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然后回答问题。
请不要糟蹋我们的文化
冯骥才
(1)我们必须正视:一种文化上自我糟蹋的潮流正在“所向披靡”。
(2)我们悠久历史养育和积淀下来的文化精华,尤其那些最驰名、最响亮、最惹眼、最具影响的——从名城、名镇、名街、名人、名著,到名人死后的墓室和名著星出名的主人公,乃至列入国家名录的各种文化遗产,都在被浓妆艳抹,重新包装,甚至拆卸重组,再描龙画凤,披金戴银,挤眉弄眼,招摇于市。 ?
(3)那些在“城改”中残剩无多的历史街区,忽然被聪明地发现,它们竟是一种天赐的旅游资源。已经拆掉的无法复原,没拆的虽然不再拆了,但也难逃厄运,全被开发成商业风情街。更糟糕的是被称作“最后的精神家园”的古村古镇,被借名“腾笼换鸟”,迁走原住民后,一个个被改造成各类商铺、旅店、农家乐、茶社和咖啡屋混成一团的“游客的天堂”;在这天堂里连一间见证历史的“博物馆”也没有,导游讲的故事传说不少是为吸引游人而编造的伪民间故事。至于种种文化遗产,更是这种热热闹闹重新“打造”的对象。其中的历史的内涵、文化的意蕴、本土气质和个中独特的精神都到哪去了?没人管也没人问。
(4)有人说旅游原本就是走马观花的快餐文化,用不着太认真。那么,就再看看我们影视中的历史文化吧。
(5)我们的历史名人只要跑到银幕和荧屏上,不论明君重臣,还是才子佳人,大都多了一身好功夫,动不动大打出手,甚至背剑上房。他们好像都活在时光隧道里。虽然身着古装,发型和配饰却像时尚名模;没有确切的朝代与地域,一切衣食住行的道具、物品和札俗全是胡编乱造;历史在这里只是借用一下的名义,一个空袋子,任什么乱七八糟、炫人耳目的东西都往里边塞。 ?
(6)一边是真实的历史被抽空内涵,只留下躯壳,再滥加改造;一边是荒诞不经和无中生有的伪造——这便是当今国人眼中的历史文化。
(7)经过这样的粗鄙化的打造,在人们眼里,古村古镇无非是些年久失修的老房子,名人故居不过是名人在世时住过的几间屋子,庙宇部是烧香叩头却不知灵验不灵验的地方,历史上的人物全有几招花拳绣腿,全离不开男欢女爱,全不正经;没有庄重感、神圣感、厚重感、甚至美感。,我们不是把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挂在嘴边吗?如今国人从哪里能够感知这种博大精深?只能去一座城市才有一个的博物馆吗? ?
(8)文化不精不深,怎能“做大做强”?真正强大的文化一定又精又深。只有在精深的文化中,才会有大作品和大家的出现,社会文明才能整体地提高。 ?
(9)问题是当下这种鄙俗化的潮流,这种以假乱真的伪文化,正在使我们的文化变得粗浅、轻薄、空洞、可笑、庸俗,甚至徒有虚名,一边有害于公众的文化情怀和历史观,一边伤及中华文化的纯正及其传承。我相信,在这样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很难对自己文化心怀挚爱与度敬。如果我们不再深爱和敬重自己的文化,再伟大的文化不也要名存实亡?到底什么动机与力量使这种潮流正在变本加厉?我想应当一句话戳穿,即以文化谋利。
(10)任何事物进入市场,就不免受到市场规律的制约,不免依照消费需求和商业利益调整自己:但调整是科学调整,不能扭曲甚至破坏自己去换取经济利益,就像自然资源的开发不能破坏生态。文化更具特殊性。因为文化的最重要的社会功能是精神功能,它直接影响着社会文明与全民素质。不能为了畅销、热销、票房、上座率和收视率成倍增长,为了市场人气攀升,为了利润的最大化和“疯狂的GDP”,而放弃文化固有的精神的准则。即文明的、知识的、道德的、真善美的准则。这准则也是文化的尊严,这尊严一旦被践踏被玷污,文化也失去它存在的意义。因为被糟蹋的文化反过来一定还会糟蹋人的精神。 ?
(11)由此说,问题真正的要害——不是拿文化赚钱,而是糟蹋文化来赚钱。还有比这样赚钱更无知、更野蛮吗?
(12)我们是否听到我们的文化正在呼叫:不要糟蹋自己的文化了!
(1)简要概括文中糟蹋历史文化的表现及其后果。
?
(2)简要分析本文的思路。
?
(3)依据文本,概括作者关于历史文化建设方面的正确主张。
?
(4)作者在文章第9段分析,“以文化谋利”是这种鄙俗文化潮流变本加厉的动机和力量,你赞同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
参考答案:(1)商业化改造历史街区、古村古镇;不尊重历史,胡编乱造影视作品。重新打造的文化遗产失去了文化内涵;伤害了公众的文化情怀和历史观;影响中华文化的传承。
(2)文章先列举历史街区改造和影视作品改编中出现的文化糟蹋现象,再分析此类现象产生的社会根源,最后告诫人们“不要糟蹋自己的文化”。
(3)历史街区的改造应保留历史的内涵,文化的意蕴、本土气质和独特的精神;宣传历史名人应尊重历史,不能借历史戏说,更不能无中生有;历史文化建设应保持庄重感、神圣感、厚重感、甚至美感。
(4)“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书名来看,《三国演义》讲的好像就是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斗争故事,实际上它所讲述的内容要丰富得多,它是以三国时代的历史为背景,描述了自东汉灵帝到西晋武帝将近一百年的政治、军事以及外交斗争的故事。
B.《女神》的反抗精神《女神》的时代精神,首先表现为强烈地要求冲破封建藩篱,彻底地破坏和扫荡旧世界的反抗精神。
C.巴金的《家》重点塑造了善良却柔中有刚的梅、悒郁的瑞珏、贤慧的鸣凤等三位女性形象,她们的社会地位不同,但她们的结局却都是悲剧性的。作品通过对这几位女子悲剧遭际的描写,控诉了封建礼教以及封建道德对弱小、无辜、善良的人们的迫害。
D.在《边城》中,作家沈从文一方面以记忆中的湘西世界为原型建构了他的田园乌托邦,但另一方面,又通过对人物命运中的一些偶然性事件的设计对田园乌托邦进行剖析。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C项,性格特点分析有错,三人的性格特点主要是梅悒郁,瑞珏贤慧,鸣凤善良却柔中有刚。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题目。
神奇的自来水
秦德龙
天立医院的医生为我做了检查。检查的结果,令人吃惊:我得了自来水依赖症。我怎么会得这种怪病呢?
我对医生说了实情。几年前,我到一个边远山区挂职锻炼,吃住都在老乡家。说实在的,山里很穷,很落后,老乡有了病,也只是喝碗白开水,顶多熬点稀粥喝。这里的人,靠天吃饭,吃水要到山里去挑,山里有山泉。当然,山里吃的喝的都是绿色环保食品,绝对不会有任何污染。
山区是没有自来水的。可我怎么会得上自来水依赖症呢?
“问题就 出在这里。几年来,你一直喝的是山泉吧?”
“那当然,我一直喝的是山里的水,吃的是山里的饭和菜。我一天都没离开过山区!”
“你还没听懂我的意思。我是说,正因为你没离开过山区,一直用山里的水烧饭,你才会得上这种怪病。”
我愕然了。
医生吩咐护士给我挂瓶子输液。“输液吧,输几天水,你就好了。”?
护士很快就给我挂上了吊针瓶子。然后,拍拍我的手背,让血管鼓起来,一针攮了进去。扎上吊针后,护士又调了调流速,让药液缓慢有序地滴入我的身体。
我忍不住问护士:“请问,您给我输的是什么药?”
护士爽快地答道:“自来水。”
我大吃一惊“自来水?怎么不给我打药呢?”
护士笑道:“这就是药啊,你得的是自来水依赖症啊。你体内缺少自来水,所以,才给你输自来水!”
真是气死我了。我输自来水干什么?我到医院干什么来了?我就是来打针吃药的呀!我拔掉针头,找到了医生。
医生望着我,笑道:“你几年没喝自来水了,也没吃自来水煮的饭了,当然要给你输自来水了。为什么不叫你端杯子喝呢?那样治病,看起来快,实际上慢。自来水,必须进入你的血管,才能全面吸收。你明白吗?”
我目瞪口呆。暗暗承认医生说得有道理。可我似乎还是不明白,自来水真的能治病吗?
医生让护士重新为我扎上了针。既来之,则安之吧。我心里已经有了主意,打完针,我决定去查查自来水的功能,也许能得出结论。
化验室主任接待了我。她耐心地为我讲解了自来水的构成,还写出了分子式让我看。她特别强调自来水里都放有漂白粉,而漂白粉的成分就是药物。她还说,城里的污染越来越严重了,漂白粉的指标需要不断地修改,否则的话,就遏制不住日益严重的水污染。
原来,几年前,我已经喝惯了城里的水,吃惯了城里的粮食和蔬菜。我的身体,早就对城里的自来水产生依赖了。到山区挂职后,不吃城里的自来水了,改变了饮食结构,我的身体反倒不适应了。所以,医生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给我的身体补充城里的自来水。
山区的老乡很挂念我,房东老弟特意进城来看望我了。他提来了一个很大的篮子,用毛巾盖着。我猜想,里面都是我爱吃的东西,小米啊、红薯啊、山果啊。可我没想到,篮子里只有一瓦罐泉水。
房东老弟指着山泉说:“这是让你润嗓子的。多喝点泉水,好得快。泉水甘甜,没有任何污染!”
我不知道说什么好,只能据“实”相告:“放这儿吧。今天,我输了很多水,肚子已经饱了。”
房东老弟走了,留下了那罐子泉水。
我提上瓦罐,将里面的泉水倒掉了。不这么做,我的身体怎能复原呢?我不需要再喝山里的泉水了。
每天,我都要到医院排队输水,输自来水。过了些日子,身体状况明显好转了。看来,自来水真是神奇。
病好后,我没有再到山区去,却经常盯着空空的瓦罐发呆。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我”得了自来水依赖症,看似荒诞实则真实,完全符合现实生活情理。
B.“我”将房东老弟送来的那罐子泉水倒掉,表明我采纳了医生的治疗建议。
C.结尾“我”“经常盯着空空的瓦罐发呆”这一细节描写虽然简略,却蕴含着深刻的思想。
D.小说围绕“我”得自来水依赖症这一事件,按看病、治疗、病愈的情节推进。
E.以“神奇的自来水”为标题,“神奇”一词褒词贬用,讽刺了自来水的效果。
小题2:请概括小说中“我”心理的主要变化。(4分)
小题3:小说叙述了“我”生病前在边远山区的生活,从全文看,这一情节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4:本文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任选两个方面进行探究。(8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 E
小题2:吃惊——疑惑——无奈——忧虑(每点1分,意思相近即可)
小题3:(1)交代病因;(2)引出下文的治疗、老乡看望等情节(或老乡看望等情节相呼应);(3)将山区的绿色生活与城市的被污染的生活作对比,突出主题。(每点2分)
小题4:(1)环境污染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乃至生命。文章描述了城市饮水的日益污染,并且通过“我”的自来水依赖症且依靠自来水医治的怪象,讽刺了环境污染的严重。(2)人们对被扭曲的生命方式(或生活状态)已经严重依赖,尽管“我”知道靠输自来水治疗“自来水依赖症”非常荒唐,但我已对这种被扭曲的生命方式(或生活状态)形成了习惯性的依赖。(3)对回归自然本真生活(或生命状态)的呼唤。山里泉水象征自然本真生活(或生命状态),“我”得了“自来水依赖症”,讽刺了被污染的城市生活对人的危害,呼吁回归自然本真生活(或生命状态)。(每个方面4分,其中观点明确4分,阐述清楚4分)
本题解析:
小题1:A项错在“完全符合现实生活情理”;E项“讽刺”的对象用错,不是对“效果”本身的讽刺,是对荒凉治疗并对有效这件事背后社会现象的讽刺。
小题2:结合原文具体内容分析。1、按看病、治疗、病愈的情节推进。2、令人吃惊 ---我怎么会得这种怪病呢?---山区是没有自来水的。可我怎么会得上自来水依赖症呢?---真是气死我了。我输自来水干什么?------我目瞪口呆。暗暗承认医生说得有道理。可我似乎还是不明白,自来水真的能治病吗?---既来之,则安之吧----将里面的泉水倒掉了----却经常盯着空空的瓦罐发呆。
小题3:考查情节的作用,可从人物-环境-情节-主题循环作答。本篇小说交代了环境(背景):即事情发生的原因——生病的原因是我得了自来水依赖症;情节:一般有“引出下文、为后文铺垫、呼应”的作用。引出下文的治病、老乡看望等情节(或:与老乡看望等情节相呼应);主旨:一般点明手法,采用“通过……揭示……主题”的格式。小说叙述了“我”生病前在边远山区的生活,将山区的绿色生活和被污染的城市生活作对比,突出主题。
小题4:本题是开放型试题,从文中任选两个角度作答,考生可写出读完本文后的感想或从本文主题的角度谈都可。但一定要观点明确,阐述清晰有理。可采用一定的答题格式“通过 ……描写/讲述/塑造了……, 揭示/赞扬/讽刺/批判了? ……”。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依托于信息技术革命的网络社会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空间和时间感受。空间和时间都不再是固定的,成为了“流动的空间”和“压缩的时间”。利用高速传播的音像信息,人们可以立刻进入到一个不同的空间,并参与其中;凭借强大的信息存储能力,不同时间发生的事情都能集中为同一个瞬间。
这种变化导致了更为高速有效的经济活动,同时也使得经济组织彻底国际化;人们的交往活动进一步加速,满足生活需要的各种活动更为方便快捷;由于减少了面对面的接触,人们也就变得更为独立自由,产生了一种普遍的解放感。
新的时空感受给很多人带来了解放和自由的感觉,却也潜移默化地使人丧失了历史深度和特殊的地区认同,使人们在虚拟的数码文化中漂泊无依。这样一种虚拟文化严重挑战传统的男女性别关系、家庭亲情关系。表面上看,信息技术使得社会的组织和结合更为紧密有效,个人自由大幅度增加,个人能力也大幅度增强,但个人责任感和义务感却日益淡薄,自我意识日益脱离群体意识,传统的权威、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关系被无情地消解掉,导致了广泛而严重的自恋、孤独和原子化的个人主义,社会面临着解体的危险。
简而言之,网络社会深刻地改变了我们所处世界的面貌,它提升了生产力、文化创造力和传播的潜能,但同时也削弱了社会组织的权威和人际关系纽带。在这样一种“流动的空间、压缩的时间”里,时间节奏突然加快、人际交往抽象化带来了社会普遍失去控制的焦虑和无力感,人们迫切地希望找到一种凝聚的力量,来对抗信息时代所产生的高度风险、无限分散、日益抽象化的总体趋势。
应对网络社会的挑战,新的社会运动、国家和文明共同体理应发挥驾御和控制作用。各种新兴社会运动,如环境生态保护运动、女性运动等等,其实都是一种对抗网络社会的方式。这些运动和社会组织使人们重新认识并加强了自身的责任感、义务感以及性别认同和家庭纽带。在新形势下,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国家的作用。在充满风险的、高度抽象化、分散化的网络时代,国家权威是抵制风险、保障社会生活、维护个人权利和尊严的有效力量;在传统家庭解体、各种社会团体日益消解、文化与信仰遭受冲击的情况下,建立起恰当的国家认同感,就有可能驱除人们普遍存在的无力感,使得每一个体重新焕发出自身的创造力。
(选自《环球时报》,有删改)
1.下面对“网络社会”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社会依托于信息技术革命,即信息实现大量储存和高速传播。
B.网络社会的时间和空间都不是固定的,人们感受到的是“流动的空间”和“压缩的时间”。
C.网络社会改变了人们传统的时间感受,不同时间发生的事情可以在同一个瞬间展开。
D.网络社会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空间感受,人们在同一时间里,既可以在这个空间,又可以在另一个空间。
2.对“网络社会深刻地改变了我们所处世界的面貌”一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社会的经济活动和人际交往速度更快,更方便;人们更加独立自由,个人能力得到更大发挥。
B.网络社会提升了生产力和文化创造力,并使信息的传播更快捷、更广泛。
C.网络社会使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更方便快捷,加强了人际关系纽带。
D.网络社会使人丧失了历史的深度和地区认同,个人责任感和义务感日益淡薄。
3.下面不属于应对网络社会挑战措施的一项是(?)
A.突破时空限制,发挥家庭的纽带作用,使人际交往更具体。
B.开展新的社会运动,加强社会成员自身的责任感和义务感。
C.建立恰当的国家认同感,使每一个体重新焕发出自身的创造力。
D.发挥文明共同体的驾御和控制作用,强化文化认同和信仰。
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面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社会空间是流动的,时间是压缩的,可见网络社会的人们已经不再受到时空的限制。
B.经济活动高速有效,经济组织彻底国际化,这必然会消除世界不同地区的贫富悬殊。
C.文章有较多篇幅分析网络社会的负面影响,可见作者对它持消极态度。
D.应对网络社会挑战有多种方式和力量,只要找到并充分利用好这些方式和力量,人们是能够逐步消除网络社会的负面影响的。
参考答案:
1.D
2.C
3.A
4.D
本题解析:
1.D 。(根据第一段“人们可以立刻进入到一个不同的空间”一句,可看出“人们在同一时间里,既可以在这个空间,又可以在另一个空间”不合文意。)
2.C.(“加强人际关系纽带”错。第二段虽然讲人们的“交际活动”进一步加速,但第三段中讲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关系”被无情地消解掉;第四段又说“削弱了”“人际关系纽带”。)
3.A.(第五段谈应对挑战的办法,没有“突破时空限制”的意思。)
4.D.(A项:第一段没有“人们已经不再受到时空的限制”这样的绝对说法。B项:全文没有“必然会消除世界不同地区的贫富悬殊”这样的绝对说法。C项与D项矛盾,且与全文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不相符合。)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沉睡的谷粒醒来
舒?婷
①才是初秋,明净的上午刚过,薄云轻掩过来,姚江上那些烁金喧嚣的浪花即刻柔和下来,轻起悄落,一平一仄都是讳莫如深的余姚口音。
②就在苇花萋萋的姚江古渡口,在绿茵匝地的老银杏树下,在泥土与蛐蛐、酢浆草的直接参与中,以河姆渡遗址博物馆为天然背景,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诗歌朗诵会。
③孩子们坐在自带的小椅和
短凳上,光亮的眼睛充满期待。他们中间陆续走出一个男生或女生,伸一下舌头耸一耸肩,跃上草坡,朗诵本土或外省诗人的作品,有几首诗就在语文课本里。目力所及之处,是著名的四明山风景区,也是抗日战争时期全国十九块根据地之一。现在,祥和的斜阳正在那条古老的“唐诗之路”(即从会稽山——四明山——天台山)上描金绘红。李白、刘长卿、皮日休的浅吟曼哦,穿过千年岁月依然锋芒道劲。只有孩子们最稚嫩最真实的声音能与之相对应,而我不能,也不敢。
④浙东腹地这个叫余姚
的小城市,从前是,现在是,将来更是个藏龙卧虎的地方,就像梁启超写的:“余姚以区区一邑,而自明中叶迄清中叶二百年间,硕儒辈出……生斯邦者,闻其风,汲其流,得其一绪则足以卓然自树立。”余姚的名贤举不胜举,有“余姚人物甲天下”一说.像王阳明、黄宗羲、朱舜水、严子陵这批历史巨星我虽然无缘谋面,可是我毕竟因此结识了当地一群可携手可促膝可同舟可借钱的“生斯邦者”为温热朋友,也是尘世中的福气啊。
⑤一位幼儿园老师正朗诵我的旧作《致橡树》。每逢这个时候,我总是很不自在,喝水、东张西望、频频挪动竹椅。忽然听见吱呀一声,我赶紧低头寻找,难道有什么古陶或骨器被我无意蹭了出来?可惜不是。
⑥因为,脚下野草丛生的泥层非同小可,如果一直深挖下去,就可以看到四层相叠的文化层,最下面两层是新石器时代最早的文化层,距今约6000年到7000
年呢。1973年本地农民的一锹下去,无意间开启了一个惊天动地的大秘密,把我们老祖宗的家底给刨出来了。数以千计的出土文物中,最让我震撼的是沉睡了7000年的稻谷,尽管它们接触空气后,顷刻就
从金黄色氧化成灰黑,可是它让我对人类原始文化的启蒙期所具有的高度膜拜不已。
⑦一向以来,我们总以为每天相依为命的米饭是拜印度人所赐。全世界原本都相信亚洲水稻的原产地在印度,而印度最早的稻谷发现于中部的卢塔尔,经测定,它的时代为公元前1700年,比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水稻还晚了3000年。
⑧临水而居的河姆渡人,在7000年前就懂得栽培水稻,以榫卯技术筑建木屋,研磨骨片骨针,烧制陶甑陶壶,驯养牛、猪、狗。于是,太阳落山后,头颅硕大、前额圆满、颧骨外突、下颌粗犷的河姆渡男女,在火边绘陶缝衣奶幼儿,大碗吃饭大块烤肉,用“双鸟朝阳”的象牙蝶形雕器盛酒祭祀。猪叫着,狗跳着,牛踩着自己的影子转悠。酒至酣时,动人的骨哨吹起来了,手舞足蹈跳起来了,当神秘的满月引发野性的长嗷,也许这就是最本真、最朴素的诗歌朗诵,仍然在河之洲,这一片远古荒凉的苇岸上。
⑨一位汉子被热烈的掌声推到高坡上,他要用余姚土话朗诵《致橡树》。我完全听不懂他的朗诵,却能感觉余姚方言的抑扬顿挫。小符在一旁替我如此翻译:“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打招呼/你吃饭了么?……你如果挑一百斤/我至少帮你挑五十斤!”连我自己都笑得前仰后合。余姚版的《致橡树》受到的欢迎程度是此次朗诵会的高潮,只是,它的版权并不属于我。
⑩我们还要去丹山赤水:伸展双臂撑开逼仄峡谷,手掌会因此殷红么?赤水桥上临影,人人将面如桃花么?这里走走,那里看看,心里装着几颗不朽的金黄谷粒。
(选自《意林》2007年第2期)
小题1:文中先后两处写到朗诵《致橡树》及其给作者的不同感受,这样写有何妙处?(4分)
小题2:从描写手法的角度看,第8段的描写有何特点?作者描写这些场景的用意何在?(5分)
小题3:文章最后一段中“金黄谷粒”喻指什么?这一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5分)
小题4:通观全文,试探究激发作者写作本文的因素有哪些。(8分)
参考答案:
小题1:(4分)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1分)表现出作者对来源于劳动人民生活、汲取了中华传统文明营养的、本真质朴的诗歌的推崇(2分,“来源于劳动人民生活、汲取了中华传统文明营养、本真质朴”三者答出任二者记2分)和对自己诗歌创作的反思(1分)。
小题1:(5分)作者通过想象,(1分)依照时间顺序,绘形、绘声,将人物、动物、景物融为一体,简洁而生动地再现出河姆渡人原始质朴的生活图景。(2分)作者描写这些场景意在说明中华文明源远流长(1分)和诗歌源于劳动人民的生活与古老文明的道理(1分)。
小题1:(5分)“金黄谷粒”喻指灿烂的中华文明。(1分)这一段通过设想,深刻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河姆渡文化乃至整个华夏文明的崇拜和珍视之情,以及从深厚的古文明中汲取营养和传承中华文明的意愿,(2分)呼应文章题目,深化了主题。(2分)
小题1:(8分)一是中华传统文明亟待发掘、继承和弘扬(从“讳莫如深”一词的妙用可以看出),作者内心充满期待;(1分)二是在余姚古渡口举办的诗歌朗诵会别开生面,这个诗歌朗诵会以河姆渡遗址博物馆为背景,参加者有孩子、老师、大汉,诗歌有古典诗、现代诗,有本土的诗、外省的诗,还有汉子自己创作的诗,尤其是内容真实、本真、质朴,既有深厚的文化根基,又有浓郁的乡土和生活气息的诗篇,让作者为之震撼;(3分)三是余姚有着丰厚的人文底蕴,这里不仅藏龙卧虎,名贤辈出,还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距今六七千年前的古河姆渡人曾在这里创造了灿烂的远古文明,让作者十分崇拜。(3分)正是这些引发了作者对于中华文明与现代诗歌乃至整个文学创作的关系的深刻思考,而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则点燃了她写作的灵感。(1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