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考点巩固(2017年最新版)(八)
2017-07-17 21:48:35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台 城? [唐·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鹿 柴? [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台城》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5分)
(2)简析:《台城》中“鸟空啼”的“空”与《鹿柴》中的“空”表现的意境是否相同?(5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1)在春风中摇荡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让人想起繁荣兴茂的局面。当年十里长堤,杨柳堆烟,曾经是台城繁华景象的点缀;如今,台城已经是“万户千门成野草”,而台城柳色,却“依旧烟笼十里堤。”这繁荣茂盛的自然景色和荒凉破败的历史遗迹,终古如斯的长堤烟柳和转瞬即逝的六代豪华的鲜明对比,对于一个身处末世、怀着亡国之忧的诗人来说,该是多么令人触目惊心!而台城堤柳,却既不管人间兴亡,也不管面对它的诗人会引起多少今昔盛衰之感,所以说它“无情”。说柳“无情”,正透露出人的无限伤痛。
(2)“鸟空啼”,鸟啼草绿,春色常在,而曾经在台城追欢逐乐的六朝统治者却早已成为历史上来去匆匆的过客,豪华壮丽的台城也成了供人凭吊的历史遗迹。一切已荡然无存,只有不解人世沧桑、历史兴衰的鸟儿在发出欢快的啼鸣。以鸟的“无情”反托人的伤痛,而在历史感慨之中即暗寓伤今之意。
“空山不见人”,表现山的空寂清泠。由于杳无人迹,这并不真空的山在诗人的感觉中显得空廓虚无,宛如太古之境。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11分)
感遇十二首(其七)
[唐]张九龄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小题1:请简单谈谈你对“自有岁寒心”一句的理解。(5分)
小题2:全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内容:诗的前两联通过西南方天空“缺”出的一隅(西南方天空露出的一片蔚蓝),天空中一抹不动的纤云,羽毛“犹湿”的鸟鹊和低沉的残雷来表现雨过天晴之景。
小题2:手法:诗人主要通过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来表现雨晴。比喻:首联“江面清”以江面的清平湛蓝比喻天空西南一角的清明之色。“纤云不动小滩横”一抹微云好像横在江面的一片小滩。拟人:鹊羽未干说“衣犹湿”,雷声没有马上消失说它是怒气未平,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雨过天晴的特点。


本题解析:应从内容和艺术手法两个方面赏析作答。内容方面回答时注意要有修饰语表现雨过天晴之景,如羽毛“犹湿”、残雷等,不可孤立地只写鸟鹊、雷声等。艺术手法方面,应回答出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另外,关键是结合诗句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1)作者在中间两联中采用了什么手法来写王昭君的悲剧。请结合诗句做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分析概括这首诗的主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采用了对比和反衬的修辞手法来描写王昭君的悲剧。这里有“去”和“留”的对比;离开不该离开的故国,留在不该留下的荒漠的对比;生与死的对比;生时可以“识”却没能“识”,死了不能归魂魄却归来。通过这些对比反衬出昭君出塞的悲惨命运。
(2)诗人通过写一个远嫁异域的女子怀念乡土、故国的怨恨忧思寄托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 借咏怀昭君生时不被皇帝“识”的事迹来抒写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怀。(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点绛唇
林逋
金谷①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王孙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
【注】①金谷,即金谷园,指西晋富豪石崇在洛阳的一座奢华别墅。征西将军祭酒王诩回长安时,石崇曾在此为其饯行。
小题1:“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描写了怎样的情景?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2:词的最后三句是怎样表达作者情感的?试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4分)描写了枝头稀疏的余花随蒙蒙细雨飘落满地的春色凋零情景。(2分)流露出草盛人稀、无可奈何的惆怅之情,为了阕写离别渲染了凄凉伤感的气氛。(2分)
小题1:(4分)作者凝望着亲人渐行渐远,慢慢消失;唯见茂盛的春草通往四方之路,茫茫天涯。(2分)
以景写情,以凄凄春草喻无边离愁,渲染了依依惜别和无限惆怅的感情。(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此处考查景物描写及其作用,先描述景物,再谈作用:流露出草盛人稀、无可奈何的惆怅之情,为了阕写离别渲染了凄凉伤感的气氛。
小题1:注意审题干中的“怎样表达”,答出表达情感的方式,即以景写情,以凄凄春草喻无边离愁,再答情感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2题。
临江仙
徐昌图
饮散离亭西去,浮生长恨飘蓬。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
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酒醒人静奈愁浓!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
  注:①浮生:一生。古人语“人生世上,虚浮无定”,故曰“浮生”。②飘蓬:飘浮无定之意。
1.上阕中“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这两句写景,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认为下阕中的“酒醒人静奈愁浓!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与柳永的《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大雁是“孤雁”,太阳是“寒日”,孤单感加上傍晚的寒意,写出了离别之痛,浪迹飘零之苦。晚霞吐红,在流浪人看来,红光惨淡,透出寒意,引发了作者的无限凄凉之感。(意对即可)
2.的确有异曲同工之妙。两者都写了离人不堪离别之苦,借酒浇愁;两者都设想了酒醒后的情景,为虚写,突出了孤独无依、凄苦难耐之感。(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