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预测(2017年最新版)(八)
①民贫自鬻者,赎归之?②教种茶、麦,仁化大行 ③罢八州冗食者,收其财?④度其费为估,不取赢利 ⑤免半赋,徐取其偿?⑥韦丹有大功,德被八州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济”是“救”的意思?,“当济以威”应该理解为“应当用威慑手段来救(此危局)”。
点评:本题设置的错误还是比较明显的,用代入法就能顺利得出答案。济,解释为“渡过”,一般用于水面。如,“欲济无舟楫”。
小题2:运用排除法,“③罢八州冗食者,收其财”是说韦丹不愿多花费国家钱财,精简机构,整顿吏治;“⑥韦丹有大功,德被八州”是周墀对韦丹的高度评价和褒扬,不符合题目“使民安居(安定地居住、生活)”这个要求,故排除ABC三项。
点评:做文言文筛选题,一要审清题干要求;二要看准是“直接”“正面”,还是“能表现”这样的模糊表述;三要使用排除法,有时候,一个选肢就能拍出两个错项;四是对每一个选肢都要认真推敲,如本题第⑥句,显然是对韦丹的评价,不能直接表现他“让百姓安居生活”。
小题3:并不是仓库主管十年间侵吞粮食三千斛,韦丹也不是下令他一月之内如数补还,应该是当权的官吏强取粮食,韦丹下令侵吞粮食的“权吏”一月之内如数补还。“韦丹对贪污现象仔细核查,责之甚严。仓库主管十年间侵吞粮食三千斛,韦丹抄没其家,查得实据,下令一月之内如数补还,保住国家财产不受损失。”和原文对照,“有吏主仓十年,丹覆其粮,亡三千斛,丹曰:“吏岂自费邪?”籍其家,尽得文记,乃权吏所夺。”
点评:错误选项却把侵吞粮食的主角说成是“仓库主管”,实属张冠李戴。
参考译文:
韦丹字文明,京兆府万年县人。韦丹早年就成了孤儿,跟随外祖父颜真卿学习。唐顺宗做太子时,任命他以殿中侍御史的身份作太子宫内人。新罗国的国君去世,朝廷下诏书授予他司封郎中让他前去吊唁。按惯例,有谁出使外国,朝廷便给他十个州县官员的名额,让他卖官来筹集费用,这种官员叫“私觌官”。韦丹说:“出使外国,费用不足的,应向朝廷申请,怎能有卖官得钱的呢?”他就上疏报告应拨给的费用,皇帝命令有关部门拨给了他。还未出行,新罗国继位的国君又去世了,他回来任容州刺史。他教老百姓耕田织布,禁止游手好闲,兴办学校,百姓中有因贫困将自己卖身为奴的,将他们赎出来让他们回家,并发出禁令,官吏不得再掳掠去作奴仆。开始兴建州城,城墙长十三里,屯田二十四处,教百姓种植茶树、麦子,仁政教化得以广泛实行。朝廷用谏议大夫的官职征召韦丹还朝任职,韦丹以正直闻名。刘辟反叛,议政的官员们主张放过他不加讨伐。韦丹上奏,认为“在孝文帝时代,法令废弃,人们轻忽法令,应当用威慑手段来救此危局,现在不讨伐刘辟,那么朝廷能够管辖的地区就只剩下京地长安和东部洛阳这两京了。”这得到了宪宗皇帝的赞扬,他被任命为晋慈隰州观察使,封为武阳郡公。过了一年,韦丹自己上疏陈说所管三州不是重要地区,不值得专设观察使,给国家增加了开支,不如把这三州划归河东管辖,皇上听从了他的意见。他按自己管辖的户口接受俸禄,多余的都交给官府。他裁汰了所辖八州吃闲饭的官员,没收了他们的财产。开初,老百姓不知道盖瓦屋,都是用茅草、竹子盖茅屋,遇上久旱便戛戛地烧了。韦丹召集工匠教他们做陶瓦,把盖屋的材料集中在场子上,算了算置办这些材料花去的费用然后给它估了个出售价,不赚取任何钱。百姓自己能盖屋的,到官府领取木料和陶瓦,免去他一半赋税,慢慢地收取材料费;逃亡未回来的,官府替他盖屋;贫穷盖不起屋的,送给他材料。他还亲自去劝告督促人们盖屋。有一个官吏主管粮仓十年,韦丹审察库存的粮食,少了三千斛,韦丹说:“难道这个官吏自己耗费如此之多的粮食吗?”查抄登记他的家产,得到了全部的账目。都是当权的官吏强取的。韦丹就召集这些官吏说:“你们仗着权势从官仓强取粮食,这是犯罪,我和你们约定一个月的时间归还这些粮食。”这些官吏们都叩头谢罪,到了限期没有一个敢违约的。有一个差役违反了法令被判了死刑,韦丹没有处死他,把他释放了。他离去后,上诉状告发韦丹违法,皇帝下诏将韦丹解送官府等候处理。就在此时,韦丹去世了,终年五十八岁。查验差役告发的事,都不符合实际,韦丹成功治理的情状越发显明。大和年间,裴谊观察江西,上书要为韦丹修造祠堂,在石碑上刻下他的功绩,朝廷没有答复。宣宗读《元和实录》,看到韦丹政绩突出,有一天与宰相谈论道:“元和年间,治理百姓谁是第一”?周犀回答说:“我曾任江西太守,韦丹功绩卓著,恩泽施及八州百姓,死后四十年,无论老幼对他仍思念不忘。”于是下诏给观察使上报韦丹的功绩,命人在石碑上刻下他的功绩。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列加粗实词解释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焉用亡郑以倍邻(增加) 比诸侯之列(并、列)
B.操其室(剑鞘) 沛公则置车骑(安置)
C.既祖,取道(饯行、送别)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抵挡)
D.因人之力而敝之(损害) 秦王购之金千斤(购买)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魏观,蒲圻人。元季隐居蒲山。太祖下武昌,聘授国子助教,再迁浙江按察司佥事。吴元年,迁两淮都转运使。入为起居注。奉命偕吴琳以币帛求遗贤于四方。洪武元年,建大本堂,命侍太子说书及授诸王经。未几,又命偕文原吉、詹同、吴辅、赵寿等分行天下,访求遗才,所举多擢用。三年,转太常卿,考订诸祀典。称旨,改侍读学士,寻迁祭酒。明年坐考祀孔子礼不以时奏,谪知龙南县,旋召为礼部主事。五年,廷臣荐观才,出知苏州府。前守陈宁苛刻,人呼“陈烙铁”。观尽改宁所为,以明教化、正风俗为治。建黉舍。聘周南老、王行、徐用诚,与教授贡颍之定学仪;王彝、高启、张羽订经史;耆民周寿谊、杨茂、林文友行乡饮酒礼。政化大行,课绩为天下最。明年擢四川行省参知政事。未行,以部民乞留,命还任。
初,张士诚以苏州旧治为宫,迁府治于都水行司。观以其地湫隘,还治旧基。又浚锦帆泾,兴水利。或谮观兴既灭之基。帝使御史张度廉其事,遂被诛。帝亦寻悔,命归葬。
摘自《明史·一百四十卷》
小题1: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入为起居注 入:与“出”相对,外官进朝廷
B.称旨,改侍读学士 称:适合
C.课绩为天下最 课:劝勉
D.或谮观兴既灭之基 谮:诬陷
小题2:下列选项全都直接表现魏观的才干的一项是
①命侍太子说书及授诸王经? ②访求遗才,所举多擢用
③廷臣荐观才,出知苏州府?④以部民乞留,命还任
⑤政化大行,课绩为天下最 ⑥观尽改宁所为,以明教化、正风俗为治
A.①⑤⑥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③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魏观是湖北蒲圻人,当初隐居山中,是朱元璋南下武昌时聘请他出来做官的。
B.魏观博学多才,深受太祖恩宠,先后受命寻访遗贤,教授诸王,考订祀典。
C.魏观在苏州知府任上,明教化,正风俗,深受百姓爱戴,最终朝廷命其留任。
D.在任苏州知府期间,魏观还迁苏州府,并治理了旧址,又浚通水道,兴修水利。
小题4:把下列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奉命偕吴琳以币帛求遗贤于四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明年坐考祀孔子礼不以时奏,谪知龙南县,旋召为礼部主事。(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帝使御史张度廉其事,遂被诛。帝亦寻悔,命归葬。(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用“︱”给下面一段文言文断句。(3分)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
(《老子》)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A
小题1:D
小题1:(1) “偕”、介宾后置、句意各1分
(2)“坐”、“谪”、“旋”、句意各1分
(3)“廉”、“遂”、“寻”各1分
小题1: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共10处,答对9处以上给3分,答对7处以上给2分,答对4处以上给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 课:考核
小题1: 扣住“直接”
小题1:“治理旧址”不对,是还苏州府治于原基之上。
小题1:略
小题1:略
【译文】尖兵利器呵,是不祥和的东西,人们通常都嫌弃它,所以,有道的人不靠向它。君子居处以左边为贵,用兵打战以右边为贵——它们背道而驰。尖兵利器这些不祥和的东西,不是君子所常使用的东西。万不得已而使用它,以恬淡为最佳。
参考译文:
魏观,湖北蒲圻人。元末隐居在蒲山。明太袓朱元璋南下武昌,聘请他授予他国子监助教之职,升迁了两次之后升为按察司佥事。吴元年,升迁为两淮转动使。入朝又官拜起居注,奉皇命协同吴琳用重金钱财四方寻求元代遗贤。洪武元年,朱元璋建大本堂,让魏观侍奉太子讲说经书以及教授诸王子四书五经。不久,朱元璋又让魏观协同文原吉、詹同、吴辅、赵寿等分别游走于天下,寻访元代遗才,魏观等所举荐的人多被提拔任用。洪武三年,转任太常卿,考证修订各种祭祀典章。因很合朱元璋的心意,又被改任为侍读学士,不久又升迁为祭酒。第二年,因犯考订祭祀孔子之礼法没能按时上奏的过失之罪,被贬谪为龙南县县令,不久又被召为礼部主事。洪武五年,朝廷大臣举荐魏观有才,魏观又出任苏州知府。前任知府陈宁严厉刻薄,人称“陈烙铁”。魏观全部改变陈宁的做法,将明晓才华、匡正风俗作为治理的关键。兴建学校,聘周南老、王行、徐用诚,和教授贡颍之拟定学仪;王彝、高启、张羽修订经史;德高望重的周寿谊、杨茂、林文友推行乡饮酒礼。于是,正化之风盛行,考核政绩为天下第一。第二年,提升为明年擢四川行省参知政事。未到任,因苏州百姓请求他留任,朝廷最终准他留任苏州。
当初,张士诚将苏州府旧府治作为自己的宫殿,将府治迁于都水行司。魏观认为都水行司地势低湿狭小,就还迁府治于原址。又疏浚锦帆泾,兴修水利。有人诬陷魏观兴既灭之基。明太袓派御史张度查办这件事,魏观最终被诛杀(腰斩)。不久,朱元璋也后悔,让魏观归葬故里。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小题。(10分)
小题1:用斜线“/”给下面画线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6分)
蔡葛山先生曰:“吾校《四库全书》,坐讹字夺俸者数矣。惟一事深得校书力。吾一幼孙,偶吞铁钉,医以朴硝等药,攻之不下,日渐尪弱。后校《苏沈良方》,见有小儿吞铁物方云剥新炭皮研为末调粥三碗与小儿食其铁自下依方试之,果炭屑裹铁钉而出。乃知杂书亦有用也。此书世无传本,惟永乐大典收其全部。?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二·槐西杂志(二)》
小题2:《四库全书》是古代哪位皇帝主持编修的?是指哪四库?(2分)
?
小题3:这段文字叙述了依杂书药方排出幼孙误吞之铁钉一事。除此而外,你还能从中获悉哪些重要信息?(答两点)(2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见有小儿吞铁物方/云剥新炭皮/研为末/调粥三碗/与小儿食/其铁自下/依方试之
小题2:乾隆?经、史、子、集
小题3:《四库全书》校勘极严,《永乐大典》搜罗很广。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该句翻译:看到一个治疗儿童吞掉铁制品的药方,药方上说,剥下新炭的表皮,磨研成末,和粥调剂三碗,给小孩子喂下,他腹中的铁制品自然就会被排泄出来,我仿照药方尝试。
点评:我们可以借助“特征”,巧妙断句。“特征”即特殊词语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曰”“云”之类的动词,一类是虚词。尤其要注意虚词,因为虚词使用频率高,语法功能强,借助虚词,能帮助我们准确断句。像上述文段中“而”表承接,使“见”和“爱”有内在联系,前后都不能断开;“之”为代词,通常作宾语,这里指代香炉峰与遗爱寺之间的风景,后面应当断;“因”为连词,意思是“于是”,前面应当断。
小题2:试题分析:该题属于文学常识的背诵。
点评:文学常识就是多看多背,熟能生巧。
小题3:试题分析:校订四库全书,因为错字被罚俸禄好几次;校订到苏沈的医学著作,看到一个治疗儿童吞掉铁制品的药方,很灵验,但是,这本书世间没有流传的版本,只有永乐大典中收录了它的全部内容。所以体现了《四库全书》校勘极严,《永乐大典》搜罗很广。
点评:解答该题,只要将文章看懂了,就可以概括出来。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15分)
武昌九曲亭记
苏?辙
子瞻迁于齐安①,庐于江上。 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②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小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邪?”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③裳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注】 ①子瞻:苏轼。齐安,黄州。当时苏轼贬谪黄州,苏辙贬谪筠。②陁(tuó):山冈。③褰(qiān)裳:提起衣服。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庐:结庐,居住
B.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适:到
C.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胜:美景
D.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易:容易
小题2:下面全都表现苏轼“适意而乐”的一项是 ( ) (3分)?
①穷山之深,力极而息?②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
③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④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
⑤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⑥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从本文看,苏轼善处逆境,能通过遨游山水,结交朋友来自得其乐,冲淡与化解通常贬谪必然造成的度日如年的痛苦。
B.子瞻在齐安住了三年,经常游历西山,和山中的几个朋友开心自在地游玩,互相娱乐,朋友们并不觉得子瞻到齐安已经很久了。
C.作者写自己年轻时跟随子瞻游玩,遇到可以攀登的山,可以游泳的水流,子瞻总是撩起衣服走在前面,尽显适意快乐之情。
D.结合苏氏兄弟两人的政治处境,苏辙写这篇亭记,意在赞美其兄旷达洒脱的思想情趣,也间接地表现了作者本人的乐观态度和坦荡襟怀。
小题4:把上文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与课本中一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2分)
译文:?
(2)兹欲以成吾亭邪?遂相与营之。(2分)
译文:?
(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2分)
译文:??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B
小题4:(1)(2分)苏轼就拄杖带着酒,乘小舟,横江南渡。
(2)(2分)这是(老天爷)想用(这种方式)成全我们重修亭台的事情吧?于是大家一起重修了这座亭子。(3)(2分)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让自己被积久的威势胁迫啊!
本题解析:
小题1:易:替换,换取
小题2:③⑥句不属于“适意而乐”
小题3:宜为“子瞻”不觉得到齐安已经很久
小题4:注意重要的文言现象:(1)杖:动词,拄杖。南:名词活用为动词,南渡。
(2)省略句:以(之)。营:重修。(3)为:治理。为……所:被。
参考译文:
子瞻被贬到齐安(今黄冈),在长江边上建庐居住。齐安没有出名的山,而长江南岸武昌(今鄂州)的群山,高低起伏,连绵不断,山谷幽深寂静,里面有佛塔寺庙僧舍,西边的叫西山寺,东边的叫寒溪寺。它们背靠山梁,面对山沟,隐蔽在茂密的松树枥(同“栎”)树丛中,寂寞清静,与世隔绝,见不到车马的喧嚣和来人的足迹。每当风停了,太阳出来,江面波平浪静的时候,苏轼就拄杖带着酒,乘小舟横江南渡。山中有几个人,热情好客,喜游山水,听说子瞻到来,都裹着头巾,欢笑着迎上来,然后携手同行,逍遥自在地拾级而上,一直走到深山尽处,大家都筋疲力尽了,方才停下歇息,扫去落叶,坐在草地上,彼此举起酒杯,互相问候,玩到心情舒适时,竟至忘记了回去,就往往留在山上夜宿。因为过着这样惬意的生活,子瞻在齐安住了三年,都不觉得时间过得很久。
然而将往西山去时,就要从青松翠柏之间经过,走过弯弯曲曲的羊肠山路,才会见到稍微平坦的地方,游览者一定会在此休息。人们倚靠在嶙峋怪石上玩赏,躲在茂密林荫下小憩,向下可俯视滚滚大江,向上可仰望巍巍高山,旁边可扫视小溪幽谷,风云变化和树林山脚正面、反面的种种景象,都在人们身边呈现出来。平地上有一座破旧的亭子,它的遗址非常狭小,不能够坐下许多游客。亭子旁有几十棵古木,似都有百围之大、千尺之高,不能够用刀斧来砍伐。子瞻每次一到树下,就整天(无可奈何地)斜视着它们。一天,来了一阵暴风雷雨,其中一棵古木被连根拔倒,子瞻趁机将那倒下老树的地方收拾平整,亭子的地基才得以扩大。子瞻与朋友们进山看了看,相视而笑,说道:“这是(老天爷)想以(此)来成全我们重修亭台的事情吧?”于是大家一起重修了一座新亭子。亭子建成后,西山的胜景才算完备了。子瞻对这件事极为高兴。
从前我年轻时,跟随着子瞻游览各地。遇山就登山,遇水就泛舟,子瞻都未尝不是带头提起衣服卷起裤脚走在我的前面。有不能到达的地方,子瞻就总是为这事成天不愉快。有时他一个人飘然独游,悠闲自在地在泉石上漫游,采摘着树林中的山花野草,拾取着落在山沟中的果子,从溪中舀取水来喝,看到他这样子的人往往把他当成神仙一般的人物。其实天下的乐事无穷无尽,而以使人心情畅快的事最叫人喜爱。而当他称心如意的时候,(觉得)万事万物都不能换取这种快乐;到了他兴尽的时候,又没有不感到吃惊,自我嘲笑的。好比喝酒吃饭,五花八门的菜肴摆在面前,总之是为了一饱肚腹,而吃下去后,那些事物(无论好的还是不好的食物)同样变成了腐臭的东西,有谁还会去管哪道菜对人有益,又哪道菜对人有害呢?只要心中不觉得惭愧,外面不受到人家的指责,就不妨把心思寄托在这山林之间(尽情享受它)。这就是子瞻在这里感到快乐的原因。
本题难度:简单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语言文字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