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提分技巧《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技巧(2017年最新版)(十)
2017-07-31 20:45:49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幽居初夏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箨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
小题1:诗人在前两联中是从哪几个角度突出表现一个“幽”字的?试作简要分析。(4分)
小题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以景写“幽”(“湖山胜处”“槐柳阴”“野径斜”“草深”等意象写出环境之幽静、初夏景色之幽美)②以动衬“幽”(“下鹭”),以声衬“幽”(“鸣蛙”)(第一点2分;第二点2分。意思对即可,思路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
小题1:①前六句借“幽居初夏”之景,抒发了怡然自得之乐(闲适之情)(2分)②尾联叹往日旧交零落殆尽,顿感寂寞惆怅(2分。意思对即可。思路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作者通过“湖山胜处”“槐柳阴”“野径斜”“草深”等意象写出环境之幽静、初夏景色之幽美。通过“下鹭” “鸣蛙”等声音写静。所以可总结为两点。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通过草深、水满、谁共午瓯茶等词体现其隐居之闲。但此闲并不是诗人所愿。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5分)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 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
【注】①商风:秋风。②怆悢(liàng):悲伤。
小题1: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2分)
小题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高洁(或“超然脱俗”“清高”)(答“远离尘世”给分);志向远大(或“心忧天下”)
小题1: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或“比兴”“象征”)的手法;以凤凰自喻(或“象征诗人自己”)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壮志难酬(或“报国无门”)的悲伤情怀。


本题解析:
小题1:前两句显然的,凤凰不食人间烟火,不近红尘俗世,体现其高洁(高雅);后两句写凤凰的神态,他关注八荒(辽阔),他震醒九州,心志之高,非一般所比。
点评:本题是形象类题目的变式题,只要求学生分析出凤凰这一形象的特征就行,且设题范围较为明显,所以难度不大。
小题1:虽然诗歌的标题是咏怀,但是注意,整个诗歌中都是以“凤凰”为中心,所以,初步断定为一首咏物诗,那么手法的分析就显得简单了,咏物诗的一般手法:象征、托物言志、拟人等等。第二个问指向思想情感。从诗歌最后几句:适逢商风起,羽翼自摧藏。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使心伤。看出凤凰受到了伤害,他准备离去,因为所处非地;我们还看到,凤凰发自内心的哀叹:叹自己所处非位。那么情感就很清楚了。
点评:本题是一道思想情感类和表现手法类常见的题目。答题的范围和指向十分清楚,词作中的形象也很鲜明,加之作者是我们很熟悉的大家,所以整体上难度不大。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诗歌鉴赏(7分)
从军行
唐.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释:1.西京:长安。
   2.牙璋:古代发兵所用之兵符,分为两块,相合处呈牙状,朝廷和主帅各执其半。指代奉命出征的将帅。
   3.凤阙:阙名。汉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故以凤阙指皇宫。
   4.龙城:又称龙庭,在今蒙古国鄂尔浑河的东岸。汉时匈奴的要地。
  ?5.百夫长:一百个士兵的头目,泛指下级军官。
小题1:本诗用“照”“辞”“绕”这些动词写出了书生从军的原因和过程,请做简要分析(3分)
小题2:第三联描写战斗的情景,诗人是从什么角度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描写的?试做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三个动词三幅情景图。照写出敌军入侵之急,激起书生心中的爱国情怀;辞写出辞别朝廷,告别家人的情景,义无反顾的奔赴前线;“绕”写出围困入侵军队,激战就在眼前的壮观场面,体现出战士们的英雄气概(3分)
小题2:_侧面描写采用景物描写和气氛烘托的艺术手法:“雪晴…..”从视觉角度写出环境恶劣烘托出战斗的残酷“风多…..”从听觉角度烘托战斗的激烈和悲壮(4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辞”写出辞别朝廷,告别家人的情景,义无反顾的奔赴前线。铁骑绕龙城,“绕”写出围困入侵军队,激战就在眼前的壮观场面,体现出战士们的英雄气概。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
点评: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要把这个字得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解答步骤: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小题2:试题分析:“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诗人别具机抒,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考点:
点评: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分为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解答步骤:①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②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③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取得了什么艺术效果。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问题。
小斋即事
刘一止①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②方。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①刘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曾任监察御史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②局:指棋盘。
1.诗的第二联对第一联的句意起了什么作 用?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第二联是对第一联句意的补充。“未用”是承“I爱棋”句而说,“爱棋”是爱棋盘的方,故没有想到要用棋来较量胜负、“哪能”句是承“怜琴”句而说,“怜琴”是爱琴弦的直,所以怎么能用它来记宫商角徵羽五音呢?第二联突出强调了第一联中“为弦直”、“因局方”的句意。(意对即可)
2.作者写琴棋二物是托物言志。他以琴棋二物的“品”,来写自己的“志”;直——正直、方——有棱角。正因为自己的方直之品不变,结果到头来“世愈疏”、“万事妨”,只落得小斋独处,无关乎国家的兴亡了。这些都抒发了作者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讥讽的情怀。(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清平乐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挼:读ruó,“揉搓”之意。
(1)这首词处处跳动着词人生活的脉搏。词人对“赏梅”的感受因生活阶段的不同而不同,请结合词句说明写了哪几个阶段的怎样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来表现赏梅的不同感受。请选择其中一种手法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写了三个阶段的生活感受:“常插梅花醉”写了词人早年陶醉于赏梅,“赢得满衣清泪”写了词人中年在赏梅时伤心流泪,“故应难看梅花”则写了词人晚年没有心思赏梅。
(2)示例1: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使早年因生活的欢乐闲适而陶醉于赏梅、中年因生活的幽怨而在赏梅时伤心流泪以及晚年因生活的沦落飘零而没有心思赏梅这三个不同阶段的不同感受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词人生活的巨大变化和飘零沦落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
  示例2:采用了衬托的手法,上阕写过去,下阕写现在,以昔衬今,表现出词人飘零沦落、衰老孤苦的处境和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今昔之感和家国之忧 )(答案不唯一)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