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戈壁有我
郭保林
①大草原的尾声便是戈壁滩。
②戈壁滩是死亡的草原。
③盛夏七月,我们的汽车在热风炙浪的夹击下,气喘吁吁地挣扎爬行。大戈壁汹涌澎湃地席卷而来,这是纯粹的戈壁,没有一点杂质。旷达的蓝天,缥缈的白云,满目的荒旷和沉寂,粗莽零乱的线条,构成浩瀚、悲壮、苍凉和富有野性的大写意——一种慑人心魄的大写意。成片成片灰褐色的砾石,面孔严肃,严肃得令人惊惶,令人悚然。
④沉重的时间压满大戈壁。戈壁滩太苍老了,苍老得难以寻觅一缕青丝,难以撷到一缕年轻的记忆,仿佛历史就蹲在这里不再走了——昨天,今天,还有明天都凝固在一起。
⑤据说,我们的车行路线是古丝绸之路。在人类历史上,它是影响最深、持续时间最长的四大文化体系——中国文化体系、印度文化体系、伊斯兰文化体系、希腊罗马文化体系的交汇点,它是历史的通道和罗盘,导引过心灵史、文明史以至于生物史,至今,敦煌宝窟的画壁上还生活着两千年前用骆驼贩运丝绸、茶叶和陶瓷的商人。想当年,这路上骆驼成列,驼铃叮咚,车马喧闹,该是一片多么繁华的景象啊!而今丝绸之路荒芜了,湮灭了,罗盘生锈了。我放飞思绪,穿越时间的屏障——我看见飞将军李广、汉家大将军霍去病的啸啸战马和猎猎大旗;我看见汉武帝的使臣张骞、大唐一代佛宗玄奘的驼队,昂首行进在戈壁荒漠,风沙浩浩,星路遥遥。一曲折杨柳的哀吟,三两声阳关三叠的古韵,使这寂寞的氛围更添一抹凄凉,几缕悲怆……生命的漩涡,人类的梦幻,而今都化为一种历史的难堪,和风沙卷逝而去又卷来的喟叹。
⑥这里原是一个古战场,战争的悲剧曾轰轰烈烈地演出一幕又一幕。目睹这漫漫戈壁,谁说这里是不毛之地?戈壁滩曾长出二十四史一页页的辉煌,曾长出金戈铁马的悲壮,也曾长出阳关三叠的凄怆,也曾长出过“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黯然神伤……
⑦一切都被风沙埋没了,被时间的巨浪吞噬了。
⑧人类是难以征服宇宙的。人类只是宇宙中的幸存者。在宇宙面前,人类是弱小的、孤独的。几千年来,人类在这里播种的文明和文化、恩爱和仇恨、美丽和丑恶都化为了乌有,只留下这月球地貌似的灰褐色宣言,只留下太阳孤独的鸣唱,只留下漠风唱给死亡的挽歌!
⑨我在戈壁滩上漫步。太阳已西斜,热浪开始退潮。四维空间只剩下一维。不,还有我!有我在,大戈壁便增加成了二维。我和宇宙之神肩并肩地站在遥远的地平线上,四周弥漫着“古从军”乐曲的那种迂回悲壮。此时此刻,只有我和宇宙之神在谈心、聊天。宇宙之神伏在我的肩头,悄声说:“大戈壁最美的风景是晚霞,不信,你等着瞧——”
⑩宇宙之神并未说假话。当大戈壁的黄昏降临之时,的确是一帧悲怆而不失美丽的大风景。且看,远处那一道道起伏跌宕的沙梁,仿佛是夕阳点燃的一条条火龙,火龙在晚风中飞跃腾动,给戈壁滩增添了无限的生机和壮观;那遍地的砾石,红光灼灼,热烈动人;骆驼刺和红柳也似乎开出星星点点的红花,更添一抹斑驳奇异的景象,给人以庄严、神秘之感。
?夕阳沉去了。我站在暮色中,只觉得自己也化为一朵花,向大戈壁倾吐着爱恋之曲;化为一棵草,一棵树,向宇宙颂扬着生命之歌!
(选自《中华百年游记精华》,原文有删节)
小题1:作者为什么说“戈壁滩是死亡的草原”?联系全文,简要回答。(4分)
小题2:文章第⑥段用了四个含“长出”的句子,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作用?(6分)
小题3:文章第⑧段说“人类是孤独的”,又说“只留下太阳孤独的鸣唱”,结合文意分别解释这两个“孤独”的含义。(4分)
小题4:根据文章内容,你认为“戈壁有我”这个题目是否恰当?简要说明理由。(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戈壁滩是死亡的草原”,一是因为茫茫的戈壁滩没有生命的迹象;二是因为在历史上人类曾经创造的辉煌文明也永远消逝在那里。(4分。共两点,每点2分)
小题1:修辞手法有:排比、比拟(拟物)、引用。(写出任意两个即可给2分,如写了三个其中又答错一个只得1分)内容表达上的作用:写出了戈壁(或古丝绸之路)曾经产生过的文明、文化,形象地表现出它曾有过(当年)的生命力和数不胜数的辉煌和凄怆。(2分)情感上的作用:表达了作者对当年戈壁历史作用的赞叹和对现今荒凉死寂的哀挽。(2分)
小题1:①孤独:指人类无力抗争宇宙,在宇宙面前,人类是孤立无援。(2分)
②孤独:是说在戈壁的荒漠上,已没有其他的生命,没有生命为伴。(2分)
小题1:(1)答案示例一:
从文章内容看,这个题目很恰当。“戈壁有我”是全文的主旨(1分)。作者通过对戈壁滩的历史和现状的描写,揭示了人类在宇宙面前的渺小,(2分)同时赞颂如此渺小的人类在历史上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在讴歌这种坚忍不拔的精神时,作者又写道“不,还有我!有我在,大戈壁便增加成了二维”,强调人类这种精神的延续,(2分)是对生命顽强的一曲颂歌,至此,文题照应,浑然一体。(1分)
答案示例二:
从文章内容看,这个题目不很恰当(1分)。作者用大量篇幅描写戈壁滩的历史,赞颂了人类在历史上创造出的辉煌文明(2分)。作者放飞思绪,抒写了昔日古战场飞将军李广、汉家大将军霍去病、汉武帝的使臣张骞和佛宗玄奘,虽然作者提到“戈壁有我”,但那是为表达对生命的颂扬,(2分)“我”与戈壁的关系并不是文章重点。若以“戈壁随想”为题更切合文章内容。(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只从内容考虑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考点,能力层次为E,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既要答出修辞,还要答出作用。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意”考点,能力层次为B,侧重“理解”能力的考查。要考虑词语的表面义和深层义。
小题1:注意题目和全文以及主旨的关系。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琴王
游睿
? 他很会拉琴。村子里的人都称他叫琴王。
? 他的琴声太动听了。琴弦拉动,一串串嘹亮的音符就接踵而出。他的琴声里,有清晨撩人心扉的第一声鸡鸣犬吠,有山间清澈见底的潺潺流水,有阳春三月的花开遍地和莺歌燕舞,还有万里碧空的蓝天白云和艳阳高照。听他的琴,让人变得澄清。
? 很少有人见过他,但都听过他的琴声。他会在每个傍晚准时拉动他的琴弦。
? 当夕阳对着山村撒下最后一丝余辉,劳作了一天的人们扛着满身的疲倦回到家的时候,他的琴声会在村子的东头悠扬地响起。
? 琴弦一动,人们马上就陶醉在他的琴声里。白日里所有的疲惫,所有的烦恼和不快,都在他的琴声里渐渐消融,远去。最后人们带着微笑幸福地睡去,直到第二天精神抖擞地开始新的劳作。
? 因为他的琴声,村子里的人们感到幸福和充实。
? 这个傍晚天空被无数道闪电残忍地划破。汹涌澎湃的洪水如凶残的巨蟒将村子死死缠住。老人、小孩,所有人都被逼到村里的一个土包上。洪水一次又一次拍打着人们的脚脖子,像死神跃跃欲试的手。村子在自己的眼前渐渐变小,几块瓦片和木板在水里打旋。有人大声地哭泣,有人唾骂,有人惊叫,有人焦躁地踏着脚步,还有人绝望地准备跳水。天渐渐黑下来。完了,似乎一切都完了。
? 这时,村子的东头,依旧响起了他悠扬的琴声。那琴声里,有清晨撩人心扉的第一声鸡鸣犬吠,有山间清澈见底的潺潺流水,有阳春三月的花开遍地和莺歌燕舞,还有万里碧空的蓝天白云和艳阳高照。那琴声像在述说,像在安慰,让人陶醉,让人忘我。
? 人们开始安静下来,认真地听着。渐渐没有人说话,最后连咳嗽的声音都没有。人们再一次醉了。在他的琴声面前,所有的行为都显得粗俗和浮躁。谁都不敢妄动,生怕打破这份美好。只有安静,才能维持这份隽永。在人们心里,渐渐装进一湖平静的水。
? 终于,远处亮起了一点火光,是救生船来了。所有的人站了起来,但没有人拥挤,也没有人喧哗,因为他的琴声依旧那么悠扬和平静。当船靠近的时候,人们像是有人指导,都乖乖地站好,然后先是老人和小孩上船,再是妇女和男人,一切都井然有序。
? 最后,在他悠扬的琴声里,人们都顺利上了船。这时水越来越大,村子很快就没了。但直到船顺利启动,他的琴声还在进行,人们还陶醉在他的琴声里。
? 糟了,还有他!有人忽然回过神来。是呀,怎么漏了他,快喊。
? 喊,只有琴声在响。再喊,还是只有琴声在回答。他是聋子呀,怎么听得见?
? 对,他就是个聋子。一个老人突然想起。人们这才完全回过神。原来他竟是个聋子!
就在这时,琴声戛然而止。
?(原载《小小说月刊》,有改动)
1.下列关于小说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两次写到“他的琴声里,有清晨撩人心扉的第一声鸡鸣犬吠,有山间清澈见底的潺潺流水……”用了想象和反复的手法,意在突出琴声的美好及给人们内心带来的愉悦。
B.文中“琴王”在山村即将被淹没、人们慌乱不堪的情况下依然镇定地在拉琴的情节,主要是为了暗示他由于耳朵聋可能不知道洪水的发生,所以最后才被洪水吞噬。
C.琴王的琴声“在人们心里,渐渐装进一湖平静的水”的含义是当人们的灵魂得以净化,境界得到提升以后,死亡也就变得不可怕了,他们可以安然赴死了。
D.文章结尾才点出他是聋子,向我们暗示人们并不关心他,所以很少有人记得他是聋子,他是属于被忽视的弱势群体。这样的结尾深化了主旨,暗含了对人们冷漠的批判。
E.“就在这时,琴声戛然而止”一句,既含蓄地交代琴王应该已经死了,也使作品“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空间,让读者默默体会“琴王”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
2.小说中的“琴王”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他的琴声为什么能让村子里的人们感到幸福和充实?请你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说,这篇小说将一个出色的音乐家放到乡村的背景下,让他在危难时不去逃命而却拉琴,这样的情节设计有失真实;也有人说,琴声给人们幸福和充实,这本身就是最大的真实。结合文本并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这两种看法的理解。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 E
2.①他虽然是一个聋子,②但是执著地追求艺术,演奏技艺高超,对作品有独到的领悟能力,③在危急时刻能挺身而出,舍己救人。(大意相同即可,内容要点要围绕身体、艺术、思想境界等展开。)
3.①他的琴声太动听了,饱含诗意与美感,让人变得澄清。②陶醉在他的琴声里,白日里所有的疲惫、烦恼和不快,都渐渐消融;第二天又可以精神抖擞地开始新的劳作。③危难时,他的琴声让人们心态平和,重树希望,井然有序,最终获救。
4.示例:①这样的情节设计很真实。因为即便是乡村,人们也需要琴声这样的精神财富来充实激励心灵;即便是危难之际,也需要有一种精神力量让恐慌的内心平静下来。②琴声给人们幸福和充实,这句话之所以真实就在于它说出了艺术力量、精神力量、文化力量对人的重要性——给人充实和幸福感。③文中,乡亲们在琴声中得到放松、得到激励是真实可信的。④现实生活中,人们在追求物质生活之外,也的确日益注重精神生活的品质了。这样的情节设计是符合生活真实的。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读下面一首小诗,完成第1-2题。
落雪的夜
牛汉
北方
落雪的夜里
一个伴伙
给我送来一包木炭
他知道我寒冷,我贫穷
我没有火
祖国啊
你是不是也寒冷?
我可以把自己当作一束木炭
燃烧起来……
1.有人认为此诗与陆游的词《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在思想内容上有异曲同工之处,你这样认为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着分析这首诗的艺术结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陆游词上阙回顾当年从军万里南征的往事,下阙抒发身老田园的悲愤,短短几行,写尽陆游爱国的一生。同样,对24岁的牛汉来说,虽不比“心在天山,身老沧州”的陆游,但他正值青春年少,一腔爱国热情却无处挥洒。于是,在“北方/落雪的夜里”,当“一个伴伙”给“寒冷”“贫穷”“没有火”的牛汉“送来一包木炭”时,他不由自主地想起了祖国。祖国在这里被意象化为人。诗人感到寒冷,有人送给了诗人“一包木炭”,那么祖国呢?诗中的抒情主体“我”,在祖国寒冷的时候,宁愿“把自己当作一束木炭”“ 燃烧起来” ,赤子的爱国之情跃然纸上。从表达感情这方面来看,牛汉《落雪的夜》虽少了陆游《诉衷情》中的那股悲凉和苍劲,却与之异曲同,都真实确切地表达了抒情主体强烈的爱国情感。
2.首先我们看看题目。“落雪的夜”—— 雪落无声,又是夜晚,沉寂中藏有生气,也藏有压抑。在这样的夜里,会发生什么呢?动(雪落)静(夜)巧妙组合的题目,在引起读者阅读欲望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为全诗的氛围营造进行了意未表而境先成的准备。现在再来看这首诗的结构。全诗分为两小节,第一节是诗人个人现实生活层面的直观;直观过后,诗人笔锋一转,从“我” ,诗歌的跳跃在诗人的主观心理活动中实现,诗歌的美感亦产生于此。中间的跳跃转换,由“寒冷” 作为纽带连接。“我”的“寒冷” 是由于” 而” 取暖,祖国的” 不也如此么?“寒冷” 是一个表感觉的词,在这里贴切地缩减了抒情主体和抒情对象之间的距离。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这首诗的结构可概括为这样一个模式:现实(“我” )——情感(爱国之情)——现实(“祖国” )。现实总是外化的,而情感是内化的,内化的情感(爱国之情)通过语言材料艺术地表现为外化的现实(语言承载的意象),一首诗便诞生了。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近代西方的“童年革命”摧毁了成人优越论,把早期教育从“以成人为中心”转化为“以孩子为中心”。中国自古有“不打不成才”式的强制读书,过去以“读经”为基础的“童子功”,发展到如今“小升初”的疯狂竞争。中西在教育哲学上有着深刻的分歧。中国早期教育的主流,仍然坚持着“以成人为中心”的知识传授的原则。西方则更强调“以孩子为中心”的自发、自动型教育。这一分歧的根本,在于西方自工业革命以来的“童年革命”并没有在中国发生。
“童年革命”乃是伴随着19世纪欧美工业革命的一场文化和社会革命。这一革命的土壤,首先是母亲地位的变化。在工业革命前夜,欧洲发达地区的城市工商阶层日益富裕。家庭主妇们得以从繁重的工作中解脱,精心养育孩子成为母亲的天然使命,早期教育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并被卢梭(1712-1778)等哲学家所大力鼓吹,成为深入人心的主流意识。卢梭在他的《爱弥尔》中哀叹我们总是把小孩子当大人看,根本不考虑孩子的特点。他把童年和成年明确地区分开来,并确立了“童年本位”的教育学说。不过,卢梭只是个哲学家,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则真正开始在教育实践中应用他的原则。他致力于培育孩子们内在的学习冲动,彻底废止了老师无休止的满堂灌式授课,代之以“实物授课”。在教育史上,幼儿园是一大创造。“幼儿园”(kindergarten)最早由福禄倍尔创立,他第一次把学龄前儿童组织成课堂,把游戏作为幼儿教育的核心,让他们自发、自由地活动。他把裴斯泰洛齐实体教育法发挥得淋漓尽致。如果说福禄倍尔是早期教育的教父的话,之后的蒙台梭利就是教母,她彻底地颠覆了“成人优越论”。蒙台梭利指出,一个孩子在生命头三年的学习成就,要成人奋斗60年才能达到。孩子学习最有效率的时期,也恰恰是他们还不能和成人进行有效地语言交流、成人无法对之施加直接影响的时期。在这个时期,父母应该当尽量为他们提供自然生长的环境。在大致差不多的时间,以哲学家杜威等领导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也进一步转化了美国的教育。杜威要求学校从书本中心转化到创造中心,充分利用传统乡村生活的教育功能。要求学生通过各种生活实践来丰富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以孩子为中心”的教育,自此以后渐渐确立为主流。
遗憾的是,西方的“童年革命”却从来没有在中国发生,中国当今的教育还像停留在18世纪的欧洲!看看现在市面上的图书就知道,不仅是学校,整个社会都以教材为中心,在孩子的心灵中强制灌输成人的理念。自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以来,中国几乎完全错过了“童年革命”,从来没有通过改造童年来创造“新民”。一个没有“孩子们的自由共和国”(福禄倍尔语)的社会,还算是一个现代社会吗?这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自问的。(选自作者:《南方周末》,有删节)
1.阅读第一段,解释“成人优越论”。(不超过15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全文给“童年革命”下定义。(不超过60个字)
童年革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旨。(30字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以“成人为中心”的知识传授原则。(意对即可)
2.童年革命是伴随着19世纪欧美工业革命的文化和社会革命,针对儿童学前教育展开,并最终确立“以孩子为中心”的教育主流。(意对即可)
3.中国需要一场“童年革命”。(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初税亩”的实质是对于鲁君所直接控制的公田以外的“私田”实行“履亩而税”的政策。私田的拥有者当中以三桓为代表的贵族所拥有的数量应当是最多的。“初税亩”虽然公开承认了贵族除封赐以外而扩展的私田的合法性,但却加重了贵族对于公室的负担,因而受到三桓的反对应当是情理中事。“初税亩”很可能只是鲁宣公和公孙归父的一厢情愿的谋划,在实际上并未认真执行。这种推测可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明。
其一,“初税亩”与鲁国公室的收入有着直接关系。假如税亩制度得以实行,那么鲁国公室的经济收入将巨增。然而,鲁宣公以后,鲁国公室继续衰微,鲁政依然每况愈下。后来宋国的乐祁曾经评论说:“政在季氏三世矣。鲁君丧政四公矣。”
其二,“税亩”并非轻而易举、一蹴而就的事情。如果真的实行税亩制,那就应当有收税的标准和实施的具体办法,可是在文献中并没有见到过关于履亩而税的税率记载。这些都很难说税亩制是实行了的事情。
其三,鲁国东门氏与三桓矛盾尖锐,东门氏欲实行税亩制而算计三桓。如果税亩制真的贯彻实行,那就必然会因为直接触犯三桓等贵族的切身利益而引起轩然大波,可是“初税亩”之后的两三年间,鲁国风平浪静。若谓“税亩”只是拟议中的事情,倒是符合鲁国情况的。
其四,据史载,鲁宣公十八年(前591年),公孙归父“欲去三桓,以张公室,与公谋而聘于晋,欲以晋人去之”。结果还未及实行,鲁宣公就于这年冬天死去,东门氏送被逐出了鲁国,公孙归父逃亡到齐国。
其五,东门氏被逐出鲁国之后,鲁国立即“作丘甲”。按照一般的理解,“作丘甲”即以井田制度下面的“丘”为单位加重军赋征取数量,并不以亩为单位摊派征收。春秋末年执鲁政的季康子采取措施“用田赋”,其主旨是以拥有私田数量的多寡为标准来加重赋税负担。
小题1:
以下不属于作者分析初税亩没有施行的一项是
A.初税亩与鲁国公室收入有直接关系,鲁宣公后鲁政继续每况愈下。
B.初税亩公开承认了贵族除封赐以外而扩展私田的合法性。
C.“税亩”并非一蹴而就。在史料中没有见过有关税亩制的税率记载。
D.春秋末年执鲁政的季康子采用“用田赋”,主旨是按拥有私田数量的多寡为标准来加重赋税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