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二)
2017-07-17 21:43:41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侍奉皇帝与走向人民
  757年(至德二载)9月,唐军收复了长安,不久洛阳也跟着克复。肃宗还京,杜甫也和他的家属一起回到长安。
  从757年11月到758年6月,是杜甫在长安最后一次的居留。他仍旧做皇帝的供奉官左拾遗,这时贾至任中书舍人,王维任太子中允,岑参任右补阙,严武为京兆少尹兼御史中丞,这些人并肩出入,互相唱和,在“禁掖”里值夜时也常常写诗传递,过着闲散的官吏生活。但是那些唱和诗和朝谒诗在杜甫的诗集里毫无光彩,事实上也不能有什么光彩,里边充满了初唐以来的应制诗、奉和诗一向惯用的辞藻,缺乏充实的内容。在这时期杜甫的诗中,我们只能从“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避人焚谏草” 这样的诗句中想象杜甫不过是一个小心谨慎的官吏。此外他若从北城下朝回来,必定去春风荡漾的曲江头典衣买酒。他这时也写了一些关于曲江的诗,但这些诗与从前的曲江诗相比,既没有天宝末年的《曲江三章》那样的凄苦,也没有《哀江头》那样的沉痛,他在一片花飞的暮春天气,只感到一个庸俗的道理:“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像“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桃花细逐扬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这些信手拈来、歌咏自然的诗句,若是在一般唐人的诗集里也许是很好的名句,可是在杜甫许多瑰丽而沉郁的诗篇中,只显得轻飘而悠扬,没有分量。
  他终日只是供奉皇帝,伺察皇帝的颜色,他说,“天颜有喜近臣知”。他4月里陪着肃宗祭祀九庙,5月端午得到皇帝的赐衣,都看做是无上的光荣。他有时局促到这种地步:官马送回官家,自己又没有马,因此有十天之久不能去看望想去看望的邻近的友人,他说,这既不是爱惜身体,也不是脚力太弱,只怕在街上徒步走路时遇见官长,遭到官长的申斥。
  可是在这狭窄的天地里,他偶然走到东郊,遇见一匹被士兵遗弃在路旁的瘦马,他也曾联想到人世的困顿,写成一篇《瘦马行》,对瘦马表示无限的同情;他在城南潏水滨听樵夫讲述几只小鹰被白蛇咬死,一只鹘鸟飞来报仇的故事,他也写出一首充满热情的寓言诗《义鹘行》,来激励壮士的肝胆。
  虽然如此,杜甫在长安的官吏生活事实上是一天一天地变得狭窄了,若是长此下去,没有一点变动,我们真担心他六七年来开辟的诗的国土会断送在左拾遗的职位上。幸而不久他的生活发生了一个大的变动。
  肃宗回到长安后,许多官吏都或多或少地得到奖励,房琯也被任命为金紫光禄大夫。可是房琯依然是结交宾客,车马盈门,常常称病请假;他空疏而放肆的言论有时传入肃宗耳中,引起肃宗的不满,致使他在6月里被贬为邠州刺史。他的许多朋友也受到牵连。杜甫也离开了皇帝周围的“氤氲香气”,被派到华州去做司功参军。从此他再也没有回到长安。
  他离开时,心境是很凄凉的。他不能“从容陪笑语”供奉皇帝,觉得好像是一个被遗弃的人,他当时只认为这对于他的政治前途是一个打击,但他并没有意识到,他从那狭窄的天地里解放出来了,对于他的诗的发展却是一个大的恩惠。他由此才得到机会,又接近战乱中的人民,认清时代的苦难,因此而恢复并且扩展了他的广大的诗的国土,从一个皇帝的侍奉官回到了人民诗人的岗位上。
1.如何理解“幸而不久他的生活发生了一个大的变动”这句话的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在长安居留期间是一种怎样的生活状态?这些对他的诗歌风格有什么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四自然段在全文中起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认为作者对长安时期的杜甫的描述体现了传记的哪个方面的特点?请举例分析作者这样写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大的变动”是指杜甫因受房琯事件的牵连而被贬到华州做官一事,作者之所以说是“幸而”,是表示虽然这件事对于杜甫的政治前途是一个打击,但是对他的诗歌发展却是一个大的恩惠,杜甫从此由一个皇帝的侍奉官回到了人民诗人的岗位上。(意对即可)
2.杜甫在长安生活的时期,生活比较闲散、无聊,为官小心谨慎,把皇上的赏赐视为无上的光荣,虽然也偶尔关注民生困顿,但总的来讲,杜甫在长安的官吏生活一天一天地变得狭窄,这也使得他的诗歌出现很多应时之作,缺乏充实的内容,没有以前的诗歌那样的凄苦和沉郁,显得轻飘而悠扬,没有分量。(意对即可)
3.从内容上来说,表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从结构上来说,为下文作者得出杜甫成为人民诗人的结论作了铺垫。(意对即可)
4.作者既描写了杜甫的伟大,也没有回避他在这一时期的历史局限,这体现出传记真实再现人物的本来面目的特点。如,他终日只是供奉皇帝,伺察皇帝的颜色,他说,“天颜有喜近臣知”。他4月里陪着肃宗祭祀九庙,5月端午得到皇帝的赐衣,都看做是无上的光荣。再如,他离开时,心境是很凄凉的。他不能“从容陪笑语”供奉皇帝,觉得好像是一个被遗弃的人,他当时只认为这对于他的政治前途是一个打击。作者如实写出杜甫的局限性,不但不会削弱杜甫的伟大,相反,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从中更能体会到杜甫走出这片狭窄天地的过程越艰难,他的转变才越显得可贵和伟大。(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画有风骨人有风趣
——漫记“漫画大师”华君武

余玮
  华君武,江苏无锡人,著名漫画家,有“漫画大师”与“漫画中的齐白石”之称。在当代中国漫画界,华君武是最具艺术魅力、吸引读者最多、影响最大的漫画家之一。
  华君武的漫画既是含蓄隽永的,又是“火辣辣”的。“难得幽默”是华君武的一方图章。他既善于在无情的嘲笑中揭露某些人和事的可鄙、可恶与可笑之处,又善于在善意的幽默中,在诙谐、戏谑、嘲讽、滑稽中展现深刻的思想,阐释人生的哲理,让人莞尔,令人解颐。
  幽默有一种美感,是机智、聪慧的化身。没有幽默,就没有漫画。只有熟悉生活,在生活中不断体验、领悟,才能捕捉到社会生活中的那些乖张可笑、荒诞不经甚至不合情理的现象。开会时,他揣摩与会者不同的神态:在火车上,他从旅客的服装、谈吐中去猜度他们的职业、性格;去医院,牙科医生脸上的口罩、耳鼻喉科医生头上的反光镜,都逃不过他的眼睛。他总是随身带着一个记事本,不论走到哪里,想到什么,哪怕一句话,他都会马上把它记录下来。这个记事本,是他漫画素材的小仓库,一有空,他就把它拿出来细细揣摩。上面写着密密麻麻的蝇头小楷,有的仅有两个字,有的只有一句话,有的则是一段有趣的对话,此外,还有一些未成形的草图。等到有朝一日用得着的时候,他就会移花接木,把幽默和讽刺结合起来,画出一幅幅很有意思、令人回味无穷的漫画。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是华君武创作的取之不尽的源泉,他说:“我这个人年纪大了,记性不好,容易忘事,所以只能靠用小本本来记的‘笨方法’。”
  华君武总给人一种亲切感,我们能感到他离我们的生活很近,近到可以走进我们的心里。华君武的漫画真可谓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笔下所无。看他的漫画常常有一种自己的心思被他幽默地一语道破的欣喜之感。有一次,他在上海开会,在旅馆里听到一个人打长途电话,在电话里,那人讲了一些日常琐事,大多是无足轻重的话语,还讲了许多废话。华君武当即画了一幅《公费出钱的长途电话》:一个穿着背心、裤衩的人,一边悠然自得地在沙发上抠着脚丫子,一边打着长途电话,真是惟妙惟肖,入木三分,妙趣横生。华君武说:“这件事本身就十分典型,我只是稍微作了些艺术的夸张。”华君武不仅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创造并丰富了幽默美学,发展了幽默文化,而且以幽默艺术家应有的历史使命感,赋予幽默艺术以社会人生的深度,提高了幽默艺术的品位。
  讽刺与幽默是漫画的灵魂。为了寻找漫画的灵魂,华君武煞费苦心。为创作漫画《自动楼梯》,他曾几易其稿。起先,他画了一把扶梯,一个人正在拼命地向上爬。可他对此并不满意,觉得干部向上爬的现象,岂不只是个别人的思想品德问题?不行,得改。于是,他又画了一群人在争先恐后地抢攀一把梯子,这样的改动比原来更有说服力,但又不符合他想讽刺的干部队伍中的主要精神状态。难啊!画不下去,他就只得搁下画笔。一次,他在北京车站看到了只能上不能下的自动电梯,心里豁然开朗了,心想:这样画,立意不就更含蓄、更深刻了吗?于是,一幅深刻揭露干部队伍中只会上、不会下的现象的作品很快就出来了。终于找到了漫画的灵魂,他乐不可支。
  其实,华君武在艺术上有一种特有的幽默感,在生活上他同样有一种天生的幽默感,那种幽默感弥漫在他生活的每个角落。到了耄耋之年,他仍不失风趣,甚至在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也可由此得到缓和、化解,有时也给自己开几句玩笑。有一次,他在院中散步,不小心跌进了没盖盖子的沙井,伤了腿。友人打电话慰问他时说:“听说你掉井里了?”华君武马上回了一句:“你不落井下石就好。”
  2010年6月13日上午9时,华君武在北京友谊医院病逝,享年95岁。华君武生前有交代,丧事一切从简,不举行追悼会、告别式。
  漫画大师走了,我们以什么样的方式纪念他呢?其实,华君武不只是个漫画家,透过他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他还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家!(选自《文史春秋》,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华君武的漫画在诙谐、戏谑、嘲讽、滑稽中展现深刻的思想,阐释人生的哲理,让人们在笑中思索、回味。
B.第四段中说“华君武总给人一种亲切感,我们能感到他离我们的生活很近,近到可以走进我们的心里”,这主要表现了他平易近人的品格以及对民众的深深的爱。
C.华君武对漫画创作有非常严谨的态度,为了寻找漫画的灵魂,他费尽心思,甚至数易其稿。
D.华君武摔伤了腿,一个平时有过节的朋友打电话时,华君武说“你不落井下石就好”,表现了他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E.华君武年龄大了,只好用记事本来记录生活中的感想,这也表明他的记性差了,很多事情都会忘记,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创作的灵感。
(2)华君武在漫画上取得成就的原因有哪些?请概括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文中看,华君武的幽默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说华君武在创作漫画《自动楼梯》时三易其稿,请比较这三幅漫画稿,谈谈你对“漫画的灵魂”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C
(2)①善于观察生活;②善于积累素材;③勤于思考,透视社会人生。(意对即可)
(3)①在艺术创作上,幽默是他漫画的灵魂。他把幽默融入漫画创作中,展现深刻的思想和人生哲理,让人们在笑中得到启发和思考。②在生活态度上,幽默是他面对生活的武器。他以自嘲和幽默来面对生活中的不幸与苦难,表现出乐观的人生态度。(意对即可)
(4)第一幅画中展现的是一个人往上爬梯子,只是对个人品格的讽刺;第二幅漫画中一群人在争着爬一个梯子,讽刺的是官场中人们对职位的热衷;第三幅漫画中通过自动楼梯的形式,生动形象地批评了只上不下的用人制度。讽刺与幽默是漫画的灵魂,第三幅漫画具有幽默的形式、讽刺的实质、深刻的批评,让人看后忍俊不禁,发人深省。(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15分)
被遮蔽的巴金?祝勇
2005年10月17日,巴金走完了他101年的人生之路,不仅他的生命长度在中国作家中颇为罕见,他的精神阅历也绝无仅有。对巴金的评价常常存在着某种深刻的矛盾,一方面他被推崇为20世纪中国文学大师,另一方面,他的文学地位不断受到质疑。许多人认为,无论《家》、《春》、《秋》、《寒夜》、《第四病室》,还是他晚年引起关注的《随想录》,都无法代表中国文学的最高水准。所以,将巴金推向神坛,反而遮蔽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真实价值。
实际上,巴金自身同样处于遮蔽之中。这种遮蔽,使我们不能在完整的意义上认识巴金。当然,这种遮蔽,是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宿命,诸如沈从文、钱锺书、张爱玲等,在很长时期内,被彻底排除在主流言说体系之外,而巴金,似乎比他们幸运,他的作品几乎没有停止过传播。然而,一个不可忽略的事实是,被传播的巴金,是经过主流意识形态编辑和修饰的巴金,而在被修饰的巴金和真实的巴金之间,存在着一个不小的距离。这个距离,首先来自对他思想者身份的忽略。正如我们不能单以小说的成就来衡量鲁迅的文化价值一样,巴金首先是作为一个思想者存在的。自从十五岁时读过克鲁泡特金的《告少年》之后,巴金就开始对人类幸福世界的幻想,安那其主义也因此成为他一生坚持的基本主张。在从事小说创作之前,巴金就已经写下了大量文章,如《怎样建设真正自由平等的社会》、《爱国主义与中国人到幸福的路》等,对政府、私有制进行批判,而这,正是安那其主义的出发点。
当我们从思想史的视角观察巴金,巴金的文本便会发生奇特的变化,它们不再是像某些人指责的那样纯属党派政治宣传品、是对阶级斗争的简单图解,而是始终包含着对人类合理的社会秩序的探寻,而这种探寻,自始至终都是从一个独立的知识分子的立场出发,而不是服从他人的意志。他对作家职业的选择,也归因于安那其主义者相信在社会革命中最重要的手段就是通过教育将个人从强权中解放出来,恢复人类本能的社会性。从这里出发,巴金的文学道路才变得易于理解。而他笔下所有的爱恨情仇,都是巴金思想体系的一个局部,单从文本意义上考察,把他们从巴金的思想体系中剥离出来,它们的价值当然会大打折扣。
此外,被传播的巴金,对于巴金而言,只是冰山一角。即使是人民文学出版社二十六卷本的《巴金全集》,也是遗漏颇多。这些“遗漏”,除了史料搜集的难度外,自然也有人为的成分。比如他的理论专著《从资本主义到安那其主义》,就未能收入全集。对巴金的思想背景讳莫如深,为解读其文本制造了困难。
巴金的文学活动,一以贯之地坚持着安那其主义立场,来关注被压抑的人们,并构建他理想中的社会图景。如果说有所中断,便是在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末这段时期,这成为晚年巴金痛悔不已的不洁史和他撰写《随想录》的主要动机。他的晚年巨著《随想录》,与“文革”中的逼供信相对照,是他对自己的一生主动进行的思想总结,也是他的思想遗嘱。在这份总结中,文辞是否考究显然并不重要,陈思和评价它“不再具有卢梭时代以及中国‘五四’时代自传作家所犯的浪漫主义的通病”,以“顶峰”一类的大词为其命名,显然言过其实。但指责它“始终无变化的结构,语言一味平直,无论怎么讲,其文学魅力都难以尽如人意”,“教堂中牧师前的忏悔最彻底,也不是文学”,却也大无必要。只要把它视为一个思想者精神历程的一个组成部分,一切也就释然了。
小题1:巴金的“被遮蔽”,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4分)
小题2:文章说“巴金首先是作为一个思想者存在的”,从文中看,作者认为巴金“作为一个思想者存在”的主要依据有哪些?(5分)
小题3:从作者对巴金作品的解读中,你得到怎样的启示? 请结合你的阅读体会,举例说明。(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4分)巴金的被遮蔽,是指“被传播的巴金,经过了主流意识形态的编辑和修饰”,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⑴“他思想者的身份被忽略”,他的作品从他的思想体系中被剥离出来,它们的价值已经大打折扣。⑵“被传播的巴金,对于巴金而言,只是冰山一角”。他还有很多作品,因为客观或主观的原因被遗漏了,人们无从读到,这也为解读其文本制造了困难。
小题1:5分)⑴一生坚持安那其主义立场,以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作为轴心,关注被压抑的人们,构建他理想中的社会图景;⑵从一个独立的知识分子的立场出发,对人类合理的社会秩序进行探寻;⑶晚年对自己的一生主动进行思想总结,写出了引起社会关注的巨著《随想录》。(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得3分,答对3点得5分)
小题1:答案示例:解读作家作品,首先要着眼于作家的思想体系,不能单从文本意义上考察。比如对鲁迅的小说,如果我们只看到阿Q的荒诞可笑,或老栓的愚昧麻木,那是不够的。要从鲁迅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的角度,才能深刻理解这些人物形象的意义。或:解读作家作品,要全面正确,历史客观,不要被主流意识形态所左右,不应人为地修饰,也不应该过分苛求。如对《红楼梦》的解读,古代的“诲淫诲盗”说固然不对,当代的“政治隐喻”说也不可能概括其全部意义。我们要从文本阅读的真实感受出发,首先把它当作一部百科全书式的文学巨著来看待,才能真正把握其丰富内涵。


本题解析:
小题1:仔细阅读第二自然段,注意“首先”“此外”两个标志词。每点2分,答出划线句,或答出类似意思均可。
小题1:仔细阅读第三自然段此句子后面的内容。可从坚持的主义:安那其主义也因此成为他一生坚持的基本主张和作品两个方面:在从事小说创作之前,巴金就已经写下了大量文章来分析即可。
小题1:本题为开放题。切入点为解读作品,要着眼于作品的意义,全面客观的分析。答题时先答出启示,再结合文中的例子具体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竞技庆典是古罗马文化中一种独一无二的仪式,它集竞技、宗教庆祝、胜利游行、血腥表演为一体,是几百年间最为流行的全民娱乐方式。
  为罗马辩护的学者试图把竞技庆典中的血腥表演归结为古代民族中非常普遍的以活人献祭的宗教行为。然而,史料显示,罗马社会中使用人牲的现象比较罕见,通常只用牛羊献祭,只有在国家安全受到明显威胁时,出于迷信的原因,才象征性地处死少数异族人。更有说服力的证据是,罗马人往往将活人献祭视为野蛮民族的愚昧行为,以此作为自身“文明性”的反计。公元2世纪至5世纪罗马人与基督徒的论战也从反面证明了罗马人憎恶人牲的立场。在论战中,双方都互相指责对方以话人献祭,以此确立自己在道德和文化方面的优越地位,将对方钉上野蛮人的耻辱柱。
  如果说罗马人的部分屠杀行为具有某种宗教色彩,那也是与军国主义捆绑在一起的。作为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公开处决战俘的确有向庇佑罗马的诸神感恩的意味,但这并不是主要方面。正如普拉斯所断言,“竞技庆典从本质上说是为生者举行的仪式,而不是为死者举行的献祭”。对于以军事立国的罗马民族来说,这些屠杀行为首先是国家强力的展示。但屠杀行为竟会演变成娱乐节目,则与罗马人纵容和欣赏的态度有密切关系。罗马的所有阶层都对血腥表演极为痴迷。上至皇帝、元老院议员,下至身无分文的城市贫民,都热衷于观看人兽搏斗、集体处决和角斗士对决等节目。这些被处死的人主要是战俘、罪犯和奴隶,他们被称为“有害之人”,换言之是罗马帝国的害虫。因此,他们的死在罗马观众心中激不起任何同情,按照塞内加的说法,屠杀他们只是出于“游戏和娱乐”的动机。正因为这样的屠杀没有触动罗马人的道德底线,所以他们才毫不掩饰、甚至自豪地在雕刻和马赛克艺术中加以描绘。
  虽然仁慈一直是罗马人崇尚的道德准则,罗马历史上却从来没有大规模的抵制血腥表演的运动。更令人惊讶的是,扮演社会良心角色的知识分子同样没有在原则上否定这样的血腥表演。西塞罗虽然在一封信中批评了虎培的竞技庆典,但他只是轻描淡写地表示,这样的表演对于一个有教养的人来说毫无乐趣可言。塞内加是竞技庆典最严厉的批评者。但他并不是从根本上反对表演性的屠杀,只是反对以娱乐为唯一目的的屠杀。他认为残酷的集体处决是绝对正义的惩罚。他真正担心的是如此密集、强烈的暴力表演对观众道德的腐蚀作用,所以他强调,竞技庆典中的死亡一定要体现出勇敢的品质和道德的警戒效果。另外一些哲学家甚至称赞此类表演有助于培养罗马公民的勇气和斯多葛主义所追求的忍耐精神。

?(选自李永毅、李永刚《死亡盛宴:古罗马竞技庆典与帝国秩序》,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竞技庆典”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
A.竞技庆典是古罗马文化中最为流行的全民娱乐方式,罗马人都从中得到乐趣。
B.竞技庆典本质上不是为死者举行的献祭,而是为生者举行的仪式。
C.竞技庆典由人兽搏斗、集体处决和角斗士对决三项血腥表演构成。
D.竞技庆典有助于培养罗马公民的勇气和斯多葛主义所追求的忍耐精神。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为了确立自己在道德和文化方面的优越地位,基督徒和罗马人在祭祀活动中只用牛羊献祭,将活人献祭视为野蛮民族的愚昧行为。
B.为了展示国家强力,罗马民族上至皇帝、元老院议员,下至身无分文的城市贫民,都热衷于观看血腥表演。
C.崇尚仁慈虽然一直是罗马人的道德准则,但是在古罗马文化中,它与欣赏娱乐性的血腥表演是并行不悖的。
D.罗马知识分子担心,尽管血腥表演没有触动罗马人的道德底线,但密集、强烈的暴力表演会对道德产生腐蚀作用。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罗马人在祭祀中很少使用人牲,并以此作为自身“文明性”的表现,这就表明罗马
人已经具有敬畏生命的情怀。
B.罗马所有阶层都对血腥表演极为痴迷,把人兽搏斗、集体处决和角斗士对决当作娱乐节目,可以说对人类的屠杀符合他们的道德准则。
C.罗马社会通常只用牛羊献祭,而且往往将活人献祭视为野蛮民族的愚昧行为,因此,很难将竞技庆典中的屠杀理解为一种宗教行为。
D.罗马知识分子没有在原则上否定血腥表演,甚至对此称赞有加,可见他们普遍缺乏社会良心。


参考答案:1.B
2.C
3.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传记是一种实录性文学。在理论上,我也承认那些飞腾的想像在文学作品的重要位置。可是实际上我总偏爱那些事实比较浓重的作品。在那里,我仿佛更能接触到一种真实生命的呼吸和表情。
但是传记所取材的人物和作家写作的态度方法,是很不一致的。有些传记作品中的人物,只叫我们钦敬,甚至于只叫我们畏惧,而不能叫我们怜爱,更不能叫我们反省。在罗曼·罗兰的传记中,许多人物,虽然性格差异很大——如米开朗琪罗,既不和贝多芬相近,也和米勒有区别——可是,读了总让人感动、反省和振奋。像贝多芬那种坚强、泼辣而富于人情的人物,他能震撼和扶掖我们。列夫·托尔斯泰和米开朗琪罗——物别是米开朗琪罗,都是具有很大弱点的人,可是在传记里我们和他们接触,却感奋地分享了他们的痛苦与失败,同时也分享了他们的诚挚和成功。我们的生命和他们差不多已经融成一片,绝不只是“枕着他们休息一会儿”而已。有些传记叫我们读了,只深深赞叹作者艺术的高妙,可是对于作品中人物的性格和行动,却不能引起重大的关心。我们只做了一回人生的旁观者和艺术的鉴赏者而已。这种性质的传记,现代并不少。即使像莫里哀那样的名手,他的作品多多少少也叫我们产生这种感觉。罗曼·罗兰的《名人传》,分明是属于另一种类的。它不是没有艺术的威力,而是这种威力在显示了一种真实的人生之后,自己躲藏了起来。它不叫自己浮泛在读者的意识上——因为这样会妨碍读者与作品人物的交感融会。这正是庄子所说的“得鱼忘筌”的境界,第一流的艺术家要叫读者经由作品直接地去“关心参与”活的人生。叫人只停留在他艺术品的戏法面前的,则不过是一些搔首弄姿的小家罢了。真正的艺术应该超越艺术。
严格说来,罗曼·罗兰的《名人传》,自然并没有达到传记文学应该到达的理想地步。例如他对于伟大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等,就没有给予比较深入的分析——特别是社会学的分析,而这在我们看来是相当重要的。可是,他另一方面的成功太伟大了,以至于叫人对这种缺点也觉得并不怎么紧要了。
小题1: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和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在传记文学中,像贝多芬那样的人物比列夫·托尔斯泰和米开朗琪罗更能震撼和扶掖读者。
B.作者认为莫里哀的传记作品很不成功,因为读者除了赞叹其作品艺术品的高妙外,往往别无所获。
C.作者认为传记文学的艺术品性固然重要,但不可为追求艺术品的高妙而妨碍读者对作品中人物的交感融会。
D.作者写作本文的主旨,是为了告诉我们什么样的传记文学才是达到“理想地步”的传记文学。

小题2:下列对文章画线部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流的艺术家要叫读者经由作品直接地去“关心参与”活的人生,并在“关心参与”中感动、反省和振奋。
B.第一流的艺术家不能叫读者只停留在他艺术的戏法面前,因为这种浮泛的注意会影响读者与作品人物的交感融会。
C.第一流的艺术家在显示了一种真实的人生之后,自己躲藏了起来。让读者的生命与他作品中的人物融成一片。
D.飞腾的想象在传记作品中固然重要,然而注重事实更加重要,因为读者更能接触到一种真实生命的呼吸和表情。
小题3: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飞腾的想像更有利于读者在传记文学作品中接触到真实生命的呼吸和表情。
B.传记取材的人物以及作家的写作态度方法是决定传记文学形成不同特点的重要因素。
C.莫里哀和罗曼·罗兰都为贝多芬和米开朗琪罗作过传记,但两者的风格截然不同,从达到的水平而言,莫里哀要逊色不少。
D.罗曼·罗兰的传记文学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准,其唯一的缺点是他没有对伟大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给予社会学的分析。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A项错在”更能震撼和扶掖读者?
B项作者没有认为莫里哀的作品很不成功,只是认为这一类传记我们“只深深赞叹作者艺术的高妙,可是对于作品中人物的性格和行动,却不能引起重大的关心”
D项对文章的意旨理解有误。文章的主要意旨是“传记文学的艺术性固然重要,但不可为追求艺术的高妙而妨碍读者对作品中人物的交感融会”
小题2: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达到目的以后就忘了原来的凭借.联系语段和上下文,不难发现是D项错误的
小题3:A项与第一节内容不符。 C不能推断出莫里哀为贝多芬和米开朗琪罗作过传记,更无法推断出莫的作品逊色。 D项根据文章最后一节可知,其缺点不是唯一的。


本题难度:简单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名句名篇默写..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