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珠宝
莫泊桑
朗丹先生在副科长家里的一次晚会上,遇到了这个年轻姑娘,从此就堕入了情网。
她的父亲是外省的一个收税官,已经死了好几年。后来她跟着母亲来到了巴黎。她们家虽穷,可是她为人正派,稳重而且和蔼。这个年轻姑娘仿佛是规矩女人的完美无缺的典型,她的纯朴美里有一种天使般的贞洁的魅力。凡是认识她的人都再三夸奖说:“娶她的人肯定会幸福。再也找不到比她更好的了。”
朗丹先生那时在内政部里当主任科员,每年的薪水是三千五百法郎。他向她求婚,娶了她做妻子。
跟她在一起,他的幸福简直是难以用笔墨形容。她勤俭持家,精打细算,因而他们的日子好像过得很阔绰。她对丈夫无比的关心、体贴、温存。而且她本人的诱惑力又是那么大,虽然他们相遇已经有六年了,可是他比开头那些日子还要爱她。
他责备她的,只有两个嗜好:爱看戏,爱假珠宝。
她的朋友们(她认识几个小官吏的妻子)经常能够替她找到包厢,请她去看当时风行的戏。她不管她丈夫愿意不愿意,总是拖着他一块去;不过一天工作下来,这种消遣反而增加他的疲劳。因此,他恳求她别再拖他同去。她开始不肯答应,直到最后才为了讨好他,勉强让了步。他对她说不出的感激。
然而,这种爱看戏的嗜好,很快地引起了她爱打扮的需要。她渐渐地养成了一种习惯,爱在耳朵上戴两粒冒充钻石的大莱茵石。她还戴假珍珠的项链、赛金的镯子。
她的丈夫有点不满意这种对假货的爱好,每次劝他,她总是露出温柔的笑容,“有什么办法呢?我爱好这个。我当然更喜欢有真的珠宝!”
到了晚上,只有他们俩待在炉火旁边,她就开始热情地细细观看那些假珠宝,好像其中有一种无穷的、秘密的乐趣似的。她一边用手指转动着珍珠项链,或者让宝石的切面放出夺目的光彩,一边不停地.说:“你倒是瞧瞧呀,做得多么好,简直跟真的一样。”
一个冬天的夜里,她从歌剧院回来,冻得全身直打哆嗦,第二天不停地咳嗽,一个星期以后就害肺炎死了。
朗丹差一点也跟她进了坟墓。他是那么失望,不到一个月的工夫头发都变白了。他从早哭到晚,难以忍受的痛苦撕碎了他的心灵。
但是生活对他来说越来越困难了。他的薪水在他妻子的手里,足够家里的一切开支,现在剩下他一个人,反而不够用了。他奇怪她哪儿来的那么大的本领,居然能够让他天天喝上等的酒,吃精美的食物。
终于有一天早上,离着月底还有整整一个星期,手上却连一个子儿也没有了。于是他打主意变卖东西。他立刻想到了他妻子的那些“便宜货”。他在她留下的那一堆假货中找来找去,他决定卖掉她好像特别喜欢的那串大项链,因为虽是假货,可是做工考究,想来还可以值个七八法郎。
他把它放在衣袋里,打算找一家可靠的珠宝店。他终于看到一家,走了进去。“先生,”他对商人说,“我想请您估估这件东西。”
老板见了这件首饰,就立刻叫了起来:“哎呀!我可认识这串项链,它是从我们这儿卖出去的。”
朗丹先生感到很惊慌,问:“值多少钱?”
“先生,我是两万五千法郎售出的。我准备出一万八千法郎收回来,不过按照法律规定,您得先把这件东西弄到手的经过告诉我。”
朗丹先生惊奇得两腿发软,坐了下来。他说:“不过……不过,您再好好看看,先生,我一直以为它是……假的呢。”
首饰商人又问:“您愿意告诉我,您姓什么吗,先生?”
“当然愿意。我姓朗丹,住在殉道者街十六号。”
商人打开账簿,查了查,说:“这串项链的确是在一八七六年七月二十日送到朗丹太太的住址,殉道者街十六号去的。”
他从首饰店出来,穿过大街,继续朝前走,走着走着发现走错了路,又转过身来往回走,走到了杜依勒里宫,过了塞纳河,一看又走错了,于是又回到香榭丽舍大街,脑子里乱得没有一点儿主意。他想好好地考虑考虑,弄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他的妻子没有力量买一件这样贵重的东西,——当然没有。那么,这是别人送的一件礼物了!礼物!谁送的?为什么送呢?
他停下来,呆呆地立在大街中间。可怕的疑窦掠过他的脑海。莫非她?这么说,其余的珠宝也都是礼物了!他觉得地上摇晃,觉得面前的一棵树倒下来;他伸出双臂,倒在地上,失去了知觉……
他顺利地从珠宝商那里拿到了一万八千法郎,此后,他的贪欲膨胀起来,卖掉了妻子的所有珠宝,成了有钱人,开始到处炫耀,与妓女鬼混,才半年就又结了婚。(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概括,最正确的两项是(? )
A.朗丹太太的“假项链”竟然是真的,这一情节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因为小说已在前面做了多处暗示。这一点与作者的另一篇小说《项链》有异曲同工之妙。
B.小说开头用“为人正派”“稳重”“天使般的贞洁”“规矩女人的完美无缺的典型”来形容朗丹太太,读完全文,我们分明感到这些词语都充满讽刺意味。
C.小说在倒数第三段写朗丹先生一再走错路,这一情节意在表现他内心的恐慌,而造成他内心恐慌的原因是,他觉得对不起妻子,不该在妻子刚去世不久就变卖她生前所喜爱的项链。
D.朗丹太太对丈夫的不忠,其实是朗丹先生-手造成的,他不该纵容妻子的两个嗜好——爱看戏、爱假珠宝。
E.小说在塑造朗丹先生时,主要运用了行动描写和语言描写。而对朗丹太太虽着墨不多,但也写得栩栩如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2)朗丹太太患肺炎并很快死去,这一情节在小说中具有重要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分析朗丹太太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说,朗丹夫妇虽然都未经受住物质的诱惑而走向了堕落,但在情感方面,他们夫妻还是彼此相爱的,也有人认为,他们之间根本没有爱情可言。你认为呢?请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B
(2)①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正是太太的去世,才使收入不高的朗丹先生很快陷入困境,正是这种困境才促使他想要变卖妻子的“假珠宝”,也才揭开了妻子和“假珠宝”的秘密。②在人物塑造上,正是这一个情节的推动,才揭开了朗丹太太的真面目,也使朗丹先生贪婪、自私、无耻的嘴脸暴露无遗。③使小说的主题得到了深化。
(3)朗丹太太是一个经受不住物质的诱惑最终走向堕落的虚伪的女人。她外表美丽端庄内心却充满了对奢华生活的向往,她爱看戏,爱珠宝,丈夫微薄的薪水无法满足她的欲求,于是她就凭借着自己迷人的姿色,博取有钱人的欢心,背着丈夫做起了别人的情妇,心安理得地接受别人送的礼物,她不仅不感到耻辱,还以此为乐趣。而在丈夫面前却把自己伪装得如此温柔贤淑,深得丈夫的喜欢。
(4)示例一:有真爱。首先,朗丹太太是爱丈夫的。①与丈夫结婚后,她“勤俭持家,精打细算”“对丈夫无比关心、体贴和温存”,她希望丈夫陪她看戏,但看到丈夫因此而疲惫时,她就主动做了让步;②她不惜委屈自己,从情人那里弄到钱,让丈夫天天喝上等的酒、吃精美的食物;③她害怕丈夫为她做别人的情妇而伤心,于是谎称自己的珠宝是假的,并谎称自己喜欢假珠宝。其次,朗丹先生也是爱妻子的。①他从副科长家的晚会上第一次遇见她,便对她一见钟情,很快便坠入情网,②他明明不喜欢她爱看戏,但他还是纵容她;③妻子死后,他痛苦欲绝,差一点跟她一同进了坟墓。
示例二:没有真爱。从妻子方面:①她明知丈夫不喜欢她看戏,可她还是硬拖着他去看戏,根本不考虑丈夫的感受(不管她丈夫愿不愿意)。②她明知道丈夫那样爱她,她还要背着他去做别人的情人。从丈夫方面:①明知道这些珠宝是妻子生前的最爱,他还是毫不犹豫地将其卖掉,一件不留。②他利用卖妻子珠宝得来的钱去与妓女鬼混。③妻子去世才半年,他就又结婚了。(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完成下面问题。
大堰河,是我的保姆。
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
她是童养媳,
大堰河,是我的保姆。
我是地主的儿子,
也是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长大了的
大堰河的儿子。
大堰河以养育我而养育她的家,
而我,是吃了你的奶而被养育了的,
大堰河啊,我的保姆。
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
你的被雪压着的草盖的坟墓,
你的关闭了的故居檐头的枯死的瓦菲,
你的被典押了的一丈平方的园地,
你的门前的长了青苔的石椅,
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
1.“我是地主的儿子,/也是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长大了的/大堰河的儿子。”这句坦诚的声明告诉我们的内容是( )
A.“我”虽然出身于地主家庭,但是,却是农民的儿子。
B.“我”和大堰河的养育关系比和生身父母的血缘关系更亲密。
C.“我”是地主的儿子,和大堰河只不过是养育关系。
D.“我”不忘生育之恩,也不忘养育之恩。
2.“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这一句在诗歌中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请从修辞、结构和情感等方面来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诗的前三段可以看出大堰河是个什么样的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三段写了几个镜头式的景物?这些景物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印象?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修辞上运用了反复,结构上前后呼应,情感上表达了诗人对大堰河的深切思念。(意对即可)
3.大堰河连名字姓氏也没有,以她村庄的名字作名字,大堰河是一个童养媳,后来又是地主儿子的保姆,在养活地主儿子的前提下养活自己,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农村妇女的典型。(意对即可)
4.被雪压着的草盖的坟墓、关闭了的故居檐头的枯死的瓦菲、被典押了的一丈平方的园地、门前的长了青苔的石椅。全是冷色调的。这些镜头描绘了一种荒凉、寂寞的惨淡景象,故居已人亡物非,破门关闭,一点点园地已被典当,几根枯草在瓦缝中瑟瑟发抖,门前石椅上长了青苔,暗示大堰河生前的贫困和死后的寂寞,浸透着诗人的伤痛、怀念之情。(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赤壁
朱增泉
文赤壁在黄州,武汉向东,车子开一个来小时就到了。一下车,我就远远望见苏东坡,是山坡下一尊高高站立的汉白玉石雕像。文赤壁的名声犹胜武赤壁,苏东坡是这里的主角。大家走近前去,仰视这位千古文豪。一个人一旦被刻成一尊石像,即便恣肆汪洋如苏轼,他那眉宇间,襟袍临风处,拂袖挪步,毕竟已少了那份气质。他的醉态浪漫呢?他的才情风骨呢?他的失意豁达呢?一尊石像纵然万古不朽,终究已不是有血有肉的那个人了。难怪,苏东坡这样豪放的人,也曾在这里感叹过“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江山如画,逝者如斯!
迎面一座小山,不高,拾级而上。可能是这里的人想让文赤壁比武赤壁更“赤”、更吸引游客吧,山壁上泼了一层赭红色涂料,显得假了。苏东坡的文采名声,哪里还用得着粉饰媚俗??
登临而观,山壁下只剩两池死水。抬头北望,远处才是白茫茫的长江江面。在古代,长江是在这座小山脚下拍壁而流的,千百年来渐渐淤积成滩,如今滩地上都已盖满房子。当年,苏轼写了《前赤壁赋》,三个月后重游赤壁再写《后赤壁赋》时,就已感叹“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他去世至今已九百多年了,星换斗移,江山已改,虽是涛声依旧,毕竟江面已远。
唯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
苏东坡获罪入狱,旋被朝廷发配来黄州,反而为他营造出了创作“三赤”名篇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正是黄州落难这几年,苏东坡写下了不朽名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当时朝廷任命他为“团练副使”。其实那只是一个虚职,挂职领一份钱粮而已。一个失意文人,被安排去挂职当一名“武官”,真是阴差阳错。?
然而,文赤壁的全部意蕴,又恰恰全部产生在一连串的阴差阳错之间。古时,此山有峭壁插入江中,形如象鼻,山体为红色花岗岩,故名“赤鼻矶”。苏东坡是四川人,想必他初来乍到,竟将湖北口音“赤鼻”错听为“赤壁”。落难中的苏东坡“孤舟出没烟波里”,游饮江上,身临赤壁,伤感而怀古,触景而生情。面对万古东流、惊涛拍岸的浩浩长江,他心中也被满腔的不白、不公、不平,掀起阵阵巨大的感情波澜。他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时势何等风起云涌,一时多少豪杰,“而今安在哉”?于是,“苏子愀然”,扣舷而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情起波涛中,句出骇浪间,一吟成杰作,一叹成绝唱。
看来,生前的“命”与身后的“名”,从来不是一回事。生前命运好、身后名声也好的人是有的,但并非人人都能如愿、如意。有的人生前飞黄腾达,大红大紫,身后却瞬即灰飞烟灭,再没有人想起、提起,因为他生前其实并没有做过什么留得住的事。或是反倒被人想起、提起他生前曾做过某些恶事、丑事、腌脏埋汰之事,落个臭名昭著,也未可知。有的人生前大起大落,甚至连遭大灾大难,最终却艰难玉成,留下了传颂千古的大成就、大名声。所以,一个人对于眼前那点阴差阳错、阳差阴错,大可不必太在意。苏东坡赤壁怀古之词、之赋,皆悲愤中更见其旷达情怀。他若是一味排遣蝇营狗苟、狭隘不能自拔之情,纵然文丽辞美,也决计成不了杰作,更流传不到今天。
文赤壁,虽然并不是历史上赤壁之战的古战场,但细想起来,其实苏东坡在这里也打了一场赤壁之战。不过,他打的是一场“文战”,对手是那些围攻他、诬陷他的政敌。他的态度是超拔的,不屑于去同对手打那些是是非非的笔墨官司。他没有打黄盖,没有借东风,也没有草船借箭,只是借了几分酒力,信笔纵情写华章。这场赤壁“文战”的结果,苏东坡大获全胜,以其三篇不朽之作流传千古。(文章略有改动)
1.结合原文,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第1自然段中,作者不直说远远望见的是苏东坡的雕像,而说是苏东坡。这样表达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1自然段中,为什么说苏东坡成了一尊石像,“纵然万古不朽,终究已不是有血有肉的那个人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6自然段中,作者说:“苏东坡获罪人狱,旋被朝廷发配来黄州,这反而为他营造出了创作“三赤”名篇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请根据文意说明“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的具体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全文,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第7自然段中,作者说:“文赤壁的全部意蕴,又恰恰全部产生在一连串的阴差阳错之间。””一连串的阴差阳错”指哪些具体内容?请分条概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最后说,虽然“文赤壁”不是历史上的古战场,但苏东坡在这里也打了一场胜仗,请简要说明苏东坡取胜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1)强化(或“强调”“突出”等)了对苏东坡的热爱、崇敬之情(或“强化了苏东坡在作者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 (2)少了那份气质、醉态浪漫、才情风骨、失意豁达。
2.主观情绪:因不白、不公、不平而导致的悲愤心情及面对困境时超然旷达的情怀。客观环境:“赤壁”一带的大江东去、惊涛拍岸的自然景观,风起云涌、“一时多少豪杰”的历史背景。
3.(1)阴差阳错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A.一个文人却挂职做了武官B.落难遭贬却成就了他的文学创作C.本来是“赤鼻”却误以为是赤壁D.生前命运多舛,身后却名传千古E.无意与政敌周旋却在“文战”中获胜F.无优美景观的假赤壁反成了旅游胜地。
? (2)取胜的原因:大起大落的仕途人生使他具备了艰难玉成的意志品质,浪漫旷达的性情使他拥有了豪放超拔的情怀风骨,信笔纵情的骄人才华使他有了“一吟成杰作,一叹成绝唱”的非凡能力。
(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雪野无尘
勾长吉
⑴雪落下来,雪落在鱼儿山,雪落在草原。先是一片一片地落,后来就是一群一群的了。那么多的雪落在地上,像密密麻麻的鸟。我不敢弄出动静,我怕它们会轰的一声起飞,再无踪影。
⑵多么轻盈,仿佛舞蹈着的少女。雪花有着色彩和飞翔的记忆。从一个村庄到另一个村庄,依次点燃炉火、灯盏,隐去冰河、麦场,把每一条路都收进草原的梦里。
⑶草原的雪是累积的,一场雪落了,不化,又一场雪落了,还是不化,雪上加雪,就像一个人内心的爱,越积越深。
⑷其实,草原的降水量并不大,一冬也没有几场雪,但风领着雪到处乱跑,给人的感觉好像天天都在下雪。风是“白毛风”。白毛风刮起的时候,天地间一片混沌。它尖利地呼啸着,甩出大量的雪粉,打得草原晕头转向,打得人睁不开眼睛,打得小鸟惊慌逃窜。
⑸没风的时候,统治草原的是零下二三十度的严寒。一切都被冻僵,一切都趋向简洁。天地间只有两种颜色,小小的黑是一片树,以及树上的乌鸦,无边的白是茫茫的雪野。
⑹阳光明亮的日子,我喜欢一个人去远离村路的雪野游荡。雪野空廓,除了偶尔遇到那个牧羊的老人,几乎看不见人影。草原上已经没有草可吃了,羊群整天被关进羊圈,只在晴好的天气才出来遛一遛。老人没有家,亦无儿女。在草原放羊几十年。他还是穿着那件一成不变的羊皮袄,狐狸皮帽子捂得严严实实的。和秋天时相比,他唯一的变化是胡子更白了,不知是哈气结的霜,还是岁月留下的痕迹。羊群基本不需要管理,老人拄着羊铲一动不动地站着,像谁随手堆的一个雪人,又像一棵了无牵挂的树。
⑺在草原,谁活着都不容易,特别是冬天。旱獭躲在洞里冬眠,田鼠靠秋天储存的一点儿食物过冬。最苦的还是那些不会冬眠、又没有积蓄的小鸟和野兔们。雪地上找不到一片可以觅食的泥土,成群的麻雀聚在草垛树梢,饿得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而野兔只有扒开厚厚的雪层,才能刨到充饥的草根儿。
⑻和我一起走过雪野的,还有学校的几位同事,我曾经多次去他们家作客。他们是当地的“土著”,家就在附近的村庄,近的五六里,远的一二十里。家里有妻儿老小和牲畜需要照料,所以他们几乎天天回去。他们大都是民办教师出身,许多年后终于转正,家里种着地,又有一份固定的工资收入,让乡邻们羡慕不已。他们也很满足,凭一辆自行车,在“白毛风”中躬身前行,似乎他们从来不觉得冷,每天一个往返,乐此不疲。
⑼外界的寒冷算不了什么,一个心中生火的人,寒冷是奈何不了他的,可怕的是内心的寒冷。我终于明白了,牧羊老人之所以一年四季裹着一件羊皮袄,是因为他的心已经结冰了,岁月的风寒堆积在骨头里,夏天的太阳,冬天的炉火,都不能驱散他心里的冷。
⑽吱吱呀呀穿过雪野的是卖粮的牛车。“种一坡,收一车;打一笸箩熬一锅。”农民们广种薄收,卖粮标志着又一年辛劳的结束,也是对辛劳的年终结算。但真是奇怪了,粮食值钱时,一定是歉收的年头,终于盼来了一个丰年,则粮食一准掉价。雪野茫然无边,一辆辆牛车缓缓前行,拉走的是麦子和胡麻,拉回的是苦涩与无奈。
⑾于是,农闲时,年轻力壮的纷纷外出打工。待几场大雪下过之后,打工的便开始陆续返回。他们在小镇下车,然后换乘前来接站的自家的牛车,一路把欢声笑语撒在冷寂的雪野。虽然工钱总被拖欠、克扣,但老老少少能换上一身崭新的衣裳,明年开春的化肥也有了着落,不用算,肯定比在家猫冬强。
⑿脚踩着这久别的雪地,心里就觉得踏实。守着几麻袋种子,总得把牛粪火生得旺旺的。就快过年了,家家户户杀猪宰羊,大红的灯笼挂起来,滚热的酒杯端起来,冰天雪地的草原就有了热腾腾的气氛,这日子也就得以红红火火地持续下去。
⒀雪夜无尘,喧嚣归于宁静,草原上只有雪落的声音。我们是雪的一部分,卑微而干净,风命令我们变轻,再变轻。
⒁艰辛不是屈辱,艰辛不过是岁月的灰烬。这酒杯已举过了生活的高度,该去的终会离去,该来的必将到来。在雪花温暖大地的午夜,我失散多年的好妹妹,将打马而归。雪?愈合了一切伤痕,雪一停,我们的日子就完美得不露一丝缝隙。
⒂广大的草原,如果我的苦难不及你的疼痛,那就算不上苦难;如果我的爱超过了你的宽度,那一定不仅仅是我的一己私情。对于我,一片雪花和一个春天具有同等的分量。雪落下来,雪加厚了夜晚,像你的女儿,我的新娘,美得俗气,美得纯洁,她已经高于屋顶,却难以上升到天堂。(选自《散文中国》,有删改)
1.揣摩词语或语句在语境中的含意。
(1)结尾说:“雪落下来,雪加厚了夜晚,像你的女儿,我的新娘,美得俗气,美得纯洁,她已经高于屋顶,却难以上升到天堂。”句中“俗气”一词的含义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说:“我们是雪的一部分,卑微而干净,风命令我们变轻,再变轻。”作者运用修辞,表意含蓄。换用明快的语言表达,这句话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赏析文中语句。
(1)我不敢弄出动静,我怕它们会轰的一声起飞,再无踪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人拄着羊铲一动不动地站着,像谁随手堆的一个雪人,又像一棵了无牵挂的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的①~⑤自然段详细描写雪野,它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结合具体内容作简要分析,探究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1)有现实生活的气息。
(2)我们像雪花一样卑微而纯洁,命运掌控着我们,我们经历艰辛,适应着环境。(或答恶劣的生存环境,使我们身份卑微,也使我们品性纯净。)
2.(1)作者运用比拟(或比喻)的修辞手法写自己的奇特感受。他把原野上的雪当作群鸟来写(或比做群鸟),既形象再现了大朵大朵的雪花纷纷飘落原野的情景;又刻画出自己面对大雪屏声静气、小心翼翼的神态,抒发满心的珍爱和欣喜。
(2)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老?人静立雪野的身姿,既形象地再现了老人长时间的呆立和孤独,又暗示出他内心的落寞和了无生趣。
3.展现雪野独特之美,表达自己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展现了恶劣的生存环境,为下文写草原生命的生活,为他们的精神世界张本。
4.(1)热爱生活,笑对艰辛。草原有严寒也有温暖,农民有生计的艰难也有红火的日子,“我”的亲人有离散也有归来……作者感悟到:我们要像草原忍受“疼痛”一样,用无私的爱去包容生活的苦难,享受尘世的幸福。
(2)爱雪花雪野。辽阔的雪野既丰美简洁,又风卷雪飞,寒冬漫漫。它既养育了草原儿女,又给他们的生活带来无限艰辛。作者爱雪花雪野,不是爱一处风景,而是爱一方土地。像爱自己的亲人,爱得世俗而自然,别无选择。(答案不唯一)
本题解析:
本题 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孤独的守望
方爱华
(1)在穿越了一条条宽阔马路,躲过来来往往的车辆以及川流不息的人群,准备走进那座高楼大厦的时候,却忽然被不知藏在什么地方的孤独感袭击。于是,我飞离城市,开始找寻那些遗失在远处的疼痛或者温柔,来到那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山村。
(2)转过一道山梁,又穿过一道峡谷,眼前豁然开朗。那是一种惊诧!仿佛一下子掉进了一幅最浓艳的油画里。一朵秋阳,斜挂山腰,被染红的山风成了最随心的画家。一笔画山,山披灿烂,一笔描水,水放金光,一笔泼在山沟里,沟里成了五彩的天堂。
(3)拨开路边密密麻麻鲜嫩的细叶,下面,竟藏有一弯清溪。凝神敛息,闭目细听,一股山泉之清凉,潺潺之清音,朗朗之清虹,刹那间沁过心田,直达肺腑,身心更是说不出的爽朗。寻着水声一路走来,水却似多羞的少女般犹抱琵琶半遮面,一会被浓阴掩翠,一会儿环佩叮当,一会儿弯成一枚碧玉,一会儿又不知躲藏到哪里去了。细看那水宁静之极,无波无痕,柔润如美玉。那是谁家女儿悬挂于颈间的玉璞?押着唐韵,携着汉风,一点点的走近,走近,将心清凉成一片温润的水域。
(4)这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世外桃源”,是在尘世苦苦寻求而不得的心灵的栖息地。
(5)我在进入小村的那一瞬,突然变得很宁静。我用了很大的努力,才从这幅静默的油画中走出来,一路跋山涉水而来的疲倦和烦躁一扫而光。一处处低矮的农舍以最简单的装束站立在我面前,而它后面是五彩锦缎装扮起来的山坡,像一首天地之间的赞歌,我看见纯朴与艳丽和谐的统一。
(6)田园,多么美妙的字眼,它让许许多多流浪的心灵找到了家的温暖。袅娜的炊烟,鸡鸣狗叫,满山遍野的牛羊,子孙绕膝,我多么希望看到曾经在这里上演过的那些温暖和最原始的一幕幕生活图景啊。然而这里拥有的除了安静还是安静。看不见炊烟,听不见鸟语,也听不见动物的欢鸣,就连风都停驻在不知什么名字的山那边。
(7)物竞天择,时代犹如一列火车,轰鸣着滚滚向前。贫困终被繁华取代,宁静总被喧哗掩盖。那些没了主人的房屋,虚掩的房门,荒凉的院落,都似在诉说着一种久已淡去的生活。房前屋后的柿子树上,挂满红艳艳的小灯笼,就连地上也落了许多熟透的柿子。这些原本代表丰收的累累果实,在这里忽然受到冷落。
(8)一方石碾,丰碑一样默默地站在时光的怀抱里。深深的皱纹里记载着多少酸甜苦辣的过往?它在怀念那些五谷丰登的日子吧,还有那吱吱唱着的远去的歌谣。我看见空地上的水井里面装满了生活的百般滋味。
(9)所有的土地都荒芜着,那些被收割的玉米秸杆,怀抱成一堆坐在秋阳里,哀伤而无助。曾几何时啊,仿佛还看到它们挺拔着腰杆,向上生长着浓浓的丰收和喜悦。一些被开垦的梯田就那么闲散地敞着怀,留着斑驳的印记,像是刻满了主人点滴的心事。几垄白菜,几颗萝卜成了这些被弃置土地的最后守望者。
(10)我停下探访的脚步,对着一片宁静和绚丽沉默。
(11)我不知道繁华在身后隐退的时候,是不是一些东西也会随之消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村庄就这样被遗弃在远离尘世的地方,在时光的隧道里独自演绎着一场兴衰与荣辱。美丽与孤独同在,寂寞与哀愁共存。
(12)在村庄的深处,终于见到了真正的主人。一位老人,就那么安然地倚在门口,身后巴掌大的小院里,两棵参天的老槐,像硕大的两把巨伞,卫士一样的护着庭院。树是老人出生时爷爷种下的。
(13)老人手捧山里红,热情地招待我们这些远方来的客人,她说家里没什么好吃的,只有这些山里的果子。问她为什么不和儿女一起走,老人只憨憨地一笑:“舍不得啊,几十年的家!”
(14)已是夕阳西下,那些山、那些树、那些落寞的房屋都开始变得暗淡起来。我最后一次回望山村的时候,老人正被金色笼罩,仿佛坐在一片灯影里。
(15)她在守望着一个人的山水,守望着一个她自己的家么?
(选自《散文百家》2010年第2期,有删改)
小题1:文章的题目为“孤独的守望”,从文中看包含哪些含义?(4分)
小题2:第3自然段中画线的文字描写了宁静的清溪,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6分)
小题3:文章从第6自然段起用较长篇幅写村庄的各种景象和自己的感受,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4分)
小题4:第7自然段说“贫困终被繁华取代,宁静总被喧哗掩盖”,结合全文探究这句话包含了作者怎样复杂的感情。(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庄稼、蔬菜孤独地守望着被弃置的土地;②老人孤独地守望着被遗弃的村庄;③村庄的一切孤独地守望着过去的生活;④作者孤独地守望着美丽的精神家园。
小题2:①从视觉、听觉等不同角度描写;(2分)?②运用比拟(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想象丰富;(2分)?③语言形象生动,富有气势和感染力。
小题3:①写出了眼前村庄的荒凉与冷落;②与小村曾经的温暖与喜庆丰收形成强烈的对比;③充分表达出作者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希望人们对美丽村庄行将消失给予高度关注;④为下文村庄真正主人的出现作有力铺垫。
小题4:①作者肯定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希望山里人能够摆脱贫困,希望山村的发展能够融入现代文明;②对美丽山村被遗弃成为空村的荒凉景象十分痛惜;③对逃离喧嚣城市却因乡村衰落而陷入更大孤独感到迷惘。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本题是考查理解分析文章标题的能力。理解分析指的是理解标题含义并分析标题与文中的观点态度的关系;概括归纳指的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以便探究标题的语境引伸义和其在结构上的作用;鉴赏评价能力指的是标题在语言、方法技巧上的表现。近几年有关标题的高考题常常围绕这几个能力点出题,考查得很细致,也很全面。解答“设这个标题的原因”这类题可分四步走。
第一步,明确标题表面义。标题有时就是一个名词概念或者一个形象的短语,理解其表层含义是深入挖掘其中心义的前提。标题的表面义就是标题中每个词语含义的组合。
第二步,分析文章结构。考虑文章的谋篇布局的匠心所在。标题常常与文章的选材安排有关,有的就是文章的行文思路——线索。
第三步,概括文章内容。找出每一段的中心内容,归纳概括文章的写作内容,因为标题常常就是文章内容的浓缩。
第四步,挖掘标题的中心义。设这个标题的原因,一定与文章的中心有关,因为文章的标题是不会游离于文章中心之外的。理解标题的中心义,要善于透过表象,找到文章结论性质或议论抒情的语句,发掘出人物和事件所蕴含的哲理美,当然,有的标题本身就有点题的作用。
点评:难度较大,学生应该关注此类考题,分析的能力要通过类题加强。
以本文的题目为例:首先分析其表面义:很容易从文章中得到两点:一地的庄稼守望着田野;老人孤独的守望着村庄。再进一步,村庄也在守望,守望着记忆里的一切。在最后,作者说,老人被金色笼罩着,在守护着自己的一个家,实际上已经看出作者的感情倾向——自己正从老人身上感到一种灵魂的守望,守望着这片静穆美丽,悠然安详,但却孤寂落寞的精神家园。
点评:难度较大,一般同学只能答出一两点。
小题2:试题分析:表达特色类题目是常规考题,首先要断定是什么表达方式,一般分析的都是描写类的文字。如果是描写,就抓住几个结合来分析: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声色结合,多角度结合,注意修辞方法,注意叠词的运用,注意句式的特点(长句,短句,对称句)
点评:难度一般,是一道基础题
小题3:试题分析:问文字为什么这样写?其实是问它的作用。句段的作用是什么呢?先要答出文字写了什么?再分析有无对比衬托的手法,与前后文的关联(照应、伏笔、铺垫),对外部来说,有无启发读者思考的功用。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一般都能分析出两点以上。
小题4:试题分析:这类对农耕文明渐趋式微的忧伤小品是处于转型期中国社会的一种时代情感。这种情感是复杂的,既有对社会进步的期待,又有在工业文明的倾轧下,农耕文明的静穆和祥和被破坏的感伤、失落和忧虑。更有对农耕文明这种融入民族血液的精神失去根基,而心灵还暂时没有皈依的一种迷惘和空虚,甚至是害怕、惶恐。
点评:难度较大,阅读和积累是基本的解决方法。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