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六)
2017-07-31 20:15:15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门上挂把钥匙
陈凤群
一场交通事故让我的婚礼变成了丧礼。处理完丧事后,我没留下只言片语,从A城消失了,我发誓再也不回这座让我痛彻心扉的城市。我痛恨这座交通拥堵的城市,痛恨宝马轿车,痛恨开宝马轿车的有钱人。那天,我挽着美丽的玉儿下了婚车,一辆狂飙的宝马把前行几步的玉儿撞飞,把我的心撞得粉碎。我的玉儿,正一脸幸福地望着我。那一刻,我和玉儿便生生世世阴阳相隔。
我来到B城,在码头当了一名搬运工,在城中村租了间小屋。
好……好……儿……活!玉儿在我怀里香销玉殒时粲然一笑说的这句话,让我泪如泉涌。斯人已去,生有何恋?了却一桩事后,我希望死亡穿着黑夜的袍氅不期而至,让我在天国和玉儿相会永不分离。
我每天早出晚归。白天玩命似的干活,晚上在烂醉如泥中不省人事。我独来独往,没有亲人,没有朋友,我活在自己封闭的世界里,唯一和我有关联的是房东。
房东是位70多岁的跛脚老人,每月第一天打车来收房租。租房那天,素昧平生的老人慈祥地对着我微笑,笑里荡着暖意,我顿时两眼一热,脱口而出,奶奶……我抑制着悲伤,向老人诉说了我的悲惨遭遇。
日子如水般流去。那天晚上,我披着寒霜满怀疲惫地回到小窝。一进门,一股浓郁的菜香直沁我的心脾。啊,桌子上赫然摆着热气腾腾的饭菜。眼泪倏地下来了,在这座城市里,我是游魂野鬼,没有人和我来往,一定是我的玉儿显灵了,看我来了。我绕着屋子,凄切地喊着玉儿,任凭我喊哑了嗓子,玉儿,我的爱妻,香魂不见丝缕。
我和着泪,风卷残云般吃下了这顿饭菜,这是我来到B城以来吃的第一顿热饭。屋外,寒风打着呼哨拍打着窗儿。屋内,一枚如豆的灯光在我心里莹亮。我不相信神鬼之说,人死不能复生,一定是房东可怜我这个未亡人。奶奶,玉儿……我呢呢喃喃,在酒酣中睡去。
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
此后每晚回来,桌上总有可口的饭菜,脏衣服臭袜子总被洗得干干净净,屋里拾掇得窗明几净。渐渐地,我有了渴望,渴望回到这个小窝。每天下班后,我不再在街上浪荡,总是急急赶回小窝。
转眼换月,一见房东老人,我抑制不住激动,上前紧紧抱住了老人,一叠声地谢谢。
老人听完我的讲述,和蔼地说,小伙子,俺这把老骨头行动不便,是其他好心人照顾你的。
任凭老人怎么解释我都不相信,我执意要加房租感谢老人。
老人把我领到屋外,指着门楣上挂着的一把钥匙说,我们B城有个不成文的约定,凡是外来有困难的住户只要在门上挂把钥匙,就会得到B城人的帮助。小伙子,你租房第二天,我便托人配了钥匙挂在门上。还贴了张字条在门边,大意是租户是个孤独的打工者,每天早出晚归三餐不定……
次日清晨上班,我在桌上放了留言条。感谢到我小窝给予我关怀的B城人,末了请他们留下姓名地址电话,改日登门拜访云云。
当天晚上,我心急火燎地回到小窝。一看留言条上的签名竟然清一色是“感恩一代”。
我要找寻帮助我的“感恩一代”。每每入夜,我胸前挂着牌,站在B城最繁华的大街上。无数B城人从我眼前走过,他们看完“寻人启事”后,笑着对我说,小伙子,我们B城每一个人都是“感恩一代”,不用寻找了。
我不想带着遗憾离开这个世界,我固执地继续寻找。最后,一位老人告诉我,30年前B城发生了百年一遇的8级地震,遭受灭顶之灾的B城人得到了外界源源不断的援助。为了方便与外界沟通,B城人在门上挂上钥匙,让支援者志愿者随时可以进来援助。废墟重建城市后,B城人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守望相助成为B城人的心心相约,有困难在门上挂把钥匙代代相传……
离开B城前夕,我从床底密码箱里取出一个大包,来到公安局,把大包递给了门卫,说,请把这些炸药交给局长吧,原本是用来开山采石的,现在用不着了。言毕,我转身大踏步离开,踏上了奔往A城的特快。
好好儿活!好好儿活!玉儿和房东老人的话,充满我整个心房。我的脑子不再有宝马轿车连同它的有钱主人一起被炸飞的臆想。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09年第13期,略有删节)
小题1:请分析小说题目中“钥匙”的多重含义。(4分)
小题2:小说开篇写“我”发誓不再回到令我痛彻心扉的A城,结尾又写“我”急切踏上奔往A城的特快,这样写是否矛盾,说说你的看法。(4分)
小题3:请简要概括小说中“我”这一人物形象。(4分)
小题4: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小说开头写一场交通事故改变了我的幸福生活,文章笼罩在一种低沉哀婉的气氛中,使读者带着一种同情的心理去阅读这篇小说。
B.在“我”最孤独无助的时候,出租小屋内香气四溢的饭菜改变了我的心境,让我看到了生活中的亮色,在精神中也给了我莫大的安慰。
C.小说中多次使用省略号,都属于引文的省略。这是小说中经常使用的“留白”艺术方法,无须赘述,使文章显现一种含蓄而得体的美。
D.B城人不成文的约定,凡是外来有困难的住户,在门前挂钥匙就会得到B城人的帮助,突出了B城人民风淳朴,没有排外的心理。

E.这篇小说有刻骨铭心的人情,有摇曳多姿的情节,也有简练清新的语言,这些无不使故事锦上添花,“人情”与“感恩”的主题鲜明。


参考答案:
小题1:
①是指打开我房门锁的东西;②也指打开我封闭而绝望的心锁的美好人情;③象征着B城人感恩图报、助人为乐,代代相传的美好传统。
小题2:
不矛盾。“我”发誓痛苦地离开A城,是我无法接受人生中的悲惨遭遇:婚礼变成了丧礼。失去了爱妻,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后来“我”急切地回归A城,是因为我在B城的经历,修复了我受伤的心灵,唤醒了我人性中的美好,“好好儿活”充满我的心房。
小题3:
①面对生活的打击,曾一蹶不振,委靡颓废,靠酒精来麻痹自己;②有情有义,知恩图报。对亡妻念念不忘,对房东老人感恩不已;③摈弃仇恨,找回生活勇气,重拾人性美好。
小题4:BE


本题解析:
小题1:这是一道通过分析题目含义理解文章主旨的题目,本文以“钥匙”为题目,应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和象征的表现手法,可以通过分析其比喻义和象征义来由浅入深地把其深层含义。
小题2:这道题要结合全文的结构来理解,二者前后看似矛盾,实则统一,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事情的发展,许多事情会情随事迁,而非一成不变。
小题3:这是一道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的题目,此类有关人物形象的分析题,在分析时,要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行分析。此题可以从原文中找出有关语段,通过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把人物性格展现出来。
小题4:A项,读者带着一种同情心理读小说,这仅是一种可能的阅读心理,并不是作者安排情节的真正用意。C项,省略号不全都是表示引文的省略,象“好……好……儿……活”,就表示语言的断断续续。D项,“没有排外的心理”说法有误,这样的情节安排是为了说明B城人有感恩的心理,而这种感恩之心又传递给了“我”,是揭示主题的需要。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9分)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往何处去?”这一连串的自我追问是长存于每个人心中永恒的哲学命题。家谱,为此提供了有效的线索。家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是同宗共族的血缘集团用来记载本族世系事迹的历史典籍。它不仅记录着该家族的来源、迁徙的轨迹,还包罗了该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规等历史文化的全过程。
第一部家谱是什么样子?修撰于何朝何代?是官修还是私修?因为缺乏记载,至今不得而知。据考证,家谱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家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是中国宗法制度的体现。上古,尤其是实行分封制的朝代,如西周,统治者的儿子们谁能封王、袭爵,一排家谱便一目了然。到魏晋南北朝时,门阀制度盛行,家谱成了世族间婚姻和仕宦的主要依据,于是便迅速发展起来。隋唐五代后,修谱之风更从官方流行到民间,以至遍及各个家族,出现了家家有谱牒、户户有家乘的现象。
中国古代是宗族社会,家族关系是一个人最核心的社会关系,是一个人的“根”,关系到一个人的身份认同感,而这种认同感的体现就是在家谱中占有一个位置。修宗谱与建宗祠、置族田、立族长、订族规等共同组成的宗族制度,形成了当时社会最基础的民间自治体系。家谱不仅把同宗凝聚在一起,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建构了中国古代的道德文明,其所记载的孝敬父母、和睦乡邻、端肃风俗、重视耕读等族规正是中国文化最为重视的,这一点与外国由宗教来构建社会价值体系有根本区别。
家谱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国家史、地方史、家族史和个人史四个层次共同构成完整的历史资料。以前人们更多关注王侯将相,但是家谱把目光投向了普通人,对于研究民风民俗、民族迁徙、经济发展水平、地区流行病和遗传病研究等都很有帮助。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百姓家族有着丰富的家族故事,这些细微生动的家族史与个人生命史共同编织着中国历史的长卷。平民化的寻根意识,正以不可小觑的力量,从精英阶层走进千万普通家庭。在泛着岁月光泽的历史黄卷里,古旧家谱中附着的诸多人文价值正日益显现……
对于普通百姓而言,在对生命本体的回溯和关照中,生命变得更加具有质感。在这种真实的触摸中,一扇扇记忆之门渐次打开。人文人文,有人,才有文。家谱不是人口统计表这么简单,而是一部人的学问。家谱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家谱的内核。家谱是符号,真正重要之处在于这一符号背后的文化认同。有人这样说:“家谱是什么?是在连绵不断的家族史中给每个人一个有所归依的位置。浸润了血浓于水的寻根之情,不管过多少年,会有人知道你,记住你,认可你,哪怕你再平凡卑微。”每一个生命叶片,都因了“根”的滋养,而愈发油翠和充满生机。除了名人传记、大人物传记外,家谱让我们看到了普通百姓的家族变迁。
家谱是活的精神,涵育了家族的文化,也注入了家族的情愫。继往事知来者,家谱体现着生命与生命间的枝脉牵系,重建了个体的价值和尊严,对一个家族的价值取向、行为模式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家谱寻根的过程中,前人的奋起、磨砺、责任,成为重要的精神财富。家谱的使命就是“承前启后”,把精神代代相传,其中的家风、家训更有强大的教化作用,让一个家族不偏离主线。
小题1:下列对“家谱”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家谱为解答人对自我追问的哲学命题,提供了答案。
B.家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我国第一部家谱出现在先秦时代,开始时为适应政治与社会需要,主要是官府修谱。
C.家谱是中国所特有的文化遗产,是中国文化的载体,家谱这一符号的背后附着了文化认同。
D.家谱不仅把同宗凝聚在一起,同时由家谱形成了宗族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建构了中国古代的道德文明。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由宗族制度形成了当时社会最基础的民间自治体系,中国古代构建社会价值体系的方式同外国由宗教来构建社会价值体系有根本区别。
B.细微生动的家族史与个人生命史共同编织着中国历史的长卷,家谱是其中重要的一环,缺少了家谱,中国历史由国家史、地方史、家族史和个人史构成的历史资料就无法完整。
C.继往事知来者,家谱让生命找到了彼此间的枝脉牵系,重建了个体的价值和尊严,也让每个人在连绵不断的家族史中有所归依。
D.家谱中所记载的孝敬父母、和睦乡邻、端肃风俗、重视耕读等族规是中国文化中最为重视的东西,没有家谱,也就没有中国文化。
小题3:请根据文章的3-7段,分条概括家谱的作用。(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D
小题1:⑴家谱是宗族制度的一部分,一定程度上建构了中国古代的道德文明。⑵具有学术研究的价值,成为重要的历史资料。⑶家谱可以“寻根”,既体现文化认同,又看到普通百姓的家族变迁。⑷家谱是重要的精神财富,具有强大的教化作用。(1点1分,3点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A项应为“提供线索”,“提供答案”说法过度;B项错在“第一部家谱出现在先秦时代”,原文为“缺乏记载,至今不得而知”;D项错在“由家谱形成了宗族制度”,原文为“修宗谱与建宗祠、置族田、立族长、订族规等共同组成的宗族制度”
小题1:“没有家谱,也就没有中国文化”的表述太绝对化
小题1:每个自然段的开头都总结了本段的主要内容,也提到了家谱的作用,所以可以从原文中整合答案。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定风珠
魏继新
  小镇多吊脚楼,旧称干阑。此屋沿溪而建,时传为避毒豸虫蛇而筑,人居其上,可眺山水岚雾,倒也十分有情趣。且房屋鳞次栉比,多为木柱板壁,街道为麻石路面,凹凸不平,就有了几分古香古色。镇口岩头上的老藤粗枝,盘虬错节。小镇位于深山之中,极少有人来往。村野田埂之中,常见老牛慢慢地吃草咀嚼着岁月,仿佛日子也凝固了;只有小路上日子覆盖着日子,脚印覆盖着脚印。连风也很难穿透时间凝固的墙壁,为这方圆百里惟一不通公路的小镇,送来些山外新鲜的气息。
  小镇上有一屠夫,生得膀粗腰圆,每日里杀头肥猪,烫了刮毛开膛,然后用担挑了,步行几十里山路,到城里去卖。他从不要高价,也不扣斤两,所以常常不到一个时辰,肉便卖完了。于是,他便活些酒,买些油盐柴米,顺了山路回去。当然,担子里顺便捎了些镇人托买的东西,或油或盐。屠夫总是把它们用信纸包好,作上记号。他虽看上去五大三粗,心却极细,从不会错,加上有的是力气,也乐此不疲。如此一来,人缘极好,镇上的人把自己喂的猪,都往他那儿赶,所以日复一日,小日子倒也过得十分滋润。
  屠夫有一杀猪用的案桌,矮脚宽身,是祖上传下来的,虽然开裂了,且血痕累累,年复一年,连木质也看不出了,屠夫对它,却十分钟爱,用起来也十分顺手。一日,镇上来了一老客,此人打扮倒也入乡随俗,穿了蓝布罩服,布底沿口鞋,只是银须飘飘,颇有些风骨。据说,此人乃名中医,回祖籍省亲的,偶尔也给镇上的人看病。不知何故,他却对屠夫杀猪感了兴趣,一连数日,流连忘返。屠夫为赶生活,杀猪时间是极早的,其时山洼里云摇着破碎的夜晚,山顶上刚流出血红的黎明,老者便来了,目不转睛地看。屠夫是个直爽人,见状,便嘿嘿地笑了,说:让老人家见笑了,我手艺不精呢。
  老者微微一笑,说:你手艺倒是极好,人也不错,不过,我不是看你杀猪的。
  屠夫大奇:那你看什么呢?
  老者说:我是看你的案桌呢。
  屠夫不解。老者问可否转让,愿出钱购买。屠夫说:区区一破桌,你愿要,便拿去吧。老者便说:那我代病家谢你了。不过,我将掏钱给你买一新案桌。我隔七日后来取,这七日,你仍在此桌上杀猪吧。// 七日后,老者至,见屠夫已置新案桌,并说:你既为病家故,我何可让你破费,并置这新案桌送与你吧。老者大惊,急问旧案。屠夫日:我已劈矣。且见一巨大蜈蚣,伏于案内。
  老者遂长叹一声,仰天曰:民风淳朴如此,我复何言?!
  于是,老者告知屠夫:此蜈蚣伏于案内,日日以猪血为食,到今日,已愈百年,取出剖开,腹内有一珠,名曰定风珠,可治百病。我存有私心,怕说出来被你敲竹杠,故此未言明,谁知竞毁于一旦矣!我要这新案桌,又有何用呢?以我这等褊狭之心,如何济世救人,真让人汗颜,老夫碌碌一生,看来仍是心不迭,艺不精矣!
  言罢,大笑而归。
  倒是屠夫,常听人言及,他到手的富贵,竟被自己弄丢了。屠夫听罢,也无懊悔,只笑曰:该来则来,该去则去,天意也。
  屠夫依然每日杀猪卖肉,乐此不疲。倒是老者,听到此言后,仰天叹曰:求不可求之求,吾何止心不迭,艺不精,而是枉读药理诗书,不如一屠夫矣!
  遂摘牌罢医,不再悬壶矣。(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镇屠夫每日里杀一头肥猪到城里去卖,因为从不要高价,也不扣斤两,所以,常常不到一个时辰,肉便卖完了,这充分表现了城里人对小镇人人品的信任。
B.老者看屠夫杀猪时,“山洼里云摇着破碎的夜晚,山顶上刚流出血红的黎明”,这一景物描写极富特色,既渲染了悲凉气氛,又暗示宝珠被毁的悲惨结局。
C.老者说将给屠夫买一新案桌,隔七日后来取杀猪旧案,且要求屠夫这七日“仍在此桌上杀猪”,这主要是怕屠夫看出破绽,取走定风珠,足见其老谋深算。
D.小镇屠夫是小说的主人公,受小镇淳朴民风的熏染,他为人实诚热情,谦逊爽直,古道热肠,淡泊名利,是小镇人物的优秀代表。
E.这篇小说语言古雅,状景描物,言简意赅,富有地域文化特色;注重虚实结合,即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发展创新,赋予其新的含意,结尾令人回味。
(2)小说第一段所写“小镇”有什么特点?这段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中的老者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小说以“定风珠”为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E
(2)特点:建筑古色古香,富有情趣;不通公路,少人来往,环境闭塞(封闭)。
   作用:写环境封闭,是为了表现小镇乃世外桃源,为下文刻画人物、凸显“民风淳朴”的主题提供背景。(意对即可)
(3)示例:“老者”乃名中医。
  ①有见识,有私心,有心计。经过观察,他知道杀猪案桌内有蜈蚣,有定风珠,但怕被“敲竹杠”,便不动声色地要出钱去购买杀猪案桌。
  ②坦直爽快,能自省自律自励,颇具风骨。见杀猪案桌已毁,便告知屠夫案桌秘密,且自剖“褊狭”“心不达,艺不精…大笑而归”;在屠夫言行的感召下,更是“摘牌罢医”,表现出对做人境界的极高追求。(意思对即可)
(4)示例一:使小说主题思想集中、鲜明。
  ①定风珠和当地民风相因相生,是淳朴民风的象征;至定风珠现形,小说主题也由隐而显。
  ②题目一语双关,定风珠可治百病,也医治了贪念,并将做人的淳朴之风“定格”在这个古朴的小镇。
  ③通过定风珠,表现了作者对小镇淳朴民风、屠夫的古朴性情及“老者”的自省自励品质的赞美之情。
   示例二:使小说人物形象丰满、突出。
  ①定风珠是作者刻画人物形象、展现人物性格的关键之物。
  ②定风珠使小说人物“屠夫”与“老者”形成鲜明对比,前者古朴淡然,后者心有贪念。
  ③定风珠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屠夫的豪爽,使有贪念之人幡然自省,返璞归真;屠夫的淡然,使老者放弃悬壶,追求更高的做人境界。
   示例三:使小说情节结构巧妙、高明。
  ①定风珠有贯穿全篇,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②小说以定风珠制造悬念,待定风珠现形,前面老者“起早看杀猪”,又 “不看杀猪看案桌”得以揭谜,令读者拍案惊奇。
  ③屠夫面对“到手的富贵”(定风珠),淡然无悔,使老者“摘牌罢医”,结构上异峰突起,又突然收束全篇。(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王维的境界
钱穆
  ①最近偶然看《红楼梦》,有一段话,现在拿来作为开始。林黛玉讲到陆放翁的两句诗:
重帘不卷留香久
古砚微凹聚墨多
有个丫鬟很喜欢这一联,去问林黛玉。黛玉说:“这种诗千万不能学,学作这样的诗,你就不会作诗了。”下面她告诉那丫鬟学诗的方法。她说:“你应当读王摩诘、杜甫、李白跟陶渊明的诗。每一家读几十首,或是一两百首。得了了解以后,就会懂得作诗了。”这一段话讲得很有意思。
  ②放翁这两句诗,对得很工整。其实则只是字面上的堆砌,而背后没有人。若说它完全没有人,也不尽然,到底该有个人在里面。这个人,在书房里烧了一炉香,帘子不挂起来,香就不出去了。他在那里写字,或作诗。有很好的砚台,磨了墨,还没用。则是此诗背后原是有一人,但这人却教什么人来当都可,因此人并不见有特殊的意境,与特殊的情趣。无意境,无情趣,也只是一俗人。
  ③此刻先拿黛玉所举三人王维、杜甫、李白来说,他们恰巧代表了三种性格,也代表了三派学问。王摩诘是释,是禅宗。李白是道,是老庄。杜甫是儒,是孔孟。摩诘诗极富禅味。后来人论诗,主张要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但作诗怎能不著一字,又怎能不著一字而尽得风流呢?我们可选摩诘一联句来作例:
雨中山果落
灯下草虫鸣
此一联拿来和上引放翁一联相比,两联中都有一个境,境中都有一个人。“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那境中人如何,上面已说过。现在且讲摩诘这一联。在深山里有一所屋,有人在此屋中坐,晚上下了雨,听到窗外树上果给雨一打,朴朴地掉下。草里很多的虫,都在雨下叫。那人呢?就在屋里雨中灯下,听到外面山果落,草虫鸣,当然还夹着雨声。这样一个境,有情有景,把来和陆联相比,便知一方是活的动的,另一方却是死而滞的了。
  ④这一联中重要字面在落字和鸣字。在这两字中透露出天地自然界的生命气息来。大概是秋天吧,所以山中果子都熟了。给雨一打,禁不起在那里朴朴地掉下。草虫在秋天正是得时,都在那里叫。这声音和景物都跑进到这屋里人的视听感觉中。那坐在屋里的这个人,他这时顿然感到此生命,而同时又感到此凄凉。生命表现在山果草虫身上,凄凉则是在夜静的雨声中。我们请问当时作这诗的人,他碰到那种境界,他心上感觉到些什么呢?我们如此一想,就懂得“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这八个字的涵义了。正因他所感觉的没讲出来,这是一种意境。而妙在他不讲,他只把这一外境放在前边给你看,好让读者自己去领略。若使接着在下面再发挥了一段哲学理论,或是人生观,或是什么杂感之类,那么这首诗就减了价值,诗味淡了,诗格也低了。?
  ⑤但我们看到这两句诗,我们总要问,这在作者心上究竟感觉了些什么呢?我们也会因为读了这两句诗,在自己心上,也感觉出了在这两句诗中所涵的意义。这是一种设身处地之体悟。亦即所谓欣赏。我们读上举放翁那一联,似乎诗后面更没有东西,没有像摩诘那一联中的情趣与意境。摩诘诗之妙,妙在他对宇宙人生抱有一番看法,他虽没有写出来,但此情此景,却尽已在纸上。这是作诗的极高境界,也可说摩诘是由学禅而参悟到此境。节选自《中国文学论丛·谈诗》有删改
1.对“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指的是全诗有着特殊的意境和特殊的情趣,在诗的背后要有人。
B.指的是做诗要有禅味,要有情有景,而且必须是富有动感的景色。
C.指的是一个字都不写,却能让读者感受到天地自然界的生命气息。
D.指的是不直接讲出作者所感觉的,而是让读者通过外境去领略诗歌的意境。
2.根据文章的第四段进行判断,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落”字和“鸣”字用得好,是因为这两个字透露出天地自然界的生命气息。
B.“落”字体现了生命不堪秋雨侵袭的脆弱,“鸣”字表现了草虫夜半哀鸣的凄凉。
C.王维“顿然”感到此生命同时又感到此凄凉,这正是诗中禅意之所在,别有意境。
D.这一联好就好在留有余地让读者自己去领略,若是直接抒发议论,就降低了诗格。
3.下列和文章相关的论述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学诗应以王维、杜甫、李白、陶渊明为宗师,向陆游学无异于问道于盲。
B.陆放翁的这一联虽然对仗工整,形式整饬,但并无特殊的意境和情趣。
C.只有参禅悟禅,才能体味到“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中蕴含的无限深意。
D.按照作者的评价标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比文中所举两例更为高妙。


参考答案:1.D?
2.B?
3.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祠堂
风格古雅、气势宏伟的祠堂建筑,是中华民族历时数千年之久的伟大创造,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深层内涵的重要表征。作为中国保存最多的一种古建筑群体,祠堂直接体现了中华民族血缘伦理、宗族观念、典章制度、建筑艺术等方面的内涵,留给后人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信息。
祠堂是祭祀祖先、贤哲或神灵的房屋,大体分为三类。一是祭祖祠堂,是宗族人员祭祀祖先、制定族规、商议重要事务的地方。如北京的太庙,是我国保存至今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皇家祭祖建筑群,是明清两朝祭祀本朝已故皇帝的地方。二是名人祠堂,是专为祭祀某一个著名人物而建的,可细分为贤臣名士祠堂(如成都武侯祠)、文人学子祠堂(如汨罗江畔屈子祠)、忠勇将士祠堂(如岳庙)、实业人物祠堂(如李冰父子祠)、烈女孝子庙(如孟姜女祠)等。三是神灵祠堂,是指以某个自然现象或某个神仙形象为祭祀对象的祠庙,如位于泰山南麓的岱庙,是历代帝王奉祀泰山神灵举行祭祀大典的场所。
中国祠堂文化的滥觞,与中国古代传统的自然崇拜特别是祖先崇拜思想有着密切关系。原始人们祭神特别是祭祀祖先的场所,实际上就是祠堂的前身。商代,建立了初步的宗庙制度和祭祖规则,但祭祀礼仪尚未形成定制。周代,建立了分封制和宗法制。周代礼制对宗庙建制的规定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就于寝。”这种以宗庙为核心的祭祖礼制,完整、系统和规范,对后代的家庙、祠堂制度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标志着中国祠堂的正式诞生。
汉代,无论是皇家宗庙,还是民间祠堂,都有自己的特点。“汉世多建祠堂于墓所。”汉代墓祠又称“庙祠”,是从周代宗庙发展演化而来的祭祀建筑。到唐代,祠堂发展成为“家庙”。“家庙”一词是唐代法制上用来称呼官人依唐制所建立起来的宗庙,大多建于京师远离居室之处。《开元礼》关于祭祖礼制规定:五品以上的官人才可以立庙。唐代的家庙,集中在长安、洛阳两京,尤其长安城内更是遍布家庙。到了宋代,在理学家的推波助澜下,民间祭祀五世祖甚至始祖的习俗,逐渐流行起来。宋代祭祖场所一般建置在故乡居室内或之侧,实际是一种家庙制度影响下的家庭祭祖场所,其名称有“家祠堂”、“祭堂”、“影堂”等,可简称为“家祠”。明清时代,祠堂成为住处以外单独建置的宗族祠庙,不仅数量猛增,遍布全国城乡各地,而且祠堂的内涵更加丰富,建筑更加豪华,管理更加规范,功能更加齐全,明清祠堂成为中国祠堂的巅峰时期,一时之间,“宗祠遍天下”。
20世纪中期,中国内地的祠堂曾遭受三次重大冲击,而在东南亚华侨居住的地方,华裔祠堂仍按其自身发展的轨迹向前运行变迁。20世纪后半叶,首先在福建、广东、浙江等地,继而在全国城乡民间,掀起了续家谱、修祠堂的热潮,宗族活动在新的环境下有所恢复,寻根热悄然在海峡两岸兴起。
作为人们的精神寄托,祠堂在风雨中屹立了几千年。随着社会与科学的进步,宗族观念有所淡化。但千百年宗族制度的解体,并不意味着宗族观念的消除,当代祠堂已不是完全意义上的传统宗族祭祖场所,而更多地作为文化形态保存下来。
(选自2013年6月17日《文汇报》,王鹤鸣文,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祠堂”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祠堂作为中国保存最多的一种古建筑群体,其建筑豪华,风格古雅,气势宏伟,包含着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信息。
B.祠堂是祭祀祖先、贤哲或神灵的房屋,其中体现着中华民族血缘伦理、宗族观念、典章制度、建筑艺术等多方面的内涵。
C.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祠堂虽然遭受过冲击,但作为人们的精神寄托,仍会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向前运行变迁。
D.千百年宗族制度的解体,并不意味着宗族观念的消除,在风雨中屹立了几千年的祠堂,在当代更多地作为文化形态保存下来。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祭祖祠堂是宗族人员祭祀祖先、制定族规、商议重要事务的地方。如北京的太庙,就是明清两朝祭祀本朝已故皇帝的地方。
B.名人祠堂是专为祭祀某一个著名人物而设立的祠堂,周代礼制对宗庙建制的规定中,就包含着名人祠堂的设置规定。
C.神灵祠堂是指以某个自然现象或某个神仙形象为祭祀对象的祠庙,如泰山南麓的岱庙就是历代帝王奉祀泰山神灵的场所。
D.20世纪后半叶,寻根热悄然在海峡两岸兴起,全国各地掀起了续家谱、修祠堂的热潮,这里所说的祠堂主要指祭B祖祠堂。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祠堂的前身虽在原始社会就已经出现,但直到周代建立了完整、系统和规范的以宗庙为核心的祭祖礼制,才标志着中国祠堂的正式诞生。
B.汉朝的“庙祠”大多建在墓所,而唐代的“家庙”大多建于京师远离居室之处,且只允许官人依唐制建立宗庙。至此,民间祠堂还不曾出现。
C.宋代民间祭祀五世祖甚至始祖的习俗,逐渐流行起来。宋代的“家祠”一般建置在故乡居室内或之侧,是一种家庭祭祖场所。
D.明清时代,是中国祠堂的巅峰时期。不仅数量猛增,而且内涵更加丰富,建筑更加豪华,管理更加规范,功能更加齐全。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建筑豪华,风格古雅,气势宏伟”并不是所有祠堂的共同特征,有扩大范围之嫌。
小题2:“周代礼制对宗庙建制的规定中就包含着名人祠堂的设置”错,周代礼制应是一种祭祖礼制。
小题3:“至此,民间祠堂还不曾出现”错,汉朝就已经出现民间祠堂。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