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六)
2017-07-17 21:47:27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选出加粗词与现代汉语意义用法全不相同的一组
[? ]
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②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用心一也
④弃甲曳兵而  
⑤古之学者必有师  
⑥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⑦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  
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③⑥⑦
D.④⑤⑧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
辨奸论
苏洵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人知之。人事之推移理势之相因其疏阔而难知变化而不可测者孰与天地阴阳之事而贤者有不知其故何也?好恶乱其中,而利害夺其外也。
  昔者,山巨源见王衍,曰:“误天下苍生者,必此人也。”郭汾阳见卢杞,曰:“此人得志,吾子孙无遗类矣。”自今而言之,其理固有可见者。以吾观之,王衍之为人,容貌言语,固有以欺世而盗名者,然不忮不求,与物浮沉。使晋无惠帝,仅得中主,虽衍百千,何从而乱天下乎?卢杞之奸,固足以败国,然而不学无文,容貌不足以动人,言语不足以眩世。非德宗之鄙暗,亦何从而用之?由是言之,二公之料二子,亦容有未必然也。
  今有人,口诵孔、老之言,身履夷、齐之行,收召好名之士,不得志之人,相与造作言语,私立名字,以为颜渊、孟轲复出。而阴贼险狠,与人异趣。是王衍、卢杞合而为一人也,其祸岂可胜言哉?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此岂其情也哉?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竖刁、易牙、开方是也,以盖世之名,而济其未形之患,虽有愿治之主,好贤之相,犹将举而用之。则其为天下患,必然而无疑者,非特二子之比也
  孙子曰:“善用兵者,无赫赫之功。”使斯人而不用也,则吾言为过,而斯人有不遇之叹。孰知祸之至于此哉?不然,天下将被其祸,而吾获知言之名,悲夫!(选自《古文观止》)?
1.指出文中加粗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  )
A.不为大奸慝/鲜:少
B.而济其未之患/形:形成?
C.身夷、齐之行/履:踩踏
D.犹将而用之/举:举荐?
2.下列句中加粗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月晕风,础润而雨/舟遥遥以轻扬,风飘飘吹衣
B.祸岂可胜言哉/今者项庄拔剑舞,意常在沛公也
C.能见微而知著/武帝嘉其义,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D.二公料二子/均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3.对文中加粗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事之推移理/?势之相因其/?疏阔而难知/?变化而不可测/?者孰与天地阴阳/?之事而贤者有/?不知其故何也?
B.人事之推移/?理势之相因/?其疏阔而难知/?变化而不可测者/?孰与天地阴阳之事/?而贤者有不知/?其故何也?
C.人事之推移理/?势之相因其疏阔/?而难知变化/?而不可测者孰与/?天地阴阳之事/?而贤者有不知其故/?何也?
D.人事之推移/?理势之相因/?其疏阔而难/?知变化而不可/?测者孰与天地/?阴阳之事而贤者/?有不知其故/?何也?
4.本文的中心是“辨奸”,作者认为辨认奸佞之徒的标准是什么?
?
5.翻译文段中划线句子。
(1)使晋无惠帝,仅得中主,虽衍百千,何从而乱天下乎?
?
(2)则其为天下患,必然而无疑者,非特二子之比也。
?
(3)不然,天下将被其祸,而吾获知言之名,悲夫!
?


参考答案:1.C
2.B
3.B?
4.凡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
5.(1)是使晋无惠帝?假如晋朝没有晋惠帝,只要有一个中等才能的君主,即使有成百上千的王衍,又怎么能扰乱天下呢?
? (2)那么他成为天下的祸患,将是必然而没有疑问的,这就不只是王、卢二人所能比得上的了。
? (3)假使不是这样的,(他受到了重用)天下将要遭受到他的祸害,而我会获得能见微知著、察言识人的美名,那就太可悲了。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告子上》
  [注] ①“或”同“惑”,怪。②大王即使有善意萌发出来,我又拿他有何办法。③数,技艺。
(1)下面各项中,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大王资质虽然不够聪明,但这不值得让人感到奇怪。
B.本段话用了“一日暴之,十日寒之”和“弈秋诲弈”两个比喻进行论证。
C.由于大王骄奢极欲,荒废国事,因此必须好好地规劝他闭门思过。
D.孟子认为后一个学弈者态度不够端正,所以技艺远不如前一个学弈者。
(2)“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尽心上》),孟子说的也是和上面一段话同样的道理,请你结合孟子所说的两段话,谈谈自己的认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孟子强调学习除了要有恒心外,还要专心致志,他更看重“持心”在求学中的作用。专心、恒心,这是修养者达到修养目标的关键所在。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周尚文,字彦章,西安后卫人。幼读书,粗晓大义。多谋略,精骑射。年十六,袭指挥同知。屡出塞有功,进指挥使。寘铄反,遏黄河渡口,获叛贼丁广等,推掌卫事。关内回贼四起,倚南山,尚文次第平之。御史刘天和劾中贵廖堂系诏狱,事连尚文。拷掠令引天和,终不承,久之始释。已,守备阶州。计擒叛番,进署都指挥佥事,充甘肃游击将军。嘉靖元年,改宁夏参将。寻进都指挥同知,为凉州副总兵。御史按部庄浪,猝遇寇。尚文亟分军拥御史,而自引麾下射之,寇乃遁。尝追寇出塞,寇来益众。尚文军半至,麾下皆恐。乃从容下马,解鞍背崖力战,所杀伤相当。部将丁杲来援,寇始退。尚文被创甚,乃告归。寻起故官。吉囊数踏冰入,尚文筑墙百二十里,浇以水,冰滑不可上。冰泮则令力士持长竿铁钧,钩杀渡者。九年,擢署都督佥事,充宁夏总兵官。王琼筑边墙,尚文督其役。且浚渠开屯,军民利之。寇掠西海,过宁夏,巡抚杨志学议发兵邀。尚文不从,劾解职。久之,起山西副总兵。寇由偏头关趋岢岚,尚文转战三百里,破之,与子君佐俱伤,赉银币。寻以总兵官镇延绥。寇犯红山墩,力战败之,被赉,吉囊复大掠清平堡,坐夺俸。尚文优将才,负气桀傲,所至与文吏竞。文吏又往往挫折之,以故弥不相得。巡抚贾启劾尚文老悖,兵部请调之甘肃。帝不从,各夺其俸。二十一年,用荐为东官厅听征总兵官兼佥后府事。其秋以总兵官镇大同,请增饷及马。兵部言尚文陈请过当,方被诏切责,而尚文与巡抚赵锦不协,乞休,弗允,日相构。二十七年八月,俺答伏兵五堡旁,诱指挥顾相等出,围之弥陀山。尚文转战,次野口,伏突起。殊死战,斩其长一人。相持月余乃引去。俺答数万骑犯宣府,万达檄尚文大破之曹家庄。录功兼太子太傅,赐赉有加。其年卒,年七十五。(节选自《明史·周尚文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吉囊复大掠清平堡,夺俸/坐:座位
B.巡抚贾启劾尚文老/悖:糊涂
C.而尚文与巡抚赵锦木/协:合作
D.尚文转战,野口/次:驻扎
2.以下句子中,全部直接表明周尚文“多谋略,精骑射”的一组是(  )?
①进署都指挥佥事,充甘肃游击将军?
②解鞍背崖力战,所杀伤相当
③浇以水,冰滑不可上
④寇犯红山墩,力战败之
⑤负气桀傲,所至与文吏竞
⑥诱指挥顾相等出,围之弥陀山
A.①②⑤?
B.①④⑤?
C.②③④?
D.③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美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尚文多次参与平叛,战功卓著。在寘铄反叛时,他堵住黄河渡口,俘虏叛贼多人;在回民叛乱时,他依次平定;守卫阶州时又设计擒拿反叛番贼。
B.周尚文作战有方,多次受到朝廷奖赏。吉囊入犯,他筑墙防卫,让敌军无法攀登,还让士兵手持长竿铁钩钩杀敌人,他因此升任为署都督佥事,又充任宁夏总兵官。
C.周尚文作为武将,英勇善战,但意气用事而桀骜不驯,与文官经常不能相容。他曾遭到巡抚贾启弹劾,兵部请求朝廷把他调离,但皇帝没有答应,还责罚了当事双方。
D.周尚文才能超群,但仕途不顺。镇守大同期间,其增加军饷及马匹的请求被兵部认为不够合理,遭受诏书严厉谴责,加上又与巡抚赵锦有矛盾,于是请求退休。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御史按部庄浪,猝遇寇。尚文亟分军拥御史,而自引麾下射之,寇乃遁。
?
(2)寇掠西海,过宁夏,巡抚杨志学议发兵邀。尚文不从,劾解职。
?



参考答案:1.A
2.C
3.B
4.(1)御史巡视辖地到了庄浪,突遇敌寇。周尚文立即分兵保护御史,而自己带领部下射击敌人,敌寇才逃走。
  (2)敌寇抢掠西海,经过宁夏,巡抚杨志学提议发兵攻击。周尚文没有听从,被弹劾解职。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刘权,字世略,彭城丰人也。祖轨,齐罗州刺史。权少有侠气,重然诺,藏亡匿死,吏不敢过门。后更折节好学,动循法度。初为州主簿,仕齐,释褐奉朝请、行台郎中。及齐灭,周武帝以为假淮州刺史。高祖受禅,以车骑将军领乡兵。后从晋王广平陈,以功进授开府仪同三司,赐物三千段。宋国公贺若弼甚礼之。开皇十二年,拜苏州刺史,赐爵宗城县公。于时江南初平,物情尚扰,权抚以恩信,甚得民和。炀帝嗣位,拜卫尉卿,进位银青光禄大夫。大业五年,从征吐谷浑,权率众出伊吾道,与贼相遇,击走之。逐北至青海,虏获千馀口,乘胜至伏俟城。帝复令权过曼头、赤水,置河源郡、积石镇,大开屯田,留镇西境。在边五载,权于权要请托,长吏贪残,据法直绳,无所阿纵。诸羌怀附,贡赋岁入,吐谷浑馀烬远遁,道路无壅。征拜司农卿。加位金紫光禄大夫。寻为南海太守。行至鄱阳,会群盗起,不得进,诏令权召募讨之。权率兵与贼相遇,不与战,先乘单舸诣贼营,说以利害。群贼感悦,一时降附,帝闻而嘉之。既至南海,甚有异政,修建城郭,绥集夷夏。数岁,遇盗贼群起,数来攻郡,豪帅多愿推权为首,权竟尽力固守以拒之。子世彻又密遣人赍书诣权,称四方扰乱,英雄并起,时不可失,讽令举兵。权召集佐僚,面斩其使,竟无异图,守之以死。卒官,时年七十。
世彻倜傥不羁,颇为时人所许。大业末,群雄并起,世彻所至之处,辄为所忌,多拘禁之,后竟为兗州贼帅徐圆朗所杀。
史臣曰:刘权淮楚旧族,早著雄名,属扰攘之辰,居尉佗①之地,遂能拒子邪计,无所觊觎,足为守节之士矣。
选自《隋书?列传第二十八》有删改
【注】尉佗:原名赵佗,原为南海郡的龙川县令,秦末他兼并了桂林和象郡,立自己为南越武王,文中指南越。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武帝以为假淮州刺史假:代理
B.宋国公贺若弼甚礼之礼:礼遇
C.子世彻又密遣人赍书诣权 赍:送
D.时不可失,讽令举兵。讽:讽刺

小题2:以下句子中,全都表现刘权坚守正义的一组是(3分)
①藏亡匿死,吏不敢过门?②时江南初平,物情尚扰,权抚以恩信,甚得民和
③在边五载,权于权要请托,长吏贪残,据法直绳,无所阿从?
④从征吐谷浑,与贼相遇,击走之?⑤豪帅多愿推权为首,权竟尽力固守以拒之
⑥ 权召集佐僚,面斩其使,竟无异图,守之以死
A.①②⑤
B.③⑤⑥
C.④⑤⑥
D.②③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权人生经历丰富,曾在北齐、北周、隋朝为官。尤其在隋朝为官之时,他秉公执法,造福百姓,深受朝廷的器重和人民的喜爱。
B.刘权是淮楚旧族,很早就英名显著,年少的时候有侠义之气,看重许诺的事。后来他改变不好的习惯变得好学,一举一动都遵照法度。
C.他的儿子刘世彻暗中派人联系他,让刘权乘着天下大乱之势起兵,刘权拒绝了儿子的建议,一直到死都没有反叛,实在是守节之士。
D.刘权在任南海太守之时,遇见盗贼多次前来攻打,当地的豪杰推举他为首领,让他率领大家出城迎战,他竟然在城内固守。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D


本题解析:
小题1:D 讽:委婉规劝
小题2:B ①②④与坚守正义无关
小题3:D.“让他率领大家出城迎战,他竟然在城内固守。”错,“出城”文中无此信息。“竟”的意思是自始自终。
附译文:刘权,字世略,彭城丰地人。祖父刘轨,北齐罗州刺史。权年少时有侠义之气,看重许诺的事,收藏那些逃往或者判了死刑的人,官吏不敢过问。到后来他又改变不好的习惯变得好学,行事都遵照法度。最初担任州主簿,再北齐做官,出仕奉朝请、行台郎中。等到北齐灭亡,周武帝任命他为代理淮州刺史。
高祖接受禅让继位,刘权以车骑将军的身份统领乡兵。后来跟从晋王杨广平定陈,凭着功劳升任开府仪同三司,赐给三千缎各色杂帛。宋国公贺若弼对他非常礼遇。开皇十二年,拜授苏州刺史,赐爵宗城县公。当时江南刚刚平定,人情尚未安定,刘权以恩德和忠信来安抚百姓,甚是得到百姓的拥戴。
炀帝继位,拜任卫尉卿,升任银青光禄大夫。大业五年,跟随皇帝出征吐谷浑,权率军从伊吾道出发,与贼军相遇,立即攻打并使敌军逃跑。追赶败逃的贼军到青海,俘获一千多名贼军,乘胜追到伏俟城。帝又下令让刘权过曼头、赤水,设置河源郡、积石镇,大规模地开垦屯田,留下来镇守西部边境。在边境五年,他对有权势的人的请托,官吏们的贪残,他都根据法律公正处理(拒绝请托,打击贪残),从不偏袒和放纵。各路羌人都归顺依附他,交纳的赋税每年都运往朝廷,吐谷浑余下的兵力远远地逃走了,道路畅通无阻。征召任命为司农卿。加位金紫光禄大夫。不久出任南海太守。行至鄱阳,适逢各路盗贼兴起,不得前进,皇帝下诏让刘权召募兵卒征讨他们。刘权率领兵卒与贼军相遇,不与贼军交战,先乘一只小船到贼军营帐中,对贼军说以利害。群贼都被感化而心悦诚服,一时都归降依附,帝听说后嘉奖之。已经到了南海,建立了许多与众不同的政绩,修建城池,安抚集聚各族人民。过了几年,碰上盗贼成群兴起,多次来攻打州郡,各地豪绅大多愿意推举权为首领,权自始至终尽力固守来抵挡贼寇。儿子刘世彻又暗中派人送信给刘权,声称四方扰乱,英雄豪杰并起,时不可失,劝刘权起兵。刘权召集辅佐的官员(或幕僚),当面斩杀他的儿子刘世彻的使者,始终没有异心,坚守城池一直到死。死于任上,时年七十。
世彻潇洒放荡不羁,很被当时的人推许。大业末年,群雄并起,刘世彻所到之处,常常被人妒忌,往往囚禁他,后来竟被兖州贼帅徐圆朗所杀。
史臣曰:刘权是淮楚旧族,很早就英名显著,处在动荡不安的时代,居于南越之地,(刘权)能够拒绝儿子的奸邪的计策,没有什么非份之心,足以成为坚守节操的义士了。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提分技巧《文学类文本阅..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