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记住回家的路
周国平
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我的习惯是随便走走,好奇心驱使我去探寻这里热闹的街巷和冷僻的角落。在这途中,难免暂时地迷路,但心中一定要有把握,自信能记起回住处的路线,否则便会感觉不踏实。我想,人生也是如此。你不妨在世界上闯荡,去建功立业,去探险猎奇,去觅情求爱,可是,你一定不要忘记了回家的路。这个家,就是你的自我,你自己的心灵世界。
生活在今日的世界,心灵的宁静颇不易得。这个世界既充满着机会,也充满着压力。机会诱惑着人去尝试,压力逼迫着人去奋斗,都使人静不下心来。我不主张年轻人拒绝任何机会,逃避一切压力,以闭关自守的姿态面对世界。年轻的心灵本不该静如止水,波澜不起。世界是属于年轻人的,趁着年轻到广阔的世界上去闯荡一番,原是人生必要的经历。所须防止的只是:把自己完全交给了机会和压力去支配,在世界上风风火火或浑浑噩噩,迷失了回家的路途。
寻求心灵的宁静,前提是首先要有一个心灵。在理论上,人人都有一个心灵,但事实上却不尽然。有一些人,他们永远被外界的力量左右着,永远生活在喧闹的外部世界里,未尝有真正的内心生活。对于这样的人,心灵的宁静就无从谈起。一个人唯有关注心灵,才会因为心灵被扰乱而不安,才会有寻求心灵宁静的需要。所以,具有过内心生活的禀赋,或者养成这样的习惯,这是最重要的。有此禀赋或习惯的人都知道,其实内心生活与外部生活并非互相排斥,同一个人完全可能在两方面都十分丰富。区别在于,注重内心生活的人善于把外部生活的收获变成心灵的财富,缺乏此种禀赋或习惯的人则往往会迷失在外部生活中,人整个儿是散的。外面的世界布满了纵横交错的路,每一条都通往不同的地点。那只知死死盯着外部生活的人,一心一意走在其中的一条上,其余的路对于他等于不存在。只有不忘外部生活且更关注内心生活的人,才能走在一切可能的方向上,同时始终是走在他自己的路上。一个人有了坚实的自我,他在这个世界上便有了精神的坐标,无论走多远都能够找到回家的路。换一个比方,我们不妨说,一个有着坚实的自我的人便仿佛有了一个精神的密友,是无论走到哪里都带着这个密友,这个密友将忠实地分享他的一切遭遇,倾听他的一切心语。
如果一个人有自己的心灵追求,又在世界上闯荡了一番,有了相当的人生阅历,那么,他就会逐渐认识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世界无限广阔,诱惑永无止境,然而,属于每一个人的现实可能性终究是有限的。你不妨对一切可能性保持着开放的心态,因为那是人生魅力的源泉,但同时你也要早一些在世界之海上抛下自己的锚,拽到最适合自己的领域。一个人不论伟大还是平凡,只要他顺应自己的天性,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欢做的有意义的事,并且一心把它做得尽善尽美,他在这个世界上就有了牢不可破的家园。于是,他不但会有足够的勇气去承受外界的压力,而且会以足够的清醒来面对形形色色的机会的诱惑。我们当然没有理由怀疑,这样的一个人必能获得生活的充实和心灵的宁静。(有删改)
1.作者在文章开头说自己“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有“随便走走”的习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
(1)把自己完全交给了机会和压力去支配,在世界上风风火火或浑浑噩噩,迷失了回家的路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个人有了坚实的自我,他在这个世界上便有了精神的坐标,无论走多远都能够找到回家的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标题“记住回家的路”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最后一段说:“你不妨对一切可能性保持着开放的心态,因为那是人生魅力的源泉,但同时你也要早一些在世界之海上抛下自己的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领域。”请结合全文,谈谈这句话对你的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中国戏曲发展的辉煌,与其悠久的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从传统走入现代的中国戏曲,在当代必然面临着文化与审美的转型与变异,这是一条历史经验,也是一条必由之路。市场化的规则决定了中国戏曲在当代的发展,更多地需要摆脱传统的诸多束缚,成为这个时代中的当代艺术;而中国戏曲积蓄的传统文化精粹,则更多地需要对其多元而悠久的传承机制加以保护。但是毫无疑问,市场化之于中国戏曲发展,是这一传统文化能够发展的必需。戏曲的市场化道路是在充分尊重中国戏曲的本质特征与历史实践的基础上,使其进入艺术的良性发展,合理保护,增加活力,优胜劣汰,长足发展。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急剧变迁,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文化革新,戏曲也越来越显示出多样而各异的发展趋势。中国戏曲,继承并发展了清中叶戏曲的传统,强烈地张扬着大众娱乐精神,成为民族文化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品种,迥异于世界其他民族戏剧形态。
在当代世界文化中,中国戏曲已经成为识别民族个性的最显著的标志,也成为认识中华民族悠久传统的最显著的表征。在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文化体系中,与古希腊罗马戏剧、古印度梵剧不同,中国戏曲一俟形成,就具有一种稳定的结构和超强的代谢、革新机制,使得中国戏曲穿越历史时空,千百年不衰,步入当代,成为一种当代艺术,实现着传统与现代的历史转换。而古希腊罗马戏剧、古印度梵剧的辉煌早已成为历史记忆,残留的不过是斑驳、风蚀的剧场大石头和点点滴滴的遗响。邻国日本的传统戏剧歌舞伎等也主要作为一种“博物馆艺术”而存在。中国戏曲不然,它依然是一种活的、流行的、大众的舞台艺术——尽管今天的时空环境已非昨日的生态环境。但是,从古典向当代迈进,迥异于古典时期不同阶段与朝代的代谢、嬗变,实现古典向当代的转型和过渡,不仅是戏曲的追求,也是传统文化当代发展的目标,而社会形态、历史传统、文化属性和审美取向的不同,使得实现这一转型和过渡具有其艰难性和复杂性。
中国戏曲在当下,面对着流行艺术的趋同,在发展创新和个性追求中呈现出复杂的特征。这就要求中国戏曲在摆脱了传统束缚之后,能够创造出属于这个时代的精品;需要中国戏曲拥有进入观众生活的活力和力量,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借用流行文化发展的部分模式,将戏曲从业人员及剧团的艺术创造,与时代风尚、观众审美结合起来,逐渐营造出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生态,成为当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娱乐品类,以避免流行时尚带来的实时消费和消极影响。
我们还应在努力保持中国戏曲遗产性的同时,积极地寻求建立戏曲保护和传承的机制,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大好时机中,将中国戏曲文化遗产中属于“博物馆艺术”的部分,充分保护,并将其潜在的历史、文物、旅游等价值发挥出来,这既有效地保护了那些没有市场生存能力的戏曲遗产,也稳妥地找到了戏曲艺术在民族文化建设中具有的独特定位。
1.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戏曲已经实现了由古典向当代的转型和过渡,完成了传统与现代的历史转换。
B.当下,中国戏曲要创造出属于这个时代的精品,就必须摆脱传统的束缚。
C.将演员和剧团推向市场,任其生灭,让其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是戏曲市场化道路的重要途径。
D.当下的中国戏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得到更好的发展,必须沿用流行文化发展的模式,与新时代的民风、民情紧密结合起来。
2.中国戏曲具有“迥异于世界其他民族戏剧形态”的特征,不属于这一特征的一项是( )
A.有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已经成为识别民族个性的显著标志,是民族文化最具代表性的艺术。
B.以顽强的生命力和蓬勃的代谢机能穿越时空,千百年不衰,其生命由古代延续至今。
C.因社会形态、历史传统、文化属性和审美取向不同,实现古典向当代的转型和过渡具有其艰难性和复杂性。
D.中国戏曲仍然是一种活的、流行的、大众的舞台艺术,在当代文艺舞台上仍占有重要的席位。
3.结合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的“博物馆艺术”的内涵。
?
3、阅读题 本大题共3小题,共15分。?
伞
许国江
梅雨季节,天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早晨,老李出门的时候,东方布满朝霞,可是,他走到市区,还不到半小时,突然乌云张天,下起雨来了。幸亏妻子有先见之明,硬把一件雨衣塞进他的包里,不然,他今天真要成落汤鸡了。
老李快步跑到引市商城门前,抖了抖头上的水珠,取出雨衣,正欲穿上,却发现那边围着一堆人。老李凝神一看,见不少人手上拿着新雨伞。怎么回事?一打听,原来是商城拿出一批雨伞应急,无需任何手续,免费借给没带雨具的顾客。老李动了心,也想去借一把,可是,他已带了雨衣,总不能身穿雨衣再借雨伞吧。不借,老李不甘心。他认为这是商城为招徕顾客而玩的生意经,下的钓饵,不借白不借,放着的便宜不讨,岂非傻瓜?他很快把那件雨衣揣进包,急冲冲挤进借雨伞的人群。他细心地挑了一把,试了试,拿了就走。这伞明明是借的,可不知为什么,老李觉得就像是偷的一样,心卜通卜通地跳个不停。
老李为人精细,他舍不得让这把崭新的雨伞被雨淋湿,出了商城,在一个没人注意的地方,取出雨衣,把那两折头的雨伞,小心地装进了包。听服务员说,这把雨伞价值15元,老李暗自高兴,心想,今天这趟街总算没有白跑。
老李回到家,把那把雨伞取了出来,得意洋洋地向妻子描述了借伞的经过。妻子听罢,指着他的鼻尖笑道:“你这个机灵鬼,就爱讨小便宜,你高兴什么?当真就不还啦?”
“还?”老李笑着说,“我没留下任何字据,伞上又没记号,谁能证明我是借的?鬼才相信,借雨伞的人有那么高的觉悟?这年头,这世道,哪个不占老共的便宜?哪个不捞?你没有听说么?外国有个加拿大,中国有个大家拿。”老李越说越来劲,不料他那上初中的宝贝儿子,不声不响地走了进来。
老李平时对儿子的要求还是比较严格的,他常常板着面孔教育儿子,要他向雷锋叔叔学习,儿子在学校是三好生,老李很高兴,很自豪。今天的这件事,无论如何不能让儿子晓得,他立即向妻子使了一个眼色,很快转换了话题。
约摸过了半个月。一天,老李从外面有事回来,看见桌上有一张《引市日报》,老李平时有看报习惯,他拿起报纸,浏览起来。他在头版评论专栏看到一篇题为《市民道德素质的一次亮相――“雨伞”引出的话题》。老李的心一颤,连忙看起来,他看了一半,就“啪”的一声,把报纸摔到地上,骂道:“真是他妈的小题大做!那么多干部搞腐败,报纸不管,却对借雨伞感起兴趣来,还写什么专题评论,真是天晓得!不就这么一把小小的雨伞么?我老李没偷没抢,就不还,看能把我怎样?”老李愤愤不平,越说越气。
妻子走了过来,老李问:“这报纸哪来的?”妻说:“你儿子买回来的”。老李问:“他人呢?”妻说:“他呀,那天你谈的借雨伞的事情,他全听见了。今天他看了报纸以后,拿着那把雨伞到商城去还了。”
老李听罢,一愣,不知怎的,脸上感到火辣辣的,他没有再说什么,俯下身子从地上捡起了那张报纸……
小题1:小说以“伞”为题,请结合文章分析作者的用意。(5分)
小题2:小说善用对比的手法表现老李的性格,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4分)
小题3:老李的言行让你得到了哪些启示?请结合文本谈谈。(6分)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5分)
木 笛
南京乐团招考民族器乐演奏员,其中要招收一名木笛手。
应试者人头攒动,石头城气氛热烈——这是一个国际级乐团,它的指挥是丹麦音乐大师,这位卡拉扬的朋友长期指挥过伦敦爱乐乐团。
招考分初试、复试和终试三轮。两轮过后,每一种乐器只留两名乐手,两名再砍一半,二比一。终试在艺术学校阶梯教室。
“木笛,有请朱丹先生。”
声音未落,从一排腊梅盆景之间站起一个人来。修长、纤弱,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一棵梅树。衣衫上的梅花,仿佛开在树枝上。
走进屋门,朱丹站定,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他的木笛。之后,抬起头,他看见空蒙广阔之中,居高临下排着一列主考官。主考席的正中,就是那位声名远播的丹麦音乐大师。 大师什么也不说,只是默默打量朱丹。
半晌,大师随手从面前的一叠卡片中抽出一张,助手谦恭地拿过卡片,把卡片递到朱丹手中。
朱丹接过卡片,只见上面写着——在以下两首乐曲中任选一首以表现欢乐:1.贝多芬的《欢乐颂》;2.柴可夫斯基的《四小天鹅舞》。
看过卡片,朱丹眼睛里闪过一丝隐忍的悲戚。之后,他向主考官深深鞠了一躬。抬起眼睛,踌躇歉疚地说:“请原谅,能更换一组曲目吗?” 这一句轻声的话语,却产生沉雷爆裂的效果。主考官们有些茫然失措起来。
片刻,大师冷峻发问:“为什么?”
朱丹答:“因为今天我不能演奏欢乐的曲子。”
大师问:“为什么?”
朱丹答:“因为今天是12月13日。”
大师问:“12月13日是什么日子?”
朱丹答:“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久久。久久。一片沉寂。
大师问:“你没有忘记今天是什么考试吗?”
朱丹答:“没有忘记。”
大师说:“你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艺术前途应当懂得珍惜。”
朱丹答:“请原谅……”
没等朱丹说完,大师便向朱丹挥了挥手,果决而又深感惋惜地说:“那么,你现在可以回去了。”
听到这句话,朱丹眼中顿时涌出苦涩的泪。他流着泪向主考席鞠了一躬,再把抽出的木笛轻轻放回绒套,转过身,走了。
入夜,石头城开始落雪。
没有目的,也无需目的,朱丹追随着雪片又超越雪片,开始他孤独悲壮的石头城之别。不知不觉地,朱丹穿过鼓楼广场,走向坐落在鸡鸣寺下的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
临近石碑是一片莹莹辉光,像曙光萌动,像蓓蕾初绽,像彩墨在宣纸上的无声晕染。
走近一看,竟然是孩子们排成的方阵。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子,有女孩子;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
这明显是一个自发的群体而不是一支组织的队伍。坚忍是童稚的坚忍,缄默是天真的缄默。他们头上、肩上积着一层白雪,仿佛一座雪松森林。每个孩子手擎一支红烛,一片红烛流淌红宝石般的泪。
纪念碑呈横卧状,像天坛回音壁,又像巴黎公社墙。石墙斑驳陆离,像是胸膛经历乱枪。
顷刻之间,雪下大了。雪片密集而又宽阔,仿佛纷纷丝巾在为记忆擦拭锈迹。
伫立雪中,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轻轻吹奏起来。声音悲凉隐忍,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这个声音,火焰温暖这个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之间翩然回旋。
孩子们没有出声,孩子们在倾听,他们懂得,对于心语只能报以倾听。
吹奏完毕,有人在朱丹肩上轻轻拍了一下。回头一望,竟然是那位丹麦音乐大师。大师也一身雪白,手中也擎着一根燃烧的红烛。
朱丹十分意外,他回身向大师鞠躬。大师说:“感谢你的出色演奏,应该是我向你鞠躬。现在我该告诉你的是,虽然没有参加终试,但你已经被乐团正式录取了。”
朱丹问:“为什么?”
大师略作沉默,才庄重虔敬地说:“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
说完,大师紧紧握住朱丹的手。朱丹的手中,握着木笛。
小题1:小说中对“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2:请概括小说主人公朱丹的特点,并结合具体细节做简要分析。 (6分)
小题3:分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5分)
临近石碑是一片莹莹辉光,像曙光萌动,像蓓蕾初绽,像彩墨在宣纸上的无声晕染。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13分)
与冯宿论文书
韩愈
(1)辱示《初仕赋》,实有意思。但力为之,古人不难到;但不知直似古人,亦何得于今人也?仆为文久,每自测意中以为好,则人必为恶矣。小称意,人亦小怪之;大称意,即人必大怪之也。时时应事作俗下文字,下笔令人惭。及示人,则人以为好矣。小惭者亦蒙谓之小好,大惭者即必以为大好矣,不知古文,真何用于今世也,然以俟知者知耳。
(2)昔扬子云著《太玄》,人皆笑之,子云曰:“世不我知,无害也;后世复有扬子云,必好之矣。”子云死近千载,竟未有扬子云,可叹也!其时桓谭亦以雄书胜老子。老子未足道也,子云岂止与老子争强而已乎?此未为知雄者。其弟子侯芭颇知之,以为其师之书胜《周易》。然侯之他文,不见于世,不知其人果如何耳。以此而言,作者不祈人之知也明矣。即使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质诸鬼神而不疑耳。足下岂不谓然乎?
(3)近李翱从仆学文,颇有所得,然其人家贫多事,未能卒其业。有张籍者,年长于翱,而亦学于仆,其文与翱相上下,一二年业之,庶几乎至也。然闵其弃俗尚而从于寂寞之道,以之争名于时也。
久不谈,聊感足下能自进于此,故复发愤一道。愈再拜。
(注:冯宿,字拱之。婺州东阳人。公同年进士?扬子云:名雄)
1.第(1)划线句通过作者自己怪诞的遭遇,表现了?和?的矛盾。(2分)
2.简要说明第(2)段的举例论证的作用。(3分)
3.对第(2)段划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我不了解这个世界,这对我无所损害,后世还会有扬子云出现,一定会喜欢我的。
B.世人不理解我,这对我是没有妨碍。后世还会有像我一样的人出现,他们会喜欢我的文章的
C.我不了解这个世道,但也不会有害于我。后代会有一个叫扬子云的人来喜欢我的文章的。
D.世人不了解我,这对我是没有害处的,以后我还会出现,他们会喜欢我的。
4.结合全文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倡导写古文的韩愈认为,向古人学习写作古文已经很困难了,而更难的是不为世人所认可。
B.韩愈认为相对于《太玄》,《老子》不足道,是因为他尊崇儒家道统。
C.这封信是韩愈对于古文的好处不为人知,由所感发而作,从中也流露出他的坚强和自信。
D.这封信文笔简洁廉悍,强烈的感情贯穿始终。
5.结合课文《师说》的内容简要分析文章第(3)段作者列举李翱、张籍学习状况的作用。(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