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用》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十)
2017-07-17 20:53:45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从西周初到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古时也称为“诗三百”,被奉为儒家“五经”之一。它以四言诗为主,普遍运用风、雅、颂、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B.《楚辞》是继《诗经》之后的又一部诗歌总集,收录的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诗作,《离骚》是其中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具有浪漫主义风格。
C.《孔雀东南飞》是保存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与北朝的《木兰辞》合称“乐府双璧”,继承了《离骚》的浪漫主义风格。
D.“乐府”本指古代音乐机关,汉武帝时建立,是具有相当规模的官署,除将文人诗章制成乐曲演唱外,兼采民间诗歌乐曲。后来把乐府官署的诗(包括民间采集的和文人创作的)称作乐府,于是它又演变为一种诗体。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语言运用题  为接待国外游客,有关部门请你写一段话,向观光者介绍你所熟悉的某地区(区县、乡镇或街道)的某一文化观光景点的特色。(5分)
要求:①语言通顺、得体;不少于60字。②切合“文化观光”的主旨。③不得透露考生姓名和所在学校。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文化景观题看似简单,其实对学生的要求却不低。从我们目前评阅的部分试卷来看,该题的得分情况并不理想,其中大体存在如下几个问题:一是文体意识不明确。题旨要求的是景观介绍,自然当以说明为主,但许多同学却在景观评论上花费了大量的文字,因而将原本应突出的主体形象冲淡了。二是文化含义的狭义化。许多同学将文化片面地理解成思想含义的阐发。这既局限了他们的对象选择,又使得在具体表达对生硬机械。这些其实都根源于审题不清,我们还是重申那句老话,“磨刀不误砍柴工”,准确理解题意是成功答案的关键。


本题难度:一般



3、语言运用题  请你运用首尾呼应的写法,写出一篇作文的开头与结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示例:

尴尬的滋味

  (首)在我成长的道路上,时时处处留着我的足迹,里面有幸福的回忆、美好的向往、成功的喜悦、失败的烦恼,其中充满着快乐、感慨、怨恨和愤怒,然而最不能使我忘记的是那一个尴尬的早晨。
  (尾)我应该感谢那个尴尬的早晨,是它让我不再毛手毛脚,但是我也应该和那个尴尬的早晨说“再见”,因为尴尬的滋味实在不好受。(答案不唯一)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巴官员表示,对于英国政府的如意算盘,古巴政府洞若观火,将予以最有力的反击。
B.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已得到国家的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放光彩的那一天,倚马可待。
C.俗话说瑕不掩瑜,而这个人却目无全牛,鸡蛋里挑骨头,真所谓疵者见疵呀。
D.20岁时对那些不纯洁的爱情观,我们侧目而视,对那些爱情悲观论调。我们嗤之以鼻。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B.倚马可待:靠着即将出征的战马起草文件,可以立等完稿。形容文思敏捷,文章写得快。C.目无全牛:形容技艺的纯熟。D.侧目而视侧:斜着。斜着眼睛看人,不敢正视。形容憎恨或畏惧而又愤恨;形容拘谨畏惧的样子;易误解为鄙视的看着。


本题难度:一般



5、语言运用题  阅读下面这段新闻,然后根据其内容,拟一条一句话新闻(不超过20字)。? (4分)
2010年11月1日零时开始的中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入户调查阶段将于11月10日结
束。对于此次人口普查,很多国外媒体认为意义重大,.但是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流动人口的统计以及居民隐私保护意识的增加将成为普查活动的两大难题。
美联社报道称,这是首次实行对居民的当前实际居住地进行统计,而不再是依据居民的居?住证、户籍和法定登记处进行考察。这一变化将更好地摸清人口结构的变化以及中国大城市的 真实规模。法新社报道称,鉴于中国巨大的人口流动规模,人口普查将是一项艰难的工作,因为一些人对于提供私人信息有些迟疑。此外,中国“流动人口"规模极为庞大,大约有2.11亿人组成了中国的“流动人口"大军。《纽约时报》报道称,中国本次人口普查的一大里程碑式意义就是增加了对外国在华人口的统计。随着在中国的外国人日渐增多,中国开始对这一群体的人口数量开展普查,虽然调查方式只通过8个问题进行问答,但这是中国首次将外国人列入普 查范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外媒(1分)热议(1分)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