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语言文字运用》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十)
2017-07-31 20:43:34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语言运用题 下面的句子前后脱节,请添加必要的词语使它完整连贯。 成功不是衡量人生价值的最高标准,成功更重要的是,一个人要拥有内在的丰富,有自己的真性情和真兴趣,有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 答:在___________添上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在第二个“成功”之前添上“比”。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近两三年来,某市大型商场所增营业面积相当于过去十年所增营业面积的三倍,但前往购物的消费者却寥寥无几,出现了僧多粥少的局面。 B.家用电器降价刺激了市民消费欲的增长,原本趋于滞销的彩电,现在一下子成了炙手可热的商品。 C.关于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种种天真的、想入非非的神话和传说,说明古埃及人有着极为丰富的想象力。 D.老李从小就养成了勤学好问的良好习惯。遇到问题,总是不耻下问,及时向同事、亲朋好友甚至左邻右舍请教。
|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A项,前后矛盾。僧多粥少,比喻物少人多,不够分配。B项,望文生义,炙手可热,手摸上去感到热得烫人。比喻权势大,气焰盛,使人不敢接近。D项,对象不对。不耻下问,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能力层次为E级。 点评:要正确使用词语,就要正确理解词语的外延。汉语的词语多义性强,色彩丰富,同一个词语,使用的场合或对象不同,其表达效果就会迥异。如果不能仔细审查词语的使用对象、色彩、程度以及语法功能等,就容易把词语用错。
本题难度:一般
3、语言运用题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问题。(10分) 【文段一】成熟的荔枝,大多数是深红色或紫色。生在树头,从远处当然看不清它壳面的构造,只有红色映入眼帘,因而把它比做“绛囊”、“红星”、“珊瑚珠”,都很逼真。至于整株树以至成片的树林,那就成为“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的绚丽景色了。荔枝的成熟期,广东是四月下旬到七月,福建是六月下旬到八月,都以七月为盛期,“南州六月荔枝丹”指的是阴历六月,正当阳历七月。荔枝也有淡红色的,如广东产的“三月红”和“挂绿”等。又有黄荔,淡黄色而略带淡红。 【小题1】文中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简单举例说明。(2分) 【小题2】文段划线部分有什么作用?(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引用(做比较):如“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2)打比方:如把荔枝比做“绛囊”、“红星”、“珊瑚珠”。(3)举例子:如广东产的“三月红”和“挂绿”等。 【小题2】说明荔枝品种多;跟前文中“大多数”呼应,表达更准确严密。
本题解析: 【小题1】解答本题,可根据学过的关于说明文说明方法的知识,对文段进行分析。文段中,“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是引用;“把它比做‘绛囊’、‘红星’、‘珊瑚珠’”是打比方;“如广东产的‘三月红’和‘挂绿’等”是举例子。 考点: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2】回答此题,首先要分析画线句子的内容。画线句子讲了两种颜色不同的荔枝。“也有”二字同前文的“大多数”相照应,说明了荔枝品种之多。 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本题难度:简单
4、单选题 下列对相关诗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登高》前半部分写登高见闻,后半部分重在抒情。首联着重刻画眼前景物,颔联着重描绘巫山落木、峡中江流的雄伟气象,颈联从时空两方面表现出诗人忧思的深广,尾联抒发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操和备尝艰难潦倒之苦的无限悲凉之情。 B.“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跟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一样,把抽象的愁情形象化。诗人仿佛回到了他的故都金陵,站在城上望着浩荡东流的长江,觉得自己的愁情就跟这江水一样,无时无刻不在翻波涌浪地流向东海。 C.“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此句采用融情入景的写法,把杨柳、风、残月这三件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成为一幅鲜明的凄清的画面,这幅画面又出现在特定时刻——“酒醒”之后,整个画面充满凄清的气氛。 D.《声声慢》的词眼是“伤心”,“伤心”的情感溢满全词的字里行间。全词七组叠词,把词人微妙复杂的心理活动,仇怨孤苦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些叠词连缀成句,读起来短促、轻细而凄清,形成了吞声饮气的音韵美。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声声慢》的词眼应是“愁”。 所谓诗眼,最初是指唐人五言诗,工在一个字,谓之诗眼。后来也指全诗最精彩和关键性的诗句。也有人把诗眼说成“句中眼”,指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以后又发展成为一首诗的眼目,即全诗主旨所在。据此可知,诗眼的含义有二:就一首诗而言是一联或某一句;就一句话而言是某一个字。第一,?就一首诗而言,指某一联或某一句,它们一般是:①全诗的主旨所在;②含有某种哲理的诗句;③全诗最精彩和关键的诗句,尤其是精炼的动词,形容词所在的诗句。第二、就某一联或某一句而言,诗眼一般是:①“句中眼”,即精炼生动的一个字,多指运用了一些修辞格的字或词类活用的一个字。②对后世文学作品影响极大的一个字,尤其是点石成金的动词。
本题难度:一般
5、语言运用题 杨振宁曾赞《国文》课本中一副酒馆的楹联为“绝对”,其上联为王维 《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请从李白的《将进酒》中遴选出一句作为下联。并简述你选择该句为下联的理由。(3分) (1)你认为这句应该是(?)(1分) A.莫使金樽空对月 B.会须一饮三百杯 C.与尔同销万古愁 D.但愿长醉 不复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