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语言文字运用》高频考点预测(2017年最新版)(十)
2017-07-31 20:12:38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下列词语中加线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那(chà)
(xiè)
堂(nòng)
呱坠地(guā)
B.死(kè)
(tái)
忌(jí)
呼欲绝(qiāng)
C.被(rù)

住(jué)


白(piào)
私枉法(xún)
D.挑(tì)
光(sháo)
永(juàn)
果实累(1ěi)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
A.旬有五日而后反
B.而御六气之辩
C.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D.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单选题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诵读 渎职赎罪穷兵黩武买椟还珠
B.愉悦逾越病愈不言而喻瑕不掩瑜
C.应届应允应邀应声而落应有尽有
D.乘客乘兴乘便乘人之危乘风破浪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赎罪shú瑕不掩瑜yú应届、应允、应有尽有yīng应邀、应声而落 yìng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代著名书法家王友谊凭借深厚的古文字学功底,殚精竭虑历时三载,完成了书法史上一项大工程,即用孔孟所处时代四种不同风格的代表性大篆创作了长篇书法巨制《四书》。
B.由于参加春节联欢晚会的演出,他从闻所未闻的草根人物,一下子成了万众瞩目的明星。
C.航天员将在天宫一号中生活和工作数日,为将来在永久性空间站内工作未雨绸缪,中国希望成为继美国和俄罗斯之后第三个将独立维护的空间站送入轨道的国家。
D.国际旅游岛环保规划研讨会在综合楼第二会议室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3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我校生命科学院院长张立华教授代表本地学者发表了一孔之见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A殚精竭虑:竭尽心力思考谋划。使用恰当。B闻所未闻:听到了从来没有听到过的事。形容事物新奇罕见。C未雨绸缪:趁着天没下雨,先修缮房屋门窗。绸缪,缠缚,引申为修补。比喻事先做好准备,防患未然。不合语境,语境中只有做准备的意思,并不强调事故或灾害尚未发生前采取预防措施。D一孔之见:从一个小窟窿里面所见到的,比喻险隘片面的见解,多用作谦词。
点评:综观高考成语试题,涉及到几个方面的问题:成语的感情色彩,适用对象,习惯性误用和一些一语二用的成语的使用,当然在把握过程中更要考虑语境的限制作用,包括语境的色彩、语意等,切忌先入为主。具体来说,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注意成语的感情色彩。要积累一些常见成语,把握它们的感情色彩。2、注意成语的适用范围。3、注意成语与语境意思不可重复。


本题难度:一般



5、语言运用题  根据提供的上联对出下联,平仄不论。(字数相等、结构相似即可)(3分)
(1)上联:读《人民日报》通晓世事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联:仁人献策替国家除害兴利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吟古典诗歌陶冶情操? (2)志士出谋为百姓消灾祈福(只写其中一个,3分)


本题解析:本题的要求不是很严格,只要字数相等、结构相似即可,但是我们也要将内容相对这一点做到。“读”和什么词相对,再找个跟《人民日报》相对的,最后是一个成语。这些关键点在做题时都要看到。
点评:对联,就像律诗里的“对仗”,是文学形式之一,写对联要求:?1、仄起平收。上联的最后一字,必须是仄声字;下联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平声字。这一条是对联必须要遵守的,也就是基本中的基本。2、平仄相对。上下联相应的位置,要平仄对仗,上联用平,下联则用仄,反之亦然。当然这个要求太严苛了,不容易做到。变通的办法是:关键的位置能做到平仄相对就可以了。所谓关键位置,指的是词的中心。词组末尾的那个字、以及动词一般来说要求对仗。如红花的花字,笑春风的笑字、风字。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做到这两点,格律上就大致过关了。但还有一些其它的要求,可称为进阶篇。要写好对联,这些进阶的要求,也要慢慢适应。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名句名篇默写..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