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八)
A.以荀、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分别研究义理之学和文献之学,荀、孟二人分别影响了汉代经学与两宋道学。 B.荀子有长期居齐、三次出任“稷下学宫”“祭酒”的优势,因此,以他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得以迅速发展。 C.官私文献中鲜见有“孔孟”合称,孟子的“亚圣”之名在宋朝以前也从未被认可过,可见孟子曾经被冷落。 D.中唐以后“孟子升格运动”开始。孟子逐渐成为仅次于孔子的贤人,其人被政府封爵,其书跻身“四书”。 |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D
小题1:B
本题解析:
小题1:“A、“从战国初期开始”错误C、“官私文献不见孟子之名”错误D、“孔孟之道”便成为了儒家思想的代名词”错误。
小题1:A 、“义理之学和文献之学”应颠倒;B、“荀子有长期居齐、三次出任‘稷下学宫’‘祭酒’的优势”与“以他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得以迅速发展”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属强加逻辑联系;C、“孟子的“亚圣”之名在宋以前也从未被认可过”错误
小题1:A、“只能说明孟子学派的发展在两宋之后”属以偏概全,说法错误;C、“唐朝前期一些与儒学有关的学术活动或政府行为都很少提孟子”错误,应是只字未提;D、“这些可以说明孟子“升格运动”当时已初现端倪”错误。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鸟儿中的理想主义?筱 敏
我对笼中继续扑翼的鸟一直怀有敬意。
几乎每一只不幸被捕的鸟,刚囚入笼中都是拼命扑翼的,它们不能接受突然转换了的现实场景,它们对于天空的记忆太深,它们的扑翼是惊恐的,焦灼不安的,企图逃离厄运的,拒绝承认现实的。然而一些时日之后,它们大都安静下来,对伸进笼里来的小碗小碟中的水米,渐渐能取一种怡然的姿态享用。它们接受了残酷的现实,并学会把这看成生存的常态。它们的适应能力是很强的。适应能力强,这对人,对鸟,对任何生物,都是一个褒奖的词语。它们无师自通,就懂得了站在主人为他们架在笼中的假树杈上,站在笼子的中心位置,而不是在笼壁上徒劳地乱撞。就像主人期待的那样,优雅地偏头梳理它们的羽毛。如果有同伴,就优雅地交劲而眠。更重要的是,当太阳升起的时候,或者主人逗弄的时候,就适时适度地婉转地歌唱,让人感到生活是如此的自由、祥和、闲适。而天空和扑翼这种与生俱来的事情,也就是多余的了。
但有一些鸟的适应能力却很差,这大抵是鸟类中的古典主义者或理想主义者。它们对生命的看法很狭隘,根本不会随现实场景的转换而改变。在最初的惊恐与狂躁之后,它们明白了厄运,它们用最荏弱的姿态来抗拒厄运。它们是安静的,眼睛里是极度的冷漠,对小碟小碗里伸过来的水米漠然置之,那种神态,甚至于让恩赐者感到尴尬,感到有失自尊。鸟儿的眼睛里一旦现出这样的冷漠,就不可能再期待它们的态度出现转机,无论从小笼子换到大笼子,还是把粗瓷碗换成金边瓷碗,甚至于再赏给它一个快乐的伙伴,都没有用了。这一切与它们对生命 的认定全不沾边儿。事实上,这时侯它们连有关天空的梦也不做了,古典主义者总是悲观的、绝望的,它们只求速死。命运很快就遂了它们的心愿。
而我一直怀有敬意的,是鸟儿中的另一种理想主义,这种鸟儿太少,但我侥幸见过一只,因为总是无端想起,次数多了,竟觉得这鸟儿的数目似乎在我感觉中也多了。
我见到这只鸟儿的时候,它在笼中已关了很久了,我无从得见它当初的惊恐和焦灼,不知它是不是现出过极度的冷漠,或者徒劳地撞击笼壁,日夜不停地用喙啄笼壁的铁枝。我见到它的时候,它正在笼中里练飞。它站在笼子底部,扑翼,以几乎垂直的路线,升到笼子的顶部,撞到那里,跌下来,然后仰首,再扑翼……这样的飞,我从来没见过。它在笼中划满风暴的线条,虽然这些线条太短,不能延伸,但的确饱涨着风暴的激情。它还绕着笼壁飞,姿态笨拙地,屈曲着,很不洒脱,很不悦目,但毕竟它是在飞。它知道怎样利用笼内有限的气流,怎样训练自己的翅膀,让它们尽可能地张开,尽可能地保持飞翔的能力。
在这样一只鸟的面前,我感觉惭愧。
一般我们很难看见鸟是怎样学飞的,那些幼鸟,那些被风暴击伤了的鸟,那些在岩隙里熬过隆冬的鸟,还有那些被囚的鸟。这是一件隐秘的事。我们只看见过它们在天空中划过,自由地扑翼,桀骜地滑翔,我们只羡慕上帝为它们造就了辽阔的天空。
但在看到那只在笼中以残酷的方式练飞的鸟之后,我明白,天空的辽阔与否,是由你自己造就的,这种事情上帝根本无能为力。上帝只是说,天空和飞翔是鸟类的生命形式。而灾难和厄运也是世界存在的另一种形式。至于在灾难和厄运中你是否放弃,那完全是你自己的事情。
1.作者开头为什么说“我对笼中继续扑翼的鸟一直怀有敬意”?(4分)
答:?
2.文中作者把鸟儿分成了三类,请按照顺序分条概括三类鸟的基本特点。(每条不超过12个字。)(6分)
答:(1)? (2)?
(3)?
3.当作者看到那只“鸟儿中的另一种理想主义”者在笼中用残酷的方式练习飞翔之后,产生了怎样的感悟?给予我们什么样的人生启示?(4分)
答:?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本文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对笼中扑翼鸟儿的褒扬,赞美了那种面对厄运敢于抗争,为理想而不懈奋斗的人。
B.“适应能力强,这对人,对鸟,对任何生物,都是一个褒奖的词语”,作者对适应能力强的鸟表示了肯定和赞赏。
C.“在这样一只鸟的面前,我感觉惭愧”一句,既是作者对扑翼鸟抗争精神的高度评价,又表达了自己不能帮助这只鸟摆脱困境的内疚。
D.本文构思巧妙,结构谨严。开篇写自己对“继续扑翼”的鸟怀有敬意,中间以另两种鸟作铺垫,在对比和映衬中对“鸟儿中的另一种理想主义”者进行褒扬,最后以对扑翼鸟精神的肯定和感悟作结,使文章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E.文章运用拟人化手法,用文中的三种鸟比喻现实生活的中三种人以及他们各自不同的生活态度。
参考答案:
1.(4分)笼中继续扑翼的鸟具有身处困境却不失去生活理想的勇气,具有面对厄运坚持飞翔而毫不动摇的精神。两点各占2分,意思对即可。
2.(6分)(1)接受现实,生活得心安理得。(2)面对厄运,悲观绝望,只求速死。(3)困境面前敢于抗争,不懈奋斗。每条2分,意思对即可。语句不通顺扣1分,每超过3个字扣1分。
3.(4分)鸟儿应当在辽阔的空中飞翔。一旦被囚人笼中,也不应该放弃飞翔的理想,因为天空是靠自己寻求和创造的。作者通过对“鸟儿中的另一种理想主义”者的褒扬启示我们:在厄运和困境中不应当悲观绝望,不应当放弃理想,而应当敢于抗争,为理想而不懈奋斗。两问各占2分。意思对即可。语句不通顺扣1分。
4.(4分)AD
本题解析:
1.无
2.无
3.无
4.(B作者运用反语,用讽刺的口吻描述它们的表现。C是因自己难以达到扑翼鸟的那种精神境界而感到惭愧。E文章运用的是象征手法,三种鸟象征了现实生活中的三种人以及他们各自不同的生活态度。)每答对一项给2分。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高等教育
强和弟弟都接到了名牌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强用借来的钱送走了弟弟,就随本家哥去沿海的一个港口城市打工。
那城市很美,强的眼睛就不够用了。本家哥说,不赖吧?强说,不赖。本家哥说,不赖是不赖,可总归不是自个儿的家,人家瞧不起咱。强说自个儿瞧起自个儿就行。
强和本家哥在码头的一个仓库给人家缝补篷布。强很能干,做的活精细,看到丢弃的线头碎布也给拾起来留作备用。
那夜暴风雨骤起,强从床上爬起来,冲到雨帘中。本家哥劝不住他,骂他是个戆蛋。
在露天仓垛里,强察看了一垛又一垛,加固被掀动的篷布。待老板驾车赶过来,他已成了个水人儿。老板见所储物资丝毫无损,当场要给他加薪,他就说不啦,我只是看我修补的篷布牢不牢。
老板见他如此诚实,就想把另一个公司交给他,让他当经理。强说我不行,让文化高的人干吧。老板说我看你行——比文化高的是人身上的那种东西!
强就当了经理。
公司刚开张,需要招聘几个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年轻人当业务员,就在报纸上做了广告。本家哥闻讯赶来,说给我弄个美差干干。强说,你不行。本家哥说,看大门也不行吗?强说,不行,你不会把这里当成自个儿的家。本家哥脸涨得紫红,骂道,你真没良心。强说,把自个儿的事干好才算有良心。
公司进了几年有文凭的年轻人,业务红红火火地开展起来。过了些日子,那几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知道了他的底细,心里就起毛说,就凭我们的学历,怎能窝在他手下?强知道了并不恼,说,我们既然在一块儿共事,就把事办好吧,我这个经理的帽谁都可以戴,可有价值的并不在这顶帽上……
那几个大学生面面相觑,就不吭声了。
一外商听说这个公司很有发展前途,想洽谈一项合作项目。强的助手说,这可是条大鱼哪,咱得好好接待。强说,对头。
外商来了,是位外籍华人,还带着翻译、秘书一行。
强用英语问,先生,会汉语吗?
那外商一愣,说,会的。强就说我们用母语谈好吗?
外商就道了一声“OK”。谈完了,强说,我们共进晚餐怎么样?外商迟疑地点了点头。
晚餐很简单,但有特色,所有的盘子都尽了,只剩下两个小笼包子,强对服务小姐说,请把这两个包子装进食品袋里,我带走。虽说这话很自然,他的助手却紧张起来,不住地看那外商。那外商站起来,抓住强的手紧紧握着,说,OK,明天我们就签合同!
事成之后,老板设宴款待外商,强和他的助手都去了。
席间,外商轻声问强,你受过什么教育?为什么能做得这么好?
强说,我家里很穷,父母不识字。可他们对我和弟弟的教育是从一粒米、一根线开始的。后来我父亲去世。母亲辛辛苦苦地供我们上学。她说俺不指望你们高人一等,能做好自个儿的事就中……
在一旁的老板眼里渗出亮亮的液体,他端起一杯酒,说,我提议敬她老人家一杯——你受过人生最好的教育——把母亲接来吧!
(选自《微型小说三百篇》,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本文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强”出身于贫寒的乡村人家,他朴实,却懂得自尊,毫不为港口城市的繁华、美丽所打动。
B.“强”的母亲懂得什么是最好的教育,她使自己的儿子具有了那种“比文化高”的东西,因而得到了“老板”的敬重。
C.“他的助手却紧张起来,不住地看那外商”的细节,对“强”的作法起到了提顿、强调的作用,渲染了一种紧张的气氛。
D.作者巧妙地通过“本家哥”与“强”的对比,使“强”这一形象的意义得到了升华。
E.文章的题目,常可以对全文起画龙点睛的作用;“高等教育”一语双关,提示着本文的主旨所在。
小题2:请简要分析“强”这个人物形象。(6分)
小题3:请简要分析“外商”的心理变化。 (6分)
小题4:本文在表现形式上有怎样的特点?产生了怎样的效果?(8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E
小题1:①“强”是一个靠自己的勤劳、智慧、人格走向成功的打工仔。②他疼爱弟弟,敬重母亲。③喜爱城市的美丽,却不自轻自贱。④他没认为缝篷布低贱,认真能干。⑤把公司当成自个儿的家,不图加薪,用人不讲私情。⑥也不为当了经理而轻狂,他知道自己文化不高,但更知道什么比文凭更重要。⑦他不崇洋媚外,在“外商”面前不卑不亢,自然地表现了中华民族的自尊。⑧保持了中华民族勤俭的美德。
小题1:“外商”带着翻译、秘书摆出一幅外国人的气派,是认为中国人崇洋媚外(或自认为洋人的身份高级);“强”提出“共进晚餐”后他的“迟疑”,是担心那种大吃大喝、大手大脚的作风,对合作产生了犹豫。“强”表现出的中国人的不卑不亢及勤俭美德征服了他,使他作出了合作的决定。 (一点3分,共6分)
小题1:如,运用细节使人物形象丰满;语言朴实符合人物性格的需要;没有肖像、心理描写,使内容紧凑简洁人物丰满;人物语言简洁,对话不用引号,行文明快紧凑……
本题解析:
小题1:A错在“毫不为港口城市的繁华、美丽所打动”;B错在“强的母亲却懂得什么是最好的教育”;D错在“巧用……对比,使‘强’这一形象的意义得到了升华”。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形象”考点,能力层次为E,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主要是结合文章对人物的描写“简要分析”,答出任意六点即可满分。
小题1:回答此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心理变化”,从蔑视到担心到佩服,再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小题1:表现形式上的特点,选取一定的描写方法即可,符合文意,有特点有效果,即可得分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赤子真情刘文典
刘文典,1889年生,安徽合肥人,原名文聪,字叔雅。早年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曾先后在北京大学、安徽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云南大学任教,因学问高深,为人狂、傲、怪,但不失赤子之情,闻名学界。
1927年,刘文典任安徽大学校长兼文学院院长。掌握大权不久的蒋介石,想提高自己的声望,曾多次表示要到安徽大学视察。刘文典则冷冷地掷出一句“大学不是衙门”。后来安徽发生“学潮”,蒋介石“责难”刘立典纵容学生闹事,“责令”他交出肇事学生,并“传唤”他到南京悔过。刘文典一肚子怨气:“我刘叔雅并非贩夫走卒,不应对我呼之而来,挥手就去!我师承章太炎、刘师培、陈独秀,参加同盟会,曾任孙先生秘书,声讨过袁世凯,蒋介石一武夫罢了,能奈我何!”面见蒋介石时,他顶撞道:“你是总司令,就应该带好你的兵。我是大学校长,学校的事由我来管。”蒋介石说:“你这校长是怎么当的?不把你这学阀撤掉,就对不起总理的在天之灵!”刘文典毫不相让:“提起总理,我跟他在东京闹革命时,还不晓得你的名字哩!”最终蒋介石以“治校不严”为由将刘文典当场羁押。章太炎听说他面斥蒋介石的始末,想起三国祢衡击鼓骂曹的典故,大为振奋,抱病提笔,送给学生一副对联:“养生未羡嵇中散,疾恶真推祢正平。”
九一八事变后,广东军阀陈济棠准备反蒋,借刘文典骂蒋之名,重金聘他去广东。刘文典识破陈济棠的用心,感叹道:“日寇侵华,山河破碎,国难深重,理应团结抗日,怎能置大敌不顾,搞什么军阀混战?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坚决退还礼金。
卢沟桥事变后,平津相继沦陷,日本人多次延请滞留北平的刘文典出任伪职,他均严词拒绝,为此惹怒日本当局,其住宅连遭日军搜查。在日寇面前,日语流利的他以“发夷声”为耻,他说:“国家民族是大节,马虎不得,读书人要爱惜自己的羽毛。”之后,他不再讲日语。
刘文典学贯中西,其学识博大精深,但他恃才傲物,狷介无比。在北大,刘文典讲《庄子》,第一句都是:“《庄子》嘛,我是不懂的喽,也没有人懂!”学生问他古今治庄子者的得失,刘文典感慨:“古今以来,真懂《庄子》者,两个半人而已。第一个是我刘文典,第二个是庄周,另外半个嘛……还不晓得!”刘文典国学功底深厚,对国学大师也十分崇拜、爱戴。抗战时期,日军轰炸机来袭,昆明城内拉响了紧急警报,西南联大的教授和学生四下散开躲避。刘文典跑到中途,忽然想起他“十二万分”佩服的陈寅恪身体赢弱,视力不佳,行动更为不便,便匆匆率领几个学生折回来赶赴陈的寓所,一同搀扶陈往城外躲避。学生要搀扶刘文典,他强撑着不让学生扶他,大声叫嚷着:“保存国粹要紧!保存国粹要紧!”让学生们搀着陈寅恪先走。
刘文典深谙教学之道,授课有方,风格独特。他上课从不理会下课铃声,有一次,教《文选》只讲了半小时,他突然宣布:“今天的课到此为止。”学生们都以为他又受了什么刺激,要将哪位名人大肆品评一番,正欲洗耳恭听。刘文典接着说:“余下的课改到下星期三的晚上再讲。”在学生们疑惑的眼神注视下,刘文典扬长而去。等到了下星期三的晚上,他通知学生都到校园里的一块空地上集合。等大家都坐定后,刘文典出现了:“今天晚上我们上《月赋》。”这时候,满脸疑惑的学生们豁然开朗,原来当天是农历五月十五,一轮皓月当空,确是上《月赋》的最佳时间。学生们围坐一圈,静听刘文典论讲《月赋》。他时而仰头问月,时而高声吟诵,旁征博引,妙语连珠,将充满新奇感与求知欲的学生带进人生与自然交融的境界。
从刘文典身上,我们依稀看到了魏晋人物的风采,无虚饰、不矫情,不失赤子之真,这种率真和坦荡在今天尤显得可爱与可贵。(有删改)
(1)下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由于对蒋介石掌握大权不满,刘文典直言反击蒋介石对学潮事件的指责。章太炎先生对其行为大为赞赏,提笔送联“养生未羡嵇中散,疾恶真推祢正平”
B.刘文典位卑未敢忘忧国,多次严词拒绝日本人的延清,以“读书人要爱惜自己的羽毛”告诫读书人要时刻心系祖国,发扬民族文化,杜绝外来文化侵略。
C.抗战时期,刘文典带领学生搀扶陈寅恪躲避日军轰炸,体现了他对真正博学之士的爱戴之情,“保存国粹要紧”的话语突出了人物鲜明的个性。
D.刘文典在西南联大校园给学生讲授《月赋》,善于捕捉教育时机,引导学生亲近自然,将学生带进人生与自然交融的境界,体现了他独特的教学风格。
E.本文通过对刘文典投身革命的事迹以及在安徽大学、北京大学、西南联大等地生活片段的记述,勾勒了一个个性鲜明、博学多才、率真可爱的学者形象。
(2)刘文典的“狂”体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文意加以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章太炎为什么把刘文典比作三国时期的祢衡?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说:“无虚饰、不矫情,不失赤子之真,这种率真和坦荡在今天尤显得可爱与可贵。”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人之狂”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E
(2)①为人方面:不畏强权,坚守气节。②治学方面:恃才傲物,狂傲自负。③教学方面:任性独特,不受拘束。(意对即可)
(3)刘文典面对蒋介石的刁难,坚持平等对话,捍卫大学的独立和尊严;这与祢衡击鼓骂曹一样,表现出敢于蔑视权要、据理力争的精神;章太炎对蒋介石羁押刘文典不满,借此表示对刘文典的支持和赞赏。(言之有理即可)
(4)文人之狂,很多时候是率真、坦荡的真情流露。刘文典为文人气节而狂,为大学独立而狂,为真才实学而狂,为国家命运而狂。他的狂傲自负是建立在真学问、真性情的基础上的;他的狂是对权贵的蔑视,是对尊严的坚守,是一种责任感、使命感。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人的气节,又是五四时期科学民主自由精神的张扬。(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中国文学经典之“道”观
文学经典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概念,其经典作品的确立是一个动态衍变的历程,然而透视经典生成和变化的历史痕迹,不难发现总有一些潜在的内核在这种变化中化为一种准则与范式,这就是文学经典之“道”,犹如自然之道,万物之母。正因为有了文学经典之“道”的潜移默化、导向与规范,所以至今很多经典能够穿越时空依旧存在。中国文学经典之“道”,实际就是内化于中国人心中的儒、道性根源。
传铳的儒家之仁义、智慧、孝慈、忠臣的哲学思想,使中国文人有了入仕、建功立业的理想与抱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样的理念使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很多爱国题材的作品,并一直被誉为经典,如屈原的《离骚》、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等等。又如讲述英雄^造**起义的《水浒传》,其内核也都是塑造、歌颂忠君爱民之事,“替天行道”的梁山宗旨、招安思报效朝廷的思想最终都是以儒家思想为旨归。
传统道家主张的“无为而无不为”、崇尚自然的哲学思想,使中国文人远离庙堂而退隐山林,回归自然,这为中国文人在精神上提供了可以喘息、聊以安身的家园。入仕之不得,壮志之未酬,尚能在自然界中找到生息之处,获得精神的寄托与愉悦。这就导致中国文人注重对自然山水风光的描写,从而出现了许多经典的作品,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柳宗元的《小石潭记》、王安石的《石钟山记》等等,然而这些对自然的优美描写之中却也隐含了归隐之郁郁不得志的无奈与苦闷。
无论是儒家源于好学、行仁和人群的和谐;还是道家重个体自由理想、精神超越,重逍遥自在、无拘无碍、心灵与大自然的和谐,都对历来的文人在建构审美人格境界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对审美人格理想与境界的追求,逐渐成为文学经典审美理想与境界的追求,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文学经典这种审美意识成为沉淀在个人心灵之中的无意识,甚至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传统的无意识。这些审美意识的积淀,对中国文学作品的立意、构思、用语、用情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文学经典作品的创作、接受与评判,意义非凡。这种审美意识成为一个不可逾越的尺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重品”情结,即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完美的人格,表现积极乐观的精神与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其次是“重情”的追求,对情感的审美与追求,包含了对人伦之情与对自然之情的理解与追求。这种尺度就是历史文化的水平线,它自动履行起评定经典裁判的职责。这种尺度动态地平衡于历史的发展过程之中。在中国文学史上,只有那些在这种尺度之下建构起来的、所描绘的世界、所表现的情感,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得到读者的认同并产生心理与情感共鸣的作品,最终才可能成为文学经典作品。
1.下列对“中国文学经典之‘道’”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学经典之“道”,即文学经典的儒、道性根源。
B.很多文学经典能够穿越时空依旧存在,是因为有了文学经典之“道”的导向与规范。
C.文学经典之“道”就是自然之道,万物之母。
D.文学经典之“道”,就是经典生成和变化过程中由潜在的内核变化成的一种准则与范式。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使中国文人有了入仕、建功立业的理想与抱负,也有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理念。
B.《归园田居》《小石潭记》《石钟山记》等经典作品体现了传统道家主张?“无为而无不为”、崇尚自然的哲学思想。
C.中国历来的文人在建构审美人格境界上主要受儒家好学、行仁和人群和谐思想的深厚影响。
D.中国传统道家思想,通过长期潜移默化沉淀为文学经典的审美意识,这种审美意识成为一个不可逾越的尺度。
3.下列选项不符合文中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注重对自然山水风光描写的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成为文学经典,体现了文学经典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概念。
B.文学经典的跌宕浮沉之中,潜在地左右着评判标准的历史变动是不同的时代里文人们所处的地位与际遇。
C.在中国文学史上,最终成为文学经典作品的是那些在审美意识尺度之下建构起来的、所描绘的世界、所表现的情感,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得到读者的认同并产生心理与情感共鸣的作品。
D.中国文学经典之“道”,具有历史的、文化的、民族审美的特质。
参考答案:1.C
2.B
3.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提分技巧《文言文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