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在柏林
[美]奥莱尔
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停顿了一会儿,她又不时重复起来。两个小姑娘看到这种奇特的举动,指手画脚,不假思索地嗤笑起来。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一、二、三”,这个神志不清的老妇人又重复数着。两个小姑娘再次傻笑起来。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战时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
“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夫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我们刚刚失去了3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中死去的。现在轮到我自己上前线了。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往疯人院啊。”
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1.这篇微型小说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在列车的一节车厢中瞬间发生的故事,对标题“在柏林”的意义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列车是从柏林开出的,车上乘客同是柏林人。
B.车厢里发生的事情反映了柏林人民的遭遇。
C.德国战争狂使世界人民也包括本国人民深受灾难。
D.希望引起读者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诸多联想。
2.以下描写能反映战争给人民的身心带来重创的一组是
[? ]
①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
②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
③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
④她在独自沉思
⑤奇特的举动,指手画脚
⑥两个小姑娘再次傻笑起来
⑦“一、二、三”,这个神志不清的老妇人又重复数着
A.②③⑤⑦
B.②④⑤⑦
C.①②⑤⑥
D.②③④⑦
3.小说的作者仅用哪三个词语就能反映德国即将战败前那种疲惫不堪、死寂的气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3段末句“总得”二字能表现这位老兵何种思想感情?联系小说整体情境简要说明。(不超过22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说的情节到达高潮后,仅用一句话结尾:“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这种情状说明了什么?(不超过25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小说结尾的写法还可以产生文字以外的表达作用,试作扼要回答。(答案不超过2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
2.B
3.缓慢、平静、寂静。
4.面对不幸遭遇,他只能无可奈何,而悲愤之情更见深沉。(意对即可)
5.周围的人受到很大的震动,各人内心都有无声的波澜。(意对即可)
6.激发读者对穷兵黩武的战争表示极大的愤慨。(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姑苏看水 张宏
|
|
? 一个北方人,初到江南,对水多少有些惧怕。
? 街上的地面是湿漉漉的,屋里的被褥用手一摸,也有些莫名的潮意。在这个秋末,北方早已是艳阳高照,这里却到处被一层水的薄纱笼罩,像一个戴着纱巾的女人,怕风吹日晒弄粗了脸。
? 但是,如果你住下了,就慢慢地体会到它的好,体会到它的造化。水,简直就是这里无所不在的魂魄。
? 你走在苏州的路上,会发现始终是被水包围着。
? 在古城里,河道被大桥和小桥所联缀,与街道或平行或交错,使城市变成水的棋盘。岸边的石条,被河水浸润得不辨颜色,远远的就像一本本文字斑驳的古书叠摞着,河有多长,这书的岸就有多长。至于古老的护城河,据说从伍子胥在这里选址建了吴都,两千五百年来,就从未改变过它的波光粼粼的壮阔。
? 在城外,车子不论是在高速路上疾驰,还是在乡野间的小路上盘桓,你一抬眼,就能看到水。有时是在苍瓦粉墙的农舍间闪出一爿波光,更多的则是从你目光所及的辽远处,一直铺展到你的近前,或如沧海烟云,或如映空巨镜,横亘眼前,不管你的车开得多快,它总是不离你的视野。
? 这是姑苏水,给人的第一印象。
? 可是,当你回过神来细细品味这个城市的时候,你又能看到不同的水。在古街的老屋,临窗而坐,当阳光从屋后的河面散漫地折射在房顶,你手把着一杯茶,嗅着杯里的清香,你就开始更深地体会这里的水。
? 当年白居易做苏州刺史,曾写下“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的诗句,足见这里的葱茏与繁盛。但是这个自古来的商贾云集之地,城外稻香鱼肥的沃野和市内万舻充塞的河道,没有一处不是被水所承载和滋润的。一代又一代人的劳作,使水在这儿变得温柔,它顺从地流进流出,带来满城的舞榭歌台和园林胜迹。逐渐的,这水的温柔也就浸润到人的气质里。姑苏人讲话的吴音,就如同评弹和昆曲,姑苏人接人待物的举止也少见粗俗,这不能不说是姑苏水的好处。
? 人类历史上,水向来是文明的先决条件,姑苏之不就是这样造化出了吴文明和吴文化。不能想象,没有姑苏的水,会是什么样子?没有姑苏水,也就没有了花窗照影的浪沧亭,没有了夏日临荷的拙政园,更没有了江枫渔火的《枫桥夜泊》。当然,首先是没有了“可以复衣天下”的丝锦之饶。据说,因为姑苏的桑树近水而植,其叶肥嫩,故苏丝极柔且高产,才用它织出了名冠天下的绸缎。网狮园边至今还在的清朝织造署旧址和苏州丝绸博物馆里精美绝伦的双面苏绣,就是姑苏之水物质和精神双重价值的佐证。
? 水带来了富裕,也才能带来灵气,带来姑苏人灿烂与张扬的精神世界。就像姑苏水,可以给你泡出香喷喷的碧螺春,也可以给你酿出辣烈烈的三白酒。范仲淹、唐伯虎、文征明、金圣叹、陆文夫,只要点一点这些灿若星辰的名字,就不难看出姑苏之水的灵性。
? 但姑苏水也有坎坷的时候。苏州北郊,有尚湖,静卧虞山南麓。这片水,相传由姜太公在此钓鱼而名,芦黄荻白、池杉挺翠的湖畔,还能找到当年的唐寅系舟处,山水间散落着曾孟朴、翁同和、黄公望、王石谷、瞿景淳,乃至钱谦益和柳如是的墓碑。凄凄芳草和茂茂青竹,掩不住后人凭吊的足迹。但在“人定胜天”的日子里,一湖碧波竟被抽干,“以粮为纲”,垦成农田。从此,干涸的秧田,应对着当空的烈日,这里的人也只能成为匍匐在地上的工具。
? “云本无心水自闲”,今天站在退耕还湖后的尚湖边,品味白居易写姑苏之水的这一句诗时,别有一番滋味。谁说云水无心?姑苏之水,在它的温柔里面,分明也还掺着一股执倔与刚韧!水与人,人与水,也许就是这么有意无意地相处着。但你来过苏州,对水,会有一种肌肤之亲的感觉,并且觉得这里,是天底下,人与水,水与人,浓情蜜意的一个所在。
1.姑苏的水给作者的第一印象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姑苏水创造了哪些重要的价值?请根据文意进行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
(1)第5段中将岸边的石条喻为“一本本文字斑驳的古书”,这一比喻有何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倒数第4段中“就像姑苏水,可以给你泡出香喷喷的碧螺春,也可以给你酿出辣烈烈的三白酒”一句,有着怎样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认为姑苏的水具有怎样的灵性?文章结尾为什么说姑苏“是天底下,人与水,水与人,浓情蜜意的一个所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不管城里城外,在苏州始终被水包围着;水是这里无所不在的魂魄。
2.承载和滋润了苏州的葱茏与繁盛,带来了富裕;带来满城的舞榭歌台和园林胜迹;浸润人的气质,带来了苏州人灿烂与张扬的精神世界;造化了吴文化和吴文明。
3.(1)以古书喻石条,既形象具体,又暗示着苏州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可谓形神俱备(2?)用苏州特产茶和美酒来说明姑苏水同时具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特点;亲切自然,形象鲜明具体,富有趣味。
4.在它的温柔里面,掺着一股执倔与刚韧(。人与水有着共同的性格;水原是碧波荡漾,虽经坎坷,曾经干涸,现在却又恢复了原貌;人虽经磨难,却没能销蚀掉精神的光芒。(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根据维果茨基的理论,人的心理发展的源泉与决定因素是历史过程中不断发展的文化,而文化则是人的社会生活与社会活动的产物。他强调了人的心理活动与劳动活动都是以工具作为中介的。在区分物质工具与精神工具的基础上,维果茨基强调,中介着人的心理过程发展的是特殊的“精神生产的工具”,即各种符号系统。在20世纪初,由于当时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维果茨基将注意的焦点放在作为重要符号系统——人的语词系统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中介作用上,他十分强调词语或其他符号在集中人的注意力、选择某种特殊形象并对其进行分析与综合中的功能性作用以及在概念形成过程中的中心角色地位。他认为,词语和其他符号正是引导我们心智操作、控制其路径并指引其通向问题解决途径的方式。
我们认为,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条件下,当年由维果茨基提出的精神工具学说将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计算机语言与人类的自然语言一起将更好地中介人的心理发展,更充分地揭示人的潜力。
精神工具作为中介,在21世纪的教与学中将主要表现为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的各种文字、图像、声音、动画、影像等的庞大的符号库,所有这一切共同构成了网络空间Cyberspace。依托网络空间的网络学习将是一个多代理Multiple Agent的中介系统,学习系统中的每个代理都是一个软件模块。这些代理能够发送和接收消息,并能根据内部储存的知识对收到的消息作出具有智能的决定,同时采取相应的行动。其依据的知识是储存在学习系统的知识库中的,它具有适合表达某种知识的储存结构。构建网络学习系统的智能代理,其结构和组织是在人类社会和组织的一些有用模式上形成的。人类系统中的特殊功能在网络学习系统中同样存在,比如:有的智能代理Agent控制和管理某种资源,有的智能代理则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
中介着创新与发展的现代信息工具,是与我们的心智而不是身体在打交道。凭借信息工具我们可以置身于被延伸的神经系统中,我们可借助电子媒体建立一个动态系统。在这一系统中,手足、牙和身体控制所延伸的所有技术,以及包括城市在内的我们人体的所有延伸,都将被转化为信息系统。一方面,个人可参与学习共同体,通过互动和共同的探索活动将公共知识转化为个人知识;另一方面,集体智能则通过网络或其他途径将个人难题转化为公共难题,借助公共知识解决个人困境。这将构成一种加速个人学习和创新的良性循环。
1、对维果茨基的理论,阐述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是在历史过程中不断发展的,是社会活动的产物。
B、人的心理发展既来源于历史过程中不断发展的文化,又取决于历史过程中不断发展的文化。
C、精神工具,即“精神生产的工具”,也就是各种符号系统,维果茨基只注意到它在儿童心理发展中起着中介的作用。
D、词语和其他符号,一方面能控制人的心理发展的路径,另一方面又能指引人们通向问题解决的途径。
2、下列不属于“维果茨基提出的精神工具学说将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的理由的一项是
A、精神工具作为中介,将不再受到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
B、计算机语言与人类的自然语言一起将更好地中介人的心理发展,更充分地揭示人的潜力。
C、在21世纪的教与学中,现代信息技术将成为重要载体。
D、21世纪的符号系统不仅仅是人的语词系统,而且包括整个网络空间。
3、下列对“网络学习系统”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网络学习系统是依托网络空间进行学习的一个多代理的中介系统。
B、网络学习系统中的每个代理都是智能代理。
C、网络学习系统的结构和组织具有跟人类社会与组织相同的模式。
D、网络学习系统具有人类系统中的特殊功能。
4、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维果茨基的理论形成于20世纪初,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现在才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
B、人的语词系统在儿童心理发展中不仅有中介作用,而且处在中心角色地位。
C、信息工具是人的神经系统的延伸,它与人的心智相接触,而不与人的身体相接触。
D、依据维果茨基的学说,我们应当重视学习中的社会性相互作用,充分认识到与他人共享知识的重要性。
参考答案:
1.B
2.A
3.C
4.D
本题解析:
1、BA项“文化是社会活动的产物”说得不全面,原文说:“文化则是人的社会生活与社会活动的产物”。C项曲解原文,维果茨基是把注意的焦点放在人的语词系统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中介作用上,不能说他“只注意到”这一点。D项搞错了“控制其路径”中的“其”的指代对象,“其”指代的是“心智操作”而不是“心理发展”。
2、A精神工具作为中介,永远受到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
3、C应该表述为:构建网络学习系统的智能代理的结构和组织是在人类社会和组织的一些有用模式上形成的
4、DA项错在“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推断没有依据。B项错在推断搞错范围,“处在中心角色地位”不是“在儿童心理发展中”,而是在“概念形成过程中”。C项推断时偷换了概念,“打交道”的内涵与“相接触”的内涵不完全相同。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19分)?
阅读下文。
秋光里的黄金树
(1)这里就正是秋天。
(2)它辉煌的告别仪式正在山野间、河谷里轰轰烈烈地展开:它才不管城市尚余的那三分热把那一方天地搞得多么萎蔫憔悴呢,它说“我管那些?”说完,就在阔野间放肆地躺下来,凝视天空。秋天的一切表情中,精髓便是:凝神。
(3)那样一种专注,一派宁静;它不骄不躁,却洋溢着平稳的热烈;它不想不怨,却透出了包容一切的凄凉。
(4)在这辉煌的仪式中,它开始奢侈,它有了一种本能的发自生命本体的挥霍欲。一夜之间就把全部流动着嫩绿汁液的叶子铸成金币,挥撒,或者挂满树枝,叮当作响,掷地有声。?
(5)谁又肯躬身趋前拾起它们呢?在这样豪华慷慨的馈赠面前,人表现得冷漠而又高傲。?
(6)只有一个孩子,一个女孩子。她拾起一枚落叶,金红斑斓的,宛如树的大鸟身上落下的一根羽毛。她透过这片叶子去看太阳,光芒便透射过来,使这枚秋叶通体透明,脉络清晰如描。仿佛一个至高境界的生命向你展示了它的五脏六腑,一尘不染,经络优美。“呀!”那女孩子说,“它的五脏六腑就像是一幅画!”?
(7) 还有一个老人,一个瘦老头,他用扫帚扫院子,结果扫起了一堆落叶。他在旁边坐下来吸烟,顺手用火柴引着了那堆落叶,看不见火焰,却有一股灰蓝色的烟从叶缝间流泻出来。这是那样一种烟,焚香似的烟,细流轻绕,柔纱舒卷,白发长须似地飘出一股佛家思绪。这思想带着一股特殊的香味,黄叶慢慢燃烧涅磐的香味,醒人鼻脑。老人吸着这两种烟,精神和肉体都有了某种休憩栖息的愉悦。?
(8) 这时的每一棵树,都是一棵站在秋光里的黄金树,在如仪的告别式上端庄肃立。它们与落日和谐,与朝阳也和谐;它们站立的姿式高雅优美,你若细细端详,便可发现那是一种人类无法摹仿的高贵站姿,令人惊羡。它们此时正丰富灿烂得恰到好处,浑身披满了待落的美羽,就像一群缤纷的伞兵准备跳伞,商量,耳语,很快就将行动……大树,小树,团团的树,形态偏颇的树,都处在这种辉煌的时刻,丰满成熟的极限,自我完美的巅峰,很快,这一刻就会消失,剩下一个个骨架支楞的荒野者。?
(9)但是树有过忧伤么?但是树有过拒绝落叶的离开么??
(10)当然没有。它作为自然的无言的儿子,作为季节的使者和土地的旗帜,不准备躲避或迁徙,这是它的天职。?
(11)当我们在原野上看到一棵棵树的时候,哪怕是远远地,只看见团团的、兀然出现在地面上的影子,我们也会感到这是自然赐给我们的一番美意。当然随之我们就会遗憾太少,要是更多一些该多好,要是有一片森林该多好!但是毕竟是因为有了这几棵树才引起我们内心更大的奢望。?
(12) 对森林的奢望,是每个人对远古生活的回忆和依恋。荒野是那么寥廓;荒野上的道路是那么漫长。?
(13)原先驻守在这片荒野上的树呢?它们曾经无比强大,像一支永远不可能消失的大兵团,密集的喧哗的笑声,仿佛在嘲笑一切妄想消灭它们的力量,而且它们拥有鸟类和众多的野兽,这些鸟兽类也不相信森林会消失。?
(14)但是时间被人利用了;时间使人成了最强大的。?
(15)人类坚持不懈的努力着,一斧头砍死一棵树,就像杀死一个士兵。最终,整个兵团消失了,连骨头也不剩。?
(16)后来的人,谁还记得荒原不久以前的童话呢?关于树的呼吁已经很多了,我不打算重复了。?
(17) 我忽然想到,当地球上砍伐掉最后一棵的时候,人类肯定是更发达、更神奇了。但是那时人类将用什么办法复制一棵树呢?复制一棵真正的树——会增长年轮的、会发芽、开花、结果、叶子变成金币自动飘落的树——假如有谁可以做到,那无疑会成为科学史上的崭新一页。?
(18)但那将是多么滑稽的一页呀!?
(19)因此,对树充满敬意吧——从现在就开始,对任何一棵树充满敬意,就像对自己的上司那样。
(节选自《周涛散文.伊犁秋天的札记》,有改动)
小题1: 作者写秋天的落叶,为什么要联系孩子和老人来写?(5分)
答: ?
?
小题2: 请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两方面对文章第8段加以赏析。(6分)
答: ?
?
小题3:结合原文,理解下列词语和句子的含义。(4分)
①童话?
答: ??
②那将是多么滑稽的一页呀!
答: ?
小题4: 结尾作者呼吁“对树充满敬意吧”,文章是如何逐层表现这一主旨的?(4分)
答: ?
?
参考答案:
小题1:(5分)与对待落叶冷漠而又高傲的人进行对比(2分)。表明人类要爱护自然,珍惜自然豪华慷慨的赠予,突出天真的孩子和睿智的老人能与自然和谐相处。(3分)
小题1:6分)作者运用拟人、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2分),从形、声、色等角度描写了秋光里的“黄金树”在告别仪式上端庄的表情,高雅的姿势,辉煌灿烂的景象(2分),表达了作者对秋光里的“黄金树”由衷的赞美,为文意的转折作铺垫(2分)。
小题1:(4分)
(1)喻指拥有众多鸟兽的茂密而美丽的森林,表达了作者对森林变成荒原的忧虑。(2分)
(2)对想象中的情景发出感慨:人类滥伐森林又复制树木的行为是极其荒唐可笑的。(2分)
小题1:(4分)
由秋天的表情,写到落叶及孩子和老人对落叶的态度,接着写树的成熟完美和作者对树的赞美,然后写树木被人类摧残的命运及作者的忧虑、谴责,最后写到作者的呼吁,从而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本题解析:
小题1:由第5段“谁又肯躬身趋前拾起它们呢?在这样豪华慷慨的馈赠面前,人表现得冷漠而又高傲。”可知“与对待落叶冷漠而又高傲的人进行对比”。由第11段“我们也会感到这是自然赐给我们的一番美意。当然随之我们就会遗憾太少,要是更多一些该多好,要是有一片森林该多好!”可知“表明人类要爱护自然,珍惜自然豪华慷慨的赠予”。由第19段“因此,对树充满敬意吧”可知“突出天真的孩子和睿智的老人能与自然和谐相处。”
小题2:“这时的每一棵树,……在如仪的告别式上端庄肃立”是拟人。“它们此时正丰富灿烂得恰到好处,浑身披满了待落的美羽,就像一群缤纷的伞兵准备跳伞”是比喻。“你若细细端详,便可发现那是一种人类无法摹仿的高贵站姿,令人惊羡”“都处在这种辉煌的时刻,丰满成熟的极限,自我完美的巅峰,很快,这一刻就会消失,剩下一个个骨架支楞的荒野者”是对比。
小题3:童话“喻指拥有众多鸟兽的茂密而美丽的森林,表达了作者对森林变成荒原的忧虑”由第13段可知。“那将是多么滑稽的一页呀!”指“对想象中的情景发出感慨:人类滥伐森林又复制树木的行为是极其荒唐可笑的”由14-17段可知。
小题4:1-4段写“秋天的表情”,5-7段写“落叶及孩子和老人对落叶的态度”,8-13段写“树的成熟完美和作者对树的赞美”,14-18段写“树木被人类摧残的命运及作者的忧虑、谴责”,19段写作者的呼吁。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树上的天使
[美国]玛雅·瑞诺德斯·拉特森
又来了,这些烦人的松鼠!我拽过枕头,狠狠地蒙住自己的脸,试图阻挡头顶上传来的噪音。然而,那些声响就如同魔音入脑般挥之不去。“该死的松鼠!”我暗暗咒骂。
每到半夜,屋外的松鼠们就开始搬运它们的美食——山核桃。而我却每每被山核桃砸落在屋顶上的声音吵醒,然后无奈地睁着双眼,听着头顶上山核桃不断砸在屋顶,再“咕噜噜”地滚落到地面的声音。
天知道我对此刻的清醒有多么的恐惧,我简直快要崩溃了!因为每到这个时候,我的脑子就会不由自主地想到那些如雪片般飞来的账单以及我已经拖欠了房东许久的租金。就在昨天,我刚刚向房东保证,会尽快结清所有的欠款并支付下周 80美元的租金。房东答应了,但我想,她的耐心会很快宣布告罄。我是个初出校园的毛头小子,一点赚钱的门路都没有,而我头顶上还有恼人的松鼠让我不得不在半夜保持清醒。
无奈之下,我唯有打开《圣经》寻求帮助。忽然,我看到了这样一段话:“不要为明天忧虑。看天空中的飞鸟,它们既不播种也不收获,天父照样养活它们;野地里的百合花从来也不纺织,天父还打扮它们,给它们美丽的衣裳;地上的小草今天还在.明天就被扔进炉子烧了,天父还给它们青翠的外衣,更何况你们呢?岂不比它们贵重得多吗?”
我暗暗祈祷:主啊!既然您能喂养飞鸟,还有那些松鼠,我相信您也会保佑我的。最后,在被众多琐事折磨得筋疲力尽之后,我终于昏昏睡去。
第二天,我起了个大早,赶去教堂。会餐后,一位老妇人问我,能否送她回家。她告诉我,她的卡车坏了。
“当然可以。”我说。
在去她家的路上,她问我:“你喜欢吃山核桃吗?”
山核桃?!我僵硬地笑了笑,反问道:“你为什么这么问?”我的耳边仿佛又响起了那些山核桃砸落的声音。
“我以20美元一袋的价格将它们卖给一家农场。”她回答道,“如果你喜欢,我可以以低一点的价格卖给你一袋,以报答你送我回家。”
就算白送我也不要。“不了,谢谢。”我说。我将她安全地送到了家,然后驱车返回。
一到家,我便倒在了床上,我太累了,也许我该午休片刻。但又一次,松鼠的骚动声在我头顶响起。这还没到半夜呢!我愤愤地想,它们就不能让我有片刻的安宁吗?
突然,就像被一个山核桃猛地砸中了脑袋,我灵光一闪:我明白了,财富就在我的头顶上!我从床上一跃而起,冲出屋子。我看到了,就在我的窗台下,已经积了厚厚的一大片山核桃。20美元一袋,我欣喜地想,只要卖出四袋就够付下周的房租了。而事实上,地上山核桃的数量已足以让我清偿所有的债务。
几年时间很快过去了,我的生活正慢慢好转。而真正让我对生活充满感恩的,并不是那些山核桃,而是上帝派来的天使——它们就住在树上,它们告诉我:上帝就在我们身边。(选自《海外文摘》)
1.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表达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1)你喜欢吃山核桃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僵硬地笑了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下列句子在文中的含意。
上帝就在我们身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写阅读《圣经》这件事与山核桃有什么联系?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小说以“树上的天使”为题,有主题思想、情节结构两方面的考虑,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1)老妇人希望“我”喜欢吃山核桃,这样可以便宜卖给“我”,以表达谢意。
(2)“僵硬”是因为“我”听到山核桃就联想到“魔音”感到而厌烦,“笑”则出于对老妇人的礼貌。(意对即可)
2.句中的“上帝”有多重意义,既是文中《圣经》中的“主”,又指树上的松鼠,更应该是机遇。全句的含意应是遇到困难永远不要绝望,机遇可能就在身边。(意对即可)
3.阅读《圣经》是为寻求心灵的安慰,让“我”暂时摆脱山核桃的噪音带给“我”的恐惧;书中“不要为明天忧虑”的箴言为下文“我”送老妇人回家的事及“我”发现山核桃的价值作铺垫。(意对即可)
4.情节结构方面:①以“天使”为故事的结构核心,矛盾的发生、发展、解决都围绕它来进行;②欲扬先抑的手法,让文章更加生动。
主题思想方面:①浅易的故事提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事物都具有辩证性,弊可以转化为利,坏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好的机遇;②松鼠帮“我”渡过难关,让“我”明白永远不要绝望,机遇可能就在身边。(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