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巩固(2017年最新版)(四)
A.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悲剧与古希腊悲剧都是体现人与宇宙、世界、自然的抗争,两者在总 体的审美特征上是完全一致的。 B.夸父在与日竞走中将自己的能量发挥到了极致,表现出了不屈不挠的崇高精神——英雄 主义,这也就是古代神话中的悲剧美。 C.悲剧精神是人类的情感、意志和行动的构成体。 D.对于“精卫、夸父和普罗米修斯、俄狄浦斯王”这些悲剧人物,作者充满了赞赏和支持,希望人类都像他们一样创造悲剧美。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B
小题1:C
本题解析:
小题1:答题的依据主要在第二自然段。A、B两项所说是“悲剧精神”见第三自然段,D项中所说“自己不得不放弃独立愿望和追求”在原文中找不到依据。
小题1:A项中两者的审美特征是接近而非一致。C项中情感、意志和行动是“特定”的。D项中作者的态度在文找不到根据。
小题1:答题的依据在第6段和第5段中。A项所说不恰当,因为悲剧中的人物在顽强地反抗神的意志的过程中,所显示出的是不屈不挠的英雄主义精神。B项所说“没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和发挥”是错误的。D项所说虽然在原文中是有根据的,但是却不是中国古代神话与古希腊悲剧的“美学特征”。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雪域夜色
邹济时
十月的雪域,杨树叶子已褪去绿色,换成了一身鹅黄的衣裳。
从日喀则出发时已是黄昏时分,太阳逐渐消散了所有的炙热,像一双温暖的手轻轻抚着行人的皮肤。远处荒凉的山脊统统被镀上了层金黄色的暖意,迭荡在岁月的漩涡深处,直逼人的视线。此刻,浩瀚的广漠与窗外的朔风纠缠在一起,卷动地上堆积的树叶,穿透那牛皮线装书的史帙,令凝滞的美与动态的美在无垠的空间纠缠。车沿着雅鲁藏布江继续在窄窄的柏油路上奔驰,太阳悄然翻过山坳,地面于是便呈显山岭投下的巨大阴影,在光与影的分割线中,“冷竣”从深潜的地府渗了出来,给人的心灵以哆嗦。
当太阳被时光拽入玄宇,把所有橘红的辉茫收敛入匣子时,夜的幕帷才轻缓地拉开,令高原顿时失去了白日的生机。
飞翔的野鸽早早地收起自己的羽翅,栖身于悬崖或是桥洞里打着盹,聒噪的麻雀也躲到了不知名的地方哑了声,田垅里的虫子在失去青稞的庇护也不再歌唱,周边的一切都显得如此安静与宁谧,惟有的仅是车轮辗过路面发出的“唰唰”声。
透过车窗望去,蒙胧地可以看到身后迅速消逝的灌木,灌木后面只是一团深邃的黑,因为黑夜遮断视眼。
黑,是短暂的。稍时,月牙儿就从前方的山巅羞涩地闪了出来,像海礁上的灯塔散发着淡淡的清辉,却指引着夜行人前行的路。不知何时,月的银色已像泉水涌入车内,塞得满满的,侧身看到同行的人面部都呈现出肃穆安详,皆是眯着眼睛假寐。的确,享受这月下难得的惬意是种幸福。
窗外的月铺满了河山,可以借着这清幽令人欣赏到外界另一种非凡的美。河面荡漾着一层银波,碎鳞般地倒映着月牙儿粗糙的轮廓,隔河的山峦像一幅巨大的屏风以淡蓝色的天幕为背景,逶迤伫立,虽然只是黝墨的影像,正前方的天空没有一丝云彩,月牙儿的周边是一圈银晕,浸润着无际的穹窿,几枚稀疏的星盏遥遥地闲搁在月亮的周际,较往日少了几分颜色。
车继续行走,过了曲水县,公路两侧的树林愈加浓密起来,密密匝匝的像一列列古阵中站立的士兵,令路面显得逼仄起来。当车绕过聂当大佛,闯入了开阔的河谷,右侧的拉萨河默无声息的像条墨绿的色带流淌,月出现在河对岸的山巅,清幽而寂寥的在天空中徜徉。突然公路侧几只水鸟,许是被汽笛声所惊扰,鸣叫着窜出栖身的树木,划过天空消逝于茫茫的月色之下。
月明、水幽,看着窗外的美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诗句不由从心隅飘然而出,“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虽月是残月,但毫无疑问,面对此景我无法找到适当的词语加以描述和修饰。雪域夜色之美,大概也就是这种自然之美、纯粹之美,天地和谐之美吧。
是夜,枕着那月色清风酣然一梦。
(摘自《散文百家》2009年第9期)
小题1:文章第2段写的雪域黄昏时分景色,似乎跟“雪域夜色”没有联系,可否删去?请说明理由。(5分)
小题2: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
(1)太阳悄然翻过山坳,地面于是便呈显山岭投下的巨大阴影,在光与影的分割线中,“冷竣”从深潜的地府渗了出来,给人的心灵以哆嗦。
(2)公路两侧的树林愈加浓密起来,密密匝匝的像一列列古阵中站立的士兵,令路面显得逼仄起来。
小题3:作者写雪域夜色做到了“写难状之景,如在眼前”,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行文思路和主要描写手法。(6分)
小题4:本文意蕴丰富,请结合作品,分别对下面两个问题进行探究。(8分)
(1)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文中雪域奇异的夜色引发了作者多种情愫,请任选一个角度加以探究。(4分)
(2)谈谈作者在文章中多次写到雪域高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用意?(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5分)不可以。(1分)内容上,描绘了黄昏时分的雪域高原的荒凉、冷峻、浩瀚、坚毅的特点;(2分)结构上,为下文写夜色降临后雪域高原的清幽与安谧作烘托、铺垫。(2分)(言之成理即可)
小题2:(6分)(1)运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写出了夕阳西下时的景色给作者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理上的极大震撼,表达了高原的庄严和肃穆给作者带来的崇敬、敬仰之情。(2分)(言之成理即可)
(2)运用比喻、叠词的修辞手法,(1分)通过“密密匝匝”“一列列”的叠词强化了夜色中树林阴森的氛围,描绘了雪域高原的清幽之景。(2分)(言之成理即可)
小题3:(6分)文章以时间、行踪为序采取移步换景的手法,(1分)写出夜幕降临时雪域高原的安静宁谧与深邃的黑暗、月牙初现时河面天宇的清幽之美、开阔的河谷的苍茫月色(3分)。全文采用化虚为实的手法,(1分)从光线的变化、鸟蛙声音的有无、河谷高原天宇的特征写出雪域高原的夜色之美。(1分)
小题4:(1)示例:①面对壮美的自然的震撼崇敬之情;②面对安静的景色的惬意之情;③面对清幽月色的愉悦之情;④面对动物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高兴之情;⑤面对明月引发的思古之情;⑥面对没有被破坏的自然的欣慰之情。(4分。就一个角度进行阐述即可。如果另选角度,言之成理也可。)
(2)示例:作者笔下的高原景色,有着丝毫没有被破坏的安静与宁谧,人与动物和谐相处,人是自然的一分子,旨在希望人们热爱自然、保护自然,与之和谐相处。(4分。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文后各题
取景器里的人
李梅
⑴在常人眼里,乞讨者脸上流露出来的大多是卑微哀求的表情。那表情的背后是什么?我不禁把镜头对准了他们。
⑵一老妪在乞讨的空档,坐在花坛的地上,一边晒太阳一边与一老翁聊天。两人不知聊些什么,但我的镜头中老妪一脸的平和安详。仿佛是坐在自家地头上,说着田里的青苗瓜果,让你能闻到泥土的芬芳。
⑶许多在路边的乞讨者,都像是非洲大草原上的食草类动物羚羊,弱者的地位使得它们的警觉神经尤为发达,像是一个永远在岗哨的士兵。那根比发丝还纤细的神经,被撕成两条,一条用来正常的活动,一条用来警戒。或许在乞讨者的眼里,我们这些在周围走来走去的城里人,就如同羚羊眼里看到的在周边不远处徘徊的狮子、猎豹。危险时刻在潜伏中。
⑷步行街出口处,一位白发老者经常坐在那里乞讨。他举着钱缸,带着哀求的目光不停地向过往的行人作揖。
⑸一心想拍近景特写,想清晰地拍出他那种无助哀怜的目光。小相机的焦距有限,一步步地走近,揣着一颗忐忑不安的心。他害怕地看着我,我也害怕。知道他害怕什么:堡不知道自己害怕什么。他的眼神被恐怖淹没,刹那间,忽地从地上爬起,朝我抡着拐棍,那架势就是在乡村通常所见的打狗架势。一脸的怒不可遏,完全不是刚才的卑微委琐状。
⑹垃圾桶旁边的围墙上,开满了红红粉粉的蔷薇,公寓的楼房被鲜花环绕,长长的花墙堆积无数的娇艳,美丽得几近奢侈。几个头戴围巾的农村妇女拿着大大的蛇皮袋来到这里,她们把桶里盛垃圾的塑料袋一个个拿出来,抖掉垃圾,积攒起来。然后,她们在垃圾桶里翻拣一些认为合适的东西,放到蛇皮袋里。转脸间看到我的镜头,赧然。以花墙为背景,拍下了在垃圾桶旁拾荒的妇女。
⑺那天走在步行街,路过一豪华写字楼,湖蓝色的玻璃幕墙,大理石廊柱的拱形门厅。这样的写字楼在城市里不胜其数,让我停下脚步的是,廊柱门厅台阶前,几个民工或立或坐在吃着盒饭,偶然间传来一阵笑声,他们有着明亮的快乐。
⑻写字楼前的步行街上,每到白领们午餐后“放风”的时间,常常会看到一些衣冠楚楚的职业男女。可是,在写字楼前的门厅台阶上,看到这些吃饭的民工,突然就有了异样的感觉。巍峨气派富丽堂皇的写字楼,一下子就无情地把这些民工与一座城市剥离开来,让我们清晰地看到,在这座城市里生活的边缘另类。他们虽然在这里做着与那些白领同样用以维生的活计,但他们的笑容不属于这里,就像他们的普通话无法扎根城市的方言。
⑼在按下快门的同时!第一次体会到背景有时也会像人一样势力。
⑽相机是我们的一双眼睛,忠实记录下我们瞬间看到的内容。但瞬间只是一个点,一个具有发散性的点,许多镜头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都在那个点之下延伸发散着,直抵心灵的最深处。我们能看到许多的点,却往往无法看到由点到心灵之间的路。
⑾“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伸出手来,绘一条路,将让我们人类的一些动作拥有一种特别的意义。
小题1:第(3)节和第(6)节分别运用了不同的表达技巧,请选择一小节分析其主要表达技巧及作用。(6分)
小题2: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其中蕴含的作者的感情。(6分)
⑴知道他害怕什么,但不知道自己害怕什么。
⑵在按下快门的同时,第一次体会到背景有时也会像人一样势利。
小题3:作者的取景器里摄取了哪几类人?请分别概括他们在面对镜头时的心理。(5分)
小题4:结合全文,探究文章最后一节提到的“特别的意义”的内涵。(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第③小节:主要运用了比喻(类比)的修辞手法。(1分)作者根据经济地位、‘生活状况将乞讨者和城里人分别比喻(类比)成非洲大草原上的羚羊和周边不远处徘徊的狮子、猎豹,(2分)形象地刻画出乞讨者恐惧不安的心理,表现出贫富悬殊和情绪相悖的现实状况,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弱势群体的同情。(3分)
第⑥小节:主要运用了反衬(衬托)的表现手法。(1分)作者以美丽的花墙反衬垃圾桶旁拾荒的妇女,(2分)逼真地刻画了贫富悬殊的现实状况,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对社会现状的担忧。(3分)(如表现手法答为“细节描写”并作能恰当分析亦可)
小题2:(1)对伤害老人自尊(或“人格”)的愧疚之情;(“伤害老人自尊”1分,“愧疚之情”2分)(2)对现代文明(或“城市文明”、“城市人”)拒绝建设者(或“民工)融入的愤怒之情。(“拒绝建设者融入”1分,“愤怒之情”2分;如答“不满”,给1分)
小题3:(l)有乞讨者、拾荒者和民工三类人。(1分)(2)乞讨者有时平和安详(1分),有时警觉、害怕,甚至是愤怒、憎恶的(1分)。拾荒者面对镜头时有一点局促不安(1分)。民面对镜头时大多是坦然的(1分)。
小题4:关注、同情、帮助弱势群体将会:(1)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情感;(2)消除隔阂、歧视和对立;(3)促进社会和谐;(4)提升自身的心灵境界。(每点2分,答出三点得6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雷 雨 前①
茅 盾
(一)
(1)清早起来,就走到那座小石桥上。摸一摸桥石,竟像还带点热。昨天整天里没有一丝儿风。傍晚响了一阵子干雷,也没有风,这一夜就闷得比白天还厉害。天快亮的时候,这桥上还有两三个人躺着,也许就是他们把这些石头又困得热烘烘。?
(2)满天里张着个灰色的幔②,看不见太阳。然而太阳的威力好像透过了那灰色的幔,直逼着你头顶。
(3)河里连一滴水也没有了,河中心的泥土也裂成乌龟壳似的。田里呢,早就像开了无数的小沟,——有两尺多阔的,你能说不像沟么?那些苍白色的泥土,干硬得就跟水门汀差不多。好像它们过了一夜工夫还不曾把白天吸下去的热气吐完,这时它们那些扁长的嘴巴里似乎有白烟一样的东西往上冒。
(4)站在桥上的人就同浑身的毛孔全都闭住,心口泛淘淘,像要呕出什么来。?
(二)
(5)这一天上午,天空老张着那灰色的幔,没有一点点漏洞,也没有动一动。也许幔外边有的是风,但我们罩在这幔里的,把鸡毛从桥头抛下去,也没见它飘飘扬扬踱方步。就跟住在抽出了空气的大筒里似的,人张开两臂用力行一次深呼吸,可是吸进来只是热辣辣的一股闷。
(6)汗呢,只管钻出来,钻出来,可是胶水一样,胶得你浑身不爽快,像结了一层壳。
(7)午后三点钟光景,人像快要干死的鱼,张开了一张嘴,忽然天空那灰色的幔裂了一条缝!不折不扣一条缝!像明晃晃的刀口在这幔上划过。然而划过了,幔又合拢,跟没有划过的时候一样,透不进一丝儿风。一会儿,长空一闪,又是那灰色的幔裂了一次缝。然而中什么用?
(8)像有一只巨人的手拿着明晃晃的大刀在外边想挑破那灰色的幔,像是这巨人已在咆哮发怒越来越紧了,一闪一闪满天空瞥过那大刀的光亮,隆隆隆,幔外边来了巨人的愤怒的吼声!
(9)猛可地闪光和吼声都没有了,还是一张密不通风的灰色的幔!
(10)空气比以前加倍闷!那幔比以前加倍厚!天加倍黑!
(11)你会猜想这时那幔外边的巨人在揩着汗,歇一口气;你断得定他还要进攻。你焦躁地等着,等着那挑破灰色幔的大刀的一闪电光,那隆隆隆的怒吼声。
(12)可是你等着,等着,却等来了苍蝇。它们从龌龊③的地方飞出来,嗡嗡嗡地,绕住你,叮你的涂一层胶似的皮肤。戴红顶子像个大员模样的金苍蝇刚从粪坑里吃饱了来,专拣你的鼻子尖上蹲。
(13)也等来了蚊子。哼哼哼地,像老和尚念经,或者老秀才读古文。苍蝇给你传染病,蚊子却老实要喝你的血呢!
(14)你跳起来拿着蒲扇乱扑,可是赶走了这一边的,那一边又是一大群乘隙进攻。你大声叫喊,它们只回答你个哼哼哼,嗡嗡嗡!
(15)外边树梢头的蝉儿却在那里唱高调:“要死哟!要死哟!”
(16)你汗也流尽了,嘴里干得像烧,你手里也软了,你会觉得世界末日也不会比这再坏!
(三)
(17)然而猛可地电光一闪,照得屋角里都雪亮。幔外边的巨人一下子把那灰色的幔扯得粉碎了!轰隆隆,轰隆隆,他胜利地叫着。胡--胡--挡在幔外边整整两天的风开足了超高速度扑来了!蝉儿噤声,苍蝇逃走,蚊子躲起来,人身上像剥落了一层壳那么一爽。
(18)霍!霍!霍!巨人的刀光在长空飞舞。
(19)轰隆隆,轰隆隆,再急些!再响些吧!
(20)让大雷雨冲洗出个干净清凉的世界! (选自选修教材《现代散文选读》)
注释:①本文发表于1934年,九一八事变之后。 ②幔:原指为遮挡而悬挂起来的布、绸子、丝绒等。
1.请简要分析文章前三小节景物描写的表达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在描写幔外“巨人”后,插入了“苍蝇”“蚊子”“蝉儿”的描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最后一部分写法上的突出特点是“照应缜密,收束有力”。它的每个句子都照应了前文,堪称篇末绾结全文的范例。请以第17小节为例,找出与该段中每句相照应的句子,任意找出四处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通过描写“雷雨前”的种种景象,寄寓了丰富的情感,请联系全文以及写作背景予以探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选取桥石、天空、河床、农田、泥土等典型有特征的事物,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从触觉和视觉等角度,按照由近及远,从高到低顺序,生动形象地突出了出雷雨前天气的闷热、无风、干燥等特点,流露出人物烦闷、压抑的心情。(意对即可)
2.(1)文章插入了“苍蝇”“蚊子”“蝉儿”的描写,运用象征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依仗反动权势、祸国殃民的压迫剥削者以及逃避现实、散布悲观论调、自鸣清高的文人的可恶嘴脸。(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当时社会黑暗腐朽。)
(2)为下文写“世界末日也不会比这再坏” 作铺垫。(或:为下文写“旧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作铺垫)
? (3)与上文的巨人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一方面突出了巨人斗争的任务艰险,一方面突出了巨人坚忍不拔、顽强战斗不获全胜决不罢休的英勇无畏精神。(意对即可)
3.(1)“屋角里都雪亮”照应第10节“天加倍黑!”
(2)“把那灰色的幔扯得粉碎了!” 照应第2节“满天里张着个灰色的幔”、第9段“一张密不通风的灰色的幔!”第10段“那幔比以前加倍厚!”
(3)“他胜利地叫着” 照应第11节“巨人在揩着汗,歇一口气”。
(4)“挡在幔外边整整两天的风开足了超高速度扑来了!” 照应第1节“昨天整天里没有一丝儿风。”
? (5)“蝉儿噤声,苍蝇逃走,蚊子躲起来” 照应第12-15节。
(6)“人身上像剥落了一层壳那么一爽”照应第6节“像结了一层壳”。 (答出四点,意对即可)
4.(1)对生活在水深火热的旧中国百姓的深切同情;
(2)对旧中国这个黑暗世界的强烈诅咒;
(3)渴望改变黑暗的旧社会,呼唤革命的到来;
(4)对美好社会必将到来的期待与坚定的信念。 (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瞎子
莫泊桑
? 看见初升的太阳便觉得衷心喜悦,这种喜悦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降到大地来的这片光明会如此这般使我们感到幸福?天空蔚蓝,田野碧绿,房舍雪白;我们喜洋洋的眼睛畅饮着这些鲜艳的色彩,把它们化成我们心中的快乐。于是我们一心只想跳舞、奔跑、歌唱,在思想上感到轻松愉快。
?门洞底下的那些瞎子处在永恒的黑暗之中,早已漠然无动于衷,在这个新的欢乐气氛中,也仍旧是安安静静地待着。只是时时刻刻吆喝身边的狗,叫它们安静,不明白为什么它们老想蹦蹦跳跳。
?这样的人我曾经见过一个,他过着难以想象的最残酷的苦难生活。
?他是一个乡下人,父亲是诺曼底的一个农庄主人。父母在世的时候,总算还有人照看他,他感觉苦痛的只是他那可怕的残疾。可是两老一去世,残酷的生活就开始了。有一个姐姐收留了他,然而农庄里的人待他却像待一个白吃饭的穷鬼,每顿饭都要怪他吃得太多,叫他懒虫、饭桶。尽管他的姐夫把他那份遗产夺到自己手里,可是连汤也舍不得给他多喝,给他的也就是刚刚够而不至于饿死的那么一点。
?几年里情况就是这样。不过他什么事也不能做,再加上老是冷冰冰的不声不响,最后惹恼了他的亲戚们,于是他成了受气包,成了一种供人虐待折磨的小丑,一种牺牲品,专供周围那些粗胚子发泄他们的兽性,惨无人道地取乐。
?凡是他的失明使人想到的残忍的恶作剧,都被想出来了。为了叫他吃了东西付出代价,他的吃饭时间变成了邻居们散心、他受罪的时刻。
?他的姐夫因为总这样养着他,心里有气就动手打他,不停地抽他的嘴巴,看见他躲躲闪闪或是举手还击时的那种瞎费气力的样子,不禁笑了起来。从此又有了新的玩法,就是打耳光。那些长工、短工、女仆高兴起来就给他一巴掌,打得他眼皮直眨巴。他不知道往哪儿躲,只好不停地伸着胳膊阻挡别人的攻击。
?最后他被逼着去要饭。赶集的日子他被带到大道边上,一听见有脚步声或是车轮声,就伸着帽子结结巴巴地叫喊:“求求您,行个好吧。”
?可是乡下人是不喜欢乱花钱的,一连几个星期,他一个铜子也带不回来。
?有一年冬天,地面盖满了雪,天冷得出奇。可是他的姐夫一大早就把他带到很远很远的一条大路上去求乞,一整天都把他撂在那里。到了晚上,他的姐夫当着那些雇工的面说自己没有找着他。随后他又说:“用不着担心,一定是有人因为他冷把他带走了。丢不了。明天早上他一定会回来喝汤的。”
?第二天,他没有回来。
?他的亲戚们在一个星期里假装着到处打听他的消息,到处找他。他们甚至还哭了几声。
?那一年冬天十分冷,很迟才解冻。一个星期日,农民们土教堂做弥撒,发现一大群乌鸦在平原上空不停地盘旋,然后像一阵黑乎乎的雨点集中落在同一个地方,一会儿飞走,一会儿又飞回来。
?接下来的一个星期里,这些乌鸦还在那里,它们像一片乌云似的浮在天空,简直可以说四面八方的乌鸦都聚集在这里了。它们常常落到亮闪闪的雪地上,在上面铺下一片怪里怪气的黑点子。顽固地搜寻着。
?一个小伙子跑去看看它们究竟在干什么,这才发现了瞎子的尸体,已经支离破碎,被吃掉了一半。他那双无光的眼睛已经不见了,让乌鸦啄走了。
?现在我遇到有太阳的日子感到舒畅快乐的时候,就不禁要想到这个可怜虫,心里泛起一种凄凉的回忆和莫名其妙的悲哀,是啊,他在世上是这样命苦,以至于见过他的人听说他惨死.反倒感到一阵轻松。
1.文章的第一段能删去吗?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说运用近似夸张的手法描写乌鸦,“像一阵黑乎乎的雨点集中落在同一个地方”,“像一片乌云似的浮在天空”,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不能删去。第一段渲染了一种欢快、愉悦的气氛,与下文瞎子的命运形成鲜明的对比。
2.这是环境描写,渲染了一种凄凉悲惨的气氛,突出了:活着受人嘲弄、歧视、虐待,死后被乌鸦吃掉。这样写,加重了小说的悲剧色彩。(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常见题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