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预测(2017年最新版)(十)
2017-07-31 20:41:43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
慕贤
颜之推
  ①古人云:“千载一圣,犹旦暮也;五百年一贤,犹比髆①也。”言圣贤之难得疏阔如此。傥遭不世明达君子,安可不攀附景仰之乎?吾生于乱世,长于戎马,流离播越,闻见已多,所值名贤,未尝不心醉魂迷向慕之也。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何况操履艺能,较明易习者也?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墨子悲于染丝,是之谓矣。君子必慎交游焉。孔子曰:“无友不如己者。”颜、闵之徒,何可世得!但优于我,便足贵之。 ?
  ②世人多蔽,贵耳贱目,重遥轻近。少长周旋,如有贤哲,每相狎侮,不加礼敬;他乡异县,微藉风声,延颈企踵,甚于饥渴。校其长短,?核其精粗,或彼不能如此矣,所以鲁人谓孔子为东家丘。昔虞国宫之奇少长于君,君狎之,不纳其谏,以至亡国,不可不留心也。?
  ③梁孝元前在荆州,有丁觇者,洪亭民耳,颇善属文,殊工草、隶;孝元书记,一皆使之。军府轻贱,多未之重,耻令子弟以为楷法,时云:?“丁君十纸,不敌王褒数字。”吾雅爱其手迹,常所宝持。孝元尝遣典签惠编送文章示萧祭酒,祭酒问云:“君王比赐书翰,及写诗笔,殊为佳手,姓名为谁?那得都无声问?”编以实答。子云叹曰:“此人后生无比,遂不为世所称,亦是奇事。”于是闻者稍复刮目。稍仕至尚书仪曹郎,末为晋安王侍读,随王东下。及西台陷殁,简牍湮散,丁亦寻卒于扬州;前所轻者,后思一纸不可得矣。?
  ④侯景初入建业,台门虽闭,公私草扰,各不自全。太子左卫率②羊侃坐东掖门,部分经略,一宿皆办,遂得百余日抗拒凶逆。于时,城内四万许人,王公朝士,不下一百,便是恃侃一人安之,其相去如此。
  ⑤齐文宣帝即位数年,便沉湎纵恣,略无纲纪。尚能委政尚书令杨遵彦,内外清谧,朝野晏如,各得其所,物无异议,终天保之朝。遵彦后为孝昭所戮,刑政于是衰矣。斛律明月,齐朝折冲之臣,无罪被诛,将士解体,周人始有吞齐之志,关中至今誉之。此人用兵,岂止万夫之望而已哉!国之存亡,系其生死。?(选自《颜氏家训》,有删改)
  注:①髆(bó),肩、肩膀。②太子左卫率,官名。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部分经略,一宿皆办/部分:部署,约束
B、便沉湎纵恣,无纲纪/略:丝毫
C、吾爱其手迹/雅:平日,平素
D、那得都无声/问:询问,问讯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墨子悲于染丝,是谓矣/句读不知,惑之不解
B、昔虞国宫之奇少长君/燕王欲结
C、所以鲁人谓孔子东家丘/窃大王不取也
D、国之存亡,系生死/于乱石间择一二扣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第一句引用古人“千载一圣”“五百年一贤”等语,意在说明圣贤的稀少和难得,暗含慕贤之意。
B、文章第三段写丁觇因擅长写文章和书法,官职由书记立即擢升至尚书仪曹郎,却不被当世人充分重视,对此作者深感惋惜。
C、文章第四、五段举了羊侃、杨遵彦和斛律明月等例,说明贤能之士关乎国家命运,从而论述慕贤的重要性。
D、文章运用了丰富而典型的事例来说理,增强了说服力,同时也运用了比喻说理的方法,寓抽象的道理于形象的比喻之中。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
(2)军府轻贱,多未之重,耻令子弟以为楷法。
(3)此人后生无比,遂不为世所称,亦是奇事。
5、阅读文章,回答以下问题。
(1)文章第一段提到“君子必慎交游焉”,试概括“慎交游”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二段举孔子和宫子奇的事例是为了说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A
3、B
4、(1)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 ?译:因此,与好人相处,如同进入种满芝兰的房屋,时间久了,自然会变得无比芬芳。
(2)军府轻贱,多未之重,耻令子弟以为楷法。译:将帅幕府中的大多数人,轻视丁觇地位低下,不尊重他,觉得让子弟跟他学书法是可耻的事。
(3)此人后生无比,遂不为世所称,亦是奇事。 ?译:这个人是后生辈中无法比拟的,竟然不被世人所称道,也是怪事!
5、(1)人在情性未定的时候,容易受到熏渍陶染,从而潜移暗化。
  (2)说明了世人多蔽,贵耳贱目,重遥轻近。或答为:说明了世人“贵耳贱目,重遥轻近”的错误的慕贤之道。(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把下面一段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臣光(司马光)曰: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昔齐桓公不背曹沫之盟,晋文公不贪伐原之利,魏文侯不弃虞人之欺,秦孝公不废徙木之赏。此四君者,道非粹白,而商君尤称刻薄,又处于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蓄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
译文:
(1)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
(2)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蓄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


参考答案:
(1)善于治理国家的人不欺骗百姓,善于治理家庭的人不欺骗亲人
(2),天下人都赶着用欺诈作为手段,他们尚且不敢忘记以诚信来蓄养民众,何况作为太平盛世时侯的执政者呢!


本题解析:关键词和采分点
(1)为:治理
(2)诈力:欺诈的手段
【译文】
臣司马光说:诚信,是国君最大的宝贝。国家被百姓保护,百姓被诚信保护。因此古代君王不欺骗天下,霸主不欺骗邻国,善于治理国家的人不欺骗百姓,善于治理家庭的人不欺骗亲人。从前齐桓公不背弃曹沫的盟约,晋文公不贪婪讨伐原国的利益,魏文侯不放弃与虞人的约定,秦孝公不废除徙木的奖赏。这四位国君,他们的思想道德并不是最好的,而卫(商)鞅更算得上刻簿,当时又处在战争攻伐的时代,天下人都赶着用欺诈作为手段,他们尚且不敢忘记以诚信来蓄养民众,何况作为太平盛世时侯的执政者呢!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下列问题。(15分)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小题1:下列各句中划线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是岁十月之望:农历月半
B.江流有声,岸千尺断:阻绝
C.安所得酒乎顾:可是
D.踞虎豹,登虬龙虬龙:指山上龙形巨石

小题2:下列各句划线的文言词中,与“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的用法相同的是(3分)(?)
A.仰见明月,顾而之,行歌相答
B.山光悦鸟性,潭影人心
C.是故事修而
D.而后可以动于
小题3:下列各组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①予摄衣而上②彼能是,而我不能是
B.①霜露降,木叶尽脱②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
C.①盖二客不能从②舜,大圣人也,后世无及
D.①归谋诸妇②冠胄衣甲,据兵
小题4:将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每题3分)
(1)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2)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1:B
小题1:B
小题1:(1)我这儿有一斗酒,已经存放很久了,是为您临时的需要而准备的。
或:我有一斗酒,收藏很久了,来准备你临时的需要。
(2)于是我们回到船上,在大江中任其漂流,任凭停在哪里就在那里休息。


本题解析:
小题1:虬龙:指长有两角的龙
小题1:B使动用法;A 意动用法; C 动作名,诽谤的话; D 形作名,危险的地方。
小题1:B已经,副词;? A ①于是,副词;②却,连词。? C ①我,代词;②他, 代词。
D ①表承接,②表修饰
小题1:(1)关键词:以——用来,连词;待——准备,预备。不时——临时,随时,不定时(2)关键词:反——通“返”,返回;放——放任;听——任凭。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
A.行李之往来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小题2:下面“其”的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3分) (?)
A.吾还也。
B.以无礼于晋。
C.越国以鄙远,君知难也。
D.行李之往来,共乏困。
小题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最能表现烛之武机智善辩的一组是(3分)(?)
①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②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③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④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 ⑥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小题4:翻译下面句子。(10分)
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3分)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3分)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A
小题1:D
小题1:①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时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②依靠人家的力量反过来却要伤害人家,(这是)不仁义的。
③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从哪里取得它所要的土地呢?


本题解析:
小题1:A行李,古义:使者;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B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D夫人,古义:那人;今义:妻子。
小题1:A项是语气词,后三项都作代词。
小题1:①③不是烛之武所言,⑥并没有表现他的智慧。
小题1: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考点,能力层次为A,侧重“识记”能力的考查。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王观字伟台,东郡廪丘人也。少孤贫励志。太祖召为丞相文学掾。出为高唐、阳泉、邯、任令,所在称治。文帝践阼①,入为尚书郎、廷尉监,出为南阳、涿郡太守。
涿北接鲜卑,数有寇盗,观令边民十家已上,屯居,筑京候②。时或有不愿者,观乃假遣朝吏,使归助子弟,不与期会,但敕事讫各还。于是吏民相率不督自劝,旬日之中,一时俱成。守御有备,寇钞以息。明帝即位,下诏书使郡县条为剧、中、平者。主者欲言郡为中平,观教曰:“此郡滨近外虏,数有寇害,云何不为剧邪?”主者曰:“若郡为外剧,恐于明府有任子③。”观曰:“夫君者,所以为民也。今郡在外剧,则于役条当有降差。岂可为太守之私而负一郡之民乎?”遂言为外剧郡,后送任子诣邺。时观但有一子而又幼弱。其公心如此。观治身清素。帅下以俭,僚属承风,莫不自励。?
明帝幸许昌,召观为治书侍御史,典行台狱。时多有仓卒喜怒,而观不阿意顺指。太尉司马宣王请观为从事中郎,迁为尚书,出为河南尹,徙少府。大将军曹爽使材官张达祈家屋精。及诸私用之物,观闻知,皆录夺以没官。少府统三尚方御府内藏玩弄之宝,爽等奢放,多有干求,惮观守法,乃徙为太仆。司马宣王诛爽,使观行中领军,据爽弟羲营,赐爵关内侯,复为尚书,加驸马都尉。高贵乡公即位,封中乡亭侯。顷之,加光禄大夫,转为右仆射。常道乡公即位。进封阳乡侯,增邑千户,并前二千五百户。迁司空,固辞,不许,遣使即第拜授。就官数日,上送印绶,辄自舆归里舍。薨于家,遗令藏足容棺,不设明器,不封④不树。谥日肃侯。子悝嗣。,成熙中。开建五等,以观著勋前朝,改封悭胶东子。
(选自《魏书卷二十四》)
[注]①践阼:gp位,登基。②京候:隙望台。③明府:指王观。任子:把孩子作为人质。④封:聚土筑坟。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观令边民十家已上,屯居?屯:聚集
B.但敕事讫各还?讫:完成
C.后送任子诣邶?诣:去,到
D.不封不树?树:树木
9.下列各组句子中,能直接表现王观正直的品格的一组是?(?)
①令边民十家已上,屯居,筑京候。
②乃假遣朝吏,使归助子弟,不与期会,但敕事讫各还。
③岂可为太守之私而负一郡之民乎?
④遂言为外剧郡。后送任子诣邺。
⑤惮观守法,乃徙为太仆。?
⑥观闻知,皆录夺以没官。
A.③④⑥? B.①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征召王观为丞相文学掾,出任为高唐、阳泉、都、任等地的官员,在任职的地:疗都有善于治理的称誉。
B.涿郡北边连接着鲜卑,多次有贼寇侵扰,王观命令边境百姓十户以上,聚合居住在一起,修筑了嘹望台。
C.主管官员为了自己的利益想说涿郡是中等安宁,但王观坚决反对,他的做法为百姓减轻了徭役。
D.王观为官正直,并且功勋卓著,多次得到提升。他的儿子王悝也因此受到恩惠,被封为胶东子。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此郡滨近外虏,数有寇害,云何不为剧邪?(5分)
翻译:
(2)观治身清素,帅下以俭,僚属承风。莫不自励。(5分)
翻译:


参考答案:8.D
9.A
10.C
11.(1)这个郡边界接近境外的胡人,多次有贼寇侵害,为什么不说属险恶的郡县呢?
(2)王观要求自己清廉朴素,带领下属俭省节约,同僚下属秉承这种风气,没有小勉励自己的。


本题解析:8.“树”应为动词,种植树木。
9.①②体现的是王观的智慧,治理郡县的才能;⑤是间接体现王观的正直。
10.主管官员是为了不让王观的儿子去作人质,而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11.(1)“滨”“数”“云”各1分,句子大意正确2分。共5分。
(2)“帅”“承”“自励”各1分,句子大意正确2分。共5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王观字伟台,是东郡廪丘人。小时候孤独贫苦,但意志奋发。太祖征召他为丞相文学掾,出任为高唐、阳泉、郧、任令,在任职的地方都有善于治理的称誉。文帝登皇帝位,入朝做了尚书郎、廷尉监,出任为南阳、涿郡太守。
涿郡北边连接着鲜卑,多次有贼寇侵扰,王观命令边境百姓十户以上,聚合居住在一起,修筑了晾望台。当时有不愿这样做的人,王观就派遣朝廷官吏,让他们回去帮助子弟,不规定期限,只下令事情办完后各自返回。于是官吏百姓相互都不用监督就互相勉励自己,十天之间,就已经全部完成。防御有了准备,贼寇也就停息。明帝登皇帝位,下诏书让各郡县分列为险恶、中等、安宁三者上报。主管官员想说涿郡是中等安宁,王观教诲说:“这个郡边界接近境外的胡人,多次有贼寇侵害,为什么不说属险恶呢?”主管官员说:“如果本郡属边境险恶一等,恐怕您就得把孩子送到朝廷作人质。”王观说:“有道德的人,都是为了老百姓。现在涿郡属边境险恶一等,那么在提供徭役的条例上就会降低等级。难道可以因为太守之私欲而辜负了一郡的百姓吗?”于是报告属边境险恶的郡,然后把儿子送到邺作人质。当时王观只有一个儿子并且年幼体弱。他一心为公的心就像这样。王观要求自己清廉朴素,带领下属俭省节约,下属受到他的影响,没有不勉励自己的。
明帝到了许昌,征召王观任治书侍御史,主管行台的监狱。当时明帝经常喜怒多变,而王观并不迎合顺从他的意图。太尉司马宣王请王观为从事中郎,升为尚书,出任河南尹,转任少府。大将军曹爽派材官张达砍伐修建住宅的木材,以及各种供私用的物品,王观听说知道后,皆登记没收到官府。少府统管三尚方御府内收藏的供玩赏的宝物,曹爽等人奢侈放纵,经常前来索取,害怕王观严守法度,就调任他为太仆。司马宣王杀了曹爽,派王观带领中领军,占据曹爽的弟弟曹羲的军营,赐爵位关内侯,恢复尚书官职,加授驸马都尉。高贵乡公登皇帝位,封王观为中乡亭侯。不久,加授光禄大夫,转任右仆射。常道乡公登上帝位,进封为阳乡侯,增加食邑一千户,加上以前的共二千五百户。升任司空,坚决推辞,皇帝不答应,派遣使者到王观家授职。任官几天,送上印绶,就自己乘车回老家。在家中去世,遗嘱吩咐坟墓只需容得下棺材,不要设置随葬的物品,不垒坟头不种树木。谥号称肃侯。儿子王悝继承爵位。咸熙年间,设立五等爵位,因为王观在前朝功勋卓著,改封王悝为胶东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