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语言文字运用》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八)
2017-07-17 22:15:59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语言运用题  下面一段文字中有语体风格不一致、语意重复、句序错位、用词不当等错误,请找出并予以改正。(4分)
①2004年5月6日,《人民日报》首先披露了亚洲某国打算把端午节列入该国遗产名录向联合国申报的消息,②这一事件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③国内各家媒体继而纷纷跟进报道,④作为端午节由来地的岳阳市也对此大为震惊。⑤我们试想,⑥端午节若为他国申请为文化遗产,⑦那将是国人的渎职和耻辱。
(1)语体风格不一致的是 ??,拟改为 ?。?
(2)句序错位的改正方法是把 ??和?调换。
(3)应删去的一个词是 ?。?
(4)词语运用不当的是 ??,应该为 ?。?


参考答案:(1)打算把 ,拟改为欲将(拟将)。 (2)把②和③调换。
(3)应删去的是跟进(或继而)。?(4)渎职,应该为失职 。


本题解析:(1)整段文字属于公文主体,是书面语,而“打算把”是口语的形式,不恰当。(2)①句说的是《人民日报》披露了消息,③说的是国内媒体跟进报道,③与①衔接紧密,也正是因为有了媒体的报道才能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这样也符合生活逻辑,所以,②和③位置应该互换。(3)“继而”表示紧随着某事之后。“跟进”是跟踪前进,或援例或仿效他人行事。两个词词义有重复的地方,保留一个即可。(4)“渎职”是指负有某种法定或约定职责的人员未能尽到职责,或在执行职责时犯了严重过失,此处不合语境。(每小题1分,若一道题有两空,任错一空即不得分。)


本题难度:一般



2、语言运用题  指出下列复句的类型。
(1)家乡的水是甜的,家乡的山是美的,家乡的人更是善良的。
(2)他打起背包,挤上小火车,只身来到了大都市。
(3)他不但能吟诗、作画,而且还能唱京剧,甚至厨艺据说也很高。
(4)他不在车间,就在办公室,要不就在门市部里。
(5)天气暖和起来了,孩子们又出来做游戏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并列复句?(2)连贯复句?(3)递进复句?(4)选择复句?(5)连贯复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生与死是人生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但在我们的文化中,死亡却是讳莫如深的话题,人们大多不愿讨论有关死亡的问题。
B.联想集团以雄厚的科技实力和先进的经营理念为依托,亦步亦趋,紧跟世界电子产业发展潮流,创下了骄人的业绩。
C.他这个人品质不错,只是过于固执,遇到什么事情总是喜欢钻牛角尖,丁是丁,卯是卯, 一点也不晓得变通。
D.现在,文学界艺术界流传着关于“日常性”和“个人性”的迷信,将不厌其详地表现个人日常生活列为艺术之最高境界和最后归属。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讳莫如深”强调“隐瞒”;“亦步亦趋”指事事追随和模仿别人,贬义词;“丁是丁,卯是卯”比喻做事认真,褒义词)


本题难度:一般



4、语言运用题  阅读下列两则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在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小燕所在的班级中“酷毙”、“哇噻”等词流行起来,她也觉得喊得很“爽”。不久,班里的同学开始使用“酱紫”、“GF”(女朋友)、“PMP”(拍马屁)等词语,起先她听得一头雾水,不知同学是从何处学会这种语言的,但很快也就学会娴熟运用这些词语。小学生们说他们不喜欢“一本正经”的话语交流,认为使用一些有趣的Q言Q语可以缓解紧张的学习压力,而且简单明了,表达直接。
材料二:多年从事小学教育工作的陈老师告诉记者,一次,一个学生通过QQ给她发了条信息“酱紫,偶要稀饭,陈老师,88”。看到天书一样的网络语言,陈老师上网有意识的去接触网络语言。通过对网络语言的了解,她感觉到,在小学阶段,网络语言应加以控制,不然,对传统正规语言的学习会产生负面影响。
(1)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3分)
答:                                          
(2)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两则材料体现出的问题的看法(不少于150字)。 (7分)
答:                                         


参考答案:(1)在小学生使用网络语言问题上,老师和孩子各执一词。
(2)我赞成老师的观点:小学生使用网络语言应该加以控制。
A小学是基础阶段,打好扎实的语言基础非常重要,面对五花八门的网络语言,小学生缺乏判断力。
B网络语言频繁使用,会影响学生的写作能力,经常使用网络语言符号,在写作中不知道该如何运用一些词语、成语去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C网络语言爱使用怪字、替代字,让学生错误地以为语言就是如此简单,不会用心地去揣摩语言的表达。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等能力。第一小题要求概括材料内容,需要分别概括两则材料的意思,第一则主要表明了小学生对网络语言的态度(喜欢、有趣、好用);第二则表明了老师对网络语言的态度(要控制,有负面影响)。然后用一句话概括即可。第二小题首先要表明自己的态度(应该支持老师的观点),然后就小学生使用网络语言的弊端发表自己的看法,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5、语言运用题  从下面图表中提取两条主要信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答: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支出都在增长,农村居民收入和支出的增长快于城市居民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正确使用词语..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