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省级导航 | |
|
|
|
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考点预测(2017年押题版)(八)
①迪深厚有器局 ②部勒骁锐士,擒贼,斩以徇 ③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 ④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 ⑤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 ⑥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 A.①②⑥ B.②③④ C.②③⑥ D.③⑤⑥ |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D.
小题4: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小题5:(1)李迪曾经携带自己写的文章去见柳开,柳开对此感到很惊奇,说:“先生是辅佐君王的人才啊。”(4分,得分点:“为”“奇”及开头补出主语和后面的判断句式)
(2)当时正值连年蝗灾旱灾,(仁宗)问李迪用什么办法度过难关(3分,得分点:“频岁”“何以”“济”)
(3)晋国,有什么可满足的呢?(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等现象是常见考点,解读试题时应从这几方面着手。此题主要涉及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此题解释错误更正如下:A. 弛:松弛; C.诛:诛杀;D.赞扬。
小题2: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传主形象的能力。此种题型宜采用排除法,排除包含不属于李迪“胆量非凡”的句子即可得到答案。①说的是李迪有才情,排除A.④⑤与“胆量非凡”无关,排除BD。
小题3: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A.不是李迪“为了躲避五代的战乱,他与家人搬家来到濮地”,而是他的曾祖。B.不是“立即”,是“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之后。C.“不畏众怒”错,“怒”的只有皇帝。
小题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这是属于“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考点的,只有理解了句子才能正确断句。断句时注意句末语气词、结构相同的句式、特殊句式等标志性的现象,有助于正确断句,本题开头就有一个判断句,文中还在本题位置出现了同一个人名,这也有助于断句,本段文字是叙述性文字,还应该注意叙述的逻辑性。
小题5:本题考查文言翻译。文言翻译的内容基本上都是含有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的,这些即是知识点也是考点,更是得分点,解答时要对这些现象比较敏感,抓住关键词。此题的重要词语有:为:作;奇:认为…奇异,意动用法;辅才:辅佐君王的人才;济:度过(难关);何以:以何,凭什么,宾语前置;频岁:连年;夫:发语词,无实义;何厌之有:有何厌,厌,满足。宾语前置
文言文翻译:
李迪字复古,他的祖先是赵郡人。曾祖父躲避五代战乱,全家迁徙到濮。李迪深厚有器量学识,曾经携带自己写的文章去见柳开,柳开对此感到很惊奇,说:“先生是辅佐君王的人才。”后来(李迪)参加科举考试获进士第一,被升做知制诰。真宗驾临亳州,李迪是留守判官,于是就任毫州知县。一群逃兵洗劫城邑,政府发兵搜捕,很久没有抓到。李迪到了之后,让全部所发的士兵休息,暗中察访流寇的去处,部署晓谕精锐士卒,一举擒获流贼,斩首后徇游示众。
(李迪)曾经回家沐浴,(仁宗)忽然传诏(李迪)去内东门,(仁宗)拿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报年度出入材用数给李迪看。当时正值连年蝗灾旱灾,(仁宗)问李迪用什么办法度过难关,李迪请求打开内府藏库来帮助国家,这样赋敛宽裕,老百姓就不会过于劳苦了。皇帝说:“我想让李士衡替代马元方,等他到,会拿出金帛数百万借给三司。”李迪说:“天子在财物上没有内外之分,希望下诏赐给三司,来表示陛下的恩德,何必说借。”皇帝很高兴。
当初,皇上将要册立章献为皇后,李迪多次上疏劝谏,认为章献出身寒微,不可以母仪天下,章献深深地怨恨他。天禧年间,李迪出任给事中。周怀政的事件,皇帝非常生气,想责罚到太子,群臣没有人敢说话。李迪从容上奏说:“陛下有几个皇子,竟然要出这个策略。”皇上恍然大悟,于是只诛杀了周怀政。
仁宗即位后,章献太后干预政事,贬寇准到雷州,因为李迪与之结党附会,贬到衡州。丁谓派人迫害他,没有成功,李迪知河南府。来朝京师,当时太后垂帘,对李迪说:“你先前不想让我参与国家政事,(从现在看)大概是你错了!现在我保养天子到这地步,你以为怎么样?”李迪回答说:“我受先帝深厚恩德,现在见到天子明圣,我不知皇太后盛德,竟然不知道到这种地步。”太后也高兴。
李迪任徐州知州,想要去县通过祠岳为皇上祈年,仁宗对辅臣说:“祈祷不是李迪所应当做的,一定不要让他前往。”元昊攻打延州,军事长久松弛,守将有人凭着其他名义来躲避战争,李迪愿意戍守边疆,(仁宗皇帝)下诏不允许,但却很是赞扬他的想法。
李迪是贤相。正当仁宗初立,章献临朝称制,很挟仗自己的才能,将要有专制的隐患,李迪义正词严,能使宦官近习而不敢有非分之想,等仁宗皇帝的声德一天天竖起,章献也保全了好的名声,古人所说的社稷臣从这可以看出。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14~17题。(共10分)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述,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
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升斗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称: 相称,符合
B.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气: 人的气质、修养、精神力量
C.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冠:位居第一
D.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 益:好处
小题2:选出与例句中“其”指代内容相同的一项
例句:不足以激发其志气
A.称其气之小大
B.听其议论之宏辩
C.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
D.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小题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著名的文论,作者首先具体地说明了“养气”的新涵义,强调了后天的学习和修养。还论述了怎样“养气”的问题,篇末才点明文题。
B.全文以“气”为线索而展开。最后点出求见太尉的原因,是为了安邦兴国,抚四夷,使天下无忧矣。
C.刚十九岁的苏辙写了这封信求见韩琦,通篇之中少见为求幸进而谀颂显达,为得功名而摇尾乞怜的俗相。相反,他以“百氏之书”为“古人之陈迹”,意欲施展才具追配古人的岸然自命之气溢于言表。
D.全文采用相互对照的写法,突出自己的游历。文章行间茂密,无懈可击,风格纡徐澹泊、秀杰清落。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2分)
⑵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2分)?
参考答案:
小题:D ?
小题:D
小题:B
小题:⑴然而文章不是单靠学习就能写好的,气却可以通过培养而得到。
⑵这两个人,难道单靠执笔学写这种文章就能到此地步的吗?
本题解析:
小题:益:更加?
小题:代自己
小题:最后点出求见太尉的原因,是为了扩大交游,丰富阅历以养气。)
小题:
附参考译文:
太尉执事:辙生性喜好写文章,对此想得很深。我认为文章是气的外在体现,然而文章不是单靠学习就能写好的,气却可以通过培养而得到。孟子说:“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现在看他的文章,宽厚宏博,充塞于天地之间,同他气的大小相称。司马迁走遍天下,广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之间的英豪俊杰交游,所以他的文章疏放不羁,颇有奇伟之气。这两个人,难道单靠执笔学写这种文章就能到此地步的吗?这是因为他们的气充满在内心而溢露到外面,发于言语而表现为文章,自己却并没有觉察到。
辙出生已经十九年了。我住在家里时,所交往的,不过是邻居同乡这一类人。所看到的,不过是几百里之内的景物。诸子百家的书,虽然无所不读,然而都是古人过去的东西,不能激发自己的志气,所以断然离开家乡,去寻求天下的奇闻壮观,以便了解天地的广大。
到了京城,抬头看到天子宫殿的壮丽,这才知道天下的广阔富丽。见到翰林学土欧阳公,聆听了他宏大雄辩的议论,看到了他秀美奇伟的容貌,同他的学生贤士大夫交游,这才知道天下的文章都汇聚在这里。太尉以雄才大略称冠天下,全国人依靠您而无忧无虑,四方各少数民族惧怕您而不敢侵犯,在朝廷之内像周公、召公一样辅君有方,领兵出征像方叔、召虎一样御侮立功。可是我至今还未见到您呢。
辙年纪很轻,还没能够通晓做官的事情。先前来京应试,并不是为了谋取微薄的俸禄,偶然得到了它,也不是自己所喜欢的。然而有幸得到恩赐还乡,等待吏部的选用,使我能够有几年空闲的时间,将用来更好地研习文章,并且学习从政之道。太尉假如认为我还可以教诲而屈尊教导我的话,那我就更感到幸运了。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
陈若拙字敏之,幼嗜学。尝持书诣晋邸,太宗嘉其应对详雅,将縻以府职,若拙恳辞。太平兴国五年,进士甲科,解褐将作监丞、通判鄂州,知单州。以能政,改太常丞,迁监察御史。益州系囚甚众,太宗览奏讶之,召若拙面谕委以疏决,迁殿中侍御史、通判益州。淳化三年,就命为西川转运副使,未几,改正使。部送刍粮至塞外,优诏奖之。 .
入为盐铁判官,转工部郎中。与三司使陈恕不协,求徙他局,改主判开拆司。车驾北巡,命李沆留守东京,以若拙为判官。河决郓州,朝议徙城以避水患,命若拙与阎承翰往规度,寻命权京东转运使,因发卒塞王陵口,又于齐州浚导水势,设巨堤于采金山,奏免六州所科梢木五百万,民甚便之。河平,真授转运使。召还,拜刑部郎中,知潭州。时三司使缺,若拙自谓得之。及是大失望,因请对,言父母年老,不愿远适,求纳制命。上怒,谓宰相曰:“士子操修,必须名实相副,颇闻若拙有能干,特迁秩委以藩任,而贪进择禄如此。往有黄观者,或称其能,选为西川转运使,辄诉免,当时黜守远郡。今若拙复尔,亦须谴降。凡用人,岂以亲疏为问?敬能尽瘁奉公,有所树立,何患名位之不至也?”乃追若拙所授告敕,黜知处州,徙温州。代还,复授刑部郎中,再为河东转运使,赐金紫。 .
会亲祀汾阴,若拙以所部缗帛、刍粟十万,输河中以助费,经度制置使陈尧叟言其干职,擢拜右谏议大夫,徙知永兴军府。时邻郡岁饥,前政拒其市籴,若拙至,则许贸易,民赖以济。又移知凤翔府,入拜给事中,知澶州。蝗旱之余,勤于政治,郡民列状乞留。天禧二年,卒,年六十四。录其子映为奉礼郎。(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二十》) .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命若拙与阎承翰往规度度:谋划。 .
B.寻命权京东转运使寻:遵照。 .
C.言父母年老,不愿远适适:到……去。 .
D.乃追若拙所授告敕追:收回。 .
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若拙“为官善于治事”的一组是() .①解褐将作监丞②部送刍粮至塞外③若拙自谓得之④或称其能? .
⑤输河中以助费⑥若拙至,则许贸易 .
A.①③⑤B.②⑤⑥C.①④⑥D.②③④ .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若拙曾持书信到太宗府见太宗,得到太宗赏识,但他谢绝了太宗的提拔,后来他凭自己的才学考中进士,获得官职。 .
B.郓州黄河决口,若拙派兵士堵塞王陵口,又于齐州疏导河流,修建堤坝,并上奏免除六州百姓按规定应缴纳的梢木。 .
C.若拙自认为才干超过三司使,应该补三司使的空缺,却没有如愿。他在失望之余找借口希望回家,惹怒太宗,被贬黜。 .
D.若拙复任地方官,准许贸易,帮助邻郡百姓度过饥荒;在蝗灾、旱灾之后,尽心处理政事,受到百姓爱戴。 .
11.把第三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
(1)益州系囚甚众,太宗览奏讶之,召若拙面谕委以疏决。 .
.
(2)敬能尽瘁奉公,有所树立,何患名位之不至也? .
参考答案:
8、B
9、B
10、C
11、11.(1)益州关押的囚犯很多,太宗看了奏章后对此感到惊讶,召见若拙当面告知并把处理问题的任务委派给他。
(2)如果能够竭尽全力一心为公,建立功业,哪里还用担心不能获得名声和地位呢?
本题解析:
8.B(寻:不久)
9.B(①表明他身份的变化;③是若拙自认为有资格升职;④是说黄观)
10.C(“若拙自认为才干超过三司使”的说法没有根据)
11.(1)“系”“讶”“面”各1分,介宾后置句式1分,句意1分,共5分
(2)“苟”“尽瘁”“树立”“患”各1分,句意1分,共5分
参考译文:
陈若拙字敏之,小时候就喜欢学习。后来曾经拿着书信到晋王府去,太宗夸赞他应对得详细且言谈不俗,想要委任他担任军职,若拙恳切地推辞了。太平兴国五年,中进士甲科,将改变平民身份而出任监丞、鄂州通判,任单州知州。因为能力强又改任太常丞,升为监察御史,充任盐铁判官。益州关押的囚犯很多,太宗看了奏章后对此感到惊讶,召见若拙当面告知并把处理问题的任务委派给他。升任他为殿中侍御史、兼任益州通判。淳化三年,就任西川转运副使,没过多久,升任正使。指挥部属送军粮至塞外,太宗颁发诏书嘉奖他。
入京做盐铁判官,转任工部郎中。与三司使陈恕相处不和睦。请求调任到其它地方,于是改任开拆司主判。皇帝北巡,命令李沆留守东京,任命若拙为判官。郓州黄河决口,大臣们商议迁移城池来躲避水患,派若拙与阎承翰前去谋划处置,不久又任命他暂时代理京东转运使,于是他派遣士卒堵塞王陵口,又到齐州疏浚水流,在采金山修筑巨堤,并上奏朝廷免除所征收的六个州的梢木五百万,给老百姓带来了好处。水患平定,任命为转运使。召还京城,拜为刑部郎中、管理潭州。当时三司使空缺,若拙自己认为能得到这个职位。到这时他感到很失望,于是上奏,说父母年老,不愿远行,请求收回成命。太宗大怒,对宰相说:“读书人的品德修养,一定要名声和实际相符,听说若拙很有才干,特别升迁并委任他到外藩任职,他却这样贪图地位与俸禄。过去有个叫黄观的人,有人称赞他有才能,选拔为西川转运使,就请求不去外地做官,当时贬黜他到偏远的郡做官。现在若拙又这样做,也一定要贬谪。凡是用人,哪能凭关系的亲疏呢?如果能够竭尽全力一心为公,建立功业,哪里还用担心不能获得名声和地位呢?于是追回授予若拙的敕命,贬黜他到处州,又调任到温州。回来后,又授予刑部郎中,改任河东转运使,被赐予金袍紫带。
正逢皇帝亲自到汾水南面祭祀,若拙把所管辖的粮草布匹钱物等运送到河中补充所需经费,经度制置使陈尧叟上奏说若拙有才干贡献,于是提升他为右谏议大夫,调他管理永兴军府。当时邻郡闹饥荒,若拙的前任不允许邻郡百姓来买粮食,若拙到任,就准许买卖粮食,邻郡百姓因此得以度过饥荒。又调任凤翔府,调入京城,任命他担任给事中,管理澶州。蝗灾、旱灾之后,勤于政事,百姓上书请求他留任。天禧二年去世,六十四岁。朝廷录用他的儿子映做了奉礼郎。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对加粗的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泰山不辞细壤,故能成其大/辞:计较、看重 ?
B.君子疾夫舍日“欲之”而必为之辞/辞:托词,借口 ?
C.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辞:命令 ?
D.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辞:言辞,文辞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光烈阴皇后讳丽华,南阳新野人。初,光武适新野,闻后美,心悦之。后至长安,见执金吾车骑甚盛,因叹曰:‘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更始元年六月,遂纳后于宛当成里,时年十九。及光武为司隶校尉,方西之洛阳,令后归新野。及邓奉起兵,后兄识为之将,后随家属徙淯阴,止于奉舍。
光武即位,令侍中傅俊迎后,与胡阳、宁平主诸宫人俱到洛阳,以后为贵人。帝以后雅性宽仁,欲崇以尊位,后固辞,以郭氏有子,终不肯当,故遂立郭皇后。建武四年,从征彭宠,生显宗于元氏。九年,有盗劫杀后母邓氏及弟?,帝甚伤之,乃诏大司空曰:‘吾微贱之时,娶于阴氏,因将兵征伐,遂各别离。幸得安全,俱脱虎口。以贵人有母仪之美,宜立为后,而固辞弗敢当,列于媵妾。朕嘉其义让,许封诸弟。未及爵土,而遭患逢祸,母子同命,愍伤于怀。《小雅》曰:“将恐将惧,惟予与汝。将安将乐。汝转弃予。”风人之戒,可不慎乎?其追爵谥贵人父陆为宣恩哀侯,弟?为宣义恭侯,以弟就嗣哀侯后。及尸柩在堂,使太中大夫拜授印绶,如在国列侯礼。魂而有灵,嘉其宠荣!’
十七年,废皇后郭氏而立贵人。制诏三公曰:‘皇后怀执怨怼,数违教令,不能抚循它子,训长异室。宫闱之内,若见鹰鹯。既无《关雎》之德,而有吕、霍之风,岂可托以幼孤,恭承明祀。今遣大司徒涉、宗正吉持节,其上皇后玺绶。阴贵人乡里良家,归自微贱。“自我不见,于今三年。”宜奉宗庙,为天下母。主者详案旧典,时上尊号。异常之事,非国休福,不得上寿称庆。’后在位恭俭,少嗜玩,不喜笑谑。性仁孝,多矜慈。七岁失父,虽已数十年,言及未曾不流涕。帝见,常叹息。
显宗即位,尊后为皇太后。永平三年冬,帝从太后幸章陵,置酒旧宅,会阴、邓故人诸家子孙,并受赏赐。七年,崩,在位二十四年,年六十,合葬原陵。
小题1: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弟就嗣哀侯后嗣:继承
B.归自微贱归:归附
C.主者详案旧典案:查验
D.非国休福休:幸福
小题2:下列选项能够全部表现光烈阴皇后“雅性宽仁”的一项是(?)
①以郭氏有子,终不肯当?②而固辞弗敢当,列于媵妾
③魂而有灵,嘉其宠荣?④怀执怨怼,数违教令
⑤言及未曾不流涕?⑥因将兵征伐,遂各别离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①④⑥
D.①③⑤
小题3:下列对本文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光武帝刘秀认为阴氏先娶,又雅性宽仁,欲立之为后,但阴丽华拒绝了。
B.光武帝认为郭皇后没有《关雎》中赞颂的后妃之德,吕后和霍氏的风范,所以废了她的后位。
C.光武帝刘秀废黜了皇后郭氏而立阴氏,阴氏慈爱孝顺,艰苦简朴,为人所认可。
D.阴丽华谦让谨慎,深得光武帝的爱怜,这是阴丽华得宠的主要原因。
小题4:把一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朕嘉其义让,许封诸弟。未及爵土,而遭患逢祸,母子同命,愍伤于怀。
(2).帝从太后幸章陵,置酒旧宅,会阴、邓故人诸家子孙,并受赏赐。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A
小题3:B
小题4:(1)朕对她的仁义谦让很赞赏,答应封赏她的各个兄弟。但他们还没有得到爵位和封地,却遭遇灾祸,母子同时丧命,我心中很悲伤。
(2).显宗跟着阴太后到章陵去,在旧宅院中摆设酒宴,把阴氏、邓氏等各家的子孙叫来聚会,他们全都受到了赏赐。
本题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本题难度:一般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答题技巧《名句名篇默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