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预测(2017年最新版)(三)
小题2: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证明“切莫忘了笔杆”的是(3分) A.现在很多学生写字时只知道那个字的大概形状,但是具体怎么写就不会了。 B.一个人写字的水平意味着他的修养和素质。 C.很多外国人都把汉字当成一门艺术,在积极地学习中文。 D.汉字博大精深,底蕴丰厚,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和智慧,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民族的象征。 |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一碗馄饨
⑴那天,她跟妈妈又吵架了,一气之下,她转身向外跑去。
⑵她走了很长时间,看到前面有个面摊,这才感到肚子饿了。可是,她摸遍了身上的口袋,连一个硬币也没有。
⑶面摊的主人是一个看上去很和蔼的老婆婆,她看到她站在那里,就问:“孩子,你是不是要吃面?”“可是,可是我忘了带钱。”她有些不好意思地回答。“没关系,我请你吃。”?
⑷老婆婆端来一碗馄饨和一碟小菜。她满怀感激,刚吃了几口,眼泪就掉了下来,纷纷落在碗里。“你怎么了?”老婆婆关切地问。“我没事,我只是很感激!”她忙擦眼泪,对面摊主人说:“我们不认识,而你却对我这么好。愿意煮馄饨给我吃。可是我妈妈,我跟她吵架,她竟然把我赶出来,还叫我不要再回去!”
⑸老婆婆听了,平静地说道:“孩子,你怎么这么想呢?你想想看,我只不过煮了一碗馄饨给你吃,你就这么感激我,那你妈妈煮了十多年的饭给你吃,你怎么不感激她呢?你怎么还要给她吵架?”
⑹女孩愣住了。
⑺女孩匆匆吃完了馄饨,开始往家走去。当她走到家附近时,一下就看到疲惫不堪的母亲正站在路口四处张望……母亲看到她,脸上立即露出了喜色:“赶快过来吧,饭早就做好了,你再不回来吃,菜都要凉了!”
⑻这时,女孩的眼泪又开始掉了下来!
⑼有时候,我们会对别人给予的小恩小惠“感激不尽”,却对亲人一辈子的恩情“视而不见”。
(《读者》2004年第8期)
1.文中加点的两个“又”字的作用是什么?
第一个“又”字?
第二自“又”字??
2.第⑺自然段中用“疲惫不堪”、“露出喜色”来描写母亲的神态,这种变化表露了母亲怎样的情感?
?
3.第⑹段是独句成段,分析其表意上的作用。
?
?
?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①罗永才被第一声鸡叫惊醒,外面的世界里像是有了点扰动。春夜总是这样,惊乍乍的,其实完全不成一回事的。但罗永才还是下了床,开门出去看看,听听。
②就在去年这个时节,他去山王庄给亡妻洗碑①。那里有个叫王麻子的石匠,洗碑的手艺很好。
③那时季候比现在略早些,自然界已走在春气里了,艳阳高照。路两边的一些大树,都拔地而起,枝干粗壮,有一种强悍奔放的气势,各个踞守一方。罗永才左右看着,一路往山村那里去。王麻子的家靠在庄头边上,一个破院框子,里头乱放着各种大小石料。罗永才兀自进了那个院子,见那正房的两扇门紧锁着,打门缝往里头瞅瞅,半星光亮都没有。他白跑了一趟,却也不觉着损失什么。
④第二日他再去,春阳更暖,鸟雀啾啾。老远就听见当当的,是不急不慢的打石头声,脚下也就到了。王麻子家破院框子里,盘腿坐了一个人,五十来岁,相貌打扮都很是不起眼。那人坐在院里洗碑,碑形已经看出来了,下方上圆。他洗的时候,左手是錾子,右手是锤,也不急,也不躁;也不热,也不冷;也不快,也不慢,一锤一锤,如泣如诉。罗永才看得呆了,心里只是有一种感觉:春阳日暖,万象更新,雀鸟苏醒、飞翔、游戏、鸣叫、盘绕,像是一刻都止不住。人在此时此刻能想些什么,该想些什么,各人都不一样,各人也都是只按着自个的路子走的。惟这破院里的这一个麻脸匠人,像是不知,也像是不觉,木呆呆地坐在亘古的石头旁边,一锤一錾。洗了几十年,也还是不急不躁,不去赶那些过场,凑那些热闹,真叫人觉得不容易!
⑤罗永才呆望许久,才进了院子。那匠人手并不停,只抬起脸:“你找俺?”罗永才递了一根烟过去,半蹲下,低着腔说: “想麻烦王师傅,给洗块碑。”匠人道:“洗块什么样的?”“要两米的,青白石的料子。什么时候能成?”“打今儿个算,要十日。”罗永才交了押金,匠人接了,放在地上,随手拾块碎石压住,打单褂兜里掏出个纸片递给他。那纸片上什么也没有,只有一个红指头印子。罗永才写下要刻的字递过去,匠人接了,一字一顿念了一遍,然后折叠成一个小块,装进兜里,讲:“十日后你来拉呗。”就不再理罗永才,低下头,又一锤一锤,洗手下的那块石碑去了。
⑥罗永才第三回去山王庄,才五六天,他有些不放心。那又是个好天,响响晴。他一直往匠人家里去,进了院子,果然又见那匠人在石料边,坐成一团修行,木了样的,只一锤一锤洗那石碑。匠人望见他进来,也不惊,也不乍,手里也不停,只是讲: “时候还没到呢。”顿了一下,又讲:“来找俺的,都是那样个心绪。不如你就上山上转转,心里就好受了。”罗永才低头看碑,已经洗出个大概,清白厚实,幽深远澈。便敬了匠人一根烟,闲坐片刻,起身往山上去了。
⑦那山也正在春时里,半山的松树,半山的草坡,半山的闲石。春阳暖融融的,温意无尽,枯草里已冒出青青的芽子。那些芽子望去甚有张力,生命的趣味浓厚,又鲜活不尽。罗永才一身的感念,不知怎样作想。再往前走时,山有些陡,树影浓郁起来,就有了些寒意。这时从山上下来一个山民,瘦精精的,挑着两大捆紫红色的短针山草,山草捆上还搭了两件破旧衣物,一把竹柄的竹耙子。他看见罗永才,就立住脚,和他讲起话来。罗永才猜他只有五十来岁,他说已经七十七了,家里只剩下老两口,老伴瞎了,不能再做什么,现时就靠他挑草换些油盐钱。那担草也有七八十斤,担着得走几架山头,罗永才不免感叹几声。老人又说自己身体有些不如往年了,明年那地便得撂荒了。他说话的时候,也不放下担子,只把担子在两肩上换来换去。他和罗永才讲了一气,才分手下山。罗永才再往山上走,一口气上了山顶。山顶有片旧庙剩的墙框子,四面不见人。他默然站了一会儿,才起步往山下去。到了山下,就又感觉到了春阳的暖意,身上也轻松多了。
⑧几天以后,他叫了辆三轮车,进山驮走了石碑。在清明的前两天,他把青白石碑在亡妻的坟前栽了。
⑨春夜里的一点扰动很快就消失了。附近哪里的鸡叫过一阵子,又都不叫了。天气很晴朗,空气却有凉意。罗永才在院子里站了一会儿,看看天上的星星,转过身,慢慢回屋里去了。(原作发表于《芒种》,作者许辉,有删改)
【注】①洗碑:刻碑。
1.根据小说第④至第⑥段内容,概括王石匠的形象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对小说画线处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为这篇小说拟一个恰当的标题,并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认为,这篇小说叙述了一个平常人的寻常事;有人认为,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精致作品。请结合文本,联系自身阅读小说的经验和对传统文化精神的认识,谈谈你的见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1-3题。
口香糖因其能够“口中留香”而成为糖果业中销售最为可观的产品之一。而且口香糖还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糖果之一。考古学家发现,世界不同地方的人们都有嚼“树胶”——最原始的“口香糖”——的习惯。比如,古希腊的妇女喜欢从乳香树上采集树胶状的物质,用以清洁牙齿:古印度人通过咀嚼一种蜂蜜和树胶的混合物来去除口腔异味;中美洲的玛雅人则爱嚼糖胶树胶。据报道,考古人员不久前在芬兰发现一块迄今最古老的“口香糖”,距今超过5000年,上面甚至还留有牙印。这块“口香糖”由白桦树皮反复烧制而成柔软状,其中还含有杀菌物质。
而我们今天吃的现代口香糖的历史,可追溯到19世纪30-40年代。它其实是一个“歪打正着”的发明。墨西哥有一种能长出树胶的人心果树,当地人常把这种树胶放在嘴里嚼来嚼去。后来,一位墨西哥将军把这种树胶带到了美国,想让发明家把这种树胶变成橡胶的代用品,经过多次试验仍以失败告终。但是,托马斯·亚当斯和他的儿子是有心人,他们仿效着这位将军,把树胶放在嘴里嚼,觉得挺好玩。后来,亚当斯父子又把这种树胶掺进热水,搅拌成黏稠状,再加入香料,揉成一个个小圆球,送到药店去卖,很多人都买回咬嚼,并称这些小圆球叫作亚当斯的口香糖。从此,各种各样的口香糖就在全世界流行起来。
除了能清洁牙齿,保持口腔清新,强健脸部肌肉外,科学家还给口香糖开发出一些新功效。比如“药用”口香糖,就是在咀嚼口香糖的过程中,让口香糖中加入的药用成分慢慢释放出来。此外,口香糖对人起的心理作用也不少。心理学家分析,人们喜欢嚼口香糖有三个原因:其一,排除孤独和烦躁:其二,解除紧张感:其三,通过嚼咬发泄内心的恼怒。不管解释是否正确,反正对许多人来讲,口香糖是他们一时一刻也离不开的亲密伴侣。
然而,人们对口香糖的态度又是爱恨交织的,因为它不单单是个人的口味爱好,而已然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城市街道上、公共座椅上,到处都能碰到恼人的口香糖残留物,以至于环卫部门不得不耗费巨资清理它们,除非像新加坡政府那样根本就把口香糖拒之境外。
口香糖的黏性是源自成分中的胶基物质,它大约占1/4,也是咀嚼后剩下的部分。这个基质成分对口香糖的弹性、可塑性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最早的胶质取自于植物中的树胶,现在则是人工合成的聚乙烯醋酸酯。它们都具有很强的黏合性,不仅不溶于水,而且一些有机溶剂如丙酮等拿它也没有办法,这就是为什么地上的口香糖痕迹不容易清洗的原因。
不过,现在英国科学家发明了一种不粘且能自动降解的口香糖,其奥秘在于基质中加入了一种新型聚合物,让它给本不溶于水的胶质穿上一件“亲水”的外衣,让它易溶于水,且易于从物体上脱落。测试表明,咀嚼这种口香糖20分钟后,把它们粘到街道路面上,24小时内就全部消失。这种不粘口香糖有望明年即可投产,将既可以满足人们的口味之需,又不会造成环境的污染。
1.下列有关“口香糖”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口香糖世界上最古老的糖果之一,也是糖果业中销售最为可观的产品之一。
B.我们吃的现代口香糖的历史距今超过5000年。
C.现代的口香糖是托马斯·亚当斯父子“歪打正着”的发明。
D.现代的口香糖最初是用墨西哥的人心果树的树胶掺进热水,搅拦成黏稠状,再加入香料做成的。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因为口香糖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所以英国科学家已经发明并生产了一种不粘且能自动降解的口香糖。
B.人们喜欢口香糖可能是因为他能排除孤独和烦躁,解除紧张,通过咬嚼发泄内心的恼怒。
C.现在口香糖具有很强的黏合性,它的胶质是人工合成的聚乙烯醋酸酯。
D.口香糖的功效有很多,如能清洗牙齿,保持口腕清新,强健脸部肌肉,还有一些具有“药用”功效。
3.根据文中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人们不能解决好口香糖的残留物,那么各国政府就将把口香糖拒之境外。
B.因为现代的口香糖的胶质是人工合成的聚乙烯醋酸酯,所以有机溶剂都拿它没有办法。
C.科学家们给口香糖内加入了一种新型聚合物,使它易溶于水,又易从物体上脱落,因此可以解决它污染环境的问题。
D.只要多多增设公共垃圾箱,就可以解决口香糖污染环境的问题。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问题
(1)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2)最好的文章,像英国小说家斯沃夫特所说的,须用“最好的字句在最好的层次”。找最好的字句要靠选择,找最好的层次要靠安排。其实这两桩工作在人生各方面都很重要,立身处世都用得着。一切成功和失败的枢纽都在此。在战争中我常常注意用兵,觉得它和作文的诀窍完全相同。善将兵的人都知道兵在精不在多。精兵一人,可以抵得许多人用,疲癃残疾的和没有训练没有纪律的兵愈多愈不易调动,反而成为累赘或障碍。一篇文章中每一个意思或字句就是一个兵,你在调用之前,须加一番检阅,不能作战的,须一律淘汰,只留下精锐,让他们各站各的岗位,各发挥各的效能。排定岗位就是摆阵势,在文章上叫做“布局”。在调兵布阵时,步骑炮工辎须有联络照顾,将校尉士卒[甲],全战线的中坚与侧翼,前锋与后备,尤须[乙]。虽是精锐,如果摆布不周密,纪律不严明,那也就成为[丙],打不来胜仗。文章的布局也就是一种阵势,每一段就是一个队伍,摆在最得力的地位才可以发生最大的效用。
(录自朱光潜《选择与安排》)
1.上文里加黑的词“这样”和“它”分别指代什么?(4分)
答:①这样:
②它:
2.空格甲、乙、丙中应填的恰当成语分别是:(2分)
A.各就各位当仁不让草木皆兵
B.因势乘便独挡一面一盘散沙
C.按部就班有条不紊乌合之众
D.坚守岗位全力以赴散兵游勇
3.怎样是“死读”,怎样是“活读”?(4分)
答:
4.举例说明[2]这段文字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3分)
答:
5.用一句话概括出[2]这段文字的主要观点。(4分)
答: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