:“我这一辈子只识这两个字!”小侄子说他当时惊讶得说不出话来,他说,要知道,全村人都知道二爷他老人家一字不识,包括他自己的名字呀!
这就是父爱!除了父爱,便再无法解释这种奇异而真实的现象!那一刻,我那对父亲的恨包裹着而变得无知、粗砺和麻木的灵魂,被深深地灼痛了,苏醒了!我禁不住地泪流满面,双手捧着书信、朝着家乡,蓦然跪下——向父亲,向我那一生付出了大爱却得不到理解、更别说回报的父亲,忏悔,忏悔……? (选自《散文选刊》 2006年1期)?
1.“我一直很羡慕那些从小就得到父爱并懂得父爱的人”一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文章内容,概括父亲的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的高潮部分是父亲来信—段,让人感动。请结合具体的内容,分析作者在这一段使用了哪些描写手法(列举两点)?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在对待父亲上有哪些错误?“我”对父亲的态度是如何变化的?如何评价“我”对父亲的这种“态度变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定下全文的感情基调,引出下文小时的“我”对父亲的误解以及后来对父爱的深刻理解,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曲折、真实地表现出“我”对父爱的震惊、感谢之情。(意对即可)
2.朴实、暴躁、木讷但十分热爱自己的孩子,把对孩子的爱深深埋在内心深处,体现出大爱无言的特点。(意对即可)
3.①细节描写。父亲做梦掉牙,首先想到了儿子;不识字的父亲能写儿子的名字。
②侧面描写。以小侄子信的内容侧面描写父亲。
③语言、动作描写。父亲对小侄子的训斥、能写“金翔”两个字,体现父亲对孩子的爱。好处:生动地刻画了父亲的形象,表现出父亲对孩子最深沉的爱,这种爱已深入到父亲的内心深处。与前文“我”对父亲的不理解作对比,表现“我”的浅薄、无知,为后文“我”对父亲的感谢、忏悔之情作铺垫。(意对即可)
4.①不与父亲沟通、为父亲对“我”考上大学的兴奋不屑一顾、上大学后没有回过家、对父亲的来信应付等。
②通过父亲托小侄子给我写信,父亲能写对“我”的名字等事情,“我”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③年少的“我”没有发现父爱,所以才渴望父爱,对父亲有淡漠的情感,这是成长过程中的过错,而不是“我”本身的错误。等到感觉出父爱后,“我”的忏悔表现了“我”善良的本质,对父亲无私的爱的感谢之情,文章对这种“感情变化”是赞同的。(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头发(有删节)
这个夏天热得有些早了。
在我还没怎么喘过气来时,公司就宣布破产了。受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公司苦撑了半多,终于还是支持不下去了,老板已经看不到了,追债的人天天在公司门口堵他。
财务面无表情地走向我们,喊了我的名字,然后递给我一叠薄薄的纸币。我知道,这是老板破产后力所能及拿的最后一点钱了。我数也没数,把钱揉成一团,就离开了那里。
迎接我的,将会是一场异常艰难的旅程。街上有点热,我的头发上都是汗水,我都不想去擦。我回到了我的出租屋,我是这个城市的外来人,没有根基,如同一团浮萍一样,肆意地漂流。我猛地擦了把汗。离房租到期还有一个星期了。身上的钱是远远不够交租金的。
我拿出了一大叠最新的报纸,我翻找着上面的招聘启示,我很仔细地看着报纸的每一个字眼,甚至于中缝位置那小小的地方我也不放过。可看下来,似乎并没有适合我的工作。这次金融危机对这个城市的影响比我想像中的大得多。往日一整版一整版的应聘启示,而今只剩零零星星一小块一小块了。我有些热,我的头发确实长了点,把我的头遮得严严实实。早在一个多月前就该去理发了,可我没钱。公司早在3个月前就不发工资了,每月只给了点最基本的生活费。
电风扇开着,吹出来也是阵阵的热风,让我更觉得热。我出了门。坐以待毙不是我的性格。我跑了很多路,希望能在大街上找到适合我的工作。可跑了一条又一条的马路,除了在火辣辣地太阳下跑出满头满脸的汗,其他就什么都没有了。
我连着跑了三天。我花掉了身上那叠薄薄的钱的一半,那点钱根本不够我在这个城市的生活。回到出租屋时,我有些绝望了。我不知道,我的下一步该干什么。
夏日的夜依然异常燥热,一丝风也没有。我从出租屋往楼下看时,就远远看到那一间杂货店,店门口人头攒动着。我知道那店,店主的经营很有一套,生意一直很不错。
一个念头忽然跳了出来。于是我下了楼,径直跑了过去。店主是个50多岁的老头子。这家店一直要开到很晚,晚到街上已经没有了行人。我在杂货店转了一圈。第二天,我又转了一圈。连着转了两天,那家店在什么位置放什么东西,我早已了然于胸。我的心里慢慢有底了。
那个晚上,我看好了时间下去。我已经整理好我所有的包袱。我随时都可以离开这个城市。我下楼时,老头正准备着打烊,见我来了,居然笑着告诉我,正想找你呢。你可就来了。我愣了。手甚至有些颤抖。他知道我会来?那……我忙看向门外,没警察啊。我的手不自觉地按到腰间那冰凉的物体上。
老头却自顾自地说,其实啊,我这几天看你都闲着没事,整天在这里那里地瞎转悠。你看啊,我老了,这里生意又不错,一个人还真忙不过来。所以,我想请你来这里干活,你看……
我彻底蒙了,找我干活?我一吃惊,腰间那刺眼的光亮在一声刺耳的“咣当”声中轻轻滑落在地。老头却没看见般,只是问我,你看,我一个月给你二千,每天工作10小时。每星期给你一天加班,明天就开始上班,你看行吗?
那,我问,那你能先预支给我500块钱吗?
可以啊。老头说话间就打开了那熟悉的钱柜,点了500块钱就递给我。
我想不到老头这么爽快,看着那钱,我竟不知道该不该去接了。
老头突然深深地看了我一眼,说,小伙子,人没钱不可怕,可怕的是没了自由丢了命啊。老头的话有些意味深长。
我猛然一惊,半天没回过神。老头看了看墙上挂的钟,说小伙子,赶紧拿着吧。拿完,帮我一起拉外面的闸门。我老了,有时候真是拉不动了。
我重重地点了点头。我帮老头一起拉下了那重重的闸门。
我回了出租屋。
就在刚才,我向老头请了半天的假。
明天一早,我要去理一个发。
小题1:请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4分)
答:?
小题2:文中的画线语句如何理解?(5分)
答:?
小题3: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析。(6分)
答:?
参考答案:
小题1:①公司破产,我被解雇。②努力寻找工作,最终毫无收获。③为抢劫杂货店踩点④进店意欲行凶,被老板察觉后巧妙感化。
小题2:①借代,“刺眼的光亮”指凶器。2分②“刺耳的声音”是指犯罪的念头,“轻声滑落”则指渐渐消去的犯罪欲望。3分
小题3:主题:爱能拯救人。或者,宽容能拯救人。2分
分析:主人公“我”无奈失业,四处应聘,终以失败而告终。生存的压力使其有了犯罪的动机(1分)。到杂货店踩点,已经被店老板察觉,才会有老头的未卜先知。老板没有选择报警,而是决定雇用年轻人(1分)。同时预支报酬(1分),体现了他对小伙子的关爱。最终年轻人幡然醒悟,决定重新做人(1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