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十)
2017-07-17 21:17:16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行为艺术不是“极端”的代名词

商(商报记者刘洋):第十届“OPEN国际行为艺术节”已于昨日开幕,请您介绍一下艺术节的基本情况。
陈(陈进,毕业于西北师范学院美术系,1992年参加广州油画双年展;1999年在北京实施作品“数字访问”;2000年至今,策划、组织、参与OPEN国际行为艺术节):艺术节的筹备已基本就绪,由于本次艺术节将持续两个月的时间,目前10多位艺术家已经到达北京,此后各国艺术家会分阶段陆续到京。
  商:本次国际行为艺术节有多少位艺术家参加?
  陈:到目前为止,是366位艺术家,但这个数字可能还会有变化。因为艺术节持续的时间比较长。
  商:第十届“OPEN国际行为艺术节”的主题是什么?
  陈:OPEN,从第一届到现在的主题全部都是OPEN。
  商:本届在细节上会有哪些变化?
  陈:因为本次艺术节要进行8周的时间,因此我们邀请了8位策展人。他们思考艺术的方式、邀请的艺术家都不一样,从邀请艺术家的层面上,来体现他们的策展思路。
  商:据了解,一直以来,“OPEN国际行为艺术节”的资金主要是由您来解决,目前艺术节最大的困难是否是资金问题?
  陈:是的,资金是最大的问题。“OPEN国际行为艺术节”是一个民间的活动,而且是非主流的,在资金方面肯定会有困难。

  商:行为艺术常常被大家所误读,处境比较尴尬,呈现在公众面前的一些行为艺术多有暴力、血腥等成分,您如何看待这类的行为艺术作品?
  陈:从第一届“OPEN国际行为艺术节”到现在,我认为公众对行为艺术没有什么看法或者偏见,他们觉得行为艺术很有意思。行为艺术有很多人性化的内容,至于血腥、暴力等行为艺术作品,并不代表行为艺术的全部内容。
  本次国际行为艺术节将举办8周的时间,通过这两个月,就是想让公众真正了解行为艺术,消除公众对行为艺术的误会,行为艺术并不是“极端”的代名词。
  商:请您对行为艺术进行一下解读。
  陈:据我理解,艺术是发现问题的一种方式,在社会、文化、历史中发现问题,并且提出来,这种语言、表达方式,我把它称为理性批判。这种理性批判是通过文化的筛选以及长时间的思考得来的,而不是出于冲动、不考虑来龙去脉的批判。
  同时,从行为艺术的语言来讲,我将它归纳为诗意化的语言,因为诗意是一种隐喻的美感,很多人在语言方面去寻找它的可能性,它对美学是有建设性意义的。
  另外,行为艺术也是一种心灵的体验,心灵体验包含对事物或环境的感受,一种领悟,其中包含了某位艺术家通过这种方式起到的治疗作用,或者是一种升华的作用。

  商:据了解,“OPEN国际行为艺术节”在国外的影响力非常大,但是在国内似乎很低调。您如何看待“OPEN国际行为艺术节”这种影响力上的差异?
  陈:无论哪种行业和学术方式,都分为学术价值和公众的影响力。我认为,“OPEN国际行为艺术节”在学术领域中是非常有影响的,但是在公众中影响力并不是很大。这其中有很多因素,我们会想办法尽力去解决它。
  商:您是否考虑过将行为艺术作品与市场相结合?
  陈:目前来说,这种结合很困难。市场是一种经济行为,任何东西进入市场都要符合经济规律,尤其是艺术。它和股票很相像,有很多炒作的成分,就要看炒家们是否愿意炒作它。行为艺术相对而言是一种新型的艺术形式,不像油画已有很长的历史,运作得很成熟。

  商:您认为东西方行为艺术家,在表现方式上有哪些差异?
  陈:我认为东西方行为艺术家的作品,最大的区别在于亚洲艺术家填补了欧洲艺术家缺乏的东西。由于亚洲的社会环境、文化发展以及文明程度,在某种程度上还落后于西方,因此亚洲与欧洲所面临的问题是不一样的。对于亚洲的问题,艺术家的敏感程度和冲击力会更强一些,欧洲艺术家的作品可能会更注重人性心灵的东西,或者更注重语言本身的问题。

  商:据了解,您是画油画出身的,此后为何要转型做行为艺术?
  陈:因为我要寻找一种实验性的艺术语言。我认为架上绘画与行为艺术在实验性上相比,行为艺术的实验性更强,有更大的延展性。而架上绘画局限性较强,已经非常成熟了。
  商:您的第一个行为作品是什么?
  陈:一组名叫“访问”的数字作品。当时想把这件作品长期做下去,但是在作品的实施过程中,我认为这件作品本身存在一些问题,随后就停下来了,记得最后一个访问的是艾未未。
(选自2009年8月6日《北京商报》)
小题1:这篇访谈涉及了五个方面的内容,请简要概括。(5分)
小题2:记者为什么没有一上来就询问被访人的情况,而是把这一环节放在了访谈的最后?(4分)
小题3:从这篇访谈看,要使中国的“行为艺术节”能像国外的那样具有较大的影响力,需要解决好哪些问题?(4分)
小题4:作为当代艺术的一个重要分支,行为艺术在中国普遍不被认可,行为艺术在中国似乎成了极端的代名词,艺术家动辄就自残、自虐,挑战观众的心理承受能力。阅读了这篇访谈后,请你从艺术家的角度谈谈“行为艺术”究竟如何才能避免成为“极端”的代名词?(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5分)①艺术节基本情况;②如何看待行为艺术及作品;③如何扩大“OPEN行为艺术节”在国内的影响力;④东西方行为艺术家在表现方式上的差异;⑤陈进转型做行为艺术的情况。(每项1分)
小题2:(4分)因为在第十届“OPEN国际行为艺术节”刚刚开幕之际,受众最关心的也最想了解的是本届艺术节的基本情况。
小题3:(4分)①资金问题;②让公众真正了解行为艺术,消除公众对行为艺术的误会;③遵循艺术进入市场的经济规律;④扬长避短,与西方艺术更好地交相辉映。
小题4:(5分)参考答案:①从艺术创作的出发点看,行为艺术家应坚持理性批判,而不是冲动的不考虑来龙去脉的批判;②从行为艺术的语言看,行为艺术家应追求诗意化的语言,给人一种隐喻的美感;③从产生的社会效益看,行为艺术应给受众心灵的体验与领悟,改善受众的消极心态,升华受众的美好心灵。(开放性题,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壮悔堂前独徘徊
阚则思
11月初的归德府商丘,已是落叶飘零的深秋了。青砖勾勒的城墙、褐瓦漫顶的城楼和斑驳古旧的牌楼,无不进出一股遥远而又苍凉的味道;塞面朝天的千年古城,像一幅褪了色墙,思古之情油然而生。
千年归德府,百代风流人,侯方域也许并不是最出名,但肯定是最落寞的,就连那座落在古城小巷里的壮悔堂也显得格外残破、孤寂。正赶上商丘有关部门开始对壮悔堂进行整修,秋风、落叶伴着零落的残砖废瓦,更添感份怀远之幽情。那是座两层砖未结构的古楼,曾经的雕梁画栋,如今已是物是人非。走进去,一张黑色的书案后,一男子挥毫欲书,旁边一佳人正为其研墨。这便是《桃花扇》中的两位主人公——侯方域和李香君。而今这两座粗糙的泥塑人物神情竞显得那么呆滞,身上早已落满了厚厚的灰尘,一如那段早已尘封的往事。从那一扇扇半开半闭的门窗望去,里面空荡荡的,充满了遗憾和神秘的气息,一如壮悔堂主人那落寞悔恨的神情。壮悔堂右侧重修的翡翠楼(人称香君搂),如今也是大门紧锁,李香君那一缕香魂早巳渐行渐远清传奇戏曲的压卷之作,更展现了晚明那个风雨飘摇、日渐式微的朝代的背影。
“时穷节乃见”,在“烂若桃花”的晚明,挺身而出坚守气节的不是以道德文章为标榜的知识分子侯方域、钱谦益之流,而恰恰是那些传统社会最底层的青楼女子李香君、柳如是们。她们将个人的悲剧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一起放到了历史的天平上,体现出了一种完美的民族气节与追求独立人格的精神。在异族入侵、国破家亡的严酷现实面前,“妙龄绝色,平康第一”的秦淮名妓李香君尚能保持民族气节,与侯方域相约归隐不成后,抱憾而终,而晚明“四人公子”之一的侯方域,被誉为“文学韩愈,诗追杜甫”,却放弃了先前积极抗清的志向,随风而转,在人清顺治八年“出乡应试”。
过去的知识分子缺乏自己独立的经济力量,大多走仕的道路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理想,因而才会出现怀才不遇、忧郁愤世的文人,一旦国破家亡,他们便无所依托。从大的历史进程来看,对这种做法并不能过多责怪,但对于知识分子来说,不能坚持白己的操守终究令人悲哀,这表现了中国文人孤傲而脆弱的一面。
抚读侯方城的《壮悔堂记》,令人唏嘘不已。我分明从这里听到这位“雪苑侯生”发自肺腑的悔悟和叹息。那个刻骨铭心的“悔”宇,写出了明末清初那一代文人的心路历程:欲进不能欲退不甘的苦闷和彷徨。其沉痛的兴亡之感,已经超越了对旧日裙屐笙歌、繁华往事的缠绵追忆。而“悔”的另一个缘由,便是愧对“血溅桃花扇”的李香君了。正是这位明辨是非的青楼奇女子,为那个时代的女性写下了壮美的一页。难怪林语堂会感慨地说:“她的政治志节与勇教愧煞须眉男子。”然而可叹的是,如今人们更多怀念的是她们美丽的身影,而那富贵不能淫、权势不能屈的人格操守还有多少人在怀想?
[注]侯方域三十五岁时,李香君去世,侯将书斋改名为“壮悔堂”,两年后侯亦去世。
小题1: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侯方域将书斋改名为“壮悔堂”,既表达了他对香君之死的愧疚之情,又显示了明末清初一代文人“出乡应试”复杂的心路历程。
B.第二段花了不少笔墨写侯方域和李香君的泥塑像,既是对他们忠贞不渝爱情的赞美;也是为了衬托侯方域卑微的人格。
C.作者认为。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弱女子李香君在人是大非面前能保持民族气节,“愧煞须眉男子”,不能不令人心生敬佩之情。
D.本文以怀古为切入点,谈古论今,纵横开阖,内蕴丰富,且句式灵活多变;语言典雅流畅,文章气韵生动,可读性强。

E.本文两次涉及孔尚任的《桃花扇》,历史人物和文学形象叠合在一起,拓展了文章的内容,突出了思古感怀的主旨,使文章更加真实可信。
小题2:仔细品味第一段画线句“素面朝天的千年古城,像一幅褪了色的画卷,演绎着哀婉凄美的爱情故事,见证了那远逝的风雨飘摇的时代”,指出这一句话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并简析其表达效果。(4分)
答:?
小题3:本文记游,却有大量的议论,请结合文本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
答:?


参考答案:
小题:(5分)BE
小题:(4分)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古城沧桑久远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把枯燥的历史事件用诗化的语言表达出来,又为全文定下了感伤的感情基凋。(判断1分,分析3分)
小题:(6分)答案示例:作者对现代一些人注重浮华外表,不看重内心操守深表担忧,借与壮悔堂相关的两个人物在民族气节、人格操守上的不同表现,发表自己的看法,意在用李香君的壮美警示世人。 (如从传统知识分子的经济社会地位、中国文人孤傲而脆弱等方面进行探究,言之成理亦可)


本题解析:
小题:(B,“对他们忠贞不渝的爱情的赞美”的说法有误,文中无此信息;目的不是为了“衬托侯方域卑微的人格”。E“使文章更加真实可信”的说法有误,(桃花扇)是文学作品,引用它的目的不是为了增强真实性。)? (答对一项得3分,答对两项得5分)
小题:无
小题:无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早春消息
赵丽宏

  早春时节,虽然乍暖还冷,但冬天的严寒已经过去,大自然不慌不忙将春意一点一点透露出来,出其不意地给人惊喜。古人描绘春意的诗句,今天读来还会让人产生共鸣,会让人情不自禁会心而笑。现代文明的发展,无法改变大自然的规律,我们感受到的春天景象,还是来自天地万物。那些美妙咏春古诗,也因此而常读常新,生生不息。
  暖风徐来,冰雪消融,春意在大地上悄悄蔓延。春意最早在什么地方露头?苏东坡有名句:“春江水暖鸭先知”,在河里游泳戏水的鸭子最先感知到温暖的春意。这其实是诗人的想象,苏东坡诗中没有具体描绘鸭子们如何感知春意,但就这么巧妙一点,已经可以让人联想春意如何不动声色地悄然而至。鸭子们在水中欢腾的模样,读者可以自己去想象,那一片被欢快的脚掌和翅膀搅动的春水,正带着春天的暖意,缓缓而来。苏东坡写早春景象,在他的词中也有佳句:“东风有信无人见,露微意,柳际花边”,这几句诗中,东风是早春信使,吹得柳绿花发。鸭戏春水,表现的是瞬问景象,而东风播春,却是一段较长的时空。
   在我的记忆中,古人描绘大自然最初春意的佳句,可以举出很多。李白的〈宫中行乐词》中,有两句诗写得传神:“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寒冬的冰雪在梅花的幽香中消融,柳条在和煦的春风中爆出了金黄嫩绿,这也是最早的春消息。同样的意境,在李白的诗中可以找到不少,如《早春寄王汉阳》中:“闻道春还未相识,走傍寒梅访消息”,《落日忆山中》中:“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杜甫的《腊日》中,也有两句妙诗,和李白的诗意异曲同工:“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这样的早春诗意,李清照也感受到了:“暖日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从柳和梅在暖风中的变化中感觉“春心动”,是李清的创造。宋人张耒的《春日》中有两句写得很生动:“残雪暗随冰笋滴,新春偷向柳梢归。”在冰棱滴水融化中,看到冬天已悄悄过去;从柳梢的新绿中,发现春天已偷偷归来。同样的意境,也可以在宋人张枝《立春偶成》中看到:“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春到人间草木知”和“春江水暖鸭先知”,属于相类的思路,“草木知”,也可以引动读者的丰富联想,春风中,草木复苏,大地泛出新绿。韩愈咏春,曾写道:“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也是草树知春,不过却已经春深似海了。他这首诗题为《晚春》,所以会有万紫千红的景象。
  韩愈的《春雪》,写的也是早春景色,却与众不同:“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二月初,正是春之头,在刚刚解冻的田野里看到草芽,心生惊喜。对盼春心切的人来说,这一丝春色初露,实在不过瘾。于是诗人笔锋一转,请来了白雪,这当然是春雪,是冬天的尾巴。雪花在已经萌动春芽的草木间飞舞,仿佛是在向诗人预示春花烂漫的盛景。
  多年前我曾以(《早春》为题写过一组短诗,每首六行,写这些诗时,眼前漾动着大自然的春意,心里也出现古人的诗句。其中有《芦芽》,描绘的是我当年下乡“插队落户”时的感受,每年初春,看到河边芦苇发芽,总是心生喜悦和希冀:
  出土便是宣判冬天的末日,
  尽管寒风仍在江边呼啸横行。
  纤细的幼芽竟能冲破冻土,
  地下搏动着何等强韧的春心。
  不要再为自己的柔弱哀叹,
  且看这遍野迎风而长的生命。(摘自《人民日报》2009年3月7日第14版。有删节)
1.“古人描绘春意的诗句,今天读来还会让人产生共鸣,会让人情不自禁会心而笑。”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说“韩愈的《春雪》,写的也是早春景色,却与众不同”,“与众不同”主要体现住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的“春意”包含了哪些方面的内容?请作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说说《芦芽》一诗在全文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因为现代文明的发展,无法改变大自然的规律,我们感受到的春天景象,还是来自天地万物。那些美妙咏春古诗,也因此而常读常新,生生不息。或者因为那些美好的诗句不会因时间而消逝,古人描绘春意的诗句,还是来自天地万物,一样会让今人感悟到冬天的严寒已经过去;一样会使今人从早春的意象中感悟到万物复苏的消息,触发人们对温暖时光的企盼。(意对即可)
2.①描绘早春景色不直接写春到人间、春光乍泄给人的微妙感受,转而通过描绘作为冬天尾巴的春雪,来表现初露的春色;②表现早春景色给人的惊喜之情,不是直接描写,而是用飞雪迎春的拟人的手法来表现。(意对即可)
3.①给人带来惊喜的大自然的春意;②古人名诗佳句中所表现的意境优美,生动传神,给人温暖和美好想象的春意;③作者诗中饱含生命活力,令人心生喜悦和希冀的春意。(意对即可)
4.从内容情感和结构方面作答。①丰富文章内涵,深化主旨,表达了作者对春意的赞美之情。借芦苇春来发芽带给人们的喜悦和希冀,表现严酷如寒冬的局面总会因为温暖如春风的时局而改变。同时也在前人描绘的早春诗意中开拓出一个新的意境——早春还是一曲生命的乐章。②首尾呼应,结构完整。芦芽破土而出所呈现的生命力与文章标题“早春消息”和第一段“严寒已经过去,人自然不慌不忙将春意一点一点透露出来,出其不意地给人惊喜”一句相呼应。(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生命的一抹
郭枫
  少年时,总喜欢站在山岗上听风响,躺在原野上看云飞;日子过得轻轻忽忽的,像梦。一切都令人陶醉,一切都美。
  什么叫做美呢?那时还说不出来。生活在北国的原野上,只觉得天地无限辽阔。早春,在潮润润的泥土上,踏着刚出芽的青草,心头便充盈着颤栗的喜悦;要是在田间找到一朵初绽的小花,更能呆呆地凝视老半天,彷佛怕亵渎了生命的神圣,想采摘却又不敢采摘。秋来的时候,那莽莽的大平原真使人惊奇!从天上到地下,缤纷的色彩每天都有不同的变化,尽够眼睛忙的。等到西风渐紧,黄叶辞枝,我总有无端的喟叹。
  那些稚气的举动,其实只是在朦朦胧胧中一种粗浅的感受罢了!稍稍成长,我便流离在连天的烽火里,可怪的是,我竟没觉得有多少颠沛的痛苦,却暗暗欣喜能趁此饱赏山河的景色,摄许多美丽的影像于心版上:石头城苍凉的落日,西子湖柔美的夜月,扬子江滚滚的长流……更难忘的是那一次,我徘徊在湘江的河边,一泓秋水,蓝得像镜子似的明澈,对岸的山峰,红叶已灿烂成一片云霞,在澄亮的秋光里,孤村隐约,渔歌悠缓。呀!这岂非神仙境界?于是,便发下了心愿:将来要偕同二三知己,归隐于此。数亩田、几架书、一卷诗,生活像舒卷自如的云彩……
  那时候,年轻的梦太年轻,美丽的幻想太美!人们谁没有过年轻呢?谁没有过美丽的梦想呢?但谁又像我这样沉迷在梦幻中而永不清醒呢?说我像那只在屋角上缀网的蜘蛛,不如说那只缀网的蜘蛛像我!把生命局促在一个小角落里,而后千丝万缕织成一个孤寂的世界。就这样,我独坐在文学天地中,微笑着面对这七彩的人生。任关注我的人叹息,任懂得我的人沉默,任嫉妒我的人讥讽。
  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我就是我,在人海中滚打了三十多年,依然那么天真或者说依然那么痴傻啊!在需要勒紧腰带的日子里,仍不相信金钱的权力;在儿女成行的年纪,还要去崇拜诗去迷信美;让许多繁华的机运从指缝间漏过而毫不动容,却常常对于掠过心灵的感受费尽心神去捕捉。有人说:入世深些,年龄大些,思想就会成熟。这句话的真实性常使我怀疑,为什么历尽沧桑,我的心灵仍像孩童一样的拙稚呢?
  少年时那种登高山、穷幽谷的劲儿,到现在还是兴趣不减。而且,只要有一片静美的天地,我也能欣赏上老半天。每天走过的小径,常年招展的椰影,一片明丽的阳光,一刻恬然的宁静,一朵飞花,一叶新绿……这些都散发着沁人的甘味,在平淡中自有醇厚的情趣在。少年时,我喜欢攀登历史的雕像,去倾听巨人心灵的跃动。现在,我觉得一声寒夜的叫卖,一句村野的俚语,都给我不少的认识。生活于尘俗里,我常发现许多事物每一天都有新的意义;有时在绝对的阒寂中,往往有和谐的天籁洋洋盈耳。说是现实也好幻想也好,我总觉得这缤纷的世界,永远在启示我,充实我,美化我。
  可是,美是什么?年轻时我说不出来,现在更不会说。如果说,美是真理,美是永恒,但是,真理像一种金色的蜥蜴,有时会改变颜色;而永恒是玄秘的,有时和剎那没有分别。这些都是我无法了解的问题。不过,我愿我的生命,如同那蓝空中的一缕云,尽管是那么淡淡的、淡淡的一抹,于我,已经足够。
1.第三自然段中,“那些稚气的举动,其实只是在朦朦胧胧中一种粗浅的感受罢了”,这种“粗浅的感受”可以概括为两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四自然段中,作者把自己比作蜘蛛,两点之间的相似点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六自然段结句,“我总觉得这缤纷的世界永远在启示我,充实我,美化我。”从全文分析“启示我”“充实我”“美化我”各自的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所表现出来的人生态度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一是:面对生命繁荣时的喜悦;二是:面对生命凋零的喟汉
2.人和蜘蛛的生命都局促在一个狭小孤寂的世界里。(意对即可)
3.启示我:自然界的万千事物散发着沁人的甘味,在平淡中让我体会到醇厚的情趣,攀登历史的雕像,可以倾听巨人心灵的跳动。充实我:现实生活的一声叫卖,一句俚语,都给我不少的认识,生活于尘俗里,我常发现许多事物每天都有新的意义。美化我:自然界的花草树木,高山莽原令人陶醉,给我美的享受,陶冶我的性情,净化我的灵魂。(意对即可)
4.作者的人生态度是笑对七彩人生,任人叹息,任人沉默,任人讥讽,我行我素,毫不在意别人的评价。(或是:迷恋自然山水,热爱诗词美文,甘于“痴傻”,不为现实中的名缰利索所牵绊)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优哉游哉》
伯尔
在欧洲西海岸的一个码头,一个衣着寒伧的人躺在他的渔船里闭目养神。
一位穿得很时髦的游客迅速把一卷新的彩色胶卷装进照相机,准备拍下面前这美妙的景色:蔚蓝的天空、碧绿的大海、雪白的浪花、黑色的鱼艇、红色的渔帽。咔嚓!再来一下,咔嚓!德国人有句俗语:好事成三。为保险起见,再来个第三下,咔嚓!这清脆但又扰人的声响,把正在闭目养神的渔夫吵醒了。他睡眼惺忪地直起身来,开始找他的烟盒。还没等找到,热情的游客已经把一盒烟递到他跟前,虽说没插到他嘴里,但已放到了他的手上。咔嚓!这第四下“咔嚓”是打火机的响声。于是,殷勤的客套也就结束了。这过分的客套带来了一种尴尬的局面。游客操着一口本地话,想与渔夫攀谈攀谈来缓和一下气氛。
“您今天准能捕到不少鱼吧?”
渔夫摇摇头。
“不过,听说今天的天气对捕鱼很有利。”
渔夫点点头。
游客激动起来了。显然,他很关注这个衣着寒伧的人的境况,对渔夫错失良机很是惋惜。
“哦,您身体不舒服?”
渔夫终于从只是点头和摇头到开腔说话了。“我的身体挺好,”他说,“我从来没感到这么好。”他站起来,伸展了一下四肢,仿佛要显示一下自己的体魄是多么的强健。“我感到自己好极了!”
游客的表情显得愈加困惑了,他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疑问,这疑问简直要使他的心都炸开了:
“那么,您为什么不出海呢?”
回答是干脆的:“早上我已经出过海了。”
“捕的鱼多吗?”
“不少,所以也就用不着再出海了。我的鱼篓里已经装了四只龙虾,还捕到差不多两打鲭鱼……”渔夫总算彻底打消了睡意,气氛也随之变得融洽了些。他安慰似的拍拍游客的肩膀,在他看来,游客的担忧虽说多余,却是深切的。
“这些鱼,就是明天和后天也够我吃了。”为了使游客的心情轻松些,他又说:“抽一支我的烟吧?”
“好,谢谢。”
他们把烟放在嘴里,又响起了第五下“咔嚓”。游客摇着头,坐在船帮上。他放下手中的照相机,好腾出两只手来加强他的语气。
“当然,我并不想多管闲事,”他说,“但是,试想一下,要是您今天第二次、第三次,甚至第四出海,那您就会捕到三打、四打、五打,甚至十打的鲭鱼。您不妨想想看。”
渔夫点点头。
“要是您,”游客接着说,“要是您不光今天,而且明天,后天,对了,每逢好天都两次、三次,甚至四次出海——您知道那会怎么样?”
渔夫摇摇头。
“顶多一年,您就能买到一台发动机,两年内就可以再买一条船,用这两条船或者这条机动渔船您也就能捕到更多的鱼——有朝一日,您将会有两条机动渔船,您将会……”他兴奋得好一会儿说不出话来。“您将可以建一座小小的冷藏库,或者一座熏鱼厂,过一段时间再建一座海鱼腌制厂。您将驾驶着自己的直升飞机在空中盘旋,寻找更多的鱼群,并用无线电指挥您的机动渔船,到别人不能去的地方捕鱼。您还可以开一间鱼餐馆,用不着经过中间商就把龙虾出口到巴黎。然后……”兴奋又一次哽住了这位游客的喉咙。他摇着头,满心的惋惜把假期的愉快一扫而光。他望着那徐徐而来的海潮和水中欢跳的小鱼。“然后——”他说,但是,激动再一次使他的话噎住了。
渔夫拍着游客的脊背,就像拍着一个卡住了嗓子的孩子。“然后又怎样呢?”他轻声问道。
“然后,”游客定了一下神,“然后,您就可以优哉游哉地坐在码头上,在阳光下闭目养神,再不就眺望那浩瀚的大海。”
“可是,现在我已经这样做了,”渔夫说,“我本来就优哉游哉地在码头上闭目养神,只是您的‘咔嚓’声打扰了我。”
显然,这位游客受到了启发,若有所思地离开了。此时,在他心里,对这个衣着寒伧的渔夫已没有半点的同情,有的只是一点儿嫉妒了
小题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衣着寒伧的渔夫和穿着时髦的游客是新旧不同文明的代言人,他们看法的差异,实质是两种文明的差异。
B.小说主要运用了对比的艺术手法,如游客和渔夫的言行对比,不同装束的对比,破旧的渔船和畅想中的机动渔船的对比等。
C.文章先后写了五次“咔嚓”的相机和火机声,为整篇文章平和宁静的氛围增添了动感,动静相映成趣。
D.“他安慰似得拍拍游客的肩膀”,表达了渔夫对游客深切关心的感谢,也流露了他对现状的满足感。

E.“对这个衣着寒伧的渔夫已没有半点的同情,有的只是一点儿嫉妒了”,以出人意料的结局收尾,余韵悠长,寄意深刻。
小题2:文章开篇便借游客照相描写了一幅优美的景象,这段文字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6分)
小题3:小说先后两次写渔夫“摇摇头”“点点头”,它们在文中的作用相同吗?谈谈理由(6分)
小题4:小说结尾说“这位游客受到了启发,若有所思地离开了”,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读过这篇小说后的感受。(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C
小题1:⑴为小说情节的展开创设了一幅色彩绚丽的背景;⑵五彩纷呈的环境描写与渔夫的心态平和、恬淡形成了鲜明反差,衬托了渔夫内心世界的淡定、平和;⑶环境的优美为游客兴奋和激动的表现作了铺垫。(6分)
小题1:他们的作用不完全相同。两次“点头”和第一次“摇头”都明确表现了渔夫的态度,或认可或否定;第二次“摇头”则是对游客所问的不解,既非认可也非否定,作者不厌其烦地描写渔夫看似相同的动作(或细节),意在揭示渔夫生活的朴素与淡定。
小题1:可以从两个方面谈。既可以从肯定角度,赞扬渔夫追求生活的平淡、恬适,在平平淡淡的生活中自得其乐。也可以从否定角度谈,生活应该有更高的目标追求,不能永远停留在一种自我满足的状态中。


本题解析:
小题1:A项过于牵强,并非是两种新旧文明的象征;C项“增添了动感”不恰当。
小题1:此题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意”考点,能力层次为B,侧重“理解”能力的考查。
小题1: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考点,能力层次为F,侧重“探究”能力的考查。这是一道探究题。答题之前,先对作品有充分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面对一篇陌生的文学作品,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清全文脉络,明白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对全文有一个整体认识和把握。具体答题时,还要切忌脱离文本,想当然地去套用鉴赏术语,避免空洞抽象的泛泛而谈或不着边际的任意罗列,更不能根据个人的主观喜好冠作隧意的褒贬。本题可以从客观与主观两方面去思考。6分,不可游离文本内容,不可过分拔高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