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五)
A.当以金铸之斜也以赃免 B.由是复用为会宁牧斜也为相 C.海陵猎于胡剌浑水斜也于都堂脊杖令史冯仲尹 D.而以撒合出为符宝祗候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
3、阅读题
苏则字文师,扶风武功人也。少以学行闻,举孝廉茂才,辟公府,皆不就。起家为酒泉太守,转安定、武都,所在有威名。太祖①征张鲁,过其郡,见则悦之,使为军导。鲁破,则绥冬下辩诸氏,通河西道,徙为金城太守。是时丧乱之后,吏民流散饥穷,户口损耗,则抚循之甚谨。外招怀羌胡,得其牛羊,以养贫老。与民分粮而食,旬月之间,流民皆,归,得数千家。乃明为禁令,有干犯者辄戮,其从教者必赏。亲自教民耕种,其岁大丰收,由是归附者日多。
征拜侍中,与董昭同寮。昭尝枕则膝卧,则推下之,曰:“苏则之膝,非佞人之枕也”。
初,则及临淄侯植②闻魏氏代汉,皆发服悲哭,文帝闻植如此,而不闻则也。帝在洛阳,尝从容言曰:“吾应天而禅,而闻有哭者,何也?”则谓为见问,须髯悉张,欲正论以对。侍中傅巽掐则曰:“不谓卿也。”于是乃止。文帝问则曰:“前破酒泉、张掖,西域通使,敦煌献径寸大珠,可复求市益得不?”则对曰:“若陛下化洽中国,德流沙漠,即不求自至;求而得之,不足贵也。”帝默然。后则从行猎,槎桎③拔,失鹿,帝大怒,踞胡床拔刀,悉收督吏,将斩之。则稽首曰:“臣闻古之圣王不以禽兽害人,今陛下方隆唐尧之化,而以猎戏多杀群吏,愚臣以为不可。敢以死请!”帝曰:“卿,直臣也。”遂皆赦之。然以此忌惮。黄初四年,左迁东平相。未至,道病薨,谥曰刚侯。(节选自《三国志·魏书》)
注:①太祖:曹操。②临淄侯植:临淄侯曹植。? ③槎桎(chá zhi):拦截野兽的围栏。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举孝廉茂才?举:推举,推荐
B. 则绥定下辩诸氐?缓定:安抚平定
C. 皆发服悲哭?发服:穿上丧服
D. 则谓为见问?见:指代自己
2. 以下旬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苏则“直”的一组是
①与民分粮而食,旬月之间,流民皆归
②苏则之膝,非佞人之枕也
③亲自教民耕种
④须髯悉张,欲正论以对
⑤求而得之,不足贵也
⑥然以此忌惮
A. ①③⑤? B. ②④⑤ C. ③④⑥? ④⑤⑥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苏则年轻时曾谢绝了朝廷的征召,后来由平民出任酒泉太守,几经调任,他都恪尽职守,所到之处都传诵他的威名。
B. 苏则是个体恤百姓的好官。他曾和老百姓分粮而食,共度难关,还亲自教导百姓耕种,使他们丰衣足食。
C. 苏则反对魏氏废汉自立,面对魏文帝的指责,他无所顾忌,正言厉色地上前与之辩论,因而被文帝忌惮。
D. 苏则为人正直,不管是对朝臣还是对帝王,他都能直言不讳,因而,文帝给他的谥号为刚侯。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浣花溪记?钟惺
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玕、如绿沉瓜,窈然深碧、潆回城下者,皆浣花溪委也。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
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隔岸阴森者,尽溪平望如荠。水木清华,神肤洞达。自宫以西,流汇而桥者三,相距各不半里。舁夫云通灌县,或所云“江从灌口来”是也。
人家住溪左,则溪蔽不时见;稍断则复见溪,如是者数处,缚柴编竹,颇有次第。桥尽,一亭树道左,署曰“缘江路”。过此则武侯祠。祠前跨溪为板桥一,覆以水槛,乃睹“浣花溪”题榜。过桥,一小洲横斜插水间如梭,溪周之,非桥不通,置亭其上,题曰“百花潭水”。由此亭还,度桥过梵安寺,始为杜工部祠。像颇清古,不必求肖,想当尔尔。石刻像一,附以本传,何仁仲别驾署华阳时所为也,碑皆不堪读。
钟子曰:杜老二居,浣花清远,东屯险奥,各不相袭。严公不死,浣溪可老,患难之于朋友大矣哉!然天遣此翁增夔门一段奇耳。穷愁奔走,犹能择胜,胸中暇整,可以应世,如孔子微服主司城贞子时也。
时万历辛亥十月十七日。出城欲雨,顷之霁。使客游者,多由监司郡邑招饮,冠盖稠浊,磬折喧溢。迫暮趣归。是日清晨,偶然独往。楚人钟惺记。
注:钟惺(1547—1625),字伯敬,号退谷,竟陵(今湖北天门)人,明代散文家。浣花溪,在成都西郊,一名濯锦江,又名百花潭。溪畔有杜甫故居浣花草堂。
1.对下列文中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皆浣花溪委也?委:水流所聚? B.像颇清古,不必求肖?肖:像,似
C.出城欲雨,顷之霁?霁:雨过天晴? D.迫暮趣归?趣:兴趣
2.下列各句中"乃"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覆以水槛,乃睹“浣花溪”题榜。
A.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B.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何怪也
C.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 D.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浣花溪清幽秀丽,在成都城下回旋萦绕,但一定要到草堂一带,然后才有“浣花溪”这一专门名称,主要是因为杜甫的浣花故居在那儿。
B.杜工部祠中杜甫像清矍古朴,但不一定就是那个样子,只是人们想象是这个样子罢了。还有一个刻在石碑上的肖像,附有通判何仁仲在代理华阳县令时为杜甫写的传记。
C.杜甫的两处居所,浣花溪显得清远,而东屯显得险奥,各有各的特色。作者借此赞赏了杜甫在穷愁奔走中犹能择胜而居的宽阔胸怀。
D.文末作者写到朝廷使臣出来游玩,大都由当地官府招待,来来往往都是些做官的人,因此到处热闹哄哄,引发了作者极大的赏玩兴趣,也间接表达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4.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水木清华,神肤洞达。自宫以西,流汇而桥者三,相距各不半里。
②人家住溪左,则溪蔽不时见;稍断则复见溪,如是者数处。
③一小洲横斜插水间如梭,溪周之,非桥不通。
④穷愁奔走,犹能择胜,胸中暇整,可以应世。
5、单选题 下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 、隙(空闲)?披草(分开草)?施施(慢步走着的样子)?惴(恐惧不安,战战兢兢的样子)
B 、徒(指出游时的随从人员)?极(至,到达)?箕踞(盘踞)?衽席(座席)
C 、岈然(山谷幽深的样子)?培(小土丘)? 颢气(浩气)?遁隐(隐藏)
D 、缘(循,沿着)?苍然(青灰色,黄昏时的天色)?冥合(融合为一体)?志(记)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文学类文本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