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十)
2017-07-17 22:59:38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下列有关《哈姆雷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哈姆雷特》的主人公哈姆雷特善于观察,长于思考和分析,而且文武全才,有计谋,他是莎士比亚精心塑造的人文主义英雄的典型。 B.《哈姆雷特》中鬼魂一角对剧情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他的出现改变了哈姆雷特的命运,没有他就没有哈姆雷特,剧作伊始就以他悲伤而庄严、惨苦而坚定的形象奠定了全剧悲剧的氛围。 C.哈姆雷特的出走与父亲的死,使善良的奥菲利亚精神失常、忧愤成疾,最终死去。 D.哈姆雷特》的戏剧冲突是以交替的原则向前发展的,哈姆雷特与克劳狄斯两股力量交替占领上风展开较量,这种震荡变动的结果伴随着希望和恐惧的情感交替,使观众深深地为戏剧情节所吸引。
?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C哈姆雷特的出走与父亲的死,使善良的奥菲利亚精神失常。她终日游荡,采花、唱歌,有一天,她想把花冠戴上枝梢,身下的树枝断了,她落入河中溺水而亡。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简述孙权“轻敌兵败”的一个典型情节。
参考答案: 建安二十年 (215 年) ,孙权亲率大军直扑合肥。此战东吴精锐尽出,十万大军竟为张辽的七千守军所破,连孙权本人也差点为曹军所俘,幸赖凌统、甘宁、吕蒙等人奋力死战,才得以脱身。 此次战败,主要有二个原因: 一是孙权骄忽轻敌,自恃人马众多,结果连续遭到两次袭击。先挨当头一棒,挫了锐气,再遭衔尾一击, 二是孙权恃勇好战。在第一次围合肥,就想率轻骑突敌,而两次遭袭都有孙权在场,且势如危卵。
本题解析:考查学生对名著故事情节的概括归纳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准确交代主要人物与关键事件,理清人物间的关系,明晰事件来龙去脉,突出重要细节。考查对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的理解分析能力,构思的故事情节的掌握。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5分) 钱伟长:科学巨子?传奇人生 1931年9月,清华大学招入了一批新学生。其中有一个瘦小的戴眼镜的无锡人。这位新生作文和历史拿了满分,理科却几乎是零分。他就是钱伟长。 清华的招生作文题目是《梦游清华园》。“我写了一篇四百五十字的赋。”钱伟长回忆说:“出题目的老师想改改不了。后来他给了一百分。”历史考题更奇怪:二十四史都有哪些;作者是谁;各有多少卷;注释者是谁。钱伟长答得分毫不差,又是一个满分。可是,19岁的钱伟长对理科却十分陌生,数学、物理、化学和英文,总共考了25分。所幸靠着文科成绩,通过了清华的考试。他听从四叔钱穆的建议,选择就读清华中文系。但是第二天钱伟长就改变了自己的志向,也改变了一生的走向。这一天,爆发了震惊全国的“九一八”事变,而南京政府却奉行不抵抗政策,说中国战则必败,因为日本人有飞机大炮。“我听了以后就火了,”钱伟长回忆说:“没飞机大炮,我们自己造嘛。所以我下决心,要学飞机大炮。”起初,物理系主任吴有训根本不收他,经他软磨硬泡才勉强同意,但只能试学一段时间。为了能尽早赶上课程,他早起晚归,来往于宿舍、教室和图书馆之间。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一学期结束,钱伟长的物理及格了。毕业时,他成为了物理系中成绩最好的学生之一。 ? 1939年,钱伟长考取了庚子赔款的留英公费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突发,船运中断,改派至加拿大。去加拿大留学,是英国人安排的行程,先让公费生们在上海等着。当得知所乘船只要经过日本,让他们在横滨逗留3天后再起程时,钱伟长和其他公费生一致认为,在抗日战争期间,经留日本有损国格,于是他们全体愤然离船,大家一齐把加有日本签证的护照扔到了黄浦江里。后来,英国人道歉说“不知道你们会有如此强烈的爱国心”。1940年9月,钱伟长第三次出发,终于抵达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开始了艰辛的留学生涯。三年后,钱伟长来到了美国加州理工大学,后来成为冯·卡门的得力助手,成长为引人瞩目的一颗科学新星。 1946年5月,正当在美国的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钱伟长只带了简单的行李和几本必要的书籍,从洛杉矶返回清华。当时中国处在内战时期,清华的教授生活都非常苦。这时,一个老朋友从美国回到北京看望他。老朋友觉得钱伟长的生活太困难了,告诉他美国仍然欢迎他回去工作,还可以把全家一起带去。但在办理签证手续的时候,当中有一栏:“如果中美交战你能不能站在美国一边?”他的答案是“NO”,毅然放弃了去美国的机会。 1957年6月,钱伟长被划为“右派”,并被撤销一切职务。从被打成“右派”到1966年的9年间,他先后为各方提供咨询、解决技术难题100多个。1968年,这位56岁的科学家又被下放到北京首都特钢厂做了一名炉前工。炉前工很苦,用的铁棒足有52公斤重,一般人是拿不起来的,钱伟长同样也拿不起来,但他发挥了自己懂力学的优势,把铁棒的一头放在一个和炉子一样高度的铁架子上,再去另一头把铁棒按下去,这样就拿起来了。工人们试了后都说好,于是就在10个炉子前都做了铁架子,钱伟长一时成了发明家。“我回国以后,干过十几桩事情,”钱伟长说,“奇奇怪怪的专业,所以有人骂钱伟长是万能科学家。我不理。”他的研究项目五花八门。“我觉得国家需要的,我都干。”他总结道,“我的目的是解决问题。” 1983年,钱伟长来到上海工业大学(后来的上海大学),得以施展自己的抱负。他提出要拆除四堵墙: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墙,破师生之间的墙,破科系之间的墙,破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墙。1992年,钱伟长在全国率先推行学分制,几年内竟风行全国。二十多年来,凭借独特的教育理念,上海大学,从原来只有八百名学生,发展为目前的在校学生三万人。在近年全国三十多所高校的本科教学评优中,上海大学名列第一。 (摘编自《科技日报》2010年07月31日高博)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钱伟长弃文从理不仅仅是因为要用理科成绩证明自己的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他在国难当头之际,有投笔从戎、实业救国的志向和抱负。 B.为了能够尽快赶上课程,成为清华物理系的正式学生,钱伟长早起晚归,废寝忘食,成了全校最勤奋刻苦的学生,结果仅用一个学期物理就及格了。 C.抗日战争期间,负责庚子赔款留学的英国人公然无视中国人的抗日热情,包括钱伟长在内的一批留英公费生对此表示愤慨,毅然放弃了出国留学的机会。 D.处在人生的低谷时,钱伟长仍然为各方提供咨询、解决技术难题100多个,还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 E.在钱伟长的求学和成长的历程中,钱穆、吴有训、冯·卡门等师长起了关键作用,这说明了名师对于人才成长的重要性。 小题2:从钱伟长的学习经历看,解放前中国的学校教育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6分) 小题3:文中称钱伟长是“万能科学家”,对于这种说法,你是怎么理解和评价的?(6分) 小题4:钱伟长一生中面临升学、出国、下放、治校等重大考验和抉择时有着相似的看法或信念。请你从中归纳出两个方面,并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D(选D项3分,C项2分,B项1分。) 小题1:要点:选拔人才不拘一格,不拒绝偏科学生;可以跨文理选择专业;允许试学。 小题1:在钱伟长看来,“万能科学家”是别人对自己学无专攻、涉猎太广的批评之词。但他坚持认为自己的一切研究目的是解决问题,应当服从国家的需要,而不是个人的需要。这种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令人敬佩。 小题1:在钱伟长看来,“万能科学家”是别人对自己学无专攻、涉猎太广的批评之词。但他坚持认为自己的一切研究目的是解决问题,应当服从国家的需要,而不是个人的需要。这种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令人敬佩。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 我是怎样自杀的? 阿吉兹·涅辛(土耳其) 报上刊登自杀的消息,通常是被禁止的,然而,下面要谈的是我个人的自杀问题,因此,我希望威严的官府,不仅能高抬贵手,准予报导,甚至还能为我这样一个无名小卒的自杀庆幸。 我曾一度得了自杀狂症,心里总想着自杀。 我的第一次自杀经过是这样的: “喂,朋友!”我自言自语道,“怎么个死法更好,用手枪,还是用匕首?” 死么,都是一样的……但是至少让我死得高尚一些:我决定服毒自杀。我买了剧毒药品,服了一杯毒药就躺倒在地上。想着现在我的血管就要萎缩了,我的手脚就要抽搐,血液就要凝结。我这样等了又等,但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于是,我再喝一杯毒药,接着又一杯……但是,毫无反应。后来,我恍然大悟:原来,在这个国家里,不仅牛奶掺水,油掺假,就连毒药也是掺假的。因而,一个人随心所欲想采取一种自杀手段也是做不到的。 这一次,我决定朝自己的头“砰”的一枪来了却残生。我把枪口对准太阳穴,扣动扳机: “卡——答!” 又扣动了扳机: “卡——答!” 再扣动了一次扳机: “卡——答答!” 原来,这支枪是一批美国援助的武器中的一支,里面缺少零件……我看用枪弹结束自己生命已经不可能了。于是,我想到了保险的办法——用煤气来窒息自己。据我把煤气开足,并将屋里的所有缝隙都堵住了。我倒在椅子上,等待死神的来临。 中午过去了,夜幕降临,我的呼吸怎么也不停止。晚上,我的一位朋友来找我。 “不要进来!我正在死呢!”我大声嚷道。 “你没有死,你是在发疯。”他说。 我把自己的计划告诉了我的朋友。他捧腹大笑道: “你真蠢,从煤气阀门出来的不是煤气,而是空气。” 说完,他又问我:“你真想自杀吗?” “当然是真的。”我答道。 “我愿意助你一臂之力。”他说。 接着,他建议我到制刀匠那里买一把布尔萨刀,然后像勇敢的日本武士那样切腹自尽。我对我的朋友所表示的友谊和关怀表示感谢,并立即去买了一把布尔萨刀。当把刀子放进怀里,正高高兴兴地往家时,正两个警察向我冲过来。 于是,我向警察解释: “先生们,请等一下,先听我说。我老老实实地交纳税金,我从不说政府闲话。像我这样的老实人……” 警察打断了我的话,并从我怀里搜出了那把刀子。 “这是什么?”警察吼叫起来了。 原来,我正好遇上这两个专管搜捕和制止犯罪活动的警察。 “唉,我的真主啊!”我自言自语道,“我无法在这个国度里活下去,我作出自杀的决定,是最合适的。但是,你看,我也没办法离开这个尘世呵!……难道总是这样折磨下去吗?” 我是有决心有意志的人,一旦说要死,我就一定要去死。我从杂货店老板处买了一条粗绳子,系在天花板上的吊钩上。然后把自己的脖子套在涂抹肥皂的绳子上,接着就一脚踢掉了椅子。可是,我并没有被吊起来,扑通一声,我跌落在地板上了。原来,绳子也是腐朽的。我得去找那位老板。店主说: “若是好货,我们还卖吗?” 我完全明白了,自杀是无指望了。“算了,就这样活下去吧!”我自言自语道。众所周知,民以食为天。我特别爱吃腊肉煎鸡蛋。我在一家饭馆里,先吃腊肉煎鸡蛋、罐头橄榄油煎白菜卷以及一份通心粉;后到糖果店买四五块甜酥吃了。这时,一个卖报人走过来,喊道: “共十六版,你如不想看,可当包装纸用。” 我没有读官方报纸的习惯,但是,这回,我对报贩说,我要一份。当然读社论时,我就朦胧地入睡了。 突然,我感到腹部剧烈绞痛,似乎有人用刀子在我肚子里搅动……我疼得喊了起来。人们用急救车把我送进急诊医院。我已昏过去了。当我睁开眼睛的时候,一个医生站在我的身边,他问道: “你好像中毒了,你不能瞒着医生,你想自杀吧?” “说到哪里去了,医生,在这幸福的日子里,您说到哪里去了?” “你是中毒了,你吃了什么?” “腊肉。” “什么,吃了腊肉?”医生大声地说,“你疯了,腊肉能吃吗?难道没有看报?医院挤满了腊肉中毒患者。但是,你不像吃腊肉后中毒的人。你还吃了什么东西?” “我去过饭馆……” “你大概是疯了。” “在饭馆里吃了罐头。” “怪不得,还吃什么了?” “通心粉、甜酥……” “你当然要中毒了,罐头、通心粉、甜酥……”医生说。 “除了这些,你还吃什么?”医生又问。 “我向真主发誓,再没有吃别的东西了,只是在读官方报纸时……” “啊?”医生惊叫起来,“谢天谢地,你算是捡回了一条命!” 出院时,我在想:算了吧,我们还能做什么呢?求生不得,欲死不能……我们只能无声无息地苟延残喘地活下去。 小题1: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我”“求生不得,欲死不能”?(4分) 小题2:分析文中划线语句的含意及作用。(6分) (1)我愿意助你一臂之力。(3分) (2)当然读社论时,我就朦胧地入睡了。(3分) 小题3:简析“医生”这一形象的作用。(4分) 小题4:有人说:自杀这一行为在小说中多次出现,是情节的重复。你如何看待这种观点?试阐明理由。(7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我用服毒、开枪、煤气中毒、切腹、上吊等方法来自杀,都无法如愿,这体现了我“欲死不能”;(2分)无奈之余,我打算就这样活下去,于是我去一家饭馆进餐,却因食物中毒和看了有毒的报纸差点死了,这体现了“求生不得”。(2分) 小题2:(1)含意:朋友在我想自杀时愿意帮助、成全我,朋友对我的死如此冷漠;并非真“助”我,而朋友亦非真朋友,是真正不够朋友。(1分)作用:反映了人际关系的虚假,讽刺了社会环境的恶劣、可怕。(2分) (2)含意:“读杜论时,我就朦胧地入睡了。”说明社论乏味无聊、面目可憎,没有可读性。“当然”一词更加表明这种情形并非偶然,而是常态的理所当然。(2分)作用:讽刺官方舆论的不实、扯皮,不关注民生,没有实际价值,难以吸引人。(也可答“也暗示了报纸是有毒的,为下文埋下了伏笔”)(1分) 小题3:作用:①推动故事情节——医生的追问,推动了我的回答;②丰富内容,强化主题——医生和我之间的问答突出了生存环境的恶劣,也表现出当下生存环境的恶劣并不是“我”个人的感受,而是大众的普遍感受。 小题4:(1)不同意这种观点。 (2)①自杀这一行为在小说中多次出现,但每一次都不相同。用的是“犯中见避,同中见异”的手法。如第一次用毒药,因毒药变质,没死成:第二次用手枪,因枪零件不全,又没死成;第三次……第四次……。②自杀行为的每一次出现,都是对恶劣的社会环境的一次深刻的展示,实际上也一次次地增加了人物无法生存的因素,坚定了人物走向死亡的决心。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③在多次自杀未果的情节中,我们看到了一个艰难生存的卑微的小人物的形象,突出了人物“求生不得,欲死不能,只能无声无息地苟延残喘地活下去”的无奈,强化了主题。④这种“犯中见避,同中见异”的情节设计也增加了阅读趣味和幽默讽刺的效果。(观点1分;理由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得6分。)
本题解析: 小题1:可在整体感知小说故事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小说中自杀的故事内容和求生的故事内容进行简要概括描述即可。如“我决定服毒自杀”“ 就连毒药也是掺假的”体现出自杀不能如愿,体现了我“欲死不能”,由此可概括为服毒。以此类推,可分别概括为开枪、煤气中毒、切腹、上吊等。在打算活下去的故事情节中,在餐馆吃饭和看报纸中毒的情节可稍加概括即可。 小题2:分析语句的含义,可结合着具体的语境及文意作答,其作用可从这句话所体现的特点或者作者的情感角度作答。(1)由“他又问我:‘你真想自杀吗?’”可知,“我愿意助你一臂之力”是针对我想自杀而言的,故可得出朋友愿意帮我自杀。在回答作用时,可根据作者的创作意图来分析这种所谓的朋友冷漠无情的行为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即可。(2)由“我没有读官方报纸的习惯”可知,主人公不喜欢读,因此“朦胧地入睡了”反映了社论乏味、缺乏可读性、没有实际价值;回答作用时,可从作者的创作意图来分析其对官方舆论的讽刺作用。 小题3:此类题一般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作答。在结构上,正是由于医生的追问和我的回答才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在内容上,可结合着医生的言行分析,如“你当然要中毒了,罐头、通心粉、甜酥……”由医生的这些话可知生存环境的恶劣,医生只是大众的一个代表,因此,作者安排医生这一形象起着丰富故事内容、突出主题的作用。 小题4:答题时,先明确观点,然后从作者的创作意图角度,结合着具体内容,从小说的故事情节、小说的内容主题及文体角度来分析作者的安排用意。在故事情节上,作者安排多次自杀行为的目的与突出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冷漠、虚假恶劣的社会环境相关,从而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在内容主题上,多次安排主人公自杀却未能如愿的情节,与突出“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无奈”主题相关。在文体上,能起到幽默讽刺的效果。答题时,可从以上角度组织答案。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篇现代文,完成后面题目。 谢希德的诚与真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正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的谢希德从亲人的来信中得到这一消息。昂首屹立于世界东方的祖国母亲,像磁石般吸引着这个远在异国他乡的赤子。有人劝告谢希德不要回到当时生活贫困、科研条件差的中国去,她却视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决心在学习告一段落后,立刻回国参加建设。1952年,获得博士学位的谢希德回国,在复旦大学任教,并于1956年与北京大学的黄昆教授共同主持开办了我国第一个半导体专门化培训班。 谢希德一直密切关注着国内外物理学研究的动态,努力探索真知。上世纪70年代后期,她开始思索一个奥妙而又实际的问题——怎样使钢材不生锈?是什么起到抗腐蚀的保护层作用?世界上一些国家每年因腐蚀而报废的钢材达上千万吨,中国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怎样才能使我国有限的钢材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就要涉足表面物理。专长在半导体和固体物理研究的谢希德,如果继续从事她的研究,可以说既省力又稳妥,还可以尽快出成果;如果另辟蹊径转入新领域,即使付出艰辛的劳动,五年十载能否取得显著成绩仍是个未知数。然而,她是一个进取心很强的人,表面物理亟待研究,哪怕付出10倍、20倍的努力,也要勇闯难关,有所创造。作为学界前辈,她也要借此鼓励年轻人去开拓这个前景广阔的新领域。谢希德率领她的团队,经过认真细致的研究,一点一滴地积累经验,使复旦大学的表面物理研究达到了世界水平。 1983年,谢希德担任复旦大学校长。以她的身份,每天上下班都有专车。可是人们时常在校车上看到她的身影。她说:“在车上既可以提前处理一些公事,又可以借这个机会与同志们交谈,倾听各种议论。从校内的事到天下事都可以成为车内的话题,其中有牢骚,也不乏独到的见解;特别有意思的是车内总有一两位不愿隐瞒自己观点、也不善于窃窃私语的同志不时发表一通高见,而且获得一些同事的共鸣。”在这里,教师对学校的意见和要求得到了反映,学校的决策又通过谢希德的宣传深入人心。 谢希德这样一位日夜为科学事业操劳的学者,业余爱好广泛,喜欢多彩的生活。她酷爱集邮,喜欢欣赏古典音乐和阅读文学作品。生活虽然是丰富的,但一个人却不可能样样喜好、样样精通。有人曾撰文说谢希德爱好和擅长烹饪,其实她对此谈不上内行。为此她特意关照那位作者要实事求是:“中国的烹饪大有学问,我还未入门,其实我的手艺远不及我爱人。” 1987年,谢希德的丈夫、中科院院士曹天钦患重病住院,一位成就极高的科学家变成了比孩子更需要照顾的病人。谢希德接受了这个残酷的现实,尽心履行着妻子的职责,为治愈丈夫的疾病倾注了一腔深情。那几年,谢希德政务缠身,再加上频繁的学术和外事活动,身心都十分劳累。但是不管工作多忙,只要人在上海,她每天都要挤出时间,去医院陪伴丈夫,默默地做着力所能及的一切。她和所有勤劳朴实的中国妇女一样,有着撼人心魄的人间至诚。 1999年,谢希德应邀担任新世纪版《十万个为什么》的编委,并修改书中的两篇科学小品。她深知即便是科普文章也不能不讲准确性。谢希德修改文章也像做科学实验一样,不敢有丝毫的马虎。如某作者混淆了“硅片”和“芯片”这两个概念。芯片是硅片经过多道程序加工而成的,她特地画了一个简明易懂的示意图供作者参考。另一个地方,作者为求形象生动,用“指甲大小”来描述一个面积概念。不同人的手指甲可能差别很大,即便是同一个人,大拇指和小拇指的指甲大小也并不相同。谢希德根据实际情况把它改成“一厘米见方”这样较为准确的写法。求真的科学态度对每个人都非常重要,谢希德对此更为看重。 (摘编自王增藩《谢希德传》)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 A.担任校长的谢希德,经常乘校车上下班,使校车成为反映意见、宣传决策的重要窗口,这体现出她为人的平易谦和。 B.谢希德在钻研科学的同时,业余爱好也很广泛,但不擅长烹饪,对此也不感兴趣,所以不希望别人宣传她精于此道。 C.谢希德在修改一篇科学小品时,特地为原作增补了一个简明易懂的示意图,以区别“硅片”和“芯片”这两个概念。 D.本文撷取谢希德人生的若干片断,描写她热爱祖国、献身科学、关爱亲人的事迹,表现了一位杰出女性的伟大人格。
|
小题2:谢希德转而从事自己不熟悉的表面物理研究,有哪些方面的原因?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3:谢希德在科学工作中的求真态度体现在哪些地方?请简要说明。(6分)
小题4:谢希德在对祖国上、对事业上、对亲人上都体现了“诚”,请结合三者中任一方面,谈谈你的理解。(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D
小题2:①这项研究可以解决钢材腐蚀的问题,节约能源,对国家建设有重要意义;②作为科学家,积极进取,勇于创新,转入科研新领域;③作为学术前辈,可以借此鼓励年轻人,开拓科研新领域。(三点答出二点即可。)
小题3:①密切关注学术动态,努力探索真知;②研究过程中认真细致,注重积累,追求高水平;③修改科普文章一丝不苟,注重概念和表述准确无误,不片面追求形象生动。
小题4:方面一:对祖国无限忠诚。①视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不计个人得失,毅然回到科研条件差的祖国参加建设;②为国家建设需要调整研究方向,转入科研新领域。(“忠诚”2分。理由每点2分。)
方面二:对事业充满热诚。①作为科学家,锐意创新,勇闯难关,实事求是,一丝不苟;②作为大学校长,谦虚做人,认真做事,深入群众,不搞特权。(“热诚”2分,理由每点2分)
方面三:对亲人至爱至诚。①不被丈夫身患重病的残酷现实所压倒,为治愈丈夫的疾病倾注深情;②不顾自己工作繁忙,尽心尽力地照顾丈夫,具有勤劳朴实的美德。(“至诚”2分,理由每点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内容分析和概括能力。要在整体把握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归纳。B项“但不擅长烹饪,对此也不感兴趣”不正确,原文只是说“她对此谈不上内行”。C项“特地为原作增补了一个简明易懂的示意图,以区别‘硅片’和‘芯片’这两个概念”不正确,原文是“某作者混淆了‘硅片’和‘芯片’这两个概念。芯片是硅片经过多道程序加工而成的,她特地画了一个简明易懂的示意图供作者参考”。
小题2:本题考查内容分析的能力,解题时应先根据题意,从文中找到相关语句,筛选出有关信息。回答该问题的有效区间在第二段,结合问题分析第二段,找出文中关键信息进行概括。“世界上一些国家每年因腐蚀而报废的钢材达上千万吨,中国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如果另辟蹊径转入新领域,即使付出艰辛的劳动,五年十载能否取得显著成绩仍是个未知数。然而,她是一个进取心很强的人,表面物理亟待研究”“作为学界前辈,她也要借此鼓励年轻人去开拓这个前景广阔的新领域”。
小题3:本题考查内容分析的能力。要找准文中有关信息内容,然后进行准确的概括。本题题干主要是问谢希德在“科学工作”中的求真态度,可以圈定有效阅读区间在第二段和最后一段。第二段抓住概括语句“谢希德一直密切关注着国内外物理学研究的动态,努力探索真知”进行概括;另一点是她在研究过程中取得的成绩。最后一段注意衔接词“另一个地方”,从它前后两个方面概括。
小题4:本题主要考查探究能力。在联系原文相关内容的基础上,从对祖国、对事业、对亲人等方面来谈,要有理有据。第一步:读懂题目要求,谢希德的“诚”体现在很多方面:对祖国、对事业、对亲人、对名利等。第二步:联系全文和对题目要求的理解选择几个方面。第三步:围绕自己的观点,联系文本内容,进行有理有据的阐述。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