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巩固(2017年最新版)(一)
2017-07-31 20:16:21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中国经济成长的烦恼
——“刘易斯拐点”逼近了吗?
  ?王自亮 李宏
  说到刘易斯拐点,不得不提及另一个与之密切相关的概念——人口红利。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经济奇迹,离不开人口红利的鼎力支持,劳动力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少儿抚养与老年赡养负担均相对较轻,着实有利于经济发展。
  刘易斯拐点却与人口红利恰恰相反,它是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是指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直至最终枯竭的转折点。
  如果我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能经受住刘易斯拐点的考验,经济发展很可能遭遇不小的挫折;但反之,我们能顺利将这个挑战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一个动力和催化剂,这也兴许是经济另一次腾飞的拐点。
  这一两年,民工荒从一种偶然态发展成为常态,已引起社会各界热议,而且由民工荒衍生出来的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更是成为我国目前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议项。从根源上而言,民工荒已不再是简单的民工短缺问题,而是全社会经济结构亟待转型的一个缩影。
  近日,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院院长张燕生在新商业文明产业经济高峰论坛上表示,在未来的五到十年,中国的低成本的竞争优势将发生巨大的变化,也就是“刘易斯拐点”将要到来。著名经济学家樊纲也持相近观点:中国的劳动力还有20%至30%可由“农”转“工”,继续带来人口红利。他认为,以农业为主要收入的劳动力占比下降到10%左右时,工业化基本完成,所以中国还有继续转移的潜力。也就是说,樊纲也认为,要从人口红利时代跨入刘易斯拐点还需要一段时间。
  判断一国或一个经济体是否到达“刘易斯拐点”,主要依据三个指标:一是劳动力供求相对规模是否改变;二是劳动者工资是否发生显著变化;三是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是否已经转移到城镇。
  就我国现状来说,首先,关于劳动力供求规模,2009年我国劳动力资源是10.6亿,预计到2020年会达到11.5亿,到2030年将达到12亿以上。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还很大。农业富余劳动力的存量依据现有生产力水平估算还有1.2亿。按照我国目前的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每增加一个点可以吸纳1000万的农村劳动力,现有存量还要有12年才能转移出来。因此从绝对数上而言,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状态近几年内不会改变,但劳动力的结构性供求矛盾已经不容忽视,很多东部沿海地区出现就业困难和招工难同时出现的怪现状,可以说是另一种形式的劳动力供不应求即将出现。
  最后,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有研究表明,目前东部农村剩余劳动力以老年人为主,转移后续力量不足,而中西部地区剩余劳动力还是以青壮年为主,尚有余力。所以,总体而言,马上出现刘易斯拐点或是已经出现刘易斯拐点的说法可信度不高,而几年之后发生这种转变的可能性就会大增。
  当然,刘易斯拐点最多也只能是一个参考,而不能是一个标准。即使刘易斯拐点真的如期而至,只要我们利用好这个“倒逼机制”,改变粗放经营的生产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产品附加价值,把传统制造业改造为先进制造业,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谁能说这不是一件好事呢?
小题1:关于“人口红利”和“刘易斯拐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口红利”指少儿抚养与老年赡养负担均相对较轻,劳动力资源相对比较丰富的人口特点。
B.“人口红利”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它创造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奇迹。
C.“刘易斯拐点”与“人口红利”密切相关又恰恰相反,是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
D.“刘易斯拐点”是指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直至最终枯竭的转折点,它是在工业化过程中,伴随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逐渐转移出现的。

小题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民工荒从一种偶然态发展成为常态,已引起社会各界热议,成为我国目前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议项。
B.国家发改委的张燕生认为在未来的五到十年中国的低成本的竞争优势将发生巨大的变化,“刘易斯拐点”将要到来;经济学家樊刚认为要从人口红利时代跨入刘易斯拐点还需一段时间,二者的观点大同小异。
C.刘易斯拐点的到来可能会使我国经济遭受不小的挫折,但如果我们把它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动力和催化剂,定会迎来经济的另一次腾飞。
D.判断一国或一个经济体是否到达“刘易斯拐点”的依据,或者是劳动力供求相对规模是否改变,或者劳动者工资是否发生显著变化,或者是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是否已经转移到城镇。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目前我国农业富余劳动力的存量依据现有生产力水平估算还有1.2亿,劳动力的现有存量还要有12年才能转移出来,就现状估算,我国12年左右可能会出现“刘易斯拐点”。
B.目前虽然东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后续力量不足,而中西部地区剩余劳动力转移尚有余力,但是人口是流动的,马上出现刘易斯拐点或是已经出现刘易斯拐点的说法可信度不高,而几年之后发生这种转变的可能性就会大增。
C.劳动力的结构性供求矛盾已经不容忽视,很多东部沿海地区出现就业困难和招工难同时出现的怪现状,另一种形式的劳动力供不应求出现了,说明掌握目前社会所需要的一技之长非常必要。
D.改变粗放经营的生产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产品附加价值,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都是应对“刘易斯拐点”的有效办法。



2、单选题  下列各项中,对名著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曹操引五十万大军在当阳县截住刘备,护卫刘备家小的赵云发现走散了糜夫人母子,急集合三十骑,又杀回乱军中寻找。赵云力战众将,威武勇猛,连杀50员曹将,喝断当阳桥,终于将阿斗交给了刘备。(《三国演义》)
B.宝玉去探望生病的宝钗。宝钗看见通灵宝玉上面的字,念道:“莫失莫忘,仙寿恒昌。”莺儿说这与宝钗项圈上的字是一对。宝玉果然看到金锁上刻着癞头和尚送的字“不离不弃,芳龄永继”(《红楼梦》)
C.高老头带着自己的遗恨死去了,拉斯蒂涅草草埋葬了高老头,也埋葬了自己最后的一滴温情的眼泪,他面对着巴黎的富人聚集区说:“现在咱们俩来拼吧!”此后,拉斯蒂涅有了自己的贵族头衔,成了无耻的政客,开始了自己的辉煌。(《高老头》)
D.隐修女认出爱斯梅拉达就是她多年前丢失的女儿,眼看着自己的女儿被官兵抓去,又无力挽救女儿。最后,她咬住刽子手的手,官兵把她使劲一推.她的头重重地撞在石板地上,死了。(《巴黎圣母院》)
E.鸣凤与觉新真诚相爱,然而高老太爷却把鸣凤许给60多岁的孔教会头面人物冯乐山,鸣凤怀着绝望的心情与觉新诀别,然后投湖了。一个美丽的女性就这样被封建礼制吞噬了。觉新从此认清了这个社会的本来面目,坚定了与它决裂的决心。(《家》)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摆渡老人?叶大春
①摆渡老人从少年起,就从爷爷手上接过渡船和撑篙,开始了摆渡生涯,与这条默默流淌的小河结下生死之缘。他摆渡过多少货物,只有这条小河知道;他摆渡过多少行人,只有这条渡船知道;他流过多少汗,只有这根撑篙知道;他唱过多少歌,只有这酒壶知道。
②花开花落,雁来雁去,摆渡老人都伴随着这条小河,厮守着这只渡船,像伴随着一个古老的传统,像厮守着一个人生的诺言。在他的生涯中至少有三次离去的机遇:第一次是年轻时他救过一个被还乡团追杀的区长,解放后那区长当上了县长,要他到县里去吃公家饭穿公家衣,他婉拒了,嗫嚅:“我走了,谁来摆渡?”第二次是中年时他救过一个跳河自尽的人,这人原是县煤矿的矿长,住牛棚受迫害而寻短见。后来矿长平反昭雪官复原职,就请他去煤矿看守仓库,他仍是那句话:“我走了,谁来摆渡?”第三次是老年时他当官的养子要接他进城享福去,他还是执拗地不肯离去,还是那句老话:“我走了,谁来摆渡?”养子说:“爹,您老管那么多干吗?”他很生气,悻悻地说:“你咋这么说话?我不管你那么多,你哪有今天,早喂鳖了!小子记住,你可以忘记我。但不能忘记父老乡亲!”
③摆渡老人一辈子没结婚,据说他年轻时痴恋的姑娘被恶霸强抢去后,他就断了婚念。中年时他收养了一个弃婴,一把屎一把尿地拉扯大,供养子读到大学,进城当了官。养子很孝敬他,多次要接他进城去住,有一次竟跪下哀求他:“爹,您老该享享福了,还这样辛劳我真于心不忍。再说,知道的是您老不愿进城,不知道的还心为我忘恩负义,会指着我的脊梁骂的。就算儿子求您老了。”他才终于吐露了心头的夙愿:“我是想在这小河上造一座桥后再走……”
④几年后,摆渡老人捐献出一辈子摆渡的积蓄,在小河上造了一座漂亮的小桥。小桥竣工剪彩那天,养子闻讯赶回来接他进城。他仍然摇头。养子困惑地问:“往年您老不肯离开,是要替人摆渡,是想造一座桥,如今您老的心愿实现了,咋还不愿离开?”他痴迷地说:“我离不开这河这船……”
⑤摆渡老人没有生意了。人们既怜悯他,又讥笑他:“真傻!把一辈子的血汗钱拿来造桥,又不收过桥费,这不等于自己断了自己的财路!没人坐渡船,摆渡老人只有靠钓鱼捞虾度日。摆渡瘾发了,他就恳求放学的孩子们坐渡船玩,渡来渡去,不收一分钱,累出一身汗,心里却舒畅多了。
⑥摆渡老人没有生意了。人们既怜悯他,又讥笑他:“真傻!把一辈子的血汗钱拿来造桥,又不收过桥费,这不等于自己断了自己的财路!没人坐渡船,摆渡老人只有靠钓鱼捞虾度日。摆渡瘾发了,他就恳求放学的孩子们坐渡船玩,渡来渡去,不收一分钱,累出一身汗,心里却舒畅多了。
后来,孩子们也不坐他的渡船了,一是孩子们坐厌了,二是怕耽误了回家做作业,三是家长担心不安全。摆渡老人无奈,抱着酒壶喝闷酒。喝得醉醺醺时就唱歌,常常把自己喝得泪洒襟怀。
⑦摆渡老人忽然养起一群羊来,人们感到蹊跷:怎么突然养羊呢?养羊又不赚钱,好多养过羊的人家都亏本了,他不是不知道。人们观察了多日,才恍然大悟:这古怪老头哪里是养羊,纯粹是把羊当他的义务摆渡对象。他把一群羊分成两拨,把这一拨儿摆渡到小河彼岸无能为力放牧,接着把那一群羊摆渡到小河此岸来吃草,从早到晚,周而复始,乐此不疲,优哉游哉。这老头,亏他想出这么一个傻到家的点子,真是吃饱了撑的。人们笑过之后,细细咀嚼:傻点子中也有精明之处,自己找活儿干,免得闹出病来嘛!这哪里是在摆渡羊,分明是摆渡他自己,摆渡他自己的时光与心灵。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从少年起,摆渡老人不知饮过多少酒。
B.自己痴恋的姑娘恶霸抢去之后,摆渡老人便得了“婚姻恐惧症”,他从此再也不敢跟姑娘谈情说爱,一辈子都没有结婚。
C.摆渡老人拿出自己的血汗钱来造桥,不但没有得到家乡人的感激,的反而受到了讥笑,这说明人们在用世俗的眼光看待他。
D.摆渡老人在家乡的小河边放养羊群,不只是为自己找活干,免得闹出病来,更为了摆渡他自己,摆渡他自己的时光与心灵。
E.这篇小说用补充无华的语言叙述了一们摆渡老人的一生斯守家乡小河的故事,成功塑造了一个依恋家乡、至老无悔的农民形象。
小题2:小说中的摆渡老人具有什么样的性格?(6分)
小题3:小说⑤⑥两个自然段写了摆渡老人修桥后的遭遇,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4:有人说把小说的题目“摆渡老人”改为“摆渡”,更为合适,你认为是否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8分)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辜振甫其人其事
? ①辜振甫,字公亮,1917年1月6日出生,台湾省彰化县人,祖籍福建省惠安县。1940年毕业于台北帝国大学(今国立台湾大学)政治学系,后到日本“帝国大学”(东京大学前身)做财政及工商管理研究。1975年获韩国高丽大学荣誉经济学博士学位。1990年11月21日,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以下称“海基会”)成立,辜振甫当选海基会董事长。1993年4月27日到28日,他代表台湾海基会与大陆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在新加坡举行了“汪辜会谈”。
?②辜家是清康熙初年从泉州迁台的,世居台湾鹿港,“鹿港辜家”在台湾家喻户晓。辜振甫生于日本统治下的台湾,成长于中华文化孕育下的家庭,是唱着“教忠教孝的中国京戏”,吟着“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的《论语》长大的。50年代以地主的身份参与了土地改革。其间他在台湾“经贸外交”方面,建立了台湾与印尼的直接贸易关系,并为台湾纺织业打开了印尼市场。到了60年代,他成为台湾政商界的重量级人物,受到蒋氏父子的重视。特别是在中日建交前夕,他奉蒋经国之命,携75万美元,赴日秘密游说日本国会议员。他眼见大势已去,将美元原数携回,这使反商情结甚深的蒋经国对他印象十分深刻,曾一度想让他做行政院副院长。1981年国民党第十二届全会上,蒋经国提名他为“中常委”,从此他跻身于国民党党务系统的决策核心。
?③辜振甫有“台湾经贸大使”“无任所大使”之称,经常以工商团体代表身份参加各种国际经济会议,奔波于美国、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为推行“务实外交”不遗余力。为此,李登辉曾颁授他景星勋章。他与日本朝野关系密切,多年来建立的日本政商界的人脉有早期的椎名悦三郎、岸信介、佐藤荣作、福田赳夫等。他与曾任日本首相的小渊惠三关系甚笃。
?④辜振甫认为,“两岸是一个国家,处于分治状态,而且双方都处在追求统一的过程中”。对于两岸谈判,1998年1月6日他称,“假如两岸都了解目前是在追求国家和平统一的过程中,那么两岸之间就没有什么不能谈的”。
?⑤辜振甫六七岁起就与京戏结缘,他的父亲辜显荣十分爱好京戏。早年辜家院子里有演京戏的戏院,他从小就耳濡目染。辜振甫曾到北平、上海、香港拜师学戏,曾拜余叔言为师。他认为,在他的戏曲人生中,最值得他回忆也是影响他最深的,则是他20岁左右在北平的那一段日子。“谭派”鼻祖谭鑫培的孙子谭富英的戏及李宝春的父亲李少春的戏,他听得不亦乐乎。还有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以及四小名旦李世芳、毛世来、张君秋、宋德珠等的戏,他也都看过。他不仅是戏迷,还是票友,登台演出过《李陵碑》《洪羊洞》《失空斩》《文昭关》等剧,其中最喜欢的戏是《二进宫》,辜振甫说,他喜欢听、唱悲壮的京戏。他认为,京剧是中国传统文化,应该予以重视、传承。他认为,“中国人的历史都在京剧中,包括忠孝节义,以及中国人做人的方法”。他说,“让大家对自己的历史、文化背景多了解,不是很好吗”,“不必分传统、本土,京剧、歌仔戏都是中国的文化,均应重视、传承”。
?⑥辜振甫喜怒不形于色,人脉丰沛,但生活严谨。此外,他还擅长油画,懂诗文,喜欢收藏文物。他的祖父辜鸿铭,为前清宿儒。父亲辜显荣,日据时期被封为日本“贵族议员”,但蒋氏父子认为辜显荣是“身在曹营心在汉”,蒋介石还赐给他八个字“眷怀祖国,独秉孤忠”。辜振甫的妻子严俾云,是福建省福州人,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是清末文坛名人严复的孙女。她于1949年与辜振甫结婚,育有三子三女。(选自《中华工商时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辜振甫任行政院副院长时,被蒋经国提名为“中常委”,身处国民党党务系统的决策核心。
B.辜振甫在60年代奉蒋经国之命,携75万美元赴日秘密游说日本国会议员,他见大势已去,就将美元原数携回,从此改变了蒋经国的反商情结。
C.辜振甫虽然生于日本统治下的台湾,但成长于中华文化孕育下的家庭。他认为两岸同属一个国家,并且相信两岸一定会走向和平统一。
D.文章写到辜振甫从小就与京戏结缘,并提到他曾到北平、上海、香港拜师学戏,是为了说明辜振甫不仅是戏迷,还是票友,有很深的京戏造诣。
E.文章说辜振甫是“吟着‘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的《论语》长大的”,作者这样写不仅为后面写他的爱国情感作铺垫,而且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
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叙写辜振甫的?试分点归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⑤段写辜振甫从小就与京戏结缘,到处拜师学戏,还以传主的口吻讲述了最值得他回忆也是影响他最深的一段日子,并引用了传主有代表性的语言。作者这样写有哪些意图? ?试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辜振甫先生的爱国情感特别强烈。试结合文本分析这一情感在他身上的具体体现,并联系现实谈谈爱国主义精神的现实意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题  (22分)(注意: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火山杨
鲍尔·吉原野
在人遭遇劫难之前,地球已遭遇过无数劫难,冰川、汪洋曾经覆盖地球。那些劫难无人知晓——人所能知晓的事情太有限了。山顶岩石里的贝壳化石细微地述说海洋的步履,沙漠里孤兀矗立的石块留下冰川的脚步。
在地球的劫难中,遭劫的并非地球,而是地球上的生物,包括动物和植物。
人所能目睹的地球劫难,大约只有火山爆发——地震只是人与人居的劫难——火山喷发之后,地表一片焦土,像我在五大连池所见到的景象。
来到这里,所见到的是如前所说的“一片焦土。”二百多年前这场火山爆发,把埋在山里的黑色玄武岩化为流水,喷射天空,尔后落地,形态如烧过的树一样,成了一段一段的焦炭。
石头从坑底排列到坑沿,块块充满死寂。密密麻麻的石块被火烧死了,匍蔔在地,没有声音,没有流水,没有青草。我们看到了地球当年的劫难和它永不愈合的伤口。
而大自然永不绝望,脆弱的是人而非大自然。离开火山口,在参观其他地方的时候,我们看到了勃勃生机。当年火山把玄武岩化为焰火狂欢之后,这些焰火洒在方圆几十公里的土地上,似焦炭。但在焦岩之上,我看到了萋萋青草,在这里邂逅了生命。我们驱车向前走,穿过了一大片树林。导游停下车,说这是一片火山杨。
火山杨?它们的脚底下就是石头的黑波浪,上面覆盖着薄薄一层土。这些树貌不惊人,纤弱不直。导游说:这里一根拇指粗的火山杨已经生长了几十年。一棵一米多高的火山杨,有几十米的根扎在地下岩石里盘绕。一米高的、拇指粗的树在地下有几十米的根,这让我惊呆。我想下车摸摸这些树。在火山景区,行人都不可以离开栈道,摸不到树。
它们成精了。树之成精,如人之成圣,是从轮回中转脱涅槃的达彼岸者。它的几十米的根是为了找到水,它自己就是一口井。当一棵树要这么难吗?命运让它在火山熔岩里当一棵树就要经历这些磨难。这些“小”树实际上都是老树。它们跟胸径五六十公分的树有一样的树龄。如果把人放到一个艰苦的地方,他也许会跑掉,但树跑不掉。它不仅要留在这里,还要站立,要活着。我想象这些“小”树在慢慢生长,夏日缺水,冬日是几个月的白雪严寒。对树来说,这没有什么好与不好。火山杨的幸运在于它不知道长在海南与江南的树是怎么活的。活得太容易等于活得太仓促,太快长粗长大,长完了一生。马丁·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里说的:“倘若存在就是生命,那就没什么问题,就没什么答案需要回答。”
是的,对火山杨不需要说什么艰难、致敬一类的话,它的存在就是它的生命。它的生命以及所有成败都在它的存在之中,在它的纤弱的躯干和与其他杨树看不出区别的叶子里。对火山杨而言,对静默的山峰、河流和小小石子而言,它们的存在集合了无法知晓的残酷与欢欣,而它们却像什么也没发生过。
就这样,这些葱绿的火山杨长在这里。我为树林没有小鸟陪它们有一点遗憾,但这不是问题所在。人说这里还有圆耳朵的小火山兔和细细的火山蛇。我觉得它们活得很壮烈,它们自己觉得活得很甘美。人永远了解不到大自然的内心。?(选自《文汇报》,2013年9月20日,有删节)
小题1: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4分)
(1)树之成精,如人之成圣,是从轮回中转脱涅槃的达彼岸者。
(2)火山杨的幸运在于它不知道长在海南与江南的树是怎么活的。
小题2:本文的题目和描写主要对象均为“火山杨”,但文章为什么花了大量笔墨去写地球的劫难和火山遗址?请做简要分析。(6分)
小题3:请简要概括“火山杨”的特点。(6分)
小题4:为什么文章结尾说“人永远了解不到大自然的内心”?请结合文本内容做简要分析。(6分)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常见题型》..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