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二)
A.中国文学,是以汉民族文学为主干部分的各民族文学的共同体。中国文学,以自己特殊的内容、形式和风格构成了自己的特色,与世界上其它民族文学异轨同奔。 B.“中国文学”就是“中国”的文学,任何概念的互替解释都不能代替对“中国”限定下的“文学”的直接释义。 C.“中国文学”的语用意义,类似于现代比较文学中“国别文学”的用法,“中国”是对国家的区别,它是说此时此地的文学是“中国”的,而不是别的国家的。 D.“中国”是文学的国家身份,“中国文学”一语在此仅为有关国别的说明性用法,很明白,因此似乎不会引起人们的争论。 |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A
小题1:C
本题解析:
小题1:A原文有“似乎”一词,并且,作者写这篇文章不正是就此进行讨论吗?
C原文是“才能”;D“虽无空洞之嫌”错。
小题1:不是作者所持观点。
小题1:“释义的方向不出格”错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美国科学家的一项研究发现,让某些水果和蔬菜呈现丰富的红色、紫色和蓝色的天然色素
能起到强效的抗癌作用。
在茄子、红甘蓝和欧洲越橘等食品中发现的这些色素化合物能限制癌细胞的生长,在一些情况下还能完全杀死癌细胞,同时不让健康细胞受损。
这项研究将有关人类癌细胞的实验室检测同动物实验加以结合,以观察富含色素的食品是否能影响动物的癌症发展状况。
拥有较高天然色素水平的食物在减缓癌细胞的生长方面效果最明显。在实验中,紫玉米和北美沙果阻止了结肠癌细胞的增长,并杀死了20%的这类癌细胞。含有较少天然色素的食物,如小萝卜,则使结肠癌细胞的增速降低了50%~80%。
这些发现有助于科学家揭开给予水果和蔬菜抗癌特性的重要成分的真面目。
这些色素属于一种叫做花青素的抗氧化剂。由于色素不容易通过血流吸收,它们会经过胃来到肠道,在这里被周围的组织吸收。
科学家认为,它们能幸存到肠的后端可能对它们的抗癌作用至关重要。
俄亥俄州立大学的植物营养专家莫妮卡·朱斯蒂领导的研究人员从各种具有深红、蓝色或紫色的水果和蔬菜中提取了花青素,并将它们加入到含有人类结肠癌细胞悬浮液的试管中。
当这个团队计算需要多少提取物才能将癌细胞的增速减少50%时,他们发现从紫玉米中提取的花青素是最有效的。北美沙果和欧洲越橘也具有相当的效力,而小萝卜的花青素则需要前两者9倍的数量才能达到同样效果。
在第二项实验中,研究人员给患有结肠癌的小鼠喂食含有从欧洲越橘和北美沙果中提取的花青素的食物。同另一个没有喂食花青素的小鼠参照组相比,喂食组的结肠癌肿瘤缩小了60%~70%。
朱斯蒂说:“富含花青素的所有水果和蔬菜都具有能抑制结肠癌细胞的化合物。”
(选自2007年8月23日《参考消息》)
5.根据文意,下列对“花青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花青素是一种天然色素,它们存在于水果和蔬菜中,使得水果和蔬菜呈现红色或蓝色的色调。
B.花青素是一种能起到强效抗癌作用的天然氧化剂。
C.从紫玉米中提取的天然色素属于花青素,它在减缓癌细胞的生长方面效果最明显。
D.在茄子、红甘蓝和欧洲越橘等食品中发现的色素化合物其实就是花青素。
6.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使深红、蓝色或紫色水果和蔬菜具有备抗癌特性的惟一原因是其中含有花青素。
B.茄子、红甘蓝和欧洲越橘等食品中的天然色素能完全杀死癌细胞,同时不会伤害健康细胞。
C.色素不易被血液吸收,而是经过胃部组织吸收,到达肠道的后端,从而起到治疗结肠癌的作用。
D.美国科学家把有关人类癌细胞的实验室检测和小鼠实验相结合,观察到富含色素的食品能起到良好的抗癌作用。
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对绿色食品而言,红色和蓝色的果蔬更有抗癌效果。
B.食物中天然色素含量的高低与阻止癌细胞增长的效力成正比例关系。
C.美国已经对结肠癌患者进行了临床治疗,吃了含有从欧洲越橘和北美沙果中提取的花青素的食物的患者结肠癌肿瘤缩小了60%~70%。
D.所有富含花青素的水果和蔬菜都能抑制结肠癌细胞的生长。
参考答案:5. B
6.? D
7. C
本题解析:5.花青素是“抗氧化剂”,而非“氧化剂”。
6. A项,“唯一原因”错,应当说是“重要原因”;B项,“完全杀死癌细胞”的说法错误,缺乏限制词,原文是说“在一些情况下还能完全杀死癌细胞”;C项,色素是被肠道里周围的组织吸收的,而且,科学家认为,“它们能幸存到肠的后端可能对它们的抗癌作用至关重要”。
7.“已经对结肠癌患者进行了临床治疗”错,文中是说只做了人类癌细胞的实验室检测和小鼠对比实验。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开车走麦帅二桥,要下桥的时候,突然看到西边天最远的地方,有一轮紫红色饱满而圆润的夕阳。
那夕阳美到出乎我的意料,紫红中有一种温柔震慑了我的心,饱满而圆润则有一种张力,温暖了我连日来被误解的灰暗。
我突然感到舍不得,舍不得夕阳沉落。
我没有如平时一样,下桥的第三个红绿灯左转,而是直直地向西边的太阳开去。
我一边踩着油门,一边在心里赞美这城市里少见的秋日的夕阳之美,也一边为夕阳之美,也一边为夕阳沉落的速度感到吃惊。
仿如拿着滚轮滚下最陡的斜坡,连轮轴都没看清楚,滚轮已落在山脚。夕阳亦是如此,刚刚在桥上时还高挂在大楼顶方的红色圆盘,一坠一坠,迅即落入路的尽头。
就在夕阳落入不见的那一刹那,城市立即蒙上了一片灰色的暗影,我的心也象石头坠入湖心,石已不见,一波一波的涟漪却泛了起来。
我猛然感觉到两个可怕的想法:我每天都在同一个时间走同一条路到学校接孩子放学,为什么3个月来没有看见美丽的夕阳?如果曾看见夕阳,为什么3个月来完全没有感觉?
这两个想法使我忍不住悲哀。在前面的三个月,我就象一棵树,为了抵挡生命中突来的狂暴风雨,以免树下的几棵小树受伤,竟日在风雨中摇来摇去,根本没有时间抬头看看湛蓝的天空,更不用说一天只是短暂露脸的夕阳了。
我为自己感到悲伤,但更悲伤的是,想到这个城市里,即使生活中没有风雨,也很少人能真心欣赏这美丽的夕阳吧!
每到黄昏时开车去接孩子,会打开收音机以排谴塞车的无聊,才渐渐发现,黄昏时刻几乎所有的电台都是论说节目。抒情的、感性的节目,在下午4点以后就全部阵亡了。
论说节目几乎是无可避免的有一个共同的调子,就是批评,永不停止的批评。
我常常会想:在黄昏的时候,一天的工作已经结束,心情应该处在一种欢喜与柔美,沉浸于优美的音乐。然而却几乎所有的节目都在论说,永不停止的论说,是不是象征着整个城市在黄昏时,美好的感觉都沦亡了呢?
想要换个电台、换一种感觉,转来转去却转不出忧伤的心。最后,只好又转回我最喜欢的台北爱乐,一边听着优美的古典音乐,一边想着:如果在黄昏时刻,禁止论说,只准听音乐喝茶,看夕阳沉思,将是对这个城市的人最严重的惩罚吧!
那美丽的紫红夕阳,使我想起水墨画左下角的落款和印章。
如果我们的每一天都是一幅画,应该尽情地着墨,尽情地上彩,尽力的美丽动人,在落款封印的时候,才不会感到遗憾。对一幅画而言,论说是容易的,抒情是困难的,涂鸦是容易的,留白是困难的,签名是容易的,盖章是困难的。
但是,这个城市还有人在画水墨画吗?还有人在每天黄昏,用庄严的心情为一幅水墨画落款吗?
看到夕阳完全沉落,我怅然地回转车子,有着橘子黄的光晕还余韵尤存地照在车上,惨白的街灯则已点燃,逐渐在黑幕里明晰。
我为自己的今天盖下了一个美好的落款封印,并疼惜从前那些囿于世俗的、沦于形式的、僵于论说的、在无知与无意间流逝的时光。
(《以夕阳落款》林清玄)
1.分别解释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6分)
(1)一波一波的涟漪却泛了起来
(2)我为自己的今天盖下了一个美好的落款封印
2.第三段中写道“我突然感到舍不得,舍不得夕阳沉落”,作者为什么要用“突然”一词?(4分)
3.“如果在黄昏时刻,禁止论说,只准听音乐喝茶,看夕阳沉思,将是对这个城市的人最严重的惩罚吧!”的原因是什么?(4分)
4.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的两项是(?)(4分)
A.作者三个月来没有看见,或者说没有感受到夕阳的美丽是因为囿于世俗、沦于形式,僵于论说。
B.文章对夕阳进行了重墨浓彩的描绘,突现其饱满、圆润,使夕阳之美具有强烈的震撼作用。
C.夕阳在文章中是一个重要意像,它象征着美好的感觉,如水墨画中的落款,需要人们以庄重的心情去感受。
D.“这个城市还有人在画水墨画吗?还有人在每天黄昏,用庄严的心情为一幅水墨画落款吗?”这两个设问句表现了作者对城市人生活状态的一种困惑与反思,引发读者思考。
E.听音乐喝茶,看夕阳沉思才是作者所追求的理想的生活状态,而“论说”是人们心中的美好感情沦亡的直接原因。
参考答案:
1.(1)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2)今天我以庄重的心情欣赏了夕阳的美丽。
2.照应上文我突然看到西边天最远的地方,有一轮紫红色饱满而圆润的夕阳;同时也表现了夕阳的美对我灰黯的心的温暖是出乎意料的。
3.城市人常囿于世俗、沦于形式,僵于论说,失却了真心感受夕阳的美丽,感受生活的心情。
4.BE
本题解析:
无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现代文(文学类文本)阅读(20分,共4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后面题目。
窗的随想
刘心武
①中国古典建筑的窗,要求窗框就是画框,看出去是一幅图画。杜甫除有“窗含西岭千秋雪”的名句外,还有若干“望窗外如赏画”的吟诵,如他在成都草堂“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奢”,于是窗框就框出了美景:“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如果窗外望不到自然风景,那么,就人造景观,比如竖起太湖石,栽种芭蕉、梧桐、竹丛、鸡爪红枫……所面对的墙壁会让爬山虎点缀,甚至放养一只仙鹤。
②窗的基本功能,是进光、透气。当然在更古的时候,窗洞也是烟囱。中国古典窗,往往为了追求审美效果,而牺牲掉透光量和透气性。西方的古典窗则非常重视透光、透气的功能,比如他们很早就有落地窗,窗户的下部直接与地板衔接,这在中国古典居室建筑中是几乎没有的。德国古典小说《茵梦湖》里写到蝴蝶窗,这种窗户体型大,上部呈圆弧形,窗扇可充分推开以至与外墙面紧贴,这样从外面望过去,窗扇就如蝴蝶的两只翅膀。西方从古典窗始,就追求窗扇闭合时要十分严密,尽量做到隔音、隔气息以及一切窗外的信息。但中国古典窗不但不追求严密隔绝,相反,还追求窗里窗外的沟通,“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对于从窗外渗进的地气与虫声,不但不反感,而是倍觉欣慰。最典型的例子是唐代诗人孟浩然,他有四句诗,“散发乘夕凉”,从外面回到家里,就把头发散开乘凉,“开轩卧闲敞”,把建筑物的窗户全都打开,躺到凉榻上,于是,他眼、耳、鼻、舌、身、心,全方位地享受窗户给予他的生命快乐:窗框如画框,窗外是图画,视觉享受自不消说;“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有嗅觉、听觉享受,在那样一个暑日的傍晚,闻着荷花香,听到竹丛那些竹叶叶尖上凝聚的露滴不断地落到地面或荷池中,肯定满口生津,舌享受也有了,而卧在榻上的肢体肯定也就更加惬意,进一步,他就想弹琴,想知音,想跟朋友分享这美好的一切,心中诗意盎然,灵魂也就从至美升华到至善的境界。
③中国窗的私密性差。以往的窗,木质窗棂上糊的是高丽纸,北京有俗语“捅破那层窗户纸”(意味着让真相大白),更有“听窗根”“隔窗有耳”之说,那种窗户纸不但用手指头很容易捅破,用舌尖的唾液也能将其舔破。《红楼梦》第七十五回,写宁国府的女主子尤氏,带着丫头银蝶,从荣国府回到宁国府,去到其丈夫和一群狐朋狗友聚赌胡闹的屋子窗外,又偷听,又偷看,情节的合理性,就在于那个时代的中国即使是贵族府第,窗棂上多半还是糊着高丽纸,既难隔音,也难隔影。
④西方的窗,则很早就重视维护隐私的功能。在玻璃大量使用以前,会以厚实的木材,甚至辅以铁皮,来制作窗扇,一旦窗扇关闭,室内就成为一个与窗外完全隔绝的私密空间。莎士比亚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第五幕,场景是朱丽叶的卧室,两个恋人在那里幽会,但是时间匆匆流逝,很快到了天亮时分,朱丽叶母亲随时会来到这个地方,没办法,罗密欧必须离开,这时候就有一句台词由朱丽叶道出:“那么窗啊,让白昼进来,让生命出去!”窗,对于他们来说是一道闸门,将隐私空间与公众共享空间严格地划分开,但是白昼来临,罗密欧必须通过窗户、阳台逃走,因此朱丽叶对窗充满哀怨——它竟不能让他们永享私密的爱情。
⑤东西方传统窗文化的差异,并无对错优劣高低妍媸之分,人们到处生活,各处的人们纷纷创造出既有人类共通性又具民族特殊性的窗。现在值得讨论的,是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进程,新型建筑材料的推广,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首先在城市里,出现越来越多的无窗建筑,特别是摩天楼等大型公共建筑,采用透明墙面,外望或许有窗的意味,但是没有了可以开启关合的窗扇,也就不能称窗。以北京为例,国家大剧院、水立方、中央电视台新楼,以及号称全球最大单体建筑的天竺机场T3航站楼,都无窗,这种趋势也已经推衍到某些高档公寓楼,据说是“智能建筑”,已经根本用不着窗户来提供照明、换气等功能,通过其本身的能源系统,能全天候地保持光亮、通风以及恒温、恒湿。人类的建筑,是否正在走向“窗灭绝”?
⑥今年年初,国际上有“建筑界诺贝尔奖”之称的普利兹克奖,颁给了中国建筑师王澍,他的那些作品,还大量地有窗,既有中国古典窗的元素,也有西方古典窗的元素,更从中国乡村农舍窗中汲取了营养,形成了一些可资研究的新型窗。
⑦无论如何,这个世界,人们不能只是跟Windows(视窗)打交道,从居室之窗,到心灵之窗,孟浩然那样的窗享受,应该具有永恒的意义。
(选自2012年8月20日《文汇报》,有删节)
小题1:你对文中画线句子是怎样理解的?(4分)
(1)心中诗意盎然,灵魂也就从至美升华到至善的境界。
(2)无论如何,这个世界,人们不能只是跟Windows(视窗)打交道。
小题2:东西方的窗有哪些不同?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6分)
小题3:作者在文中多处引用了古典诗词名句或中外小说、戏剧作品,请问,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4:从文中可以看出,窗子的历史由来已久,但是,随着新型建筑材料的推广,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窗子却濒临灭绝的境地。你是如何看待这一现象的?(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⑴受到美丽景色的熏陶,心情变得美好舒畅,心性修养也得以提升,进而萌发善念,要同朋友共同分享这份美好。(环境对人的影响,1分;与朋友分享,1分)
⑵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或交流需要面对面的思想碰撞和情感交流,(1分)而不是在虚拟的网络交流平台上传递信息。(1分)
小题2:①中国古典窗,追求审美效果,而不大注重进光量和透气性;西方的古典窗则非常重视进光、透气的功能。(2分)②中国古典窗追求窗里窗外的沟通;西方古典窗追求窗扇闭合时要十分严密。(2分)③中国古典窗的私密性差;西方古典窗则很重视维护隐私性。(2分)
小题3:①充分佐证了作者的观点,从不同角度体现了窗的文化内涵。(2分)②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加了文章的文化气息,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2分)
小题4:观点一:虽然科学发达了,时代进步了,但是传统的一些美好的事物,我们还是需要保留的。比如,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窗,它在人类几千年的使用过程中,已经成为一种文化。我们要保护这种文化,进而享受它带给我们的生活上的乐趣。
观点二:新事物出现,旧事物随之慢慢消亡,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所以,我们要坦然面对。传统的窗,固然美好,但在实用性上不及现代化的窗,被取而代之是合理的,所以,我们不必悲切烦恼,还是顺其自然为好。(只要能够自圆其说便可酌情给分)
本题解析:
小题1:对句子的理解,可结合原文分析句子的内涵,如用了某种表达技巧则要指出来。⑴回到原文第二段段末分析,“心中诗意盎然” 指受到美丽景色的熏陶,心情变得美好舒畅,灵魂升华说的是心性修养也得以提升,进而萌发善念,要同朋友共同分享这份美好。⑵位于文末,结合原文最后三段分析作者对居室之窗的思考上升到心灵之窗的思考,意思即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或交流需要面对面的思想碰撞和情感交流,而不是在虚拟的网络交流平台上传递信息。
小题2:本文结构结构非常清晰,考生很容易答对。回到原文二至四段,每一段都运用总分结构介绍了中西窗的不同特点,可找到段落中关键语句提炼观点。
小题3:此题考生需要从作者的创作思路和文学性去考虑写作目的。作者在每介绍一个中西窗的不同特点时,都引用了相关的诗句证明观点,这些诗句充分佐证了作者的观点,从不同角度体现了窗的文化内涵;其次从文本文学性考虑,诗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加了文章的文化气息,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小题4:这是一道开放性题目,对文中“窗灭绝”现象,可持赞成观点,亦可持反对观点,但在每陈述一种观点时要有充分的理由支撑。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随笔十三(五)
史铁生
? 我最早喜欢起小说来,是因为《牛虻》。那时我大约十三岁,某一天午睡醒来颇有些空虚无聊的感觉,在家中藏书寥寥的书架上随意抽取一本来读,不想就从午后读到天黑,再读到半夜。那就是《牛虻》。这书我读了总有十几遍,仿佛与书中的几位主人公都成了故知,对他们的形象有了窃自的描画。后来听说苏联早拍摄了同名影片,费了周折怀着激动去看,结果大失所望。且不说最让我难忘的一些情节影片中保留太少,单是三位主要人物的形象就让我不能接受,让我感到无比陌生:“琼玛”过于漂亮了,漂亮压倒了她高雅的气质;“蒙泰尼里”则太胖,太臃肿,目光也嫌太亮,不是一颗心撕开两半的情状;“牛虻”呢,更是糟,“亚瑟”既不像书中所说有着女孩般的腼腆纤秀,而“列瓦雷士”也不能让人想起书中所形容的“像一头美洲黑豹”。我把这不满说给其他的《牛虻》爱好者,他们也都说电影中这三个人的形象与他们的想象相差太远,但他们的想象与我的想象完全不同。回家再读一遍原著发现作者对其人物形象的描写很不全面,很朦胧,甚至很抽象。于是我明白了:正因为这样,才越能使读者发挥想象,越能使读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去把各个人物写真,反之倒限制住读者的参与,越使读者与书中人物隔膜、陌生。“像一头美洲黑豹”,谁能说出到底是什么样呢?但这却调动了读者各自的经验,“牛虻”于是有了千姿百态的形象。这千姿百态的形象依然很朦胧,不具体,而且可以变化,但那头美州黑豹是一曲鲜明的旋律,使你经常牵动于一种情绪,想起他,并不断地描画他。
在已有的众多艺术品类中,音乐是最朦胧的一种,对人们的想象最少限制的一种,因而是最能唤起人们的参与和创造的一种。求新的绘画、雕塑以及文学,可能都从音乐得了启发,也不再刻意写真写实,而是着重情绪、节奏、旋律,追求音乐似的效果了。过去我不大理解抽象派绘画,去年我搬进一套新居,挺宽绰,空空的白墙上觉得应该有一幅画,找了几幅看看觉得都太写实,太具体,心绪总被圈定在一处,料必持在家里每天看它会有囚徒似的心情。于是想起以往看过的几幅抽象派画作,当时不太懂,现在竟很想念,我想在不同的日子里跟它们会面,它们会给我常新的感觉,心绪可以像一个囚徒的改过自新。
听觉原就比视觉朦胧,因而音响比形象更能唤起广阔的想象。比听觉更朦胧的,是什么?是嗅觉。将来可否有一种嗅觉交响乐呢?当然那不能叫交响乐,或许可以叫交味乐?把种种气味像音符一样地编排,幽眇或强烈地散发,会怎么样?准定更美妙,浮想联翩,味道好极了!
1.作者对众多的艺术品类都作了评价。请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音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绘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说最早喜欢起小说,缘自《牛虻》;但喜欢到何等程度?请从文中筛选出两条信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说看了《牛虻》同名电影竟“大失所望”。究其原因,可归纳为两个方面。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在众多的艺术品类中,音乐最富创造性,因为它最少限制,最朦胧。
B.听觉比视觉更朦胧,比视觉更能唤起广阔的想像。例如白居易诗句“此时无声胜有声”就是如此。
C.比听觉更朦胧的,当属味觉。若把种种气味像音符一样编排,构成“交响乐”,种种口味幽眇或强烈地散发,会更让人浮想联翩。
D.长期欣赏太写实、太具体的画,会催生出一种囚徒似的心情,是因为心绪总被圈定在一处之故。
E.小说《牛虻》对人物形象地描写很不全面,很朦胧,却越能使读者发挥想像,去根据自己的想像把人物写真。
F.如果一部作品不能使读者产生想像,限制读者的思考,那就越会使读者与书中人物隔膜、生疏。
参考答案:1、(1)音乐:最朦胧,对人的想像最少限制,最能唤起人的参与和创造意识。
? (2)绘画:从音乐得到启发,重情绪、节奏、旋律,不再刻意写真写实。
2、(1)仿佛与书中的几位主人公都成了故知
?(2)脑中常能勾画主人公形象。
3、(1)情节——让人难忘的情节改编时保留太少
? (2)人物——三位主要人物,从外形到气质,都与作者的想像相去甚远。
4、B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语言文字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