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用》在线测试(2017年最新版)(四)
2017-07-17 21:28:57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横跨东西的沪昆高铁,将以其高速度、大运力,突破中部、东部、西南地区的交通瓶颈,成为提高东西部区域经济共进的“金钥匙”。
B.各成员国强调,要发挥联合国在国际关系中起核心协调作用,维护世界和平,在国家平等关系的基础上,促进双边和多边合作不断发展。
C.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形势总体稳定,但仍有不安定因素,如问题蔬菜、地沟油、毒生姜等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造成严重的社会危害。
D.木偶艺术区别于其他艺术门类的关键点就是它要靠操作者的技巧来塑造木偶形象,而每种情绪如何用动作表现都经历了几代人的摸索。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仔细分析病句的类型,如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A搭配不当,“提高……共进”不搭配。B结构混乱,把“要发挥联合国在国际关系中起核心协调作用”改为“要发挥联合国在国际关系中的核心协调作用”或“要使联合国在国际关系中起核心协调作用”。 C不合逻辑,“问题蔬菜、地沟油、毒生姜”并列不当,“问题蔬菜”和“毒生姜”概念有交叉。所以选D。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中国科学院最近研究发现,喜马拉雅山冰川退缩,湖泊的面积扩张,冰湖溃决危险性增大,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B.长江中的江豚被誉为“水中大熊猫”,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也是《华盛顿公约》确定的全球濒危物种之一,再不加以保护,15年后将会灭绝。
C.专家认为,我国人均饮茶量每天不足10克,加之大部分农药不溶于水,茶叶中即使有少量的农药残留,泡出的茶汤中也会农药含量极低,对人体健康影响不大。
D.今年广东天气形势复杂,西江、北江可能出现五年一遇的洪水;省政府要求各地要立足防大汛、抢大险、抗大旱,做到排查在前、排险在前、预警在前,确保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A项句式杂糅,“研究发现”的是后文的三种情况,而“引起广泛关注”的主语是前文中的三种情况,此“三种情况”既已经作为“研究发现”的宾语,则不可再作“引起”的主语,可去掉第一句或最后一句;C项语序不当,关联词语位置不当,本句主语为“茶汤”,前一个分句的主语是“茶叶”,可将“即使”调至“茶叶”的前面;D项逻辑顺序错误,“排查在前、排险在前、预警在前”应改为“预警在前、排查在前、排险在前”。


本题难度:简单



3、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20070122


?

A.11月4日开幕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各国记者也对此次会议趋之若鹜,纷纷赶到北京采访、报道。
B.普通专科毕业生论学历不如本科毕业生,论技能不如高职毕业生,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身份是其就业前景不容乐观的主要原因。
C.我们党对犯错误的干部历来是以说服教育为主,如果他不思悔改,甚至作恶,只能是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最终交由国法惩处吧!
D.这次去西藏旅游,由于时间仓促,我只是浮光掠影地看了个大概,西藏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新奇的民俗风情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A项中“趋之若鹜”,比喻很多人争着赶去,含贬义。B项中“高不成低不就”,指高而合意的,做不了或得不到;做得了、能得到的,又认为低而不合意,不肯做或不肯要。本句前面说的是学历和技能,后面又说身份,都不是这个词所能表现的,不合语境。C项中“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比喻有些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用在“不思悔改必招祸”的语境中,符合句意。D项中“浮光掠影”比喻印象不深,好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失了,与“留下极深的印象”相矛盾。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选出加粗字注音全对的一项?

[? ]


A.包(pǐ)
(yí)
车(chuàng)
下之辱(kuà)
B.菜(pǔ)
澎湃(péng pài)
涡(xuán)
变不惊(chǔ)
C.对(zhì)
挛(jīng)
栗(zhàn)
然一体(hùn)
D.风(qù)
没(yān)
骨(hóng)
冠霞帔(pèi)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语言运用题  根据下面的情境,补写答话。字数不超过30字。(4分)
师父训练徒弟爬树,徒弟爬到高处时,师父喊道:“小心,小心!”第二次,徒弟爬到高处时,师父一
言不发,等徒弟下到低处时,他才说:“小心,小心!”
徒弟问:“师父,为什么上次在高处时提醒我,这次下到低处才提醒我?”
师父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示例:没经验时,容易在难处出错;有经验了,往往在易处出错。


本题解析:注意抓住文中的关键句,联系上下文语境。首先要理解,师父的回答是针对徒弟的提问“为什么上次在高处时提醒我,这次下到低处才提醒我”。其次是分析,问题暗含着两方面的内容,即第一次没经验时高处小心和第二次有经验时低处小心。最后是概括,概括时要结合上述两层内容,准确揭示表象背后的意义。考生可以同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得出答案。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