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巩固(2017年最新版)(九)
2017-07-31 20:16:21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列文章后完成下面小题. 最后的沐浴? 方 叶 (1)为母亲洗浴,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 (2)母亲躺在木床上,眼皮微微闭合着,嘴角含着一朵淡淡笑容,仿佛刚刚睡去。 (3)哦,母亲即将远行,去那一片永远宁静的净土,作为儿女的我们来为她作临行前的梳洗。 (4)默默松开 蓬松的发髫,我的手在颤抖,心更无法平静。沐浴过多少阳光风雨,堆砌过多少羞怯秀丽,编织过多少人生梦幻的秀发云鬓,全都被漫漫的岁月漂白了。 (5)我知道,辛劳而省俭的母亲似乎从来都没有善待过自己的头发,平日连香皂也舍不得多抹几下。今天我们特意煮了一锅清香四溢的檀香木热水,掺和着飘柔香波。轻轻搓揉着,漂洗着,涤尽发际间每一颗结垢,剔去云鬓上每一粒砂尘,让她一尘不染地上路,去寻找等待她 多时的夫君。 (6)骨骼本来就粗壮的手脚,因为肌肉萎缩;青筋暴涨,更加峥嵘如古松了。渔家女出身的母亲,3岁丧父,9岁失慈,从小跟着叔叔在风波浪涛中讨海为生。当过童养媳,放过牛羊,后来,又随着逃荒大军躲过日本鬼子的炮火,跋涉过万水千山,手掌上的每一朵茧花,脚板上的每一道裂痕,无不在诉说着生命的艰辛与苦难。 (7)倏忽,脚踝上一道长长的伤疤,如同一团火焰灼亮了我的眼睛。记得我考上中学那年,大哥正在读大学,弟妹又小。这对勉强糊口的我们家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再苦,孩子的书一定要念,我们是睁眼瞎,可不能误了孩子的前程。”母亲斩钉截铁地对父亲说。于是父亲风雨无阻地奔波在乡间小路上;母亲更是起三更睡半夜,跑码头,摆地摊,种菜养猪,一有空闲别了柴刀上山砍柴卖。一天傍晚,刚从溪边码头卸货回来的母亲,顾不上满头汗水,拿起柴刀又要上山去。我忍不住跟了去。母亲去砍一棵高大的木荷树,那树长得东倒西歪的,倒下时,一根粗壮的树丫打在她的脚踝上,登时鲜血如注…… (8)是的,这伤疤将永远被母亲带去了,轻轻用湿毛巾擦拭着,泪水又一次模糊了我的双眼。 (9)大姐小心翼翼解开母亲身上的蓝布衫,啊,母亲裸露在我们面前,蜡黄的肌肤,起伏的胸廓,那丰满秀美的曲线哪里去了?母亲说过,我小时像羊羔一样,喜欢跪在地上吃奶。母亲曾很自豪地向左邻右舍夸我,说这孩子将来一定很孝顺。作为女儿的我,真的懂孝道,真的孝敬过父母吗?“古来父母多痴心!”母亲,世上所有的母亲,都曾经用自己圣洁的乳汁哺育过自己的子女。那丰满的乳房却被我们一群兄弟姐妹吸干了,变得那么干瘪、松散,紧紧贴在瘦骨嶙峋的胸脯上。我小时候吸奶,常常顽皮地用乳牙咬着喷香的奶头,让母亲痛得怜爱地拍打着我粉嫩的脸蛋。母亲,还能让我吸一口那甘甜的乳汁,接受一次你怜爱的拍打么? (10)岁月无情,人生如露。母亲静静躺在灵床上。没有花花绿绿的供品,没有凄凄惨惨的挽联,甚至不敢大放悲声。佛云,悲啼会使死者的灵魂贪恋尘世,进不了圣洁的天国。眼前唯三炷清香,一缕若有若无的诵经声,和着两行无声的心泪。但人又怎能不依恋尘世?回望生命的轨迹,无论甘甜还是艰辛,不都值得回味、眷恋吗? (11)我慢慢地跪下去,跪在母亲身旁,泪水滑过她的胸脯。母亲即将去那矻矻追求了一生的净土,此时此刻我们在为她作最后一次梳洗,尽最后一次孝心。 小题1:第(2)段的肖像描写表现了母亲临终时怎样的心态?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描写? (4分) 小题2:指出全文的结构方式。(4分) 小题3:第(7)段中划线的句 子有 何深刻的含义,在文中有何作用?请予赏析。(6分) 小题4:从全文看,文中的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母亲?(8分)?
2、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问题。 下雨天,真好 ?琦君 一清早,掀开窗帘看看,窗上已布满了水珠。啊,好极了,又是个下雨天。雨连下十天半月,甚至一个月,屋里挂满万国旗似的湿衣服,墙壁地板都冒着湿气,我也不抱怨。雨天总是把我带到另一个处所,在那儿,我又可以重享欢乐的童年。那些有趣的好时光啊,我要用雨珠的链子把它们串起来,绕在手腕上。 那时在浙江永嘉老家,我才6岁,睡在母亲暖和的手臂弯里。天亮了,听到瓦楞上哗哗的雨声,我就放了心。因为下雨天长工不下田,母亲不用老早起来做饭,可以在热被窝里多躺一会儿。我舍不得再睡,也不让母亲睡,吵着要她讲故事。母亲闭着眼睛给我讲雨天的故事:有个盲人,雨天没打伞,一个过路人见他可怜,就打着伞送他回家。盲人到了家,却说那把伞是他的。他说他的伞有两根伞骨用麻线绑住,伞柄有一个窟窿。说得一点也不错,原来他一边走一边用手摸过了。伞主笑了笑,就把伞让给他了。 我说这盲人好坏啊!母亲说,不是坏,是因为他太穷了。伞主想他实在应当有把伞,才把伞给他的。在熹微的晨光中,我望着母亲的脸,她的额角方方正正,眉毛细细长长,眼睛眯成一条线。我的启蒙老师说菩萨慈眉善目,母亲的长相一定就跟菩萨一样。 雨下得越来越大。母亲一起床,我也跟着起来,顾不得吃早饭,就套上叔叔的旧皮靴,顶着雨在院子里玩。我把伯公给我雕的小木船漂在水沟里,中间坐着母亲给我缝的大红“布姑娘”。绣球花瓣绕着小木船打转,一起向前流。 天下雨,长工们不下田,都蹲在大谷仓后面推牌九。我把小花猫抱在怀里,自己再坐在伯公怀里,等着伯公把一粒粒又香又脆的炒胡豆剥了壳送进我嘴里。胡豆吃够了再吃芝麻糖,嘴巴干了吃柑子。大把的铜子儿一会儿推到东边,一会儿推到西边。谁赢谁输都一样有趣,我只要雨下得大就好。下雨天老师就来得晚,他有脚气病,穿钉鞋走田埂路不方便。老师喊我去习大字,伯公就会去告诉他:“小春肚子痛,睡觉了。”老师不会撑着伞来找我。母亲只要我不缠她就好。 5月黄梅天,到处黏糊糊的,父亲却端着宜兴茶壶,坐在廊下赏雨。院子里各种花木,经雨一淋,新绿的枝子顽皮地张开翅膀,托着娇艳的花朵,父亲用旱烟袋点着它们告诉我这是丁香花,那是一丈红。大理花与剑兰抢着开,木樨花散发着淡淡的幽香。墙边那株高大的玉兰花开了满树,下雨天谢得快,我得赶紧爬上去采,采了满篮子送左右邻居。玉兰树叶上的水珠都是香的。 唱鼓儿词的总在下雨天从我家后门摸索进来,坐在厨房的条凳上,唱一段《秦雪梅吊孝》《郑元和学丐》。母亲一边做饭,一边听。晚上就在大厅里唱,请左邻右舍都来听。宽敞的大厅正中央燃起了亮晃晃的煤气灯,发出嘶嘶的声音。煤气灯一亮,我就有做喜事的感觉,心里说不出的开心。雨哗哗地越下越大,盲人先生的鼓咚咚咚地也敲得越起劲。唱孟丽君,唱秦雪梅,母亲和五叔婆听了眼圈儿都哭得红红的,我就只顾吃炒米糕、花生糖。父亲却悄悄地溜进书房作他的“唐诗”去了。 八九月台风季节,雨水最多。走廊下堆积如山的谷子,几天不晒就要发霉,谷子的霉就是一粒粒绿色的麹。母亲叫我和小帮工把麹一粒粒拣出来,不然就会越来越多。这活真好玩,所以我盼望天一直不要晴起来,麹会越来越多,我就可以天天滚在谷子里,不用读书了。 如果我一直不长大,就可以永远沉浸在雨的欢乐中。然而谁能不长大呢?到杭州念中学了,下雨天,我有一股凄凉寂寞之感。 有一次在雨中徘徊西子湖畔。我驻足凝望着碧蓝如玉的湖水和低斜低斜的梅花,却听得放鹤亭中响起了悠扬的笛声。弄笛人向我慢慢走来,低声对我说:“一生知己是梅花。” 我也笑指湖上说:“看梅花也在等待知己呢。”衣衫渐湿,我们才同撑一把伞归来。 那是许多年前的事了,笛声低沉而遥远,然而我却仍能依稀听见,在雨中…… 1.作者为什么说“下雨天,真好”?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篇文章是从什么角度来叙述的?有什么好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说:“那些有趣的好时光啊,我要用雨珠的链子把它们串起来,绕在手腕上。”试从本文中找出“雨珠的链子”和那些“好时光”。(写出三点即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对下雨天的感觉是不是始终不变呢?她为什么会说“如果我一直不长大,就可以永远沉浸在雨的欢乐中”?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病毒 ①病毒不同于其它所有生物,它不是由细胞构成的。一个细胞中的结构要进行生命活动:进食、产生能量、生长、对环境的改变作出反应。但这一切病毒都没有。当它呆在细胞外时,它实际上是很小的、无生命的、懒惰的颗粒。它进入细胞后。灾难就来了。 ②所有的病毒都由两部分组成:核酸构成的核和包住核的一层蛋白质,在有些情况下是脂肪或类脂的包膜。蛋白质外衣或类脂包膜(如果有的话)使病毒依附上细胞膜——然后病毒进入细胞。实际上这并不容易。病毒外衣的表面必须刚好依附在细胞膜的“接收嚣”的位置。即使在理想的条件下.病毒与合适的细胞的几千次撞击中,也只有一次能使它们正确地连接。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通常的病毒只对特定的细胞起作用。狂犬病和感冒则是最明显的例外.它们能感染的范围极广。 ③一旦病毒依附上细胞,它有几种方法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在细胞膜上开一个小洞让它进去,有脂肪包膜的病毒能将它们的包膜与细胞膜融合而使它们进入细胞。 ④当病毒进入细胞。它就开始回复成它自己了。要理解它都干了些什么,我们必须更进一步了解它的核酸中心。 ⑤核酸存在于每个活的细胞和病毒中。它们有两种基本种类——DNA和RNA。DNA构成基因组合。这意味着一个特定的DNA里储藏了构造和维持一种特定生物体的信息。DNA是怎样决定生物的形式和功能的呢?它控制细胞和生物体制造蛋白质。不同的DNA产生不同的蛋白质,不同的蛋白质构成不同的生物体。 ⑥RNA是干什么的呢?RNA在细胞中的主要功能是充当信息的传递者。它将信息从DNA(在所有细胞的细胞核中)传递到合成蛋白质的地方(在细胞核外)。DNA像模板一样造出正确的RNA。RNA又同样制造出正确的蛋白质。 ⑦病毒要么有DNA,要么有RNA,但不会两样都有。在病毒中,RNA不是信息的传递者而是基因物质。 ⑧病毒进入并强迫细胞制造出更多的病毒,必须有一些蛋白质和核酸的组合与细胞的类似。这种与正常分子成分惊人的相似性不是偶然的,它来自病毒对细胞或它的宿主长期的适应。实际上,自从地球上有生命以来,病毒和细胞就共同存在,共同进化。 ⑨有一种曾经很流行的说法,认为病毒是在细胞之前出现的。这种说法现在看来不太好。一种更可信的可能性是说,病毒是在很久以前从它们的细胞中逃出来的基因物质。 ⑩随着时问的变迁,这些“逃出来的基因”提高了独立的能力,能自我复制,在细胞中寄生——成了病毒。对它们的宿主细胞越适应的病毒,危害性越小。这就是病毒进化的形式。大部分的病毒感染完全没有危害,但那些进化得不完美的病毒引起的危害和痛苦则是巨大的。 11病毒有修复4000种人类混乱基因的特殊能力。把准确的基因附在经过处理没有感染性的病毒身上,使它进入有缺陷的细胞,这是修复这些细胞最好的方法。这种基因疗法还可能用来修复癌细胞的DNA。 (选自《在岩石上漂浮》,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病毒”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病毒实际上是很小的、无生命的、懒惰的颗粒。它没有进食、产生能量、生长、对环境的改变作出反应的生命活动。 B.所有的病毒都由核酸构成的核和包住核的一层蛋白质组成。这层蛋白质外衣使病毒依附上细胞膜——然后病毒进入细胞。 C.病毒只对特定的细胞起作用。即使在理想的条件下,病毒与合适的细胞的几千次撞击中,也只有一次能使它们正确地连接。 D.病毒和细胞共同存在,共同进化。病毒对它们的宿主细胞越适应,危害性就越小;而那进化得不完美的病毒引起的危害和痛苦则是巨大的。
|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一旦病毒依附上了细胞,穿过细胞膜进人细胞的方法就是,将它们的包膜与细胞融合而使它们进人细胞。 B.DNA控制细胞和生物体制造蛋白质,不同的DNA产生不同的蛋白质,不同的蛋白质构成不同的生物体,DNA就是这样决定生物的形式和功能的。 C.RNA在细胞中的主要功能是充当信息的传递者;而在病毒中,RNA不是信息的传递者,是基因物质。 D.病毒强迫细胞制造更多病毒,必须有一些蛋白质和核酸的组合与细胞的类似,这种惊人的相似性来自病毒对细胞或它的宿主长期的适应。
|
小题3:从全文看,下列表述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病毒是在细胞之前出现的”这一说法是错误的,实际上病毒是在很久以前从它们的细胞中逃出来的基因物质。
B.病毒作为在很久以前从它们的细胞中逃出来的基因物质,一旦逃出就提高了独立的能力,能自我复制。
C.狂犬病和感冒病毒能感染的范围极广,它们对所有的细胞都起感染作用.免疫系统对它们无能为力。
D.把准确的基因附在经过处理没有感染性的病毒身上,使它进入有缺陷的细胞的基因疗法,可能用来修复癌细胞的DNA。
4、阅读题 阅读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节选),完成文后各题。
无论每种具体的实物怎样地千变万化,它们都遵循着那些法式。构件与构件之间,构件和它们的加工处理装饰,个别建筑物和个别建筑物之间,都有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所以我们说它是一种建筑上的“文法”。
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也如同做文章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如文章之有诗、词、歌、赋、论著、散文、小说,等等。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文字上有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纯粹作点缀装饰用的。建筑也有类似的东西,如在路的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它们之所以都是中国建筑,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就是因为它们都用中国建筑的“词汇”,遵循着中国建筑的“文法”所组织起来的。运用这“文法”的规则,为了不同的需要,可以用极不相同的“词汇”构成极不相同的体形,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
这种“词汇”和“文法”到底是什么呢?归根说来,它们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它是智慧的结晶,是劳动和创造成果的总结。它不是一人一时的创作,它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
小题1:下列有关“文法”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法”在文中指建筑物上的构件与构件之间,构件和它们的加工处理装饰,个别建筑物和个别建筑物之间的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
B.在世界各建筑体系中,中国建筑大胆地用朱红作为大建筑物屋身的主要颜色,用在柱、门窗和墙壁上,并且用彩绘图案装饰木构架的上部结构,是中国建筑“文法”的一种体现。
C.“文法”在文中包括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所呈现出来的一定的风格的手法,它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民所承认。
D.文章的语法在运用上具有极大的灵活性;中国建筑的“文法”具有一定的拘束性,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创造的多样性就大大减弱了。
小题2:下列对“建筑的‘文章’”的内涵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建筑的“文章”中,有金碧辉煌的宫殿、气势恢宏的庙宇等“鸿篇巨制”。
B.建筑的“文章”中,少不了“山亭、水榭、一轩、一楼”这样的“精致小品”。
C.建筑的“文章”中,有纯粹用作点缀装饰的“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等秀丽文字。
D.建筑的“文章”中,在路的尽头立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也占有一席之地。
小题3:“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下列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种‘文法’”指的是中国建筑发展过程中沿用并发展下来的建筑惯例与审美方式。
B.“一定的拘束性”即建筑发展历史上长期积淀下来的、为人们所遵守的基本思路和传统模式。
C.“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强调了设计与修建过程中建筑师们可以发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D.“多样性的表现”既包括建筑中的“拘束性”和“灵活性”,又包括建筑中的“历史性”和“时代性”。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问题。
[甲]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_________既然有了血痕了,_________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_________时光流驶,洗成绯红,_________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乙]改革自然常不免于流血,但流血非即等于改革。血的应用,正如金钱一般,吝啬固然是不行的,浪费也大大的失算,我对于这回的牺牲者,非常觉得悲哀。
但愿这样的请愿,从此停止就好。
请愿虽然是无论哪一国度里都常有的事,不至于死的事,但我们已经知道中国是例外,除非你能将“枪林弹雨”消除。正规的战法,也必须对手是英雄才适用。汉末总算还是人心很古的时候罢,恕我引一个小说上的典故:许褚赤膊上阵,也就很中了好几箭。而金圣叹还笑他说:“谁叫你赤膊?”
至于现在则是发明了许多火器的时代,交兵就都用壕堑战。_________,_________。因为战士的生命是宝贵的。在战士不多的地方,这生命就愈宝贵。所谓宝贵者,并非“珍藏于家”,乃是要以小本钱换得极大的利息,至少,也必须买卖相当。以血的洪流淹死一个敌人,以同胞的尸体填满一个缺陷,已经是陈腐的话了。从新的战术的眼光看起来,这是多么大的损失。
这回死者的遗给后来的功德,是在撕去了许多东西的人相,露出那出乎意料的阴毒的心,教给继续战斗者以别种方法的战斗。
1.甲文第二段横线处依次填入的关联词语是(? )
A.然而当然纵使也
B.因为所以固然也
C.但是也就即使还
D.因为就即使也
2.“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中“此”指代(? )
A.有限的几个生命。
B.有限的几个生命……作“流言”的种子。
C.“流言”的种子。
D.“三一八”惨案中牺牲的烈士。
3.乙文第四段横线上应填入的句子是(? )
A.这并非吝惜生命乃是避免失算的浪费
B.这就是吝惜生命亦即不必虚掷生命
C.这并非吝惜生命乃是不必虚掷生命
D.这就是吝惜生命亦即避免失算的浪费
4.甲文说:“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这句话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乙文第三段引用了许褚赤膊上阵的典故意在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