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考点巩固(2017年最新版)(八)
文长每见,则葛衣乌巾,纵谈天下事 议者方之刘真长、杜少陵云 张太史元汴力解,乃得出 匠心独出,有王者气 显者至门,或拒不纳 然文长竟以不得志于时,抱愤而卒 A.①④⑤ B.①③⑤ C.②⑤⑥ D.②③⑤ |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A
小题3:B
小题4:胡公因此更加器重文长,所有疏奏计簿,都交他亲手办理。
小题5:表上/人主悦/是人主知有先生矣/独身未贵耳。
本题解析:
小题1:在语境中推测实词含义。A项“数”为“命数”之意,“屡试辄蹶”译为“多次考试失败”可推测“奇”为“命运不好”;B项将所有词翻译:议论的人(?)他刘真长、杜少云,可推测为“把……比作”;C项可联想到“属余作文以记之”,译为“嘱托” 正确;D项将“文雅”代入到原句话,译为“文长文雅不合时俗”是个矛盾句,“文雅”极为“文质彬彬”,和时俗关系不大,故错误,可译为“高雅”。
小题2:③是张太史元汴的帮助,不是文长行为,看不出其奇,⑥是说文长忧愤而死,顾排除有③⑥的选项,选A。而其他几项分别是:“①葛衣乌巾”与“ 膝语蛇行”对比,突出徐之奇;②议者方之刘真长、杜少陵云”刘杜非常人能及,议者将徐与刘杜相提并论;④“匠心独出,有王者气”诗奇;⑤“显者至门,或拒不纳”,行亦抗俗。
小题3:在原文中找到选项信息区间,认真分析,检查是否转述错误。B项“名声炽于天下”原文说“故其名不出于越,悲夫!”故选B。
小题4:“以是”是倒装句,译为“因此”;“奇”是意动用法,译为“认为…奇特”;“疏”和“计”分别翻译,“疏”为“奏章”,很好理解,“计”可联想为“政府日常事务的记录”即可。
小题5:文言断句,首先对文意有大概理解,其次要掌握重要实词、重要虚词断句法。如本句中,“表”、“人主”是重要名词,后应加动词,作为完整语句,因此,在动词“上”“悦”后断开,“矣”为重点虚词,一定断开。三处停顿,回头检查,句义通顺,断句正确。
【参考译文】
徐渭,字文长,是山阴生员,声名很盛,薛公蕙作浙江试官时,对他的才华感到惊奇,视之为国士。然而他命运不佳,屡次应试屡次落第。中丞胡公宗宪听说徐渭后,把他聘作幕僚。文长每次参见胡公,总是身着葛布长衫,头戴乌巾,挥洒自如,了无顾忌地谈论天下大事,胡公听后十分赞赏。当时胡公统率着几支军队,威镇东南沿海,部下将士在他面前,总是侧身缓步,跪下回话,不敢仰视。而文长以帐下一生员对胡公的态度却如此高傲,好议论的人把他比作刘真长、杜少陵一流人物。正赶上胡公猎得一头白鹿,以为祥瑞,嘱托文长作贺表,表文奏上后,世宗皇帝很满意。胡公因此更加器重文长,所有疏奏计簿都交他手办。文长深信自己才智过人,善于出奇制胜,所谈论的用兵方略往往切中肯綮。他恃才傲物,觉得世间的事物没有能入他眼目的,然而却总是没有机会一展身手。
文长既然不得志,不被当道看重,于是乃放浪形骸,肆意狂饮,纵情山水。他游历了山东(齐鲁)、河北(燕赵),又饱览了塞外大漠。他所见的山如奔马、海浪壁立、胡沙满天和雷霆千里的景象,风雨交鸣的声音和奇木异树的形状,乃至山谷的幽深冷清和都市的繁华热闹,以及奇人异士、怪鱼珍鸟,所有前所未见,令人惊愕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他都一一化入了诗中。他胸中一直郁结着强烈的不平奋争精神和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凉。所以他的诗有时怒骂,有时嬉笑,有时如山洪奔流于峡谷,发出轰雷般的涛声,有时如春芽破土,充满蓬勃的生机。有时他的诗像寡妇深夜的哭声那样凄厉,有时像逆旅行客冲寒启程那样无奈。虽然他诗作的格调,有时比较卑下,但是匠心独运,有大气象和超人的气概。那种如以色事人的女子一般媚俗的诗作是难以望其项背的。徐文长于为文之道有真知卓见,他的文章气象沉着而法度精严,他不为墨守成规而压抑自己的才华和创造力,也不漫无节制地放纵议论以致伤害文章的严谨理路,真是韩愈、曾巩一流的文章家。徐文长志趣高雅,不与时俗合调,对当时的所谓文坛主要的领袖人物,文长都贬叱他们,把他们当奴婢看待,所以他的文字没人推重,名气也只局限在家乡浙江一带,这实在令人为之悲哀!
文长喜好书法,他用笔奔放有如他的诗,在苍劲豪迈中另具一种妩媚的姿态跃然纸上,欧阳公所谓的美人迟暮另具一种韵味的说法,可用之于形容文长的书法。文长以诗、文、书法修养的余绪,涉笔成花鸟画,也都超逸有情致。
后来,文长因疑忌误杀他的继室妻子而下狱定死罪,张元汴太史极力营救,方得出狱。晚年的徐文长对世道愈加愤恨不平,于是有意作出一种更为狂放的样子,达官名士登门拜访,他时常会拒绝不见。他又经常带着钱到酒店,叫下人仆隶和他一起喝酒。他曾拿斧头砍击自己的头胪,血流满面,头骨破碎,用手揉摩,碎骨咔咔有声。他还曾用尖利的锥子锥入自己双耳一寸多深,却竟然没有死。周望声称文长的诗文到晚年愈加奇异,没有刻本行世,诗文集稿都藏在家中。我有在浙江做官的科举同年,曾委托他们抄录文长的诗文,至今没有得到。我所见到的,只有《徐文长集》、《徐文长集阙编》二种而已。而今徐文长竞以不合于时,不得申展抱负,带着对世道的愤恨而死去了。
石公说:徐文长先生的命途多艰,坎坷不断,致使他激愤成狂疾,狂病的不断发作,又导致他被投入监狱,从古至今文人的牢骚怨愤和遭受到的困难苦痛,再没有能超过徐文长先生的了。但尽管如此,仍有胡公这样的不世之豪杰,世宗这样的英明帝王赏识他。徐文长在胡公幕中受到特殊礼遇,这是胡公认识到了他的价值,他的上奏表文博得皇帝的欢心,表明皇帝也认识到了他的价值,唯一欠缺的,只是未能致身显贵而已。文长先生诗文的崛起,可以一扫近代文坛庞杂卑陋的习气,将来历史自会有公正的定论,又怎么能说他生不逢时,始终不被社会承认呢?
梅客生曾经写信给我说:徐文长是我的老朋友,他的怪病比他这个怪人更要怪,而他作为一个奇人又比他的奇诗更要奇。我则认为徐文长没有一处地方不怪异奇特,正因为没有一处不怪异奇特,所以也就注定他一生命运没有一处不艰难,不坎坷。令人悲哀呀!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杜环,字叔循。其先庐陵人,侍父一元游宦江东,遂家金陵。环尤好学,工书,重然诺,好周人急。
父友兵部主事常允恭,死于九江,家破。其母张氏年六十岁,哭九江城下,无所归。有识允恭者,怜其老,告之曰:“今安庆守谭敬先,非允恭友乎?盍往依之?”母如其言,附舟诣谭。谭谢不纳,母大困。从人至金陵,因访一元家所在,问:“一元今无恙否?”道上人对以:“一元死已久,惟子环存,其家直鹭洲坊中。”
母服破衣,雨行至环家。环方对客坐,见母,大惊,因问曰:“母非常夫人乎,何为而至于此?”母泣告以故。环亦泣,扶就坐,拜之,复呼妻子出拜。妻马氏,解衣更母湿衣,奉糜食母,抱衾寝母。母问其平生所亲厚故人及幼子伯章。环知故人无在者,不足附,又不知伯章存亡,姑慰之曰:“天方雨,雨止为母访之。苟无人事母,环虽贫,独不能奉母乎?愿母无他思。”母见环家贫,雨止,坚欲出问他故人。环令媵女从其行,至暮,果无所遇而返,坐乃定。
环购布帛,令妻为制衣衾。自环以下,皆以母事之。越十年,异地逢其子伯章,泣谓之曰:“太夫人在环家,日夜念少子成疾,不可不早往见。”伯章若无所闻,第曰:“吾亦知之,但道远不能至耳。”环归半岁,伯章来。母见少子,相持大哭。既而伯章见母老,恐不能行,竟绐以他事辞去,不复顾。环奉母弥谨。然母愈念伯章,疾顿加,后三年遂卒。环具棺槨殓殡之礼,买地城南钟家山葬之。岁时常祭其墓云。
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人哉
(节选自宋濂《杜环小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重然诺,好周人急周:救济
B.母如其言,附舟诣谭诣:往见
C.谭谢不纳,母大困谢:道歉
D.奉糜食母,抱衾寝母食:给……吃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A项中“周”的解释为“救济”,是正确的。可以联想现代汉语中的“周济”,联想到“救济”。B项中“诣”,“往见”义在初中课文《桃花源记》中有“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人教版高中教材《指南录后序》中有“未几,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赤壁之战》中有“遂与鲁肃俱诣孙权”,再者根据后文有人名“谭”。C项,根据后文“不纳”(不接纳)和母“大困”(处境大为困窘)从而推知不是“道歉”的意思。又根据《孔雀东南飞》中的“阿母谢媒人:‘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阿母推托谢绝媒人。“谢”应解释为“推托”。D项“食母”,如果望文生义,则是“吃常母”,其实这里的“食”对人来讲是“给(使)……吃”之意,对物来讲就是“喂养”。只要联想初中课文《捕蛇者说》有“谨食之,时而献焉”,《马说》有“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就知道这里的解释是正确的。
由此题可知,高考中文言实词的考查,虽非课本原文,但是,所有要理解的意思大多出自教材。只要读懂材料,联系所学教材内容,或联想现代双音节词,进行适当推断,就可以回答准确。。
附:参考译文
杜环,字叔循。祖先是庐陵人,他随侍父亲杜一元远游到江东作官,于是就在金陵定居。杜环特别好学,专精书法;个性谨慎而又有节制,很守信用,喜欢去救助别人的急难。
杜环父亲的朋友兵部主事常允恭在九江死掉,家庭破碎。常母张氏,年纪六十多岁,在九江城下痛哭,无家可归。有认识常允恭的人,同情常母年纪老迈,就告诉她说:“现在的安庆太守谭敬先,不是常允恭的朋友吗?何不前去投靠?”常母照那人的话去做,搭船去见谭敬先,谭却谢绝而不肯接纳。常母处境大为困窘,就再度随人到金陵,于是就向人打听杜一元家在那里,问:“杜一元现在可安好吗?”路上的人回答她说:“杜一元己经死很久了,只有他儿子杜环还活着;他家就在鹭洲坊里。”
常母穿着破烂的衣服,冒雨走到杜环家里。杜环正与宾客对坐,当她看到常母,大为吃惊,于是就问她说:“您不是常夫人吗?您为什么会到这里呢?”常母哭着告诉杜环原因,杜环听了也哭了。杜环扶着常母坐下,向她行拜礼,再把妻儿也叫出来拜见她。杜环妻子马氏脱下衣服让常母更换淋湿的衣服,捧粥给常母吃,又抱出棉被让常母睡觉。常母问起允恭这生所亲近、交情深厚的老朋友近况,也问起她的小儿子常伯章在那里。杜环知道常允恭的老朋友没有一个在这儿,常母不能够托付给他们,又不知道常伯章是死、是活,就姑且安慰她说:“现在正在下雨,等雨停了后,我再替您老人家去找找他吧!如果真没有人事奉您老人家的话,我杜环虽然贫穷,难道就不能事奉您老人家吗?希望您老人家不要再多想了。”常母看杜环家境贫穷,雨停后,就坚决地要出去找常允恭其它的老朋友。杜环就叫丫环跟在她后面。到了傍晚,常母果然没找到任何朋友而回来了,这时常母才定居下来。
杜环买回布帛,叫妻子替常母缝制衣裳。从杜环以下,杜环全家人都把常母当母亲侍奉。过了十年,杜环在外地遇到了常母的小儿子常伯章,哭着对他说:“太夫人在我家里,因为日夜思念着你而生病了,你真应该早点儿去看看她老人家啊!”常伯章好像充耳不闻,只说:“我也知道这件事情,只是路途遥远不能去啊。”在杜环回家半年后,常伯章才来,常母看到了小儿子,两人抱在一起痛哭。后来,常伯章看母亲年纪老迈,怕她无法远行,竟然拿有其它事情欺骗常母,就走掉了,而且再也没有回来看她。杜环更加谨慎地事奉常母,然而常母更加想念小儿子伯章,病情突然加重了。三年之后就过世了。杜环替她准备了棺木,举行入敛安葬的礼仪,在城南钟家山买块地给她安葬,逢年过节去那儿扫墓、祭拜。
史官说:“和朋友交往的事情真是难料啊!人们在意气相投的时候,常常拿自己的生命来作保证,好像世界上没有什么困难的事情。可是到了事态变化、形势窘迫的时候,根本无法实践他们的诺言、背弃离开对方,实在是太多太多了!更何况是在朋友已经死亡之后而能够奉养他的亲人呢?我观察杜环的事迹,即便是古代所称赞的忠义烈士也比不上他啊,世俗常常说今人不如古人,这不也是冤屈了全天下人了!”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以下文段,回答问题。(5分)
①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
②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
③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论语》)
④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
小题1: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
小题2:以上选段中,孔子认为古代人不轻易把话说出口的原因是什么?关于言与行,他提出了怎样的主张?(3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君子说话要谨慎,但做事要勤快(行动要敏捷)。(2分)
小题2:孔子认为古代人不轻易把话说出口是因为他们深以(自身)做不到为可耻(1分)。孔子主张应该先行后言(1分),言行一致,说到做到(1分),力戒空谈浮言,心口不一。
本题解析:
小题1:翻译时注意“讷”解释为谨慎,“敏”解释为敏捷。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小题2:抓住孔子所说的“巧言令色,鲜矣仁”与“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来体会,就能品味出关于言与行,孔子所提出的主张。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提分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