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九)
A.按照中国茶道的说法,长期饮茶,可以使人心境平和,宁静致远,和悦愉快,返璞归真,也就是达到中国茶道的“和”“静”“怡”“真”四字真谛的境界。 B.中国饮茶可分两类,一类是“混饮”,就是根据个人的口味,在茶中加入其他一些对人体有益的物质混喝;另一类是“清饮”,为了不损茶的本味、真香,而不加入任何其他配料,只用开水泡喝。 C.中国茶道发源于道家的“真”,它有三个具体要求:一是通过茶事活动追求对“道”的真切体悟;二是通过品茗述怀,使茶友之间的真情互见;三是在品茗过程中放松自己,达到“全性葆真”。 D.本文借“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提出的“和、静、怡、真”四字来阐述中国茶道的精神内核,并在此基础上为人们认识中国茶道和评价中国茶道的水准提供了一个绝对标准。 |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爱因斯坦移居柏林
①1913年夏天,两位年过半百的、德高望重的权威学者,风尘仆仆地从柏林来到苏黎世。这两个学者一个是普朗克,一个是能斯特。这两个大学者,来苏黎世干什么?观光?旅游?都不是,他们是带着德意志的使命来拜访爱因斯坦的。
②在德国人眼里,爱因斯坦无疑是个“怪人”。年纪小小时就毅然放弃自己的出生之地,不做德国人。忠君、爱国、英勇、服从,这些德国人心目中的崇高品德,常常受到他的嘲笑,他把这些东西叫做愚蠢和盲目。显然,要把这样一个“怪人”拉回到德国精神文化生活的中心,该要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才行。
③普朗克、能斯特放出的“钓饵”是诱人的:
④第一、请爱因斯坦担任正在筹建中的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所长。这个建议似乎很奇怪。随便谁来领导一个研究机构,恐怕都比这位心不在焉、思想常在云端翱翔的爱因斯坦教授强。可是不要紧,所长是代表地位和荣誉。他如果高兴,可以出些主意,如果不高兴,也可以撒手不管,日常事务自有常务秘书办得妥妥帖帖。
⑤第二、选爱因斯坦当普鲁士科学院院士。一般院士是没有薪水的荣誉头衔,但爱因斯坦就任的是实任院士,年薪1200马克。
⑥第三、聘爱因斯坦为柏林大学教授。爱因斯坦教授有授课的权利,只要他有兴趣,但却没有讲课的义务。讲多讲少,讲课的内容和时间,均由他自便。大学里的一切事务,他可一概不必过问。
⑦这个一揽子方案,真不愧是网罗爱因斯坦的妙计。它是普朗克的浪漫主义和能斯特的实干精神合作的产物。他们算是摸透了爱因斯坦的心思,爱因斯坦不能不动心了。
⑧可接受在柏林的工作,爱因斯坦的内心并不是坦然的。
⑨在他看来,移居普鲁士首府,这个德意志军国主义和帝国主义的老窝,像是背叛了自己的政治和道德信念。中学时代,他离开出生地,就是企图从那时起能放弃德国国籍,以便与军事操练和“黩武气息”一刀两断。可现在难道还要返回普鲁士军国主义的大本营去安家定居?甚至还要去当普鲁士皇家机构的官员?还有一点,爱因斯坦此时对自己的创造性有了一种隐隐的忧虑。他曾对苏黎世的挚友说过:“柏林的先生们把我当成豢养的产卵鸡,可连我自己也不知道,我还能不能下蛋!”爱因斯坦陷入了犹疑不定之中。
⑩“你的出生之地,你真正的祖国在等待着你!”普朗克以他自以为最神圣的感情劝说着爱因斯坦。
?“可是,我是个和平主义者,”爱因斯坦说,“德国真的会欢迎我吗?”
?“德国欢迎的是物理学家,相对论的创立者……”,能斯特的政治家风度与外交辞令恰到好处。
?“但是”,爱因斯坦打断他们的话,笑着说,“这算得了什么呢?相对论是算不了什么的。朗之万说过,全世界只有12个人懂相对论。”
?“这一点我们同意。可是,在这12个人里,倒有8个在柏林呢!”普朗克、能斯特自负地大笑起来。
?爱因斯坦也笑了。确实,柏林是当时自然科学研究的中心。一流的设施,一流的人才,确实是研究与推广相对论的最佳地点。
?“这样吧,”爱因斯坦面对难题时的幽默又表现出来了,“你们二位先生先去玩几天,等你们再回苏黎世,我到车站来接你们。”普朗克与能斯特完全迷惑了。
?“要是我手里拿一束白玫瑰花,就是‘不去柏林’;要是拿一束红玫瑰花,就是‘去柏林’。”
?爱因斯坦作出了一个浪漫的决定。当普朗克、能斯特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从郊外返回苏黎世火车站时,一束红玫瑰花在爱因斯坦手里盛开着,他们的心放下了。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普朗克和能斯特专程到苏黎世拜访爱因斯坦,从他们许诺的条件和他们对爱因斯坦诚惶诚恐的态度来看,他们对爱因斯坦是真心推崇的。
B.“这算得了什么呢?相对论是算不了什么的。朗之万说过,全世界只有12个人懂相对论。” 这句话既体现了爱因斯坦的自谦,也体现了他对相对论的些许自许,还有他对相对论在柏林不能得到认可的担忧。
C.文章的结尾处,对于回不回柏林,爱因斯坦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提出了送白玫瑰还是送红玫瑰。这一举动,是为了体现他作为科学家的幽默感。
D.本文运用了大量的对话描写,并且作者在材料的选择与安排、叙述中融入了自己的观察、想象和感受。这样写增强了作品的文学性和可读性。
E.不可否认,爱因斯坦是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但是对于名利、地位,对于回不回柏林,他也会患得患失。这样写使传主爱因斯坦的形象更真实,更丰满。
小题2:在德国人眼中,爱因斯坦是个怪人,他的“怪”体现在哪些地方?请简要说明。(6分)
小题3:对于普朗克和能斯特提出的一揽子方案,爱因斯坦动心了,是什么让他动心的?请结合全文分条概括说明。(6分)
小题4:对于爱因斯坦移居柏林的做法,历来众说纷纭。有人认为,作为科学家,这种选择是明智之举;有人认为,作为一个爱好和平者,这种做法失之轻率。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8分)
4、阅读题 坦普尔一号彗星
坦普尔一号彗星运行在木星和火星间的小行星带上,是科学家坦普尔在1867年4月3日发现的。它是冰石混合体,石在内,冰在外,冰壳包裹着石核。直径约6.5公里,密度在每立方厘米3-4克之间变化。轨道周期5.74年。
根据欧洲航天局XMM-Newton太空望远镜的观测显示,坦普尔一号彗星是一个微弱的X射线源。这些数据是通过该太空望远镜上EPIC的X射线照相仪在7月4日对彗星的深度撞击过程进行观测时所获取的。
正如原先观测其他彗星时科学家所猜测的一样,坦普尔一号彗星确实发出了X射线,不过强度很微弱。目前还不能肯定太空望远镜是否已经获得光谱数据,因为只有获得这种数据才能了解彗星发出X射线的机理。要证实这一点,还需对望远镜发回的数据作进一步的分析。 目前解释彗星为什么会发出X射线的问题存在两种理论,一种理论认为是彗星彗发中的中子和太阳风携带的电离粒子之间发生电荷交换产生X射线,这种理论过去在对几颗彗星进行观测时已经得到验证;另一种理论认为观测到的X射线只是太阳光照射到彗发中的尘埃时所产生的散射,这种情况常常出现在彗星出现大爆发时,就像在1996年对海尔-波普彗星进行观测时所看到的一样。当然两种机理都存在也是可能的。
虽然不需要对这些微弱的X射线进行分析,不过即使是观测从一个处于运动中的目标如坦普尔一号彗星上发出的X射线,对于一架X射线天文望远镜来说也是足够复杂的。事实上XMM-Newton太空望远镜最适合观测天空中“固定”的X射线源。要克服这些困难需要制定专门的计划,并采用特殊的处理技术。/ 正在运动的彗星发出的光子被位置相对固定的XMM-Newton太空望远镜捕捉到,科学家根据每一个光子被捕捉的时间和方向来推断彗星的距离。通过数学方法进行变换,每一个光子就好像来自固定在天空中的一个虚拟的彗星。按照这种方法,科学家可将彗星当作一个不运动的物体,接着通过宇宙背景射线对观测的影响进行数据处理。(选自《科学之友》2005年第9期)
1、下面关于“坦普尔一号彗星”的特征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坦普尔一号彗星是运行在木星和火星间的小行星带上,其轨道周期为5.74年。
B、坦普尔一号彗星是科学家坦普尔在1867年4月3日发现的,因而以他的名字命名。
C、坦普尔一号彗星是冰石混合体,冰在内,石在外,冰壳中混合着石核。
D、坦普尔一号彗星的直径约6.5公里,密度在每立方厘米3-4克之间变化。
2、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
A、只有对太空望远镜获得的光谱数据进行分析,才能了解彗星发出X射线的机理。
B、目前解释彗星发出X射线的问题存在两种理论,而这两种机理都存在是不可能的。
C、X射线天文望远镜要对一个处于运动中的目标发出的X射线进行观察是足够复杂的。
D、可根据正在运动的彗星所发出的每一个光子被捕捉的时间和方向来推断彗星的距离。
3、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从事实上来看,XMM-Newton太空望远镜比一般X射线天文望远镜要好,最适合观测天空中“固定”的X射线源。
B、只有在对彗星进行深度撞击的过程中,我们才可通过XMM-Newton太空望远镜观测到坦普尔一号彗星是一个微弱的X射线源。
C、认为是彗星彗发中的中子和太阳风携带的电离粒子之间发生电荷交换从而产生X射线的理论已经在过去对几颗彗星进行观测时得到验证。
D、科学家在研究时,当通过数学方法把获得的信息进行变换后,就可将彗星当作一个不运动的物体,接着还需要对宇宙背景射线产生的观测影响进行数据处理。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8分)
从此,他片刻也不离这个葫芦,还带到学校里去。终于因为在上课的时候也偷偷地藏在桌子底下磨擦,给级任教员看见了。恰巧上的是修身课,所以教员更加生气。
……甚至说:“这种小孩子将来不会有出息的。”于是这个一心热衷的葫芦,终于被当场没收,清兵卫连哭也没有哭一声。
他脸无人色地回到家里,靠在火炉边发呆。
这时候,教员挟着一只书包来访问他的父亲,父亲恰巧不在家。
“这种事情,家里应该干涉他……”教员对清兵卫的母亲这样说,母亲吓得只是战战兢兢地不敢出声。
清兵卫对于这位教员的顽固,吓得什么似的,哆嗦着嘴唇,在屋角里缩成一团。在教员身后边的柱子上正挂着许多收拾好了的葫芦。清兵卫心头别别地跳着,怕他会注意到。
训斥了一顿之后,教员终于没有注意到葫芦,回去了。清兵卫透了一口大气。清兵卫的母亲却哭了起来,唠唠叨叨发了许多没意味的怨言。
不多一会儿,清兵卫的父亲做工回来了,听了这话,立刻抓住正在身边的清兵卫,使劲揍了一顿。在这儿,清兵卫又被骂了“没出息的孩子”!还说:“像你这种家伙,赶快给我滚蛋吧。”
清兵卫的父亲忽然注意到柱子上的葫芦,就拿起槌子来一个一个地砸碎;清兵卫只是脸色发青,不敢做声。
……
清兵卫现在正热衷于绘画,自从有了新的寄托,他早已不怨恨教员和用槌子打破了他十多只葫芦的父亲了。
可是他的父亲,对于他的喜欢绘画,又在开始嘀咕了。
小题1:“他脸无人色地回到家里,靠在火炉边发呆。”这句话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写出了清兵卫什么心态?(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清兵卫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从文中可以看出,清兵卫的爱好得不到很好的发展,当其父亲砸葫芦时,假如你在场,请对他的父亲说几句话。(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小说结尾处写清兵卫有了新的爱好——绘画,而父亲“又在开始嘀咕了”。这个情节的作用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语言文字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