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特训(2017年冲刺版)(八)
A.《黄帝内经》要求每一个医生应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 B.知道谁生了病,有时比了解生了什么病更为重要。 C.疾病是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的一种反应。 D.不同个体对疾病的反应不同,按照自身的反应呈现不同的临床症状。 |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请根据题目要求,在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最恰当的答案。
随着全球肉类产量的进一步增加,畜牧业对全球温室效应的影响也会增长。目前,畜牧业用地已经占到地球土地面积的30%,作为农业增长最为迅速的一个门类,畜牧业还会占用更多的土地用来生产饲料和放牧。在拉丁美洲,为给牧场腾出空间,已经有70%的森林遭到砍伐。目前畜牧业对全球825个陆地生态区中的306个造成了威胁,并且威胁到1699个濒危物种。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发展畜牧业的环境代价
B.应严格控制畜牧业发展
C.畜牧业发展面临的瓶颈
D.畜牧业造成的污染严重
参考答案:选A
本题解析:主旨题。这是一道并列结构的题,五句话分别描述了畜牧业对温室效应、土地、森林、陆地生态区的消极影响,概括其共同点,只有“环境代价”适合,B项过度推理,C项无中生有,D项是局部信息。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植物的登陆是地球生命进化关键的一幕,那么最早来到陆地的植物是什么?又是什么时候呢?
最近以维曼为首的一组科学家,在阿曼的一个洞穴里采集到大量植物种子化石。他们把种子从奥陶纪的沉积岩里面完好地剥离出来,一种比一般种子大几倍的种子的化石引起了他们特别的注意。研究表明,这种种子实际上是由好几个种子凝结在一起、然后由表皮包裹起来而形成的。而这种种子在比奥陶纪更晚的泥盆纪早期距今4亿年到4.17亿年之间陆生植物化石上面被发现,是附着在完整的植株上面的。这个发现使得研究人员异常兴奋,他们开始更仔细地去整理那些化石,希望除了种子以外,还能够从奥陶纪沉积岩里面找到产生这些种子的植物体本身。
当然,这个搜索工作目前正在进行中,但是这些种子化石就已经足够提示我们,至少在奥陶纪,也就是在距今4.4亿年到4.9亿年之间的时候,地球上就可能出现了陆生植物。这个推论令人震惊。
更加仔细的研究表明,在距今4.43亿年到4.87亿年之间,一些种子由于偶然落入沉积淤泥,然后那些沉积物的顺利成岩,使得这些种子以完好的形态保存到今天。
对于这些种子到底是来自何种植物,有两种意见:一是它们确实属于在奥陶纪就已经登陆的植物先驱者;另一种则认为,要得到这些种子属于陆生植物的结论证据还显不足,因为同样可以认为这些种子来自某种水生藻类植物。
可以肯定的是,产生这些种子的植物一定是小型的植物。他们还发现在这些种子内部,存在一种薄片状结构,和苔藓植物种子非常相似。这提示我们,地球上面最早的陆生植物和现在的苔藓似乎具有比较接近的关系。当然,这些仍然不能构成直接而有力的证据,除非我们能够从种子化石里面找到更加细致的结构。
应该相信,那个时代登陆的植物体本身,有可能在沉积岩当中找到,只是那本“历史书”还没有被人类找到而已。
1、第二段中加点的“这个发现”指的是什么?3分
2、对文中信息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阿曼的一个洞穴里,研究者发现了一种特殊的种子化石,这种种子比以往发现的种子大几倍。
B、这次发现证明,奥陶纪沉积岩里面有许多单个的小种子,但这种种子的植物不是最早登陆的植物。
C、由于沉积物顺利成岩,落入的种子才得以完好保存,种子化石与岩石结合在一起,剥离时要保持其完好。
D、尽管这种“大种子”内部的薄片状结构和苔藓植物种子相似,但不找到植物体就不能证明两种植物类似。
3、对奥陶纪“比一般种子大几倍的种子的化石”的研究,有哪些确切的发现?4分
4、根据文中信息做出的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 )2分
A、奥陶纪的这种 “大种子”与泥盆纪早期陆生植物化石上的种子是同一种种子,它们的植株也应是同一种植株。
B、在奥陶纪沉积岩里面找到这种“大种子”附着的陆生植物体本身的化石,植物登陆的时间就可以改写。
C、水生藻类植物的种子,也可能落入沉积淤泥,并随之化成岩石,不一定都能在水中繁衍出新的植物。
D、奥陶纪这种“大种子”很有可能是最早登陆的植物的种子,写有植物本身的“历史书”有可能永远找不到。
参考答案:
1.3分在奥陶纪的沉积岩里发现了一种在更晚的泥盆纪陆生植物化石上才有的种子的化石。
2.C
3.A、这种种子实际上是由好几个种子凝结在一起、然后由表皮包裹起来而形成的。B、这种种子落入沉积淤泥的时间在距今4.43亿年到4.89亿年之间。C、这些种子的植物一定是小型的植物。D、种子内部,存在一种薄片状结构,和苔藓植物种子非常相似。
4.A
本题解析:
1、无
2、3分CA“比以往发现的种子大”错,原文为“比一般的种子大”。B,有单个小种子的“植物不是最早登陆的植物”,不是“这次发现证明”的。D“不找到植物体就不能证明两种植物类似”错,原文说“除非我们能够从种子化石里面找到更加细致的结构”。
3、无
4、2分A种子是同类种子,但后文说“同样可以认为这些种子来自某种水生藻类植物”,所以说“它们的植株也应是同一种植株”不对。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4 )题。(选做题)
鲨
迪诺·布扎蒂倪
史蒂凡诺·罗伊过12岁生日时,向拥有一艘神气帆船的船长父亲要求的礼物是带他出海。
“我长大以后,”他说,“要跟你一样邀游四海,指挥比你旗下还要威风的大船。”正好,那天父亲的船要出海,便将儿子带在身边。晴空万里,风平浪静。第一次乘船出海的史蒂凡诺兴奋地在甲板上走来走去,看那些复杂的船帆是如何操作的,满心向往。
他走到船尾,停了下来,好奇地目丁着离船两三百米、追着尾波、不时露出海面的一个东西看。帆船在煦煦和风吹拂下破浪飞驶,那个东西始终紧随在后。
父亲不见史蒂凡诺的踪影,就走出驾驶舱找他。“史蒂凡诺,你站在那里干吗?”
他站在船尾,正对着海浪发呆,“爸爸,你来看。”
父亲顺着儿子指的方向望去,什么也没看到。
“有一个黑黑的东西,偶尔会浮上来,”他说,“跟着我们。”
“我虽然四十多岁了,”父亲说,“视力倒还不差,可是我什么都没看到啊。”在儿子的坚持下,他用望远镜再对着尾波定睛细瞧。史蒂凡诺看到父亲脸色发白。“怎么啦?爸爸,你脸色好难看哟。”
“天啊,怎么会这样!”父亲大惊失色,“这下我真替你担心。你看到那个浮出海面跟着我们的,不是一个东西,是一条鲨。它是全世界水手闻之丧胆的鲨鱼,神秘、凶猛,比人类还要狡猾。没有人知道为什么,它会选择自己的目标,一旦选定,可以紧迫不舍长达数年,甚至一辈子,直到猎物到口为止。奇怪的是除了猎物本身和他的家人以外,其他人都看不到它。”
“是个传说吧?”
“不,虽然我从未亲眼目睹,可是听过所有对它的描述,我一眼就认出来了。野牛般的鼻子,不断张合的大嘴,和那可怕的利齿。没错,史蒂凡诺,恐怕那条鲨鱼已经选中了你,只要你在海上一天,它就不会放过你。你听好,现在我们马上调头上岸,不管什么理由,你再也不准出海。你要答应我。海上生活不适合你,儿子,你认了吧。陆地上一样可以闯出一番事业。”
说到做到,父亲立即下令返航入港,以身体突然不适为由让儿子下船,然后重新扬帆出发。
少年深受打击,直到风帆桅杆完全消失在地平线尽头,他仍呆立岸边。港口防波堤外的大海不见半点儿船影,可是史蒂凡诺定神一看,发现海面上隔一阵子就露出一尖黑影:浮浮沉沉,痴心等着他的,是“他的”鲨。
自此,大家千方百计浇熄少年对海的欲望。父亲将他送到数百公里外的内陆城市念书。不过,等到放暑假回家,他刚有空闲的第一件事,就是赶到防波堤底端去看。过了这么久,那条鲨想必已放弃守候。
但史蒂凡诺愣住了,心怦怦乱跳。距离防波堤两三百公里处的大海上,那邪恶的鲨缓缓浮沉,偶尔还从海面抬起脸望向陆地,仿佛想看看史蒂凡诺到底来了没有。于是,那日夜等候他的敌人成了史蒂凡诺挥之不去的魁影。即便身处遥远的城市,他也会在半夜惊醒。
史蒂凡诺继续认真念书,一出学校就在城里的商场找到一份待遇不错的好工作。但是那条鲨宛如致命又神秘的幻影,时时浮现脑海,而且日复一日,不但未见消散,反而更为鲜明。
于是,才22 岁的史蒂凡诺跟城里的朋友告别、辞去工作,回到老家继承父业。史蒂凡诺开始了他的海上生涯,考验自己的水手能耐、体力极限和无畏精神。每一次出航,不分昼夜,不管风平浪静或狂风暴雨,那条鲨永远跟在船尾,奋力划水。他知道那是他的诅咒,他的命,但或许正因为如此,他找不到离开的勇气。船上没有人发现鲨的存在,除了他。
人们告诉他鲨会记仇,它要是跟着他们这条船,表示他们其中有一个人死定了。可是史蒂凡诺不信邪。如影随形的威胁激怒了他,反而让他对海的狂热、他的意志力、面对艰难和危险的勇气大增。
他用父亲留下来的那笔财产跟人合资买了一艘货船,之后变成惟一股东,并在几次航运皆顺利的情况下,买下了一座自己的船厂,继续拓展他的事业。只是成功、财富,都没办法让他抛开心里不曾稍歇的焦虑;但他也从来没有想过把船卖掉,重返陆地另闯天地。海洋、出航,是他不变的心意。
直到有一天,史蒂凡诺突然察觉自己老了,而且不快乐,因为他的一生都耗在大海中疯狂地奔波,以躲避他的死神。相较于安稳舒适的日子,地狱显然更具诱惑。
一天晚上,史蒂凡诺那雄伟的船在家乡港口停泊。他自觉死期已近,叫来一向信任的大副,要求他不可对自己将要采取的行动有任何异议。大副以信誉担保。
得到承诺,史蒂凡诺向错愕的大副诉说了鲨的故事,近五十年来一直在追逐自己。“它跟我走遍了全世界,”他说,“就是最真诚的朋友也做不到。现在我快要死了,它想必也一样,又老又累。我不能背弃它。”
说完,他向大副告别,放一艘小船下海,让人找了一副鱼枪给他,然后上了船。“现在换我去找它,”他说,”我不能让它失望。我会用我最后的力量,奋战到底。”他费力地划着桨,远离船边。副官和水手看着他消失在平静的海面上,为黑夜笼罩。天上有一弯月亮。
“怎么说?”史蒂凡诺问,鱼枪指着鲨鱼的鼻子。
“我跟你走遍全世界,不是像你以为的是为了吃你。只是因为海神要我把这个交给你。”鲨伸出舌头,将一粒闪闪发光的小球递给他。
史蒂凡诺看着手中的小球。那是一颗大小异乎平常的珍珠。他认出那是著名的海珍珠,谁拥有它,便拥有财富、权力、爱情与心灵的平静。大迟了。
“唉!”他悲伤地摇了摇头,”一步错,步步错。我折腾自己折腾了一辈子,还毁了你的一生。”
“永别了,可怜人。”鲨说完,便沉入海底,不再出现。
两个月之后,在海浪的推拂下,一艘小船搁浅在陡峭的礁石上,被几个钓鱼人发现。在好奇心驱使下,他们靠近去看。船上,一具骷髅还保持着坐姿,细细的指骨间紧握着一粒小圆石。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史蒂凡诺·罗伊过12 岁生日时,向船长父亲要求带他出海。这为后文遇到“他的鲨鱼”埋下了伏笔。
B .父亲对史蒂凡诺,罗伊讲述鲨鱼传说的原因是他担心自己的孩子出海会遇到危险,故意吓唬他。
C .史蒂凡诺·罗伊离开城里,回到老家开始他的海上生涯是因为他不能适应城市喧嚣、紧张的生活节奏。
D .这篇小说中,父亲这一人物形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造成了史蒂凡诺·罗伊与鲨鱼的联系。
E .这篇小说讲述了海上发生的一起与鲨鱼有关的离奇事件,带有浓郁的象征主义色彩,文笔华丽、清新。
(2)史蒂凡诺·罗伊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请结合文章,分条概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鲨”这一形象在文中多次出现,试分析父亲及人们对“鲨”的描述,简析其产生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鲨”的形象具有明显的象征意义,你认为“鲨”象征了什么?请结合全文并联系生活谈谈自己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D
(2)①有远大的理想。从12岁起,就想遨游四海,指挥威风的大船。②有执着的信念。大家千方百计想浇熄他对海的欲望,但他最终还是回到了海上。③有无畏的精神。鲨鱼如影随形的威胁激怒了他,反而让他对海的狂热、他的意志力、面对艰难和危险的勇气大增。(大意正确即可)
(3)父亲说的关于“鲨”的传说以及人们说的“鲨”会记仇的事,属于侧面描写,渲染“鲨”的可怕。在结构上起到了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又与最后情节形成巨大反差。在内容上(或人物塑造上),更加激发了史蒂凡诺?罗伊的好奇心以及他挑战“鲨”的勇气。(大意正确即可)
(4)观点一:“鲨”象征了影响人们终生的盲点。 ①史蒂凡诺?罗伊用他一生的经历告诉我们,他所希望获得的财富、权力、爱情与心灵的平静究竟在哪里,其实就在他的身边,当他不再拼命躲避,勇敢面对时,这些就会顺理成章地得到。 ②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何尝不是这样,有的人一生都在寻求幸福,拼命追逐,但他却没有发现其实幸福就在身边,只是需要去静静感受就可以获得。
观点二:“鲨”象征了人们内心凝固的甚至是错误的判断标准。 ①史蒂凡诺,罗伊对“鲨”的判断,就是父亲以及人们给予他的一种凝固的标准。认为碰到“鲨”是不幸的,这一生“鲨”都将与他为敌,必须远离才能获得人生的幸福。而这些标准恰恰是错误的,带给史蒂凡诺?罗伊一生的遗憾。 ②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何尝不是这样,当一种说法一旦产生,便很少会有人去质疑,大家所能做的更多的只是盲从。只有当我们打破这种思维定势,才会真正有所收获。(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散文,回答下面问题。
跟着炊烟回家
马国福
①父亲说,孩子,疲惫的时候,你就跟着炊烟回家。他说这话的时候一脸的恬静安详,似乎炊烟成了一个乡间的导师,让那些懵懂的心灵找到情感的慰藉,人生的方向。
②记忆里的村庄,炊烟和着日升日落的节拍,发出开启新生活的信号。没有风的时候,一束束炊烟像一个个浓墨重彩的感叹号,提醒人们繁忙的一天开始了。黄昏的时候,我们从地里干完活,走在回家的路上,大老远就能看见一束束炊烟,慢慢地穿过林梢。夕阳的余晖洒在林梢间?,像涂上了一层层金粉。那时候,我就想,一辈子再也不离开这个村庄了,只为在每天的日升日落中看这炊烟升起又熄灭,熄灭又升起,多好啊!
③肩膀上扛着铁锹的父亲说:傻孩子,一辈子窝在这个村庄里有啥出息啊!有本事的人都到城里去工作,哪有像你这样没有上进心的人啊!
④土地就像一根宿命?的绳子,把父辈一生都拴在土地上,让他们无法脱离那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沉重劳动。多年后,我通过知识解开这根绳子离开村庄,到城里谋生。想到村庄里的乡亲们沿循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亘古传统,从事永无止境的繁重农活,他们的生活依然很不宽裕,我的心就微微作痛。我知道,父亲当初给我说那番话有他的道理。也许,父亲看透了生活的本质,当时父亲之所以给我狭隘的幸福定义自有他的苦衷吧。
⑤有时候,在城市中受了伤,我就想回到村庄,对着那见证我年少岁月的炊烟,大哭一场。我知道,我的滂沱泪雨,会被炊烟带走,让我无所牵绊地上路、追求。像一缕空气消失在风中,像一抹?炊烟擦干我的眼泪,坐在故乡的山冈上遥望炊烟,我的心会归于平静。城市生活衍生的计较、竞争和苦恼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从炊烟熄灭又升起的自然景观中汲取继续抬头前行的力量。计较会让自己更加痛苦,竞争会让自己更加疲惫。一切计较、竞争和苦恼,比与我的生命水乳交融的炊烟还轻,我为什么不放下呢?村庄里可以没有高楼大厦,家里可以没有美味佳肴,灵魂的仓库里可以没有金银细软,但村庄里不能没有炊烟,人的精神家园里也不能没有炊烟。炊烟是村庄里所有人灵魂的导师,她让我们在人生的坐标里找准自己的标尺,时刻保持对生活的信心。
⑥我一直怀念炊烟。远离了村庄的炊烟,我的生命似乎成了一条断流的河,一块荒芜的田地。只有炊烟,以及村庄里那些与炊烟站在一起的风物,才能让我的生命保持长久的美感、幸福和丰盈。心里空虚的时候,我常常打电话给父亲,说我看不到炊烟的落寞。父亲说,孩子,疲惫的时候,你就跟着炊烟回家。
⑦通完电话,晚上我就会做梦,梦见炊烟舞动的画面,梦中的炊烟就是一场大雨,湿润我干涸?的河流,让我的内心汹涌起思乡的碧波,一波一波,顺着河流的方向回家。
⑧漂泊的宿命已经不能让我经常回家了,命运把我羁押到远方。一年回一次家,看一次炊烟,对我而言是命运的大赦。我只能在梦里跟着炊烟回家。炊烟是一个村庄全部的重量,是生活在炊烟扎根的土地上所有人们的希望。炊烟对我的意义就是灵魂的意义。
⑨一个人的灵魂断炊是一件可怕的事情。我的灵魂里每天舞动着的,那是一束束炊烟。 1.文章第②段描绘乡村景象,请分析其表现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③段父亲为什么要对“我”说那番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两次出现“父亲说,孩子,疲惫的时候,你就跟着炊烟回家”,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的标题是“跟着炊烟回家”,请结合全文探究其深刻意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围绕“炊烟”这一主体,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描绘了乡村的恬静幽美,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
2.①土地是农民的宿命,让他们一生离不开土地;②繁重农活永无止境,而生活却依然很不富裕;③到城里工作或许能过上幸福生活。
3.①点题;②前后照应;③表现了父亲对孩子的理解、关爱;④有助于文章主旨的表现。
4.①在疲惫的城市生活中,慰藉思亲怀乡之情;②在城市遭到挫折时,汲取前行的力量,在人生坐标里找到自己的标尺;③在生命变得荒芜、空虚时,让自己拥有美感、幸福和丰盈的精神家园。(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