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小说阅读(14分)
几分钟后,伽西莫多用失望的眼神扫视了人们一遍,又用更加令人心碎的声音喊道:“给水喝!”
仍然只引起一阵哄笑。
“喝这个吧!”罗班·普斯潘叫喊着,把一块在阴沟里泡过的海绵扔到他的脸上,“拿去吧,恶汉!算我欠你的情哪!”
有个妇人把一块石子向他头上扔去:“这是给你在黑夜里用那些倒霉的钟警醒我们的教训!”
“喂,小子!”一跛脚使劲拄着拐杖走到他跟前喊道,“你还在圣母院塔顶上咒骂我们不?”
“这只碗给你去喝水!”一个男人把一个破瓦罐向他的胸脯扔去,“我老婆就是因为看见你从她面前走过,才生下了一个两个脑袋的娃娃。”
“我的母猫生下了一只六只脚的小猫!”一个老妇把一块瓦片向他头上扔去,尖声嚷道。
“给水喝!”伽西莫多喘息着喊了三遍。
这时他看见人群里闪开一条路,走出了一位装束奇特的姑娘,身边带着一只金色特角的雪白的小山羊,手里拿着一面小鼓。
伽西莫多的独眼闪了一下,原来就是昨晚曾经想抢走的那个波希米亚姑娘呀。他模糊地意识到正是因为那件事他此刻才在这里受惩罚呢。何况这种事在这个世界上并不算稀罕,他不是由于不幸耳聋,又由于被一位聋法官审问,才受到了惩处的吗?他十分相信她是来向他报复的,也是向别人一样来打他的。
看见她真的迅速走上石阶,愤怒和轻视使他透不过气,他真想把刑台打个粉碎,假若他的独眼能够发出雷电,那波希米亚姑娘一定会给雷电击毙,上不了刑台啦。
她一言不发地走进那扭着身子枉自躲避她的犯人,从胸前取出一只葫芦,温柔地举到那可怜人干裂的嘴边。
这时,人们看见他那一直干燥如焚的独眼里,滚出了一大颗眼泪,沿着那长时间被失望弄皱了的难看的脸颊慢慢流下来。这也许是那不幸的人生平第一次流出的眼泪。
这时他竟忘记了要喝水了,那埃及姑娘不耐烦地扁了扁小嘴,微笑着把水倒在伽西莫多张着的嘴里,他一口气喝着,他显然是渴到极点了。
喝完水,那可怜人便要伸出黑黑的嘴,无疑是想吻吻那帮助了他的美丽的小手。但那姑娘有些疑惑,想起来前一晚上那件未遂的暴行,便像小孩害怕被野兽咬着似的,惊恐地把手缩回去了。
于是那可怜的聋子用充满责怪和无限悲哀的眼光望着她。那漂亮、鲜艳、纯洁、迷人而又那么娇弱的姑娘,竟会那样好心肠地跑去救助一个如此可怜可恶的家伙,那情景无论如何是很动人的,而这件事又发生在一个刑台上,那就更为动人了。
观众也被感动了,大家拍手喊道:“好极了,好极了!”
(节选自雨果《巴黎圣母院》)
小题1:小说中对众人围攻咒骂这一场面描写有何作用?(4分)
小题2:鲁迅先生说:“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的是画他的眼睛。”选文中四次写到伽西莫多的眼睛,请逐条分析他的心理活动。(4分)
小题3:爱斯梅拉达送水喝这一情节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分)
小题4:读完选文,你有哪些启示?(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表现了群众对伽西莫多劫持爱斯梅拉达这一行为的愤怒;②同时表现了群众的冷酷、刻薄;③反衬爱斯梅拉达的善良、纯洁和宽容;④为伽西莫多感激爱斯梅拉达做铺垫。
小题1:①第一次描写表现了他因无人送水而感到失望;②第二次描写表现他对爱斯梅拉达的出现由惊讶到愤怒的心理变化;③第三次描写表现了他因爱斯梅拉达无私救助而惊讶惭愧和感激的心情;④第四次描写表现了他因被误解时的责怪和悲哀。逐条分析即可。
小题1:①与众人的表现形成鲜明的对比,使情节更具波澜,推动了情节发展;②她的善行感化了伽西莫多和众人,塑造了爱斯梅拉达这一善与美化身的形象。
小题1:①要学会宽容;②给每个人都留有改过的机会;③善良能感化丑恶的灵魂;④真善美是人们理想的生活境界。(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众人围攻咒骂这一场面描写,既写对伽西莫多的愤怒,又是为了反衬爱斯梅拉达的善良、纯洁和宽容
小题1:此处描写伽西莫多的眼睛,是为了刻画他的心理。
小题1:此处爱斯梅拉达送水喝的情节,可从推动了情节发展,,塑造了爱斯梅拉达形象入手。
小题1:这是一道探究题。答题之前,先对作品有充分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面对一篇陌生的文学作品,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清全文脉络,明白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对全文有一个整体认识和把握。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起身的饺子落身的面
周海亮
起身的饺子落身的面。这风俗令我幸福和忧伤。
年轻的父亲是一位在外地做工的石匠,每个星期都会回来一次。那时的母亲,正在灶间忙碌。年轻的母亲头发乌黑,面色红润。鸡蛋在锅沿上磕出美妙的声响,小葱碧绿,木耳柔润,爆酱的香气令人垂涎。那自然是面,母亲的手艺令村人羡慕。那天的晚饭自然温情并且豪迈。
父亲在家住上一天,就该起程了。可是我很少看见父亲起程。每一次他离开,都是披星戴月。
总在睡梦中听见母亲下床的声音,那声音轻柔舒缓。母亲的贤惠,与生俱来。母亲和好面,剁好馅,然后,擀面杖在厚实的面板上,辗转出岁月的安然与宁静。再然后是拉动风箱的声音,饺子下锅的声音,父亲下床的声音,两个人小声说话的声音。满屋子水汽,迷迷茫茫。父亲就在水汽里上路。父亲干了近三十年石匠,回家、进山,再回家、再进山,两点一线,一千五百多次反复,母亲从未怠慢。起身,饺子;落身,面。即使那些最难熬的时日,母亲也不敢马虎。除去饺子和面的时日,一家人,分散在不同的地点,啃着窝头和咸菜。
父亲年纪大了,再也挥不动开山锤,而我,却开始离家住校了。那时我的声音开始变粗,脖子上喉结突出,见到安静的穿着鹅黄色毛衣的女孩,心就会怦怦跳个不停。逢周末,回家。
迎接我的,同样是热气腾腾的面。盖了蛋花,葱花,木耳,虾仁,肉丝,绿油油的蔬菜,油花如同琥珀。学校里伙食很差,母亲的面,便成为一种奢求。好在有星期天。好在有家。好在有母亲。
返校前,自然是一顿饺子。晶莹剔透的饺子皮,香喷喷的大馅,一根大葱,几瓣酱蒜,一碟醋,一杯热茶。我狼吞虎咽,将饺子吃出惊天动地的声音——那声音令母亲心安。
毕业了,我去到城市。那是最为艰难的几年,工作和一日三餐,开始都没有着落。当我饿得受不住,就会找个借口回家住上一阵子。一段时间以后,感觉伤疤已经长好,然后再一次回到城市,再一次衣食无着——城市顽固地拒绝着一个来自乡村的只有职高文化的腼腆的单纯的孩子——城市不近人情,高楼大厦令我恐惧并且向往。
回家,坐在门槛上抽烟,看母亲认真地煮面。母亲是从我迈进家门的那一刻开始忙碌的,几天时间里她会不停地烙饼,她会在饼里放上糖,放上鸡蛋,放上葱花,放上咸肉,然后在饼面上沾上芝麻,印出美丽的花纹。那些烙饼是我回到城市的一日三餐,母亲深知城市并不像我描述得那么美好,可是她从来不问,把她的爱和责任,全都变成了饺子、烙饼和面。母亲看着我吃,沉默。沉默的母亲变得苍老,我知道这苍老,全因了我。
母亲很少出门,自然,她没有机会吃到我们为她准备的“起身的饺子落身的面”。可是那一次,母亲要去县城看望重病的姑姑。我和父亲商量好,第二天一早会为母亲准备一盘饺子,当我们醒来,母亲早已坐上了通往县城的汽车。
头一天晚上,我几乎彻夜未眠。我怕不能够按时醒来,我怕母亲吃不到“起身的饺子”。我还是没能按时醒来,似乎刚打一个盹儿,天就亮了。可是,父亲的那些年月,我的那些年月,母亲却从来未曾忘记未曾耽误哪怕一次“起身的饺子”。我想母亲已经超越了一个母亲的能力,她变成一尊神,将我和父亲守护。
然而她却是空着肚子走出家门的。家里有她伺候了大半辈子的儿子和丈夫,却无人为她,煮上一碗饺子。
起身的饺子落身的面。这习俗让我忧伤并且难堪。
母亲是在三天以后回来的。归来的母亲,疲惫异常。我发现她真的老了,这老在于她的神态,在于她的动作,而绝非半头的白发和佝偻的身体。走到院子里,母亲就笑了——她闻到了蛋花的香味,小葱的香味,木耳的香味,虾仁的香味——她闻到了“落身的面”。那笑,让母亲暂时变得年轻。
母亲吃得很安静,很郑重。吃完一小碗,她抬起头,看看我和父亲。母亲说,挺好吃。
三个字,一句话,足够母亲和我们,幸福并珍惜一生。
(选自周海亮《别让外界浮躁了你》,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年5月版。有删节)
小题1:小说标题“起身的饺子落身的面”在文中有几层含义?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小题2:作者在小说中不厌其烦地多次写到母亲做饭时的配料,如蛋花、小葱、木耳等等,其用意何在?倒数第三段写母亲闻到了蛋花、小葱、木耳、虾仁的香味,其用意又何在?(5分)
小题3:文中划波浪线的两个句子中的“幸福和忧伤”、“恐惧并且向往”,能否改成“忧伤和幸福”、“向往并且恐惧”?为什么?(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词语含义:一是指物质层面的饺子和面;二是指当地的一种风俗;三是指蕴含家人的爱与深情(与责任)的载体。每个要点得1分;意思相近即可。(2)结构作用:情节发展的线索。1分。评分要点:每个要点1分;意思相近即可得满分。
小题2:(1)作者四次写到母亲做饭时的配料,既写出了母亲做饭手艺高超(1分),又写出了母亲做饭时的用心、精心(1分),体现出母亲对家人(丈夫、儿子)的爱(1分)。(2)作者写母亲外出归来闻到“落身的面”的香味的情节,意在突出家人间互相传递的温暖和爱意,使小说的主题得以升华。(2分)
小题3:不能改换。(1分)具体分析:“幸福和忧伤”:“幸福”指父亲和我在离家、回家的生活中因这一风俗而享受母亲浓浓的爱。“忧伤”是指在清贫而又充满母爱的生活中长大的我,到城里找工作不如意,并且辜负母爱。(2分)“恐惧并且向往”:“恐惧”是害怕城市顽固地再拒绝我(城市不近人情)。“向往”指强烈渴望在城里找一份好工作,改变命运。(1分)二者在表达情感的逻辑关系方面不能颠倒(忧伤是主旋律,向往城里的生活是改变命运的追求。放在后面是强调。因为忧伤所以追求)。(1分)评分要点:表明态度1分,具体分析这些词语的含义3分,分析这些词语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1分。意思接近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这是一道标题的含义的题目,答题时注意表层意思和深层的意思,深层的意思往往和文章的主旨有关,该题文的是含义,后面的第二点答案似乎多余,如文作用时应答出。
小题2:这是一道小说情节的内容,答题时注意分析这些内容对小说人物的塑造、主旨的突出以及情节的推进的作用。
小题3:这是一道小说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不能调换位置,这是文章的情感逻辑,答题时注意答出词语的内涵乎分析其内在的逻辑。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向东还是向西
胡小兵停下车向后张望,他的女人拖着一捆竹板艰难地走着。胡小兵看到了那女人脸上的汗水,他朝女人喊着:“你等着!”
胡小兵跑到女人身边,说:“给我!”女人继续迈着沉重的脚步,那捆竹板在地上划得唰唰响。女人说:“我行!”胡小兵提高了嗓门:“给我!”女人停了下来。胡小兵抱过竹板就走,他说:“不让我拉,非得让你抱着走,这么沉你抱得动吗?”女人跟上,用毛巾在他脸上擦了一下。女人说:“竹板太长了,车上那么多水泥,不能再放东西了。”
胡小兵把那捆竹板拖到板车旁边,说:“歇两分钟。”然后他点了一支烟。他抬头看了看天,骂道:“他妈的,这老天爷太狠了,弄这么毒辣的太阳!”女人说;“还得往南走一里路,正顶着日头!”胡小兵扔掉烟头说;“走吧,把竹板放到车上,你扶着。”女人没照办。女人说:“这些水泥拉回去你就得喊得半夜腿疼,别逞能了!”女人知道,往南走一里路,就是东西大街,沿大街往东走两百米就是工地了。
女人跟在车后,歪着腰胯,用屁股顶着那捆竹板,像企鹅一样一走一摇摆。胡小兵不时回头看一眼女人,想喊一句什么,却什么也喊不出。他张大了嘴巴,仍感到像被人掐了脖子一样呼吸艰难。胡小兵脱了短袖,把深红色的上身毫无保留地展示给了太阳。太阳便在胡小兵的脸颊、臂膀、背上镶嵌了无数个小太阳。胡小兵伸长了脖子,像一头老牛似地蹬着地面,每一步都恨不得把水泥路踩出一个坑来。
一阵凉风很及时地取代阳光充斥着大街小巷。胡小兵往天上一看,不好,要下雨!胡小兵回头对女人喊:“我得赶紧把水泥拉回去,淋了就完了!”汗水把女人几缕头发粘在脸上。她点了点头,说了句只有她自己听到的话。胡小兵顾不得腿酸痛了。要是一车水泥被大雨淋了,他的工钱也就得像汗水一样蒸发掉了。
东西路就是他的目标。胡小兵感到有雨水很不客气地落在脸上,他慌了,可身后的板车并没有慌张,它仍是慢悠悠地爬行,任凭胡小兵怎么用力它就是意识不到问题的严重性。更多的雨点飞身而下,像工地的碎块一样密集,它们挡住了胡小兵的视线。胡小兵把一小块塑料布盖在了水泥袋上。他恨不得抓起行人,把他们的衣服也脱下来盖在水泥袋上。
东西路口模糊的红绿灯出现了,胡小兵冲了过去。那时,一辆三轮车比胡小兵更加匆忙地往前冲,把正在拐弯的胡小兵给挂倒了。三轮车没给胡小兵叫喊的机会,它很快就把自己藏进了雨雾里。胡小兵向身后的女人叫了一声。女人丢下竹板飞奔过来,撩起胡小兵的裤管,女人看到了胡小兵左腿上像嘴巴一样的伤口。
女人说:“赶紧去医院,就在西边不远。”
胡小兵说:“扶我起来!”胡小兵抓住了板车的把手,说:“你在后边推着,赶紧把水泥弄到工地上,淋透就完了!快!”
雨水早已把他们身上的汗水冲刷得干干净净,并企图把这个世界也冲刷一遍。女人站着没动,她突然带着哭腔喊道:“快去医院吧,就在西边不远!”
胡小兵看了一眼自己的左腿,鲜红的血从裤管里流了出来。胡小兵吼道:“水泥快被淋着了!快给老子推车,往东两百米就是工地!”然后他拖着左腿拉起了板车。女人跑过来,在板车后面用足了力。
女人咬紧了嘴唇,这样一来,泪水再多,也无法流进她的嘴里了。
1、对文章的有关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
A、小说中胡小兵被三轮车撞伤以后,不到距离自己很近的西边的的医院救治,而是要拖着受伤的左腿往距离自己较远的工地送货,表现了他漠视生命,惟利是图的小农本性。
B、这篇小说通过胡小兵在烈日下拉车和在大雨中受伤后看似不近情理的选择,深刻表现了农民工群体为改变穷苦命运所作的艰苦抗争,让读者感到了一种苦涩的人生况味。
C、胡小兵夫妇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他们在苦重的劳动中互相关心,表现了这对农民工夫妇的患难深情,美中不足的是胡小兵一生气就自称老子,辱骂妻子,让人遗憾。
D、在烈日下拉车,作者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刻画了主人公艰难拉车缓慢前行的形象,表现了主人公吃苦耐劳坚毅不屈的性格特点。
E、作者在小说中对胡小兵夫妇的遭遇寄予深切同情;对三轮车司机雨中逃逸的行为虽然未作评论,但我们还是感到了作者的愤怒;通过主人公向东的选择,我们也深深感到作者对工头的辛辣批判。
2、胡小兵女人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小说做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主要写了胡小兵夫妇的故事,作者除了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外,在情节构思、主题表达等方面都有耐人寻味的地方,请简要阐述情节构思或主题表达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D
2、①吃苦耐劳②关爱丈夫③坚毅刚强(答出三点得满分,不对不得分)
3、情节构思:①营造的典型环境,天气变化为推动情节做铺垫。②设置尖锐的冲突,做出出人意料的选择③伏笔照应(“女人知道,往南走一里路,就是东西大街”同下文“东西路口模糊的红绿灯”相照应等)
主题表达:胡小兵夫妇二人谋生的艰辛表现了农民工坚韧的品格,胡小兵最后出人意料的选择表现了小说主题。选择向东而不是向西,健康和金钱形成强烈对比,深化了小说主题,烈日和大雨的描写强化了主题的悲剧性。(表达合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①中国书法是与中国文化特殊土壤密不可分的独特艺术形式。书指书体,即汉字。法指书写文字的方法和技巧。中国书法通过高超的艺术技巧,把文字书写的法则提高到一种艺术的境界,使之凭借汉字独特的形式和丰富的内涵,发展成为一种积淀着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哲学思考和文化心理的艺术种类。
②以韵为核心的书法艺术,并不以精熟的技巧与繁复的法度程序为最高境界,相反,它崇尚的是那种言语不能传达的意味,它同时启示了其中所含蓄的类似于诗的余味,以及对简朴到深远的艺术手法的重视。当思想感情和境界在自己的艺术形式中达到完美的升华时,韵的意味也就从作品中显现出来了。崇尚韵致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脱俗,使艺术家无论在人格形态还是在艺术形态上均要达到一种卓尔不群的境界。韵如橄榄,它需要慢慢地去体会、涵咏。如果说“不俗”是表示精神升进中的超越状态,那么“韵”则象征着精神超越的极致。而“韵”的获取则是在一切艺术本体之外的,即就书法而言,学者型书家较之于工匠型书家更为人所推崇的原因也就在于此。
③在中国的书法史上,书法家绝大多数都有超绝的风度才情,书法只不过是其气质风采和神情心性的自然流露,是切断凡俗意识而垂直上升到超常的精神生活领域的一种标志。因而,书法只是文人“聊抒胸臆”的“余事”,所谓逸笔余兴,无所为方能有所为,这种心境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才是高级的、超俗的、儒雅的,各家不同风格的书法,都让人感觉到艺术品只不过是其真我本性、生命气息的折射。它不着痕迹,空灵蕴藉,以微妙的暗示与含蓄,让人去感受突破一切人为的形式与法则的境界、在生硬、挺健、雄浑之外欣赏一种超然的清淡。“韵”作为生命状态的极致体现,让艺术家如痴如狂如醉,它让我们在和古人典范作品交流中无时无刻不在感受到那流溢而出的令人神往的迷人气息。在瞬问的感悟中,让观者脱离现实的环境,沉浸在超越时空限制的审美快感之中,这就是古典书法作品中所设定的审美情境的奥妙所在。古人在观赏作品时须净手、屏息,以让自己有如对至尊的敬畏感,让自己慢慢地进入到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之中,去体味、领悟和感受这种超越性的存在。“韵”虽然不是一种物质,但是,在艺术家和观者共同创设的审美心理场中,它成了一种可感、可嗅、可触、可闻的物质实在。人在这种“参与”的过程中,达到顿悟,使审美的障碍得以消解,从而进入无碍的自由世界之中。
④“韵”作为文化心理情结,使中国的艺术更为注重精神体现,表现出一种逍遥于天地之间的快活情绪,因而,艺术也就成了躲避世俗风雨的避风港。艺术家很少去参政议政,他们只是在放浪形骸、游心于天地之间之中获得快慰和满足。这样,艺术也就很少具有批判性,因为,它与俗世生活的发展并不同步,它有着自身发展的轨道。
小题1:下列对于“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书法艺术崇尚的是那种言语不能传达的意味,它同时启示了其中所含蓄的类似于诗的余味,以及对简朴到深远的艺术手法的重视。
B.“韵”的意味从作品中显现出来,需要艺术家的思想感情和境界在他的艺术形式中达到完美的升华。
C.“韵”是生命状态的极致体现,使艺术家对它痴迷癫狂地追求,它赋予古代经典之作令人神往的气息。
D.“韵”是一种抽象的东西,可是艺术家和欣赏者有共同的审美心理,可以感受到它和物质一样存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