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预测(2017年押题版)(四)
2017-07-31 20:13:22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每小题3分,共9分,)
亚洲人的智商全世界最高
最近,英国研究人种智商的学者理查德?林恩,得出了一个令亚洲人感到既惊讶又高兴的研究结论:中国人、日本人、朝鲜人是全世界最聪明的人,拥有全世界最高的平均智商,平均值为105。之后的排位是欧洲人(100)、爱斯基摩人(91)等。人种智商最低的地区是南非沙漠高原的丛林人和刚果雨林地区的俾格米人,平均智商为54。林恩教授对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也进行了研究。他认为,造成人种智商差异的原因主要是生存环境的影响和基因的突变。
林恩教授首先注意到了加州大学研究脑量进化的专家杰里森的观点:在物种进化的过程中,物种的智力进化受到了环境的重要影响,这也是物竞天择的一种体现。动物们要想在恶劣的环境中成为幸存者,就必须进化出足够大的脑容量,这样它们通过视觉、听觉和嗅觉得到的信息才能在大脑中进行充分的分析。林恩教授认为,这一理论同样适用于人类的进化。在对诸多的数据分析后,林恩教授指出,寒冷的气候让人类得到了更大的脑容量。比如东亚人的平均脑容量为1416cc,欧洲人的平均脑容量为1367cc,而撒哈拉地区非洲人的平均脑容量则为1282cc。寒冷的气候让早期的人类必须学会如何御寒。在寸草不生,动物也很少出没的冬季,努力寻找食物从而生存下去使得这些地区的人类获得了越来越高的智商,以求不被大自然淘汰。
当林恩教授提出他的研究后,很多人提出了质疑。既然东亚人拥有高于欧洲及美国人的智商,为什么欧洲人在科学技术研究和发明上要比东亚人更胜一筹。林恩教授认为这是由于东亚人在性格上比欧洲人更循规蹈矩,所以在发明创造上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这并不能证明东亚人的智商低于欧洲人。林恩教授还提出,聪明的东亚人现在遍布在了世界各地,而他们在各个科学领域的参与和成绩也越来越突出。
其次,既然寒冷的气候让人类进化出最大的脑容量,并获得高智商,为什么生活在冰天雪地中的爱斯基摩人却是个例外。林恩教授用基因突变解释这个问题。他认为,在早期非洲直立人向世界各地移民进化的过程中,他们带着能够进化出高智商的基因。而这种基因在人口发展快、英才人口众多的地区得到进化的机会就更多,而在寒冷的地区,低智商的人类逐渐被淘汰,高智商的人类成为幸存者。爱斯基摩人的总人口只有5.5万人,很明显,控制智商的基因突变成高智商基因的机会也就少于欧亚人。
小题1:从原文看,下列表述与造成人种智商差异的原因无关的一项是(?)
A.在物种进化的过程中,包括人类在内的物种的智力进化会受到其所处生存环境的重要影响。
B.在寒冷的气候中,那些为了不被大自然淘汰而努力生存下去的人类会获得越来越高的智商。
C.那些能够进化出高智商的基因,在人口发展快和人口众多的地区能够得到更多的进化机会。
D.东亚人性格上的循规蹈矩影响了他们的发明创造,但这并不影响东亚人的智商高于欧洲人。

小题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林恩教授的研究结果表明,物种进化的过程中,物种的智力进化会受到环境的重要影响,人类的进化也是如此。
B.寒冷的气候让人类得到的更大的脑容量,使人类能够对从视觉、听觉和嗅觉得到的信息在大脑中进行充分的分析。
C.欧亚人控制智商的基因突变成高智商的基因的比例高于爱斯基摩人,这也是今天爱斯基摩人智商低的原因之一。
D.气候寒冷的地区,因为智商低而无法努力寻找食物从而生存的人,将会逐渐被大自然淘汰。
小题3:依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气候越寒冷,相应地区人类的智商就越高。
B.动物们进化出的脑容量越大,就越有可能战胜恶劣的环境。
C.爱斯基摩人现在大力发展人口,就能提高人种的智商。
D.东亚人智商高于欧美人,会比欧美人更适应现代生活。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答非所问。不是对差异原因的说明,而是对差异客观结果的说明。
小题2:第三段“动物们要想在恶劣的环境中成为幸存者,必须进化出足够大的脑容量,这样它们通过视觉、听觉和嗅觉得到的信息才能在大脑中进行充分的分析”一句。分析:A.曲解原意。“物种……影响”是杰里森的观点。C.偷换概念。“机会”不等于“比例”。D.因果倒置。注意原文第3段“努力寻找食物从而生存下去使得这些地区的人类获得越来越高的智商,以求不被大自然淘汰”的说法。
小题3:从第三段推断可知。分析:A.与末段矛盾,变或然为必然。C.过于绝对。D.强加因果。


本题难度:简单



2、单选题  下列各项中,对《红楼梦》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贾琏便将路上相遇湘莲一事说了出来,又将鸳鸯剑取出,递与三姐。三姐看时,上面龙吞夔护,珠宝晶莹,将靶一掣,里面却是两把合体的。一把上面錾着一“鸳”字,一把上面錾着一“鸯”字,冷飕飕,明亮亮,如两痕秋水一般。
鸳鸯剑是柳家的传世之宝。对这把宝剑的描述是《红楼梦》一书中又一处绝妙的隐喻。“龙吞夔护、珠宝晶莹”象征着柳尤爱情是弥足珍贵的;两剑“合体”,也说明二人其实是志同道合、相得相配;“冷飕飕,明亮亮,如两痕秋水一般”,象征着这一对“鸳鸯”各具皎洁纯净而又特立独行的品格、性情。(第66回)
B.读毕,遂焚帛奠茗,犹依依不舍。小鬟催至再四,方才回身。忽听山石之后有一人笑道:“且请留步。”二人听了,不免一惊。那小鬟回头一看,却是个人影从芙蓉花中走出来,他便大叫:“不好,有鬼。晴雯真来显魂了!”
宝玉听丫头说,晴雯去做了芙蓉之神,宝玉见大观园不久要散,悲痛不已,后来竟然神思意想,作了一篇《芙蓉女儿诔》,在月下芙蓉花前哭着读了出来,祭祀完毕,正准备回去,不想从芙蓉花中走出一个人来,把宝玉吓了一跳。宝玉看到芙蓉花影中走出的人是宝钗,且满面含笑地夸赞,不觉红了脸。(第78回)
C.宝玉呆了半晌,忽然大笑道:“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黛玉道:“禅门第一戒是不打诳语的。”宝玉道:“如有三宝。”黛玉低头不语。
宝玉见到薛姨妈,看她对自己不像从前亲热,不禁满腹狐疑。和黛玉谈起这件事,又说到宝钗病了自己没有去看看,被黛玉说了一通。宝玉听后呆了半晌,便说了“天地间没有我便干净”,黛玉听了这话,也拿禅语回敬他,直到宝玉说出“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这样的誓言后,黛玉才低头不语。(第91回)
D.凤姐告诉道:“你的玉有了。”宝玉睡眼朦胧,接在手里也没瞧,便往地下一撂,道:“你们又来哄我了。”说着只是冷笑。凤姐连忙拾起来道:“这也就奇了,怎么你没瞧就知道呢?”宝玉也不答言,只管笑。(第95回)
这段话说的是宝玉失玉之后,有人声称拾到玉后上府领赏时的情形。这时,王夫人也进屋里来了,见他这样,便道:“这不用说了。他那玉原是胎里带来的一宗古怪东西,自然他有道理。想来一定是真的。”


参考答案:B D


本题解析:B项“宝钗”应为“黛玉”。D项“想来一定是真的”应为“这人必是人家见了帖儿,照样做的”。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①-⑥小题。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①前三句点明了全词所写的时节是________,地点是________。
②加粗的“看”涉及的范围从第________句到第________句,这样的词在诗词中称为________________。
③加粗的“看”所涉及的内容表明作者的视线是从________到________,自________而________,再从________到________,自________而________。
④“万类霜天竞自由”中“万类”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
⑤上段中的对偶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诗词讲究炼字,如宋祁的诗句“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写尽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前人评为“卓绝千古”。《沁园春·长沙》上片中,锤炼得十分精彩的字是哪一项?( )
A.立 ?看 ?染 ?争       ?
B.染 ?争 ?击 ?翔
C.立 ?透 ?竞 ?问
D.看 ?流 ?击 ?竞


参考答案:①秋天;湘江中橘子洲头 ?
②1句—6句;总领 ?
③远;近;下;上;上;下;下;上 ?
④林;江;舸;鹰;鱼 ?
⑤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
⑥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題目。
①当今的艺术仿佛在兴致勃勃地享受一场技术的盛宴。戏曲舞台上眼花缭乱的灯光照射,3D电影院里上下左右晃动的座椅,魔术师利用各种光学仪器制造观众的视觉误差,摄影师借助计算机将一张平庸的面容修饰得貌若天仙……总之,从声光电的全面介入到各种闻所未闻的机械设备,技术的发展速度令人吃惊。然而,有多少人思考过这个问题:技术到底赋予了艺术什么?关于世界,关于历史,关于神秘莫测的人心——技术增添了哪些发现?在许多贪大求奢的文化工程、文艺演出中,我们不难看到技术崇拜正在形成。
②技术是艺术生产的组成部分,艺术的创作与传播从来没有离开技术的支持。但即便如此,技术也从未扮演过艺术的主人。《史记》、《窦娥冤》、《红楼梦》……这些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们的思想光芒与艺术魅力,而不是因为书写于竹简,上演于舞台,或者印刷在书本里。然而,在现代社会,技术的日新月异造就了人们对技术的盲目崇拜,以至于许多人没有察觉艺术生产正在出现一个颠倒:许多时候,技术植入艺术的真正原因其实是工业社会的技术消费,而不是艺术演变的内在冲动。换言之,这时的技术无形中晋升为领跑者,艺术更像是技术发明力图开拓的市场。
③中国艺术的“简约”传统隐含了对于“炫技”的不屑。古代思想家认为,繁杂的技术具有炫目的迷惑性,目迷五色可能干扰人们对于“道”的持续注视。他们众口一词地告诫“文胜质”可能导致的危险,这是古代思想家的人文情怀。当然,这并非号召艺术拒绝技术,而是敦促文化生产审慎地考虑技术的意义:如果不存在震撼人心的主题,繁杂的技术只能沦为虚有其表的形式。
④这种虚有其表的形式在当下并不少见,光怪陆离的外观往往掩盖了内容的苍白。譬如众多文艺晚会和其他娱乐节目。大额资金慷慨赞助,大牌演员频频现身,大众传媒提供各种空间……形形色色的文艺晚会如此密集,以至于人们不得不怀疑:这个社会真的需要那么多奢华呈现吗?除了晚会还是晚会,如此贫乏的文化想象通常预示了主题的贫乏——这种贫乏多半与技术制造的华丽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时的技术业已游离了艺术的初衷,众多的娱乐节目——而不是艺术——充当了技术的受惠者。
⑤技术是一个中性的东西,是一种工具,关键在于怎么使用。对于技术的盲目崇拜无异于对于工具的盲目崇拜,这种崇拜的实质,是重技而轻道,重物而轻人。如果任由其泛滥,容易遮蔽掉技术背后真正关键的东西——使用技术的人的作用与良知。前一段诸多社会事件引起舆论大哗的时候,并没有多少人将这些社会事件与技术联系起来。从瘦肉精饲料、三聚氰胺奶粉、毒胶囊的制作到利用电话、互联网精心设计的钱财欺诈,舆论同声谴责的是无良企业、利欲熏心的商家、心狠手辣的骗子以及失职的监管机构,而技术研发者的责任似乎被轻轻放过,人们没有看到参与这些社会事件的技术人员出面道歉,这个环节成为盲点因而遭到遗忘——文化领域的事情也似乎常常如此。社会的进步、文化的繁荣,需要让技术与道德的关系重回人们的视野之中,如此我们方可避免陷入技术盲目崇拜的陷阱与误区。
(选自《新华文摘》2013年第23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技术崇拜”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从现象看,技术崇拜就是大型文艺晚会中声光电的全面介入和各种闻所未闻的机械设备等诸多技术手段的过度应用。
B.从原因看,技术崇拜过分强调日新月异的现代技术对艺术创作和传播的作用,许多时候源于艺术生产中的技术消费。
C.从结果看,技术崇拜所形成的华丽风格,弥补了娱乐节目艺术主题的不足,从而让娱乐节目成为技术使用的受惠者。
D.从实质看,技术崇拜无异于工具崇拜,重技而轻道,重物而轻人,忽视了艺术演变的内在冲动在艺术生产中的作用。
小题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①段针对当前许多文化工程、文艺演出中技术应用贪大求奢的现象,对技术的作用进行了反思和追问,明确指出艺术领域中技术崇拜正在形成,自然引出本文话题。
B.②段先明确艺术和技术的关系,接着分析文学作品成为经典的原因,指出在现代社会艺术和技术本末倒置;③段联系中国艺术传统,进一步阐述艺术和技术的关系。
C.④段与②③两段形成递进关系,先指出光怪陆离的外观往往掩盖了内容的苍白,接着通过一些娱乐现象表明由技术主打的娱乐节目主题贫乏,技术游离了艺术的初衷。
D.⑤段首先指出技术的工具性,然后联系社会现象,揭示技术使用人员的作用和良知才是真正的关键所在,从而得出重新审视技术和道德关系的结论,与①段相照应。
小题3:下列对原文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艺术生产从来离不开技术的支持,如果艺术作品不存在震撼人心的主题,那么炫目的技术就只能是虚有其表的形式。
B.古代思想家反对“文胜质”,认为繁杂的技术具有炫目的迷惑性,“炫技”势必干扰人们对于“道”的持续关注。
C.技术是艺术生产的组成部分,艺术是技术发明力图开拓的市场,因而从事文化生产应该审慎地考虑技术使用的意义。
D.如果让技术和道德的关系重回人们的视野,就能避免陷入技术盲目崇拜的误区,就能实现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繁荣。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A


本题解析:
小题1:A不只是大型文艺晚会,应包括文化工程、文艺演出等;B应为“源于工业社会的技术消费”;C“弥补了娱乐节目艺术主题的不足”错,原文是“光怪陆离的外观往往掩盖了内容的苍白”。注意李代桃僵错误,认真核对原文。找出文中相对应的阐释,与选项逐字逐句对照、比较。分析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分辨先后顺序。检查该选项的解释与全文或全段的倾向性是否一致。
小题2:④段紧接②③段,从反面阐述,先指出光怪陆离的外观往往掩盖了内容的苍白,接着通过一些娱乐现象表明众多由技术主打的晚会和娱乐节目主题贫乏,技术游离了艺术的初衷。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抓住文中议论抒情的句子。转述内容要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
小题3:B不是反对,而是“告诫“文胜质”可能导致的危险”;C“技术是艺术生产的组成部分,艺术是技术发明力图开拓的市场”是现代社会技术崇拜导致的;D“如果……就能”太绝对化。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美感与快感
  ①拿一幅画给小孩子或是未受艺术教育的人看,他总是说“很好看”。如果追问他“它何以好看?”不外回答说:“我喜欢看它,看了它就觉得很愉快。”通常人所谓“美”大半就是指“好看”,指“愉快”。
  ②许多文艺批评家也把关感和快感混为一件事。英国学者罗斯金就曾很坦白地说:“我从来没见过一座希腊女神雕像有一位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的一半美。”从愉快的标准看,后者引诱力自然比前者大,但是你觉得一位姑娘“美”和觉得一座女神雕像“美”是否相同呢?二者的美显然是两件事。一个是只能引起快感的,一个是只能引起美感的。罗斯金的错误在于把姑娘的引诱性做“美”的标准,去测量艺术作品。艺术是另一世界的东西,对实际人生没有引诱力,所以他以为比不上英国姑娘。
  ③美感和快感究竟有什么分别?有些人见到快感不尽是美感,替它们勉强定一个分别来。英国有一派主张“享乐主义”的美学家就是如此。他们见到的分别彼此又不一致。有人说耳、目是高等感官,其余都是“低等感官”,只有前者可以尝到美感而后者则只能尝到快感。有人说引起关感的东西可以同时引起许多人的美感,引起快感的东西则对于这个人引起快感,对于那个人或许引起不快感。美感有普遍性,快感没有普遍性。这些学说在历史上都发生过影响,如果分析起来,都是一钱不值的。耳、目得来的有些是美感,有些也只是快感,我们如何去分别?“客去茶香余舌本”,“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等名句是否与“低等感官”不能得到美感之说相容?至于普遍不普遍的话更不足为凭。陈年花雕是吃酒的人大半都称赞它美的,一般人却不能欣赏后期印象派的图画。
  ④美感和快感是很容易分别的。美感与实用活动无关,而快感则起于实际要求的满足。口渴时要喝水,喝了水就得到快感;腹饥时要吃饭,吃了饭也就得到快感。
  ⑤美感经验是直觉的而不是反省的。在聚精会神之中我们既忘却自我,自然不能觉得我是否欢喜所观赏的形象,或是反省这形象引起的是不是快感。对一件艺术作品欣赏的浓度愈大,就愈不觉得是在欣赏它,愈不觉得所生的感觉是愉快的。如果自己觉得快感,便是由直觉变而为反省,好比提灯寻影,灯到影灭。美感所伴的快感,当时都不觉得,过后才回忆起来。比如读一首诗,当时只是心领神会,无暇他及,后来回想,才觉得这一番经验很愉快。(摘自朱光潜《谈美》,略有删改)
1.在第⑤段中,作者用“提灯寻影,灯到影灭”的比喻要说明的道理是(? )
A.美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B.体会美感应凭直觉而不能凭反省。
C.如果过于专注,反而不能获得美感。
D.美感与快感永远是不能同时存在的。
2.美感和快感最明显的区别是(? )
A.美感起于艺术鉴赏,而快感起于生活实际。
B.美感欣赏的浓度大,快感欣赏的浓度小。
C.美感与实用活动无关,而快感则起于实际要求的满足。
D.主张享乐主义的人获得的多是快感,而能忘却自我的人多能获得美感。
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罗斯金认为艺术是另一世界的东西,对实际人生没有诱惑力,因而不如生活更美。
B.作者引用古人诗句是为了批驳主张“享乐主义”的美学家将感官分为“高”“低”二等的观点。
C.作者认为某些在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影响的学说,并不真正具有价值。
D.不少美学研究者走上迷途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他们弄不清楚美感与快感的分别。


参考答案:1.B
2.C
3.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提分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