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考点预测(2017年押题版)(二)
2017-07-17 21:42:11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始得西山宴游记》选段,完成小题。
始得西山宴游记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嵝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小题1:下列各句中划线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日与其上高山同一类人
B.望西山,始指之感到……奇异
C.外与天交会
D.攀援而登,箕踞而游览,指观赏

小题2:下列句中“是”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
A.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B.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C.自言本是京城女。
D.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小题3:下列句中划线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觉起,起归漫漫
B.高下之势曲中规
C.故为文以志句读不知,惑之不解
D.洋洋与造物者游君子博学而日参省
小题4:文中最能表现作者(柳宗元)物我两忘、出世超尘的句子是? (? )
A.施施而行, 漫漫而游
B.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C.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D.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B
小题4:D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徒:徒弟?“徒”还有其他意项 “同一类的人 ”如郯子之徒;空,白白的,如成语徒有其名;只,仅仅,如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点评:此时必考题型,做好此题应该结合上下文推敲,找出最符合的义项,实际上考查的实词大都在我们中学课文里出现 ,所以要掌握好课本还要会知识迁移。
小题2:C中的“是”是判断词,翻译为“是”,A、B、D均为指示代词“这”。
点评:此题不难,“是”是比较特殊的一个文言实词,在古代汉语中大多作代词来讲,不表示判断,要具体到某句话上来分析,只要记住了,也就不难了。
小题3:A中分别为表顺承和修饰 B代词 C分别是指示代词这和宾语前置的标志
D 分别是……的样子和相当于“于”,介词 对于
点评:对于文言虚词的分析有一定的难度,因为有的地方区别很小,所以要谨慎的分析,讲求方法,例如“而”的用法,表示承接(动词+而+动词)、递进(而的前后意思上有梯度)、修饰(副词+而+动词)、并列(名词、形容词+而+名词、形容词)关系较难区分,要自己找规律,要深思归纳总结。
小题4:A说的是作者游山的情景。B是看到暮色不愿回去,没体现出物我两忘。C 说心想和做梦的关系。D意为形神俱忘,无拘无束,好像已经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符合题干的意思。
点评:此题较难,因为要先会翻译并且还要明白深意,还要和几个其他的题支对比,应该仔细审题干,然后根据题干的内容逐一对照题支,前提是要正确理解题支的意思,看看是否相符。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阳球字方正,渔阳泉州人也。家世大姓冠盖。球能击剑,习弓马。性严厉,好申、韩之学。郡吏有辱其母者,球结少年数十人,杀吏,灭其家,由是知名。初举孝廉,补尚书侍郎,闲达故事,其章奏处议,常为台阁所崇信。出为高唐令,以严苛过理,郡守收举,会赦见原。
  辟司徒刘宠府,举高第。九江山贼起,连月不解。三府上球有理奸才,拜九江太守。球到,设方略,凶贼殄破,收郡中奸吏尽杀之。迁平原相。时天下大旱,司空张颢条奏长吏苛酷贪污者,皆罢免之。球坐严苦,征诣廷尉,当免官。灵帝以球九江时有功,拜议郎。时中常侍王甫、曹节等奸虐弄权,扇动外内,球尝拊髀发愤曰:“若阳球作司隶,此曹子安得容乎?”
  光和二年,迁为司隶校尉。王甫休沐里舍,球诣阙谢恩,奏收甫及中常侍淳于登、袁赦、封易等,及子弟为守令者,奸猾纵恣,罪合灭族。太尉段颎谄附佞幸,宜并诛戮。于是悉收甫、颎等送洛阳狱,及甫子永乐少府萌、沛相吉。球自临考甫等,五毒备极。萌谓球曰:“父子既当伏诛,少以楚毒假借老父。”球曰:“若罪恶无状,死不灭责,乃欲求假借邪?”萌乃骂曰:“尔前奉事吾父子如奴,奴敢反汝主乎!今日困吾,行自及也!”球使以土窒萌口,棰朴交至,父子悉死杖下。颎亦自杀。乃僵磔甫尸于夏城门,大署牓曰“贼臣王甫”。尽没入财产,妻、子皆徙比景。
  时顺帝虞贵人葬,百官会丧还,曹节见磔甫尸道次,慨然抆泪曰:“我曹自可相食,何宜使犬舐其汁乎?”语诸常侍,今且俱入,勿过里舍也。节直入省,白帝曰:“阳球故酷暴吏,前三府奏当免官,以九江微功,复见擢用。愆过之人,好为妄作,不宜使在司隶,以骋毒虐。”帝乃徙球为卫尉。时球出谒陵,节敕尚书令召拜,不得稽留尺一。
  其冬,司徒刘郃与球议收案张让、曹节,节等知之,共诬白郃等。遂收球送洛阳狱,诛死,妻子徙边。(选自《后汉书·卷七十七·酷吏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罪灭族——合:应该
B.于是悉甫、颎等送洛阳狱——收:逮捕、拘押
C.少以楚毒假借老父——假借:借助、帮助
D.自及也——行:将
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马伸“勇于为义”的一组是
[? ]

①结少年数十人,杀吏,灭其家
②收郡中奸吏尽杀之
③自临考甫等,五毒备极
④设方略,凶贼殄破
⑤尝拊髀发愤曰:“若阳球作司隶,此曹子安得容乎?”
⑥使以土窒萌口,棰朴交至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④⑤
D.②③⑥
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阳球家世代为大姓和官僚,他能击剑,善骑射,生性严厉,有个郡吏侮辱了他母亲,阳球纠集了几十个年轻人,杀了那个郡吏,灭了他全家,因此出了名。
B.阳球为人严苛,喜欢申不害、韩非的法家思想,作议郎时看到曹节、王甫奸虐弄权,便发愤铲除,后来果然作了司隶校尉,于是将王甫、段颎等人抓起来囚在洛阳大狱。
C.史书把阳球归为“酷吏”,但他极端仇视不法豪强,有极分明的是非观念,极强烈的爱憎情感,他为国锄奸,为民除害,这种酷吏,也着实可敬。
D.曹节看见道旁王甫被车裂的尸体,悲慨地擦拭眼泪,在皇帝面前进谗言,于是阳球被贬,在曹节、刘郃等人的诬告下,阳球被逮捕送洛阳狱处死。


参考答案:1.C
2.D
3.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分别选出下列各题中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
A.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现在即使死在这上头,比起我乡邻们的死已经是晚的了。)
B.吾尝疑乎是。(我曾经对这句话怀疑过。)
C.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男子汉也爱他的小儿子吗?)
D.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的心意不在于酒醉,还在乎山水之间吗?)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山水之间。)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5分)
君子有三乐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①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注】,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②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注】故:事故,指灾患病丧。
(1)解释下列字在文中的意思。
①王??②怍??
(2)分别用四字短语概括君子的三乐。
一乐??二乐??三乐?


参考答案:(1)①统治、统一或德治?②惭愧(2)一乐家庭平安,二乐心地坦然,三乐教书育人。


本题解析:孟子说:“君子有三大快乐,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父母健在,兄弟平安,这是第一大快乐;上不愧对于天,下不愧对于人,这是第二大快乐;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进行教育,这是第三大快乐。 君子有三大快乐,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概括的时候要用最简练的词语来概括。
点评:本题题型比较新颖,题目也比较简单,只要能翻译出来,第一个小题就迎刃而解。再概括总结一下,第二问也不难答出来。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列文言文段,回答下面问题。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独.家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复欲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 (节选自《汉书·苏武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单于使使晓武,会虞常   论:评论
B.空以身草野        膏:使……肥沃
C.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   除:殿阶
D.自痛负汉,加以老母保宫  系:关押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君我降,与君为兄弟——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何以汝见——吾羞,不忍之下
C.数日不死。匈奴为神——拜为上卿,勇气闻于诸侯
D.皆为陛下成就——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3.下列各句对文段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卫律、李陵的劝降方式不同,一是他们与苏武关系不同,二是他们的修养与作为不同,苏武的回答在措辞和态度上也就不同。
B.匈奴明白了威权富贵无法征服苏武,便想到用摧毁肉体的方式来征服其意志,苏武的反抗也由以前的求死而变成以后的求生。
C.李陵劝降苏武时,曾说到汉武帝的刻薄寡恩,苏武明知如此,还是一心守节归汉,这说明他们两人的精神境界是高下分明的。
D.为表现苏武的民族气节,文中写了三个叛徒与苏武形成鲜明对比:一个是校尉虞常,一个是原汉将卫律,一个是李广之孙李陵。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
2.A
3.D
4.(1)(你)不能公平行事,却想要使汉匈两王相斗,来旁观(战争的)祸败。
  (2)白白地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你对汉朝的)信义表现在哪里呢?(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答题技巧《名句名篇默写..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