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九)
2017-07-31 21:07:15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3小题。9分)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越石父贤,在缧绁(囚系犯人的绳子,引申为囚禁)中。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弗谢,入闺。久之,越石父请绝。晏子戄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厄,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车夫)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太史公曰: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 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至其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晏子出,遭之涂涂:同“途” B.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相:辅助 C.既而归,其妻请去去:离开 D.其后夫自抑损抑:克制
| 小题2: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都能说明晏婴“谦虚谨慎,识才爱贤”的一组是( ?) ①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②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 ③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④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 ⑤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⑥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 A.①③⑥ B.②⑤⑥ C.③④⑤ D.②③⑤
|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晏婴是齐国的宰相,他辅佐了齐国三代国君,他正直能干,国君能行正道,就顺着国君的命令去做;国君不能行正道时,就对命令斟酌着去办。
B.越石父虽贤,不幸而为囚犯。晏子遇到他,解左骖把他赎出,载回家去,只因“弗谢,入闺,久之”,就被越石父深责并要求绝交。
C.车夫的妻子认为自己的丈夫替宰相驾车,身材高大,得意洋洋,神气十足,应该做大官,否则她就要离开车夫,晏子只好推荐车夫做了大夫。
D.司马迁极力赞美晏子,正是慨叹自己未遇解骖赎罪的知己。所以,他在赞语中说:假如今天晏子还在,自己能为晏子执鞭驾车,也是羡慕向往的。
小题4:翻译下面的句子(8分)
(1)晏子戄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厄,何子求绝之速也?”(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单选题 下列句子加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茫然:失意的样子
B.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百年:借指晚年
C.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左迁:贬官,降职。
D.行为偏僻性乖张
偏僻:偏激,不端正。
3、阅读题 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1)以上选文是关于人际交往的,这样做同时也体现了孔子思想中怎样的重要原则?用四字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教导子贡的交友之道,有人认为这样做是对朋友不负责任,但更有人认为并非不负责任,而是体现了以自主、独立、平等的个体关系为基础的交往准则,对后一种说法,你认同吗?请阐释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王导字茂弘,光禄大夫览之孙也。父裁,镇军司马。导少有风鉴,识量清远。年十四,陈留高士张公见而奇之,谓其从兄敦曰:“此儿容貌志气,将相之器也。”时元帝为琅邪王,与导素相亲善,导知天下已乱,遂倾心推奉,潜有兴复之志。帝亦雅相器重,契同友执。帝之在洛阳也,导每劝令之国。会帝出镇下邳,请导为安东司马,军谋密策,知无不为。及徙镇建康,吴人不附,居月余,士庶莫有至者,导患之。会敦来朝,导谓之曰:“琅邪王仁德虽厚,而名论犹轻。兄威风已振,宜有以匡济者。”会三月上巳,帝亲观禊①,乘肩舆,具威仪,敦、导及诸名胜皆骑从。吴人纪瞻、顾荣,皆江南之望,窃觇之,见其如此,咸惊惧,乃相率拜于道左。导因进计曰:“古之王者,莫不宾礼故老,存问风俗,虚己倾心,以招俊义。况天下丧乱,九州分裂,大业草创,急于得人者乎!顾荣、贺循,此土之望,未若引之以结人。二子既至,则无不来矣。”帝乃使导躬造循、荣,二人皆应命而至,由是吴会风靡,百姓归心焉。自此以后,渐相崇奉,君臣之礼始定。俄而洛京倾颠,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导劝帝收其贤人君子,与之图事。时荆扬晏安,户口殷实,导为政务清静,每劝帝克己励节,匡主宁邦。于是尤见委杖,情好日隆,朝野倾心,号为“仲父”。……过江人士,每至暇日,相要出新亭饮宴。周岂页?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举目有江河之异!”皆相顾流涕。惟导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泣邪!”众收泪而谢之。
注:①禊,古代风俗,于三月上巳(魏以后是三月三)在水边洗濯,以祛除不祥。
1. 对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人纪瞻、顾荣,皆江南之望? 望:名士
B.帝乃使导躬造循、荣?造:到……去
C.每至暇日,相要出新亭饮宴? ?要:通“邀”,约定
D.乃相率拜于道左?率:表率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帝之在洛阳也,导每劝令之国。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B.琅邪王仁德虽厚,而名论犹轻。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C.虚己倾心,以招俊义。 ?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D.乃相率拜于道左? 平明,汉军乃觉之。
3. 王导促使吴人前来归附的言行有(? ?)
①导每劝令之国?
②敦、导及诸名胜皆骑从?
③二子既至,则无不来矣
④导劝帝收其贤人? 君子?
⑤每劝帝克已励节,匡主宁邦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②③
D.①②④
4.下面对文意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导出身名门,自幼见识出众,气量弘远,为人所称道。
B.王导看到天下已乱,于是全力支持当时为琅邪王的元帝,并深受元帝的器重。
C.为了提高元帝的名望,王导让元帝在上巳节去观看洗濯,带了许多名流跟在后面以壮声威,从而使江南人士纷纷倾心归附。
D.一些过江避乱的士人,悲叹国家残破。王导训诫他们应努力效忠朝廷,光复国土,而不要只是相对而泣。
5、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锱铢:贵重的东西
B.九土:代指全国
C.呕哑:难听的音乐
D.可怜:可爱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字意思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②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A.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不同。
B.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也不同。
C.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也相同。
D.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相同。
小题3:根据文意“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①哀之;后人②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③而复哀后人④也”句中四处“后人”之所指是(?)
A.①②相同,都指秦以后的人;③是指当时的人(如杜牧);④是指秦人。
B.①②④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③是指后人之后人,更以后的人。
C.①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②④相同,都是指当时的人。
D.①④相同,都是指当时的人;②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
小题4:对这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用比喻句和排比句,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残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
B.第一段写到了老百姓对于秦的暴政敢怒不敢言,但最终还是爆发出来,使秦迅速灭亡。
C.第一段中对于秦的灭亡和阿房宫的被烧毁,作者用“可怜焦土”一语表达了惋惜之情。
D.第二段作者更进一步指出,六国和秦的灭亡,都是由于内部原因造成的,见解极为深刻。