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谈静
朱光潜
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还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所谓“感受”是被动的,是容许自然界事物感动我的感官和心灵。眼见颜色,耳闻声音,是感受;见颜色而知其美,闻声音而知其和,也是感受。同一美颜,同一和声,而各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又随天资境遇而不同。比方路边有一棵苍松,你只觉得可以砍来造船;我觉得可以让人纳凉;他也许说它很宜于入画,或者说它是高风亮节的象征。反应不同,都由于感受力有强有弱。
世间天才之所以为天才,固然由于具有伟大的创造力,而他的感受力也分外比一般人强烈。比方诗人和美术家,你见不到的东西他能见到,你闻不到的东西他能闻到。麻木不仁的人就不然,你就请伯牙向他弹琴,他也只联想到棉匠弹棉花。感受也可以说是“领略”,不过领略只是感受的一方面。世界上最快活的人不仅是最活动的人,也是最能领略的人。所谓领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
能处处领略到趣味的人决不至于岑寂,也决不至于烦闷。?“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一种绝美的境界。姑且闭目一思索,然后假想这半亩方塘便是你自己的心,你看这首诗比拟人生苦乐多么惬当!一般人的生活干燥,只是因为他们的“半亩方塘”中没有天光云影,没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活水便是领略得的趣味。
领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于天资,一半也由于修养。大约静中比较容易见出趣味。物理上有一条定律说:两物不能同时并存于同一空间。这个定律在心理方面也可以说得通。一般人不能感受趣味,大半因为心地太忙,不空所以不灵。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寂,物界永远不沉寂的。心境愈空灵,愈不觉得物界沉寂,或者还可以进一步说,心界愈空灵,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习静并不必定要逃空谷,也不必定学佛家静坐参禅。静与闲也不同。许多闲人不必都能领略静中趣味,而能领略静中趣味的人,也不必定要闲。在百忙中,在尘市喧嚷中,偶然丢开一切,悠然遐想,心中便蓦然似有一道灵光闪烁,无穷妙悟便源源而来:“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日本人小林一茶的一首徘句:“不要打哪,苍蝇搓他的手,搓他的脚呢。”懂得这一句诗,就懂得我所谓静趣。(选自朱光潜《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有删改)
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一个人能否最大程度地见到“美”与“和”,天赋的高低具有决定作用。
B.感受是一种被动的过程,也就是领略,它能帮助人们在生活中寻出趣味。
C.一个人陷入岑寂和烦闷之中,往往是由于他的心境不够空灵而造成的。
D.不同的感受角度决定了有人认为苍松宜于入画,有人认为苍松可以造船。
2.文章题目为“谈静”,但最后一段才写到静,请简要说明全文的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所说的“静趣”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说懂得小林一茶的俳句就懂得“静趣”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1)先由人生乐趣谈起,提出人生乐趣一半来自于感受;(2)再阐述感受力有强有弱,感受力强,能“处处领略”,就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3)最后阐明领略趣味要“静”中得“趣”。
3、(1)“静趣”是指心界空灵(或摆脱物届喧嘈),在悠然遐想中获得无穷妙语。(2)作者心界空灵,由眼前的苍蝇而悠然遐想,悟得万物平等真谛,泯灭了益虫、害虫的功利观念,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苍蝇的自在情态,由此而获得的情趣正是作者所阐述的“静趣”。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暗 许
张丽钧
①一个寻常的秋夜,先生却有不寻常的好兴致。他抱起手提电脑躲进书房,声称要写一首抒情长诗。我慌忙沏了香茶,捧给我的诗人。
②很快,我就被枕边一本无聊的书哄进了无聊的梦乡。恍惚中,听得先生唤我。一百个不情愿地揽衣推枕,听任他将我拉到他的工作室,看他完稿的诗。
③他高声朗诵,逼着我喝彩。我敷衍塞责地听着,附和着他的自吹自擂。后来,我听到了这样一个清新无比的句子:“走过新浴的草丛,滚落的水珠溅起绿色的雷霆……”我一下子就被震醒了。我说:“翻页,往前翻页。我要重新看一遍。”
④那果然是一首好诗。我贪婪地赏读着,突然间就明白了这么多年来先生痴恋诗歌而不屑经营其他文体的缘由。诗歌,是语言的黄金。诗歌给予人的巨大审美快感是其他文体所难以企及的。
⑤问他打算把这么好看的“姑娘”许配给哪家。他说要给H杂志。我说:“别给H杂志社了,太可惜,一本省级纯文学刊物充其量也就几千个读者。不如给了S诗刊吧,绝对没有问题。”先生听了我的话,很认真地说:“不行,我必须给H杂志,因为,我已经在心里暗许它了。不瞒你说,我一边写,一边揣想着H杂志刊登了它的情形,每一个细胞都为那个时刻欢跃过了,我怎么能让这些细胞空欢喜一场,把内心暗许的事颠覆了,欺辱自己的感觉呢?”
⑥——暗许。他居然用了这么个词。
⑦这是个远离我的词,或者说,我早就学会了对她的拒斥。在我看来,她有些老土了。仿佛一个旧时的女子,在心中装着一个心仪的男人,把一些只在生命深处开放的花朵朝向了他,隐秘地,对他传达芬芳的眷念。这样的暗许,往往伴随着幽怨,一个人的眉头与心头紧锁了惆怅与寂寥,愁苦与怨怼,在一个一开始就注定了的无言的结局中,点点枯黄了心头的青色。“终日怕君辜负我,奈何今日已负君。”说这话的女子被一个暗许踏碎,断魂的香缭绕着断肠的梦,什么样的手,能够搭救起那一滴坠落于无边汪洋中的血色相思?
⑧在异国,相中了一方披肩。掏钱的时候,我相信我看见了万里之遥的妹妹披上它时的俏丽模样。但披肩一到手,我的肩背就开始殷勤地邀约它。于是,我劫持了自己的心意,背叛了自己的应允。我跟自己说,我那瞬间的将披肩许诺给妹妹的念头或许也可以叫作“暗许”吧?但这样的想法一冒出来,心就被愧怍弄疼了。一个不成型的美意,很快被多欲而又好奇的手团捏烂了,算得上什么暗许呢?心,不是没有预设过方向,但是,风吹得它放弃了坚守。
⑨记起一个凄美的暗许的故事。春秋时名公子吴季札受吴王之命出使北方上国,路经徐国,便去拜会徐国国君。徐君隆重接待远道而来的吴国使者。在会见过程中,徐君见季札身边所佩的青铜宝剑煞是威武,请求季札解下来鉴赏。宝剑出鞘后寒光闪闪,锋利无比,惹得徐君艳羡异常。聪明的季札看出了徐君的心思,但因考虑到还要继续北上去出使上国,当时列国间战事连绵,手中之剑还须用以防身,故而便不曾将这把宝剑赠与徐君。待到访问了北方上国,在萧瑟的秋风中再经徐国,徐君已撒手人寰。季札悲恸已极,便带了侍官到徐君墓冢去凭吊。祭扫完毕,季札随手解下佩剑,悬挂在墓前的松树上。侍官不解地问:徐君已死,大人把这么贵重的宝剑送给谁呢?季札坦然答道:从会见许君时起,我已暗许将此宝剑相赠,怎可因徐君辞世而背叛我的初衷呢!吴季札以“挂剑冢树”的方式,兑现了心头那份沉甸甸的暗许。
⑩今天,懂得捍卫暗许的心还有多少呢?像我家的痴先生,说了一句“爱诗”,就永远作别了其他文体,看到往昔的诗友不再侍弄分行的文字了,就拧着眉头说人家“堕落呀堕落”;对一家杂志暗许了一首诗,就心无旁骛地为它写,心也要呕给它,血也要沥给它。我想,真正称得上暗许的,应该是对心愿不走样的忠诚与固守。没有人听见你暗发的誓愿,没有人监督你去实现一份暗许。假如你不说,谁能探知你在心里播了一粒暗许的种子?它日后的枯或荣,仅仅是你个人能看到的风景。越是高洁的人,越是看重这风景。我家先生说:“走过新浴的草丛,滚落的水珠溅起绿色的雷霆……”大概,一些振聋发聩的雷霆般的声音原是可以发源于心灵的吧,不被这样的声音震醒,我们又怎么能够读懂人间最美妙的诗行?
1.文章开篇写自己心不在焉地听丈夫朗诵,到后来贪婪地赏读,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要求回答下面问题:
①“诗歌,是语言的黄金。”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结合上下文理解此句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心,不是没有预设过方向,但是,风吹得它放弃了坚守。”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围绕“暗许”运用哪几则材料?说说它们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本文与现实生活,谈谈你对“暗许”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运用了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更突出了丈夫对诗歌的热爱与坚守。(意对即可)
2.①暗喻,诗歌是语言的精华,能给予人巨大的审美快感,是其他文体所难以企及的。
②物欲等总是在不经意间把人们的许诺、热爱和信仰改变。(意对即可)
3.①丈夫将得意新作暗许H杂志社。
②旧时女子对心仪男人的暗许。
③我背叛了对妹妹的暗许。
④吴季札“挂剑冢树”兑现暗许。
作用:①引发我对“暗许”的联想、思考与感慨。
②以凄美的意境揭示“暗许”的远离,诠释其传统文化内涵。
③用自己对诚信的失守来反衬对丈夫及吴季札坚守“暗许”的颂扬。
④更进一步强化主题,倡导守候忠诚这一美德。(意对即可)
4.“略”。(有“对心愿不走样的忠诚与固守”这一中心句并联系现实适当发挥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第1~3题。
什么是人体生物钟?科学家研究证实,每个人从他诞生之晶直至生命终结,体内都存在着多种自然节律,如体力、智力、精绪、血压等的变化,人们将这些自然节律称作生物节律或生命节律。人体内还存在一种决定人们睡眠和觉醒的生物节律,它根据大脑的指令,以24小时为周期发挥作用。
早在19世纪末,科学家就注意到了生物体具有“生命节律”的现象。科学家们将体力、情绪与智力盛衰起伏的周期性节奏绘制成三条波浪形的人体生物节律曲线图。到了20世纪中叶,生物学家又根据生物体存在周期性循环节律活动的事实,创造了“生物钟”一词。
生物钟的位置到底在何处?一般认为,生物钟应该存在于大脑中,但对于其体位置的说法却又各不相同。有人认为,生物钟的确切位置在下丘脑前端,视交叉上核内,该核通过视网膜感受外界的光与暗,使之和体内的时钟保持同一节奏。也有人认为:生物钟现象与体内的襚黑素有密切关系,由于褪黑素是松果腺分泌的,因此生物钟也应该位于松果体上。
生物钟是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还是由人体自身内在的因素决定的?长期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在争论。外源说认为,某些复杂的宇宙信息是控制生命节律现象的动因。学者弗兰克·而朗博士认为,人类对广泛的外界信息,如电场变化、地碰变化、重力场变,宇宙射线、其他行星运动周期、光的变化、月球引力等极为敏感,这些变化的周期性,引起了人的生命节律的周期性。内源说认为,生命节律是由人体自身内在的因素决定的。人在恒温和与外界隔绝的地下,也表现出近似于24小时的节律。
长久以来,生物钟的作用机制一直是个谜。科学家们只知道生物钟可以控制人类睡眠和觉醒的周期、体内激素分泌、新陈代谢速率、体温等多种生理行为,但对生物钟的组成和其通过什么形式完成上述工作不能搞清。?
加利福尼晋大学的一个科研小组在《细胞杂志上撰文称》他们发现了人体生物钟是如何发挥作用的:生物钟通过在细胞内部制造蛋白而控制着负责不同功能的基因发挥各自的作用。它的这一系列活动促使着人们感觉饥饿、享受睡眠、改变体温等。这看上去仿佛是人体生物种非常熟练的掌握了整个DNA链上的每一个环节,并在白天或黑夜某个必要的时段中按下所需的按键来控制着人体各个器官的运作。
1.从原文看,下列对“生物钟”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一种决定睡眠和觉醒的生物节律?
B.体力、情绪与智力盛衰起伏的周期性节律?
C.生物体中存在的周期性循环的生命节律?
D.感觉饥饿、改变体温的生命节律?
2.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对“生物钟”的形成没有影响的一项是(? )?
A.通过视网膜感受光与暗的视交叉上核?
B.人体内松果腺所分泌的褪黑素?
C.广泛的外界信息的周期性变化?
D.体内激素分泌、新陈代谢速率?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物钟的研究可以在运动员成绩的提高方面有所作为?
B.生物钟的研究可以为合理安排作息时间提供帮助?
C.生物钏的研究可以自由改变人的生活与工作状态?
D.生物钏的研究可以加深对人体细胞蛋白制造的认识
参考答案:1.C
2.D
3.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后面题
沙田山居
文/余光中
书斋外面是阳台,阳台外面是海,是山,海是碧湛湛的一弯,山是青郁郁的连环。山外有山,最远的翠微淡成一袅青烟,忽焉似有,再顾若无,那便是,大陆的莽莽苍苍了。
海天相对,中间是山,即使是秋晴的日子,透明的蓝光里,也还有一层轻轻的海气,疑幻疑真,像开着一面玄奥的迷镜,照镜的不是人,是神。海与山绸缪在一起,分不出,是海侵入了山间,还是山诱俘了海水,只见海把山围成了一角角的半岛,山呢,把海围成了一汪汪的海湾。山色如环,困不住浩淼的南海,毕竟在东北方缺了一口,放樯桅出去,风帆进来。起风的日子,海吹成了千亩蓝田,无数的百合此开彼落。到了夜深,所有的山影黑沉沉都睡去,远远近近,零零落落的灯全睡去,只留下一阵阵的潮声起伏,永恒的鼾息,撼人的节奏撼我的心血来潮。有时十几盏渔火赫然,浮现在阒①黑的海面,排成一弯弧形,把渔网愈收愈小,围成一丛灿灿的金莲。
海围着山,山围着我。沙田山居,峰回路转,我的朝朝暮暮,日起日落,月望月朔,全在此中度过,我成了山人。问余何事棲碧山,笑而不答,山已经代我答了。其实山并未回答,是鸟代山答了,是虫,是松风代山答了。山是禅机深藏的高僧,轻易不开口的。人在楼上倚栏杆,山列坐在四面如十八尊罗汉叠罗汉,相看两不厌。山谷是一个爱音乐的村女,最喜欢学舌拟声,可惜太害羞,技巧不很高明。无论是鸡鸣犬吠,或是火车在谷口扬笛路过,她都要学叫一声,落后半拍,应人的尾声。
从我的楼上望出去,马鞍山奇拔而峭峻,屏于东方,使朝暾姗姗其来迟。鹿山巍然而逼近,魁梧的肩膂遮去了半壁西天,催黄昏早半小时来临,一个分神,夕阳便落进他的僧袖里去了。白天还如佛如僧,蔼然可亲,这时竟收起法相,庞然而踞,黑毛茸蒙如一尊暗中伺人的怪兽,隐然,有一种潜伏的不安。
千山磅礴来势如压,谁敢相撼?但是云烟一起,庄重的山态便改了。雾来的日子,山变成一座座的列屿,在白烟的横波回澜里,载浮载沉,八仙岭果真化作了过海的八仙,时在波上,时在弥漫的云间。有一天早晨,举目一望,八仙、马鞍和远远近近的大小众峰,全不见了,偶尔云开一线,当头的鹿山似从天隙中隐隐相窥,去大埔的车辆出没在半空。我的阳台脱离了一切,下临无地,在汹涌的白涛上自由来去。谷中的鸡犬从云下传来,从夐远的人间。我走去更高处的联合书院上课,满地白云,师生衣袂飘然,都成了神仙。我登上讲坛说道,烟云都穿窗探首来旁听。
起风的日子,一切云云雾雾的朦胧氤氲全被拭净,水光山色,纤毫悉在镜中。原来对岸的八仙岭下,历历可数,有这许多山村野店,水浒人家。半岛的天气一日数变,风骤然而来,从海口长驱直入,脚下的山谷顿成风箱,抽不尽满壑的咆哮翻腾。蹂躏着罗汉松与芦草,掀翻海水,吐着白浪,风是一群透明的野兽,奔踹而来,呼啸而去。
海潮与风声,即使撼天震地,也不过为无边的静加注荒情与野趣罢了。最令人心动而神往的,却是人为的骚音。从清早到午夜,一天四十多班,在山和海之间,敲轨而来,鸣笛而去的,是九广铁路的客车,货车,猪车,曳着黑烟的飘发,蟠蜿着十三节车厢的修长之躯,这些工业时代的元老级交通工具,仍有旧世界迷人的情调,非协和的超音速飞机所能比拟。山下的铁轨向北延伸,延伸着我的心弦。我的中枢神经,一日四十多次,任南下又北上的千只铁轮轮番敲打,用钢铁火花的壮烈节奏,提醒我,藏在谷底的并不是洞里桃源,住在山上,我亦非桓景,即使王粲②,也不能不下楼去:
栏杆三面压人眉睫是青山
碧螺黛迤逦的边愁欲连环
叠嶂之后是重峦,一层淡似一层
湘云之后是楚烟,山长水远
五千载与八万万,全在那里面……
[注]①阒:音(qù),书面语,远。?②王粲:三国时文学家。曾写《登楼赋》,寄托思念故乡、怀才不遇的感情
小题1:文章第一段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4分)
小题2:下面两句话运用了什么手法?请具体说明其表达效果。(4分)
(1)起风的日子,海吹成了千亩蓝田,无数的百合此开彼落。
(2)?其实山并未回答,是鸟代山答了,是虫,是松风代山答了。(4分)
小题3:请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4分)
小题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这篇散文感情浓郁,浓墨重彩描绘优美山景,笔法多变,景物各呈其妙。全文重点抒发了沉浸在人间仙境的愉悦心情。
B.全文以“站在阳台上看山景”为线索,细腻描绘居室四周海水群山变幻莫测的景色,突出“好景虽美而乡愁难遣”的主题。
C.“白天还如佛如僧,蔼然可亲,……有一种潜伏的不安”一句,用白天和黑夜的山景作对比,表现出作者向往光明和憎恶黑暗的强烈感情。
D.“最令人心动而神往的,却是人为的骚音”一句,似褒实贬,作者感慨于工业社会对大自然原始状态的破坏,对山居清静生活的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