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语文提分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二)
2017-07-17 22:45:03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21世纪,富人与穷人的健康问题将空前紧密的交织在一起,疾病的全球化意味着人们?健康的相互依存。世界卫生组织发表的《消除卫生发展的障碍》报告指出,病毒和细菌严重?地威胁着各国的稳定和经济发展。目前,在全球的死亡青年和儿童中,半数上是罹患①诸如?艾滋病、疟疾、肺结核、麻疹、腹泄②和肺炎等传染病。仅1998年一年,这些疾病在全世界就夺去了1100万人的生命。以艾滋病为例,自1981年在美国发现首例艾滋病以来,艾滋病病毒在全球以惊人的速度蔓沿③,逐渐[? ]成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全球性问题。目前,在所有国家和地区都能发现艾滋病病毒的感染者,一些国家的成年艾滋病患者已超过其总人口的1%。据不完全统计,截止④2000年底,全世界有2200多万人死于艾滋病,3610万人正忍受艾滋病的折磨,艾滋病毒已跨越国界,任何希望把艾滋病挡在国门之外的想法都是不切实际的。此外,全球气候变暖也利于某些疾病的传播。曾经a只限制b在世界c某些地区发作的登革热和疟疾现d正在向新的地区扩散。因为在过去15年中,北部许多地区变得更加潮湿和温暖,使蚊子得以在更大的范围内滋生,疟疾的发病率明显上升。随着地球气候的变化,许多疾病的全球化将成为日益严重的现实问题。 小题1: ①②③④没有错别字的一词是: A 罹患? B 腹泄? C 蔓沿? D 截止 小题2: 文中[? ]处恰当的措辞是:? A 演变? B 演进? C 演绎? D 演化 小题3: 文中abed四个词中不可删的是: A 曾经? B 限制? C 世界? D 现
参考答案: 小题: C 小题: B 小题: C
本题解析: 小题:C项应为“蔓延”,此题考查考生的文字基本功。 小题:空缺处前的“逐渐”二字表明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变化,观察选项,A、C、D都只有变化的意思而没有发展的意思,只有B符合上下文,故正确答案为B。 小题:此题关键在于判断词删去后句子的基本意思有没有发生变化,“曾经”和“现”相对,删去其中一个我们并不会混淆时间,所以这两个词可删去任意一个;根据原文中的“某些地区”我们可知道它是有“限制”的,故“限制”一词也可删去,但如果删掉“世界”,我们就不清楚限定的范围了,故正确答案为C。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同答18~2l题。(16分) 有一种情感叫沉浸 朱以撒 ①又一杆毛笔走到了使用的尽头,锋残毫损。我照例把它投入书桌里边那只大笔筒里。那只笔筒已经搁置了许多这一类毛笔——当它们不再被使用时,就没有什么价值,理应废弃,我想起隋人智永,许多用过的烂笔头珍惜地集中着,庄重地埋了起来,名曰笔冢,一定有一种感情附着于上.笔筒里这些旧笔,时日长了落满灰尘,蜘蛛在上边爬过,牵起网络,旧笔储存了我生命曾经走过的那一段过程,或者说,许多时光在毫端的挥洒中过去了. ②旧物,失去使用价值之后依然不忍舍弃,准是另一种价值开始了它的旅程。 ③我又一次见到青衣江了。已经有些寒意,青衣江流过的这个小城,永远是水汽迷蒙,潮气华滋,高墙上爬满了绿色的藤本植物.枯水时节,膏衣江缓缓地流,和我上次见到的汹涌气势已经不同.此时,我面对着它,按说是没有太多特色可供描绘,只是一条江有这么一个名字,远远超过了人对于河流本身的想象.书上说,青衣是一个人,叫蚕丛,曾经教会了蜀人祖先农耕蚕桑,使游牧民族的动荡转为安顿.若水河畔,青衣移动的身影多起来,若水遂名青衣江.蚕丛,我乐于这样想象,是一位体态丰盈言行朴实的少妇吧.青衣,后来成为我们眼中的舞台人物,幽怨、哀婉、凄美.静观这条江的眼光如水,听到旁人用食指指着波光粼粼叫道:“看,青表汪.”心弦莫名地弹了一下.那一年,我在青衣江边走,夏风习习,草木爽快,我却纠结在一个问题里,脱不出来。那个问题今天看来已十分简单,上不了哲学台面,时间一过去也就迎刃而解——那是一个技巧性的问题。在江边的同一条路两次走过,思路远远拉大了岔道,无法叠合.一辈子去过一次的地方,令人惋惜的是,无法从回味中看到自己改变了什么,或者坚持了什么. ④一座熟悉的城墙拆毁了,一条熟悉的街巷消失了,对于拥有体验并一直习惯地享用它的文化气息的人,不论书生艺人,还是引车卖浆者,都会有一种莫名的空洞.至少,他们不能在清晨聚会一起松动筋骨,叙一叙寻常百姓的小小乐趣.后来,欧式的建筑耸立起来,内心的空洞却丝毫没有填上。一个独到的城市,是由久居其间的居民行止来体现的——说话的口气、神情还有动作.他们被老城市的气息熏染着,老城市成了一个巨大的储存器,储存着浓郁的民风、礼仪;街巷、门楣、梁,匾额透露着和居住者同样的情调.而新兴城市是多元的,没有一种和谐的秩序,需要很长久的磨拿,人和城市才能交融如水乳。 ⑤一本书,一本帖,时间长了,外表的品相卷了毛边,掉了封皮,里边任我随意地画了许多记号,随手翻,就到了我要的那一页,想看的那个字。一本簇新的书就没有这般便利,它停留在陌生状态上,像一匹野马,没有被骑手驯服,书页边缘带着机器切割的锋利和油墨的味道。没有翻动,生分得生出一段距离.一次又一次翻动,甚至卷起、袖起,随主人走天下。带着温度的手指时常指动,它温顺起来。边角的锋棱磨钝,品相越来越老,蕴涵越来越多,手泽、目光、笔迹,甚至有一次不小心掉落在泥泞里。有的书的观念的确改变了我,同时我也把一些不愿苟同的意思标明在空白处,构成另一个走向.这样,待我翻到它老了时,渗透了我太多的精神。一些旧书让人痴迷地收藏,就融入了阅读者这一部分情调。 ⑥纸本太经不起折腾了。但也是这种最柔弱的纸,薄如蝉冀地承栽起沉重无比的文字——那些性命攸关的生死状、家庭纠葛的契约、情爱的表白,都由一纸墨气固定下来.像一位稚嫩孩童挑起千斤重担.还不让她松懈下来。没有哪一片纸的存在不受剥蚀。纸质酥了,干脆了,字迹一脸沧桑,却不会淡去。这时,真怕有人不慎失手,字迹随纸裂为碎片。这样的纸片,尺牍大小,沉重千钧。家庭的后人对先人的认识,包括感恩或怨恨,大都缘于这些纸片。没有这些纸片的凡,回忆先人,满目空洞。我十分感慨保存完好的家庭,从一代一代文字的积累中,见出一个家庭的悠久;从昏黄的纸色中.展开寂寥广大的世界,任想象去填充。其实,一张能够幸运躲过战乱、水火、迁徒磨难的纸,即便空白,也是一个幽深的海。 ⑦时间一直向前,像不停歇下来的马车,奔走中崭新的车厢成为陈旧,盛满过往的陈渣.每个人在面向前方的同时,另一方面正对着过去,感受着旧物,牵挂着旧事——时光没有消逝,正是由于它们的韵味,真切地沉浸在遥远之处。 18.一种情感叫沉浸”,从本文来看,作者沉浸在哪些旧物和旧事中?(4分) ? ? ? ? 19.阅读第③段,作者说在青衣江边的同一条路两次走过,思路却远远拉大了岔道, 无法叠合。请结合文段内容概述作者两次不重合的思路分划是什么,这两次体验给 了作者什么启示。(4分) ? ? ? ? 20.文章第④段写老城市和新城市有什么用意?请作具体分析。(4分) ? ? ? ? 21.作者在文中说“能够幸运躲过战乱、水火、迁徙磨难的纸,即便空白,也是一个幽 深的海。”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4分) ? ? ? ?
参考答案:1 8.(1)从本文来看作者沉浸于:锋残毫损的毛笔、青衣江的历史联想、以前的自己、熟悉的城墙街巷、旧书旧帖、以前的纸片。4-分,写出四点即可 19.(1)第一次作者纠结在一个简单的技巧性问题里,脱不出来,没有真正欣赏和注意青衣江。第二次作者沉浸在江名名“青衣”的一连串联想中:从青衣想到蚕丛想到少妇想到舞台青在的幽怨、哀碗、凄美。所以说思路却远远拉大了岔道,无法叠舍,(2)两次不同的体验使作者以识到回味旧事可以看到以前的自己.看到自己的改变和坚守。4分,第(1)问2分 第(2)问2分 20.老城市有独特的文化气息。熏染着人们,储存着浓郁的民风、礼仪,街巷、?门楣、梁、匾额、居住者行为又透露和体现着老城市的情调,人和城市长久的磨合,水乳交融,和谐而有秩序;新城市是多元的,缺少对间的磨合和交融,空洞没有情调。将老城市和新城市进行对比,突出老城市具有新城市不具备的情调、韵味和独特的文化气息,让人沉浸,更好地表现主题。4分,老城市情况2分。新城市情况2分,对比及作用2分? 21.“一个幽深的海”运用了比喻的修辞,说明旧纸有着丰富深刻的内涵。①纸张即便是空白的也可以承载和见证历史.②纸张是脆弱的,能够躲过战乱、水火、迁徙磨难本身就是一种历史:③哪怕是白纸或撕裂的碎片。都沉重千钧,可以让人沉浸,有它的价值,可以让人展开丰富的无边的联想和想象。4分,比喻1分,下面3点各1分。
本题解析:18.无 19.无 20.无 21.无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寂寞 吴念真【台湾】 阿照跟她的爸爸一点都不亲,就连“爸爸”似乎也没叫过几次。 这个爸爸其实是她的继父。妈妈在她四岁的时候离了婚,把阿照托给外婆照顾,自己跑去北部谋生。 阿照国小二年级的时候,妈妈带了一个男人来,说是她的新爸爸;不过,她不记得那时候是否叫过他,记得的反而是那男人给了她一个红包,以及她从此改了姓。 改姓的事被同学问到气、问到烦,所以这个爸爸对她来说不仅陌生,甚至从来都没好感。一直到国中三年级,阿照才被妈妈从外婆家带到北部“团圆”,而且听说这还是那男人的建议,说以后如果要考上好大学,她应该到北部来读高中。那时候妈妈和那男人生的弟弟都已经上小学了。? 男人在工厂当警卫,有时日班有时夜班,妈妈则在同一家工厂帮员工办伙食,早出晚归,一家人始终没交集,各过各的。不久之后,阿照考上台北的高中,租房子自己住,即便假日也很少回去。 外婆在阿照大三那年过世,不过,之后的寒暑假,阿照也同样很少回家。她给自己的理由是要打工、读书、谈恋爱,其实自己清楚真正的原因是对那个家根本一点感情也没有。不过,不知道是不是亲生的儿子太不成材还是怎样,那男人对待两个孩子有很明显的差别待遇,比如跟儿子讲话总是粗声粗气,对阿照则和颜悦色,过年给的红包永远阿照的比较厚,儿子只要稍微嘟囔一声,他就会大声说:“你平常拿的、偷的难道还不够多?” 阿照大学毕业申请到美国学校的那年他从工厂退休,妈妈原本希望阿照先上班赚到钱才出国,没想到他反而鼓励她说念书就要趁年轻。阿照记得那天她跟他说:“爸爸,谢谢!”不过,才一说出口就觉得自己可耻,因为在这之前她不记得是否曾经这么叫过他。 从美国回来后,阿照在外商公司做事。弟弟在她出国的那几年好像出了什么事,偷渡到大陆之后音讯全无,连几年前妈妈胰脏癌过世都没回来。孤孤单单的爸爸也没给阿照增加什么负担,他把房子卖了,钱交给阿照帮他管理,自己住到老人公寓去。 阿照也一直单身,所以之后几年的假日,他们见面、聊天的次数和时间反而比以前多很多。有一天阿照去看他,他不在,阿照出了大门才看到他坐出租车回来,说是去参加一个军中朋友的葬礼。阿照陪他走回房间的路上他一直沉默着,最后才跟阿照说可不可以帮他买一个简单的相机,说他想帮几个朋友拍照,理由是:“今天老宋那张遗照真不象样!”后来阿照帮他买了。 去年冬天他过世了。阿照去整理他的遗物,东西不多,其中有一个大 纸盒,阿照发现里头装着的是一大叠放大的照片和她买的那部照相机。相机还很新,也许用的次数不多,更也许是他保护得好,因为不仅原装的纸盒都还在,里头还塞满干燥剂并且罩上一个塑料套。 至于那些照片拍的应该都是他的朋友,都老了,背景有山边果园,有门口,有小巷,也有布满鹅卵石的东部海边,不过每个人还都挺合作,都朝着镜头笑,就连一个躺在病床上插着鼻胃管的老伯伯也一样,甚至还伸出长满老人斑的手臂用弯曲的手指勉强比了一个“V”。 阿照一边看一边想象着他为了拍这些照片所有可能经历过的孤单的旅程,想象他独自坐在火车或公路车上的身影,他在崎岖的山路上踯躅的样子,他和他们可能吃过的东西、喝过的酒、讲过的话以及最后告别时可能的心情。 当最后一张照片出现在眼前的时候,阿照先是惊愕,接着便是无法抑制的号啕大哭。照片应该是用自动模式拍的,他把妈妈、弟弟、还有阿照留在家里的照片,都拿去翻照、放大、加框,然后全部摆在一张桌子上,而他就坐后面用手环抱着那三个相框朝着镜头笑。 照片下边就像早年那些老照片的形式一般印上了一行字,写着:“魏家阖府团圆,民国九十八年秋。”阿照说,那时候她才了解那个男人那么深沉而无言的寂寞。 (吴念真《那些人,那些事》) 小题1:小说开头点出阿照从不称呼“爸爸”的细节,有那些作用?(6分) 答:? 小题2:简析小说结尾的艺术特点和艺术效果。(5分) 答:? 小题3:结合阿照和父亲的形象分析,谈谈小说给你的启示(6分) 答:? 小题4: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作为小说,《寂寞》去掉了虚饰,挤掉了水分,朴实得像一块煤,也像煤块一样沉重,却透着点点的光泽。 B.小说的高潮之处在文章的最后一个部分,一张并不团圆的全家福却被这位父亲“结合”成“魏府阖家团圆”,既有深刻的内涵,又充满了对这个破碎家庭的嘲讽。 C.文章的题目叫做“寂寞”,这里的“寂寞”至少有三层含义:亲人不在身边带来的孤独感;友人渐渐老去离世带来的落寞感;被时代、社会抛弃,留守老人院带来的落魄感。 D.小说以朴素的文字,无华的语言,刻画出小人物的人生体验,初看似乎平淡寡味,细细品读后却感觉意味深长。
| E.吴念真的小说常常具有细节画面感,这篇小说中插着鼻胃管的老伯伯以长满老人斑的手臂、弯曲的手指勉强比划“V”就极具画面感,令人心中一震。
参考答案: 小题1:(1)交代了故事的背景,推动了情节的发展。(2分)(2)将阿照的冷漠和父亲的温情形成对比。(2分)(3)以阿照的冷漠行为呼应了标题的“寂寞”。(2分) 小题2:(1)情节上,戛然而止,干净利索地收束全文。(1分)(2)运用对比手法(1分)以团圆的全家福,暗寓“寂寞”的一家,突出了“寂寞”的主题。(1分)(3)呼应了文章的标题“寂寞”,(1分)回味无穷,发人省醒。(1分) 小题3:(1)阿照:独立、固执、倔强,不能完全体会到父亲深沉的爱和家庭给予的温暖。(2分) 父亲:朴实、善良,不善言辞,却深深爱着这个家,充满无人理解的寂寞。(2分)(人物分析答到大意即可给分) (2)(参考)启示:爱,需要表达,更需要细细感受;珍惜亲情,珍惜家庭。(2分) (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小题4:BC
本题解析: 小题1:在答题前,要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找到原文阿照从不称呼“爸爸”的细节,然后仔细体会,可以在分析内容的基础上,着重回答结构上和表现手法方面的作用。可以从推动情节的发展、阿照和父亲的对比所表现出来的冷漠无情,来衬托父亲的温情主题;与题目的照应等方面来回答作用。 小题2:此题要在整体感悟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找到结尾,进行反复品读“照片下边就像早年那些老照片的形式一般印上了一行字,写着:“魏家阖府团圆,民国九十八年秋。”阿照说,那时候她才了解那个男人那么深沉而无言的寂寞”。可以从情节收尾的技巧、对比手法鲜明的突出主题作用、照应文章标题以及留给读者回味思考的意境美来组织答案。 小题3:此题要先阿照和父亲的形象特点稍作分析,然后,再答这种性格特点所决定的女儿与父亲的沟通隔阂问题。再回答小说带给人的启示时,要从阿照和父亲无法正常沟通理解的原因分析,如阿照性格固执、倔强,父亲善良朴实却不善言辞,所以造成沟通理解的问题。所以,小说主人公的悲剧启示我们,爱要敢于表达,亲情要珍惜。 小题4:此题要在整体理解和感知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回到原文进行分析比较,或者结合着对小说的理解进行分析。B“充满了对这个破碎家庭的嘲讽”有误。根据文意,应该是同情。C“被时代、社会抛弃留守老人院带来的落魄感。”文中没有涉及到这一层。所以选BC。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25分) 故乡的沉沦 曾看到过一幅照片:一个农民在故乡新建成的楼房前呆坐,他的肤色是久在风雨暴晒下才有的酱色。我心中涌动起莫名的风雨飘絮的黍离之情,只觉得无边的乡村在沉沦,或者说在一点点坍塌。 乡土的中国,故乡的中国,真的转换这么快?一夜之间,土地里不再种出庄稼,而是种出了成片的高楼。“农民上楼”,就如镰刀割下了谷子,这不是一次收割的事件,而是一个精神的事件。有人说这世界消失的方式不是一声巨响,而是一声呜咽。谷穗碰到镰刀是呜咽,大树遭遇斧头是呜咽,而故乡田园风光的消逝更是呜咽。 有一个成语叫背井离乡,“背”是背离,这是孩子都能理解的。但我宁愿理解“背”为背负,一个背负着故乡井水的人是有底气的,无论走到哪里都有故乡井水的滋润,有故乡做依靠。记得,在一次文人雅集的酒桌上,友人问我,你的眼睛为何这样亮?我说那是故乡的水井!又问,你的头上隐隐像有什么东西,那是什么呢?也许,是我醉酒的缘故,我回答:那是故乡的屋檐。友人愣住了,不知如何应答,他有点黯然,然后醉了。他说,我没有故乡的屋檐。然后就伏在桌子上呜呜大哭起来。 故乡是一个人的血地。台湾把故乡叫做原乡,作家钟离和说“原乡人的血,只有回到原乡,他的血才能停止沸腾”,真是透到了骨髓,彻骨彻肤。 故乡是一种容器,故乡是收藏我们童年哭声的地方,一石一础,一草一叶,井栏树冠,那都是我们的见证,那里勾留了我们的年轮,涂抹了黄昏时我们读书的影子,还有那塞满草的窗子。当我们夜晚背诵课文的时候,常仰着脖颈望着星空,像是背诵着夜。现在那里的夜还是那样纯净么?没有一丝阴翳,没有污染,没有毁容? 一个人不能没有灵魂。曾记得一个台湾老兵的故事。他把装着故乡泥土的玻璃瓶子弄丢了,他的魂魄也随之丢失了。老兵住院,什么样的医术也疗救不了他这种思乡之痛。他的事传播开来,人们同情他,一个研究生翻找资料,在实验室里为老兵配制了他家乡的土。土里特别多放了一点盐分,用以配出老兵家人在这土地上流过的汗水。但细心的老兵呢?看出了黄土是用色素染成的!他说,故乡的土,是不可以配制的,那些童年的声音留在土里的,那些炊烟留在土里的,那些牛羊的哞叫留在土里的,这些怎能够配制出来?老兵最后说,这一瓶配出的黄土里面缺一样最要紧的东西:当初,母亲把土摊在白纸上,戴好老花镜看过、拣过,弄得干干净净,两滴眼泪落在土里,这一大瓶配置的土里却没有! 老兵带着那瓶故乡的泥土走过七个省,最后越过台湾海峡。 我不知道这个老兵最后的归宿,但我揪心的是即便他的灵魂得以还乡,在那被毁容整容后的故乡,他能找得到魂牵梦绕的归路么?他能找得到在路口大树下苦苦遥望的母亲么? 我的老家的村口也曾有几株明代的柿子树,经历了400年的沧桑啊!几年前被连根移走了。我回老家为母亲上坟,看到移走古树后留下的大大的树坑,如枯干的泪眼,无助无望。我童年留恋的柿子树,那曾荫庇过多少代家乡子孙的老树啊! 没有故乡的人,没有根基,没有身世。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是千年前的陶潜在时空外呼唤如今疲惫的心灵么? 其实对沉沦的故乡来讲,连荒芜也不配,只是一片钢筋水泥的狰狞。 我看不见灵魂的归路,我只隐约听见灵魂的呜咽! (取材于耿立的同名散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中国的许多乡村建起了成片的高楼,破坏了原有的田园风光,作者对此深感忧虑。 B.作者有意曲解成语“背井离乡”的含义,是强调故乡在游子心中无可替代的作用。 C.作者回忆童年在故乡背诵课文时常常仰望星空,旨在说明他从小就有高远的志向。 D.研究生通过造假的方式欺骗台湾老兵,虽然是好意,但极大地伤害了老兵的感情。
|
E.本文的语言饱含深情,深切的回忆中交织着对农村现实的深刻思考,富有批判精神。
小题2:第二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什么表达效果?请做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阅读本文,回答下面的问题。(7分)
(1)文中台湾老兵说“故乡的土,是不可以配制的”,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请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以“故乡的沉沦”为题,有什么作用?请联系全文简要回答。(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文中说:“一个人不能没有灵魂。”结合本文,并联系实际或其他文学作品,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和感悟。(不少于200字)(10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C D
小题2:这里运用了拟人、排比的手法,(1分)揭示了农村庄稼被毁、树木被砍伐、田园风光被破坏的现象,(1分)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沉沦的悲愤之情。(1分)形象生动,层层推进,感情强烈,有很强的感染力。(1分)
小题3:(1)故乡的土承载着老兵对故乡深刻的记忆、深切的怀念(1分)和与亲人的真挚情感,(1分)所以是无可替代的。这句话表达了老兵与故土血脉相连不可分割的关系(或:故乡的土是他心灵的归宿)。(1分)
(2)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使文章脉络清晰。(1分)突出了对中国广大农村(1分)的田园风貌(或:乡土特色)正在被毁坏(1分)的悲愤之情,(1分)引人深思。
小题4:示例:人不能没有灵魂,灵魂是一个人生存的动力与精神支柱。(2分)正如文中的老兵,故乡便是他的灵魂,故乡的土便是他精神的支撑,失去了,便失去了灵魂与动力,便失去了魂魄,无所寄托。(2分)我认同作者观点。(1分)人要有灵魂才有生存的勇气、动力与意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戊戌六君子便诠释了这句话的含义。国家便是他们的灵魂,当国家沦落,他们无力改变时,他们已无惧生死;国家是他们的灵魂,国家沦落,灵魂已逝,他们也不愿意苟活。因此,人不能没有灵魂,有灵魂才有生存与向前的信念。(5分)
本题解析:
小题1:C项,“旨在说明他从小就有高远的志向”曲解文意;D项,“极大地伤害了老兵的感情”与文意不符。
小题2:首先是准确把握句子所用的表现手法(此处实际上即为修辞手法),其次要熟知每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再将该修辞手法的作用与本句相关内容联系起来加以分析解说。当然,绝不能忽略的是作者的情感特点;另外,注意答题思路清晰,表达流畅。
小题3:(1)本题的解答要在上段和本段的内容中提炼。故乡的土包含着老兵对生身之地的全部记忆与眷恋,具有独特性与唯一性。由此得出故乡的土对当事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答作用,无外乎内容与形式两大块。从内容上来说,作者要表现的是中国农村的乡土气息正在消失,田园风貌正在被破坏,所以以“故乡的沉沦”为题,突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故乡在沉沦消失;作者通过故乡的沉沦表现出对现实中国农村田园遭毁的不满,这就体现了为文的意图(主旨)所在。从形式上说,这个标题是全文的线索,联系起文章所有材料,共同表现作者的情感。
小题4:首先要准确把握这句话的意思,这是延伸题的根,只有根站得稳,树才能长得高。“一个人不能没有灵魂”在本文中指的是一个人不能没有精神支柱(或“心灵的归宿”等),为什么这样理解,需要结合文本解说;然后再联系实际和其他文学作品谈自己的认识,这就属于延伸,需要联想合理,看法明确,分析透彻。当然,200字文段的语言表达不可忽略,要清晰明确。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 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 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 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
|
|
1.选用诗中词语概括?这两节诗所塑造的意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一部分写了什么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简析本诗意象选取上的特点及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悲哀”“凄凉”。
2.极端贫困。
3.对现实进行象征式描绘的同时,表达了自己的信念。
4.虽遭生活与爱情的双重打击,仍坚定地相信未来的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5.选取的意象如炉台、灰烬、露水、枯藤等,渲染了悲哀凄凉的意境,很好地突出了人生的挫折与困厄,突出了逆境中仍坚?定相信未来的可贵与不易。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